琴棋書畫,合稱為「四藝」;禮樂射御書數,合稱為「六藝」。
在中國古代,因這些都是能陶冶性情、修身養性的事物,因此成為文人雅士、名門子弟所必須學習的學科。
琴,使人在沉靜曠遠的音聲中,由躁入靜,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其音樂特質在於順乎自然,成為了人格培養、精神昇華和修養內在的重要方式。
棋,是一種策略性遊戲,入門容易,最後勝出卻很難。雙方要不斷地圍「地」吃子,以所圍之「地」的大小來決定勝負,所以能在對弈過程中逐漸激發出技巧和智慧。
書,即書法,需先學習、臨摹古代書法家的字,再慢慢創造屬於自己的字帖。當然,運筆取勢的力感訓練、執筆方法、用墨、用線也都十分重要。
畫,可以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初學時常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逐漸地對物寫生,然後再轉而對物象寫意。
禮,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禮是社會、政治、人際相處的典章制度,也是統治者和貴族在行為標準上的道德規範。
樂,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視使西周形成了以尊禮為目標的禮樂教育體系。除了西周時教育貴族青年的六小樂舞,還有後來在歷朝發展下逐漸演變而成的六大樂舞。
射,是西周尊禮思想和禮制的產物,所以被稱為禮射。禮射的目的是貫徹尊禮思想和等級制,並透過禮射來考察射箭人的道德行為。
御,因為古代作戰要使用車馬,所以古人必須掌握駕車馭馬的本領,也就由此發展出了御術教育。
書,包括六科,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形聲、假借。書藝中的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侷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象形字是一個獨體實物的形象,
指事字是在獨體實物形象上加指事符號,或者是純粹的抽象符號。
數,包括九科,分別是: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在中國古代,數學和陰陽風水等活動一起被歸入術數類,其中最重要的數學成就之一,
就是《九章算術》。
這本書為大家詳細介紹了琴棋書畫、禮樂射御書數的歷史與意義,用淺顯的文字、細膩的文筆,帶領讀者走入古代君子的生活。
作者簡介:
另編著有《文房四寶:紙筆墨硯及文化內涵》等書。
章節試閱
中國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琴樂特殊的身分,使它在中國整個音樂結構中成為一種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音樂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古人在學琴時要花很大氣力,下苦功,他們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對琴曲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成就。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學琴者必須將紛繁複雜的外在環境與平和閒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
儒家主張入世哲學,重視人生的現實問題,強調藝術對人倫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樂講究中正平和,不追求聲音華美富麗的外在效果。而古琴能夠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正如唐代著名學者薛易簡在他所著的《琴訣》中所說:
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中國歷代文人都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抑鬱而不得志之時,他們通常都會選擇由儒入道,然後將關注點從紛繁的外界拉回到自己豐富的內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
其中,撫琴作為古代修身養性的最佳方式之一,它令歷代文人雅士為之沉醉而解脫釋懷。正如三國時期著名學者嵇康在他所寫的《琴賦》中所寫的:
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倦,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古代學琴之人在古琴樸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由躁入靜,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就備受推崇,是由於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更符合了中華傳統文化追求意境、修養內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徵,含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古人修身養性的德行,成為了人格培養和精神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之音,醇和淡雅,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個中琴道,更是讓有素養的文人士大夫為之一生追求。
中國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刻歷史文化背景的藝術,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質,引人無限嚮往和追求。尤其是在人心容易流於浮躁的時候,更需要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住沉靜,回歸內心豐富的精神世界。
古琴造型質樸,音色婉轉,穿透力強,不僅是中國古老樂器中的精華,其本身也是完美的藝術品。在中國文化中,琴棋書畫是一個學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歷代書畫家們非常喜歡表現古琴這一題材。
在中國古代,人們學琴時因為古琴的聲音是非常獨特的,人們聽琴曲就能感到古琴的安靜悠遠。其中「靜」可以說是琴音的最大特點,琴音也被稱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靜」有兩層意義,一是撫琴需要安靜的環境,二是撫琴更需安靜的心境。
古人學琴要有非常安靜的三種音:散音鬆沉而曠遠,讓人起遠古之思;泛音則如天籟,有一種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則非常豐富,手指下的吟猱餘韻、細微悠長,時如人語,可以對話,時如人心之緒,縹緲多變。稱為天地人三籟。因此古琴一個樂器具備三籟,它可以狀人情之思,也可以達天地宇宙之理。
古琴音樂三音交錯、變幻無方、悠悠不已之中,凡是高山流水、萬壑松風、水光雲影、蟲鳴鳥語以及人情複雜之思和宗教哲學之理,都能用蘊涵表達出來。這就如同宋代佚名所著的《琴史》中的記載的那樣:
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
晉代著名學者嵇康認為,在各種樂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因為古琴具有最優異的品德,最適宜君子作為修養之具,所謂「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琴音的鬆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人們在學習琴曲的過程中,能夠感到和平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樂;琴樂的潔淨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化導不平之氣,昇華心靈意境。
古代學琴之人非常注重鑑定古琴與好琴。古琴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比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斷等。如果依據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的話,琴漆的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
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珮等。
古琴有十四個普通的琴式,分別是: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連珠式、靈機式、落霞式、伶官式、蕉葉式、神農式、響泉式、鳳勢式、師曠式、亞額式、鶴鳴秋月式。其中的伏羲式就是最著名的九霄環珮。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這象徵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寬約六寸,厚約二寸。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
古琴整體形狀是依據鳳的身形而製成的,有頭、頸、肩、腰、尾、足等。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周武王伐紂,又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古琴是前廣後狹的,象徵著尊卑之別。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文、武二弦象徵著君臣之合。十三徽則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的作用是與群體諧協,使個體和群體之間互相調劑,從而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的關係。
禮樂技藝的推行,是為了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看,可見其製作形制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學琴之時,應該將琴置於桌上,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擺在桌子右側外面的。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技法甚多,大概超過一千種,今常用指法僅幾十種,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輪、撥、剌、撮、鎖、如一、滾、拂、雙彈等,左手的上、下、進復、退復、吟、猱、罨、跪指、掏起、帶起、爪起、撞等,琴的右手彈弦,有手指之別與指背甲彈與指面肉彈之別。古琴的右手彈弦,是由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承擔的,一般說來,拇指與中指力度較強,食指與無名指較弱。
這四指的彈弦又各分指背甲彈和指面肉彈兩種,前者音色比較輕、薄、亮,後者音色比較重、厚、實。對此,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有過詳細的分析,他說:
以指甲肉別之,輕而清者,挑摘是也;輕而濁者,抹打是也。重而清者,剔劈是也;重而濁者,勾托是也。外弦一二欲輕則用打摘,欲重則用勾剔;內弦六七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劈托;中弦三四五欲輕則用抹挑,欲重則用勾剔。抹挑勾剔以取正聲,打摘劈托以取應聲,各從其下指之便也。
古琴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異。
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與食指外,最常用的是無名指與拇指;其按弦的部位也有肉按與甲肉相伴之按兩種。一般說來,名指按弦其音溫厚穩實,大指則清脆明亮;肉按者溫厚穩實,甲肉相伴者則清脆明亮。
當然,就右手的彈弦來說,其強弱變化的幅度十分寬廣。由於古琴有效弦長,振幅廣闊,故同樣一種彈弦技法,可以彈出極輕柔飄忽的音,同時也可以彈出非常沉重剛烈的音,這全憑演奏者使用的力度如何。
實際上,古琴彈弦的四指本身也是有力度差別的。一般說來,拇指的托、劈和中指的剔、勾尤見力度,而食指與無名指則相對的要柔弱一些。
在四指中,用肉彈與用甲彈效果又有不同。手指肉彈所出的音線較粗,指甲彈則較細;如果用力相等,那麼較粗者體積大,單位壓強小,所以強度勝;較細者體積小,壓強大,所以力度勝。
古琴演奏時可以根據出音力度的需要而選擇適當的彈弦技法,其選擇的餘地相當大。
左手按弦技法也會對力度造成影響。首先,按弦部位的不同和技法的差異可以造成力度的變化。若就按弦手指而言,則有拇指與無名指、中指之區別:用拇指則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環、中指則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鬆。
若就按弦部位而言,則有肉按與甲肉相半之按的區別:甲肉相伴者明亮有力,其音線細而光滑;肉按者柔和溫潤,音線較為粗、鬆。音線細而光滑者,其質感密,其力度強;音線粗、鬆者,其質感疏,其力度弱。何粗何細,何強何弱,演奏時也可以根據音樂表現的力度要求來選擇適當的按弦技法。
古琴發音的張力除了來自左右手的技法與使用的力量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左手運指的速度。一般來說,速度越快便越見力度,反之,則越是鬆弛。但更重要的還取決於速度的變化。
左手在使用綽、注等技法時,其運指通常是非勻速的,即變速的,它們或者呈減速度狀態,或者呈加速度狀態。勻速運動所形成的軌跡是直線的,而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則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
直線形不成張力,只有拋物線才是富有張力的線條。不同的是,拋物線的軌跡是由緊張趨於鬆弛,而反拋物線的軌跡則是由鬆弛趨於緊張。趨於緊張者剛健有力度,趨於鬆弛者則平穩、舒展。效果不同,但都是富有張力的音線。古琴在以綽、注方式出音時所形成的軌跡大部分正是拋物線或反拋物線的,因而極富張力。
當然,學琴之人也必須掌握古琴定弦之法。古琴調式有三十五種,如果按五聲音階定弦,正調音域有四個八度和一個大二度。古琴常用的還有緊五弦、慢三弦、緊五慢等調式。
在彈絃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古琴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而定。
古琴表現力特別豐富圓潤,運用不同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不同的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嘹亮、渾厚,宏亮,猶如銅鐘。
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於音區不同而有異。高音區輕清鬆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
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緻的表現力。
其實,除了這些外在的方法方式之外,琴文化才是琴的真正內涵。
琴文化本身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各有特點。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中國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琴樂特殊的身分,使它在中國整個音樂結構中成為一種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音樂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
古人在學琴時要花很大氣力,下苦功,他們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對琴曲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成就。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
推薦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
目錄
版權頁
序言 君子之學
琴聲瑟瑟 四藝之琴
古人教琴的幾種傳世琴譜
樂師教琴時所用的「打譜」
古人學琴時的意境和內容
方寸乾坤 四藝之棋
神仙教導王積薪下圍棋
圍棋的下法與學習步驟
筆酣墨暢 四藝之書
書法教學中的形似與內容
書法學習中的指法與筆法
學習書法時的運筆取勢
渾然天成 四藝之畫
中國畫藝重要的臨摹教法
中國畫的特點與學習方法
文明標誌 六藝之禮
古代禮儀種類與教學方法
古代禮儀學習原則和取捨
行雲流水 六藝之樂
周代教育貴族的小樂舞
中國古代樂藝的學習內容
百步穿楊 六藝之射
射藝的教學與禮射教育
射藝的技巧與學習方法
駕輕就熟 六藝之御
古代御術教學與御藝內容
古代戰爭中的御藝學習
字正腔圓 六藝之書
書藝教學中的轉注與假借
造字法學習與象形會意
無限奧妙 六藝之數
數藝教學內容與勾股定理
進位制學習與《九章算術》
版權頁
序言 君子之學
琴聲瑟瑟 四藝之琴
古人教琴的幾種傳世琴譜
樂師教琴時所用的「打譜」
古人學琴時的意境和內容
方寸乾坤 四藝之棋
神仙教導王積薪下圍棋
圍棋的下法與學習步驟
筆酣墨暢 四藝之書
書法教學中的形似與內容
書法學習中的指法與筆法
學習書法時的運筆取勢
渾然天成 四藝之畫
中國畫藝重要的臨摹教法
中國畫的特點與學習方法
文明標誌 六藝之禮
古代禮儀種類與教學方法
古代禮儀學習原則和取捨
行雲流水 六藝之樂
周代教育貴族的小樂舞
中國古代樂藝的學習內容
百步穿楊 六藝之射
射藝的教學與禮...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1-22ISBN/ISSN:978986516101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18頁開數:15*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