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壞小孩,只是容易有挫折感!
美國「情緒行為障礙」專家30年臨床經驗
教你有效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暢銷全球20年,幫助50萬家庭的教養經典】
遇到問題只會失控暴走、喜歡用發脾氣威脅人、愛踩大人底線、爸媽的話全當耳邊風……
家有愛反抗的小孩,是因為父母不會管教?
嘗試了很多育兒妙招,為什麼對我的孩子就是不管用?
孩子不是故意要傷你的心,如果他們有能力做到,當然也想盡力做好。
問題是:他們做不到,更不會表達自己做不到,
只會表現出「生氣」「暴躁」「不妥協」……
哈佛醫學院知名兒童心理學家親授!
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這樣教就對了!
【適用對象】注意力缺乏過動症亞斯伯格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
妥瑞症躁鬱症選擇性緘默症
▋不看問題行為,聚焦孩子缺乏的能力,才能不帶情緒協助孩子!
使用簡單「四步驟╳四原則╳五個案例」,搭配實用評量表,一一拆解孩子與家長最常見的溝通問題,把焦點從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轉而聚焦在他們缺乏的能力,找出解決問題的癥結點。
▋3個階段逐步拆解,協助孩子具體表達,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階段1】理解孩子的問題
→從孩子那裡蒐集資訊,以便清楚地理解他對特定未解問題的擔憂或觀點。
通常會以「我注意到了……」作為開場,再以「遇到什麼問題了嗎?」作為結尾,其中插入未解的問題。
【階段2】釐清爸媽的憂慮
→讓家長思考自己的擔憂與觀點。
這一步通常開始於「我擔心的是……」或者「事情是這樣的……」
【階段3】從親子討論培養彈性思考
→家長必須記得,不能事先決定好解決方案。
總結前兩階段你與孩子的擔憂,一起集思廣益想出實際可行,
且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法:「讓我們一起想想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給父母和師長全新有效的教養策略,幫助你:
‧降低孩子和你之間的敵對
‧預測孩子可能發脾氣的情況,提前有效防範障礙行為
‧把重心放在溝通和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獎賞和懲罰
‧協助孩子發展靈活、有彈性且適當處理挫折的技巧
【本書特色】
1. 美國「情緒行為障礙」專家30年臨床經驗:哈佛醫學院知名兒童心理學家親授,教你有效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暢銷全球20年,幫助50萬家庭的教養經典。
2. 最實用的評量表格:使用【滯後技能&未解問題評量】(ALSUP),四個執行步驟x四大評估原則x五個案例拆解,把焦點從孩子的障礙行為,聚焦在他們缺乏的能力,找出問題的癥結。
3. 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親子合作方案:有別一般大人主導的問題解決方案,把焦點放在親子溝通彼此的憂慮與想法,共同找出雙方都滿意且可能實行的問題解決方案。
4. 最淺顯易懂的專業解說:教養概念流程圖&爸媽小教室&每章重點整理&格林醫師諮詢室Q&A、爸媽小練習&案例拆解分析……最適合現代父母的教養指南。
專業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宏哲(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執行長)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楊俐容(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
作者簡介: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臨床副教授
羅斯.格林博士(Ross W. Greene, Ph.D.)
非營利機構「平衡生活中心」(Lives in the Balance, www.livesinthebalance.org)創始人暨主任,「積極合作教養法」(Collaborative & Proactive Solutions ,CPS)的開創者。
在哈佛醫學院任教超過二十年,現為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心理學系兼任副教授。他在各種類型的機構提供諮詢,包括一般及特殊學校、精神科病房、治療中心、青少年戒護機構等,並赴世界各地演講。
贊助格林博士研究的單位包括美國教育部、史丹利研究中心、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美國緬因州青少年司法顧問團(Maine Juvenile Justice Advisory Group)等。格林博士現居美國緬因州。
譯者簡介:
林嘉倫
台大外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所碩士。譯有《機長,我有問題:解開你對航空旅行的所有疑問》、《未來世界》、《煙與鏡:尼爾.蓋曼短篇選》等書。喜歡旅遊。
聞翊均
淡水人,熱愛文字、動物、電影、紙本書籍。現為自由譯者,擅長文學、運動健身、科普翻譯。
章節試閱
摘文1
孩子不是故意要傷你的心,
如果可以,他(她)也想要做得更好
◎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做不到
你很清楚人們都是怎麼形容情緒行為障礙的小孩:他們控制欲強、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動機不明、固執、任性、不肯讓步、愛搗蛋、被寵壞、不受控制又叛逆。還有像是:他們喜歡測試他人底線、惹人發怒、迫使大人讓步並得其所望。
你也知道(或許是透過自身經驗)人們是怎麼形容他們的家長:被動、放任、不懂得堅持原則。他們不會教養孩子。
不要相信以上任何一句話。
感謝過去五十年以來的多方研究,我們如今懂得更多了。總結來說: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情緒行為障礙,是因為他們缺乏表現出一般行為的技巧。
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全然不同的思考模式,讓我們稍微解析一下這個想法。
這些孩子缺乏的技能是變通、適應力、挫折容忍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能力。我們怎麼會知道呢?其中一個根據是研究的結果,但更重要的理由是:因為你的孩子並不是每分每秒都表現出情緒行為障礙。他是偶爾表現出情緒行為障礙,尤其是在需要應變能力、適應力、挫折容忍度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狀況下。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哪一次不是在遇到這些狀況時暴走?
遵從大人的指示需要這些技能;和其他人,像是爸媽、手足、老師、同儕、教練和組員互動也需要這些技能;處理不同的意見需要這些技能;完成困難的家庭作業或者計畫遇到變化也需要這些技能。多數的孩子都很幸運,可以擁有這些技能。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則沒有那麼幸運,由於缺乏這些技能,他的人生以及爸媽的人生,將會更加窒礙難行,至少在爸媽能應對這件事之前都是如此。
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情緒行為障礙。第二步是理解你的孩子「在什麼時候」會出現情緒行為障礙。
其實前面已經解答了這兩個問題,但讓我們更仔細地說一遍:
當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超出他所擁有的調適能力時,就會出現情緒行為障礙。
如果你的孩子擁有足夠的調適能力來回應你的要求與期望,那他就會回應;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可以在不暴走的狀況下面對不同意見、配合計畫的改變以及大人設下的限制和要求,那他就會使用適應能力來處理這些狀況。他無法配合你,是因為他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請不要懷疑,要是可以的話,他也比較希望能夠運用適應能力面對這些狀況,因為他也希望能好好表現,而這一點毫無疑問的,是這整本書最重要的主旨:孩子如果有能力做好,他們就會做好。
換句話說,孩子會表現出情緒行為障礙並不是因為他喜歡尖叫、大喊、大哭、咒罵和打人嗎?沒錯。這本書所描述的孩子並不是自己選擇要表現出情緒行為障礙的,就像是沒有孩子會自願選擇罹患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y)一樣。孩子就和大人一樣,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也希望能做好。所以每當遇到需要運用自己缺乏的技能的狀況時,有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自然就會表現得很差。
◎孩子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
遇到這種狀況時,你的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呢?有些孩子會哭、噘嘴、生悶氣或者退縮。雖然這些行為相較之下是最「輕微」的,但這些孩子同樣需要大人的協助。有些孩子的行為比較極端,像是屏住呼吸、尖叫、咒罵、亂踢亂打、恐慌症發作或者損毀財物;也有一些會跑走、咬人、自殘、嘔吐、使用武器等更加令人擔憂也更加危險的行為。
大多數照顧者主要關注的都是孩子在生氣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些行為其實是最不需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缺乏的技能,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孩子會因為這些滯後技能(lagging skill)而過得很辛苦。這些我稱之為「未解問題」(unsolved problems)的狀況其實都是很容易預測的。換句話說,一般認為情緒行為障礙的發生是不可預期、出乎意料的(「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他會因為什麼事而發火」),這其實並不正確。而這是一個好消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可以預測未解問題導致的情緒行為障礙,就可以預先控制情勢,而非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才處理。
為了減少情緒行為障礙發生的頻率,你最需要應用的策略,也就是本書將會展示的策略,是「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不是在表格上貼貼紙,不是讓孩子暫時隔離(並在他不想乖乖待在原地時抓住他),不是尖叫,不是痛斥,不是責備,不是說教,不是剝奪他玩樂的權利,像是沒收他的Xbox一個禮拜,當然也不是打屁股。事實上,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上述這些應對策略有時會導致更多情緒行為障礙,而非預防情緒行為障礙。
我要再次重申:孩子如果有能力做好,他們就會做好。這個信條非常重要,因為長期以來大人一直相信「孩子如果想要做好,他們就會做好」,所以孩子做不好,是因為不想做好,進而傾向於使用常規的獎懲策略,這些策略的目標是「讓孩子想要做好」。或許你已經發現這個信條以及相關的策略應用在你的孩子身上沒什麼好下場,畢竟如果那套舊觀念有用的話,你也就不會閱讀這本書了。總之,你絕不孤單。
在本書中,我鼓勵照顧者把一般常識與常見的策略都暫且放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你的孩子已經很主動地想要做好了,他的情緒行為障礙只是反映出他在應變能力、挫折容忍度和問題解決等技能上的發展延遲。獎懲策略之所以沒有幫助,是因為這些策略無法教會孩子他們缺乏的技能或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孩子正是因為沒有這些技能與能力才會出現情緒行為障礙。懲罰有時會火上加油,你的孩子若無法獲得預期的獎賞只會感到更加挫折。請不要繼續執行那些有可能使狀況惡化或者無法帶來顯著進步的策略,你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法,把精力投注在和孩子合作、共同解決導致情緒行為障礙的問題。
◎不要用病症診斷定義孩子
你的孩子在精神科得到的診斷其實無法提供能讓你理解他所缺乏的技能,或者讓你知道在哪些特定狀況下,滯後技能會使孩子的生活遭遇困難的資訊。診斷出來的病症,例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對立性反抗症、雙極性障礙、憂鬱症(depression)、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反應性依附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或是新創的病名「侵擾性情緒調整障礙」(disruptive mood regulation disorder)或其他疾患,只能「證實」你的孩子有些不一樣,卻可能導致反效果,例如使照顧者專注在孩子的障礙行為,而非專注在導致孩子出現障礙行為的滯後技能以及未解問題。此外,診斷出病症也會讓人覺得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需要修正的是孩子。但事實上,一個巴掌拍不響。你的孩子的確有些不同,但你也是這團混亂中的一分子。若你想要幫助你的孩子,就必須弄清楚自己手上握了哪些牌,以及該怎麼出牌。
現在你知道了,如果你的孩子可以擁有更好的應變能力、用更好的適應力處理挫折、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的話,他就會這麼做。滯後技能擋住了他的去路,使他的生活遭遇困難。此外,導致情緒行為障礙的是未解問題,而未解問題是很容易預測的。若想要讓一切變得更好,你的首要任務就是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一起解決問題?沒錯,正是如此。你和你的孩子要成為盟友,而非對手;成為夥伴,而非敵人。
覺得異想天開嗎?或許你現在這麼覺得,但你已經踏出第一步,我們將在下一章帶你更進一步。
你即將面對一些很困難的任務。可能你覺得自己已經每天都在處理困難的任務了,但我們的目標是確保你的困難任務能帶來成果。
摘文2
別怪罪孩子,把焦點放在協助他學習
從「滯後技能」與「未解問題」來真正了解你的孩子
上一章說明了滯後技能導致有些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容易、更頻繁也更極端地表現出障礙行為;當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超出他擁有的調適能力,就會發生這種障礙行為;在這種特定條件下發生的狀況就是未解問題;以及最重要的是,孩子絕對比較喜歡好好表現而非做不好。
在這一章裡,我們暫不討論一般技能,像是應變能力、適應力、挫折容忍度與問題解決能力,而是探討一些更直接導致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時,無法做出回應的滯後技能;同時也會更詳盡地討論未解問題。
本章的資訊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你希望能夠更了解孩子為什麼以及何時會出現情緒行為障礙。我會盡可能說得吸引人一點,雖然這些資訊可能不怎麼鼓舞人心,但我還是希望你無論如何能把這章讀完。一旦照顧者理解情緒行為障礙是由滯後技能所引起的,就比較不會把行為怪罪在小孩身上,會用比較具同理心的態度做出回應,也能體認到為什麼我們在孩子表現出情緒行為障礙時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會使狀況變得更糟。一旦理解了未解問題會引發情緒行為障礙,就會知道要解決哪些問題才能避免孩子再次暴走。
我們首先會講述滯後技能的實際案例,接著再把重點轉到未解問題上。
◎「命令」不能協助孩子發展滯後技能
從一個環境(例如在外面玩)轉換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例如在家寫功課),必須能夠從一種心態(我在外面玩的時候,可以跑來跑去、發出聲音、交朋友),轉換到另一種心態(寫功課時,我要坐在桌子前,專注於書本)。如果孩子的認知轉移有困難,很可能在坐下來寫功課好一段時間以後,認知模式與行為模式都還和在外面玩時一樣。想當然耳,在大人要求孩子做出認知轉移時,整個狀況會變得更加不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母親要孩子立刻停止看電視或停止玩電腦,並到廚房吃晚餐時,缺乏這種技能的孩子會「有聽沒有到」。
沒錯,告訴孩子去做某件事就等於是在命令他做認知轉移。有趣的是,孩子已經陷入難以轉換的階段,許多大人反而會更加堅持要孩子馬上改變行為,這樣一來,只會讓孩子更難盡快轉變認知,增加他們出現障礙行為的機率。
我們要怎麼知道孩子是不是很難轉變認知或改變正在做的事呢?他會告訴我們。讓我們仔細聆聽:
【案例2】電視還沒播完,再讓我看5分鐘就好!
爸媽:湯瑪斯,該上床睡覺了,把電視關掉。
湯瑪斯:(沒有回應)
爸媽:湯瑪斯,我說,該上床睡覺了,把電視關掉。
湯瑪斯:我要看的節目還沒演完。
爸媽:你的節目永遠不會在上床時間演完,立刻關掉電視。
湯瑪斯:我的節目再五分鐘就演完了!有什麼大不了的!
爸媽:我很厭煩每次叫你關電視你都不關!
湯瑪斯:是你每次都在我看到一半的時候叫我關電視!
爸媽:湯瑪斯,如果現在不把電視關掉,我就罰你一段時間不准看電視!
湯瑪斯:[暴走]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在轉換認知或者改變行為的時候有困難,是否就代表你不能管教他?不,並非如此。但如果告訴他要做什麼會提高他出現情緒行為障礙的機會,你可能會想要使用不同的方式。這是不是表示你不能指望他乖乖聽話?並非如此,但比較好的作法,是在孩子不願意改變時,不要那麼堅持孩子馬上改變或者用懲罰來逼迫他,因為這沒辦法幫助他變得更擅長於迅速改變認知,反而是個讓狀況變得更糟的好方法。如果你還指望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堅持要他立刻改變行為,總有一天會使孩子學會如何迅速改變的話,你真的應該醒醒了。不過,你的孩子並非總是難以迅速改變;沒錯,會使他難以改變認知的事情其實都還滿好預測的,例如在外面玩到一半時回家、關掉電視吃晚餐、關掉電玩上床睡覺、早上起床。因此,你和孩子可以在事情發生之前,一起擬定計畫,約好要如何處理這種狀況。
◎為什麼孩子總是說「不要」?
在你感到沮喪時,你的大腦最主要做的事是什麼?解決使你感到挫折的問題。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大腦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因為我們幾乎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完成,但如果你家裡有一個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話,你絕對需要思考一下這個過程,因為他沒有辦法和我們一樣無意識地完成這件事。
首先,你要辨認出你試著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你不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想必會難以解決問題)。接著,你要認知到哪些回應或解決方法(通常是依據過往的經驗)能協助你解決問題。然後,你要思考每個可行的解決方法可能會造成什麼結果,從中選一個最好的。
許多孩子的思考能力不夠有條理,以致他們沒有能力弄清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同時也難以知道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法,以及每個方法的成功率。而且多數孩子都太過衝動,即使有能力想出不只一個解決方法,也會立刻去執行腦袋裡冒出的第一個念頭。不幸的是,對某些孩子而言,第一個念頭通常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法,是最不需要思考的方法。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有些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總是做出最糟糕的反應,還有許多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甚至連一個解決方法都想不出來。成年人會因此向孩子們建議——有時是強迫孩子執行——他們的解決方法。然而,強迫孩子執行某種方法的結果通常不會太好,因為許多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都會明顯表現出一種所謂反射性消極(reflexive negativity)的態度,也就是在面對任何人提出新的想法或解決方案時,立刻回答:「不要!」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協助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變得更有條理、更懂得思考、不那麼衝動,但是協助孩子的方法並不是強迫他們採取大人的解決之道,這麼做只會使孩子更挫折,無法協助他學習如何靠自己想出解決方案。貼紙表格與暫時隔離也沒有用(這兩種方法不是設計來教孩子解決問題的),不過,由於導致孩子出現情緒行為障礙的問題其實都很容易預料,因此你可以事前積極地和孩子合作解決問題。相信我,你的孩子也很渴望能參與這個過程,因為他跟你一樣,一點也不喜歡吵架與爭執。
摘文1
孩子不是故意要傷你的心,
如果可以,他(她)也想要做得更好
◎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做不到
你很清楚人們都是怎麼形容情緒行為障礙的小孩:他們控制欲強、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動機不明、固執、任性、不肯讓步、愛搗蛋、被寵壞、不受控制又叛逆。還有像是:他們喜歡測試他人底線、惹人發怒、迫使大人讓步並得其所望。
你也知道(或許是透過自身經驗)人們是怎麼形容他們的家長:被動、放任、不懂得堅持原則。他們不會教養孩子。
不要相信以上任何一句話。
感謝過去五十年以來的多方研究,我們如今懂得更多了。總結來說:
孩...
作者序
前言
家有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全新教養指南
歡迎你閱讀《壞脾氣小孩不是壞小孩》,這本書自初版至今已有十五年了。這十五年過得有趣極了。本書目前已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版本發行,世界各地有無數家庭、學校、精神科安置機構與青少年拘留中心都在使用本書講述的方法。這是一種具有研究基礎且合乎科學根據的干預方法。我收到許多使用者的回饋,並不斷改進這個方法,盡可能用更加清楚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其準則與策略。這個版本(第五版)的內容是目前為止最完備的。
時常有人問我:「我要怎麼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壞脾氣小孩?」當然,我們不可能用血液檢測來判斷。所謂「壞脾氣小孩」通常比「正常」小孩更容易、頻繁地感到挫折,並且會用更加極端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挫折感。老實說,我不怎麼喜歡「壞脾氣小孩」這個說法。首先,「壞脾氣」暗示了這些孩子的怒氣是突如其來又不可預測的,但這不是真的,雖然剛開始你可能很難相信。再者,許多有情緒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會在受挫時暴走(尖叫、咒罵、打人、踢人、咬人、吐口水等),但也有許多這樣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反應是崩潰(哭泣、生悶氣、噘嘴、恐慌症發作、心情沉悶並變得閉塞,或者變得暴躁易怒)。因此,雖然本書的書名是「壞脾氣小孩」,但其實無論是會爆發、會崩潰或者兩者皆會的孩子都適用於書中講述的策略。我會用「情緒行為障礙」來描述這樣的孩子。
你將會在本書的前面幾章中學到,時常用來形容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詞句,例如:固執、控制欲強、需要他人關注、傾向於測試他人底線、矛盾、不願妥協、缺乏動機,這些其實並不準確,而且在治療上會帶來反效果。你也會讀到,我們過去用來形容這些孩子的家長的詞句,例如被動、放任、不懂堅持、缺乏原則,也同樣不太準確且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此外,你將會學到(你可能已經知道這件事了)許多適用於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精神科診斷,其實沒辦法提供充足資訊,讓照顧者確切了解孩子遭遇哪些困難,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提供幫助。
你可能會覺得我這麼說有些奇怪,但是如今這個時代是最適合和情緒行為障礙孩子一起生活或解決問題的時代,因為過去四十至五十年來,學界中有關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研究發表數量高得驚人,可以說從古至今人類不曾這麼理解為什麼這些孩子會有情緒行為障礙,以及該如何協助他們。
這些研究讓我們能從嶄新的視角檢視這些障礙,進而能協助照顧者用更具同理心、更有效也更實際的方式協助這些孩子,這是好消息;壞消息則是我們必須費一點精力才能適應這些新觀點(畢竟長久以來一直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件事),所以我們需要開明的思想才更容易接受這些新觀點。
還有,本書講述的策略可能會讓你覺得(前期)難以執行、或許跟你之前使用的策略大不相同、又或許完全不同於過去你的家庭養育你的方式,所以,你需要抱持開明的思考方式,並在使用新策略與孩子互動並合作解決問題時,給自己也給孩子一些耐心。
如果你是家有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家長,本書應該能協助你對於處理孩子的障礙以及重建家庭秩序更加樂觀也更有自信;如果你是孩子的祖父母、老師、鄰居、教練或治療師,本書應該至少能協助你理解他們。這世界上沒有所謂的萬靈丹,但你永遠可以心懷希望。
羅斯.格林博士(Ross W. Greene, PH.D.)
於缅因州波特蘭
前言
家有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全新教養指南
歡迎你閱讀《壞脾氣小孩不是壞小孩》,這本書自初版至今已有十五年了。這十五年過得有趣極了。本書目前已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版本發行,世界各地有無數家庭、學校、精神科安置機構與青少年拘留中心都在使用本書講述的方法。這是一種具有研究基礎且合乎科學根據的干預方法。我收到許多使用者的回饋,並不斷改進這個方法,盡可能用更加清楚易懂的方式來說明其準則與策略。這個版本(第五版)的內容是目前為止最完備的。
時常有人問我:「我要怎麼判斷我的孩子是不是壞脾氣小孩?」當然,我們不可能...
目錄
【前言】家有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全新教養指南
第1章
為何專家的建議對我的孩子不管用?
【案例1-1】鬆餅是我的,不給弟弟吃!
孩子究竟怎麼了?
【案例1-2】誰能告訴我,到底該怎麼辦?
【專家分析】想要改變孩子之前,先了解原因
——聚焦在他「為什麼」這麼做,不是他「做了什麼」
【案例1-3】我只希望能安靜一下,好好過完一天
【本章重點整理】
第2章
孩子不是故意要傷你的心,
如果可以,他(她)也想要做得更好
【專家分析】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做不到
——當我們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他就會出現障礙行為
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是可以預測的
不要用病症診斷定義孩子
【案例1-4】孤軍奮戰難熬,父母也需要彼此取暖!
【本章重點整理】
第3章
別怪罪孩子,把焦點放在協助他學習
【專家分析】「命令」不能協助孩子發展滯後技能
【案例2】電視還沒演完,再讓我看5分鐘就好!
【專家分析】為什麼孩子總是說「不要」?
——大人強迫孩子執行大人的建議,只會造成孩子的消極回應
【專家分析】孩子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
——協助孩子學會自我表達,能有效改善情緒行為障礙
【案例3】我不想讓他玩我的玩具!
到底誰是老大?別與孩子陷入「情緒」之爭
【案例4】我不要吃炒蛋
【專家分析】為什麼孩子這麼固執?
——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事情不照預期進行就會焦慮挫折
【案例5】你幹麼不出去玩VS.風太大,我不想出去!
【案例6】下雨了VS. 我就是要去公園!
了解孩子缺乏的技能,才能真正幫助他解決情緒行為障礙
【專家分析】如何預測並防範孩子暴走
——情緒行為障礙可以預期,並事先妨礙
解決問題的關鍵:你
【本章重點整理】
第4章
如何使用【滯後技能與未解問題評量】?
――四個步驟╳四個原則╳五個案例
使用【滯後技能&未解問題評量】的四個步驟
謹守四大原則,除去成見與批判,找出未解問題
〔原則1〕盡量用「難以」作為開頭描述每個未解問題
〔原則2〕用明確的文字描述未解問題,盡量「劃分」而非「匯整」
〔原則3〕在面對未解問題時,請不要自行推測原因
〔原則4〕不要在未解問題中加入解決方法
著眼於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珍妮佛與法蘭奇
【案例1-5】珍妮佛為什麼總是在生氣?
【案例7-1】法蘭奇為什麼動不動就尖叫?
理解孩子,不要診斷孩子:查克和米歇爾
【案例8-1】查克究竟是不說,還是不會說?
【案例9-1】醫師,你能不能處理一下我的爸媽?
我們其實都缺乏一些技能:艾娜
【案例10】這樣收衣服不對!
問題一籮筐,該從哪裡下手解決?
【爸媽小練習】滯後技能&未解問題評量
【本章重點整理】
第5章
為什麼獎勵與懲罰制度對我的孩子行不通
專家建議的教養祕訣,對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可能造成反效果
【專家分析】讓孩子知道「後果」,為何不一定有「效果」?
——獎勵和懲罰無法教會孩子他所缺乏的技能
【案例1-6】暫時隔離孩子只會愈來愈糟
【案例7-2】曾經心愛的孩子,如今漸行漸遠
【本章重點整理】
【格林醫生諮詢室Q&A】
第6章
面對未解問題的三個計畫
應對未解問題時,爸媽的三個選項
計畫A:單方面解決問題,最常見卻不一定最有效
計畫B:倒吃甘蔗的親子合作方案
計畫C:放下不等於放棄的「權宜之計」
【本章重點整理】
【格林醫生諮詢室Q&A】
第7章
計畫B「親子合作方案」
――打開孩子心防的三個階段
階段一:同理心階段╳五個探問策略,理解孩子的問題
【案例11-1】寫到後來就忘記了
階段二:定義問題階段╳釐清爸媽的憂慮
【案例11-2】如果不寫,就會一直覺得很難
階段三:邀請階段╳從親子討論培養彈性思考
這樣運用計畫B三階段,順利解決問題
【案例11-3】用錄音機錄下來呢?
紅色警報!如何使用「緊急計畫B」?
【案例1-7】我是姊姊,應該看我想看的節目
【本章重點整理】
第8章
如何提高計畫B成功的機率?
――爸媽必做!十五大執行關鍵
提高計畫B成功機率的十五個執行關鍵
〔執行關鍵1〕不要還未嘗試就先預期失敗
〔執行關鍵2〕不要太過依賴「緊急計畫B」
〔執行關鍵3〕不要把計畫B當作最後手段
〔執行關鍵4〕不要執著於舊思維
〔執行關鍵5〕不要抱持先入為主的觀念
〔執行關鍵6〕不要事先決定好解決方法
〔執行關鍵7〕確保解決方法實際可行並使雙方滿意
〔執行關鍵8〕不要心急!三個階段缺一不可
〔執行關鍵9〕解讀孩子的沉默與「我不知道」
〔執行關鍵10〕熟悉探問的技巧
〔執行關鍵11〕真心相信孩子的憂慮和觀點
〔執行關鍵12〕不強求孩子在意爸媽的憂慮
〔執行關鍵13〕協助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執行關鍵14〕讓孩子好好坐下來跟你對話
〔執行關鍵15〕常保積極心態,且不忘自我充電
【案例1-8】來做一張計畫表吧!
【本章重點整理】
第9章
實行計畫B,中途撞牆怎麼辦?
――十七個進行計畫B的常見問題
如何讓孩子負起責任?
Q1. 如果我使用計畫B,要怎麼樣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Q2. 所以我還是可以設下底線?
Q3. 計畫B能讓孩子清楚理解我不贊成他的行為嗎?
Q4. 那出了社會之後呢?如果孩子某天遇到了一個計畫A老闆怎麼辦?】
Q5. 安全方面的問題是否最好使用計畫A?
【案例12】我不要牽手,小朋友才牽手!
如何掌控計畫進行的步調?
Q6. 我懂得預先處理的重要性了,但在孩子發生情緒行為障礙的當下,要怎麼處理?
Q7. 計畫B要花的時間太長了,如果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呢?
Q8. 我的反應沒有那麼快,沒辦法迅速決定要使用哪個計畫,怎麼辦?
Q9. 我使用計畫B後,女兒居然願意和我說話了!事實上,她說得實在太多,我蒐集到太多資訊,有太多問題
需要解決,壓力好大!救命啊!
Q10. 如果我沒辦法一口氣完成三個階段,就算是失敗了嗎?
Q11. 如果孩子和我都同意某個解決方法之後,他又反悔了,該怎麼辦?】
Q12. 我做到了!孩子和我一起執行了計畫B,而且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目前為止解決方法都很有效。接下來呢?
Q13. 我理解計畫B能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但要怎麼教導孩子缺乏的技能呢?
【案例13】改善孩子的轉換技能
情緒行為障礙不能用其他的療法嗎?
Q14. 在協助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方面,藥物治療占了什麼樣的地位?
Q15. 如果我讓孩子接受藥物治療,那他應該要吃藥吃多久?
Q16. 那自然與順勢療法呢?
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較慢怎麼辦?
Q17. 我的孩子在語言處理和溝通上發展較慢,這樣計畫B對他是否也實際可行呢?
【案例14】建立未解問題索引卡
【案例8-2】製作問題卡,把文字圖像化
【案例1-9】我還可以把節目錄下來
【案例7-3】我好害怕自己會失控
【本章重點整理】
第10章
如何防止手足衝突並建立良性溝通
面對手足衝突的四大原則
〔原則1〕一個巴掌拍不響
〔原則2〕所有孩子都需要關注
〔原則3〕沒有哪個孩子是次要的
〔原則4〕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案例1-10】我教你數學時也沒有生氣啊!
手足衝突也能用計畫B化解
【案例15】要過多久才算玩完呢?
避免NG溝通模式,開啟親子良性對話
【案例9-2】「那是嘲諷!」建立親子間的對話規則
讓祖父母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爸媽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案例7-4】如果她一直哭的話,我就離開!
【本章重點整理】
【格林醫生諮詢室Q&A】
第11章
改變需要教師、爸媽與孩子三方合作
【專家分析】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與家裡表現大不同
——學校比家庭更可預測,孩子較能做出適當回應
在學校應用計畫B的11個必備條件
〔條件1〕改變認知,與時俱進
〔條件2〕優先處理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
〔條件3〕調整心態:孩子如果有能力做好,他們就會做好
〔條件4〕以專業代替紀律來協助學生
〔條件5〕停止責怪家長
〔條件6〕撥出時間執行計畫B
〔條件7〕善用合適的評量機制與工具
〔條件8〕練習、持續反饋,逐漸熟練計畫B
〔條件9〕持續溝通
〔條件10〕持續追蹤問題
〔條件11〕眼光放遠,明白計畫B並非一蹴可幾
減少課堂上的突發狀況,老師可以這麼做
【案例16-1】我不要寫學習單!
化同學間的矛盾衝突,老師可以這麼做
【案例17】不然,老師坐在旁邊看好了
與家長建立互信關係,老師可以這麼活用計畫B
【案例16-2】我很感謝妳誠實以對
【本章重點整理】
【格林醫生諮詢室Q&A】
第12章
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案例1-11】我只是專心地讓明天比今天更好
致謝
【前言】家有情緒行為障礙孩子的全新教養指南
第1章
為何專家的建議對我的孩子不管用?
【案例1-1】鬆餅是我的,不給弟弟吃!
孩子究竟怎麼了?
【案例1-2】誰能告訴我,到底該怎麼辦?
【專家分析】想要改變孩子之前,先了解原因
——聚焦在他「為什麼」這麼做,不是他「做了什麼」
【案例1-3】我只希望能安靜一下,好好過完一天
【本章重點整理】
第2章
孩子不是故意要傷你的心,
如果可以,他(她)也想要做得更好
【專家分析】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他做不到
——當我們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他就會出現障礙...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6-03ISBN/ISSN:978986384434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