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林爽文事件卻被遺忘的清末大案,以歷史田野和地方研究的方式,抽絲剝繭,還原真相!
【本書簡介】
◎兩位成大歷史出身的工作者本著對台灣地方史的熱愛,從田野調查做起,在鳳山文史工作者劉自仁先生的幫助下,一點一點探詢塵封的線索。
◎依循論文寫作的嚴謹精神,仔細記錄事件始末及其所造成的種種影響,方便讀者快速完整瞭解這個鮮少被提及卻影響深遠的清末大案。
◎全彩輸出作者田調時所拍攝的照片,完整呈現天德年間遺留至今的種種痕跡。
在嘉慶十年(1805)發生的蔡牽事件、道光十二年(1832)的張丙事件,以及咸豐三年(1853)的林恭李石事件等等,這些無論是規模或歷時都不見得低於「三大民變」的事件,卻在歷史研究上常被忽略,甚至還被認為只是一般的官民衝突或分類械鬥,尤其是「林恭李石事件」,規模不僅涵蓋全臺,甚至還跨越到對岸,與當時的太平天國一起攻下了清廷半壁江山。
雖然林恭李石事件在臺灣歷時不久,但與其有緊密關係的太平天國卻從咸豐年間一路延燒到同治年間(1851-1864),影響的包括臺中霧峰林家,以及「三大民變」之一的戴潮春事件,而且臺灣沒有任何事件像它一樣,留下怎麼多複雜難以說清楚的謎團待解。像是林恭究竟是出身枋寮還是新園?林萬掌的歷史定位到底是義民或是反賊?參與謀反的林萬能又為何能全身而退?徐宗幹在東港已逮到了林恭,那鄭元杰在枋寮斬的林恭又是誰?……等等,如此盤根錯節、糾葛難分的劇情,比八點檔還更八點檔。
兩位歷史系所的高材生,走過三個縣市,半個臺灣,找尋這一則被人們所遺忘的歷史事件。讓讀者從文字裡頭,一同細細地探尋被遺忘的天德元年與兩位作者對失落歷史的摸索。
作者簡介:
徐崇哲(1997年次),彰化縣田尾鄉人,曾就讀田尾國小,田尾國中,員林高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從求學時期就對於文科較有興趣,平實喜歡閱讀文學類書籍,大學則是觸碰到宗教、民俗領域,對於撰寫宗教歷史文化相關論文略有興趣,曾投稿於地方刊物,如《屏東文獻》第二十三期、國立成大歷史系刊物《史穗》第十期、天德聖教刊物《覺明雜誌》九十一期。額外的興趣則是拍攝影片。
毛帝勝(1994年次),屏東縣萬丹鄉人,曾就讀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目前為該所博士生。學士期間,因曾在卓克華教授、陳旺成教授與姚玉霜教授等諸先生門下學習,另與在地文史前輩李太豐老師、陳義宗先生、李泳冷先生與劉自仁先生等人請益,而對家族史與宗教結社研究有興趣,並發表相關文章,散見《屏東文獻》、《臺南文獻》、《南大人文研究學報》、《東臺灣研究》、《臺灣史學雜誌》、《中正歷史學刊》、《新世紀宗教》與《宗教哲學》等刊物。自就讀成大碩士班以來,更與學弟崇哲發起研究,嘗試探討天地會與林恭事件相關議題。
章節試閱
壹、李石抗清始末
文◎毛帝勝
前言
有關清代臺灣民變,多數人往往會聯想到清康熙60年(1721)的朱一貴事件、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的林爽文事件及清同治元年(1862)的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清咸豐3年(1853)的李石事件,又作「林恭事件」或「林弓、李石之變」。 李石事件的在島內影響範圍在臺灣西部平原, 主要在臺灣縣(今臺南市)、嘉義縣(今嘉義縣與嘉義市)與鳳山縣(今高雄市與屏東縣)等地,整個事件中重要的歷史地點都與臺灣縣有著密切關係,這也是本文聚焦探討臺灣縣的原因。
此外,若要探討李石事件的來龍去脈,除了需瞭解當時臺灣島內的歷史背景之外,同時也要知道當時清帝國(daicing gurun, 1636-1912)境內正在進行著以太平天國(1851-1864)為首的抗清運動,而李石事件則是附隨著整個大運動的一環。 因此,本文將從清咸豐年間天地會抗清運動作背景論述,再探討李石與其家族在臺灣縣的發展與族人對李石的記憶,最後再論歷史文獻中李石事件發生始末與清帝國對該事件的應對。
然而,本文所用資料是以清代官方志書、宮廷實錄及李石族裔藏之《金浦衍派臺灣臺南縣小新營李氏族譜》為主,其次使用《安平縣雜記》與《臺灣詩乘》、《臺灣通史》等野史與詩文, 最後再參考諸位前人的研究作補述與探討,以期待能較完整地建構出李受事件與臺灣縣之間的歷史脈絡。
清代天地會的抗清背景
論述清咸豐年間天地會在中國境內的大規模抗清運動前,得先探討運動核心組織──「天地會」。事實上,天地會並非一個縝密一統的全國性秘密組織,反而是有一個最初組織原型,之後再由其他幫會、兄弟會或其他結拜組織進而學習效仿而形成的抗清結社系統,而在該系統下的名目諸多,有天地會、添弟會、小刀會、父母會等等。 儘管組織間並無一定的傳承關係,但這些天地會系統之間仍會有交流活動,像是清咸豐年間上海小刀會、閩南小刀會與臺灣天地會組織之間便有密切地連絡。
然而,並非所有的抗清秘密組織都屬於天地會的組織系統,有關最初的天地會形成有諸說,其中又以「鄭成功創金臺山說」(或稱鄭成功創立說)、「陳永華創會說」(或稱臺灣府城黃蘗寺創立說)、「火燒少林寺」(或稱南少林五祖創會說)、「提喜和尚創立說」(或稱洪二和尚創立說)等諸多說法,且彼此間還有年代、地點與創會細節的矛盾。 其中在史料上有清楚載明的為「提喜和尚創立說」,根據《清高宗實錄》之清乾隆54年(1789),即林爽文事件(1786-1788)後的奏章記載:
天地會匪膽敢到處傳教,蠱惑愚民;必當設法嚴拏究辦,以期淨盡根株。前據圖薩布奏:拏獲陳彪,究出洪二和尚住址在閩省,飛咨查拏。旋據魁倫奏:拏獲僧人行義供稱,伊父提喜即洪二和尚,業經病故。如果病故,其子豈不知葬地;因所供未盡確實,曾諭令福康安等嚴行查究,務得確情。今據奏提喜已無其人、且並未糾人入會,斷無此理。天地會節經查明起於洪二和尚,今據行義供認伊父提喜即洪二和尚;是提喜為此案傳教正犯已無疑義……。
另根據《欽定平定臺灣紀略》的記載:
十二月初二日(己丑),圖薩布奏言:拏獲「天地會」匪犯陳丕,訊供究出傳會之僧人提喜,籍隸福建漳浦縣,住在高溪鄉觀音亭;又同會之陳彪,住在平和縣雲寮鄉;趙明德住在漳浦縣雲霄城北門內倉邊巷。已飛咨閩省嚴拏務獲……。
上命軍機大臣傳諭福康安曰:「天地會」匪,前經福康安拏獲嚴煙時,即供有傳會之僧人及陳丕、陳彪、趙明德等犯。茲據粵省拏獲陳丕一犯,究出僧人提喜、陳彪、趙明德各犯;住址下落,均在閩省漳浦、平和縣地方,務當按名拏獲正法,以絕根株。
有此可知,天地會可能起源於清乾隆年間的福建省的洪二和尚(或稱提喜),而創立初期的活動據點為福建省漳浦、平和縣一帶,這可能是目前天地會起源較有歷史依據的說法,也為現代清史研究者所支持。 但基於天地會本為祕密結社之抗清組織,故清代官員根據口供傳述獲得的資料是否為真,已經無法確知,但目前最為可靠的仍是有限的檔案文字記述。然而究竟真實情形如何,也得待更多資料出土。
天地會在臺灣的發展則是在清乾隆48年(1783)由漳州人嚴煙所傳入,根據《海濱大事記》記載:
先是,四十八年,有漳人嚴煙者,赴臺灣傳天地會。爽文與劉升、陳泮、王芬及淡水之王作、林小文、諸羅之楊光勳、黃鐘、張烈、葉省、蔡福、鳳山之莊大田、莊大韭等均入會。
從此記錄可知,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的林爽文事件的主要發起者林爽文、莊大田等人皆是因嚴煙牽線而加入天地會。可以說,天地會在臺灣歷史上有明確活動記錄即清乾隆48年(1783)以後。然而,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天地會並未被清軍剿滅,反而是地下化,並以諸多名目在全島各地「揭竿起義」,如清乾隆60年(1796)的陳周全抗清事件。 直至清咸豐年間,響應「太平天國」之天地會組織在臺灣與中國兩岸大規模舉事,本文探討之李石抗清則是其在臺灣的重要環節。
壹、李石抗清始末
文◎毛帝勝
前言
有關清代臺灣民變,多數人往往會聯想到清康熙60年(1721)的朱一貴事件、清乾隆51至53年(1786-1788)的林爽文事件及清同治元年(1862)的戴潮春事件。然而,臺灣曾有一段時間的年號為「天德」,即較不為近人重視的抗清運動──清咸豐3年(1853)的李石事件,又作「林恭事件」或「林弓、李石之變」。 李石事件的在島內影響範圍在臺灣西部平原, 主要在臺灣縣(今臺南市)、嘉義縣(今嘉義縣與嘉義市)與鳳山縣(今高雄市與屏東縣)等地,整個事件中重要的歷史地點都與臺灣縣有著密切關係,這也是本...
推薦序
本書對於作者而言,可能只是大學、碩士求學階段紀念性的「藏私之作」,但究其內涵與行動卻是在歷史田野耕耘最精華的大學生涯和碩士班期間,全心投注去探尋和體會「什麼是歷史?」「何謂歷史研究?」的實踐之作,當然文中的論點或許令人生疏,或許不為他人所認同,但這都無損於兩位作者對於歷史田野和地方研究認真耕耘的初心。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文松
雖然我自己本身也常採取類似這樣的方式,探索過去的歷史,但這純粹只是為了創作出更具真實性的故事而已,可是對於阿毛(毛帝勝)與崇哲來說,由於他們史學專業的執著和絕不草率的態度,會運用所學重新審視這些事證,不再拘泥那些歷史文獻的敘述,跳脫那些白紙黑字的框限,從多元的觀點去剖析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之所以會用「天德元年」作為標題,正是以宏觀的角度去說明林恭、李石的反清行動,不僅僅是侷限在臺灣島內,而是以太平天國為核心,聯合當時中國各省的反清運動,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可說是體現田調精神的讀本,由探索細微的線索中,去經歷一場重新認識歷史的旅程,這可能比去如何解開這段歷史的疑點還更有意義,因此想要更加瞭解「林恭李石事件」的人,絕對不能沒有這本書。
鳳山文史工作者、作家
劉自仁
本書對於作者而言,可能只是大學、碩士求學階段紀念性的「藏私之作」,但究其內涵與行動卻是在歷史田野耕耘最精華的大學生涯和碩士班期間,全心投注去探尋和體會「什麼是歷史?」「何謂歷史研究?」的實踐之作,當然文中的論點或許令人生疏,或許不為他人所認同,但這都無損於兩位作者對於歷史田野和地方研究認真耕耘的初心。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文松
雖然我自己本身也常採取類似這樣的方式,探索過去的歷史,但這純粹只是為了創作出更具真實性的故事而已,可是對於阿毛(毛帝勝)與崇哲來說,由於他們史學專業的執著和絕不草率...
作者序
(徐序節錄)
筆者認為,林恭、林萬掌家族的研究還有很多發揮空間,未解的謎團仍有許多。當時林家雄踞在屏東的勢力究竟是出於同源還是多處並起即是本書想探討的重點之一。
筆者自從進入田野領域以來,林恭事件的研究可以說是我的處女作,亦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在過程中對於民變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我後來延伸去接觸民變與陰廟的關係,也陸續去進行寫作。會產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針對「族群」關係的演變感到訝異。舉例而言,我們可以檢視目前身邊相處很和平的一群人,或許其中一些人的祖先是兩個勢不兩立的族群,這是非常難以想像的事。還有,現在網路資訊發達,社群網站中時常可以看到開族群玩笑的笑話以及視頻,事實上這整個脈絡也是與臺灣有史以來的族群關係有關,「民變」就是其中比較激烈的一環。當然了,我對族群有興趣並不是想開一些地獄梗玩笑,每個族群的歷史與文化都非常值得重視,不應不理解而去嘲笑對方。身為半個客家人的我,也是透過對於民變的研究去知道原來自己是「福佬客」的身份,筆者再度感到慚愧……。
筆者認為,許多人對於族群的認識仍然不夠精確,曾聽到有人說:「客家人不是只有新竹、苗栗有嗎」「義民爺只有新竹人在拜」。
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義民爺」全臺很多地方都有在拜,而且不僅僅限於客家人,例如筆者所寫的〈嘉義林爽文事件相關有應公廟始建初探-以諸羅縣東門忠義十九公廟為中心〉這篇文章就是描述嘉義閩南人所奉祀的義民。
這裡不僅僅有如此的信仰體系,並且在當地也流傳許多朗朗上口的傳說以及相關遺跡、文物。 所以,在面臨族群相關的議題時,若是用既定印象去思考的話,往往會脫離不了所謂「絕對答案」的桎梏。
回到林恭事件的議題,在整個事件發生的脈絡下,不僅僅是官、民兩方的衝突,也是一種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互動交流。「六堆」這個組織,在此事件裡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試論六堆組織對臺灣地方防衛之影響──以林恭事件為例〉這篇文章
不僅僅談的是六堆的概念與發展,還述及六堆在林恭事件中有甚麼具體行動,並且和其他民變事件做比較。
(毛序節錄)
為瞭解林弓、李石與清咸豐天地會舉事,除了爬梳前人研究與浸泡在史料與檔案外,還在民國107年至108年(2018-2019)到與該事件相關的歷史地點考察,包含筆者在內之本書兩位作者先後在屏東縣枋寮鄉、內埔鄉、竹田鄉、萬丹鄉、新園鄉以及臺南市善化區、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小東門等地考察。過程中除採集到流行於屏東地區的「林弓反,羅揚叛」傳說(屬於民間唸辭或民謠)外,還透過新園鄉港墘五房內林家與善化區小新營李家之長輩協助獲得有關林弓、李石紀錄之族譜資料。最後,綜合有限的史料文獻與採集之口訪資料、民間文書(神主牌位、族譜)在民國108年(2019)寫作成文,並發表在在《屏東文獻》與《臺南文獻》等官方地方刊物。分別有〈林恭事件研究──以義首林萬掌家族與民變首領林恭進行初步考探〉、〈望族、進士、抗清者-試探清代新園港仔墘五房內林家的發展與傳奇〉、〈被遺忘的臺南事──李石事件始末淺述〉等文。
本書則是基於自身先前研究論文作為基礎,並拓展延伸與李石、林弓抗清事件有關之歷史議題,以重新建構出「天德元年」的天地會抗清史事。當然,本書的發行只是這方面研究的開端,在此也邀請前賢後進能夠著手探討此議題,一同找回被遺忘的「天德元年」。
(徐序節錄)
筆者認為,林恭、林萬掌家族的研究還有很多發揮空間,未解的謎團仍有許多。當時林家雄踞在屏東的勢力究竟是出於同源還是多處並起即是本書想探討的重點之一。
筆者自從進入田野領域以來,林恭事件的研究可以說是我的處女作,亦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在過程中對於民變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我後來延伸去接觸民變與陰廟的關係,也陸續去進行寫作。會產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針對「族群」關係的演變感到訝異。舉例而言,我們可以檢視目前身邊相處很和平的一群人,或許其中一些人的祖先是兩個勢不兩立的族群,這是非常難以想像...
目錄
推薦序(陳)
推薦序(劉)
自序(徐)
自序(毛)
壹、李石抗清始末
前言
清代天地會的抗清背景
小新營李氏家族的歷史記憶與傳說
歷史上的李石事件
結語
徵引書目
貳、林恭事件與義首林萬掌家族考探
前言
清代水底寮的形勢與行政區劃
枋寮義首林萬掌家族沿革
林恭事件為中心的研究
結語
徵引資料
參、試論林恭事件六堆組織對臺灣地方防衛之影響
前言
簡述六堆組織之形成與功能
六堆對重大民變防衛之實例
林恭事件中六堆扮演之角色
結語
徵引書目
肆、林恭與屏東縣新園鄉港仔墘五房內林氏家族
前言
港仔墘望族──五房內林家
夾桿石的塵封記憶──跛腳進士
抗清者──林恭(弓)
結語
徵引書目
伍、大事記
附錄:鳳山縣榕將軍記
推薦序(陳)
推薦序(劉)
自序(徐)
自序(毛)
壹、李石抗清始末
前言
清代天地會的抗清背景
小新營李氏家族的歷史記憶與傳說
歷史上的李石事件
結語
徵引書目
貳、林恭事件與義首林萬掌家族考探
前言
清代水底寮的形勢與行政區劃
枋寮義首林萬掌家族沿革
林恭事件為中心的研究
結語
徵引資料
參、試論林恭事件六堆組織對臺灣地方防衛之影響
前言
簡述六堆組織之形成與功能
六堆對重大民變防衛之實例
林恭事件中六堆扮演之角色
結語
徵引書目
肆、林恭與屏東縣新園鄉港仔墘五房內林氏家族
前言
港...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7-01ISBN/ISSN:978986552627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6頁開數:14.8x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