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巨擘奧斯勒醫師講演集,日本望重名醫日野原重明精心編著,
行醫生涯的人生藝術,展現對人類的熱愛、人性的尊重、人道的實踐。
這本書超越了醫學範疇,是寰宇間的普世價值。
奧斯勒在這裡對醫者期勉的,是每一個人都要學習的生命智慧。
經典名著,具永恆價值,值得珍藏於書房,於心房。
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絕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泰然無愧、泰然無懼、泰然無爭。
這是奧斯勒醫師對自己以及對後輩們的期勉。在我們今天社會似乎很陌生,但卻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命境界。
奧斯勒醫師是二十世紀醫學領域的大師,開創了現代醫學新觀念與新里程,是現代醫學教育的始祖、臨床醫學的泰斗,尤其強調醫學的人文與教養。時至今日,他仍然是醫界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奧斯勒協會也依然活躍。
本書為奧斯勒醫師1889年至1919年間,對北美各地醫學院的學生演講編輯完成,觸角遍及醫療倫理、醫療與人道關懷與醫病關係。
奧斯勒醫師的講演在其生前雖然屢經披露,逝後也曾分別以不同版本集結問世,但這本文集卻獨樹一格,1983年日本醫學博士日野原重明將之重編,加以註釋,出版了日文版及英文版。英文版由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出版。本書即根據英文版本翻譯而成。
作者簡介:
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 1849-1919)
二十世紀醫學領域的大師,開創了現代醫學新觀念與新里程,是現代醫學教育的始祖、臨床醫學的泰斗,尤其強調醫學的人文與教養。歷任美國麥吉爾大學、賓夕凡尼亞大學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教授(1888-1905)、牛津大學的欽定講座教授(1905-1919)。著述等身。
編者|日野原重明(Shigeaki Hinohara, M.D.)
日本聖路加國際醫院名譽董事長、日本醫學教育協會名譽理事長。
編者|仁本久惠(Hisae Niki, M.A.)
日本明海大學英國文學教授。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譯作包括《黑暗時代群像》、《哭泣的橄欖樹》、《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日本新中產階級》、《無界之疆》等(以上皆立緒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1 寧靜Aequanimitas
汝等應如岬角,
縱使海浪不斷衝擊,
不僅自身挺立,波濤
至其周邊也為之平靜。
──奧里略(Marcus Aurelius)《沉思錄》(The Meditations)
我說:不要害怕!生命
仍讓人的努力大有機會。
但生命也充滿病痛,
不應心懷過度的希望;
你們既不妄想,故也毋須絕望!
──馬太.亞諾(Matthew Arnold)《埃特納山上的恩皮多克里斯》(Empedocles on Etna)
《編按》
一八八九年五月一日,在賓州大學的告別演說。Aequanimitas是拉丁文,意思是「平靜無波的心境」。在這裡,指的是希臘斯多噶學派的信條,強調理性當家,克制感情與情緒。
一八八九年,奧斯勒向賓州大學醫學院應屆畢業生發表演講。賓大醫學院當時執美國醫學教育之牛耳,而奧斯勒正要告別該校師生,前往霍普金斯大學,創辦一所新的醫學院。在這篇演說中,奧斯勒敦促畢業學生,培養沉穩與寧靜,以善處成功與挫折。
沉穩指的是身體的自我控制。為了保持清楚的判斷,避免憂形於色或驚慌失措導致病人失去信心,沉穩絕對有其必要。慶幸的是,這種特質是可以培養的,而第一步就是要練成一副不動聲色的表情。奧斯勒強調,對於疾病具有廣博的知識,以及能夠掌握狀況並知所應對,乃是沉穩的基礎。
相對於沉穩,心理的特質則是「怡然的」寧靜(equanimity)──取自希臘斯多噶學派(Stoics)的格言Aequanimitas。要達到這種心靈的境界,必須培養耐心與堅持。身為醫師,不能要求病人太多,因為病痛只會突顯人性的脆弱,使人變得不可理喻。總之,生命的不確定、現實充滿變數的本質、以及時間的急迫性,加上治療的考驗,在在都使醫師保持寧靜的心靈狀態成為高度的挑戰。
奧斯勒不諱言,告別費城,依依離情也不免擾亂了他的寧靜,對於能與如此優秀的同事共事,他表達了最大的感恩之意。
寧靜
對許多人來說,冷淡的習慣使然,這個一年一度的盛典總是顯得死氣沉沉的。但對你們而言,至少是今天在場的人,畢業典禮當然有其嚴肅性,正如這一天所要求於你們的,自今而後,莊嚴崇高,任重道遠。你們已經選擇了自己的守護精靈(Genius),匍匐通過了艱困女神(Necessity)的荊棘,命運姐妹(fatal sisters)的聲音在你們的耳際迴響,你們即將進入遺忘之原(plain of Forgetfulness),飲下忘川之水。在你們有如潘菲里亞人艾爾(Er the Pamphylian)一般,身不由己地要上路之前,我有責任跟你們說幾句勉勵的話,代表全體師生,祝福你們此去一帆風順。
你們身經百戰、孜孜不倦,因「苦讀而形銷骨立,目光憔悴」;我心不免戚戚,事關你們人生的成敗,雖然有許多叮嚀要說,我還是不忍多言,只講兩件事情,希望能有助於你們成功,或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無小補。
首先要講的是,身為一個醫師,無論內外科,最重要的特質莫過於沉穩;讓我花幾分鐘的時間,跟你們談談這項身體上的氣質。你們當中有些人,在過去嚴苛的歲月中,或許來不及養成這種特質,我倒是可以稍微提示它的重要性,可能有助於你們達到那種境界。所謂沉穩,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冷靜與專心,是暴風雨中的平靜,是在重大的危急時刻保持清明的判斷,是不動如山、心如止水,或者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黏液(phlegm)質。這種特質一般人最欣賞,雖然其間常不免誤解,但一個醫師若不幸少了這種特質,動不動流露出猶豫與焦慮,隨時碰到緊要關頭,徒然顯出慌亂,拿不定主意,很快就會使病人喪失信心。
在我們的年長同仁裡面,擁有這種特質的可說大有人在;這種天生的氣質,於己固然是一種福分,於他人更是如沐春風,對你們來說,應該不至於陌生,多年的親炙,我深信一定是印象深刻的。沉穩,基本上是一種身體的氣質,我不得不說,你們當中有些人,或許由於稟賦的不足,可能很難做得到。但是,用心培養還是能夠起很大的作用,經過訓練與領會,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能夠達到相當的境界。首要之務就是善於掌握你們的神經。身為一個醫師,無論內外科,碰到棘手的狀況時,「管不住自己內心的動靜,以至於形諸於外」,連最細微的變化,不安或擔心,全都寫在臉上,那就表示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延腦中樞(medullary centres),隨時都有可能犯下大錯。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多次跟你們談過,要求你們鍛鍊自己的神經中樞,碰到任何專業上的考驗時,哪怕是最細微的擴張與收縮作用,也不至於青筋畢露。就算沒有我的督促,時間在眉宇上刻劃的歲月,也會全面壓熄內心惶恐引起的羞紅,但是,在此之前,如果能夠先壓得下來,有朝一日,一副莫測高深的表情,那可就是一大筆的資產。當然,真正圓融的沉穩,絕對少不了豐富的經驗,以及對疾病各個面向的了然於胸。具備了這種優質的素養,醫師就可以無往不利,任何突發的狀況既不至於動搖其心理平衡,各種可能的變化也成竹在胸,所採取的行動自是篤定有序。但就其本質來說,這種彌足珍貴的特質卻很容易招致誤解,一般人常批評醫師冷漠,似乎也在這裡找到了理由。然而,某種程度的冷淡不僅有其優點,在做成冷靜的判斷與進行精密的手術上尤其不可或缺。毫無疑問地,敏銳的感受力當然有其可貴之處,但前提卻是不應影響手的穩定與神經的冷靜;對一個專注於工作的人來說,無動於衷無非是為求好心切,小事小慮暫且放到一邊,其實才是值得稱許的態度。
因此,各位同學,善加培養這種明智的遲鈍,好讓自己在應付緊急情況時能夠從容堅定,免得事到臨頭了,才要來硬起「我們賴以活命的人心」。
其次,跟沉穩這種身體氣質同樣重要的,則是一種心理上的漫長追求。談到這一點,你們應當都記得安東尼奧.庇護(Antoninus Pius);這個人,做人堪稱是最好的,身為統治者,也是最睿智的。臨終之際,他總結自己的人生哲學,不過寧靜(Aequanimitas)二字。就他而言,即將穿越世界的火牆,就你們來說,則是要自克拉瑟(Clotho)的紡紗中再生,沈著的冷靜,正是最需要具備的素養。這個境界,說要達到,談何容易,說它必要,無論身處成功或挫折,卻還真不可少!天性固然是與時俱進的,但同樣不可或缺的是,對於人際關係與日常工作的性質,總要具備清楚的認知。要守住一片純良的寧靜,第一要件就是不要去對我們的病人抱太大寄望。「知識已經來了,智慧卻在門外徘徊。」談到醫學常識,現代人其實比古羅馬人理智不了多少;魯珣(Lucian)譴責當時的人迷信無知,惡名昭彰的庸醫如亞歷山大(Alexander)者流,輕易就能將人們騙得團團轉。有人總認為,以魯珣的先見之明,他可以說是早生了十八個世紀,殊不知在我們所從事的這一行裡,古人固然輕易相信江湖郎中,時至今日,對某些人來說,這種人性的弱點依然令郎中食髓知味。因此,如果在你親愛的牧師口袋裡找到了千中選一的粉劑膏藥,或在病房中偶爾發現了「華樂保命丸」(Warner's Safe Cure),千萬要以平常心對待。這種犯規的動作,只當它是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心理既有準備,也就見怪不怪了。
說起來還真是奇怪,你們將來所要面對的,正是這樣一群難纏的同胞,奇想怪癖,妄念幻想,不一而足。但是,他們內心世界的這些小毛病,我們越是深入研究也就越會發現,原來他們的弱點我們自己也有,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而已;要是我們自以為高出他們一等,對於這種半斤八兩的相似,我們又怎麼能夠加以容忍呢?因此,對我們的這些同胞,一定要待之以無比的耐心,持之以恆久的悲心;試想,他們不也正是這樣期待於我們的嗎?
你們即將要面對的,是一個生活在沮喪之中的人,你們卻活得快樂得多;碰到你們,他少不了會無理取鬧,不免會擾亂了你內心的寧靜;這個人的前途未卜,不僅要靠我們的科學和技術,他也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懷有希望和恐懼的人。為了追求絕對的真理,縱使設定的目標無法達成,找到的只是一些殘塊碎片,我們還是應該一往直前。泰焚(Typhon)糾集叛徒謀害明君奧西里斯(Osiris)的那個埃及傳說,你們應該都還有印象;聖女真理(virgin Truth)的下場也如出一轍,被捕之後,她美麗的形體遭到碎屍萬段,拋散到四面八方;米爾頓(Milton)這樣寫道:「也就是從那一天起,真理悲痛欲絕的朋友們群起挺身而出,有如艾希絲(Isis)四處尋找奧西里斯的屍塊,上山下海,到處去找尋真理的碎片,一塊一塊地收攏起來。」米爾頓又說:「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沒有找齊。」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撿到一塊或許兩塊,等到有那麼一天,生命加諸於心靈的負擔不再那麼沉重,我們或許就能夠看到一幅神聖的景象,一如偉大的自然學家歐文(Owen)或雷迪(Leidy),只要用一小塊化石碎片就能重建一個生物。
有人這樣告訴我們,擁有豐盛的寧靜,無非是要讓我們有能力去包容我們不幸的鄰人。今天,我們的內心之所以得不到安寧,說起來可悲,或許只是因為手頭拮据(straightened),缺乏那些外邦人所追求的東西。在這裡我卻要特別提醒你們,過不久,你們當中有些人,事業蒸蒸日上了,試煉的日子才真正來臨。或早或遲,事業發達了,鈔票進進出出,你們或許就會浪費了你們的力量,等到發現自己的心靈已經迷失,卻是為時已晚;換句話說,在你們積習已深的靈魂中,再也容不下溫柔敦厚,生活也就失去了價值。
令人憂心的是,你們有些人,現在就開始在懷憂甚至喪志了。在未來的執業生涯中,足以讓你們焦頭爛額的事情,當然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就算是碰到最惡劣的情況,也當勇敢地堅持下去。就像雅博河(Jobbok)渡口的那位族長,親信都已離去,僅剩下他獨自一人在黑夜中奮鬥;希望也許已經遠去,但你們仍應繼續搏鬥,因為唯有堅持才有勝利。隨著黎明的到來,盼望已久的祝福或許也就跟著降臨。不過,話又說回來,奮鬥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失敗,若是如此,你們就當忍耐;對你們來說,那一日還是好的,至少能讓你們得有機會,可以培養怡然自得的寧靜。你們更當記住,「只有在我們窮途末路的時候,更美好的日子才要展開」。縱使災難當前,大禍臨頭,含笑抬頭地面對也好過匍匐屈服。而戰鬥若是為了堅守原則或維護正義,即使失敗無可避免,之前又不乏失敗的先例,你們仍當堅持理想,以賈爾德.羅蘭(Childe Roland)為榜樣,挺立在黑暗之塔前面,吹響挑戰的號角,冷靜等待戰鬥的展開。
有人說:「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存靈魂。」除了得到寧靜,得使你們在人生的試煉中絕地逢生,忍耐還能帶來什麼呢?如果你們在水邊播種,我將能夠預見,你們將可以收割,獲得許諾的祝福,其間有平安,也有永恆的保證,
終此一生,
超越生命的磨難
即使在漫漫長冬,你們仍然可以一點一滴撿拾智慧,純潔、平和、溫柔、充滿慈悲和甜美的果實,不帶絲毫的偏頗,沒有絲毫的虛偽。
(全文未完)
1 寧靜Aequanimitas
汝等應如岬角,
縱使海浪不斷衝擊,
不僅自身挺立,波濤
至其周邊也為之平靜。
──奧里略(Marcus Aurelius)《沉思錄》(The Meditations)
我說:不要害怕!生命
仍讓人的努力大有機會。
但生命也充滿病痛,
不應心懷過度的希望;
你們既不妄想,故也毋須絕望!
──馬太.亞諾(Matthew Arnold)《埃特納山上的恩皮多克里斯》(Empedocles on Etna)
《編按》
一八八九年五月一日,在賓州大學的告別演說。Aequanimitas是拉丁文,意思是「平靜無波的心境」。在這裡,指的是希臘斯多噶學派的信條,強調...
推薦序
中文版推薦序
永恆的典範:威廉.奧斯勒╱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我在一九六五年到美國之後,發現很多美國醫學生的書架上都有奧斯勒醫師所著《寧靜》(Aequanimitas)這一本不厚不薄的書。一九六七年到北卡州杜克大學醫學院接受血液、腫瘤科次專科醫師訓練時,更常常聽到老師、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引用奧斯勒曾說過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據我所知,當時美國有兩所醫學院的教學病房被命名為Osler Ward,一是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醫院的一般內科病房,它是該大學醫學生學習內科的主要場所。另一是杜克大學醫院一般內科的女性病房,它也是杜克醫學院最重要的教學場所。杜克醫院病房之所以以奧斯勒命名,就是要提醒後進經常以奧斯勒醫師為學習的典範。
一九一○年美、加醫學革新時期,除了佛勒斯納(Abraham Flexner)以外,奧斯勒也是促成此醫療大改革成功的要角。奧斯勒在國際醫學界盛名遠播並流傳至今,主要是因為他的醫療理念歷久彌新。儘管醫療知識和技術突飛猛進,今天許多治療方法與他行醫的時代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他所闡述醫學的本質卻是醫療永恆不變的價值。因此,《生活之道》是每一位從事醫療工作者必讀的書。
中文版推薦序
永恆的典範:威廉.奧斯勒╱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我在一九六五年到美國之後,發現很多美國醫學生的書架上都有奧斯勒醫師所著《寧靜》(Aequanimitas)這一本不厚不薄的書。一九六七年到北卡州杜克大學醫學院接受血液、腫瘤科次專科醫師訓練時,更常常聽到老師、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引用奧斯勒曾說過的話,讓我印象深刻。
據我所知,當時美國有兩所醫學院的教學病房被命名為Osler Ward,一是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醫院的一般內科病房,它是該大學醫學生學習內科的主要場所。另一是杜克大學醫院一般內科的...
作者序
英文版前言/約翰.麥高文(美國奧斯勒學會創辦人)
奧斯勒醫師(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生於一個半世紀以前,去世已有八十多個寒暑,但直到今天仍被視為醫學界不世出的巨擘。自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畢業之後,他先在加拿大、然後到美國、最後落腳英國,一生都充滿無與倫比的優異經歷,尤其他在美國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任職那段時日,醫學上的造詣使他儼然一方宗師,北美地區求學問道的人絡繹於途。當時他與同仁所打造的一套體系,直到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仍然是從事醫學教育者所遵循的典範。這樣了不起的一生,具體而微,從本書編者──日野原重明醫師──所作的年表中,就可看出。
透過等身著作、創意的教學與生活態度,奧斯勒的影響迅速散布,他寫的醫學教科書《醫學原則與實務》(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1892年初版)問世後,不但奠定英語世界醫學教科書的標準,更經由翻譯遍及世界各地。也正是這本鉅作的付梓,促成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中心(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誕生。
他的非科學性書籍與文章──所談無非現實人生的生活藝術──時至今日,更廣受閱讀、喜愛並發人深省。他所傳達的最主要訊息,就是在一生以病人為中心的行醫生涯裡,所應盡的人性本分。在奧斯勒的行醫生涯中,每日望聞問切之餘,其間有更多醫療實務以外的學問,值得有心的讀者涵泳再三。本書所精選的正是這些篇章,創新的編寫方式,使一般讀者可由此窺知大師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原作的旁徵博引,其中不乏文學的典故與比喻,在距今一個多世紀之後,許多當時通用的古典用語,現今已不是我們所熟悉,因此編者不厭其煩地加以闡明。
奧斯勒的這本文集,連同每篇文章的小引與註釋,不但有永恆價值,此時出版亦有時代的意義。今天,對於醫療照顧的施者與受者來說,想要在這條路上走來得其所哉,可真是一項大不易的挑戰。由於醫師的形象越來越受到質疑,醫療這個行業所受到的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技術發展之迅速,科學數據的大量增加,逼得醫師非去吸收、了解與運用不斷擴增的基本知識不說,而過去二十年來,其他方面的趨勢也一直快速影響醫療的型態,就以近年來的醫療保健政策的改變而言,醫師診療的時間大幅度縮水,就可說是影響深遠。由於醫師看病人的時間受到極大的限制,導致無暇建立醫病關係,病人既無法對醫師產生信心,也就失去了痊癒的能量。
在這個人們與醫療業者相處得不是那麼愉快的時代,對於醫療界,一向都已存在的社會壓力,可說是於今尤甚。現代醫學已經讓醫師們也能夠使用比奧斯勒醫師當時有效千百倍的藥物,同時也更能夠減除病人的病痛與殘障,在疾病的預防、治療與照顧上,能夠提供給病人的遠較過去為多;在緩解疼痛與身體的殘疾上,醫師的配備更是遠勝於前輩。儘管如此,講到受人信任與尊敬,今天的醫師卻是江河日下了。難不成現代的醫療利器反而使醫療的核心成分變質或敗壞了嗎?果真如此的話,又是什麼造成的呢?
行醫究竟是科學、藝術、交易、行業、專業還是某種綜合體?這個問題,今天越來越眾說紛紜。奧斯勒在〈行醫的金科玉律〉(The Master-Word in Medicine)中是這樣說的:「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用心要如同用腦。」在講這句話的當時(一九○三年),現代醫學剛剛啟蒙,醫學上的知識仍然有限,科學醫療技術的進步還不是那樣受到重視。換作是今天,我們可以猜想,奧斯勒也許會這樣講:「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是一種專業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心一定要跟得上腦。」但不論怎麼說,即使技術與科學大有進展了,奧斯勒的初衷應該還是一樣:一個醫師絕不只是在治療一種疾病,而是在醫治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一個活生生、有感情、正為疾病所苦的人。因此,所謂「心」,始終都是指熱忱、設身處地與無微不至的關懷。對許多病人來說,今天這種核心的成分已經蕩然無存。我就常聽到病人這樣說:「醫師似乎並未用心聽我說話、回答我的問題,或做一些說明,總是匆匆忙忙的;我總覺得他們並不是真正關心我──我呢,只不過是一個號碼而已。」
毫無節制的過分強調科學,很容易就會忽略醫學的人性關懷與憐憫。在此醫療體制迅速變遷的時代,如何在醫療的科學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點,對醫學院的教學也就形成了新的挑戰。這本書的演講與文章中,反映出奧斯勒醫師令人折服的精闢觀察與深遠見識,也提供了我們雋永的金科玉律,來解決科技與人性關懷的不平衡。
奧斯勒極力主張,醫師之教育首重醫術的養成,但由於醫學知識的有限,應輔以人文的修養。他堅信,人文修養有如酵母之於發麵,可以催化醫療的關懷、同情心與同理心。「在一根樹枝生出的兩串果實,就如醫學的人道與科學,必須互相補足,才不至於嚴重的受到傷害」(Twin berries on one stem , grievous damage has been done to both in regarding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 in any other light than complemental)(見〈舊人文與新科學〉)。他自己在人文方面的深厚修養,在這些篇章中閃閃發光,不僅照亮了醫療「心腦合一」的道路,也可以為任何人提供一盞生活的明燈。
既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又要跟得上最新的醫學進展,還要具備人文的素養,更要關心病人在各種狀況所面對的掙扎,說起來,醫師的負擔還真是沉重。正因為如此,醫師還需要具備另一種本事,一種能夠讓自己舉重若輕的生活哲學;關於這一點,奧斯勒在第六篇文章〈生活之道〉中有很清楚的說明,他指出,他自己的成功應歸因於早年養成的一種習慣──生活在「日密艙」(living in day-tight compartments)中。他所強調的智慧是,不要活在昨日的錯誤與失意中,也不要擔憂明天可能帶來的不安與恐懼,而應該使出自己全部的心力來承擔今日,因為「昨日的負擔,如果再加上明天的,只會使今日更加舉步維艱」。對於焦慮的病人或身陷痛苦中的人,這個法門同樣有效;痛苦若只見於今天,自然得以紓緩一些。
我們在急速改變的醫療體系裡,面對著過分強調的技術與科學醫療,就更能發現奧斯勒醫師在人道觀念上秉持的原則,以及他的行醫素養。奧斯勒在這些文章中所談到的倫理、原則與實務,隨著醫學院與護理學院的不斷努力,更將有助於醫學教育與醫療品質的轉化與強化。醫師與護士,乃至於醫技人員、物理治療師與醫療團隊的其他成員,都應該自我期許,做一個富有同情心的科學醫護人員。
奧斯勒的講演集雖然有好幾個版本,但唯獨這本選集另外做了一些功課,在每篇文章之前附加一篇引介的短文,並特別為各篇加註解釋,使現代的讀者讀起來更明白易懂。對於共同編輯的仁木久惠教授,我們要致上最誠摯的感謝,此書得以問世,多虧她的專業以及二十多年來不懈的奉獻。
以個人終生行醫與教學的經驗,以及身為奧斯勒追隨者,我深切相信這本書中的註釋使作者的比喻用語、引經據典及影射詞彙都更加的清晰、明朗。增益作者的畫龍點睛之功,也可以說為奧斯勒的大作提供了一項彌足珍貴的資源。
因為奧斯勒這些鉅作,一定會成為有心讀者的重大資產,當年我卻未及早看到這些註釋而加以細讀,所以相當遺憾。現在藉著這本書的註釋,讀者應該能夠得心應手來閱讀了。這本書裡談生活、談使命,我絕對敢說,任何人如果用心讀過、消化過,一定都會覺得受益匪淺,甚至樂在其中。奧斯勒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任何提供醫療服務的人一旦體會了他的深意,在他們參與現行醫療體制,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一定會有極大的幫助,也將更能夠「心腦並用」地對待前來求助的病人;而病人則將會更滿意於他們所受到的待遇。
有心讀此書的人,千萬不要忘記,奧斯勒的這些文章,談生活也好,談人類的潛力也好,全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觀照,絕不只限於醫界中人。即使你不是醫護人員,當你翻閱書中的每一頁,你都會有相同的感受。不論從事什麼行業,追求什麼使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全都應該不斷地精益求精。無論行醫或教書,奧斯勒都可說是良醫與良師,而他就從未停止自我要求,始終在督促自己好還要更好。正因為如此,這些無比珍貴的寶藏乃能走出醫學史的檔案,進入新千禧年的當代世界。
關於編者
日野原重明博士是一位孜孜不倦、足跡遍歷國際的醫學大使,也是著名的奧斯勒專家,身兼內科醫師與教育家,獻身醫學與醫療工作長達六十餘年。在他的母國日本,日野原重明與東京聖路加國際醫院(St. Luke's International Hospital)有著深厚的淵源,為該院現任董事長,同時也是聖路加護理學院(St. Luke's College of Nursing)董事長,並擔任日本多所醫學院的顧問。
日野原重明於一九三八年在京都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M.D.)學位,其後又以自己所設計的微擴音器,通過食道監聽心前房的聲音,並以此項研究在該校獲頒哲學博士學位(Ph.D.)。後來前往愛慕理大學醫學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追隨保羅.畢森(Paul Beeson)教授,進一步研習內科,並接受住院醫師訓練。
日野原重明與聖路加國際醫院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一九四一年。當年他加入該院內科部,至一九五一年升為主任醫師,任期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這段時期,主要的領域是心臟病學、身心醫學、水分電解質的新陳代謝、以及預防醫學。
一九七一至八九年間,日野原重明擔任日本政府教育及衛生福利部成立的委員會委員。另外分別主持過住院醫師與研究員訓練委員會主席及專科醫師評鑑委員會。
日野原重明亦積極參與日本的民間醫療組織,包括醫學教育學會與基層醫療學會。在國際上,他也是美國心臟學會會員與美國內科醫師學會榮譽會員,並曾出任國際內科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與國際衛生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Health Evaluation Association)主席。近年來專心寫作老化症與安寧療護的相關文章,並致力於音樂治療等另類醫療途徑。
在他活躍的行醫與教育生涯中,日野原重明所獲得的榮譽極多,包括日本醫學學會科學成就獎首獎(1982)、日美訪問醫學者、費城醫師學會榮譽會員(1985)、以及美國哥倫比亞長老會醫學中心死亡學基金會所頒授的醫學成就獎(1992)。一九九三年,日本裕仁天皇頒授勳二等瑞寶章,九八年榮膺東京市榮譽市民,同年,在美國湯瑪斯.傑佛森大學醫學院第一七四屆畢業典禮上獲頒醫學人道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日本文化節,獲頒教育、科學、運動與文化部之名人賞,成為日本史上唯一獲此殊榮的醫師。
日野原重明是公認的奧斯勒專家,將奧斯勒的原則與理念推廣到世界,於奧斯勒的生平與著作,寫文著書更是不遺餘力。一九八三年在日本成立奧斯勒學會,並任會長;同年榮膺美國奧斯勒學會榮譽會員,次年倫敦奧斯勒聯誼會亦授予榮譽會員。日野原重明有關奧斯勒的重要英文文章包括:〈奧斯勒在亞洲的足跡──記一次意義非凡的大事〉(Osler's Peregrinations in Asia──A Report on an Unusual Event)American Diseases of Children , vol. 24 , September, 1972、〈奧斯勒在日本〉(Osler in Japen)Osler Library Newsletter , no. 45 , February, 1984,以及〈威廉.奧斯勒醫師的死亡哲學〉(Sir William Osler's Philosophy on Death)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118:8 , 13 April , 1993。
英文版前言/約翰.麥高文(美國奧斯勒學會創辦人)
奧斯勒醫師(Sir William Osler, 1849-1919)生於一個半世紀以前,去世已有八十多個寒暑,但直到今天仍被視為醫學界不世出的巨擘。自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畢業之後,他先在加拿大、然後到美國、最後落腳英國,一生都充滿無與倫比的優異經歷,尤其他在美國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任職那段時日,醫學上的造詣使他儼然一方宗師,北美地區求學問道的人絡繹於途。當時他與同仁所打造的一套體系,直到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仍然是從事醫學教育者...
目錄
中文版推薦序╱黃達夫
中文版策劃者序╱楊義明
中文版導讀╱賴其萬
英文版前言╱約翰.麥高文
英文版編者序╱日野原重明
致讀者╱仁木久惠
第一篇 生活之道
1. 寧靜 1889 Aequanimitas
2. 老師與學生 1892 Teacher and Student
3. 書與人 1901 Books and Men
4. 整合、安定與和諧 1905 Unity, Peace and Concord
5. 學生生活 1905 The Student Life
6. 生活之道 1913 A Way of Life
第二篇 醫道
7. 醫師與護士 1891 Doctors and Nurse
8. 護士與病人 1897 Nurse and Patient
9. 教學與思想 1895 Teaching and Thinking
10. 行醫口訣 1903 The Master-world in Medicine
11. 定期退休 1905 The Fixed Period
12. 送別 1905 L’evnoi
13. 人的救贖 1910 Man’s Redemption of Man
第三篇 觀念與歷史
14. 柏拉圖筆下的醫療與醫師 1892 Physic and Physicians as Depicted in Plato
15. 科學的酵母 1894 The Leaven of Science
16. 二十五年之後 1899 After Twenty-five Years
17. 醫界的沙文主義 1902 Chauvinism in Medicine
18. 醫院即學院1903 The Hospital as a college
19. 湯瑪斯.布朗爵士 1905 Sir Thomas Browne
20. 舊人文與新科學 1919 The Old Humanities and the New Science
奧斯勒醫師給醫科學生的枕邊書
威廉.奧斯勒醫師生平年表
附錄
醫學院教師在教學上的成長與魅力╱楊義明
給醫學院學生的推薦閱讀
中文版推薦序╱黃達夫
中文版策劃者序╱楊義明
中文版導讀╱賴其萬
英文版前言╱約翰.麥高文
英文版編者序╱日野原重明
致讀者╱仁木久惠
第一篇 生活之道
1. 寧靜 1889 Aequanimitas
2. 老師與學生 1892 Teacher and Student
3. 書與人 1901 Books and Men
4. 整合、安定與和諧 1905 Unity, Peace and Concord
5. 學生生活 1905 The Student Life
6. 生活之道 1913 A Way of Life
第二篇 醫道
7. 醫師與護士 1891 Doctors and Nurse
8. 護士與病人 1897 Nurse and Patient
9. 教學與思想 1895 Teaching an...
商品資料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1-04-06ISBN/ISSN:978986360172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