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專序推薦
李登輝前總統的統治時期正好是台灣最重要的民主轉型期,他個人的政治主張及政治領導、與之相對應的體制及其所身處的時代和當時所面臨的挑戰,都相當值得研究,可統稱為「李登輝學」。面對當年環境巨變,國內解嚴、民主化、開放赴中經商,國際上中國經濟崛起、美國經濟的起落、亞洲金融危機,李前總統的對外與經貿戰略不是傳統的策略,也不是跟隨潮流的做法,而是用遠見開啟一種創新的領導與治理,最終帶領台灣走出自己的路。
研究「李登輝學」,既可說是研究「台灣學」,也是深化台灣民主,團結台灣人民的具體方式之一。本書由台灣智庫與李登輝基金會統籌,針對先前已進行的「李登輝學」系列活動,包括三次大型民調、一場前導講座、五場座談會、為期兩天的大型研討會和一場線上紀念講座,詳加記錄,書中呈現了各界專家學者對於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並以世代對話探討台灣今昔,引領我們繼續思考作為一個台灣人的意義、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與幸福,以及國家正常化的未竟之業。台灣人如何才能成為具有主體性的自由人、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決定自己的模樣?這也將是本書期待所有台灣人在「李登輝學」的基礎上,跨越時代與世代共同探索的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
總策畫/林佳龍
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學、亞太安全與中國發展等。臺灣智庫共同創辦人。
主編/董思齊
台大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比較政治、韓國研究與東北亞政經發展。現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
章節試閱
【代結語】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林佳龍
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儘管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二十年,但我想這仍舊是每個台灣人都關心的課題。而其實這也是李故總統在二○一三年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在這本書中,李故總統提到:「台灣對外的問題是自主,對內的問題則是民主。」他同時提到:「台灣如何在全球化的規則下,像與其他國家一樣與中國正常經貿交往(其前提是台灣本身的產業健全、就業充分、成長共享),同時以實力與智慧捍衛政治自主,提防失去經濟自主從而失去政治自主的危險,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課題。」
我在李登輝學研討會的論文發表中,曾提到我們所推動的「李登輝學」研究,其實包括了李登輝作為一個個人(Individual)、作為一種體制(Institution),以及作為一個時代(Era)等三個面向。作為台灣民主化的推手,李前總統從政時期以「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作為治理國家的依歸,同時援引公民社會的力量,推動政治改革;而在他卸任後,則以「新時代台灣人」的公民身分,持續倡議民主深化的理念長達二十年。在他擔任總統的時候,他運用總統的體制權力,扭轉局勢;在他成為公民之後,他則提出公民倡議,希望能深化民主改革。而更重要的是,他一方面回應時代課題,另一方面也影響與改變了他所身處的時代。
李登輝總統一生,鑲嵌在台灣現代史內而開展。他不只在歷史脈絡下思辨與行動,他的思想與作為也影響著台灣歷史的發展。從日治時期、到國民黨威權統治,最後到民主化時代,台灣在這關鍵的百年間,歷經了政權與政體的轉型。這巨變的大時代,給予李前總統開創的機會,而他也在歷史機遇下,進一步形塑了台灣史的形貌。也因此,李故前總統壯闊波瀾的一生,近百年的人生歷程,不但與台灣這片土地緊緊相連,亦與台灣人的命運緊密結合。他的精神與思想,以及他的領導與治理模式,應該透過建構「李登輝學」來研究發揚,並做為持續深化台灣民主的基礎知識。也因此,討論李登輝,其實也是希望能探討對應整個時代的課題。
大家知道嗎?二○二四年,將是台灣正式進入大航海時代的四百週年,也就是台灣參與世界的第四百年。台灣人意識的內容與形成,以及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曲,而認識和把握我們的時代精神與歷史意識,則是政治領導的關鍵。儘管我們站上世界舞台四百年了,現在的台灣還仍舊是個年輕的民主國家,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至今不過二十五年。
不過台灣,其實是比較政治學中的特殊案例。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能夠突破中等所得收入陷阱,在實現經濟轉型之後,又從威權體制轉行為民主政體,完成了政治轉型,那就是韓國與台灣。而台灣之所以能夠走向至今不可逆的「民主深化」階段,我認為,就是因為在關鍵的民主轉型時期,做為領導人的故前總統李登輝,他抓住黑格爾所說的時代精神(Zeitgeist),才讓台灣得以有機會走到今日的榮景。我們已透過了李登輝學研討會,充分地討論李總統所處的時代。
那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巨變的時代。過去一年來,世界面臨著前所未見的巨變。除持續升溫的武漢肺炎疫情外,我們亦見證美中兩強的角力爭奪,同時還體驗數位時代的技術革新。這三者交互作用並加劇影響,二○二一年將繼續挑戰著每個國家的領導與治理。
武漢肺炎疫情自二○一九年十二月在中國爆發,在美國造成死亡人數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近來病毒出現變異,疫苗的問世與施打未趕上疾病傳播速度,二○二一年是否能平息尚是未知數。而疫情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是全面的,從個人生活方式、經濟活動到跨國經貿與政治,無一不受影響。
國際政經局勢的巨變,則以美中角力最顯著。中國借全球化崛起與壯大,刻正意圖改變世界秩序,不但用國家力量進行不公平貿易,更挾多邊主義圖謀單邊利益,以一帶一路、中國標準等戰略意圖改變遊戲規則,希望實現中國的大國夢。這使得美國不惜以全面抗中的方式,希望能扭轉中國掠奪式經濟行為。
而疫情還導致「無接觸經濟」成主流,並且大規模促使人們加速生活的數位化。5G所帶來的生活變革,則是新常態生活的基礎。線上、線下服務的整合、在地化、即時、個別化服務的需求,加深人們對數位科技的依賴。
也因此,眼前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少子化、能源轉型等大家都熟知的課題,我們遇到了在巨變之下,思維和行動都必須進行典範轉移的關鍵時刻。巨變造成世界政治、經濟與科技典範的轉移,然而,並非每個國家都能很好地回應如此巨變。而在巨變環境中的創新領導與創新治理,則是讓未來台灣能否成為「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的關鍵之處。
在台灣智庫「人民眼中的李登輝:『李登輝學』民調」中,有一個題目問到:「過去一年,台灣人的防疫與經濟成果受到國際的肯定與矚目。請問身為台灣人,您感到光不光榮?」結果,有將近九成(88.4%)的民眾為自己身為台灣人感到光榮。這意味著台灣人民引以為豪的,已經從過去的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或是DIT(Design in Taiwan:台灣設計),轉變成為BIT,也就是Brand in Taiwan(台灣品牌)。
這也是為何我一再強調,我們必須積極打造與建立台灣的國家品牌。過去台灣在世界上原本被視為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但疫情之後,中國成為世界的問題,而世界對台灣的認知則已改變。事實上,台灣可說是人類的方舟,是世界的實驗室。一方面我們能跟國際接軌,另一方面我們也十分了解中國。也就是說,隨著中國崛起,台灣就更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存在。因為,我們比任何國家都還要了解中國,所以,台灣成為中國問題的解答。如果沒有台灣的存在,不論是政體還是意識形態的鬥爭上,民主政體可能都會面臨挑戰,「台灣模式」成為其他民主國家解決問題的典範,進而幫助其他國家。台灣應該好好發揮我們的民主力、資訊力和創新力,不只展現正常國家的樣貌,還要成為對國際社會有貢獻的成員。
我們產業的競爭力、我們社會的開放,自由、民主跟法治,還有在國際上,我們沒有威脅,還能來幫助其他國家。台灣藉由這樣的過程,獲得國家定位跟認同感,也讓國家光榮感更為顯現。比較台灣跟中國在這次防疫的工作,呈現獨裁與民主政權面對疫情回應策略的不同,呈現了相當清楚的對照,這是我們的民主力。
台灣資訊非常發達而且自由流通,亦有資訊整合運用的能力。不管是戶籍資料、健保、出入境,這些資訊都是非常詳實而完整。這些大數據、資訊藉由數位匯流,提升政府效能,也成為我們做決策的依據。這種資訊力造就台灣未來國力基礎,未來國力的衡量標準其實不表現在硬體建設,而是一個國家的資訊整合能力。
台灣相對其他國家比較有彈性、有效率,我們很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加上國民素質的提升,形成有競爭力的創新力。以國際脈絡來看,微觀行動的匯集,過去台灣人一次次用投票深化民主,我們的意志展現推動了台灣國際地位的改變,但國際關係不是台灣單方面可以決定的,巨變下創新的領導也必須洞察國際的局勢,以台灣為主體,引導台灣趨吉避凶。
我們所引以為傲的民主,是一種政體的型態。在數位匯流時代,政府的角色不是宰制,人民也不應該是原子化或破碎化的個體。台灣是小而美的國家,在民主力上面,符合民主的基本,是個非常動態的國家,這也反映在我們的制度彈性上。而台灣的資訊流也是很暢通的,若民主必須要讓人民作主,則數位時代必須要謹慎地處理資訊流。
台灣好不容易從「有選擇的自由」,到「自由的選擇」,我們透過包括健保系統在內的資訊流的處理,來深化台灣的民主體制。而在全球化之中,透過資訊的流動,才能達到跨域的整合,才能有創新的出現。也因此,民主力、資訊力與創新力,這三者是一種互動的有機三角關係。奠基在台灣過去的民主化與經貿戰略成果之上,台灣需要下一個三十年的遠見,我們必須運用台灣的社會力、資訊力、民主力,讓台灣在下一個時代自信立足。而這,需要全體台灣人共同的參與,以及齊心的努力。
藉由李登輝學的研究,提煉歷史的同時,也讓我們能洞見未來。我們看到當時宏觀的局勢,也細究微觀行動的累積,同時給未來的創新領導與治理許多啟發。李總統在他所處的時代,帶領台灣邁向民主化、本土化與強化國際地位。那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台灣已用「實踐民主深化」、「豐富多元文化」,以及「與世界連結共好」來進行自我實現,展現出與世界同行的新台灣人樣貌。
在三大巨變之下,台灣的民主治理方能更完善,除要有社會力、資訊力、民主力,另外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得理順。民主就是制度要更完善,我們的制度強的地方就在台灣的巧實力,其他國家反而要來台灣朝聖,需要來了解台灣的奇蹟,而防疫的成功也的確讓台灣更有信心。我們運用巧實力,以自信來展現我們的微笑力量。因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台灣世界好。
最後,李前總統雖然已離我們而去,卻也留下了「作為一個台灣人是什麼意義?」這個課題,同時引領我們繼續思考: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與幸福,以及國家正常化的未竟之業。而跨越民主轉型、經歷民主鞏固,持續民主深化的台灣,面對中國日益強烈的威脅,台灣人如何才能成為具有主體性的自由人,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決定自己的模樣,這是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台灣人,跨越時代與世代的重要課題。
【代結語】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林佳龍
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儘管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二十年,但我想這仍舊是每個台灣人都關心的課題。而其實這也是李故總統在二○一三年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在這本書中,李故總統提到:「台灣對外的問題是自主,對內的問題則是民主。」他同時提到:「台灣如何在全球化的規則下,像與其他國家一樣與中國正常經貿交往(其前提是台灣本身的產業健全、就業充分、成長共享),同時以實力與智慧捍衛政治自主,提防失去經濟自主從而失去政治自主的危險,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課題。」
我在李登輝學研討...
推薦序
【推薦序】走出台灣的民主之路/蔡英文總統
我們所尊敬的「民主先生」李登輝前總統過世已一週年。
這一年來,台灣經歷許多風風雨雨,包括中國持續對台灣文攻武嚇、全球疫情反覆影響人類生活;但李前總統所留下的民主、自由,以及為台灣打拚的精神,幫助我們一次又一次克服眼前的難關,讓台灣得以在堅守民主的同時,還能與理念相近國家,分享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記得去年9月間,在李前總統追思告別禮拜過後,時任交通部長的佳龍告訴我,由他所共同創辦的台灣智庫,將串聯許多懷念李前總統的單位與個人,舉辦一系列「李登輝學」活動,希望讓更多人理解李登輝先生對台灣的意義和重要性,佳龍這麼有心,我也深覺感動。
也因為佳龍的號召與眾人的努力,在李前總統過世週年之際,第一本「李登輝學」的專書終於付梓。
這本書透過一系列的民調數據、不同領域學者專家的分析,以及第一線政治工作的意見,讓讀者能夠快速理解當代台灣人對李前總統的認識與評價。同時,也呈現出李前總統在國際兩岸、經貿戰略、憲政改革、農本思想,以及公民參與等面向上,留給台灣的寶貴資產。
正如書中一再強調的:李登輝不只是一個個人或一位總統,他的政治判斷與政治領導牽動台灣體制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屬於我們的歷史意識和時代精神。
讀這本書時,心中有許多深刻的感觸,特別是閱讀到不同世代對李前總統的觀察與看法,更讓我想起與李前總統互動的點點滴滴。
書中所提到李前總統的誠實自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將人民需求擺在最優先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重視時間與空間的場所哲學,還有推動二次民主改革的公民政治實踐,都是李前總統親身實踐,也努力落實在執政當中的重要理念。
因為李前總統和所有台灣人民的努力,在民主這條路上,台灣綻放出燦爛的光芒,成為世界的民主典範。但李前總統不以此自滿,他晚年時,也不斷透過寫作和演講,探問台灣未來的方向,激勵台灣人共同為深化民主而奮鬥。
如今,台灣智庫和李登輝基金會合力完成這本書,相信透過對哲人李登輝先生系統性地研究,對台灣民主的永續與深化,將會更有幫助。未來,我們也要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在全球民主發展的歷程中,走出一條屬於台灣自己的道路。
蔡英文 2021年8月
==============================================================
【序】建構「李登輝學」為推動「台灣學」的重要基礎/李安妮(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去年年底正當我還在收拾整理失去至親的哀痛與思念之際,突然接到佳龍的邀請,希望我能參與他所創辦之台灣智庫即將要發起的一系列「李登輝學」相關活動。這是我在父親過世後,首度接觸到一個頗具社會聲望的組織,準備著手系統性地整理父親過往的事蹟與言論,內心十分感動也很興奮。不過,看到佳龍想要在父親名字後面加上「學」這個字,一方面覺得他不失學者本色,展現出追求學問的熱誠,另一方面卻也不免感到相當沉重。
對於長期沉浸在學術研究工作的人而言,要想在一個名詞或一個人的名字後面加上「-ology」或是「-ism」,是需要具備相當高度的智慧與十足的勇氣。畢竟,任何學門或學科的被認可,都必須在本體論、認識論,還有方法論上有著堅實的傳統與基礎,方有機會成為一門值得花時間和精力研究的學科。為了瞭解與父親相關的討論與研究,是否真的具有成為一門學科的可能性,我於是開始參與台灣智庫所舉辦的每一場「李登輝學」講座活動。在參與過程中我發現,不論是國際兩岸、經貿戰略、憲政改革、農本主義,抑或是公民參與,雖說是以李登輝學為名來召開,但每個場次其實都在探討台灣要往哪裡去的重要議題。這不僅是我們世代的共同課題,其實某種意義就是在探討「台灣學」,只是李前總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關鍵性角色。
在聆聽完五場講座,學習到五種不同的「李登輝研究」(studies)課題後,讓我對建構「李登輝學」的這項嘗試,開始產生了信心。因為,關於這些研究的討論,的確有成為一個學術領域的可能性。透過這些論述與研究,我認為「李登輝學」的客觀變項應該就是過去三十年間,在台灣國內甚至國際間所發生的各項歷史事件;主觀變項則是李登輝作為政治家、領導者的個人特質,包含他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對人民的疼惜、其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其價值觀。「李登輝學」若能繼續往前走,最後或許就能形成「台灣學」,在類型上將能成為東亞、亞洲華人社會一種特殊形態的政治發展。在結束一加五場的講座後,深感意猶未盡,於是伴隨著李登輝基金會繼續加入佳龍號召的行列,在父親冥誕之日,與台灣智庫共同主辦為期兩天的「李登輝學研討會」,同時也共同努力,趕在父親逝世周年之際,催生出這本有關「李登輝學」的專書。
回顧父親與台灣密不可分的一生,我認為父親沒來得及說出口的遺言,應該就是「台灣民主要更深化,台灣人民要更團結」。研究「李登輝學」可說就是研究「台灣學」,也是深化台灣民主,團結台灣人民的具體方式之一。此外,我也認為「李登輝學」除點出我們要往哪裡去、怎麼在應有的基石上踏穩腳步、往前邁進之外,或許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年輕民主國家台灣需要更多本土政治家,透過新時代年輕人來建構台灣政治的原型,台灣不再是殖民的、外來的,而是屬於本土的、原生的。
這一本書作為拋磚引玉的嘗試,期待後續能有更多關於「李登輝學」的精采討論與精闢研究!
===========================================================
【序】「李登輝學」與台灣時代課題/林佳龍(李登輝學系列活動發起人)
李登輝前總統別世已一週年了,但他為台灣所奠定的基礎,諸如:撫慰白色恐怖的歷史傷痛、在艱困的國際現實中推動務實外交、有計畫地實施軍隊國家化、推動經濟自由化、發展高科技產業、開辦全民健保、呼籲戒急用忍保住台灣經濟命脈……等,這些在台灣民主化發展過程中李前總統所推動的具體成果,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此時此刻的我們。
奉行誠實自然、身體力行「我是不是我的我」的無私精神的李前總統,除致力於民主改革,還啟動教育改革、司法改革及心靈改革,並進一步提出領導者論,同時運用知識與科學擘畫台灣發展的道路。即便是卸任之後,他仍以公民身份推動第二次民主改革,並不時提醒台灣人,要知道自己是什麼人,要徹底脫古改新、有歷史觀,要建立台灣的主體性,成為新時代的台灣人。
※從反抗者,到研究者,再到追隨者
從學運份子、到政治學研究者,再到政治實務工作者,我對李前總統的認識與了解,有一個明顯的轉折歷程。野百合學運時,我和夥伴們在中正紀念堂,為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反抗國民黨專制獨裁。我們在廣場上要求李前總統和我們坐在一起,要他接受運動的訴求。當時他身為總統、國民黨主席,而我是帶領的反抗者。
後來,我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台灣民主化和比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家,李前總統個人和李登輝政府成為我的研究對象。畢業前後,我有機會到總統官邸和他深度訪談,沒想到竟暢談六小時還欲罷不能。在我返國擔任學者時期,我也曾參與國科會研究計畫,訪談跨黨派政治菁英,探究台灣民主化的脈絡。此時我的身分是學術研究者。
李前總統執政後期,邀請我加入他的國安幕僚團隊,參與兩岸策略與危機處理。當時經歷過特殊兩國論、美中台關係角力、九二一大地震與二○○○年的政權轉移,我以進入體制的方式發揮所學。李前總統卸任後,我仍經常向他請益,從人生哲理、城市治理到國家大政,李前總統總是傾囊相授,而我也在從政的過程中,親身實踐他的教導,這時我的身分是參與國政的追隨者。
由於有著這樣的三種身分轉換,讓我更有機會研究與了解李登輝與他的時代。
※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
從漢人移民時代的族群衝突,到戰後被孤立的孤兒意識,到反抗黨國專制,到現在台灣當家做主,再到因中國崛起而出現新的危機。我們從李前總統說的「台灣人的悲哀」至今擁有身為台灣人的幸福。而我們這個世代的課題,則是台灣的主體性、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台灣和世界關係的形塑與深化。
事實上,李前總統的統治時期正好是台灣最重要的民主轉型期,需要被仔細研究。而這樣的研究,不應只是研究他個人,還應研究與之相對應的體制以及其所身處時代。當然,還必須研究他與他的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處理這些課題的政治領導。我將上述的這些研究,統稱為「李登輝學」。
面對當年環境巨變,國內解嚴、民主化、開放赴中經商,國際上中國經濟崛起、美國經濟的起落、亞洲金融危機,李前總統的對外與經貿戰略不是傳統的策略,也不是跟隨潮流的做法,而是用遠見開啟一種創新的領導與治理,最終帶領台灣走出自己的路。
這個時代的我們,也面臨環境的巨變。美中科技戰、貿易戰煙硝四起,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數位科技轉型但全球供應鏈面臨斷鏈重組。我認為,台灣應透過研究李登輝來學習李登輝。除借鑑他的遠見與領導,更應以此探究我們所處當下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思索台灣的未來與回應挑戰的方式。
如今,野百合世代帶著當年的精神,在學界、政界,甚至各領域中發揮影響,牽動整個時代的思維改變。後來的野草莓世代、太陽花世代應該也有許多運動參與者和我有類似的歷程,因為公民參與的啟蒙而投身於政治的研究或實務,即便不在這個領域,亦因為在生活中實踐民主自由,深化對台灣的認同與民主的信念。
※無盡地感謝與衷心地期待
「李登輝學」系列活動,自台灣智庫進行三次大型民調,從人民的眼光看李前總統的貢獻開始,後續還舉辦了一場前導講座與五場座談會,用世代的對話探討台灣今昔。最後在李前總統九十九歲冥誕時,展開為期兩天的李登輝學研討會,邀請各界聆聽專家學者對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在此必須感謝所有參與者,許多舊雨新知因為「李登輝學」在此相會,可能是出於對李前總統傳奇一生的好奇、對李前總統下的政治體制有興趣,或是想要了解李前總統的時代,但我們一定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台灣的關懷。
如今,中國崛起與肺炎疫情讓台灣內外交迫,而這兩件事,全球也深受其害。台灣該如何趨吉避凶?這是我發起「李登輝學」最大的期望──期待我們的世代,能從他留下的珍貴資產中,找到屬於我們的解答。哲人已遠,精神永存,就讓後繼的我們學習與效法他,一同接棒民主、守護台灣!
【推薦序】走出台灣的民主之路/蔡英文總統
我們所尊敬的「民主先生」李登輝前總統過世已一週年。
這一年來,台灣經歷許多風風雨雨,包括中國持續對台灣文攻武嚇、全球疫情反覆影響人類生活;但李前總統所留下的民主、自由,以及為台灣打拚的精神,幫助我們一次又一次克服眼前的難關,讓台灣得以在堅守民主的同時,還能與理念相近國家,分享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記得去年9月間,在李前總統追思告別禮拜過後,時任交通部長的佳龍告訴我,由他所共同創辦的台灣智庫,將串聯許多懷念李前總統的單位與個人,舉辦一系列「李登輝學」活動...
目錄
推薦序 走出台灣的民主之路/蔡英文總統
序 建構「李登輝學」為推動「台灣學」的重要基礎/李安妮
序 「李登輝學」與台灣時代課題/林佳龍
引言 告別李登輝後的台灣民主課題/林佳龍
【第一部】人民眼中的李登輝
用數字看民主化後的台灣總統/薛雅卉、董思齊彙整
《總統國際兩岸及領導能力評價》民調探索:哪位總統最具有領導力?/王宏恩、吳冠昇、陳方隅、葉耀元
人民如何評價李登輝對台灣民主的貢獻?/張佑宗
【第二部】專家坐論的李登輝
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李敏勇、范疇、魏德聖
台海危機的今昔與台灣的選擇/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李安妮、鄒景雯、高英茂、賴怡忠、蔡適應、陳柏惟、汪怡昕、李問
六次憲改與台灣當前憲政課題/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許信良、葉俊榮、胡博硯、陳儀深、陳亭妃、林昶佐
戒急用忍與台灣當前經濟戰略/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劉泰英、吳榮義、陳博志、高志尚、梁永煌、呂曜志、張建一
李登輝農本主義與台灣的未來/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吳榮義、吳明敏、陳吉仲、丁文郁、蔡培慧、蔡易餘
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的公民參與/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葉啟祥、胡元輝、吳沛憶、范雲、鄭麗君、林飛帆
【第三部】學術筆下的李登輝
李登輝學研討會紀實/張若瑤、董思齊彙整
李登輝:台灣轉型中的變革型領導/林佳龍
在新冷戰環境下捍衛民主:與三十年前後冷戰伊始時走向民主的經驗對話/賴怡忠
李登輝先生對台灣經濟發展之貢獻/呂曜志
李登輝精神與台日關係:克服過往,連結斷層,指引未來/黃智慧
代結語 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林佳龍
【未完待續】這一年,我們用書寫記憶李登輝/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李安妮、李靜宜、李敏勇
推薦序 走出台灣的民主之路/蔡英文總統
序 建構「李登輝學」為推動「台灣學」的重要基礎/李安妮
序 「李登輝學」與台灣時代課題/林佳龍
引言 告別李登輝後的台灣民主課題/林佳龍
【第一部】人民眼中的李登輝
用數字看民主化後的台灣總統/薛雅卉、董思齊彙整
《總統國際兩岸及領導能力評價》民調探索:哪位總統最具有領導力?/王宏恩、吳冠昇、陳方隅、葉耀元
人民如何評價李登輝對台灣民主的貢獻?/張佑宗
【第二部】專家坐論的李登輝
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主持:董思齊;與談:林佳龍、李敏...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釀出版出版日期:2021-09-22ISBN/ISSN:97898644551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4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