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本身是很知性的,是人們從經驗中發揮了想像力,才加諸於它這麼多情感。」
本書由具印傳系背景、擁有色彩美學專業的李桂媚作為主筆,與王文仁從色彩學的角度切入,藉由詩作色彩意象運用之觀察,爬梳詩人筆下豐富的色彩意涵,探討詩人如何透過色彩意象經營及偏好色彩使用,傳達生命哲思與人文關懷。
書中六篇論文合計論述了──在日本殖民底下,以紅色反映抗爭心聲的賴和;透過黑白美學,呈現在殖民黑暗中追尋希望曙光的王白淵;從多重意涵的青色中,看見受日本、西洋、臺灣文化影響的楊熾昌;藉黑色意象描寫傷痛,展現社會關懷,或以青色描繪島嶼風景,表達母土之愛的向陽;及在黑白基礎中搭配藍綠色調,顯示與前代詩人不同面貌的須文蔚、嚴忠政六位詩人。涵蓋範圍從日治時期到中生代,提供另一個探索臺灣現代詩的研究視角。
作者簡介:
李桂媚
彰化縣人,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學系工學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文學碩士,現服務於大葉大學。榮獲106年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閩南語現代詩社會組第二名,著有報導文學集《詩人本事》、《詩路尋光:詩人本事》,詩集《自然有詩》、《月光情批:李桂媚臺語詩集》,論文集《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編有《在現實的裂縫萌芽:岩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有學術論文〈論向陽現代詩的四季意象〉、〈論向陽童詩的圖象思維〉等十餘篇,並曾為《逗陣來唱囡仔歌I、IV》、《向課本作家學習寫作:用超強心智圖解析作文》、《愛上寫作的11種方法》等書繪畫插圖。
王文仁
筆名王厚森,府城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虎尾科大通識中心教授。「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詩集《搭訕主義》、《隔夜有雨》、《讀後:王厚森「論詩詩」集》,論著《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啟蒙與迷魅: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想像、凝視與追尋:1960世代臺灣詩人研究集》;編有《現代文學閱讀與寫作:散文篇》、《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1987-2009)》;發表有學術論文〈詩藝的追尋與詩人形象之凝塑:楊寒及其「論詩詩」〉等。
章節試閱
【向陽現代詩的黑色意象】(節錄)
壹、前言
向陽(1955-)從大學時期就確立了「十行詩」和「臺語詩」的書寫方向,研究者論及向陽現代詩亦多著眼於此特色,向陽現代詩相關評述大致可分作四類,一是作家介紹與詩人訪談,此類論述以文學歷程為主;二為主題研究,包含:詩作的家鄉意象與社會關懷、十行詩的格律追求、臺語詩創作的討論、詩的跨界合作等;三是單冊詩集評介,不少論述都選擇單本詩集為觀察對象,或從音韻、結構切入,或以風格、內涵為主軸,析論向陽詩作技藝與精神;四為詩作賞析,多收錄於詩選集或詩刊、報紙副刊。
向陽曾經指出,詩創作有「繪畫性」、「音樂性」、「建築性」、「思想性」四個特質,不僅創作由此開展,讀詩、評詩同樣可以此四大面向為基準。縱觀現今的向陽詩作研究,在繪畫性方面,岩上〈亂中的秩序──析論向陽詩集《亂》〉一文,論及詩集《亂》以□、×、○等符號入詩,搭配表格或圖象,運用文字造形之特色,認為向陽詩作「因形式巧妙的營造而突顯詩架構的驚奇與新鮮感」。茅雅媛〈向陽《四季》的多元色彩〉一文則爬梳了詩集《四季》的色彩詞運用及意涵,探討詩人如何以不同的色彩來刻劃臺灣風土。
音樂性方面,《土地的回聲──向陽臺灣河洛語詩的歌謠性格》、《向陽《十行集》之音韻風格研究》等學位論文,都關注到詩作的音樂表現,例如:轉化臺灣歌謠為詩題、押韻、重疊形式等手法,更有音樂領域的研究者以《謝宗仁《向陽臺語童詩四首》之探究》為題,談到向陽詩作譜曲之特色;再者,顧蕙倩〈那種招呼 美如水聲──向陽詩的聲情欣賞〉、陳意平〈向陽兒童詩〈臺灣的孩子〉音韻風格研究〉、邱妍慈〈向陽兒童詩之音韻風格研究──以〈放風箏的日子〉為例〉、李桂媚〈詩歌交疊──論向陽〈我有一個夢〉的音樂性〉等文,則分析了向陽詩作同音重複、韻腳使用、節奏間歇、句式反復等特色。
建築性方面,蕭蕭〈悲與喜交集的新律詩──論向陽〉、游喚〈十行斑點‧巧構形似──評介向陽新詩〈十行集〉〉、沙牧〈提著籠子捉鳥──試論向陽的〈十行集〉〉、楊子澗〈期待新格律詩時代的到來──我讀向陽的〈十行集〉〉、林燿德〈遊戲規則的塑造者──綜論向陽其人其詩〉等文,均論及向陽現代詩對新格律的嘗試。其中蕭蕭便認為,儘管堅持行數並非向陽獨創,但在向陽筆下開展出新氣候。
思想性的研究觸角最為寬廣,林于弘〈臺語詩中的反諷世界──以向陽《土地的歌》為例〉、方耀乾〈為父老立像,為土地照妖的論向陽的臺語詩〉、陳鴻逸〈「騷」與「體」──試論向陽《亂》的歷史技喻與文化圖像〉、林明理〈收藏鄉土的記憶──向陽的詩賞析〉、陳忠信〈震殤與治療──試析向陽新詩之九二一地震書寫及其治療義蘊〉、陳政彥〈向陽《四季》中的時間〉、劉益州〈他者的綿延──向陽《歲月》中自我與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朱壽桐〈給他光,於是他有了詩──論向陽的燈光詩思〉等文,論者分別從反諷、抵殖民、歷史敘事、臺灣記憶、文學治療、時間書寫、燈光意象等不同角度切入,揭示詩人從土地出發的書寫精神。
整體而言,目前對於向陽詩作音樂性、建築性、思想性的討論較多,對於其繪畫性經營的關注略少。針對詩的「繪畫性」,向陽曾經論及:「繪畫性指的是『詩中有畫』,詩用文字寫成,但得用圖像來完成;內心的想法、感覺或思維,不能直接說出,而是依靠意象來徵顯,這就叫繪畫性。」好的詩人與作品,正是能夠透過物象的安排與擺置,通過圖像拓展詩的外在空間,而後又收攏於書寫者的內在空間,高度表現出詩的繪畫性,一種建築於圖像表現的空間詩學。向陽的詩作自然也相當靈巧的駕馭著詩的繪畫性,其不只展現在圖像詩的創作,也表現在詩作中大量色彩字詞之運用。
向陽目前出版有《銀杏的仰望》、《種籽》、《歲月》、《四季》、《心事》、《亂》、《向陽臺語詩選》(即《土地的歌》再版)等八冊詩集,扣除重複收錄之詩作,計有253首現代詩,詩題與內文都能看到色彩字的出現,觀察向陽筆下顏色字的使用頻率(詳參表1),可以發現以黑色系(黑、烏、墨、玄、黛)210次最多,其次為藍色系(青、藍)137次、白色系(白、素、粉)130次。其中,黑色意象頻繁出現,且次數明顯多過其他色彩,基此,本文在探討的脈絡上,嘗試聚焦於向陽現代詩的黑色色彩意象,第二節先是爬梳向陽詩作中黑、烏、墨、玄、黛等黑色系顏色詞之應用,繼而關注同時運用黑色意象與白色意象的詩行,第三節進一步析論詩作常出現的黑暗、黑夜與烏雲等黑色意象,以多次運用黑色意象的詩作為例,探討詩人如何透過黑色意象,以「繪畫性」銜接「思想性」,傳達他的人生哲思與社會關懷。
貳、時間、空間與心理的表徵:多層次的黑色字運用
黃仁達在《中國顏色》一書將黑細分為「黑色」、「玄色」、「墨色」、「漆黑」、「皂色」、「烏黑」、「黛色」,觀察向陽91首運用黑色的詩作(詳參附表1),其中除了華語詩的「黑」,以及臺語詩的「烏」,尚有「墨」、「玄」、「黛」等字詞,同樣意指黑色。黑、烏、墨、玄、黛雖然都有黑色之意,但不同顏色字所指涉的是不同的黑色,向陽詩作〈在砂卡礑溪〉中「玄黑曲折的大理石紋」,即以「玄」與「黑」描繪自然界不同色澤的黑。
許慎《說文解字》對「黑」的釋義為「火所熏之色也」,即燃燒燻成的黑色;「墨」的字形為上黑下土,意味著「煤灰固化的狀態」,是書畫顏料的黑色,〈無獨有偶〉裡的「墨汁」是書法繪畫使用的黑色液體,〈在雨中航行〉則以書畫的「潑墨」技法來形容雨滴灑落。「烏」因烏鴉的黑羽毛而成為黑色的象徵,「烏字的造形是因為烏鴉的顏色是全黑的,連眼睛也黑得不容易分辨出來」,是泛有青光的黑色;「玄」是「天空高遠深奧的暗深色彩」,天地初始的天空並不是大家現在所看到的藍天,而是黑中有紅;「黛」則是畫眉的染料,屬於含有青色的黑,〈野渡〉裡的「粉黛」正是女子妝容的顏色。
綜觀向陽詩作黑色系顏色詞之運用,黑、烏、墨、玄、黛都曾在詩中出現,從次數分布來看,黑132次、烏59次、墨17次、玄1次、黛1次,可以發現,黑、烏這些比較常見的黑色字詞還是佔了絕對的多數,「黑」佔了其中六成以上,而「烏」一方面以出現在臺語詩為大宗,另一方面也在華語詩中以烏雲、烏黑、烏鬱等形象出現。
【向陽現代詩的黑色意象】(節錄)
壹、前言
向陽(1955-)從大學時期就確立了「十行詩」和「臺語詩」的書寫方向,研究者論及向陽現代詩亦多著眼於此特色,向陽現代詩相關評述大致可分作四類,一是作家介紹與詩人訪談,此類論述以文學歷程為主;二為主題研究,包含:詩作的家鄉意象與社會關懷、十行詩的格律追求、臺語詩創作的討論、詩的跨界合作等;三是單冊詩集評介,不少論述都選擇單本詩集為觀察對象,或從音韻、結構切入,或以風格、內涵為主軸,析論向陽詩作技藝與精神;四為詩作賞析,多收錄於詩選集或詩刊、報紙副刊。
...
推薦序
【推薦序】尋色入詩的新詩美學新論/向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名譽教授)
臺灣新詩發展已有百年歷史,百年來臺灣詩人在不同年代創作詩篇,打造各自的風格與美學,從對現實社會的具體回應,到對內在世界的深沉挖掘,各有所見也各有所長,他們嘔心瀝血寫出的詩篇,部分已成為名篇典構,被傳誦也被討論。論者與史家或從美學主張論述詩人的作品內蘊,或從語言意象分析詩人作品的獨到技巧,或從書寫題材究判詩人的創意與匠心,尋波探源,也都能彰顯詩人創作的苦心孤詣,為讀者撥開迷霧、指點迷津。
唯在累積眾多的新詩論述中,從色彩美學的向度切入詩作文本,探討詩人詩作文本的色彩運用及其符碼意涵的論述並不多見,李桂媚和王文仁兩位詩人、學者合作完成的這部《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因此也就更見可貴。以色彩美學檢視不同詩人創作文本的偏好色彩,尋「色」入詩,抽「詩」剝繭,透過色彩作為符號(符徵和符旨)的作用,分析詩人作品中的色彩運作,並指出不同色彩在不同詩人創作文本中的美學意義,正是這部《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對臺灣新詩研究具有開拓性的貢獻之一。
學者黃永武在《詩與美》一書中曾討論古典詩中的色彩應用,指出「詩中的色彩字,對意象的視覺效果,有著強烈的顯示功能」,又說:「詩人對色彩的偏愛,以及詩人生活的時代環境等等,都影響到詩中明麗或黯淡的色澤,這就從色彩字中自然流露出個人的性情與時代的風尚。」新詩何嘗不是如此,詩人創作之際,語言和意象的運用無非都是為了有效傳達詩作的主旨,筆下的色彩也是其中的一個路徑、一個環節。色彩作為語言,在詩中是「色彩字」(如紅藍黑);色彩作為意象,在詩中是「色彩意象」(如青山翠林、藍天白雲),兩者都是視覺符號,檢視詩人詩作文本中常用的、偏愛的色彩字或色彩意象,分析其符號意涵、論述其文本內蘊,在研究方法上自屬可行。《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以現代色彩學、色彩心理學為基礎,分就賴和、王白淵、楊熾昌、向陽、須文蔚以及嚴忠政等六位詩人的色彩運用,進行分析與論述,也為新詩文本分析方法開出嶄新的路徑。
本書的作者之一李桂媚是詩人,也是學者,北教大臺文所碩士,碩論研究臺灣新詩的標點符號運用,2018年出版《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其中第一卷「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初探」就已展開新詩色彩美學的探究,分別論析瘂弦詩作的色彩美學、錦連詩作的白色美學、康原臺語詩的青色美學,以及孟樊詩作的藍色美學,已然展現了她以色彩美學分析新詩文本的論述功力,本書因此也可以說是她色彩美學研究系列的延續性成果。另一作者王文仁同樣是詩人、學者,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學術論著豐碩,累計已有《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啟蒙與迷魅: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想像、凝視與追尋:1960世代臺灣詩人研究集》等多部,是臺灣新詩研究領域中論述不懈、著有成果的學者之一。
合兩人之力完成的這部《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相較於習見的單一學者論述,因此也展現了單一學者較難跨越的雙重領域知識和分析視野。李桂媚在〈自序:並肩走過黃樹林的小徑〉一文中透露兩人的合作方式:
基本上我們是用接力的方式進行論文寫作,通常我會先蒐集詩人的相關資料、製作詩作的色彩統計表,然後我們其中一個人會先寫,寫到一個段落把檔案傳給對方,另一個人寫一寫再回傳,論文就在這樣的循環下誕生。
換句話說,兩人合作撰論的方式是由李桂媚先進行研究的基礎資料蒐集與詩作色彩統計,再由王文仁(或李桂媚)先撰寫部分初稿,交由另一人審閱後續寫,如是一來一往,最後完篇──這樣的「接力撰寫」模式,顯然與兩人在專業領域的專長分工有關:一方長於蒐集資料、一方善於論述;一方擁有色彩美學專業、一方擅長新詩文本分析。兩人分工、互補,在研究過程中相互切磋、損益,最終完成的論述因而也就不止於「一家之言」,而是人文學術研究難見也難能可貴的「雙人對話」,展示在本書論述成果上,文本的質化與量化分析兼長、理論運用與資料整理並見,論述的廣度和深度也相對擴增不少。這種合作模式,或許可供當前跨領域學術研究者參酌。
我很高興能在本書出版前先睹為快,這是一本具有論述魅力的新詩美學新論,兩位詩人學者以他們的新詩創作經驗為基礎、學術專長為背景,合力寫出的這部《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開拓了臺灣新詩研究之林的新路。他們尋色入詩,也尋色撰論,兩人互補,毫不遜色!
────────────
【推薦序】聽詩句與研究碰撞多彩的響聲/陳政彥(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主任)
很難具體形容讀完《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的感受,兩位當代重要的現代詩研究者以極其堅實的苦工夫,試圖捕捉十分抽象朦朧的現代詩中色彩之美,極實與極虛之間,碰撞出奇異而美妙的響聲,令人敬佩也令人深思。
先言其虛,說來現代詩本身就是一種想像的跳躍,需要讀者詩句在不同的邏輯之間的轉換,自行補足連結。讀者要認真去感受,或者說去享受,詩人精心挑選出的詞彙,互相碰撞又互相補充時所產生的瞬間。不用說,這分體會難以與外人說。或者說,想要說清楚的這件事,就與詩的本質是抵觸的。
其次,分析詩中的色彩也是相當因人而異,雖然色彩可分冷、暖色調,給人的感受大致趨同,但是詳細的感受,又會因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而有微妙差異,也不是能夠非黑即白,有標準答案的研究課題。
最終,本書採取了在人文研究領域當中,很罕見的兩人合作的模式,相對於自然科學需要多人齊心協力完成實驗數據與分析,人文學科的研究講究個人學識見識,完成的成就也歸屬於個人。而人文學科的合作研究還需要研究者的見解與默契能夠高度契合才能完成,彼此對詩、對色彩的看法不同,就難合作撰寫成果。因此人文學科極少有合作研究的例子,卻也就減少了透過多人合作完成高品質研究成果的可能性。這些難以捉摸的因素,乃這本論著需要面對的困難之虛。
但面對這種虛無飄渺的難題,兩位研究者卻以無比扎實的研究來敲擊。首先,兩位研究者的學識背景豐盈充實,正適合於現代詩的色彩美學研究。王文仁從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取得博士之後,至今已有《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啟蒙與迷魅: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以《臺灣文藝》(1934-36)為中心的考察》、《想像、凝視與追尋:1960世代臺灣詩人研究集》,在中生代詩人評論家中偉岸特立。李桂媚除了《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還有兩本《詩人本事》研究,她一貫重視詩人的特質,回歸文學史實的考察研究,也有不凡成果。兼以李桂媚出身自印傳系,擅長繪畫,對色彩特別敏銳,也有異於一般當代現代詩研究者在色彩學上不同的造詣,加上二位從碩士班、博士班即認識,多年切磋琢磨而趨近的現代詩期待視閾,終能成就這本難能可貴的現代詩色彩美學研究。
即使學識背景充實,更無法忽視的是兩位所下的扎實苦功,細看全書我們可以發現,研究者詳實統計出每位詩人偏好的色彩字,再從色彩字衍伸出相關的讀者情緒感受,終能以確實的統計數字告訴讀者,詩人的風格由此而來。過去只能抽象主觀描述的詩人風格,至此可得一個具有論據的分析證明,這是用扎實的苦功捕捉住主觀描述的風格感受,給予一個可供檢驗的研究,這對後人進一步研究都是很好的佐證。其刻苦研究還能從註腳來看,每位詩人的生平、風格、後人評價皆有大量豐富的補充,由此可見集二人之力用心考察,完成這本明確踏實的研究成果。
以充實的學養、扎實之苦功克服難以捕捉的研究課題,碰撞出令人欣賞的研究成果,在當前現代詩研究當中,標舉出極其獨特的旗幟。若詩論也有聲音,這將是一首高超的二重奏,各自展技又彼此配合。若詩論也有色彩,這本論著必定散發著七彩的光芒,昂然於詩論述的領域當中。
【推薦序】尋色入詩的新詩美學新論/向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名譽教授)
臺灣新詩發展已有百年歷史,百年來臺灣詩人在不同年代創作詩篇,打造各自的風格與美學,從對現實社會的具體回應,到對內在世界的深沉挖掘,各有所見也各有所長,他們嘔心瀝血寫出的詩篇,部分已成為名篇典構,被傳誦也被討論。論者與史家或從美學主張論述詩人的作品內蘊,或從語言意象分析詩人作品的獨到技巧,或從書寫題材究判詩人的創意與匠心,尋波探源,也都能彰顯詩人創作的苦心孤詣,為讀者撥開迷霧、指點迷津。
唯在累積眾多的新詩論述中,從...
目錄
【推薦序】尋色入詩的新詩美學新論/向陽
【推薦序】聽詩句與研究碰撞多彩的響聲/陳政彥
【自序】並肩走過黃樹林的小徑/李桂媚
【自序】以詩為證的友誼與歲月/王文仁
【卷一】日治新詩色彩美學三家論
賴和新詩的紅色美學
黑暗有光—論王白淵新詩的黑白美學
青之所寄與色之所調—試論楊熾昌詩作的青色美學
【卷二】現代詩色彩美學三家論
向陽現代詩的黑色意象
向陽現代詩的青色意象
旅人的當代抒情—須文蔚與嚴忠政詩作色彩美學析論
論文出處
作者簡介
【推薦序】尋色入詩的新詩美學新論/向陽
【推薦序】聽詩句與研究碰撞多彩的響聲/陳政彥
【自序】並肩走過黃樹林的小徑/李桂媚
【自序】以詩為證的友誼與歲月/王文仁
【卷一】日治新詩色彩美學三家論
賴和新詩的紅色美學
黑暗有光—論王白淵新詩的黑白美學
青之所寄與色之所調—試論楊熾昌詩作的青色美學
【卷二】現代詩色彩美學三家論
向陽現代詩的黑色意象
向陽現代詩的青色意象
旅人的當代抒情—須文蔚與嚴忠政詩作色彩美學析論
論文出處
作者簡介
商品資料
出版社:秀威資訊出版日期:2021-10-20ISBN/ISSN:978986326966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