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掀起台灣談美第一人:漢寶德
落實台灣生活美學第一本:《如何培養美感》
*致力讓台灣美學競爭力覺醒,國內談美大師漢寶德先生,首位提倡、推動台灣美感提升為首要之務的推動者,最新著作《如何培養美感》引領我們提升美感從自身做起!學習的動力在於意志力,從生活著手,具體可行!
*「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如何擺脫代工命運,以美感提升整體競爭力,聚焦全球,你我都可以從美感的培養開始,讓台灣再次站在國際舞台發光!
*繼朱光潛之後談美第一人漢寶德,致力使國人從美中深切自省:台灣想在國際上躍升,絕不可忽視的美感競爭力、美的力量!
落實台灣生活美學‧提升美感新力量
首部給大眾的實踐生活美感之書
在《漢寶德談美》、《談美感》獲得回響之後,漢寶德不僅希望引領大眾重新認識美感觀念,更推出落實方針,以「如何培養美感」為著墨,作為首部讓大眾實踐生活美感之書,使生活美學不再是空談!
本書為繼《漢寶德談美》、《談美感》之後,更完整之續作,談落實的方法,承接上一部書中直接道出他對國人對美體認不足的憂心,更進一步在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上,以啟發人心的文,引領我們戮力敲開美的大門……
內容簡介
如果藝術教育可為救國方針(見《漢寶德談美》之〈藝術教育救國論〉),但我們究竟該如何增進美感、培育美感呢?
「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
本書正是漢寶德先生為國人美育提升的憂心,篇篇務實、真誠的散文,務使國人能「提前掌握美感能力」!
國內談美大師漢寶德「談美」系列新作:以「如何培養美感」為著墨,更提到學習的動力來自意志,而美感的培養就像學語言一樣,輕而易舉!更可以從教育中從生活面著手!
從美感的學習到美感的落實、從觀念到器物的舉證,本書繼續帶領讀者在美的素養培育中覺醒!繼《漢寶德談美》、《談美感》廣受讀者歡迎之後,生活美學不再是空談!漢寶德先生不僅希望引領大眾重新認識美感觀念,更推出落實的方針,期能從生活器皿出發更具體的帶領大家欣賞美!篇篇真摯、啟發人心的文字,讓我們更敏銳、真心的面對大自然的奧秘、也向美的呼喚睜開雙眼……
全書分為兩輯,輯一以談美感的觀念,輯二藉生活周遭器物,從古代器皿,更廣羅書法、燈具、傢俱、建築、彩瓷等,以實物的美感說明生活各面向蘊藏的豐富美感!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2014)
山東日照人。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南藝術學院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創辦《百葉窗》、《建築》、《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刊物,為臺灣建築界引入世界的建築訊息,推動大眾建築文化,以及構築「建築」的知識體系。其建築作品從強烈的現代幾何風格,到以現代技術來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不僅開啟了戰後臺灣建築的新視野,也對建築領域有深遠影響。
曾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臺灣大學榮譽博士、金鼎獎雜誌類最佳專欄寫作獎、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終身成就獎、行政院文化獎等。著有《漢寶德談美》、《中國的建築與文化》、《給青年建築師的信》、《談美感》、《如何培養美感》、《設計型思考》、《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東西建築十講》、《文化與文創》等。
章節試閱
「我努力推廣美育,是希望利用教育的手段縮短這個轉變的過程,使這一代的人,至少是下一代,就能有掌握美感的能力。因為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提前掌握美感能力,可以保證在競爭中不會落後,不會停留在代工的階段。」
真正愛花的人會去周末花市走走,藉著買花,仔細的欣賞各種美麗的花朵。是,就是欣賞花朵。你拿起每一朵花,仔細看看它的美。它的花瓣、花心與花萼,以及花的整體造型,這才是上帝的傑作!上帝為了美化這個世界創造了萬紫千紅,花的顏色、質感、形狀千變萬化,然而都是同一美的原則下生長出來的。美,是生命奧秘的一部分。上帝怎麼把這麼多種花統一起來的呢?
你會發現它們有共同的原則。它們的花瓣有尖、有圓,有少者只有四、五瓣,多到有數不清的如菊花,但都是自一個中心也就是花心向外輻射,形成圓形,它們或多或少是向天空面對陽光展開來的。因此「美」似乎與簡單的幾何秩序有關。有些比較繁複的花,如芍藥、牡丹之類象徵富貴的花,花瓣非常多,似乎沒有秩序,其實不然。上帝仍然讓這些花瓣層層的圍著一個圓心生長,或循著螺線的模式旋轉成豐富的球形花朵。只要認真的看看比較簡單的多層花瓣之花朵如玫瑰或康乃馨,就可明白其中的秩序了。仔細看你會了解,幾何秩序是美的泉源。 ――摘自<愛美的初階>
前言
美感的分析 我常說美感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但需要培養才能廣泛的利用在生活裡,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質。我在演講的時候常有聽眾問我要怎樣培養自己的美感,我的回答總是「多看美的東西」。這是一句很簡單的回答,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它有兩個難題要先解決:第一、什麼是美的東西,第二、怎麼才能常看到它們。這兩者都不是很容易解決的問題。
「什麼是美的東西?」涉及美感判斷,在美學界有很多爭議。我寫「談美」,十之八九都在肯定美感的人類共識,在這裡不再多說了。要使大家都能認識美的東西,只有通過美育。這是一個大問題,與政府的教育政策有關。教育部不做,由文化單位自社會教育著手,是不得已的辦法。希望自生活中提升民眾的美感素養,只有在社教單位及博物館、演藝廳的展演活動中注重美的呈現。還有就是在民眾講習班中提供美的經典性的資料。
美的經典資料可以解決上提的兩個難題的一部分。如果把它們印成講義,一方面可以做為美感判斷的標準,另方面,如果常常翻閱,可以「養眼」,達到「素養」的目的。這是不夠的,但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為了回應讀者們美感培養的需要,我決定冒被專家批評之險寫這個系列。我思考了很久,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是舉例說明,也就是選擇一些我認為合乎美學原則的作品為例子,並加以分析,讓讀者一方面自眼睛的觀察所得的「感覺」,到理性的分析所得到的理解,合而完成鑑賞的過程。為了強化此一過程的效果,我要強調比較的觀念。「美」是一種共通的價值,但也是有層級的價值。換言之,所謂美與醜的分別是比較得來的,而在美的範疇裡也有美,比較美,更美的說法。好比美女,可以在選美時比高下一樣。我以比較法來談美,卻並不是有意的分美的高下,而是因為在與讀者討論的時候,比較是容易說明概念的辦法。
利用比較法不僅可以說明美的程度,而且可以說明美的要素。美是形式、色彩、質感、裝飾所造成的,一物何以較另一物為美,無非是這四種因素的影響。比較之下,可以說明某物之美,或某物較另物為美,是什麼因素所形成的。甚至也可以說明美的因素之中何者較為重要,何為主要因素,何為次要因素。
當然,我所表達的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觀念的產物。我堅信美感是人類的共識,但並不堅持美的判斷方式是不移的真理,所以我希望更多支持美育的朋友出來談美,分析美,使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只要接受美的共通感的觀念,對美做成大體一致的判斷就可以了,不一定同意我的判斷方法。當然了,如果有人同意我的比較判斷法,我會很高興,而且完全贊同他使用我的方法,引用我的資料作為美感推廣的工具。
換言之,我寫此書,就是想填補沒有美感推廣教材的遺憾,有意作為美育的教本。我有意拋磚引玉,也希望同志們多寫些這類的教材供大家採用。
內文選摘
第一章
愛美的初階 要知道美感的培育與語言一樣,自環境中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試想孩子們學說話何曾花甚麼力氣?只要在母親的愛護下成長,自然就學會了。 我寫了幾年「談美」的專欄,先後出了兩本書,引起不少朋友們的興趣。可是大家不約而同的問我為什麼不寫一本教讀者如何培養美感的書?坦白說,我聲嘶力竭的提倡美育,不惜冒犯一些學院派的藝術教育的學者,可是從來沒有想親自教授美感培育的課程。因為美感是自美術與設計課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速成式的教學我自己也沒有想過。朋友們問多了,不免使我動心,我是不是應該為成年人的進修設計一套美學教材呢?考慮了很久決定一試。
首先我希望有志於進入美感世界的朋友們調整一下心態。要知道美感原是要經過培育的,也就是經過教育的手段接受過來,與其他的知識並沒有兩樣。今天沒有這樣的條件,而是以自修的方式養成美感,就如同一切自學的過程一樣,先要下定決心。學習的動力要來自意志。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些人是做不成的。
要知道美感的培育與語言一樣,自環境中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試想孩子們學說話何曾花什麼力氣?只要在母親的愛護下成長,自然就學會了。可是要學另一種語言,即使是經過學校教育也是千難萬難的。我們學英語,自中學到大學,甚至留洋,十幾年下來,還是一口洋涇濱,似通非通,遠不如幾歲的外國孩子。我們所說的母語就是在孩童時的語言環境下自然學得的。
美感的形成也是如此。一個孩子在美的環境中成長,他自然會養成「眼力」,不需學習。這就是美感被學者們指為貴族的原因。在過去,只有貴族之家才講究品味,美感是品味的一部分。貴族之家建築富麗堂皇,家用器物都很講究,衣著整齊,都蘊有美感。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美感與母語一樣,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了。可是自十九世紀以來,貴族已經不是美的獨占者了。歐洲的城市已是中產階級的居住環境。富裕的市民的品味已上升到古代貴族的層次,因此創造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美麗的歐洲城市環境,使我們流連再三,回味不已。
到今天,富裕時代來臨,很多開發中國家已經富有了,新城市大量建設中,中產的市民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也開始需要生活的品味,其中包含了美感。因此隨著富裕生活的普及化,美,成為必需品了。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開發中國家與歐洲不同,不是緩慢進步,經由工業與科學的發展逐漸富裕化的,而是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學習西方的文明,在西方的協助下迅速發跡的。因此沒有經過自貴族而市民而大眾的長期文化傳遞過程,就暴發了。所以像台灣這樣的地區都面臨文化的空虛感,缺乏高尚的氣質。但是在精神條件不足的情形下迅速建設成的生活環境,通常是混亂、醜陋的,沒有辦法提供下一代美感養成的氛圍。
我國古人知道品味的養成是緩慢的,所以有「兩代會吃,三代會穿」這句話。有錢了,需要經過一段文化培育的過程,通過後代的教育與高尚人士接觸的機會,慢慢改變。我努力推廣美育,是希望利用教育的手段縮短這個轉變的過程,使這一代的人,至少是下一代,就能有掌握美感的能力。因為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提前掌握美感能力,可以保證在競爭中不會落後,不會停留在代工的階段。
對背景加以了解,就知道今天的讀者朋友要認真提升美感能力,非下決心不可的道理。下決心把自己的潛在的美感能力發揚出來,首先要找到美的基準。可惜的是在台灣的環境中沒有這樣的基準,即使有也沒有人把它標示出來,要怎樣堅持下去呢?這就是我要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原因。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可以使讀者們找到基準,先認識哪些才是美的東西。在第三世界國家,這實在是很令人感到絕望的起步。因此有些學者乾脆否認美的存在,或把美汙名化,把美視為主觀的判斷。這是逃避問題。 下決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本能與直感,你並不需要學,就有美的判斷力。堅定了信心,就可自最受本能制約的美的判斷著手。男孩子喜歡美麗的女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不必忌諱,應該大膽的去欣賞。走到街上看女孩並沒有什麼不道德,她們打扮給你看,你卻不看,豈不是浪費?只是你看不必一定要搭訕、相識,卻要保持批判的品頭論足的態度,看到真正好看的要多加欣賞,偷偷的被感動。
閒來無事到公園走走。我這樣說,是因為自然之美,特別是花草樹木,是上帝設計的。希望提高美感能力的人到自然界去找美的基準點是最合理的,只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看自然而已。
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愛花的人。我說愛花就是愛看花,就是自樹枝上或草莖上長出的自然花。沒有審美能力的人對插花的藝術尚無法理解或批判,所以為了培育美感,我並不勸你去學插花。同時我希望市政府的公園管理單位不要浪費公帑,去弄些古怪的花展之類,破壞自然之美。花展只以展出花為目的還可以,千萬不能利用花來搞別的名堂。我曾在大安公園中看過虐待花的展覽。用各種花當成顏色材料,編織成各種圖案與造型,花的本質失掉了,只看到一些造型;用花做成的動物與人物,甚至故事,市民們興高采烈的看這些奇景,與花燈一樣,象徵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真正愛花的人看了這樣使用花朵,只能感到痛心。
這樣的花展除了熱鬧之外,你能看到什麼呢?那些造型不過五顏六色炫人耳目,形狀大多幼稚、怪異得不堪入目,對於美感只有反教育而已。當然了,這種做法之始作俑者是外國人。歐洲的巴洛克時代先有了用鮮花編成圖案的公園。但在院子裡把鮮花排成圖案,勉強尚可以接受,比起把它當成遊戲造型的材料要文雅得多了。
真正愛花的人會去周末花市走走,藉著買花,仔細的欣賞各種美麗的花朵。是,就是欣賞花朵。你拿起每一朵花,仔細看看它的美。它的花瓣、花心與花萼,以及花的整體造型,這才是上帝的傑作!上帝為了美化這個世界創造了萬紫千紅,花的顏色、質感、形狀千變萬化,然而都是同一美的原則下生長出來的。美,是生命奧秘的一部分。上帝怎麼把這麼多種花統一起來的呢?
你會發現它們有共同的原則。它們的花瓣有尖、有圓,有少者只有四、五瓣,多到有數不清的如菊花,但都是自一個中心也就是花心向外輻射,形成圓形,它們或多或少是向天空面對陽光展開來的。因此「美」似乎與簡單的幾何秩序有關。有些比較繁複的花,如芍藥、牡丹之類象徵富貴的花,花瓣非常多,似乎沒有秩序,其實不然。上帝仍然讓這些花瓣層層的圍著一個圓心生長,或循著螺線的模式旋轉成豐富的球形花朵。只要認真的看看比較簡單的多層花瓣之花朵如玫瑰或康乃馨,就可明白其中的秩序了。仔細看你會了解,幾何秩序是美的泉源。
你也許會問:蘭花要怎麼解釋呢?台灣是盛產蘭花的寶島,「蝴蝶蘭」品種極多,有世界聲譽,為什麼不是圓形的花朵呢?要知道,今天我們常見的蘭花是經過花農利用人力造成的架式。我們買回來的蘭花,每一枝都有一根鐵條支撐著,勉強它們仰起頭來面對我們。這不是蘭花的天性。原生的蘭花是生長在山谷中的石崖上,根扎在石縫裡,孤獨的面對著風雨,所以古人稱蘭為幽蘭。蘭之莖受地心引力的拉扯是自然下垂的,你可以想像當蘭花結苞開花時是背靠石壁,面對幽谷,並不像其他種花向上伸展。因此蘭花是向前而不是向上展開的。這是它的花形呈左右對稱,狀如蝴蝶的原因,對稱在大自然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幾何秩序。除了圓形花朵與有些海洋生物之外,一切生物都是以對稱為基本形態的。對稱是上帝的指令之一,圓形是多軸對稱,沒有它,視覺世界就亂成一團了,為什麼高級動物都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分居頭部兩邊,一隻鼻子、一隻嘴巴居中呢?要構成單軸對稱,如果不對稱,世上還有美可言嗎?
如果你認真欣賞蘭花的花朵,會看到每朵花有五個花瓣,其中兩瓣為圓角的三角形,向左右展開,與花心構成花的主體,面對世界。其他三瓣為橄欖形,襯在後面,一片在上面直立於中央,兩片在下面,分處兩側,呈三角形排列,花心非常有趣,中央為花蕊,下面有三個小花瓣,形成一個小平台,應該是提供採花粉的小動物站立之用吧!這一點就要去請教專家了。
如果你欣賞的是有色彩的蘭花,如我眼前的一朵,是粉紅的底子上有深紅的斑點。會發現上帝在色彩的設計上也是有秩序的。顏色的分布在接近花心處比較濃,靠近邊緣處較淡;後排的三個花瓣,上面居中的較淡,在下面兩側者較濃,非常合乎我們心理的需要。我眼前的一朵,深紅色呈點與線分布在花瓣上,約略形成脈絡,使花瓣看上去像紅色的樹葉,上帝用這脈絡來傳送營養與水分,同時也建立起視覺的秩序,呈現美感,祂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
抱著這樣的心情看世界,即使自地上撿起一片樹葉,也可以品賞它的美,因為它們都是上帝的造物。 上帝設計的葉子,大多是尖角的橄欖形,一邊是連結小枝的蒂,一邊是指向天空的尖,中央有一支梗,是主要的動脈,自主脈上分出有規則的支脈,支撐著葉面,同時傳送營養到葉面。仔細看可以看到自支脈上分出微血管一樣的絡,像網一樣的遍布全葉。你看不出明顯的秩序,但又感到一種自然分佈的美,以分枝系統為架構。那些你看不明白的脈絡系統,每片葉子都不相同,都很類似,是生命的現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個別的生命因不同的境遇,以不同的方式,在同一原則支配下成長,這就是不變中的萬變,也就是大千世界的奧秘。
我記得小時候,不像今天的孩子有那麼多玩具,自小學起,老師就教我們拾樹葉,夾在書本中留念,這個習慣我到老來都無法忘記。十幾年前我已六十多歲了,在秋天到京都散心,適逢紅葉鋪天蓋地,令人感動,我拾了幾片夾在書中帶回來,至今已乾透失色,但其美感仍在。我不會寫詩,但忍不住寫了兩首小詩,歌頌它的淒美。自然之美是如假包換的美,俯拾即是的美,所需要的只是打開眼睛,認真的看到它的存在。
自然的美,科學家最能理解了。他們由於學術的研究必須有系統的、非常細心的觀察植物的形狀與結構,而且還會使用科學儀器如顯微鏡,在放大若干倍後觀察自然物的形狀與結構。他們發現自微小世界到超大世界,生命是依循同一原則在運行的,其完美令人驚嘆!這就是科學家到老會相信神的存在的原因!在二十世紀,科學家的這些發現經由傳播,強化了現代藝術家對美追求的信念,使他們相信,美是天授的,不是階級鬥爭的武器。作為人類而不去領會美的價值,是暴殄天物,實在太可惜了。
「我努力推廣美育,是希望利用教育的手段縮短這個轉變的過程,使這一代的人,至少是下一代,就能有掌握美感的能力。因為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提前掌握美感能力,可以保證在競爭中不會落後,不會停留在代工的階段。」
真正愛花的人會去周末花市走走,藉著買花,仔細的欣賞各種美麗的花朵。是,就是欣賞花朵。你拿起每一朵花,仔細看看它的美。它的花瓣、花心與花萼,以及花的整體造型,這才是上帝的傑作!上帝為了美化這個世界創造了萬紫千紅,花的顏色、質感、形狀千變萬化,然而都是同一美的原...
目錄
美感的分析(系列前言)
輯一
第一講 愛美的初階
第二講 從零開始
第三講 秩序的與美感
第四講 比例之美
第五講 理性的美感
第六講 色彩世界
第七講 談質感
第八講 構成之美
輯二
第一章 梅瓶與玉壺春
第二章 茶杯與茶壺之美
第三章 現代人看書法之道
第四章 椅子之美
第五章 建築之美
第六章 彩瓷的欣賞
第七章 享受室內空間
第八章 燈具與光源
美感的分析(系列前言)
輯一
第一講 愛美的初階
第二講 從零開始
第三講 秩序的與美感
第四講 比例之美
第五講 理性的美感
第六講 色彩世界
第七講 談質感
第八講 構成之美
輯二
第一章 梅瓶與玉壺春
第二章 茶杯與茶壺之美
第三章 現代人看書法之道
第四章 椅子之美
第五章 建築之美
第六章 彩瓷的欣賞
第七章 享受室內空間
第八章 燈具與光源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16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