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簡單化的入手處,會就是,
一不苛求,二不曖昧,三不猶疑,四不瑣碎。
所謂由狂入聖,就相當於這個意思。
平心而論,每個人的完成,雖不必太過求顯赫膨脹,亦不必奢求建立豐功偉業,人要希聖希賢,總先要從盡性做起。能盡一己之性,就能盡人人之性。因此,一個人的完成,要能面對現實環境,要能面對人生世局,作深度的體驗,從心靈的深處,呈現人性的光輝,就能得到生命的安頓,創造幸福的生活。
本書的內容,從太平的線索說起,接著說到人性的了悟,做人的重量,對人的容量,人情的正軌,內心的均衡,生活的簡單化,歸結到一個人的完成。這一系列的論述,會古今人物於一處,集時空生活於一體,可說是一冊完整的「人學」論著。
作者簡介:
程兆熊(1907—2001)
江西貴溪縣人,出生於理學世家的三板橋,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更是當代思想實踐家、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譽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蒙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系轉園藝系,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棄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任青年學生幹部訓練團主任教官,繼任軍委會軍訓部專員視察東南西南八省,期間發表﹤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一文,後以川滇特別黨部書記長身份負責滇越鐵路接管事宜。曾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刊物及自強日報,曾行文陳誠副總統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以樹立社會文化重心。抗戰後歸鄉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農學院)任校長。繼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臺灣任教八年後,借調香港中文大學任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系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系,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系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系《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台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回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系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晚年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畢生以復興鵝湖書院為職志。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系,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且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清境武陵福壽山農場、石門水庫原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大學池等皆出自其手,曾獲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禪宗智慧與風姿》、《憶鵝湖》、《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論中國庭園花木》、《中國農業論衡—新農業哲學》、《中華園藝史》、《四書大義》、《五經大義》、《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儒家思想—性情之教》、《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灣山地紀行》、《高山族中》、《山地書》等近百種農禪文哲儒道相關著作。
章節試閱
一、太平的線索
韋莊有詩:「長年方悟少年非,人道新詩勝舊詩,十畝野塘留客釣,一軒春雨對僧棋,花間醉任黃鶯語,亭上吟從白鷺窺,大盜不將爐冶去,有心重築太平基」。
這所謂「太平基」是什麼呢?這在我的意思是:總須得要有一個人的完成呀!蓋必須真有了「一個」和無數的「一個」人的完成,這才真正可以有一個國家的完成,一個世界的完成,以至一個宇宙的完成。
而一個人的完成所應根據的,自我視之,則為一個人對人性的了悟;
而一個人對人性的了悟,則應根據一個人的做人的重量;
而一個人的做人的重量,則應根據一個人的對人的容量;
而一個人的對人的容量,則應根據一個人所應遵循著的人情的正軌;
而一個人的人情的正軌,則應根據一個人的內心的均衡;
末了,一個人的內心的均衡,則應根據一個人的生活的簡單化。
同時,這以上的各個根據,又都是互為根據的,然其各個的共同的主要關鍵,還是在一個人對這所謂「簡單化」之涵義的認識的深度,從而獲得的一念的簡單化!
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易經》載:「天下之動,貞乎一者也。」又載「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又載:「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又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凡此都可說是一念的「簡單化」的涵義之最好的銓釋。
人的歷史由「質」到「文」,人的世界,由「簡」到「繁」,而人性的要求,當一個人極其清醒而又能排除雜念時,細細想來,會又是什麼呢?
這在我的意思是:人性在要求著一種觀念的簡單化,要求著「文」的「質」化,要求著化繁為簡,以簡駁繁,和「一以貫之」,要求著「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無為而成」,而且要求著「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要求一種「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並要求著一種超越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真的藝術境界,或詩的境界,而對其所居住的世界,則要求一種土的氣息。盧騷說:「凡是經過人的手的,都是不好的。」這話應該更正確地說:「凡是經過多少帶著土的氣息的手的,還依然是好的。」人的手並不壞,只是一個人的一念之未能「簡單化」,這才把手弄糟了。這隨之而來的後果,第一便會讓一個人的生活不能簡單化而失其意義,其次便會讓一個人的內心不能簡單化而失其均衡,再次便會讓一個人對人情的處理不能簡單化而無由獲其正軌,再次便會讓一個人對人和做人的方式不能簡單化,以致無由具備其一種應有的容量和重量。末了便會讓一個人對人性的看法不能簡單化,以致一輩子也不能對著人性有若何之了悟,而長讓其一己和世界以致整個宇宙都零零落落!
還有上面所說的「一種超越時空的真的藝術境界」,亦可說之為「一種從體到面,從面到線,從線到點的無長廣厚的簡單化的境界」,並可說之為一種從「做人的重量」到「對人的容量」到「人情的正軌」再到「內心的均衡」從而有其對「人性的了悟」和「生活的簡單化」的境界。《中庸》載:「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像以上所說的境界,亦可以說就是無聲無臭的境界。《莊子》說:「德有所長,形有所忘。」亦就是這個境界。其實,像這樣簡單化的境界會不僅是一個人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而且還會是一個國家的治道的無上境界,因為和人生一樣,政治是科學,也是藝術,而且還是一種簡化的藝術。所謂「垂衣裳而治天下」之治,就是至治!
從前,太公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便問道:「何速也?」太公回答道:「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又伯禽到了魯國,三年而報政,周公又問道:「何遲也?」伯禽回答說:「變其俗,革其體,喪三年而後除之。」於是周公便批評說:「後世其北面事齊乎?夫政不簡不易,民不能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這所謂「簡易政治」,亦就是「垂裳」之治!
漢時,丙吉做宰相,常常到外面去,遇民眾打架,死傷都不問,碰到牛喘,卻使人問道:「逐牛行幾里矣!」於是有人笑丙吉問得不對,丙吉便說:「民鬥,兆京所當禁,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問也。方春未熱,恐牛近行以暑故喘,此時氣失節,三公調陰陽,職當憂。」當時大家都說他「知大體」--這「知大體」的政治,亦就是「簡易政治」。
《唐史》:唐刑部尚書李日知不行捶撻而事集,刑部多令史,受敕之日,忘不行,日知怒,欲捶之,既而曰:「我欲捶汝,天下必謂汝能撩李日知嗔,受日知杖,不得比於人,妻子亦將棄汝矣。」遂釋之,吏皆感悅,無敢犯者。又載:浦州刺史陸象先,政尚寬簡,吏民有罪,多曉諭遣之,嘗謂人曰:「天下本無事,但庸人自擾之耳,苟清其源,何憂不治?」又載:德宗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時上以山陵近禁屠宰,子儀之隸人犯禁,金吾將軍裴諝奏之,或謂曰:「君獨不為郭君地乎?」諝曰:「此所以為之地也,郭公勳高望重,上新即位,以為群臣附之者眾,吾故發其小過以明郭公之不足畏,上尊天子,下安大臣,不亦可乎?」--這所謂「清其源」,及用心深遠之政治,正亦就是所謂「知大體的政治」。
《宋史》:宋太宗欲相呂端。或曰:「呂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用之。端居位持重,識大體,以清簡為務。又載:程顥被旨赴中臺議事,王安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顥徐言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願平氣以聽之。」安石為之媿屈。顥上疏言:「臣聞天下之理,本諸簡易,而行之以順道,則事無不成,捨而之於險阻,則不足以言智矣,況於排斥忠良,沮廢公議,一二小臣,實與大計,用賤凌貴,以邪防正者乎!」--這「大事不糊塗」及「行之以順道」的政治,亦就是那「清其源」與「用心深遠」的政治,這都是所謂政治藝術,而人生亦復如是!《莊子》有幾句話說得好:「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為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所謂政治藝術和人生藝術,亦正是以其「心以畜天下」的政治和人生,因此把你的心或你的觀念,盡量地簡單化,所謂「易簡之善配至德」,這於一個人的完成有所裨補,而於一個國家以至一個世界的完成,從而到一個宇宙的完成為止,都會是大有裨補的。
在一個人對人性所應有的了悟上,你當知道,人性畢竟是好的,因此那便要;第一,好話務須多說,其次,世人應予鼓勵!也因此,你就千萬不可以驕!
史載:賈思伯(北魏人)為侍講;帝常從思伯受《春秋》,思伯傾身下士,或問曰:「公何以能不驕?」思伯曰:「衰至便驕,何常之有?」
據此所謂:「驕」,歸根究底來說,實在是一個人在其秉性中的生命力的欠缺,也正是一個人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一種表示。
一個人的做人的重量之大小,乃依據著一個人的德性,即一個人在其秉性中所潛藏著而又亟待發掘著的無限的德慧,在這裏是一樣有幾件極其要緊的事課給人們的:那便是要常懷敬意,要常懷好意,而見之於外的,則為端重。
史載:梁侯景百道攻城,晝夜不息,陷臺城,邵陵王綸奔會稽,柳仲禮等叛降景,景廢蕭正德以為大司馬。梁王(蕭衍)聞城已陷,安臥不動,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可恨?」俄而,景入見於大極東堂,以甲士五百人自圍,梁主神色不變,景稽顙殿下,不敢仰視,汗流披面,退謂王僧貴曰:「吾嘗跨鞍對陣,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見蕭公使人自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以再見之。」
到那時,梁主還為什麼會「天威難犯」呢?這當然是由於他的端重。宋儒對所謂「氣象」亦極要人重視,也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對人的容量是所謂「器識」、「氣量」或「氣度」,氣度大的是所謂偉度,氣量好的是所謂「雅量」。雅量除了對人有其一種極大的容忍外,並且對自己還有其一種極大的情緒上的超脫。
史載;謝安得驛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
像這樣一種情緒上的超脫,就是所謂「雅量」,雖然後來,「過戶限不覺屐履之折」,然究比常人高出多多。
所謂人情的正軌,就是一個人,在人情上能夠平其情,抑其情,盡其情,從而珍重著一些人情味,再加上一些幽情,所謂柔道,所謂致中和之道,這都是一串的人情的正軌。在這裏,做事做到恰到好處和有分寸,所謂入情入理,這是必要的。
《宋史》:宋太宗相李昉,和厚多恕,在位小心謹慎,每有求進用者,雖知其才可取,必正色絕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顏溫語待之,子弟問其故,昉曰:「用賢人主之事,若受其請,是市私恩也,故峻絕之,使歸恩於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無善辭,取怨之道也。」
似此所述;這就是所謂「有分寸」和「恰到好處」,這就是所謂入情入理!
在一個人的內心的均衡上,需要的是「淡然無極,志定神澄」,憑什麼也不動,這就是所謂洒脫和不動心。孟子曰:「我四十不動心。」這不動心就是一種「天清地寧,心安理得」的和最不易測的精神的深度。
史載:王通(文中子)詣闕上書獻太平十二策,上不能用。罷歸,通遂教授於河汾之間,弟子自遠而至者甚眾,累徵不起,楊素甚重之,勸之仕。通曰:「通有先人之敞廬,足以庇風雨,薄田足以具饘粥,讀書談道,足以自樂。願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時和年豐,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或譖通於素曰:「彼實慢公,公何敬焉?」素以問通,通曰:「使公可慢,則僕得矣,不可慢則僕失矣,得失在僕,公何與焉?」素待之如初。
像這樣一種心安理得之相,和不動心之相,當然亦就是一個人的內心均衡之相。
在一個人的生活的簡單化上,兩件最不可缺少的事是:一為生活的原則性,二為生活的清明性。
所謂生活的原則性,亦可說是生活的出發點,一個人總要有一個最基本的生活法則,而由此作其全部生活的說明。至所謂生活的清明性,用古話說,就是「清明在躬」。程明道有言曰:「涵養到著落處,便清明高遠。」而在這涵養裏,我以為學問當較其他百事,尤為重要。
《宋史》:張詠在成都,聞寇準入相,謂僚屬曰:「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耳。」及準知陝,詠適自成都還,準嚴供帳,大為具以待,詠將別,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準莫諭其意,歸取光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程明道先生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學者要思得之,此便是澈上澈下之道。」於此,我們當可以領悟,學問一事在一個人的生活的簡單化的大道上,會有其怎樣的地位?
至於我所說的一個人的一種觀念的簡單化,從另一意義上去看,則是以上所述各點之臻於純熟,而成妙用。所謂「挑水砍柴,莫非妙道」—這即是一個人的簡單化,亦即是一個人的完成。朱子曰:「周之初興時,周原膴膴、菫荼如飴,苦底物亦甜,及其衰也,牂羊墳首,三星在霤,人可以食,鮮可以飽,直恁地蕭索?」大概一個人以至一個國家,在初興起的時候,總是氣象蓬勃的時候,而也就是百事簡單化的時候。於此,一個人的簡單化的入手處,會就是,一不苛求,二不曖昧,三不猶疑,四不瑣碎。所謂由狂入聖,就相當於這個意思。而一個人的簡單化的關鍵則不外乎「恕道與信心」,並不斷地一如宋儒所說「誠敬存之」,使其勿失。所謂「居敬而行簡」究與「居簡而行簡」大異其趣,此實一修養之道,亦即教育之道,亦即訓練之道,並亦為延年益壽與長樂永康之道,「此道不可須叟離,可離則非道」了。
一、太平的線索
韋莊有詩:「長年方悟少年非,人道新詩勝舊詩,十畝野塘留客釣,一軒春雨對僧棋,花間醉任黃鶯語,亭上吟從白鷺窺,大盜不將爐冶去,有心重築太平基」。
這所謂「太平基」是什麼呢?這在我的意思是:總須得要有一個人的完成呀!蓋必須真有了「一個」和無數的「一個」人的完成,這才真正可以有一個國家的完成,一個世界的完成,以至一個宇宙的完成。
而一個人的完成所應根據的,自我視之,則為一個人對人性的了悟;
而一個人對人性的了悟,則應根據一個人的做人的重量;
而一個人的做人的重量,則應根據一個人的對人的容量;...
作者序
彭序
不知是由於情性的契投,還是由於對人文世界的嚮往,這些年來,我竟成為程兆熊兄的忠實讀者。他一有新著,我必先設法讀到。在他的許多著述中,我特別喜愛他談論人物情性的作品。最先,我讀到的是《大地人物》一書,當看到宋明理學們那篤實沈潛的器宇,那清操自勵的志節,就令我怔忡多時!其次讀到《大地邊緣人物》,見到禪門大德們,風標萬古,妙語如珠,心中再顯一度靈光。最後纔讀到《一個人的完成》,他綱舉目張,平心論人,至此我又憬悟到一個完美人格的完成,是要經過無限歷程的。這三部書,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時湮日久,這些書早已絕版,現時已很難讀到了。去秋,我乃建議兆熊兄,將此三書重新排印,並合訂成一冊,總稱為「完人的生活與風姿」,兆熊兄即欣然應允。
這三本書雖是先後寫成,卻是血脈一貫,聲氣相通的。《大地人物》一書,作者從宋明學案中選出若干突出的人物,運用妙思,塑造成不同人物的類型,引領讀者,同觀先賢風範。這裏所塑造的,有的如和風甘露之溫純,有的如泰山喬嶽之高卓,有的如皎月懸空之明淨,有的如汪汪萬頃陂之量度,各本其氣質之差別,呈現赤裸裸的心靈,做那個時代的見證人。我們知道:宋明時代的理學家,遭際不遇,時在淒風苦風中過生活;人在風雨裏,心情悲苦,一念及大地生靈,一念及歷史文物,一念及千載之下的未來國家,內心的孤憤幽憂,就化為砥礪志節的力量,激發為偉大人格的光輝了。所以宋明諸儒的德行學問,是從生活實踐中體驗得來的。
《大地邊緣人物》所描述的,都是是禪門的大德。我國自晉唐以來,禪門人物,各具風姿,慧光流轉,以啟迪眾生。故本書所述,從達摩的行跡,德山的來勢,雲門的敲門,……以至臨濟的托開,投子的投明,道吾的不道,各有妙諦,各顯神通。禪師們的棲止,起初僅是一個衷心的嚮往,隨後便是一個絕妙的行踪。他們處身叢林,竹窗留影,蓮池印心,語言動定,皆入三昧。外頭儘是天翻地覆的世界,這裏卻是天清地寧的局面;外頭儘管是吵吵鬧鬧的聲音,這裏卻是諄諄懇懇的言詞。禪師們又各有絕大的本頭,凡疑遇難,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者以他敏捷的想像力,把握一刻間的意象,又能創造一份得心應手的活言語,給每一位禪師的風姿,點染一些光彩,收到人物表現的恰當效果。
《一個人的完成》一書,雖是較早寫成的作品,在我卻是最後讀到的。平心而論,每個人的完成,雖不必太過求顯赫膨脹,亦不必奢求建立豐功偉業,人要希聖希賢,總先要從盡性做起。能盡一己之性,就能盡人人之性。因此,一個人的完成,要能面對現實環境,要能面對人生世局,作深度的體驗,從心靈的深處,呈現人性的光輝,就能得到生命的安頓,創造幸福的生活。本書的內容,從太平的線索說起,接著說到人性的了悟,做人的重量,對人的容量,人情的正軌,內心的均衡,生活的簡單化,歸結到一個人的完成。這一系列的論述,會古今人物於一處,集時空生活於一體,可說是一冊完整的「人學」論著。
我們深知:人的歷史,由「質」到「文」;人的生活,由「簡」到「繁」,自是必然的演進。惟我們總憂懼歷史過於「文」,人性必會趨於光滑浮薄,到頭終會陷落的;因而我們總希求一己能夠走出光滑的平面,盡力向上提昇。我們又憂懼生活過於「繁」,人性必顯得光怪陸離,到頭終會迷失了自己;因而我們總希求一己能夠擺脫不相干的羈絆,力求生活單純化。這是立己立人的原則,成事成物的道理,希望讀者能夠多加省察。
我們讚賞先賢及禪師的生活與風姿,係出於個人衷心的景仰。然更重要的是,要能發掘自身的本性,調和一己的才情,使個人氣質之稟,得到中和的發展,不偏不蔽,不剛不柔,不清不濁,處人而不失己,持己而不失人,循此中道而行,必可保持自己的才情個性,又能在社會群體中,得到安身立命之所。這一種生活態度,未知能得讀者同意否?我真不敢一言肯定。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仲夏
彭震球寫於台北寓所
重印前言
此一小書,係於民國三十二年六月作於雲南昆明市郊之大石壩興隆寺內,當時正為抗日戰爭步入最艱苦之一階段,而當地之滇越鐵路之主權,則猶在法國人之手中。余以曾留學法國之故,被派至該處,即一方面準備收回此一鐵路之工作,而一面則蟄居寺中,寫此小書。迨此鐵路從法人手中收回以後,乃回故鄉創設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為信江農學院。此乃合以前信江書院與鵝湖書院而成者。因一己夙習農學,遂頗有長居鵝湖之志,身旁携此小書原稿,便印作校內諸生自修之用。不憶數年之後,河山頓改,乃居港九,任教於桂林街之新亞書院凡兩載,而此書仍存。嗣後又八年有半,重回新亞,而新亞已大為擴充,非復桂林街時代之新亞。當經數月之麻煩,終於重回新亞之際,錢校長賓四先生特向新亞同學介紹,說我於勞謙二字,能夠做到,而為所不及;唐教務長君毅兄,則謂我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等等。我當即答以凡此幾皆使我因慚愧而汗流,因感激而淚下。隨又自述一己總覺世界過於繁複,故二十餘年以來,總希一己能簡單化。又念世界日趨於平面,故二十餘年以來總深懼陷落,而時希一己能自上提。此或即為一己稍能勞謙,稍能平淡之故,然此勞謙與平淡之道,終屬一無窮無盡之道。於此致力,實有其無限之過程,故深願與新亞同學共勉。歸至寓所,稍檢行囊,又見此一小書之殘稿,並以前在桂林街新亞學術講演會所講〈二十世生物科學上之生命解釋〉一演講稿。曾於農曆元旦整理之。另有〈劉邵人物誌與陳襄經筵論贊〉一文,曾於新亞生活上一度發表者,深覺為與新亞幅學共勉計,有一併重印之意義。又禪門精語,每為人所不易見到,原擬附刊於拙著《大地邊緣人物》一書中,惟未及排印,茲一併附此,亦不妨便覽。時日如流,世局多變,曾以太平之線索為此一小書之副題,又曾續作《大地人物》,以從生活之體驗上,論宋明大師。作《大地邊緣人物》,以從風姿領悟上論禪門大德。更作《論語講義》,《孟子講義》,及〈孔子之態度與孟子的氣概〉等文,以與世人,同觀聖賢。凡此固皆有其一己之深感。本此以言,則此一小書,實有其一種概論之性質。雖自問此後所論,較此已大有所進,但終不忍棄之。甚望讀者,不吝指正。
彭序
不知是由於情性的契投,還是由於對人文世界的嚮往,這些年來,我竟成為程兆熊兄的忠實讀者。他一有新著,我必先設法讀到。在他的許多著述中,我特別喜愛他談論人物情性的作品。最先,我讀到的是《大地人物》一書,當看到宋明理學們那篤實沈潛的器宇,那清操自勵的志節,就令我怔忡多時!其次讀到《大地邊緣人物》,見到禪門大德們,風標萬古,妙語如珠,心中再顯一度靈光。最後纔讀到《一個人的完成》,他綱舉目張,平心論人,至此我又憬悟到一個完美人格的完成,是要經過無限歷程的。這三部書,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時湮日久,...
目錄
推薦序 溫金柯
彭序
重印前言
一、太平的線索
二、人性的了悟
三、做人的重量
四、對人的容量
五、人情的正軌
六、內心的均衡
七、生活的簡單化
八、一個人的完成
附一、二十世紀生物科學上之生命解釋
附二、劉邵《人物誌》與陳襄《經筵論薦》
附三、禪門精語
推薦序 溫金柯
彭序
重印前言
一、太平的線索
二、人性的了悟
三、做人的重量
四、對人的容量
五、人情的正軌
六、內心的均衡
七、生活的簡單化
八、一個人的完成
附一、二十世紀生物科學上之生命解釋
附二、劉邵《人物誌》與陳襄《經筵論薦》
附三、禪門精語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7-08ISBN/ISSN:978626713420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