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當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被尊重的需求,被愛的需求。」
肯定人類價值的心理學家,史上最知名的人本主義學者之一,
匠心獨具的需求層次理論×簡單好操作的潛能開發方法
——影響深遠的人本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
【馬斯洛如何理解人的動機?】
馬斯洛認為動機是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根本原因。
動機有外部和內部之分。外部動機是指個體在外界的要求或壓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動機,內部動機則是指由個體的內在需求所引起的動機。
馬斯洛的動機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動機——即基本需求引起的動機上。
【人天生就會侵略和仇視他人?】
馬斯洛確信人類侵略行為的根源不在於遺傳而在於文化。
在某些文化中,暴力和仇恨的程度可以是零,例如,阿拉佩什人是那樣溫和、友愛、互讓,以致他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找到一個有一點個人意志的人來主持他們的各種儀式。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暴力和仇恨的程度卻可以達到百分百,他們互相憎恨到了極點,恨不得將對方趕盡殺絕。
【基因決定人格如何發展?】
遺傳基因不僅能決定你的性別、身體特徵、種族,而且能影響你的人格。
例如,讓同性別的雙胞胎出生以後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數年後,儘管他們在出生後的經歷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有的雙胞胎卻表現出驚人的相似:同樣的舉止和幽默感,相同的生活情趣,相似的職業和愛好。這一切都顯示了基因對人格的影響。
但是,馬斯洛認為,雖然遺傳基因和早期的經歷可能會決定人格的框架,未來的自我會如何發展卻完全取決於自身的努力。
【人的五大需求有哪些?】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三大互相重疊的類別:意動需求、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在這當中,他特別重視意動需求。
他將意動需求分為五個不同層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被稱為「需求層次理論」,也就是現在常見的「金字塔」圖。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馬斯洛的生平及其重要理論,深度解析馬斯洛的心理學理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人本主義心理學,並且更進一步地落實在生活中,幫助自我成長。
作者簡介:
劉燁,專職編者。
謝蘭舟,諮商師,不敢自稱專家,但喜歡觀察、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群。著有《他的青春不是你的人生》。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探究人性
有些人認為人性是邪惡的、自私的、充滿暴力和仇恨的,有些人則認為人性是善良的、無私的、溫和又友愛的。前者使我們憂心忡忡,後者則讓我們如釋重負。到底人性的本來面貌為何?只有經過徹底地探究,我們才能真正看到人的本質,了解人的天性。
人性的精髓是什麼
按語:
西元一九七〇年三月,離馬斯洛因心臟病去世只有幾週時間。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馬斯洛越來越感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方面應更加準確。在他看來,關於人性的觀點比比皆是,其表達也很順暢,但它們關於「人性本善」的諸多論述在概念上仍模糊不清,於是馬斯洛就人性的善、惡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人本心理學使人類精神的形象煥然一新。作為基本原則,它指出每個人都有更高層次的品德,這種品德構成了人的本質。這一觀點意味著,在良好的條件下,人類渴望表現出如愛、利他、友善、慷慨、仁慈和信任等品格。
除了上述這些自我實現的特徵外,發展高度完善的人在直覺觀察、了解真相、認識現實等方面特別有效率。這就意味著這些人不僅更加幸福,認知能力更強,與現實的連繫更緊密,在行為方面也更有效率。也就是說,在他們身上很難找到情感壓抑、情感障礙、情感麻痺和智能障礙的情況。我們可以將以上看法歸納為:那些發展充分的人、由於良好環境而表現出道德的人,他們從事任何事業都更容易脫穎而出。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這些人將是更加優秀的人類。
我們可以將「良好的環境條件」理解為:有利於促進自我實現的自然、社會以及生理等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也促進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因為基本需求的滿足是發展更高層次的需求、完善人格和走向自我實現的必經道路。
如果人類過去和現在都生活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人類就可以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所謂的符合倫理、有道德、正直的本性。這一觀點有力地駁斥了各種關於原罪、人類墮落以及人性邪惡的說法,同時,它也反對任何認為人類不可能是善的、道德的、正直的理論。
但是,這一觀點並不排斥人類時善時惡的各種理論。因為這樣的理論的確道出了實情。事實上,馬斯洛也從未宣稱人性本善,他只是認為人性在某些條件下可以是善的,並且力圖說明具體需要哪些條件。
今天人們所說的Y理論(一種管理理論)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它宣稱許多人的道德感——即使並非所有的人——在Y理論的條件和前提下都將得到提升。
這一整體理論框架所衍生的一個必要假設就是:人類心理的「善」並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久的,我們甚至不能夠說它本質上是善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人性才表現為善。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人類更容易表現出病態心理和醜惡行為。
因此,我們在所有關於人性的討論中有必要特別提出:人實際上是有作惡和表現病態的潛在能力的。
不難確定一些誘發惡劣行為和病態心理的特定環境條件。因為它們正是使我們能表現出道德行為、允許我們向善的條件的對立面。
我們必須意識到,有許多人基於不同的立場拒絕完全接受這種世界觀。可以把這些人看成是絕望文化群體,甚至是惡意文化群體。在他們的心理層面,憤世嫉俗和懷疑一切等特徵占主要地位。這些人通常相信人性沒有達到善的境界,或者本質上是惡的,他們會把看上去就是善的東西,透過更深層次的詮釋來說明人在本質上還是邪惡的、變態的、自私的。
絕望文化的擁護者具有一致的觀點,他們均認為人類心理的外在表現是不真實的、誤導性的。在他們看來,所謂善良的人、社會進步以及良性社會條件這類事實只是表面現象,這些一貫持反面意見的人試圖證明在這類事實的深處隱藏著陰暗、消極的一面,從而堅持自己的懷疑主義。根據這一懷疑主義的觀點,肉眼所看到的事實,並非真實的隱而不露的事物的本質。
透過對思想史的重新認識,將其視為暴露、貶抑人類與人性的一般過程,如此我們就可以理解——至少是部分理解——這種懷疑主義的心理了。佛洛伊德曾發表過一個著名的理論,即哥白尼、達爾文和他自己三次沉重打擊了人類的自戀心理。馬斯洛將他的結論推進了一步,即那些拒絕接受事物的表現事實或肉眼看來是顯而易見的現象的人,他們堅持認為,一些深入的、更能揭露本質或罪惡的解釋才是正確的。
許多存在主義者都把笛卡兒看成是罪人,因為他強調精神和肉體是分離的。馬斯洛認為這並不準確,他列舉了柏拉圖的例子作為補充,柏拉圖的非物質的概念或者本質的觀點說明:我們用肉眼看到的現象不如我們沒有看到的一些現象真實。
眾多關於原罪、人類墮落,人類邪惡的說法,以及那些認為人類不可能是善的理論都是不正確的。雖然人實際上具有作惡的潛在能力,但毋庸置疑,人性在某些條件下可以是善的,即具有愛、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各種特質。
人性是自私的嗎
按語:
有人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即邪惡的、軟弱的、愚昧的、愚蠢的;還有人認為人性是「無私的」,即慷慨的、友善的、明智的、有理性的、有合作精神的。關於「人性是自私的嗎?」,馬斯洛對此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將之作為在布魯克林開設的人格心理學的課程講義。
所有關於人性的價值體系都根植於一定的心理學假設。也就是說,他們若非認定人性是「自私的」——邪惡的、軟弱的、愚昧的、愚蠢的,就是認定人性是「無私的」——慷慨的、友善的、明智的、有理性的、有合作精神的。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價值理論建立在這兩種假設的混合體之上。
關於自私與無私的問題,下面我們將進行詳細地探討。
一、自私的語義
如果某人對人性問題持極端的觀點,而我們對他關於人性問題的闡述進行長期研究,就不難發現:他的整個觀點都建立在自私與無私某種隱含的、不自覺的定義之上。研究發現,那些認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而且認為這種自私是健康的人,他們最終會接受自私的下述定義:所謂自私的行為,就是那些對個體有益或是使個體感到愉快的行為。
但是,對此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個定義有失偏頗,因為它先入為主地認為,或者說,它實際上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功利性的,都是為了滿足個體對快樂和利益的追求。這樣的方式,正是一種試圖從一個隱含的、預先設定的定義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要駁倒這個觀點有多種方法可以考慮。比如我們可以指出,無論如何,人類的行為之間總有差異,其中總有某些行為可以稱為完全無私的行為。或者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可以先接受這種定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強調依然有必要從詞語上加以區分。這種區分是個人可以透過他自己的行為或者他人的行為條件來體會到的。
例如,如果你在星期一虐待一個孩子,星期二又善待他,這個孩子是能夠區分你在不同時間的行為差異的。
又比如,對於為餓得奄奄一息的朋友提供食物,與拒絕為他提供食物這兩種不同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區分開來。毋庸置疑,沒有理由將這兩種行為混為一談,認為它們都是自私的。
同樣要指出的是,那些人數不多的、認為人類從本質上而言是無私的理論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通常對無私的概念採用以下定義:如果一種行為對他人有益,或者能給他人帶來愉快,這種行為就是無私的。這類陳述依靠某種預設的定義,自然而然地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無私的。
語義學專家指出問題的另一面:道德評價與自私和無私這兩個詞語連繫在一起。在人類文化中,自私這個詞具有貶義的色彩,其詞義不受歡迎。與之相反,無私這個詞則是美德的象徵,其詞義悅人心意。語義學家知道,詞義和價值觀緊密相連,麻煩與困惑往往接踵而來。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應該對問題持有偏見。我們不應該假定自私與無私究竟誰好誰壞,除非我們已經確信事實的確如此。
總之,我們必須明白,若想把自私和人性問題用科學公正的態度加以研究,我們就必須找到合適的詞語,並給出更精確和有意義的定義。其次,為了避免價值判斷對定義和詞語的影響,我們必須使用更加客觀的、不涉及價值判斷的術語。
二、來自動物研究的證據
那些企圖證明人類在本質上是自私的或者無私的人,常常使用動物行為來支持他們的觀點。有時候,這些人是透過研究古代的「穴居人」來證實他們觀點的。這些情況在哲學家、神學家和政治理論家中尤為明顯。這些人常常求助於寓言,用諸如獅子、老虎、狼等動物來證明人是無法信任的。在馬斯洛看來,這是極其荒謬的!
即使從理論角度而言,這樣的理論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我們根本不能夠憑其他動物的行為對人類的行為作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事實上,一個判斷對於某個物種的特徵來說是正確的,但對於另一個物種來說,則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因此,與其說相信這種研究方法的理論家是達爾文主義者,倒不如說是偽達爾文主義者。對於心理學家而言,他們有時的確會為了種種原因利用動物研究的成果,但只要他們是嚴謹的,他們就會承認,這只是為了對實驗加以改進,或者是為了對問題進行初步研究,並不指望這些內容可以揭示關於人性的真理。
無論如何,就人性問題而言,偽達爾文主義的研究方法常常會導致與設想完全不同的結論。比如,既然把人與獅子、老虎、狼等進行比較,那為什麼人與食草動物就不能比較呢?偽達爾文主義的比較顯然僅限於少數幾個物種,而地球上的物種成千上萬。
更重要的依據在於,如果我們選擇人類的近親類人猿(尤其是黑猩猩)與人類進行比較的話,生物學上的遺傳特性似乎並不是向自私、殘忍、支配和專橫等方向發展的,而是更傾向於合作、友誼和無私。這些行為恰恰是黑猩猩常常表現出來的。除了在野外環境中取得的證據,現在的實驗證據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例如,各種實驗都證明了黑猩猩會幫助牠們的同伴,包括用自己的食物救助將要餓死的鄰居,強壯個體往往是弱小個體的保護者而非統治者。那些在工作中與黑猩猩打交道的工作人員也發現,他們能夠與黑猩猩建立真正的友誼。
但是,馬斯洛並不希望進行過多諸如此類的觀察。因為這種論證的思路不管怎樣都是錯誤的。不過,這種富有想像力的實驗的確很具誘惑力,只要舉出在動物中存在無私甚至利他的行為,就足以推翻偽達爾文主義的觀點。偽達爾文主義認為,透過對其他物種的研究,我們就可以準確地得知:人類在本質上是自私的、殘忍的、樂於支配他人的。事實則證明這種看法是荒謬且錯誤的。
最後,馬斯洛對有關史前穴居人的情況進行了總結。
一般的看法是穴居人是原始、野蠻且好鬥的,甚至極其殘忍。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種觀點。科學家對史前穴居人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解剖學。此外一無所知。只是因為穴居人看起來野蠻,人類就認為其行為必然殘忍。與我們的現代文明相比,穴居人說不定要善良得多,對其他成員更具利他性。我們並不能證明這種判斷的正確性,但從有限的知識出發,我們同樣也不能得出穴居人凶殘的結論。
總之,在有關自私人性的研究中,我們必須徹底拋棄任何傾向於借助動物行為或是人云亦云的穴居人行為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在我們正在探討的問題中不值一提。
三、健康的自私
前面我們已經指出,像自私、無私等詞彙,其本身就帶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偏見的產生。如果什麼事被認定是自私的,那麼人類的反應通常就是「應該反對它」。但是,精神病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卻要求我們拋棄這些簡單的方式和態度。
例如,對受虐狂的研究表示,大量表現無私的行為產生於精神錯亂或自私的動機。我們不應該總是被無私行動和外表所迷惑,因為無私的表面下也許掩蓋了驚人的敵意、嫉妒或者仇恨。
在對此類病人實施精神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有必要在某些時候教會他們採取所謂健康的自私行為方式。對於那些缺乏自尊感和那些把自己的基本需求看成洪水猛獸的人來說,有必要用一套全新的方法來使他們認識自身。唯有如此,最終才能獲得心理健康。換言之,從精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犧牲自己滿足別人並非永遠可取。
心理分析學家埃里希.弗羅姆曾經這樣概括上述觀點:「一個既不自尊也不自愛的人是不會真正尊重、愛護別人的。」因此,有必要區分健康的自私與不健康的自私,健康的無私與不健康的無私。更具體地說,我們必須明白行為的動機之間存在差異。外在行為也許是自私的或者無私的,而引起這些行為的動機同樣可能有自私或者無私的差異。
這項一般意義上的結論以一種模糊的方式被證實,其依據是心理學上關於健康者與不健康者的臨床經驗。心理健康與無私行為之間存在著某種連繫。這也許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將行為按動機進行分類,並且能夠更精確地指出心理健康與所謂健康的無私之間的確有很密切的連繫,這種連繫就會變得更有價值。
實驗證明,當一個情感健康的人在行為上顯得無私時,其根源往往在於他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從而表現感情豐富。也就是說,他的行為是源於內心充實而非貧乏。而一個精神病患者自私的舉動,往往是一種被剝奪感驅使的產物,其表現有恐懼感、不安全感和內心貧乏感。
在臨床上,通常假定自私、敵意以及邪惡產生於個體基本需求的滿足受到了阻撓,無論它們是緣於過去還是現在。
由此,我們把無私稱為心理滿足,把自私稱為心理貧乏。
第一章 探究人性
有些人認為人性是邪惡的、自私的、充滿暴力和仇恨的,有些人則認為人性是善良的、無私的、溫和又友愛的。前者使我們憂心忡忡,後者則讓我們如釋重負。到底人性的本來面貌為何?只有經過徹底地探究,我們才能真正看到人的本質,了解人的天性。
人性的精髓是什麼
按語:
西元一九七〇年三月,離馬斯洛因心臟病去世只有幾週時間。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馬斯洛越來越感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方面應更加準確。在他看來,關於人性的觀點比比皆是,其表達也很順暢,但它們關於「人性本善」的諸多論述在概念上仍模糊不清,於是...
推薦序
序言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西元一九〇八年四月一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區。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一九二六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一九三四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一九三五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一九三七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一九五一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六七年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一九六九年離開布蘭戴斯大學,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一九七〇年六月八日因心臟衰竭逝世。
《紐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一塊里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盪的世界裡,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分享。」的確,馬斯洛的學說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如果要列舉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無疑名列前茅。在今天,很多人已經對其部分思想耳熟能詳,例如:
需求層次
人擁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當一種需求滿足之後,另一種需求便會取而代之。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價值的人是人類中的最佳典範,他們優秀、有創造力、健康、堅強、高尚且明智,他們的優點是全體人類所要努力的方向。
高峰經驗
這種經驗可能是瞬間產生、足以壓倒一切的高昂情緒,也可能是轉瞬即逝、極度強烈的幸福情緒,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歡樂至極的感覺。
潛能發揮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斷言:「普通人只用了他們全部潛能的極小部分。」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強大的潛能,經過充分地挖掘,可以使人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廣義上是指一種開明的管理。在一個組織內,每個人的成長和創造力的發揮與這個組織的產品、服務品質,乃至整個組織的健康發展都密切相關。
本書以全新的視角介紹馬斯洛的理論精華,書中解答了我們關於人生的一系列問題: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人性的本質為何?怎樣獲得幸福和安寧?怎樣健全自我的人格?怎樣挖掘自我的潛能?怎樣實現自我的價值?如何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如何成為優秀的人?本書引導我們了解馬斯洛,以及了解自己的人生,幫助我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實現最完美的自我,創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湯仁榮
序言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西元一九〇八年四月一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區。美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一九二六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一九三四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一九三五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一九三七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一九五一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六七年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一九六九年離開布蘭戴斯大學,成為加利福尼亞...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探究人性
人性的精髓是什麼
人性是自私的嗎
仇恨和侵略行為是人類的天性嗎
第二章 解密人的動機
研究人類動機必須認識的基本問題
人的基本需求是什麼
人的五個層次的需求
初級需求與高級需求的差異
認知和理解的需求
審美的需求
成長性動機與匱乏性動機
超越性動機
第三章 洞察人格
需求滿足與性格形成
病態人格與完美人格
成為你自己
塑造完美人格
走出憂鬱的陰影
權力主義者的性格結構
北美黑腳印第安人的人格
第四章 挖掘人的潛能
約拿情結
正視成長道路的停滯問題
克服陳規化思考問題的習慣
探索健康心理的新模式
引導生活的崇高目標
自由地選擇生活路線
擺脫虛假的自我
增強自信的生存需求
做應該做的事
第五章 創造美好的人生境界
人性如何豐富
塑造良好的品格
接受他人的個性
永遠追求創新
最完美的人
進入高級的世界
第六章 實現自我的價值
尋找自我實現的人
自我實現者的人格魅力
傾聽自我的呼喚
自我實現者的生活哲學
自我實現者的愛情藝術
經歷高峰經驗
和尚能夠自我實現嗎
第七章 破譯開明管理
管理是一門微妙的人文藝術
解讀企業內部各種「氣候徵兆」
適應未來發展的新型管理理念
開明管理的必要
破譯開明管理的激勵謎團
人本主義管理技巧
序言
第一章 探究人性
人性的精髓是什麼
人性是自私的嗎
仇恨和侵略行為是人類的天性嗎
第二章 解密人的動機
研究人類動機必須認識的基本問題
人的基本需求是什麼
人的五個層次的需求
初級需求與高級需求的差異
認知和理解的需求
審美的需求
成長性動機與匱乏性動機
超越性動機
第三章 洞察人格
需求滿足與性格形成
病態人格與完美人格
成為你自己
塑造完美人格
走出憂鬱的陰影
權力主義者的性格結構
北美黑腳印第安人的人格
第四章 挖掘人的潛能
約拿情結
正視成長道路的停滯問...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06-23ISBN/ISSN:978626332449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5K/21x14.8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