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帝勝
定價:NT$ 250
優惠價:88 折,NT$ 220
已售完,補貨中
暫時拋下政府教導我們的「正史」,不妨先從幾個民間教門傳承下的訊息出發,看看會激起怎麼樣的花火……
◎跳脫民初以來知識分子刻意將中國傳統「去宗教化」的論述,回到不同時代的歷史脈絡,發現中國傳統中豐富的比較宗教史料。
◎兼論清代臺灣民間歷史中的天地會記憶,幫助我們理解並追溯清末民初以降中國宗教思想的發展,並初步認識這些思想傳播來臺後的重要歷程。
◎武俠小說經常描述,古代反抗政府的祕密結社多與宗教組織有關,這是純屬穿鑿附會,還是確有其淵源?教門對於這些臺灣頻繁發生的歷史事件又有何影響力?
歷史不只是政治,更是在民間。古代的先輩們,在面臨大時代的轉折,往往把精神寄託與未來盼望,寄託在信仰,之後慢慢凝聚成民間教門。
天地會,反映出亡國之民對故國的寄託;
天德聖教與天人教,是在時代變革的亂世中,對中華道統傳承與建立大同世界的盼望;
西天大佛教,則是把古人對未知領域而建構的術法智慧,除了用於解決現世問題,同時背後也有龐大的歷史隱情……
「教門」其實是民間教派與結社的意思,這次列舉出的天地會,有別稱為「洪門」;天德聖教曾在中國大陸也被稱為「一炁宗門」、「廿字門」或「天德門」之類。剛好有「教」有「門」,故以此命名之。然而,這次選擇天地會、天德聖教、天人教與西天大佛教,它們之間有何共同點呢?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471.pdf
作者簡介:
毛帝勝
筆名宇泰,天德聖教道名明覺。曾就讀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目前為成大歷史博士候選人,為江達智教授指導。學士期間,曾在卓克華教授門下學習而對宗教與歷史研究有所啟發。另與在地文史前輩李太豐老師、陳義宗先生、李泳冷先生、劉自仁先生、李志強先生與余法宸道長等諸先生請益,而對宗教結社研究有興趣,並發表相關文章,散見《屏東文獻》、《臺南文獻》、《南大人文研究學報》、《東臺灣研究》、《臺灣史學雜誌》等刊物。此外,目前亦有與陳耀昌醫師一同發覺臺灣寺廟文化與歷史連結。
名人推薦:
蔡 序
民初以降的主流思想界一度將「宗教」視為貶義詞。當時的諸多思想大師均否認中國思想或者儒學可以作為一種宗教,甚至刻意將中國思想形塑並嘗試帶往一個「以倫理替代宗教」、「以道德替代宗教」的走向。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思想的宗教內涵,特別是這當中的儒學是否算為一種宗教,有諸多重要的爭論。黃俊傑整理了前賢研究也參考西方學者研究後認為,儒學是一種不屬於一般西方宗教經驗定義下的「宗教」的範疇之內,但卻具有強烈的「宗教性」的傳統。 黃進興則認為對儒學與宗教之間,應該採取「暫時先擱置何謂『宗教』的定義,而專注傳統社會裡儒、釋、道互相參照的現象」。 亦即在儒學面對他者思想的交會或發生衝突之際,其宗教性定義的適用爭論就會彰顯出來,
這點在明清之際儒學和基督宗教交會時也有類似的情況。
呂妙芬也曾研究儒學傳統中重要的經典《孝經》。她認為《孝經》不僅是君臣共識為「攸關治統」的文本,也被視為是有感通神力的泛宗教化(pan-religion tendency)文本,晚明學人對《孝經》的詮釋中更充滿了宗教性意涵。爾後《孝經》以善書形式出版或傳講,更成為了貼近群眾的「孔聖經典」,因而更帶有濃厚的宗教性與宗教功能,也充分呈現出三教合流下豐富的思想內涵。
此外,呂妙芬和康豹也指出,從宗教的定義來看,西方世俗化理論主要針對西方歷史而提出,未必符合其他社會的歷史發展;當代學者以世俗化的概念探討中國社會時必須要更謹慎,因為其中有許多得自西方的經驗也許不適用於中國。中國自古至今,宗教與商業、慈善、政治等領域的關係始終緊密,並非如同世俗化理論所的宗教與其他領域互不相涉。即使民初以來國家和新式菁英高舉世俗化的旗幟,中國宗教卻仍未走上全盤世俗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宗教因素仍不時在華人法律、政治中發揮影響。
筆者十分認同前述學者的研究,也就是清末以降的知識界之所以把儒教視為非宗教,除了因為「界義式的進路外」,另外也因為比較在基督宗教把宗教作為「私人宗教」的特徵下判斷,但是可能會忽略儒教在傳統中國作為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質。 參考以上研究成果,我們也許更該先放下某種西方或者近代對宗教太過明確的定義,反而先嘗試回到不同時代的歷史脈絡,就會發現中國傳統中其實也保存了豐富的比較宗教的史料。
特別身為一位歷史學研究者,時值二十一世紀,更該嘗試跳脫民初以來知識份子刻意將中國傳統「去宗教化」的論述。反之,表面上宗教在民初以來各種反宗教運動中受到打擊,然而實際上卻在民間保留了大量的活力,因此許多重要學者都已經開始嘗試補足這塊過去研究上較為缺失的部分,也就是各種宗教運動在民初思想界留下的諸多重要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儒學宗教化也可能是另一種理解近世中國儒家發展的脈絡。 筆者也非常認同呂妙芬和康豹所言,近代中國各宗教存在於各種張力和衝突之中,也創造出許多複雜的論述與歷史行動。透過「宗教」的視域,對不同宗教個案進行研究,往往可以觀察到更複雜交織又生動的歷史圖象。
參照以上所述,毛帝勝博士將要出版的這部大作,不僅思想內容豐富,也充分扣緊各個不同階段的歷史脈絡,還兼論清代臺灣民間歷史中的天地會記憶,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並追溯這段清末民初以降中國宗教思想的發展,也使我們得以初步認識這些思想傳播來臺後的重要歷程。因而特此推薦本書。
臺灣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至哲
2022年5月25日
‧‧‧ ‧‧‧ ‧‧‧
胡 序
明覺(毛帝勝)學而不倦,研而不止,研析論述引經據典,透理明白為乾坤之標竿,望我德門乾坤詳讀參研,余忝為神職亦為天德門人者實與有榮焉。拜讀有感蠡測贅言於后以為識!有人類自有宗教,但宗教是什麼? 一炁宗主云:「宗教者,則教化世道人心,去惡從善之謂也。」用勸善懲惡的教義,來教化使人信仰的,叫做宗教;那麼「信仰」就是對教義的信服敬慕。宗教都是勸人「眾善而奉行,要無間於朝夕;諸惡而莫做,刻刻勿離於心」。若各宗教的信仰者,皆能奉行各宗教的教義,則世界都是慈悲仁愛的宗教人,那就可以達到「宗教大同」的和平世界。
各宗教皆是有所宗的,應該是是講正信的、是講智信的,但所宗者是什麼?無外乎就是慈悲佈施,勸人向善修德的正信;效法各教教主的道德及至高無上人格的智信;將之所宗的精神道德與人格奉為教義。「萬教合一而為宗,佛法度人而立教」,各教教義皆秉天之德,而無分別對立與好惡,無是非無色相之分,以忠恕慈悲正義仁愛清真傳之於後,集各教之精神道德匯合稱為「天之德」,亦謂之「廿字」;廿字就是為人之道,已括天地萬物聖賢仙佛,為人立身行道之大綱。我們信教所信為何?就是「正心修身」惟「正己化人」而已。我們信奉宗教決不能迷信;宗教並不是依迷信所可光大的,若是迷信就失去信仰宗教的宗旨。
宗主云:「欲知信教,而非迷信,必培德立功,懺悔過惡,一切行為,均須合乎廿字,倘不合乎廿字,就是迷信。」天德聖教所奉行弘揚之廿字,對治三才之病醒世警頑,使迷者得返奸邪收韁,格心一意向善。廿字是人之道,天之法,假若大家不離開廿字,則刀兵水火瘟疫災劫,就都不會來,因為廿字就是做人之道,回天之法;我們為何以廿字立教?因五教同源,萬教合宗,身心修持同撐寶筏,則災可禳而福可祈;此廿字為宗教之命脈,又為全世界之骨幹,有此廿字,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由人自覺自作,災福之來,就在人們的行善或行惡之分了。天德聖教是聖人之教,廿字更為成聖之道;是奉行聖賢仙佛的性德教化的宗教,此性德教化即是「聖道」,具體的內涵即是「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
廿字是集五教萬教經論之精微而成,其義與各教並無抵觸,更無教界門戶之別,天德聖教的弟子皆以「廿字」為行持、為修行之圭臬。憑持廿字學理、論述、生活奉行、實務驗證,廣納智者所闡釋正信、正念、正能量,來推動認識天德聖教,認識廿字教義。弘揚廿字首重「正己化人」與「正心修身」,宏願以廿字普度眾生、願以廿字挽三期延康浩劫、願以廿字促進宗教大同、願以廿字實現世界和平。「祈」天德聖教廿字一心,乾坤弟子秉願真行。「願」聖佛金光照耀三界,普降蓮華瑞氣呈祥。「見」世界大同、和平實現。
天德聖教念字聖堂開導師
胡萬新(光覺)
2022年5月11日
‧‧‧ ‧‧‧ ‧‧‧
劉 序
講到了天地會,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而小說中的一句「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不僅是武俠世界裡最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也因為《鹿鼎記》的發揚光大,更使得「天地會」成了為人所熟知的幫會派門。
但天地會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組織?
或許很多人都會說他是當時為了推翻滿清政府,恢復漢人統治而設立的組織,都定必與「反清復明」等一類政治口號扯上關係,但實際上,許多明鄭遺民不願向「異族」政權的清帝國投降,於是披上佛教僧侶服飾,遁入佛門,就像天地會的傳說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少林五祖、至善禪師等,就經常被後世描繪成反抗清廷暴政的烈士,由此可見,早年佛門其實與明鄭遺民抗清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清代臺灣府治所在的北門外,也流傳著一則「黃蘗寺傳說」,講述黃蘗寺僧人曾預謀抗清。
而毛帝勝就採納了這一觀點,論述兩者間究竟純屬穿鑿附會,還是確有其淵源?以及教門對於這些臺灣頻繁發生的歷史事件又有何影響力?包括清乾隆五十一年爆發的「林爽文事件」中,在南部叱吒風雲的金娘,從下淡水的尪姨賓那處學會巫術與醫術,以及又從漢人符咒師(符仔仙)林乞處習得符法,究竟這樣宗教信仰的力量,對於反清起了多大的作用?以致後來到了日治時期抗日都必須借助其號召力,像是噍吧哖事件就是最著名的例子,還有像咸豐三年的林恭、李石事件與當時的太平天國,其「天德」年號與現今「天德聖教」是否有所關聯?以及其歷史淵源對臺灣到底有沒有影響?……等等。
如此盤根錯節、糾葛難分的關係,透過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攻讀研究所(從碩士到博士)的毛帝勝研究,將天地會、天德聖教、天人教與西天大佛教這些教門,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過的點點滴滴,一一的撰寫編輯成冊,而這些也都是歷史的一部份,也都深具其歷史的意義,是不容忽視,也不能夠忽視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可說是體現田調精神的讀本,由探索細微的線索中,去重新認識這些教門,或許還更有意義。
高師大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生
劉自仁
2022年5月13日
‧‧‧ ‧‧‧ ‧‧‧
余 序
我與帝勝是去年(2021)6月西天大佛教的課程認識的,當初詢問他的學法初衷,他告訴我除了想要幫助身邊的朋友,同時也因為他研究天德聖教,發現天德聖教有許多民間法教的影子,才想來到法教學院瞭解民間法教的歷史淵源,與符法的使法邏輯。
身為西佛傳教師,本身有把這個法派傳承下去的責任,但若傳承師公師父的技術,不僅要知道術法的使用,我自己認為民間法教的本質也不可望,這方面就要借鏡歷史學家的解讀了。
從帝勝的文章來看,除了有針對法本與神牌解讀,發現西佛背後的傳承相當複雜,不單單只是一個民間教派,而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法教集成。其中,讓它能貫通各省的關鍵,帝勝認為是跟古代反抗政府的祕密結社有關。
文中又把明清史專家學者蒐集的第一手資料,與他們個別的認識,以此拼湊西佛的可能傳承。作為老師,我能幫忙的就是解決帝勝的疑惑與困難;但作為朋友,我期待這也只是個開始,會繼續支持西佛與相關研究能夠繼續下去,讓大家慢慢理解,民間法教的問世淵源。這不僅能夠強化精神文化傳承,更能帶給人類福祉,進而促成社會安樂祥和,這也是我們法教學院成立的宗旨。
於此給與祝福,與期盼!
福生無量
臺灣法教學院院長
余法宸(三翊)
2022年5月26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7折 | 1 |
作者:毛帝勝
優惠價: 88 折, NT$ 220 NT$ 250
已售完,補貨中
暫時拋下政府教導我們的「正史」,不妨先從幾個民間教門傳承下的訊息出發,看看會激起怎麼樣的花火……
◎跳脫民初以來知識分子刻意將中國傳統「去宗教化」的論述,回到不同時代的歷史脈絡,發現中國傳統中豐富的比較宗教史料。
◎兼論清代臺灣民間歷史中的天地會記憶,幫助我們理解並追溯清末民初以降中國宗教思想的發展,並初步認識這些思想傳播來臺後的重要歷程。
◎武俠小說經常描述,古代反抗政府的祕密結社多與宗教組織有關,這是純屬穿鑿附會,還是確有其淵源?教門對於這些臺灣頻繁發生的歷史事件又有何影響力?
歷史不只是政治,更是在民間。古代的先輩們,在面臨大時代的轉折,往往把精神寄託與未來盼望,寄託在信仰,之後慢慢凝聚成民間教門。
天地會,反映出亡國之民對故國的寄託;
天德聖教與天人教,是在時代變革的亂世中,對中華道統傳承與建立大同世界的盼望;
西天大佛教,則是把古人對未知領域而建構的術法智慧,除了用於解決現世問題,同時背後也有龐大的歷史隱情……
「教門」其實是民間教派與結社的意思,這次列舉出的天地會,有別稱為「洪門」;天德聖教曾在中國大陸也被稱為「一炁宗門」、「廿字門」或「天德門」之類。剛好有「教」有「門」,故以此命名之。然而,這次選擇天地會、天德聖教、天人教與西天大佛教,它們之間有何共同點呢?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471.pdf
作者簡介:
毛帝勝
筆名宇泰,天德聖教道名明覺。曾就讀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目前為成大歷史博士候選人,為江達智教授指導。學士期間,曾在卓克華教授門下學習而對宗教與歷史研究有所啟發。另與在地文史前輩李太豐老師、陳義宗先生、李泳冷先生、劉自仁先生、李志強先生與余法宸道長等諸先生請益,而對宗教結社研究有興趣,並發表相關文章,散見《屏東文獻》、《臺南文獻》、《南大人文研究學報》、《東臺灣研究》、《臺灣史學雜誌》等刊物。此外,目前亦有與陳耀昌醫師一同發覺臺灣寺廟文化與歷史連結。
名人推薦:
蔡 序
民初以降的主流思想界一度將「宗教」視為貶義詞。當時的諸多思想大師均否認中國思想或者儒學可以作為一種宗教,甚至刻意將中國思想形塑並嘗試帶往一個「以倫理替代宗教」、「以道德替代宗教」的走向。
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思想的宗教內涵,特別是這當中的儒學是否算為一種宗教,有諸多重要的爭論。黃俊傑整理了前賢研究也參考西方學者研究後認為,儒學是一種不屬於一般西方宗教經驗定義下的「宗教」的範疇之內,但卻具有強烈的「宗教性」的傳統。 黃進興則認為對儒學與宗教之間,應該採取「暫時先擱置何謂『宗教』的定義,而專注傳統社會裡儒、釋、道互相參照的現象」。 亦即在儒學面對他者思想的交會或發生衝突之際,其宗教性定義的適用爭論就會彰顯出來,
這點在明清之際儒學和基督宗教交會時也有類似的情況。
呂妙芬也曾研究儒學傳統中重要的經典《孝經》。她認為《孝經》不僅是君臣共識為「攸關治統」的文本,也被視為是有感通神力的泛宗教化(pan-religion tendency)文本,晚明學人對《孝經》的詮釋中更充滿了宗教性意涵。爾後《孝經》以善書形式出版或傳講,更成為了貼近群眾的「孔聖經典」,因而更帶有濃厚的宗教性與宗教功能,也充分呈現出三教合流下豐富的思想內涵。
此外,呂妙芬和康豹也指出,從宗教的定義來看,西方世俗化理論主要針對西方歷史而提出,未必符合其他社會的歷史發展;當代學者以世俗化的概念探討中國社會時必須要更謹慎,因為其中有許多得自西方的經驗也許不適用於中國。中國自古至今,宗教與商業、慈善、政治等領域的關係始終緊密,並非如同世俗化理論所的宗教與其他領域互不相涉。即使民初以來國家和新式菁英高舉世俗化的旗幟,中國宗教卻仍未走上全盤世俗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宗教因素仍不時在華人法律、政治中發揮影響。
筆者十分認同前述學者的研究,也就是清末以降的知識界之所以把儒教視為非宗教,除了因為「界義式的進路外」,另外也因為比較在基督宗教把宗教作為「私人宗教」的特徵下判斷,但是可能會忽略儒教在傳統中國作為公共宗教(public religion)的特質。 參考以上研究成果,我們也許更該先放下某種西方或者近代對宗教太過明確的定義,反而先嘗試回到不同時代的歷史脈絡,就會發現中國傳統中其實也保存了豐富的比較宗教的史料。
特別身為一位歷史學研究者,時值二十一世紀,更該嘗試跳脫民初以來知識份子刻意將中國傳統「去宗教化」的論述。反之,表面上宗教在民初以來各種反宗教運動中受到打擊,然而實際上卻在民間保留了大量的活力,因此許多重要學者都已經開始嘗試補足這塊過去研究上較為缺失的部分,也就是各種宗教運動在民初思想界留下的諸多重要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儒學宗教化也可能是另一種理解近世中國儒家發展的脈絡。 筆者也非常認同呂妙芬和康豹所言,近代中國各宗教存在於各種張力和衝突之中,也創造出許多複雜的論述與歷史行動。透過「宗教」的視域,對不同宗教個案進行研究,往往可以觀察到更複雜交織又生動的歷史圖象。
參照以上所述,毛帝勝博士將要出版的這部大作,不僅思想內容豐富,也充分扣緊各個不同階段的歷史脈絡,還兼論清代臺灣民間歷史中的天地會記憶,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並追溯這段清末民初以降中國宗教思想的發展,也使我們得以初步認識這些思想傳播來臺後的重要歷程。因而特此推薦本書。
臺灣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蔡至哲
2022年5月25日
‧‧‧ ‧‧‧ ‧‧‧
胡 序
明覺(毛帝勝)學而不倦,研而不止,研析論述引經據典,透理明白為乾坤之標竿,望我德門乾坤詳讀參研,余忝為神職亦為天德門人者實與有榮焉。拜讀有感蠡測贅言於后以為識!有人類自有宗教,但宗教是什麼? 一炁宗主云:「宗教者,則教化世道人心,去惡從善之謂也。」用勸善懲惡的教義,來教化使人信仰的,叫做宗教;那麼「信仰」就是對教義的信服敬慕。宗教都是勸人「眾善而奉行,要無間於朝夕;諸惡而莫做,刻刻勿離於心」。若各宗教的信仰者,皆能奉行各宗教的教義,則世界都是慈悲仁愛的宗教人,那就可以達到「宗教大同」的和平世界。
各宗教皆是有所宗的,應該是是講正信的、是講智信的,但所宗者是什麼?無外乎就是慈悲佈施,勸人向善修德的正信;效法各教教主的道德及至高無上人格的智信;將之所宗的精神道德與人格奉為教義。「萬教合一而為宗,佛法度人而立教」,各教教義皆秉天之德,而無分別對立與好惡,無是非無色相之分,以忠恕慈悲正義仁愛清真傳之於後,集各教之精神道德匯合稱為「天之德」,亦謂之「廿字」;廿字就是為人之道,已括天地萬物聖賢仙佛,為人立身行道之大綱。我們信教所信為何?就是「正心修身」惟「正己化人」而已。我們信奉宗教決不能迷信;宗教並不是依迷信所可光大的,若是迷信就失去信仰宗教的宗旨。
宗主云:「欲知信教,而非迷信,必培德立功,懺悔過惡,一切行為,均須合乎廿字,倘不合乎廿字,就是迷信。」天德聖教所奉行弘揚之廿字,對治三才之病醒世警頑,使迷者得返奸邪收韁,格心一意向善。廿字是人之道,天之法,假若大家不離開廿字,則刀兵水火瘟疫災劫,就都不會來,因為廿字就是做人之道,回天之法;我們為何以廿字立教?因五教同源,萬教合宗,身心修持同撐寶筏,則災可禳而福可祈;此廿字為宗教之命脈,又為全世界之骨幹,有此廿字,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由人自覺自作,災福之來,就在人們的行善或行惡之分了。天德聖教是聖人之教,廿字更為成聖之道;是奉行聖賢仙佛的性德教化的宗教,此性德教化即是「聖道」,具體的內涵即是「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
廿字是集五教萬教經論之精微而成,其義與各教並無抵觸,更無教界門戶之別,天德聖教的弟子皆以「廿字」為行持、為修行之圭臬。憑持廿字學理、論述、生活奉行、實務驗證,廣納智者所闡釋正信、正念、正能量,來推動認識天德聖教,認識廿字教義。弘揚廿字首重「正己化人」與「正心修身」,宏願以廿字普度眾生、願以廿字挽三期延康浩劫、願以廿字促進宗教大同、願以廿字實現世界和平。「祈」天德聖教廿字一心,乾坤弟子秉願真行。「願」聖佛金光照耀三界,普降蓮華瑞氣呈祥。「見」世界大同、和平實現。
天德聖教念字聖堂開導師
胡萬新(光覺)
2022年5月11日
‧‧‧ ‧‧‧ ‧‧‧
劉 序
講到了天地會,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的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而小說中的一句「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不僅是武俠世界裡最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也因為《鹿鼎記》的發揚光大,更使得「天地會」成了為人所熟知的幫會派門。
但天地會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組織?
或許很多人都會說他是當時為了推翻滿清政府,恢復漢人統治而設立的組織,都定必與「反清復明」等一類政治口號扯上關係,但實際上,許多明鄭遺民不願向「異族」政權的清帝國投降,於是披上佛教僧侶服飾,遁入佛門,就像天地會的傳說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少林五祖、至善禪師等,就經常被後世描繪成反抗清廷暴政的烈士,由此可見,早年佛門其實與明鄭遺民抗清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清代臺灣府治所在的北門外,也流傳著一則「黃蘗寺傳說」,講述黃蘗寺僧人曾預謀抗清。
而毛帝勝就採納了這一觀點,論述兩者間究竟純屬穿鑿附會,還是確有其淵源?以及教門對於這些臺灣頻繁發生的歷史事件又有何影響力?包括清乾隆五十一年爆發的「林爽文事件」中,在南部叱吒風雲的金娘,從下淡水的尪姨賓那處學會巫術與醫術,以及又從漢人符咒師(符仔仙)林乞處習得符法,究竟這樣宗教信仰的力量,對於反清起了多大的作用?以致後來到了日治時期抗日都必須借助其號召力,像是噍吧哖事件就是最著名的例子,還有像咸豐三年的林恭、李石事件與當時的太平天國,其「天德」年號與現今「天德聖教」是否有所關聯?以及其歷史淵源對臺灣到底有沒有影響?……等等。
如此盤根錯節、糾葛難分的關係,透過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攻讀研究所(從碩士到博士)的毛帝勝研究,將天地會、天德聖教、天人教與西天大佛教這些教門,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過的點點滴滴,一一的撰寫編輯成冊,而這些也都是歷史的一部份,也都深具其歷史的意義,是不容忽視,也不能夠忽視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可說是體現田調精神的讀本,由探索細微的線索中,去重新認識這些教門,或許還更有意義。
高師大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生
劉自仁
2022年5月13日
‧‧‧ ‧‧‧ ‧‧‧
余 序
我與帝勝是去年(2021)6月西天大佛教的課程認識的,當初詢問他的學法初衷,他告訴我除了想要幫助身邊的朋友,同時也因為他研究天德聖教,發現天德聖教有許多民間法教的影子,才想來到法教學院瞭解民間法教的歷史淵源,與符法的使法邏輯。
身為西佛傳教師,本身有把這個法派傳承下去的責任,但若傳承師公師父的技術,不僅要知道術法的使用,我自己認為民間法教的本質也不可望,這方面就要借鏡歷史學家的解讀了。
從帝勝的文章來看,除了有針對法本與神牌解讀,發現西佛背後的傳承相當複雜,不單單只是一個民間教派,而是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法教集成。其中,讓它能貫通各省的關鍵,帝勝認為是跟古代反抗政府的祕密結社有關。
文中又把明清史專家學者蒐集的第一手資料,與他們個別的認識,以此拼湊西佛的可能傳承。作為老師,我能幫忙的就是解決帝勝的疑惑與困難;但作為朋友,我期待這也只是個開始,會繼續支持西佛與相關研究能夠繼續下去,讓大家慢慢理解,民間法教的問世淵源。這不僅能夠強化精神文化傳承,更能帶給人類福祉,進而促成社會安樂祥和,這也是我們法教學院成立的宗旨。
於此給與祝福,與期盼!
福生無量
臺灣法教學院院長
余法宸(三翊)
2022年5月26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7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