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十月革命及蘇聯檔案
由近代回溯烏克蘭命運
全景式梳理內政、經濟與地緣政治歷史脈絡
恐怖統治、災荒、工業發展、克里米亞問題、天然氣問題、俄烏及周邊地區地緣政治等
華人世界烏克蘭研究開山之作,看懂俄烏局勢必備讀本
西方有個門神叫「雅努斯」,其特點就是具有兩個面孔。「雅努斯」宛如烏克蘭無法擺脫的命運,烏克蘭既面對美國和歐盟,又面對數百年來其所依附和歸屬的俄羅斯。因此,烏克蘭在大國的勢力範圍爭奪中,不得不具備相背的兩面。
烏克蘭歷史的獨特性在於:一,它歷來就被稱為是與俄羅斯同根同源的民族;二,它在漫長歲月中並不具有獨立的國家地位;三,它處於強國爭奪的地理位置上,使它身纏於難以擺脫的地緣政治結構中;四,它的經濟不具備獨立性,因而造就其政治上的依附狀態。過往千年處境如是,使它成為俄羅斯的「雅努斯」。
「歷史的進程似乎給人們某種啟迪:只要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存在,只要這兩個國家的土地還連接在一起,只要他們的習俗和信仰還在東正教的庇護下發展,他們之間的分分合合和恩怨情仇就不會終結,這齣傳奇般的大戲就沒有落幕的時候。」
俄烏之間結了不少死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彼此宛如生死冤家。它們既解不開,雙方又都不想、不願、不能真正解開。死結不解,這地區動亂和對抗不會停止。若是解開,動亂和對抗也不會停息……
自二〇一四年起,「烏克蘭問題」發酵般地在世界政治舞臺中央隆起。二〇二二年,局勢緊張程度進一步上升,俄羅斯向烏克蘭出兵,雙方開戰。烏克蘭的歷史、烏克蘭與千年以來所依附的俄羅斯之關係,成了人人關注的課題。
烏克蘭既面對西方,又面對俄羅斯,既是俄羅斯試圖進入西方世界的一扇門,也是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它進入俄羅斯的一扇門。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說來話長,有歷史、有現實,有政治面、經濟面、社會面,有執掌最高權力者的,有無權無勢芸芸眾生的。
本書作者聞一畢生研究蘇聯史、俄羅斯史,熟悉蘇聯檔案,他先從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政權說起,透過蘇聯解密檔案分析蘇聯與烏克蘭間的政治布局、內戰、祕密警察恐怖統治、災荒與徵糧、工業發展、克里米亞歸屬、天然氣開發等問題,釐清百年間雙方糾葛。再上溯到沙皇時代,分析雙方各自民族、文化、領土認同來由,以了解千年以來彼此的歷史牽絆。最後再談談俄烏及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脈絡,為當今那片土地的局勢梳理出更完整的樣貌。本書為讀者揭示烏俄兩國千年的恩怨情仇,試圖提供一個歷史的標尺,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
作者聞一先生深入鑽研蘇聯檔案,所以從近代關鍵時期切入,對想要認識烏克蘭的讀者提供了深度和廣度不同於他人的解釋。
──郝明義
吳照中 Podcast「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洪美蘭 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教授
胡忠信 政論家、歷史學者
戴萬欽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推薦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聞一(1937-2022)
江蘇泰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研究員,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畢生研究蘇聯、俄羅斯歷史。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初,聞一以交換學者身分在蘇聯待了一年,見證蘇聯解體。在世界史所期間,聞一與沈志華到蘇聯買檔案,後來陸續整理出三十四卷《蘇聯歷史檔案選編》(沈志華主編)。這些檔案提供中文世界學者重新研究蘇聯史前所未有的珍貴史料。
著有俄羅斯相關主題研究專著十餘冊,主要作品有《布哈林傳》(與葉書宗合著,1988)、《走進俄羅斯》(1997)、《解體歲月》(1998)、《回眸蘇聯》(2003)、《普京之謎:普京和普京的俄羅斯》(2008)、《光榮與夢想——重讀俄羅斯》(2010)、《十月革命——陣痛與震蕩》(2010)、《俄羅斯通史(1917-1991)》(2013)等。
章節試閱
摘錄
前言 烏克蘭,俄羅斯的「雅努斯」
俄烏民族、俄烏地區、俄烏國際間的關係是縱橫交錯,異常複雜,甚至是光怪陸離的,它既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歷史因素,也有著錯綜複雜的現實因素。
就歷史因素而言,這就是個漫長的話題。
從基輔羅斯到現在的俄羅斯聯邦,俄羅斯(這個詞的涵義包括羅斯、俄國、蘇聯和新俄羅斯聯邦)與烏克蘭的關係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曲曲折折、恩怨情仇、交織難分的演變、發展進程。由於在這漫長的時期中,俄國的宗主國權益和烏克蘭的依存附屬地位以及相互難解難分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狀態,因此在某種特定的意義上可以說,研究俄烏關係史實際上就是研究俄國史、俄羅斯史。千年以上歷史所形成的俄烏關係並不是典型意義上的兩國關係,俄烏關係具有世界歷史上少見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表現為,或者決定於兩個概念,一個概念是「羅斯」,另一個概念是「烏克蘭」。
「羅斯」概念的實質問題是:哪個部族是這片土地上的最早的居民,是後來所有民族的起源,哪個部族的文化是其後所有部族,甚至民族的文化之根,哪個民族是這片土地上領導所有民族的「大民族」,是做出過貢獻最卓著的民族?似乎從基輔羅斯這個概念出現起,圍繞「羅斯」的爭論就沒有停息過,並且隨著歷史舞臺上光怪陸離的變遷、國家領導人的更迭、國際關係中利益衝突的加劇,變得具有越來越強烈的和濃厚的政治色彩。如果把這場爭論的焦點聚焦到當今的俄烏關係的舞臺的中央,那就是:誰──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更有權承認自己就是「羅斯」、就是「羅斯」不二的繼承人?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有幾點是可以讓人們認真思考的。其一是,「羅斯」並不就意味著,它的一出現就代表著一個新民族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在那時的聶伯河和窩瓦河兩河的流域就有了統一的語言、統一的信仰和統一的文化。其二是,「羅斯」並不意味著那時出現的部族大聯盟就是一個能號令所有部族、權力覆蓋整個所謂東斯拉夫各部族居住的廣大區域的中央政權,因而,也就不存在一個統一的、不可分的、團結一致的國家。其三是,從西北部來的諾曼人,或者瓦蘭人,或者所謂「北部土生土長的斯拉夫人」,在基輔地區與當地各部族的融合是一個新的過程,離最終形成俄羅斯族(大俄羅斯)、烏克蘭族(小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族還將經歷數百年的風雲變遷,那種俄羅斯族誕生了「羅斯」,烏克蘭族創造了「羅斯」的現實從未出現過。最後是,「羅斯」並不完全是俄羅斯族或者烏克蘭族在封閉的、與世隔絕的「聶伯河和窩瓦河地區」創造出來的,從它在這片地平線上一露頭,它就受到來自西方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影響的浸染,因此,「羅斯」不僅是這片土地上各部族的溶血,也是這片土地上的各部族與海那邊山那邊的部族、民族的溶血。「羅斯」從其伊始所具有的「國際的」、「世界的」意義也許就在於此。
因此,一個總的結論似乎可以這樣來闡述:基輔羅斯出現時,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不管是領導的「大民族」,還是被領導的「小民族」。居住在羅斯土地上的有各個不同的部族和部落,他們說著不同的話(還談不到使用不同的語言、誰的語言是誰的語言的基礎問題),有著各異的習俗傳統(尚談不到固定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另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根的問題)。此外,由於環境的不同,距離的差異,他們間的交往和交通是極為困難的。《往年紀事》(The Primary Chronicle)、《伊戈爾遠征記》(The Tale of Igor's Campaign)這類編年史和大公傳記勇士歌是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承認過並廣泛引經據典過的,它們中的「偉大的、統一的和不可分的羅斯」以及「統一的、偉大的俄羅斯人民」的文字表達與其說是當時生活的現實,不如說是編年史家及其支持者、贊助者所需求的和期望的未來的政治遠景。
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概念是「烏克蘭」。「烏克蘭」歷來也是個混淆不清的概念,烏克蘭和俄羅斯各方都有自己的解釋。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是個處於俄羅斯疆界之內的地區,雖遠離政權的中心,位於邊陲,但它是俄羅斯的邊界之地,烏克蘭認為,烏克蘭就是個獨立的地區,自古以來基輔和北部的莫斯科公國是兩個相隔離、又不盡相同的地區,因此,烏克蘭雖和俄羅斯有邊界之鄰的位置,但它卻是烏克蘭人的土地。
俄羅斯方面堅持自己觀點的理由是,基輔羅斯就是烏克蘭隸屬和應該隸屬於俄羅斯的最大證據;留里克的公是在基輔羅斯的土地上接受洗禮的,因此,烏克蘭自古就是和應該是隸屬於俄羅斯的;俄羅斯民族和文化的形成都早於烏克蘭民族和文化,因此「大俄羅斯」對「小俄羅斯」的深刻影響和左右作用是應該予以承認並確立下去的。烏克蘭方面認為,基輔羅斯不是來自北方部族的產物,而是土生土長的,因此,基輔羅斯是烏克蘭自古就不是隸屬於俄羅斯的明證;烏克蘭民族和文化的形成有一條獨立的線索,它們與俄羅斯民族和文化的形成是在平等的兩條軌道上進行的,雖在基輔羅斯後這兩條軌道曾經重疊過,但隨著基輔羅斯的瓦解,俄羅斯和烏克蘭又各自回歸到自身原先發展的軌道上去了,烏克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其後是在南北不同的地區內各自完成的;雙方雖都信奉東正教,但烏克蘭土地上的部族接受東正教的時間要比留里克家族的俄羅斯人早得多,此外東正教最終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土地上定型是不完全一樣的,烏克蘭的東正教融合了更多的南部草原各游牧和通商部族的禮儀習俗,來自西方的影響更深,具有開放性;而俄羅斯的東正教則融合了更多的北部農耕部族的禮儀習俗,自成一統的封閉性更強。
關於這個概念的爭論、爭吵是一場打不清的官司,斬不斷,理還亂。所以,在當今的現實政治舞臺上,俄烏雙方各執己見並以此做出各自的政治決策的趨勢和實際行動就愈益強化和強硬。普京宣稱基輔羅斯的公是在赫爾松涅斯接受的東正教,以此來強調烏克蘭自古就是俄羅斯的土地。但烏克蘭總統波洛申科(Petro Poroshenko,波洛申科為烏克蘭第五任總統,在位期間為二〇一四年至二〇一九年,本文寫於二〇一五年)及其他烏克蘭領導人卻對此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在赫爾松涅斯接受東正教,正好說明基輔羅斯是屬於烏克蘭的,因此他們聲稱「克里米亞自古就是烏克蘭的土地」,發誓一定要「收回失地」。而俄羅斯領導人也不示弱,在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普丁總統就反復強調了「烏克蘭是俄羅斯的邊陲之地」的概念。二〇〇八年,他在布加勒斯特的北約峰會上,曾經說過這麼一番話:「烏克蘭──這是個歷史誤會,是一個建立在俄國土地上的國家。」到了二〇一四年,普丁的這句話就發展成了更響亮的政治原則和決策:「克里米亞處於俄羅斯的疆界之外是令人憤慨的歷史不公正。」
所以,當今俄烏關係複雜性和難解性並不全是由當今的現實政治爭鬥和各自的領導人的決策所引起的,也許它們更深植於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之中。歷史因素冰凍三尺,現實恩怨一日難解。在本書中較為詳細地討論了一系列的歷史因素,歸納起來,大概就是下述十點:
一、烏克蘭和俄羅斯並不是如俄羅斯所宣傳的「同根同源」、「一個民族」。
二、基輔羅斯並不是民族和平的融合,而是來自北方的留里克人通過戰爭、武力、陰謀手段兼併而成的。
三、在基輔羅斯時,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民族都尚未形成。
四、在接受東正教中,聶伯河的作用要遠遠大於窩瓦河。聶伯河被稱為「從瓦拉幾亞人到希臘人的」黃金水路,而窩瓦河卻是一條通向征服和兼併的河流。
五、從地緣政治上說,烏克蘭是個更接近西方的地區,有出海口,而俄羅斯是個內陸公國,沒有出海口。因此,烏克蘭成為西方的爭奪要地,而俄羅斯則成為來自東方的草原民族的掠奪對象。
六、基輔羅斯瓦解後,烏克蘭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因種種原因不得不臣服於俄羅斯,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一個統治者稱為的「新俄羅斯」。這種現象直至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後,烏克蘭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七、克里米亞自古並不是俄羅斯的領土。克里米亞汗國存在了三百多年。克里米亞是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一七八三年征服兼併的。但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並沒有從這塊土地上消失,而是以各種方式繁衍子孫,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民族信仰、禮儀習俗和道德準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韃靼族被作為「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第五縱隊」全族被遷出克里米亞的悲劇深刻地影響到了俄烏關係和俄烏領土,其後果難除,直至今日。
八、烏克蘭西部問題和「寇松線」的存在是俄國與相鄰各國以及西方大國爭奪這塊「邊陲之地」的歷史見證。無論是蘇聯與波蘭,蘇聯與希特勒的爭奪,還是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及白俄羅斯西部的兼併,都有著這種歷史證據的痕跡和影響。
九、烏克蘭是蘇聯第一個和第二個五年計畫的重點地區,尤其是烏克蘭的東部和東南部被史達林(Joseph Stalin)視為保密的「三線基地」;是蘇聯最好的黑土地帶,隨之也是農民起義、各種暴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清剿和政治鎮壓後果十分嚴重的地區。
十、俄羅斯民族和烏克蘭民族形成的一個最重大的後果是,在這片土地上,民族有了大小之分、尊卑之別、主宰和從屬的關係。由「大俄羅斯民族」所延伸出了「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大俄羅斯民族的利益」,自這些概念出現之日起,就左右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進程,就縱橫捭闔著這個國家疆界內所有民族事務的決斷和發展進程及趨勢。「大俄羅斯民族」,「大俄羅斯民族主義」,進而是「俄國沙文主義」在漫長的時期裡成為一種政治風向標和處理民族間、國家間關係的準則。而所有這一切,最終彙聚成「俄羅斯的民族利益」這個時代標杆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而就現實因素而言,俄烏間的關係也同樣是話中有話,弦外有音。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現實因素的關鍵和核心就是美國、歐盟與俄羅斯都把烏克蘭看成是一個關係和深刻影響到各自利益的地區。這個地區是不可退讓的,是勢在必奪的,都欲把其至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因此,美國、歐盟與俄羅斯對這一勢力範圍的爭奪,實質上就是各自利益的爭奪。
這樣的爭奪,有著幾乎是難以調和的兩面性。其一是,在經過蘇聯解體後的失控和無政府主義狀態之後,俄羅斯重新崛起成了一個不可抑制的過程。崛起中的俄羅斯所祈求和渴望的是迅速恢復已經失去的強國、霸主地位。俄羅斯迫切需要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因而打起了「反對美國單極世界」的旗子。這對於一度視俄羅斯軟弱,不再是爭鋒對手的美國和歐盟來說是不可接受、也不能任其發展下去的。
於是,美國與歐盟爭奪烏克蘭的目的是遏制俄羅斯的發展,使俄羅斯不至在新的環境和條件下重新成為能與它們(尤其是美國)對抗和爭霸的國家。對烏克蘭的爭奪是美國的獨霸世界和俄羅斯的重振霸主之威的外交政策對抗。
對於美國來講,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那就是:在取得了對烏克蘭的控制和威逼俄羅斯的情況下,將有利於對中亞和亞洲國家的進逼和爭奪。
其二是,美國和歐盟爭奪烏克蘭,使北約的東擴成新形勢下雙方爭奪的新標誌,結果是一系列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背離俄羅斯、倒向西方,這種現實和發展趨勢同樣是俄羅斯不可接受,也不能任其發展下去的。當曾經作為俄羅斯「前哨陣地」的一些國家逐漸成為北約和歐盟的一員時,烏克蘭就成為了俄羅斯面對美國和歐盟的最後一道防線了。
俄羅斯爭奪烏克蘭的目的是遏制歐盟、北約、美國對自己國家的進逼和圍困。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紛紛加入或要求加入北約與歐盟的情況下,在只有一個脆弱的「集體安全條約」和「歐亞經濟聯盟」防護盾下,烏克蘭是俄羅斯對抗西方爭奪的最後一道屏障。越過這道屏障,俄羅斯的自身安全、民族利益和經濟發展都將受到嚴重威脅和挫傷。
當然,對俄羅斯來講,也有一個潛在的目的,那就是它對蘇聯解體後失去的土地、資源、勞動力市場從不曾甘心過。重新將這些土地、資源、勞動力市場收集起來,使它們回歸俄羅斯,是俄羅斯當今的執政者和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俄羅斯民眾的強烈願望與訴求。俄烏在這問題上的矛盾和相向而立是始於蘇聯解體之前的,歷史上被認為是俄羅斯「鐵哥們」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首先宣布對立,退出了蘇聯。所以,一九九一年六至八月是蘇聯實際上解體的開始。先是俄羅斯宣布獨立,退出蘇聯,後是各個加盟共和國紛紛模仿葉爾欽(Boris Yeltsin)的俄羅斯宣告獨立。烏克蘭於八月二十四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克拉夫朱克(Leonid Kravchuk)在烏克蘭全民公決中當選為烏克蘭總統。十二月五日,他宣布烏克蘭退出一九二二年建立蘇聯的聯盟條約,並決定不再簽署任何新的聯盟條約。十二月七日,葉爾欽、克拉夫朱克和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Stanislav Shushkevich)在白俄羅斯布列斯特附近的「別洛韋日密林」的地方舉行會晤,簽署了三國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聲明,並表示「獨聯體」的大門對所有加盟共和國都是敞開的。「別洛韋日密林」意思是「野牛密林」,而《別洛韋日協議》(Belovezh Accords)就像是從密林中狂奔而出的一條野牛,它成了蘇聯的終結者。
烏克蘭獨立後,新的俄羅斯聯邦所遭受的損失是巨大的。俄羅斯失去了歐洲土地上最肥沃的黑土地產糧區,失去了蘇聯幾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所建造起來的工業基地、國防重鎮和戰略要衝地帶,尤其是克里米亞的失去使俄羅斯失去了黑海上的門戶,進而使曾經存在過的蘇聯海上霸權之路斷裂開來,而黑海艦隊的駐地塞瓦斯托波爾也成了受制之地。
*** *** ***
烏克蘭的前世今生是與俄羅斯這個國家千絲萬縷地交織在一起的。斬不斷,理還亂,真可謂:隔影遙望似相識,回眸一笑陌路人。烏克蘭的前世今生與其說是一部歷史,不如說是一個傳奇,一部時而浪漫、時而刀光劍影,又時而光怪陸離的歷史舞臺上的大戲。這齣戲已經上演了好多世紀,而且還會繼續上演下去。歷史的進程似乎給人們某種啟迪:只要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存在,只要這兩個國家的土地還連接在一起,只要他們的習俗和信仰還在東正教的庇護下存在和發展,他們之間的分分合合和恩怨情仇就不會終結,這出傳奇般的大戲就沒有落幕的時候。
西方有個門神叫「雅努斯」。這個「雅努斯」的特點就是它具有兩個面孔。當今的世界格局並沒有改變烏克蘭的地處「邊陲之地」的狀況。烏克蘭既面對西方,面對美國和歐盟國家,又面對俄羅斯,面對一個數百年來它所依附和歸屬的國家。因此,烏克蘭在大國的勢力範圍爭奪中,不得不具備相向而對的兩面。烏克蘭的這扇門既是它試圖進入西方世界的一扇門,也是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它進入俄羅斯的一扇門。烏克蘭的這扇門,實際上也是俄羅斯面對西方的一扇門,通過這扇門,俄羅斯要進入烏克蘭和西方世界,而同時阻擋住西方的力量通過這扇門進入俄羅斯。
「雅努斯」:烏克蘭的門神;「雅努斯」,烏克蘭擺脫不了的兩面門神!
雙面的雅努斯:烏克蘭問題的走向和烏克蘭的未來。
摘錄
前言 烏克蘭,俄羅斯的「雅努斯」
俄烏民族、俄烏地區、俄烏國際間的關係是縱橫交錯,異常複雜,甚至是光怪陸離的,它既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歷史因素,也有著錯綜複雜的現實因素。
就歷史因素而言,這就是個漫長的話題。
從基輔羅斯到現在的俄羅斯聯邦,俄羅斯(這個詞的涵義包括羅斯、俄國、蘇聯和新俄羅斯聯邦)與烏克蘭的關係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曲曲折折、恩怨情仇、交織難分的演變、發展進程。由於在這漫長的時期中,俄國的宗主國權益和烏克蘭的依存附屬地位以及相互難解難分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狀態,因此在某種特定的意...
推薦序
【推薦序】
出版序
郝明義
《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不是烏克蘭的通史,但是在了解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上,有不同於其他書籍的獨特剖析。
這本書的開始,是從一九一七年,羅曼諾夫王朝結束的時空說起。烏克蘭如何在俄羅斯帝國解體的權力真空的局勢中獨立,又如何在十月革命之後,在列寧、托洛斯基、史達林等人不同立場的錯綜拉扯中終究成為蘇聯的一員、俄羅斯蘇維埃的附庸國。
一四八〇年莫斯科大公國反抗金帳帝國成功之後,得到了擴張領土的信心,以及繼承蒙古帝國版圖的雄圖,從此膨脹帝國的野心幾乎沒有止境。一九一七年,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之後,列寧本來說要尊重各民族平等及自決,連芬蘭都承認其獨立,但是對烏克蘭卻只是虛晃一招,結果沒有。光是這中間的轉折及其背景分析,就可以讓讀者對烏克蘭歷史多一個維度的認識。
也由此出發,本書的第一部「蘇聯聯邦制結構裡的烏克蘭」分析蘇聯時期如何控制、分配烏克蘭的資源,一直到蘇聯解體過程中的歷史背景和後續影響;再進入第二部「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烏克蘭」,回頭點出之前帝俄時期烏克蘭歷史需要注意的一些關鍵重點;最後再以第三部「俄烏與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關係脈絡」,綜合歸納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歷史糾結,並分析二〇一四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至今年全面戰前的重要事件。
作者聞一先生自謙他的專長是俄羅斯史,對烏克蘭研究不多,但正因為他深入鑽研蘇聯檔案,所以從近代關鍵時期切入,對想要認識烏克蘭的讀者提供了深度和廣度不同於他人的解釋。
今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我經由北京萬聖書園劉蘇里先生引介,得知這本最早於八年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陸續寫成,於二〇一六年出版的書。我們和聞一先生聯絡討論後,他決定就之前版本的內容進行修訂,並且新增加了許多內容,於是現在有了新版的《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
聞一先生在完稿之後過世,沒能看到他最後投入心力的著作出版。相信他會很高興現在終於和讀者見面。
歡迎大家進入《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
【自序】
台灣版序
血色之春談俄烏關係
俄烏關係有幾個死結。第一個死結:俄羅斯說,烏克蘭自古就不是個國家,就是附屬於基輔羅斯的;烏克蘭說,烏克蘭土地上最早的國家是烏克蘭而不是俄羅斯。雙方對土地和國家的這種認定導致了目前不可緩解和消失的對抗與衝突。
第二個死結:雙方對各自民族的形成都自成一說並堅持己說。俄羅斯認為是先有俄羅斯民族,隨後才派生出小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認為,他們是最早居住於此地的人、部族,因此是先有的烏克蘭民族,俄羅斯民族是外來的,是入侵到聶伯河沿岸來的,極盡殺伐之事。
第三個死結:雙方對各自的文化文明的看法嚴重對立。俄羅斯認為他們的文化基於在克里米亞接受洗禮的東正教。而烏克蘭認為他們的文化文明要早於俄羅斯人,東正教是最早屬於他們的。
第四個死結:雙方對各自國家的發展、歷史進程持有相向而立的立場。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是「荒原」、是「貧瘠之鄉」,它的發展、進化都是俄羅斯傾注全力的結果,基輔羅斯,俄羅斯帝國,蘇聯,俄羅斯是烏克蘭的「恩主」,是解放者、拯救者。而烏克蘭認為烏克蘭的發展、發達是烏克蘭人自己創造的,俄羅斯是剝削者、剝奪者、災難製造者。
第五個死結:雙方在政治和戰略決策上分歧不可彌合。俄羅斯認為美國和北約是非正義的,掠奪者,要消滅俄羅斯國家的。而烏克蘭認為,俄羅斯是要兼併自己的,是要恢復俄羅斯帝國、蘇聯對烏克蘭的壓榨和統治的,俄羅斯堅持要烏克蘭成為自己的領土,因此把烏克蘭選擇北約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作為盟友視為背叛俄羅斯的大孽不道,而烏克蘭不再選擇俄羅斯為盟友和依靠,轉而選擇北約和美國等就當作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希望。
第六個死結:俄烏雙方在黑海和「大黑海戰略區」上的決策完全對立。俄羅斯自認為應對黑海有控制權,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建國遺產,而要控制黑海,建立「大黑海戰略區」,沒有對烏克蘭土地的占有和對烏克蘭國家的掌控是做不到的。這是國家利益爭奪的底線。
這六個死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使俄烏成了生死冤家。它們既解不開,俄烏雙方又都不想不願不能真正解開。
死結不解,這地區動亂和對抗不會停止。若是解開,動亂和對抗也不會停息。
還有一點,烏克蘭人中的哥薩克血統很普遍,這是個歷史上桀驁不馴,又對聖彼得堡時歸順時反抗的居民。烏克蘭的哥薩克不會屈於武力。
在今年春暖花開之時,儘管烏俄關係日趨緊張,北約、歐盟和美國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對峙也不祥之兆頻發。當時,極少有人預測烏俄之間會發生一次嚴重軍事衝突,我的看法也是打不起來。極大的可能是:這是俄羅斯要在烏克蘭本土重演兼併克里米亞的預警、前奏曲。這對俄羅斯來講是輕車熟路,代價不大的手段。如果如是,這次兼併不會像克里米亞那樣平靜,東南部還有大量烏克蘭人,烏克蘭其他地區也會抗議動亂不止。那時,俄羅斯將處於動蕩中的烏克蘭本土。
遺憾的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堅持申請加入北約已經突破了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底線的理由下,還是對烏克蘭發動了突然的「特別軍事行動」。
於是,一個鮮花爛漫的春天不僅在烏克蘭-俄羅斯的土地上,而且在北約、歐盟泛濫起了血色。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至今已持續了半年之久,雙方仍交織著,難解難分。烏克蘭與北約、歐盟、美國的關係日趨緊密和強度軍事化。而俄羅斯也在改變,深化對烏克蘭、對北約、歐盟和美國的政策。
本書不是寫二〇二二年這個血色春天的,它講的是歷史、故事,想為讀者揭示的是烏俄兩國千年的恩怨情仇,試圖為關心基輔問題的人提供一個歷史的標尺,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
我不是政論家,不是國際問題專家,我只是個研究烏克蘭和俄羅斯歷史的人。
是為台灣版序。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二日
於北京南橫陋室
【推薦序】
出版序
郝明義
《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不是烏克蘭的通史,但是在了解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恩怨情仇上,有不同於其他書籍的獨特剖析。
這本書的開始,是從一九一七年,羅曼諾夫王朝結束的時空說起。烏克蘭如何在俄羅斯帝國解體的權力真空的局勢中獨立,又如何在十月革命之後,在列寧、托洛斯基、史達林等人不同立場的錯綜拉扯中終究成為蘇聯的一員、俄羅斯蘇維埃的附庸國。
一四八〇年莫斯科大公國反抗金帳帝國成功之後,得到了擴張領土的信心,以及繼承蒙古帝國版圖的雄圖,從此膨脹帝國的野心幾乎沒有止境。一九一七年,布...
目錄
出版序
台灣版序 血色之春談俄烏關係
初版自序
前言 烏克蘭,俄羅斯的「雅努斯」
第一部 蘇聯聯邦制結構裡的烏克蘭
第一章 是聯邦,還是只有一個俄羅斯
第二章 史達林與烏克蘭:權力更迭的場所
第三章 「契卡」和「紅色恐怖」活動的主要場所
第四章 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第五章 爭奪和戰爭的原野
第六章 肥沃的黑土區和災荒頻發區
第七章 蘇聯工業化的核心區和國防重地
第八章 天然氣管道:烏克蘭的血脈通途
第九章 克里米亞:赫魯雪夫「饋贈」的歷史遺產
第十章 戈巴契夫的遺產:「不被承認的共和國」
第二部 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烏克蘭
第十一章 留里克:來自海那邊,還是沿河居民
第十二章 基輔羅斯:和平的,還是陰謀的聯合
第十三章 何處是歸屬:赫爾松涅斯,塞瓦斯托波爾
第十四章 「新俄羅斯」:沙皇們的遺產
第三部 俄烏與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關係脈絡
第十五章 烏俄國家關係:難解的歷史之結
第十六章 在同一條軌道上:白俄羅斯和俄羅斯
第十七章 「山地卡拉巴赫」:南高加索的「火藥桶」
第十八章 「史達林問題」:烏俄翻不過去的歷史一頁
第十九章 獨立和自由是風:歷史上的西烏克蘭問題
出版序
台灣版序 血色之春談俄烏關係
初版自序
前言 烏克蘭,俄羅斯的「雅努斯」
第一部 蘇聯聯邦制結構裡的烏克蘭
第一章 是聯邦,還是只有一個俄羅斯
第二章 史達林與烏克蘭:權力更迭的場所
第三章 「契卡」和「紅色恐怖」活動的主要場所
第四章 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第五章 爭奪和戰爭的原野
第六章 肥沃的黑土區和災荒頻發區
第七章 蘇聯工業化的核心區和國防重地
第八章 天然氣管道:烏克蘭的血脈通途
第九章 克里米亞:赫魯雪夫「饋贈」的歷史遺產
第十章 戈巴契夫的遺產:「不被承認的共和國」
第二部 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烏...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6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