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式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百張珍貴的影像紀錄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事時地物
●全面記錄二戰期間重要的軍事及政治人物,如希特勒、邱吉爾、史達林和麥克阿瑟
●圖解影響戰爭進程的多場關鍵戰役,以及政治、經濟力量和科技發展如何改變戰爭局勢
●依照時間順序編排,說明二戰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完整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脈絡
●展覽式內容展示:戰爭武器、間諜裝備和軍事醫療設備,以及戰爭中的日常生活紀實
●二戰時間軸、二戰人物檔案、戰場關鍵時刻以及軍人與平民的第一手詳實記錄
著名軍事歷史學家理查德・霍姆斯(Richard Holmes)撰寫了這本引人入勝的軍事書籍,探討二戰的關鍵事件、人員和設備,各種資料包羅萬象,從目擊者的敘述到戰爭的參與者實錄、從國家領導人做出的決策到前線的戰鬥人員,再到被遺忘的平民,並深入探索改變戰爭進程的決定性戰役,例如珍珠港、廣島核彈和諾曼第登陸日。
本書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從每一個面向探討這場漫長的戰爭,勾勒出全球各地軍事、戰略與政治事件的前因後果與發展進程,並以驚人的歷史鏡頭展現出十足的視覺震撼力。雖然二次大戰的情勢錯綜複雜、深不可測,但本書以簡明的邏輯架構與清晰的組織方式引導讀者,絕對能讓你對這場戰爭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反思。
作者簡介:
DK出版社(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創立於1974年,40年來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圖文書出版社。DK圖書除了強調知識性,更以「革命性的美術編輯」著稱,堪稱業界一絕,他們在版面上下足工夫,平均每頁的設計成本是其他出版社同類書籍的10倍以上,其中又以「去背圖像+全白襯底」的圖解手法最為獨特,這些圖像以多變的視角呈現,時而宏觀、時而精細,與紮實的文字緊密結合,實踐「終身學習」的出版理念。
譯者簡介:
于倉和
從事過多種工作,包括自由譯者、中國台幹、專案經理等等,但因為童年時的因緣際會,與軍事戰史結下了不解之緣。翻譯過多本二次大戰戰史書籍,也曾任職於軍事題材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戰車世界》、《戰艦世界》臺灣辦公室,出國旅遊時也喜歡探訪各類軍事遺跡,致力於把寓教於樂的軍事歷史內容傳遞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戰爭的種子
1914–1938年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條約讓許多國家感到痛苦、充滿怨恨,無法建立長久的和平。在當時難以捉摸的政治與經濟氣氛下,右翼民族主義政黨提出強而有力的訴求,其中最具威脅性的就是德國希特勒的納粹黨。
讓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告一段落的和平條約埋下了許多種子,造成了1939–45年間更大規模的衝突。德意志帝國土崩瓦解,東普魯士被波蘭走廊切斷,並被迫支付給協約國鉅額賠償金。古老的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也分裂成較小的國家,而在協約國中,義大利因為沒能取得較多的領土報酬感到失望。日本則認為他們取得了世界強權的地位,但未獲得應有的承認。最後還有俄羅斯。1917年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導致他們退出戰爭,但接著卻受到內戰摧殘。蘇聯曾短暫試圖把共產主義傳播到歐洲,接著就不太與其他國家往來了。
在某些國家,政府力量弱小加上讓經濟不穩定,使得公眾政治意見開始朝向左右派兩極化發展。右派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勝出。到了1930年代初,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日本軍方都下定決心擴張領土。日本奪占滿洲,接著入侵中國;義大利強占阿比西尼亞(Abyssinia);至於希特勒的德國在兼併奧地利後,也開始分割捷克斯洛伐克。
西方民主國家則把和平的希望寄託在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及裁軍上。結果國際聯盟證實有很大缺陷,不但美國並未加入,還缺乏執行和平的必要手段,因此無法阻止日本和義大利的侵略行動。1929年突如其來的華爾街股災所帶來的經濟大蕭條也在這場失敗中扮演一定角色。相互猜疑最終成了裁軍的絆腳石,英國和法國被迫重新武裝,但自從西班牙內戰活生生地顯示現代化武力衝突將會帶來的恐怖以後,它們依然寄望姑息獨裁者可以避免大規模戰爭。
結束戰爭的戰爭
歐洲緊張情勢的頂點就是1914-18年的戰爭,但戰火卻蔓延到世界許多地方。這場戰爭的特點就是空前的殺戮,以及主要戰線上日益密集的科技運用。到了衝突結束時,帝國輸掉了戰爭,歐洲的地圖即將重畫。
雙方原本都普遍認為戰爭到聖誕節就會結束,但他們的作戰計畫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
到了當年年底,西線上的戰爭其實已經陷入膠著,能快速發揚火力的武器讓防禦的力量變得比攻擊更強大。另一方面,歐洲以外的地方也出現了其他戰區。在非洲作戰的目的是要奪取德國的殖民地;受到德國影響的土耳其在1914年10月參戰,加入德國陣營;印度部隊登陸巴斯拉(Basra),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今日伊拉克)對抗土耳其軍隊。俄國南部的高加索(Caucasus)也是類似的狀況,成為俄軍和土軍對抗的戰場。到了1915年,義大利加入法國和英國這一方,並在和奧地利的邊界上與奧軍進行曠日廢時的持久戰。
到了1915-17年,西線戰場的特色就是血腥僵局。協約國在1915年的攻勢無法擊退德軍;1916年間,德軍企圖在凡爾登消耗法國陸軍的資源和士氣,不過雙方都在當年夏天英軍在索姆河一帶的重大攻勢中傷亡慘重。英法聯軍在1917年春季又再度進攻,但戰果不如預期,再加上法國陸軍嘩變,因此被迫改採守勢。在這種狀況下,只有英軍能夠在伊珀地段執行夏季的主要攻勢,最後結果真的是陷入泥濘之中。
海上戰火
在海上,皇家海軍(Royal Navy)封鎖德國,並在戰爭初期和德國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在北海進行小規模海戰。1916年5月時,雙方在丹麥海岸外的日德蘭(Jutland)爆發激戰,不過之後德國公海艦隊就退回港內,沒有再冒險行動過,但是他們把力量集中在潛艇,企圖切斷英國的海上補給線。此舉激怒了美國,儘管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決心置身衝突之外,但情報指出德國人試圖煽動墨西哥人對抗美國,迫使他在1917年4月宣戰。
東線的戰爭
在俄國戰場上,勝利則屬於同盟國(德國和奧匈帝國)這一方。儘管俄軍在1916年的攻勢初期大有斬獲,但之後不只是軍隊,連整個國家都開始瓦解。1917年3月,沙皇被迫退位,但國家依然處在戰爭狀態,而且仍有邪惡的力量在運作。左派分子在軍隊中激發不滿情緒,有愈來愈多單位拒絕戰鬥。之後德國人允許流亡海外的布爾什維克領袖維拉迪米爾.伊里奇.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從瑞士乘火車前往瑞典,他再前往俄國,接著在10月又發動革命,推翻政府,讓俄國退出戰爭。
隨著愈來愈多美軍抵達法國,德軍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在西線上就會面臨敵軍的壓倒性優勢,因此在1918年春天跟初夏發動一連串攻勢,鎖定英軍和法軍,企圖在美軍的戰力成形之前贏得勝利。但他們無法突破協約國戰線,被迫改採守勢。到了8月,協約國發動一連串成功的攻擊,開始穩步逐退德軍。
到了秋天,海上封鎖愈來愈嚴密,西線上壓力愈來愈升高,以及國內的政治情勢愈來愈不安,迫使德國在11月初尋求休戰。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戰爭的種子
1914–1938年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條約讓許多國家感到痛苦、充滿怨恨,無法建立長久的和平。在當時難以捉摸的政治與經濟氣氛下,右翼民族主義政黨提出強而有力的訴求,其中最具威脅性的就是德國希特勒的納粹黨。
讓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告一段落的和平條約埋下了許多種子,造成了1939–45年間更大規模的衝突。德意志帝國土崩瓦解,東普魯士被波蘭走廊切斷,並被迫支付給協約國鉅額賠償金。古老的奧匈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也分裂成較小的國家,而在協約國中,義大利因為沒能取得較多的領土報酬感到失望。日本則...
作者序
【前言】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最具毀滅性的戰爭。它形塑了我等這一世代成長的世界,而且它長久的陰影一直到現在才逐漸消退。就像任何規模空前且錯縱複雜的歷史事件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難以用書面描述。有些傑出的學者曾經努力運用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生花妙筆,以相對較少的版面空間來描繪出幾個重大事件及特點,但也許無法避免的是,他們有目的性的字裡行間反而遮掩了更微妙的細節。有些人則專注在特定面向上,例如諾曼第或北非的戰鬥,這類書籍多到可以把書架壓得吱吱作響。
許多西方作者在冷戰正酣的時代寫作,未能正面看待東線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就如同俄羅斯歷史學者也把所有的精神心力都灌注在他們自己的「偉大愛國戰爭」,沒有公平看待西方同盟國的努力一樣。簡單地說,雖然這場戰爭現在幾乎已經沒有尚未探索的領域,但依然很難找到有關這場衝突的包羅萬象歷史讀物,不受到國家視野的約束,也不受到死板的規模和空間侷限,目標是一般大眾的讀者,並輔以適當的地圖和插圖,因為這是歷史書籍必備的。
我個人由衷推薦這本書,因為它恰恰提供了長久以來一直缺乏的平易近人的全面性論述。它承認這場戰爭確實是因為上一場戰爭的死灰復燃,但並不單單把注意力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播下的危險種子,也注意到日本雖然加入戰爭但對取得的收穫不滿意而產生的效應。舉例來說,發生在中國的事件太容易受到忽略,但在這本書裡獲得了適當的重視。一邊是戰爭的起因,另一邊是戰爭的結果,本書裡都有全面的觀察,把這場衝突放在更宏觀的歷史脈絡中討論。
這些戰爭中的事件因為長久綿密且錯綜複雜的線索而環環相扣,不論任何單一插曲有多麼重要,以孤立的方式單獨考慮就是誤導。本書的諸多優點之一就是它一方面告訴讀者特定會戰和戰役的故事,另一方面又以版面的編排方式讓讀者可以清楚看見這些事件如何和之前以及之後的事件相互關聯。它承認戰爭機器所扮演的角色,但也允許眾多身在其中的人描述他們的親身經歷。這本書的內容涵蓋全球,圍繞著陸地、海上和空中的大小事件,不但提及偉大人物的行動,也提及了這場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鬥爭之中,以各式各樣方式參與其中的千千萬萬男女的成就與堅忍。
理察.霍姆斯(Richard Holmes),2009年
【前言】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最具毀滅性的戰爭。它形塑了我等這一世代成長的世界,而且它長久的陰影一直到現在才逐漸消退。就像任何規模空前且錯縱複雜的歷史事件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難以用書面描述。有些傑出的學者曾經努力運用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生花妙筆,以相對較少的版面空間來描繪出幾個重大事件及特點,但也許無法避免的是,他們有目的性的字裡行間反而遮掩了更微妙的細節。有些人則專注在特定面向上,例如諾曼第或北非的戰鬥,這類書籍多到可以把書架壓得吱吱作響。
許多西方作者在冷戰正酣的時代寫作,...
目錄
第一章 戰爭的種子
1914–1938年
前言
時間軸
結束戰爭的戰爭
大戰、壕溝戰的血腥僵局、1917年的俄國革命、美國參戰。
不完美的和平
《凡爾賽條約》與其他和平條約、戰爭賠償、建立國際聯盟、美國拒絕加入。
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
為對抗共產主義而設計的民族主義政治新主張。
希特勒掌權
德國無法建立能有效運作的民主體制。大蕭條的效應。希特特崛起並建立獨裁政權。
納粹國家
納粹意識形態在德國建立,宣傳和反猶律法扮演重要角色。
國共內戰
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漫長惡鬥。
進擊的日本
日本希望享有世界強權的待遇。軍國主義高張,入侵滿洲。
軸心國的崛起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萊茵蘭和阿比西尼亞秀出軍事肌肉,並組成強大的新集團。
民主國家的弱點
大蕭條。法國、英國和美國對法西斯主義威脅的態度。
西班牙內戰
法西斯分子與社會主義分子對抗,預告更大規模的衝突即將降臨。
日本入侵中國
中國對日抗戰在1937年展開。日本的征伐。
安撫希特勒
德國再次武裝,兼併奧地利與蘇台德區。法國和英國無法制止希特勒開疆拓土。
第二章
歐洲邁向戰爭
1939年
前言
時間軸
通往戰爭之路
歐洲準備面對戰爭。德國進軍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和德國祕密簽訂《莫洛托夫-李賓特洛普條約》。
宣戰
希特勒下令入侵波蘭。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波蘭毀滅
英法兩國雖然抗議,卻無法把波蘭從希特勒和史達林手中救出。
假戰
英法兩國等待希特勒的下一步行動。本土戰線上的局勢。
初期的小型衝突
西線上的小動作。英軍轟炸德國港口。海上行動。
冬季戰爭
蘇聯入侵芬蘭。蘇軍雖然一開始作戰失敗,但最後還是取得部分領土。
第三章
德國的勝利
1940年
前言
時間軸
入侵丹麥與挪威
德軍征服這兩個國家。由德國控制的遼闊新海岸線。
閃電戰
德軍入侵荷蘭、比利時與法國。德意志國防軍機動力十足的機械化部隊在密接空中支援的協助下大獲成功。
敦克爾克
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陷入重圍。英軍和法軍部隊搭乘皇家海軍艦艇和組成船隊的小船疏散。
法國淪陷
征服法國。德軍進入巴黎。法國同意停戰。由貝當領導的維琪政府成立。
不列顛之役
希特勒計畫入侵英國,爭奪英國制空權的戰鬥爆發。雷達的重要性。入侵計畫喊停。
閃電空襲
德軍對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的不間斷轟炸作戰。對平民百姓造成的影響。
英國準備進入總體戰
疏散兒童。拘禁外國人。婦女在勞動力中的新角色。民防措施。配給。
美國支持英國
羅斯福不顧美國孤立主義分子的反對,支持英國。租借法案允許美國提供更多物資與財政協助。
義大利參戰
親眼見證希特勒成功後,墨索里尼下令入侵法國南部。義大利也和希臘開戰,並在東非和北非與英國交手。入侵英屬索馬利蘭和埃及。
第四章
戰火燎原
1941年
前言
時間軸
納粹符號下的生活
法國、荷蘭和其他被占領國家中的生活。困境。通敵與抵抗。猶太人的遭遇。
流亡政府
法國人、波蘭人、捷克人和其他被希特勒征服的人民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
祕密戰爭
情報戰、密碼與解碼。同盟國破譯德國的奇謎密碼和日本的「紫色」密碼。
U艇戰爭
德軍從位於法國的新基地出發,展開航運破壞作戰,獲得成功。
獵殺俾斯麥號
德軍軍艦襲擊英國和中立國的航運船隻。俾斯麥號遭擊沉。
沙漠戰爭
義軍入侵埃及失敗。隆美爾率領的德軍抵達,增援義軍部隊。在利比亞的進軍與撤退。
中東的衝突
入侵敘利亞和黎巴嫩。中東油田的重要性。伊拉克的戰爭。占領伊朗。巴勒斯坦局勢。
入侵巴爾幹
德軍迅速征服巴爾幹半島。英軍從克里特島撤出。
巴巴羅莎行動
德軍奇襲蘇聯,一開始就獲得多次令人驚愕的勝利。
納粹大屠殺
占領蘇聯。特別行動部隊。處決共產黨員及猶太人。娘子谷。
莫斯科得救
德軍的推進因為俄國的冬天和蘇軍堅決抵抗而中止。
戰爭邊緣的美國
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因為中國和日本占領法屬印度支那而惡化。美國政策漸趨強硬。
日本的戰爭豪賭
日本決定奪取東南亞殖民地,同時對美國海軍發動先制攻擊,最後導致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
日軍奇襲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美國海軍基地。羅斯福宣稱這是「恥辱的日子」。美國參戰。
第五章
變換的局勢
1942年
前言
時間軸
日軍猛攻
日軍征服東南亞、荷屬東印度和菲律賓。
新日本帝國
日本壓榨被征服領土的資源和勞力。緬甸鐵路。
珊瑚海與中途島
日軍在珊瑚海受阻,之後航空母艦部隊又在中途島遭受嚴重打擊。
瓜達卡納島
為了爭奪這座島嶼,在海上和陸上爆發慘烈激戰。
捍衛澳洲
澳洲成為美軍部隊的基地。轟炸達爾文。新幾內亞的戰鬥。
美國動員,目標勝利
美國工業積極運轉。社會和經濟變遷。勞動人口中的女性。
祕密軍團
英國的特種作戰團和美國的戰略情報局,激發歐洲和亞洲的抵抗運動。
大屠殺
德國針對猶太人進行全面性種族屠殺的政策,也就是「最終解決方案」。建立奧許維茨和其他死亡集中營。
馬爾他與地中海
地中海的運輸船團和海戰。反覆轟炸馬爾他。
阿來曼
托布魯克陷落。隆美爾對埃及的攻勢。英軍在阿來曼獲勝。
火炬登陸行動
英軍和美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德軍和義軍在突尼西亞投降。
拯救蘇聯
工業遷到東方。女性在工業和農業中的角色。
德軍向東方進擊
1942年夏季的攻勢指向高加索和巴庫油田。
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的勝利
德軍經過慘烈戰鬥後的災難性潰敗。德軍第6軍團被蘇軍包圍。
第六章
同盟國逆轉戰局
1943年
前言
時間軸
同盟國領袖商議勝利計畫
卡薩布蘭加、魁北克、開羅和德黑蘭的會議。入侵歐洲的決策。
大西洋上的對決
1942-43年的大西洋戰役。德軍狼群造成運輸船團沉重打擊,之後盟軍戰勝U艇。
入侵西西里島
盟軍登陸西西里島,雖然順利占領,但軸心軍部隊逃往義大利本土。墨索里尼下台,新的義大利政府求和。
在古斯塔夫防線受阻
沙勒諾登陸。德軍傘兵救出墨索里尼。盟軍在義大利的進展受到德軍堅強防線所阻撓。
夜間轟炸德國
皇家空軍對德國城市進行區域轟炸。對科隆和漢堡進行大規模空襲。
日間轟炸德國
美國陸軍航空軍轟炸德國城市和工廠。長距離日間空襲因為沒有戰鬥機護航而損失慘重。
德國戰時工業
儘管工廠遭到空襲,但德國運用奴工強迫勞動,提高戰時生產。阿爾貝爾特.史佩爾的角色。
法國的抵抗運動
德軍占領法國維琪政府轄區後,抵抗運動開始擴大。對當地人民的報復。
歐洲的戰俘
盟軍和軸心軍戰俘的命運。紅十字會。逃亡與懲罰。
庫斯克會戰
德軍的堡壘行動企圖殲滅庫斯克突出部但失敗。1943年夏季,蘇聯在大規模戰車會戰中勝出。
太平洋上的跳島作戰
在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美軍繞過日軍防禦嚴密的陣地推進。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
第七章
壓倒性的軍力
1944年
前言
時間軸
馬里亞納海戰
在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登陸。美軍打贏菲律賓海的海空戰役──「馬里亞納獵火雞」。
重返菲律賓
美軍在雷伊泰島登陸。雷伊泰灣的空前大海戰。第一次有系統地運用神風攻擊。
多災多難的中國
蔣介石的國民黨搖搖欲墜。日軍在1944年進軍中國南部。
緬甸的轉捩點。
盟軍在印度邊境擋住日軍。欽迪特支隊以及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部隊的行動。光復曼德勒與仰光。
羅馬的陷落
安濟奧登陸。卡西諾山的漫長苦戰。美軍部隊進入羅馬。德軍撤至位於北方的新防線。
為D日做準備
入侵法國的計畫與訓練。德軍強化大西洋長城。
D日登陸
空降部隊打先鋒,緊接著在五座灘頭登陸。美軍部隊在奧馬哈灘頭遭遇強大火力。當天結束時建立灘頭堡。
從諾曼第突破
德軍在康城、聖羅和法雷茲抵抗激烈,盟軍之後才從諾曼第突破,直驅巴黎。
炸彈刺殺希特勒的陰謀
德國內部的不滿。一群德國軍官企圖在希特勒位於拉斯滕堡的總部內暗殺他但失敗。
解放法國和比利時
解放巴黎、法國東部和比利時。深入德國和荷蘭的行動因缺乏燃料而延遲。
紅軍攻勢
巴格拉基昂行動。蘇軍夏季攻勢進抵波蘭和巴爾幹半島。
華沙起義
波蘭地下反抗軍發動起義對抗德軍但失敗。蘇軍並未予以協助。
希臘的反抗與內戰
義軍部隊撤退。反抗軍團體希臘全國共和聯盟和共產黨撐腰的希臘人民解放軍之間爆發戰鬥。
巴爾幹的龍爭虎鬥
兩個主要的游擊隊派系:親王室的切特尼克和狄托的共黨游擊隊。共黨游擊隊和紅軍部隊聯手解放南斯拉夫。
德軍祕密武器
德軍運用復仇武器對英國展開報復:飛行炸彈和火箭。
市場花園行動
盟軍空降部隊企圖在安恆奪取下萊茵河上的橋樑但失敗。
突出部之役
德軍在亞耳丁內斯發動反攻。美軍在巴斯托涅被包圍。
第八章
終局
1945年
前言
時間軸
德國城市的毀滅
對德勒斯登和其他德國城市的狂轟猛炸。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商討戰後政治安排。
盟軍入侵第三帝國
美軍、英軍和法軍渡過萊茵河。蘇軍在東方推進。德軍進行孤注一擲的頑強抵抗。
解放納粹死亡集中營
發現死亡集中營並見識到納粹暴行的規模。
歐洲的最後攻勢
蘇軍和美軍在易北河會師。同盟國之間互不信任。蘇軍經過慘烈的巷戰後攻占柏林。
獨裁者之死
希特勒在柏林的碉堡內自盡。海軍上將多尼茨接班成為政府首腦。墨索里尼被義大利游擊隊處死。
硫磺島戰役
日軍運用綿密的地道和碉堡網路,在這座小島上展開殊死防禦戰。
沖繩島
美軍為攻占這座島嶼經歷了一連串慘烈戰鬥,船艦遭神風特攻隊反覆襲擊。
日本四面楚歌
轟炸日本。在日本水域布雷,針對航運進行潛艇作戰。
天皇的臣民
日本本土戰線。儘管遭受轟炸、糧食嚴重短缺,依然堅決頑抗。
波茨坦會議
在被占領的德國舉行的會議。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廣島和長崎
蘇軍進攻滿洲。在兩座日本城市投下原子彈。
日本投降
日本人聽到裕仁天皇的演說後,才不甘心地接受戰敗的事實。
第九章
浩劫餘波
前言
時間軸
損失統計
恐怖的傷亡數字。難民、流離失所的人與戰俘。
戰敗國的命運
日本和德國被占領。紐倫堡大審及日本的戰犯審判。
鐵幕
邱吉爾如先知般的演說。馬歇爾計畫。柏林封鎖。德國長期分裂。
日本與西德的重生
美國援助這兩個被征服的國家,帶來民主與經濟復甦。
帝國的終結
印度和印尼獨立,接著是其他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以色列建國。
紅色中國
在中國,毛澤東戰勝國民黨。新共產國家建立。
冷戰
美國和蘇聯開始累積愈發先進的龐大核武庫存。由於勢必互相毀滅,雙方都不敢動用這類武器。
銘記戰爭
博物館、亡者的紀念物、軍人公墓和世界各地的戰爭紀念場所。
索引
謝誌
第一章 戰爭的種子
1914–1938年
前言
時間軸
結束戰爭的戰爭
大戰、壕溝戰的血腥僵局、1917年的俄國革命、美國參戰。
不完美的和平
《凡爾賽條約》與其他和平條約、戰爭賠償、建立國際聯盟、美國拒絕加入。
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
為對抗共產主義而設計的民族主義政治新主張。
希特勒掌權
德國無法建立能有效運作的民主體制。大蕭條的效應。希特特崛起並建立獨裁政權。
納粹國家
納粹意識形態在德國建立,宣傳和反猶律法扮演重要角色。
國共內戰
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漫長惡鬥。
進擊的日本
日本希望享有世界強權的待遇。軍國主義...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石文化出版日期:2022-12-22ISBN/ISSN:978626963695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372頁開數:24*2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