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維爾將美國人的彼此平等,視為全書「整個考察的集中點」。
他更明確表達了對於自由與平等的重視與堅持,認為它們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是歷史發展的最後目標。
《論美國的民主》分為上下卷,上卷以介紹制度為主,下卷則是從文化、社會、經濟與心理等層面剖析美國社會。
書中托克維爾以自己遊歷美國的經驗,探索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期望能「借鏡美國經驗」。他實是帶著歐洲傳統階級社會的一分子之心態來看這個令人好奇的新世界,在相信人類必然邁向民主的認知前提下,他興沖沖地描述這個走在最前面的「指標性社會」。
作者簡介:
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
法國思想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曾擔任過法蘭西學術院院士、法國第二共和時期的外交部長、眾議院議員。以《論美國的民主》和《舊制度與大革命》等著作聞名於世。
托克維爾致力於探討西方社會中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檢視平等觀念的崛起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產生的摩擦。亦曾積極投入法國政治,但在1851年的政變後他便退出了政壇,並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但只完成了全書的第一卷便去世了。
譯者簡介:
董果良
翻譯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譯有《論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回憶錄》、《日本政治史》、《聖西門選集》、《絕代女王:克莉奧帕特拉》、《1900-1901年俄國在華軍事行動資料》等。
章節試閱
緒論
我在美利堅合眾國逗留期間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於身分平等。我沒有費力就發現這件大事對社會的進展發生的重大影響。它賦予輿論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針,執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習慣。
不久,我又看到這件大事的影響遠遠大於政治措施和法律,而且它對政府的箝制作用絕不亞於對公民社會的這種作用。它不僅在製造言論,激發情感,移風易俗,而且在改變非它所產生的一切。
因此,隨著我研究美國社會的逐步深入,我益發認為身分平等是一件根本大事,而所有的個別事物則好像是由它產生的,所以我總把它視為我的整個考察的集中點。
當我把視線轉向我們的半球時,我覺得我們這裡的情況也有些與我在新大陸見到的類似。我看到,在我們的半球,身分平等雖然沒有達到美國那樣的極限,但卻日益接近它,而且,支配美國社會的民主,好像在歐洲也正在迅速得勢。
從這時起,我就產生了撰寫本書的念頭。
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們中間進行。誰都看到了它,但看法卻不相同。一些人認為,它是一種新現象,出於偶然,尚有望遏止;而一些人斷定,這是一場不可抗拒的革命,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歷史上已知的最經常的、最古老的和最持久的現象。
現在,我來回顧一下七百年前的法國。當時,法國被一小撮擁有土地和統治居民的家族所據有,統治權隨著遺產的繼承而世代相傳,權力是人對付人的唯一手段,而地產則是強權的唯一源泉。
但在法國,教士階級的政治權力開始建立起來,並且很快擴大。教士階級對所有的人都敞開大門:窮人和富人,屬民和領主,都可參加教士階級的行列。透過教會的管道,平等開始滲入政治領域。原先身為農奴而要終生被奴役的人,現在可以以神父的身分與貴族平起平坐,而且常為國王的座上客。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日益文明和安定,人際的各種關係日益複雜和多樣化。人們開始感到需要有調整這種關係的民法了。於是,出現了法學家。他們離開陰森森的法庭大堂,走出積滿灰塵的辦公斗室,出現於王公大人的宅邸,坐在衣貂披甲的封建男爵的身旁。
當國王們因好大喜功而破產,貴族們因私家械鬥而蕩盡家產時,平民們卻因經商而富裕起來。金錢的影響開始見於國務。商業成為進入權力大門的新階梯,金融家結成一個既被人蔑視又受人奉迎的政治權力集團。
民智逐漸開化,人們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日增。於是,知識已是事業成功的要素,科學成了為政的手段,智慧變成一種社會力量,文人進入了政界。
隨著通向權力大門的新路不斷出現,人們日益不重視家庭出身。在十一世紀,貴族的頭銜還是無價之寶,而到十三世紀,用錢就可以買到了。出售貴族頭銜始於一二七○年,結果平等也被貴族階級自己帶進政府。
在這七百年間,貴族有時為了反對王權,有時為了從對手中奪權,而把政治大權交給了人民。
更為常見的是,國王為了貶抑貴族而讓國內的下層階級參加了政府。
在法國,國王們總是以最積極和最澈底的平等主義者自詡。當他們野心勃勃和力量強大時,極力將民眾提高到貴族的水準;當他們是庸碌無能之輩時,竟容許民眾上升到比他們自己還高的地位。有些國王依靠他們的才能幫助了民主,而另一些國王則因為他們無道而幫助了民主。路易十一和路易十四,始終關心全體臣民在他們的王位之下保持平等,而路易十五最終則使他本人連同王室一起化為灰燼。
在公民們開始不依封建土地所有制占有土地,而動產已被視為財富和能夠產生影響與製造權勢以後,工藝方面的每一發現,工商業方面的每一改進,便立即在人們中間創造出與其相適應的新的平等因素。從此以後,一切新發現的工藝方法,一切新產生的需求,一切滿足新需求的想法,都是走向普遍平等的進步。侈靡、好戰、追求時髦,以及人的最膚淺情欲和最高尚激情,都好像一致在使富人變窮和窮人致富。
從腦力勞動成為力量和財富的源泉之後,每一科學發明,每一新的知識,每一新的思想,都應被視為人民行將掌握的權力的胚芽。詩才、口才、記憶力、心靈美、想像力、思考力──上天隨意降下的這一切資質,都在促進民主;即使它們落於民主的敵人之手,也會由於它們顯示了人的生性偉大,而仍能為民主服務。因此,被民主征服的領域,將隨著文明和教育所征服的領域的擴大而擴大,而文學則成為對一切人開放的武庫,弱者和窮人每天都可從中取用武器。
翻閱一下我們的歷史,可以說我們在過去的七百年裡沒有一件大事不曾推動平等。
十字軍東征和幾次對英戰爭,消滅了十分之一的貴族,分散了他們的土地;地方自治制度,把民主的自由帶進了封建的君主政體;槍炮的發明,使平民和貴族在戰場上處於平等的地位;印刷術平等的向他們提供精神食糧;郵政既把知識送到窮人茅舍的柴扉,又把它帶至王宮的大門;基督教新教宣布所有的人都能同等的找到通往天堂的道路。美洲的發現,開闢了千百條致富的新路,使一些無名的冒險家發財得勢。
如果我們從十一世紀開始考察一下法國每五十年的變化,我們將發現在每五十年末社會體制都發生過一次雙重的革命:在社會的階梯上,貴族下降,平民上升。一個從上降下來,一個從下升上去。這樣,每經過半個世紀,他們之間的距離就縮短一些,以致不久以後他們就會合了。
而且,這種現象並非法國所獨有。無論面向何處,我們都會看到同樣的革命正在整個基督教世界進行。
人民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到處都在促進民主。所有的人,不管他們是自願幫助民主獲勝,還是無意之中為民主效勞;不管他們是自身為民主而奮鬥,還是自稱是民主的敵人,都為民主盡到了自己的力量。所有的人都會合在一起,協同行動,歸於一途。有的人身不由己,有的人不知不覺,全都成為上帝手中的馴服工具。
因此,身分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徵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
以為一個源遠流長的社會運動能被一代人的努力所阻止,豈非愚蠢!認為已經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國王的民主會在資產者和有錢人面前退卻,豈非異想!在民主已經成長得如此強大,而其敵對者已經變得如此軟弱的今天,民主豈能止步不前!
緒論
我在美利堅合眾國逗留期間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於身分平等。我沒有費力就發現這件大事對社會的進展發生的重大影響。它賦予輿論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針,執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習慣。
不久,我又看到這件大事的影響遠遠大於政治措施和法律,而且它對政府的箝制作用絕不亞於對公民社會的這種作用。它不僅在製造言論,激發情感,移風易俗,而且在改變非它所產生的一切。
因此,隨著我研究美國社會的逐步深入,我益發認為身分平等是一件根本大事,而所有的個別事物則好像是由它產生的,所以我...
推薦序
導 讀
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們中間進行──美國立國五十年後出現的最大讚美
作為人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美國的民主自然備受討論。與西方主要民主共和國比,它早於法
國第三共和近一百年,而較德國威瑪共和之出現更是領先了約一個半世紀之久。它最早出現,但亦最為穩定。每個人都想知道為什麼?但是美國人自己看這問題,跟外國人可能不一樣。外國人通常是褒獎處多,這以法國人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為代表;美國人自己則是不吝於自省,Richard Hofstadter所著的《美國的反智傳統》(Anti-intellectualism in the American History)可見一斑。前者出現於十九世紀中葉,而後者晚了一世紀多一點兒,當然這一百多年內美國也有發生變化,但是無害於有興趣者把這兩本書作為對比,同時也可看出了只花一年多時間訪問美國的托克維爾頗佳的預言能力。
《論美國的民主》分為上下卷,上卷以介紹制度為主,下卷則是從文化、社會、經濟與心理等層面剖析美國社會。我們在此的討論將以下卷為主。作為一個國家/政治體,作為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美國不但跟歐洲舊大陸不一樣,也幾乎跟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因為它太特別了,所以討論它別具意義,但其實又沒有意義──因為無法複製,它即使再好,吾人又能如何?(雖然托克維爾說他寫此書的目的就是要「借鏡美國經驗」,但是我們於今已可看出,美國就是美國,法國就是法國……)美國特別處在於它的新,它的雜,與它的大。要說新,它與亞、非、拉丁美洲的新國家是不同的──美國不是時序上的新,而是性質上、品類上的新;要說雜,美國不僅是組成族裔的雜,而且是各自思想價值與文化傳統的雜;要說大,美國不只是地大,更是個人選擇空間與自由發展維度的大。任何國家要仿效美國都很不容易,但是指出美國社會的特色這項工作本身,就已是很有意義的事。
因此我們在閱讀《論美國的民主》時,最要注意的就是托克維爾所寫的〈緒論〉,因為這個部分乃是討論美國社會各項特色的源頭何在──什麼是「讓美國成為美國的最根本因素」?他發現「有一件大事」對美國社會的進展「發生重大影響」,這就是「身分平等」:「它賦予輿論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針,執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習慣。」因此,托克維爾自承,他把美國人的彼此平等,視為全書「整個考察的集中點」。
托克維爾雖在本書的下卷中談論到美國特殊的平等精神對於社會的影響,例如對智識活動、對道德意識、對民情與對政治社會的影響,但是他卻沒有放大處理美國人的平等精神是怎麼來的?而這個部分,卻是前面提到的《美國的反智傳統》一書做了很好的剖析。美國建國前後最重要的歷史特徵,就是它是一個「移民社會」,大部分的人來此,是謀求一個「嶄新的開始」!既然空手來到了一個新世界打拼,每個人都拋棄了舊世界的包袱與身分,價值與情緒,因此是平等地站在這塊大地之上!「生存」是唯一的目標,「成功」是心中最後的渴望。新大陸無數的移民者,就是在這樣一個狀態下彼此平等──擁有資源的機會平等,各種精神上的依靠也是平等。當然,在這基本的平等氛圍下,伴隨而來的心裡特質便是:獨立自主、強悍堅毅、合作互助與渴盼成功。這樣的一群人,發展出來的國家,群聚成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呢?
對此,托克維爾提出了非常正確的觀察:那就是不尚抽象理論、玄虛哲學而求務實與成效的實用主義心態!在平等主義與實用主義的雙重基礎上,這個社會就傾向於以「多數決」的民主來解決一切事情──這是政治上,而崇尚「白手起家」、「辛勤致富」的人生哲學──這是經濟上。這樣的社會,說穿了就是「沒有階級」、「沒有傳統包袱」、「沒有高深文化底蘊」的小老百姓社會,時至今日,就成為在世人心中以「牛仔褲」、「麥當勞」與「棒球觀眾席上喝可樂的人」為標記的平民化社會。
托克維爾的觀察很細微,也對諸多美國社會現象多有稱讚。他實是帶著歐洲傳統階級社會的一分子之心態(他是不折不扣的法國貴族)來看這個令人好奇的新世界,在相信人類必然邁向民主的認知前提下,他興沖沖地描述這個走在最前面的「指標性社會」。基本上他是「七分稱讚,三分保留」。最保留之處當然是「缺乏精緻文化」與「多數決暴力」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來自於美國沒有貴族,沒有菁英階層,它是由無數平等的移民所組成的國家,這是它的先天體質。而後天上,造成它日趨「平等化」與「平民化、平庸化」的重大關鍵乃是這部聯邦憲法。
我們都知道,美國在一七八七年開始的制憲辯論,由代表北方工商業勢力的「聯邦派」(Federalism)與基本上是南方「莊園」經濟的「邦聯派」(confederalism)。當然,「莊園」就代表了菁英與階級,維吉尼亞州的傑弗遜總統就是邦聯派的莊園主代表──這些莊園主「知書達禮」。如果當初邦聯派獲勝,則南方的社會階層化現象應該會減緩美國的「平等化」風格之建立。因此,十八世紀末美國的制憲,不但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政制,也間接塑造了工商業社會下的「平等美國大眾」──至少加速其成形。
沒有精緻文化、也不重視精緻文化,以及「多數決暴力」這兩個問題,托克維爾身為訪客,只有客氣點到為止,但是霍芙茲達特作為自家人的美國知識分子,就繼續追擊這兩個問題了。他指出,這兩個問題形成了美國的「反智傳統」,它們是美國的特色,打造了美國社會的若干優點(實用主義與務實),但是也帶來了隱憂。這個隱憂就是常識與直觀代替了知識,經驗代替了專業。托克維爾在一八三○年代時無法看見「知識」與「專業」被替代的重大影響,但是一百多年後的二十世紀,這會是愈來愈明顯的問題。也就是說,美國的民主有時候會流於把「知識」與「專業」也民主化,因此就給了煽動的政客、浮誇的牧師與吹牛的商人大好機會,造就出一個「表演型」的社會,公共生活、商業宣傳、娛樂事業與運動球賽,在精神上通通結合在一起。好萊塢成為美國的具體表徵,而演員雷根可以當八年總統。
而我們在讀《論美國的民主》時可能需要念茲在茲的一件事情是:托克維爾在〈緒論〉中明確表達了對於自由與平等的重視與堅持,認為它們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是歷史發展的最後目標。自由與平等之結合,就是民主,「企圖阻止民主就是抗拒上帝的意志」。而美國人在實現自由與維護平等上,起了什麼示範作用?我們覺得,他在全書漫長篇幅中所透露出來的,就是新大陸人民的自尊、自重、自立、自主的個人主義與個體意識。當然,這其中免不了夾雜有若干自我、自私與自傲,但是總的來說,這群移民者在美洲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模型:一群自由而平等的人,他們之間互動的總成果,會是正面的與進步的。舊大陸的包袱太重,首先有貴族,然後是宗教,層層的桎梏讓改革綁手綁腳,讓人的心境與意圖複雜,造成社會改革的困難。
然而美洲究竟是美洲,它的諸多特殊性無法複製或仿效,托克維爾在二十年後出版的《舊制與法國大革命》(The Old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就是對此差異的最好說明。那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來了:《論美國的民主》作為一個歷史文獻,當然包含重要的紀錄,但是在比較政治學上有何具體意義呢?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也是第一個總統制國家,亦是第一個聯邦制國家。它與一般的內閣制國家不同,其憲法提示了清楚的三權分立制衡制度,而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的權力也有了明確的分工合作。換句話說,雖然由於歷史與文化因素,美國的民主很難複製,但美國憲法與憲法下的總統制與聯邦制,可算是美國對於世界民主的重要「類型化」貢獻。美國的總統制,說明了這個國家期待與歡迎英雄,從第一位總統華盛頓到現任總統,每一位總統都是因其個人「光芒」而由公民們親自選出來「代表他們」的「政治英雄」,手握大權,動見觀瞻。這與西部拓荒時代某個小鎮的鎮長與警長一樣,他個人的能力決定了政府的成敗,他手上握的槍代表了榮耀、權力與正義;但他不是王室,不是貴族,而是「平民英雄」──眾多辛苦的移民者所作的政治判斷的結果,他們判斷誰最代表他們,誰最代表「美國精神」。這庶幾乎就是「美國的民主」兩百多年來背後精神所在,誰能夠詮釋「各時代」「各階段」的「美國人」,誰就是領袖。在政治上、在文化藝術上、甚至在運動娛樂上,率皆如此。「美國經驗」,不易複製,但是這些個人主義的美國人的「授權哲學」,卻值得參考。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陳思賢
導 讀
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們中間進行──美國立國五十年後出現的最大讚美
作為人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美國的民主自然備受討論。與西方主要民主共和國比,它早於法
國第三共和近一百年,而較德國威瑪共和之出現更是領先了約一個半世紀之久。它最早出現,但亦最為穩定。每個人都想知道為什麼?但是美國人自己看這問題,跟外國人可能不一樣。外國人通常是褒獎處多,這以法國人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為代表;美國人自己則是不吝於自省,Richard Hofstadter所著的《美國的反智傳統》(Anti-intellect...
作者序
第十二版序
不管我們眼前轉瞬之間完成的事件,有多麼重大和突然,本書作者都有權說這毫不使他驚奇。本書寫於十五年前,寫作時始終專注的一個思想,是認為民主即將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來。讀者在讀本書時,就會發現它的每一頁都在向人們莊嚴宣告:社會正在改變面貌,人類正在改變處境,新的際遇即將到來。
本書在〈緒論〉中說過:
「身分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徵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
「以為一個源遠流長的社會運動能被一代人的努力所阻止,豈非愚蠢!認為已經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國王的民主會在資產者和有錢人面前退卻,豈非異想!在民主已經成長得如此強大,而其敵對者已經變得如此軟弱的今天,民主豈能止步不前!」
面對雖被七月革命打傷但仍很強大的君主政體,以這段話預言形勢的人,今天可以毫無畏懼地重新提醒公眾注意他的著作了。
還應當允許他補充一點:目前的局勢使他的著作獲得了現實意義和實踐效用,而在本書初版時,這些作用都是沒有的。
以前是王權的天下,而今王權已被推翻。曾被君主政體的法國視為奇聞的美國的各項創制,應當成為共和政體的法國的學習對象。不僅在新政府賴以建立的武力方面,而且在保證新政府可以長存的健全法制方面,均應當如此。戰士之後便是立法者。戰士志在破壞,立法者專於建設,但兩者都有功勞。既然問題已經不是探討我們法國應當建立王國還是共和國,所以我們只應當研究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動亂不已的共和國,還是一個永久康寧的共和國;是一個有條不紊的共和國,還是一個雜亂無章的共和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共和國,還是一個黷武好戰的共和國;是一個自由的共和國,還是一個專橫的共和國;是一個威脅財產和家庭的神聖不可侵犯權利的共和國,還是一個承認和以法保護這種權利的共和國,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對法國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整個文明世界也有重大意義。如果我們能在這個問題上拯救自己,我們同時也能解救我們周圍的一切民族。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就會使這些民族和我們一起失敗。隨著我們將要建立的是民主的自由還是民主的暴政,世界的命運將會有所不同;而且可以說,這實際上也關係到我們的今天,即關係到我們的共和國是到處受到擁護,還是到處被人抵制。
然而,我們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美國已在六十多年前就解決了。六十多年以來,我們昔日創制的人民主權原則,在美國正完全取得統治地位。它以最直接、最無限、最絕對的形式在美國得到實施。六十多年以來,以人民主權原則作為一切法律的共同基礎的這個國家,使其人口、領土和財富不斷增加,並且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在這一期間不僅比全球的其他一切國家更加繁榮,而且比它們更加穩定。然而,歐洲的一切民族不是被戰爭所破壞,就是由於內訌而衰敗。在整個文明世界,只有美國人民安然無恙。幾乎整個歐洲都被革命弄得天翻地覆,而美國卻沒有發生這種動亂。在美國,共和政體不僅沒有踐踏一切權利,而且保護了它們。在那裡,個人財產受到的保護大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無政府主義也和專制主義一樣,依然沒有市場。
我們從哪裡能夠獲得比這更大的經驗和教訓呢?我們把視線轉向美國,並不是為了亦步亦趨地仿效它所建立的制度,而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適用於我們的東西;更不是為了照搬它的教育之類的制度,我們所要引以為鑒的是其法制的原則,而非其法制的細節。法蘭西共和國的法制,可以而且最好應當是不同於治理美國的法制;但是美國的各項制度所依據的原則,即遵守紀律的原則、保持政權均勢的原則、實行真正自由的原則、真誠而至上地尊重權利的原則,對所有的共和國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是一切共和國都應當具有的,而且可以預言:不實行這些原則,共和國很快就將不復存在。
一八四八年
第十二版序
不管我們眼前轉瞬之間完成的事件,有多麼重大和突然,本書作者都有權說這毫不使他驚奇。本書寫於十五年前,寫作時始終專注的一個思想,是認為民主即將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來。讀者在讀本書時,就會發現它的每一頁都在向人們莊嚴宣告:社會正在改變面貌,人類正在改變處境,新的際遇即將到來。
本書在〈緒論〉中說過:
「身分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徵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
「以為一個源遠流長...
目錄
導讀
第十二版序
譯者序言
緒論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北美的外貌
第二章 英裔美國人的來源及其對他們未來的重大影響
英裔美國人的法律和習慣之某些特點產生的原因
第三章 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
英裔美國人社會情況的突出特點
英裔美國人社會情況的政治後果
第四章 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
第五章 在敘述聯邦政府之前必須先研究各州的過去
美國的鄉鎮組織
鄉鎮的規模
新英格蘭的鄉鎮政權
鄉鎮的生活
新英格蘭的鄉鎮精神
新英格蘭的縣
新英格蘭的行政
美國行政概況
關於州
州的立法權
州的行政權
美國的行政分權的政治效果
第六章 美國的司法權及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授予美國法官的其他權力
第七章 美國的政治審判
第八章 聯邦憲法
聯邦憲法的歷史
聯邦憲法概要
聯邦政府的職權
聯邦權
立法權
參議院與眾議院的其他差別
行政權
美國總統的地位在哪些地方與法國的立憲國王不同
可使行政權影響增強的偶然原因
美國總統為了領導國務工作何以不需要在兩院取得多數
總統的選舉
選舉方式
選舉是緊急時期
總統的連選連任
聯邦系統法院
規定聯邦系統法院管轄權的方法
聯邦系統法院審理的各種案件
聯邦系統法院的訴訟程序
最高法院在各州的大權中居於高位
聯邦憲法在哪些方面比各州憲法優越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與其他一切聯邦制國家憲法有什麼不同
聯邦制的一般優點及其在美國產生的特殊效用
聯邦制為什麼沒有擴展到所有國家和為什麼英裔美國人能夠採用它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為什麼可以嚴格地說美國是由人民統治的
第二章 合眾國的政黨
貴族黨在美國的殘餘
第三章 美國的出版自由
在美國出版自由的環境下形成的見解,經常比在其他地方受檢查制度影響形成的見解更堅定
第四章 美國的政治社團
歐洲和美國對結社權的不同理解──它們對結社權的不同使用
第五章 美國的民主政府
普選權
人民的選擇和美國民主在這種選擇中的本能
能夠部分糾正民主的這種本能的因素
美國民主對選舉法產生的影響
美國民主治下的公務人員
美國民主治下的行政官的專權
美國行政的不穩定性
美國民主治下的公共開支
美國民主在規定公務人員薪俸方面表現的本性
難於識別促使美國政府厲行節約的原因
可否拿美國的公共開支與法國的對比
民主國家統治者的貪汙腐化及其對公共道德的影響
民主能夠做出哪些努力
美國民主通常顯示的自制能力
美國民主處理國家對外事務的方法
第六章 美國社會從民主政府獲得的真正好處
美國民主治下法制的總趨勢及其享用者的本能
美國的公共精神
美國的權利觀念
美國對法律的尊重
美國各黨派在政界的活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第七章 多數在美國的無限權威及其後果
多數的無限權威在美國是怎樣增加民主所固有的立法與行政的不穩定性
多數的暴政
多數的無限權威對美國公務人員的專斷權的影響
多數在美國對思想的影響
多數的暴政對美國人國民性的影響及巴結思想在美國的表現
美國共和政體的最大危險來自多數的無限權威
第八章 美國怎樣削弱多數的暴政
不存在行政集權
美國的法學家精神及其如何成為平衡民主的力量
美國視陪審團為政治機構
第九章 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原因
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偶然的或天賜的原因
法制對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影響
民情對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影響
作為一種政治設施的宗教及其如何有力地幫助了美國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宗教信仰對美國政治社會的間接影響
宗教在美國發生強大影響的主要原因
美國人的教育、習慣和實踐經驗是如何促進民主制度獲得成功的
法制比自然環境更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貢獻更大
法制和民情在別處能否比在美國更足以維護民主制度
已經發生的事情對歐洲的重要性
第十章 概述美國境內的三個種族的現況及其可能出現的未來
居住在聯邦境內的印第安部落的現況及其可能出現的未來
黑色人種在美國的處境和他們的存在給白人帶來的危險
美國聯邦持久存在的機緣是什麼和威脅著它存在的危險是什麼
論美國的共和制度及其持久存在的機緣是什麼
略述美國商業興盛的原因
結論
原著者注
托克維爾生平和著作年表
譯名對照表
導讀
第十二版序
譯者序言
緒論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北美的外貌
第二章 英裔美國人的來源及其對他們未來的重大影響
英裔美國人的法律和習慣之某些特點產生的原因
第三章 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
英裔美國人社會情況的突出特點
英裔美國人社會情況的政治後果
第四章 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
第五章 在敘述聯邦政府之前必須先研究各州的過去
美國的鄉鎮組織
鄉鎮的規模
新英格蘭的鄉鎮政權
鄉鎮的生活
新英格蘭的鄉鎮精神
新英格蘭的縣
新英格蘭的行政
美國行政概況
關於州
州的立法權
州的行政權
美國的行政分...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