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泰國知名語言學教授、泰國皇家學會準泰語組會員
──阿南‧勞勒窩拉袞(Anant Laulertvorakul)
◎目的達泰語教室──鄭海倫(Helen Cheng )
********************************************************
當他人的自由心證已凌駕真相之上,
說什麼都錯、做什麼都不對,
這偽善世界就像下著刀雨,
讓人遍體鱗傷……在某個淳樸小鎮,鎮民們口耳相傳著一件駭人聽聞、道德淪喪的桃色事件,傳聞的主角是鎮上的模範青年──發,竟然和年輕又新寡的繼母有染!
發自小和父親依附著佛寺生活,發也曾剃度當沙彌,當時的發在佛學領域學習優秀,繼續深造必然可以取得更高深的修為,發卻因為不忍父親為生計辛苦工作而還俗。
當父親驟逝,留下年輕又瘋顛的繼母和發一起生活,一場莫名其妙的鬧劇,竟然讓發措手不及的走調人生就此展開……
良善鎮民們誰也沒有真憑實據,但他們心裡都這麼想著,嘴上自然就這麼說,好像是親眼目睹的證人,對發做了「判決」──發就是自甘墮落、沉淪在肉體歡愉不可自拔!沒人真心願意聽發反駁澄清的話語。
沉沒在人言可畏的洪流之中,發被迫和年輕繼母捆綁在一起的命運將走向何方……
商品特色★泰國現代文學先驅──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首獎作品,重新發行中文版!
★出版多年,泰國好評持續發酵,無數次再版重刷,至今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國版本!
★泰國人熟知的現代文學作品,故事發生在早期鄉村,但探討主題依然緊密契合現在時事,震撼人心、餘韻歷久不衰。
★新版內容大量增加注解,由「目的達泰語教室」專業解說,南傳上座部佛教深入泰國人民生活,讓讀者一窺生活與宗教密不可分的泰式鄉村社會樣貌,更加融入故事情節,深刻體會主角悲喜交織的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
泰國最著名的當代作家之一,1954年出生於泰國沙沒沙空省,1980年代進入泰國文學界,筆下作品細微觀察社會的種種現象,故事情節安排隱藏諷刺的陰影。
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判決》即成為當年度最佳小說而受到關注,並且在1982年東南亞文協獎SEA Write Award獲得首獎,引領泰國現代小說創作轉型。時至今日,《判決》泰文版已再版無數次,更發行過英法等不同語言版本,可說是泰國現代小說的經典代表作品。
1994年,憑藉《時間》(Wela),再度獲得東南亞文協獎,是兩度獲得此項殊榮的泰國作家。2004年獲得泰國文化部首屆頒發Silpathorn Award文學獎,並稱他為「國家文學藝術家」。
譯者簡介:
欒文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客座教授,曾任教於泰國法政大學。
1939年生於吉林市。1959年先後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俄語和泰語,畢業後做泰國文學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泰國的西巫拉帕獎和素林特拉查文學獎,這是泰國國家級最高的文學翻譯獎。
主要著作有:《泰國文學史》、《泰國現代文學史》。主編《東方現代文學史》。主要的譯作有西巫拉帕的長篇小說《畫中情思》、查・勾吉蒂的長篇小說《判決》、詩琳通公主的《我的留學生活》、《泰國當代短篇小說選》、《東南亞民間故事選》、《泰國文化藝術》等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本書獲得1982年東南亞文協獎SEA Write Award首獎,引領泰國現代小說轉型
★本書作者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兩度榮獲文學界最高榮譽東南亞文協獎SEA Write Award、泰國文化部Silpathorn Award文學類首屆得主,有「國家文學藝術家」稱號
★本書譯者欒文華,曾獲泰國國家級最高的文學翻譯獎──西巫拉帕獎、素林特拉查文學獎
得獎紀錄:★本書獲得1982年東南亞文協獎SEA Write Award首獎,引領泰國現代小說轉型
★本書作者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兩度榮獲文學界最高榮譽東南亞文協獎SEA Write Award、泰國文化部Silpathorn Award文學類首屆得主,有「國家文學藝術家」稱號
★本書譯者欒文華,曾獲泰國國家級最高的文學翻譯獎──西巫拉帕獎、素林特拉查文學獎
章節試閱
第一部 羅網中
1
長方形的屋子裡,光線黯淡。
第一扇窗戶被打開了,淡黃色的光照射進來,排列成行的桌子依稀可辨。第二扇窗戶
又被打開了,屋子裡明亮多了,這裡的一切已經可以看清。教室前面的黑板,右上角用白
色的粉筆寫著一九XX年X月X日一行字,黑板下面的溝槽裡,用過的粉筆頭和掉下的粉
筆灰堆在一起。當第三扇窗戶被打開,屋子裡更明亮了。講課用的講台在黑板的右側,椅
子被推進講台,上頭擺了黃褐色的粉筆盒和紅色的花瓶,裡面插著暗紅色的茵比拉花,花
瓣已經謝了,無力地垂在花瓶上;光線照射進來,將投在講台上的玻璃花瓶影子添上了一
層淡紅色調。教室後面的一角,靜靜地站著裝垃圾的簍子、掃帚和撢子,這個角落上方是
剛被打開的最後一扇窗戶。
小提琴聲輕輕地傳了過來,並不是什麼美妙動人的曲子,只是初學者拉出來、高高低低的音符而已。在早晨,一片寂靜的早晨,小提琴聲遠遠地從教職員宿舍飄了過來……
發打開所有的門窗之後,走出了教室──這是今天早晨他必須整理完的最後一間教
室。這兒總共有十六個房間,其中包括十二間教室、三間教職員辦公室、音樂教室、工藝
教室和醫務室。有個房間有五個窗戶、兩扇門,每天早餐和晚間時分他都必須開關好門
窗,他所做的一切是規定好了的,已經成了習慣。
他從教室大樓走下來,沿著大樓周圍的水泥甬道,拐到樓後的七個蓄水塔附近,打開
水龍頭往橢圓形的鐵皮桶裡放水;水滿以後,關好水龍頭,提著水桶和抹布又向教室走去,
爬到樓上,用力擦著地板。他跑來跑去,把樓上的走廊地板擦完了,然後又去換水,擦樓
下的走廊,完成後再轉去擦另一間教室大樓樓上走廊的地板。這裡只有樓上鋪的是地板,
樓下是水泥地(是學生們星期五傍晚開會用的)1。
※1編注:類似禮堂功用,做為全體學生集合時聽講、上課用途,有些學校會安排學生每週上佛學通識課。
地板擦完以後,他把水桶和抹布放回水塔旁,然後回到樓裡,進了校長休息室,打開
放在緊挨著校旗旁邊位於校長辦公桌後面的玻璃櫃,櫃子裡陳列著銀製的獎盃和錦旗,這
是從很多次的比賽獲勝得來的。發從櫃子的下層拿出國旗,搭在肩上然後關好櫃子,下了
樓,來到學校前面的旗杆旁,把國旗繫在旗杆底部的繩子上。旗杆基座以水泥築成,外圈
用磚頭砌成圓形,在兩者間種著仙丹花,綠葉之中正開著橘黃色的花朵。
今天早晨陽光和煦,晴朗宜人,發卻感到有些悶熱,他背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溼透了。
學童們身著灰白色的衣服,自四面八方陸續抵達學校。他們拖著凌亂的書包,有的還
帶了飯盒……
達品老和尚以及當師兄2手捧著缽盆從椰子園中走出來,穿過學校前方的草地,正要返回佛寺,廟童們則提著飯盒跟在後頭。發放下手中還沒繫好的國旗,蹲在那裡向路過的和尚雙手合十,之後再站起身,把雙股的繩子拴在旗杆的底部。
※2:原文หลวงพี่(luang phi),對年輕和尚的稱呼,此處譯為「師兄」。
(※本書注解除譯注、編注詞條,其他均由目的達泰語教室補充說明。)
佛寺的大鐘急促地響著,最後三響卻有些間隔,就像收音機報時一樣,告訴大家現在
是早晨八點鐘。日上三竿,愈來愈多學生從四面八方抵達,從城裡搭車來的老師已經到
了,住在教職員宿舍的老師還沒有來,家裡離此處不遠的校長也還沒有到。
如果是雨季,發會站在擺有洗腳缸、通往教室的樓梯邊監督著學生,因為總有人不洗
腳就提著書包和飯盒就這麼跨進教室。有些學生是提著鞋子來學校的,不到校門口他們是
不想穿上的。學校有個新規定,每個學生,特別是五到七年級的學生必須穿鞋。在那個季
節,田園的道路十分泥濘,走路的時候腳上免不了要沾上許多爛泥,有些學生不慎會跌得
滿身泥漿,到了學校,走進教室之前是必須洗乾淨的。
但此時還是涼季,所以洗腳的事也就不過分要求了。
笛聲、琴聲和咚咚的鼓聲雜亂地響了起來,大家自顧自地吹奏、拉彈、敲打自己的部
分。七年級學生是群音樂家,他們正在音樂教室裡試著自己的身手,為早晨列隊做操做準
備。一位對音樂有所涉獵的新進老師提議將早操配上樂隊,校長和老師們也無一不表贊
成,其中的意思無非想表明,這所鄉村學校的程度並不比城裡的學校差。學生們已經練了
很長時間,從現在起,唱國歌的時候要有笛子、琴和鼓聲伴奏;走進教室的時候,也要有
音樂伴奏,讓學生踩著鼓點、一二一二地踏著步。這也是學校和小鎮正在興旺發達的一個
象徵,要不了多久,大概就會有小提琴加入,因為音樂老師每天早晚正在勤奮練習著呢!
太陽愈升愈高,一切都愈發顯得紛繁雜亂,差不多有三百名學生在草地上,樓前樓後
玩耍著。身穿白襯衫、藍裙子和黃褐色褲子的學生到處跑著、跳著、追逐著。人聲鼎沸,
嘈雜成一片。
鈴聲響了起來,身穿白衣的、藍裙的、黃褲的一下子突然都停住了,他們有的走著、
有的跑著向旗杆處靠攏。大孩子排起隊總比低年級的小孩子快,年紀小的孩子還在那裡你
擠我、我推你,隊伍好像條蛇,班導師手執教鞭在一旁督促著。樂隊站在最前面,樂隊之
後是一年級,後頭依次排列到七年級為止。敲第二響鐘聲的時候,學生的隊伍就都排得整
整齊齊的了,還不夠安靜的只有最小的孩子們。
國歌聲響了起來。
唸經的聲音。
隊伍行進的鼓聲響了起來……
一隊隊的學生隊伍走進了教室,三五成群,邊走邊談的老師是最後的一批,後頭只剩
下空曠而碧綠的草地。
兩座教室大樓又像清晨一樣安靜了,不同的是教室裡有了學生和老師,他們正各盡其
責。
發來到樓上,走進校長休息室,每個早上他都得來聽候命令。校長正坐在辦公桌前看
報,年齡大約四十出頭,圓圓的臉龐,上唇稀疏的髭鬚修剪得整整齊齊,這使他整張臉顯
得莊重而有魅力。見到發進來,他雙手將報紙一闔,只用一隻手疊了起來,隨手將報紙往
桌上扔。
「吃飯了沒?」校長問道。看來這句問話是無需回答的,就像人們打招呼常用的「要去哪兒」一樣。
「等一下去把學校前面的土翻一翻,要離水泥甬道一公尺遠,長度就像走廊那個樣子,挖成四塊,中間留些間隔,把土翻鬆,準備種彩葉草,種點花草樹木可以美化一下環境,說不定,城裡的大人物會來檢查。」他停頓了一下,然後問道:「今天能做完嗎?」──這才是需要回答的問話。
「我想可以。」
「好吧,加把勁。」他朝發笑了笑,「噢,還有一件事,巴里查老師告訴我,今天早
晨他去洗澡的時候,你老婆敞開胸口讓他看乳頭,不管怎麼樣,你總得管管老婆呀!喂,
她到底是不是你老婆?」校長齜牙笑著問。發沒有回答。他接著說:「住在教職員宿舍的
老師都是從別的地方來的,別搞得太難看,壞了我們小鎮的名譽。」校長大概再也想不起
什麼,於是便說道:「啊,好了,你去忙吧,不然事情做不完了。」他重新拿起報紙,接
著往下讀。
發轉身走出屋子,沿著走廊走著,教室裡老師站在講台上正給學生上課,他覺得大家
的眼睛好像都在盯著他,好像每個人都知道了巴里查老師看到了「良」乳頭的事。(「良」是發對繼母頌鬆的稱呼,他不知道叫她什麼才好。當父親在世的時候,他和她說話的次數完全數得出來。父親去世以後,他和她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說起話來總得有個稱呼。要叫她「媽」嘛,但他本來就沒有媽媽,也不會喊任何人為媽媽;叫「後媽」吧,但頌鬆的年齡幾乎比父親小了一半,「大嬸」、「阿姨」、「大姐」都行不通。她不是他的親戚,他也沒有親人,於是只好叫她為「良頌鬆」,但這種叫法又把本來應該親近的關係變得疏遠了,叫習慣了,便只剩下「良」一個字,但聽在別人的耳朵裡,似乎又帶著點親暱的味道了,好像是發把父親妻子的名字「頌鬆」故意改成了「良」3,目的是占有寡婦頌鬆最私密的那個部位而不至於害臊一樣。)
※譯注3:「良」通譯為「娘」,這裡為避免混淆,譯為「良」,泰文นาง(nang),是女人、女性之意,也是已婚女子名字的前銜,在正式場合使用居多,為「女士」之意。
發打開樓梯下面放雜物倉庫的門鎖,把鑰匙塞進褲子口袋,拿起鋤頭、鐵鍬和一團繩
子,向校園前面走去。他將繩子拉成一條直線,便動手翻起土來。
工作……只有工作是唯一還能讓他忘記憂煩的事,他努力認真地做,用心照看工作,為的就是讓時間跟工作所帶來的快樂一起過去。但有時稍不留神,思慮就會趁機闖進來,那時候腦袋跟身體就會像完全脫離一般。手舉起鋤頭鋤地,嚓嚓作響,但腦子裡卻想著「良」的事,想著想著又想到父親,想到舞台,想到父親的死,想到父親的屍身,又迴轉來想到「良」,想把她趕走,不想再照顧她,只有在鋤頭碰觸到硬硬的什麼東西時,他才會覺察到:怎麼又掉進思慮裡做不了主了! 這思慮就像騎到他頭上一樣,守候著、等著他一失神就嚙咬他到遍體鱗傷,要等回過神來,才再繼續鋤下去。
佛寺裡吃齋的鼓聲響了起來,他抬頭看了看太陽,看看校園前面的草地,樹木青蔥翠
綠,孩子們玩耍的草地中央的土地是一片白色,又帶點粉紅,草皮幾乎全被踩死了。六七
個男孩經過他的身邊向佛寺跑去,這些孩子是廟童,他們必須去侍候和尚;而發是學校的
人,他有義務去侍候教職員們。他把視線從草地上移開,看著自己剛剛翻起的土地,好像
到處泛著閃閃爍爍的金光。他站起身,讓眼睛適應一下強烈的陽光,之後就把鋤頭和鐵鍬
收進倉庫,繩子留在原地,以便下午回來時再接續著幹活。
學校後方,蓄水塔裡的冷水沖去他一身的燥熱和溼黏。他用雙手接滿了一捧水,將臉
浸在水裡,一上一下擦洗著,再用手輕輕地敲著後方肩頸,像是能消除疲勞,感覺舒服點
似的。他關上水龍頭,兩隻手溼答答地在胳膊上抹了抹,好像用身體擦手。清風吹拂過來,未乾的皮膚感到一陣涼意,當他走到校門口的時候,身上附著的小水珠就全乾了,而他身穿的黃色卡其布衣服卻仍舊留著水的痕跡。
發走上樓梯,在每間屋子門口等著老師們午餐點餐的紙條。校長是回家吃的,尼帕老
師自己帶飯菜,剩下的七位老師發會替他們買炒飯、什錦燴粿條、醬油炒粿條還有一些別
的。小店就在佛寺後方,那裡也是雙條車4的停靠站。
※4由小貨車改裝而成的簡易載客車,在車子的後車體加裝車篷覆蓋,沿車體兩側安裝固定兩長條座椅供乘客緊靠而坐。因後面加裝的雙條座椅而得名「雙條車」,泰人簡稱「雙條」สองแถว(Song thaew),至今仍是泰國街頭常見的特色交通工具。
他穿過校園前方的草地,鑽進佛寺後面的椰林,急匆匆地踏上了兩旁高度及膝、凌亂
灌木叢的小路。這條路一向沒什麼人走,人們常走的是寺院後方的大路,發走這條路是因
為可以順道經過他的家,而且也比大路近得多。
發順便回了家一趟,打算把早上良袒胸讓巴里查老師看乳頭的事情問個清楚,但茅屋
裡沒有人,只好走出家門轉向沙石大路奔去。走了一會兒,向右一拐,在馬路的盡頭有四
五家賣生活日用品的小商店。發走近賣粿條的小店,門前一輛藍色飾有白線條的雙條車
停在那裡等乘客。他把老師點餐的單子送給在灶前忙著的車大媽,然後便躲到汽車後
面的一張桌子旁,坐在那裡等著,眼睛看著坐在小店裡等車的三個人。
「要去城裡呀?琪!」他問道,被叫了名字的那個人點了點頭。然後他向小店裡頭望
望,年輕的司機正坐在桌旁和一個叫達珉的長髮青年下象棋。
「發不發車呀,格留?你他媽的還要摸多久!你從城裡回來,人不是擠得滿滿的嗎!
是在怕賠錢喔?」坐在車裡著急得快冒火的老先生、老太太們也表示同意。
「等一下啦,我十二點一定準時開車,耐心點,下車來喝杯冰咖啡、冰開水什麼的……你也……」年齡比琪小一點的司機高聲喊著回答,然後又低頭看著棋盤。
琪從車裡下來,坐在旁邊,微聲地抱怨著:「你這個死傢伙,十二點不走我一定踹你!」
「一言為定……你來幫我看看,我快輸了。」格留把琪的注意力引到了棋盤上。
「誰說你會輸?他才要輸了呢!這麼走你看看怎麼樣!」
達珉出車將了一軍。
「哎呀,我下不過你,你也來一盤吧!」看到琪搖了搖頭,格留便把棋子收進鐵罐。小店立刻安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格留轉過臉開玩笑地問發:
「你要去城裡嗎?我可以等你。」
發搖搖頭。「我去幹嗎?」
「嘿,去開開眼界呀,現在那裡有『茶室』了,知不知道『茶室』呀?」格留追問著,就像下棋的人要逼得對方走投無路一樣。
「不知道。」發直楞楞地回答,他不知道這個年輕人想弄清楚什麼。
「你不想喝點茶嗎?那可是燒滾滾的茶呀,喝了會出汗,爽死了。」
「嘿,我常喝呀!」發自豪得很,自己並不落伍,不必到市場去,他每天都泡茶喝,在他出家當沙彌的時候就開始了。
「那你繼母呢,她也跟你一塊喝嗎?」格留笑瞇瞇地問,轉過臉來衝著琪笑,好像在
演一齣鬧劇,逗等車的乘客開心,消磨消磨時光。
「當然呀,怎麼不一起喝!」發提高了聲調,覺得自己占了上風──看看這些人,坐車進城就是為了喝杯茶,這些傢伙看樣子精神有點不大正常。
「那你喜歡在什麼時候喝茶?」
「有空就喝,不太一定。我每天睡前都會喝,喝了喉嚨會很舒服。」發剛把話說完,格留便哈哈大笑起來,笑到前翻後仰。聽了這一語雙關的話,旁邊的人也忍不住偷笑起來。
「舒服,真的舒服嗎?還真是舒服咧!」格留還在笑。
「嘖嘖,奇怪咧,有什麼好笑的,就是喉嚨舒服呀!你是沒喝過茶嗎?」發的語調帶有瞧不起對方的意思。
「意思是,你一天和繼母喝好幾回囉?」
「是呀,你問這要幹什麼?」發才感覺這些話不太對勁,似乎有其他意思。
「沒事,隨便問問。你說和繼母喝茶喉嚨舒服,我問你是不是常常喝,這沒什麼呀!」這時候,格留大概注意到了發眼神的變化。
發的神情像是在聽格留說話,但他卻全然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他心裡想著,為什麼
喝茶的事他們要笑?昨天說到中午喝粥的事情他們也笑。這些傢伙實在很怪,中午喝粥他們笑,睡覺前喝茶也笑,這是不是和良有關係呢?想到這裡,發的臉色明顯地表現出不滿的情緒,但他盡量忍耐,靜靜地坐那裡不說話,眼睛看著小店外頭,讓格留這小子一個人在那兒傻笑。
第一部 羅網中
1
長方形的屋子裡,光線黯淡。
第一扇窗戶被打開了,淡黃色的光照射進來,排列成行的桌子依稀可辨。第二扇窗戶
又被打開了,屋子裡明亮多了,這裡的一切已經可以看清。教室前面的黑板,右上角用白
色的粉筆寫著一九XX年X月X日一行字,黑板下面的溝槽裡,用過的粉筆頭和掉下的粉
筆灰堆在一起。當第三扇窗戶被打開,屋子裡更明亮了。講課用的講台在黑板的右側,椅
子被推進講台,上頭擺了黃褐色的粉筆盒和紅色的花瓶,裡面插著暗紅色的茵比拉花,花
瓣已經謝了,無力地垂在花瓶上;光線照射進來,將投在講台...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泰國知名語言學教授、泰國皇家學會準泰語組會員
阿南‧勞勒窩拉袞(Anant Laulertvorakul)
人類天生極柔弱,並非身體柔弱無尖牙利齒以抗敵,而是人類的心靈最是柔弱易脆,而這,是《判決》這長篇小說裡悲劇的根源。
書名取為《判決》,是作者想要清楚傳達社會對其成員有極大的影響力,當社會多數人已然堅信在自身社會裡的某位成員是怎樣的人了,那就好像法庭對那人下了決定性的判決般,必定是那樣,不可能錯且不會改變了,好比書中主角「發」所身處的小小社會,「發」被社會下了好幾條不公義的判決,但最令他揪心並陷入極度痛苦的是:他違犯了嚴重的道德,把剛死不久父親的老婆拿來當自己老婆,而且還沉溺在性慾中……不選時間、地點地性交,「光天化日下的也不知羞恥……」 每個夜晚「發」都得獨自面對人們判決所帶來的痛苦到不藉酒醉的威力難以闔眼入睡的地步。
主角「發」(泰文ฟัก)這名字,是作者刻意拿英語同音字 fuck 以逗弄取笑社會給主角的嚴厲審判,小說閱讀的整個過程,讀者會對可憐的主角產生感同身受的同情,並追隨「發」的生命直到以非常可憐的死為結尾的悲劇,「發」的生命寂寞地熄滅但卻並不空白,「發」所曾生活過的小小社會,人們可不曾忘掉他,大家總還要提起「發」,所不同的只是:這個有著能給全村當好榜樣、像「校長」般好人的小小社會裡,他已搖身變為傳奇壞蛋。
「發」的生命已不可能復還,對他的判決也同樣無法翻找出來重審,「發」相信能證明他清白的唯一證人:寺裡的收屍人,但又有誰會去聽操持污穢有如浸在膿水裡的屍體、人人嫌避的收屍人的話? 又有誰會去看重「發」生命的價值,以至於願意為他把舊案重審來替他平反?整個社會只會把「發」這個惹人厭惡的生命來當茶餘飯後的聊天說嘴的材料而已呀。
讀這本小說時,讀者或許會生起疑問和混亂,即關於社會行為準則的疑問,特別是泰國鄉下地方,人與人間都有著非正式的關係、討厭傷風敗俗的行為。至於混亂是指:錯的是誰?錯的是整個社會的人;既不聽他辯解、也不給他一點兒上訴機會、硬是給「發」塞上了不公義的判決。又或者,是「發」自己錯了,由於心性軟弱及對社會其他人的過度在意。
這本小說提醒了讀者:任何事超過適當、適度,不管過多或過少,全都是苦,「發」是個好例子,他給社會過高的評價,或想要社會裡的人們給予自己超過應有的評價,他才會淹沒在苦裡,尤其是當無法持守第五戒「酒戒」時──這個一切身心放逸的根本,「發」就掉進了缺少正念覺醒的放逸中,生命直線急速墜落,比起被社會不義公審還要來的糟糕許多。
雖說這部小說是悲劇,主角不停地遭遇及面對孤單寂寞與沮喪低潮,但讀者仍可從閱讀中得到無比珍貴的經驗,恐怕也有不少讀者忍不住會想起,生命中的某些片段也曾像「發」一樣,淪為社會眾人批判的受害者,要如何既是社會的一份子、又怎樣能在社會當個自由個體之間取得平衡,是否會成為像主角「發」走向悲慘的命運結局,只有讀者在讀完本書的最後一句後才能回答了。
◎推薦序二
──目的達泰語教室 鄭海倫(Helen Cheng )
第一次接觸翻譯小說是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少年十三歲的我自那以後,便把到京都親見金閣寺當作今生必定要完成的志願,一有機會便搜集京都的地圖、資料,心中這一股莫名的想望卻要到三十年後才得以實現,當站在跟書本旅遊雜誌照並無二致的金閣面前,心中升起的依然是自少年時代由長篇小說《金閣寺》種下的想要親見金閣的感慨:夢想終於實現了。
大學時代看的長篇翻譯小說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儘管是公認的好譯本(林文月老師譯),但小說結構龐大,由於描述的是千年前平安時代的人事物、時代久遠,加以書裡人物多,人名、官名、小說裡的人情世故實在遠遠超過二十歲年輕人所能理解的,讀到一半便以迷糊收場,但《源氏物語》的相關時代人物已然在我心中撒下許多種子,對京都更增一股親切感,就彷彿有一群認識的人過去曾在那裡生活過。
拜疫情之賜,不用再鎮日東奔西跑,成天待在家還常有一整段時間可工作、看書不受干擾, 三不五時還能參加一些喜愛的線上演講或課程,選了「日本近現代文豪跟他們的作品」來學習,花了相當多時間,努力看了大量的明治以後日本文豪重要的小說,特別喜愛的有:樋口一葉《十三夜》、森鷗外《雁》《山椒大夫》《舞姬》、夏目漱石暢銷百年的長篇小說《心》,以及近幾年方才完稿出版的《平家物語》(鄭清茂老師譯註)。尤其看《平家物語》時,邊看心裡邊不停地讚嘆:「哎呀,譯筆真是典雅呀,哎呀,怎麼能翻譯得如此對仗工整,遣詞用字又如此優美莊重呢? 翻譯功力真是深厚啊……」就這麼邊看邊讚嘆地一路看下去。雖說《平家物語》描述平安末期人事物的複雜度跟《源氏物語》不相上下, 但已步入中年的我,在歲月流轉中多歷人間世事,已很能體悟其中的人情世故,並輕易理解小說裡複雜的架構和發展情節。
另一方面,隨著年紀增長,日常時間的流逝,彷彿也加速了起來,天亮到天黑,感覺彷彿變得像幾個眨眼而已,倏忽就入夜,看小說,尤其是看長篇小說,已成為昂貴的嗜好,是高度排擠閒暇時間的奢侈。但好的小說,特別是歷經時間淬煉、受人讚譽的小說魅力仍在,它們所創造出來的人物性格鮮明,根據時代背景所營造出來的對話、想法、人生軌跡與種種場景,大出意想之外或喜、或悲、或感傷的結局,讓人在閱讀時瞬間進入另一時空,跟時下流行的追劇心理狀態頗為一樣,只不過文字描述更具想像空間。生命的有限讓我們不得不擇其精華,為的是節省大量 try and error 的寶貴時間,通過時間考驗的文學名著,可讓現代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讓心靈直接撫觸偉大、出色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我年紀越長,越是只選名著閱讀的理由。
《判決》(คำพิพากษา) 在泰國就是這樣一本經典文學作品 (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ขึ้นหิ้ง),是現代受過相當教育的泰國人都知曉的一部小說,不但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其所描寫的場景與主人翁「發」要獨自面對社會公審與言語霸凌,甚至被排拒於小小社會所有活動之外,在網路世界逐漸超越真實世界的今日,公審與霸凌更加頻繁地成為常態,或捕風捉影、或故意挑起風向,群眾自認代表正義公理,不能或不願持平論事,在群起攻擊中躲在鍵盤後面攻擊、用無情的文字凌虐當事人,即使公審的內容不是事實而是偏見、只是捕風捉影、或僅僅是被異己用來打擊的手段,卻總已讓當事者心中滴血、有口難辯,不敵眾口強壓,最後只能躲藏起來乃至於自我摧殘。這樣的事其實在你我今日所處的社會,也是頻繁上演的,小說寫的就是人生,不管是真實發生過、存在想像裡、或只在小說家的筆下。
男主角「發」也讓我聯想起老舍《駱駝祥子》裡的「祥子」,他們都年輕、身強力壯,但個性特別的老實單純、只知埋頭苦幹而不擅言語,兩人都想要踏踏實實靠自己的勤奮努力過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外在急遽變動的社會與蓄意欺騙,將他們積累的小小身家一再的化為烏有,這種事一而再地發生,到最後他們終於放棄努力,逃避到酒精的麻痺裡去,在強大的社會壓迫面前,悶聲不吭的拗脾氣, 始終固執地堅持只要不做虧心事就不會有事,既不避嫌,也不辯解,一步步把他們推向急速掉落的人生悲劇裡,(是說辯解又有誰聽呢? 這樣靠勞力維生又無恆產的底層人說話辯解會有人要信,有人要聽嗎? 時代雖然不同了,但同樣的疑問仍然適用在一陣又一陣的網路「社會公審」裡)不是嗎?
「目的達泰語教室」在台灣從事泰語教學已近二十年,近年總算如願望開了高階泰文「泰國文學名著選讀」(跟英日德法語相比,泰語在台灣學習人數還是很少的,高階泰文要湊到足夠上課的人數並不容易),由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語系教學二十二年資歷的阿南教授所教授,由我輔助並擔任現場口譯,也有黃則揚(Erik老師)常態性地開泰國著名小說《佳媞的幸福》(ความสุขของกะทิ),帶領同學們從單純泰語學習提升到文學欣賞的角度。而我因長年教授泰語會話及從事泰語口譯,深覺需要再提升自身的泰文程度,便也要求自己在百忙中抽出時間來看了十數本泰文小說。受限時間,只能挑名著如《四朝代》(สี่แผ่นดิน)、《紅竹村》(ไผ่แดง)、《殭屍鬼的故事》(นิทานเวตาล) (此為梵文名著,泰文版是從英譯本再譯一次,是泰國公認的優良翻譯作品)……來看,因為都是看泰文原文,因此在理解上較費時,斷斷續續花了好幾年,不過原文小說看的是原汁原味,就算時間增倍也沒得抱怨了。
然而,《判決》這本書先看的卻是中文譯本,緣於二○○九年台北書展泰國館展示,買書現場還能排隊給作者查‧勾吉蒂簽名,翻開第一頁後跟所有的好小說一樣,讓人欲罷不能、迫不及待看下去,因為就是很想知道最後的結局啊!
一直以來,都希望台灣的泰語學習不要掉入拚檢定考試、努力做考題的巢臼,而是透過學習語言,深入了解泰國文化底蘊,知曉泰國歷史文化及泰國上座部佛教傳統,因為任何語言都只是工具,其所承載的思想與觀察世事萬物的角度,才是我們花好幾年孜孜不倦學習,能掌握並真正收穫的時刻。泰國躲過西方列強殖民、沒有近代民族國家成立時的流血革命、是近代全世界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值得所有對全球政治、外交、歷史有興趣的人士好好關注並深入了解。
此次「目的達泰語教室」全額出資支持泰國文學名著《判決》重新出版中文版,除因本書譯筆優美詳實,把好小說與大眾共享,也算盡了些社會責任,以感謝大家多年來的鼎力支持。如前所述,本書內容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請讀者自行搜尋,也建議泰文有一定程度者,可把泰文本跟本書對讀,由於譯註詳細,對於提升泰文能力及了解泰國傳統鄉下社會人際互動、泰國上座部佛教寺院與村落生活的密切關係將有莫大的助益。更希望藉由閱讀本書,讓泰國在台灣人的心目中不再只是曼谷、清邁、芭達雅的觀光景點而已。
泰國是個方方面面都令人著迷的國家,傳統的泰人深信佛教因果,勤做布施供養,看似溫和有禮的外表舉止,內心其實有著跟華人很不一樣的思維,其民族性、認識世界的角度與社會共識,可說建立在上座部佛教及無所不在的鬼神敬拜中。而真正具哲學形上意味的宗教情操,卻又是當代華人所最缺乏的一部分(別忘了泰國有數百萬因戰亂成批成批逃難落戶謀生而成家立業的華裔潮州、福建、客家、海南人),書中純粹的泰國鄉村生活,跟你我今日認識的,有相當經濟基礎的泰國華裔是有相當差距的,要注意小說設定的年代差距,這點請容我在此特別提醒。
◎推薦序一
──泰國知名語言學教授、泰國皇家學會準泰語組會員
阿南‧勞勒窩拉袞(Anant Laulertvorakul)
人類天生極柔弱,並非身體柔弱無尖牙利齒以抗敵,而是人類的心靈最是柔弱易脆,而這,是《判決》這長篇小說裡悲劇的根源。
書名取為《判決》,是作者想要清楚傳達社會對其成員有極大的影響力,當社會多數人已然堅信在自身社會裡的某位成員是怎樣的人了,那就好像法庭對那人下了決定性的判決般,必定是那樣,不可能錯且不會改變了,好比書中主角「發」所身處的小小社會,「發」被社會下了好幾條不公義的判決,但最令他揪心並陷入極...
作者序
為作家代言
──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
我是以寫作為生四十餘年的一位普普通通的作家。
各位讀者都有各自的職業和謀生的方式,大家很可能以為作家是一位有天賦、有藝術品味、有想像力的天才;他們可以用普普通通的文字寫出美好、崇高的故事和詩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最後結局中毫無例外要死亡的普通人,區別僅僅在於生前謀生的職業不同而已。
每種職業其重要性是同等的,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關聯的。
以寫作為生的作家,如果沒有耕田犁地的農民,那麼作家能有飯吃,會有時間創作嗎?
人與人的關係是互相關聯的,如果作家寫出作品,沒人讀,那我們還怎麼叫他為「作家」呢!
諸位讀者手中正在讀的《判決》這部小說,是我創作生涯中的一部作品而已,並沒有什麼異乎尋常的深意。
這部小說記錄了我年輕時的思想。那時我二十七歲,反映了那時我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法。看到了,我就把它記錄下來了。我想,大概用不了多久這種現象就會消散,就像過去發生過的別的事情一樣,日子一久,就再沒人能記住它了。
今天,這部作品的泰語版誕生已四十一載,但作品中寫的事情仍然存在於世上,存在於人們的關係之中,它並沒有如我想像的那般成為往事。
相反,今天我們判斷什麼都更加快速,「判決」什麼也更加輕易,正如我們今天在現代世界網際網路上所看到的、所發生的一切那樣。
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
儘管如此,當《判決》的繁體中文版在台灣第二次出版印刷之際,作為泰國的一位作家,我當然為這部作品所記錄的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使讀者得到更深刻的認知而感到十分高興。
今天,我要深切地感謝使《判決》再次成為台灣讀者手中一部作品的「目的達泰語教室」,和有關各位人士。
與此同時,作為這部作品的作者,我還非常希望《判決》這部作品能夠引領台灣的讀者喜愛閱讀其他泰國作家的文學作品。
謹致 良好的祝願!
為作家代言
──查・勾吉蒂(Chart Kobjitti)
我是以寫作為生四十餘年的一位普普通通的作家。
各位讀者都有各自的職業和謀生的方式,大家很可能以為作家是一位有天賦、有藝術品味、有想像力的天才;他們可以用普普通通的文字寫出美好、崇高的故事和詩歌。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最後結局中毫無例外要死亡的普通人,區別僅僅在於生前謀生的職業不同而已。
每種職業其重要性是同等的,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關聯的。
以寫作為生的作家,如果沒有耕田犁地的農民,那麼作家能有飯吃,會有時間創作嗎?
人與人的關係是互相關...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作者序──為作家代言
序幕
第一部 羅網中
第二部 往自由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作者序──為作家代言
序幕
第一部 羅網中
第二部 往自由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