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讀繪本,他愛上了翻書的樂趣
陪孩子玩遊戲,他開始懂得找出邏輯
與孩子一起畫畫,他學會了觀察世界
一本「最有創意、最具人性」的共讀法寶集
揭密好玩又實用的繪本共讀技巧,
在歡笑聲中,見證孩子的創意力,讓孩子愛上閱讀!親子共讀繪本,不僅能促進孩子認知發展、拉近親子關係,
還能透過圖畫與文字的結合,讓孩子體驗閱讀的樂趣,
進而培養閱讀與寫作的愛好。
▍不再只是說故事而已!原來繪本共讀可以這樣玩!
提到繪本共讀,許多家長可能會問:
「只要照著繪本文字唸給孩子聽就可以了嗎?」
「共讀從幾歲開始?孩子聽不懂怎麼辦?」
「共讀時孩子總是不專心,我該怎麼讓孩子投入?」
「黃秋芳創作坊」資深作文老師梁書瑋,將她多年與孩子共讀繪本的經驗,
寫成一篇篇暖心的故事,記錄在《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裡。
童心未泯的書瑋老師,在書中分享她多元又創意的共讀心法,
讓繪本共讀不再只是「單純說故事」而已,而是充滿驚喜、笑聲的遊戲盛宴
不僅解答你對「繪本到底該怎麼共讀?」的疑問,
生動、趣味的經驗分享,還能帶給所有家長、教師與孩子同樂的互動靈感!
▍法寶一:打造沉浸式閱讀時光,「陪」出孩子的感受力
與孩子共讀繪本時,別忘了花點時間在每一幅畫、每段文字之間停留,
多問孩子問題來激發想像力,鼓勵孩子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例如:
●「這張圖看起來像什麼?」
●「為什麼他是《遲到大王》呢?」
●「如果有一隻彩色大象,牠會出現在哪裡呢?」
更別忘了對孩子的回答保持「好奇心」,這樣才能建立孩子與大人、書本的幸福聯繫,
在故事與圖像中,找出自己的邏輯與答案,培養對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力。
▍法寶二:將繪本與遊戲結合,「玩」出孩子的創造力
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娛樂,更是培養創意思維與想像力的重要途徑。
你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有趣的玩法:
●將繪本作為大風吹的題目,考驗孩子的反應力與記憶力;
●選用文字富有節奏的繪本,與孩子一起吟唱旋律;
●讓孩子們在紙上亂畫,邀請他們把亂畫的圖拼湊成一則故事。
透過這些簡單又好玩的遊戲,不僅能加深親子互動,還能玩出孩子的創造力,留下更多美好回憶!
▍法寶三:鼓勵孩子以圖像和文字創作,「寫」出孩子的故事力
以圖像化的「作文結構圖」取代傳統作文的「起、承、轉、合」,
這樣孩子更容易記住,也能輕鬆應用在寫作或說故事練習上。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將孩子的隨手塗鴉,裝訂成孩子專屬的繪本,
讓孩子練習為圖畫敘說一則故事,在圖畫中找出更多線索,添加更多故事細節。
其實,每一位孩子都是說故事高手,
當我們願意聆聽、欣賞、循循善誘,就能見證他們的成長,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這不只是一本教學現場散文集,更是一本給父母、老師的繪本共讀法寶集
書瑋老師說:「世上沒有一本書,能贏過一本名為『孩子』的書。」
真正的法寶並不在所謂的「教學祕笈」裡,而是在「孩子」身上,以及我們與孩子編織的共讀時光裡。
如果我們都能放下主見、拋開「大人與小孩」的無形界線,
單純與孩子一同徜徉在圖像的奇幻世界裡,
在共讀的歡笑聲中,為孩子的心田種下愛上閱讀的種子!
暖心金句★我總盼著所有的孩子能認真記得每一個人。因為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就是生命中美好連結的起點。
★學習、分享的過程,以及顛覆固有觀點的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們以詼諧、自信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其他人的差異。
★「真正的」親子共讀,不是媽媽陪孩子,也不是爸爸陪孩子,而是「全家一起讀」。
★孩子的「畫」,其實就是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話」。
★我們在每一張畫、每一個問題中停留,分享每一個選擇背後的理由。每一個人都因為各自不同的選擇,顯得更加豐富而特別。
★我學著「不帶任何目的」地陪孩子看書,只單純看著他們享受在畫圖的線索裡,不知不覺中,自己也挺享受每一次在圖裡挖到寶的感覺。
★只有用一雙美好的眼睛看著他們,他們才能變成我們要的美好模樣。
本書特色●精選7位繪本作家(五味太郎、陳致元、艾瑞‧卡爾……)代表作和特色,為新手家長提供經典不敗的繪本選擇。
●內頁穿插孩子的親筆塗鴉照,宛如親眼見證孩子的童真與創意,給予家長、老師更多共讀的玩樂靈感。
●繪本共讀講求「活用」,本書以散文形式側寫共讀日常,相較生硬艱澀的方法論書籍,更添生活感,家長、老師皆能輕鬆應用。
●蘊含「不教之教」的精神,擺脫制式的框架教條,大人與小孩都能從中找出最合適的互動模式與相處節奏。
●「作文結構圖」方便孩子記憶,以「背景」、「細節」、「變化」、「結論」取代傳統作文「起、承、轉、合」,有助於孩子寫作練習。
作者簡介:
梁書瑋,崑山科大會計系畢業;兒童福利專業人員丙類保育員。穿上長裙是「黃秋芳創作坊」專任作文老師,負責讀書、寫字和說話;換上褲子是斜槓媽媽,始終和孩子們待在「同一國」。從小喜歡說故事,喜歡畫畫,最擅長把牆壁畫得亂七八糟,替自己留下成長的痕跡,也熱愛娛親搞笑、嘗識挑戰自己極限,把對孩子的觀察記錄寫成《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另外《噓……祕密!》、《樂樂和彎彎》,以及改寫的《格列佛遊記》,是專為小小孩設計的小童話。經營個人新聞台「45°的世界」:https://mypaper.pchome.com.tw/edokwos。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繪本作家
李貞慧|喜歡翻譯和閱讀繪本的愛書人
林文寶|兒童文學研究所創辦人
林世仁|童話詩人
林怡辰|《從讀到寫》作者、閱讀推廣人
海狗房東 |繪本工作者
黃秋芳|小說家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繪本作家
李貞慧|喜歡翻譯和閱讀繪本的愛書人
林文寶|兒童文學研究所創辦人
林世仁|童話詩人
林怡辰|《從讀到寫》作者、閱讀推廣人
海狗房東 |繪本工作者
黃秋芳|小說家
──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Chapter1. 讀五味太郎:繪本共讀的啟蒙首選
兩歲的侄兒有一天走進我房間,自己從書架上拿了《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坐在床上翻讀著:「鱷魚有蟲蟲,爺爺打針,不要不要。ㄅㄛˇㄅㄛˊ(侄兒用臺語唸「沒有了」的說法),Bye bye。」這一刻起,他的「說故事人生」便由此展開,直到現在。
大概沒有孩子不喜歡《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吧!或者應該說,每個人都會喜歡五味太郎(ごみ たろう,1945-)的書。
《鯨魚》是我認識五味太郎的起點。看著鳥兒高飛,喊著:「鯨魚!鯨魚!」然後大家一起「跟風」,掀起一波找鯨魚的熱潮,在一次次「找錯方向」中生氣、抱怨,最後卻只有跟著鳥兒改變視角的孩子能夠看見鯨魚的真面目。
一開始閱讀這本書,只覺得好有趣、好可愛,像在跟鯨魚玩「躲貓貓」,不到最後找不到真相。直到許多年後,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去動物園玩,大家興奮地「找猴子」,想尋找躲藏在樹叢裡的猴子身影,坐在推車上的侄兒異常好動,即使被大家要求坐好,也不停想要爬起來:「坐好!叫你坐好你一直爬起來做什麼?」
「坐著就看得到了,為什麼要爬起來?」
阿嬤的這句話敲醒了我:對啊,如果坐著看得到,他為什麼要一直爬起來?所以我蹲下身,用跟侄兒一樣的高度與視角找猴子。果然,就是看不到才要站起來呀!連忙叫弟弟把侄兒抱起,讓他也能從大人的高度看見玩躲貓貓的小猴子。
看著侄兒終於笑開懷的表情,我忽然想到,這不就是真實版的《鯨魚》嗎?比起真相,我們更容易看見自己的影子。原來《鯨魚》不單純只是「找鯨魚」,也是在找一個大人和小孩能互相理解、一個能夠創造更多可能的世界。
作家五味太郎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最喜歡暑假作業的「繪本日記」,暑假第一天就能完成一整個假期的記錄。他把畫畫當遊戲,任由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預言著暑假將過得何等精采。他的第一本作品《道路》,書中那一條條不同的路,各自通往不同的目的地,彷彿就是他的作品預告,預告了接下來他的每本書都通往不同讀者的心,並帶著讀者重新出發,像玩躲貓貓般尋找心裡那遺失的一角。
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躲貓貓」是個重要階段,也可視為孩子學會的第一個遊戲。簡單的「○○在哪裡?」、「哎呀,被你找到了!」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認知,認識和他相處、玩樂的照顧者,同時開始有「物體恆存」的概念,讓他們明白照顧者即使不在視線範圍內,他還是會出現,進而慢慢理解生活中的人、事、物會一直都在,間接幫助孩子和主要照顧者走過「分離焦慮風暴」,克服因分離焦慮所帶來的親子衝突。
當自己成了一位媽媽、一個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重讀《小金魚逃走了》、《誰吃掉了?》、《藏在誰那兒呢?》、《爸爸走丟了》這些作品,發現不只整本書都是遊戲場,更像是陪孩子在玩躲貓貓,只要孩子找到心裡所期待的對象就會很安心。
幾個朋友帶孩子們到家裡聚會,聽著大人們的「媽媽經」、「爸爸經」,孩子們愈來愈坐不住,乾脆把孩子們都帶到餐廳,圍坐在餐桌旁,桌上擺滿五味太郎的作品,看這光景,儼然像個小小孩的讀書會。
和孩子共讀《爸爸走丟了》,這書名就讓孩子哈哈大笑了許久,開始討論起「各種走丟經驗」,舉凡從百貨公司走丟、火車站走丟、夜市走丟、到洗手間也走丟⋯⋯我都要懷疑,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想讓爸爸媽媽走丟了呢?
這本書獨特的版型,以及特殊的裁切設計,帶有「幼兒洞洞書」的效果,孩子可以任由自己的想像,從「洞口」預見接下來的故事,這使他們感到驚奇,紛紛開啟興奮模式投入其中,驚呼聲與笑聲互相交錯。隨著故事進行到第二頁:「不知道什麼時候,爸爸走丟了⋯⋯」孩子原本才停下一會兒的笑聲,馬上又從四面竄出,看來孩子們對於「爸爸走丟」這件事感到趣味盎然。
七歲的小Q在孩子群裡年紀最大,她說:「老師有說,跟爸爸、媽媽走丟不能亂跑,要請大人幫忙。」
我一邊讚嘆小Q的懂事,一邊心想:「『老師說』簡直可說是孩子們的『緊箍咒』」。
「但是我有更好的方法。」小Q得意一笑:「你不見要找爸爸,就要先大聲叫『爸爸』,讓他知道你在找他。」
「哈哈哈哈,可是路上會有很多爸爸耶!」年紀較小一點的晨晅反駁:「還要叫爸比的名字吧!這樣才知道是哪一個人的爸爸啊!」
才中班的晨芯馬上附和哥哥:「要叫『小硯爸比』……」
本來輕鬆的讀書會現場,忽然成了某個慎重的研討會,孩子們很認真地討論「該怎麼叫爸爸」,卻讓在一旁偷偷參與的大人笑翻了。
故事持續進行著。孩子一邊回顧故事細節,一邊幫書裡的主角一起「找爸爸」。經歷一次次的「找錯人」,他們乾脆「不找」了,利用每頁出現的「爸爸特色」,想像出一個新的人或物,直到故事中的爸爸被找到。
畫面來到最後一頁,爸爸跟小男孩手牽手要回家時,一向是哥哥小跟班的晨芯忽然問:「姑姑,爸爸買的禮物怎麼不見了?」
「欸,對耶!到底爸爸有沒有買禮物呢?」接著大家又開始新的一場記憶力大考驗。
陪孩子共讀,一刻也不能鬆懈呢!
才把手中的書放下,原本安靜的佑子指著這幾本書封上的作者名說:「阿姨,這些字跟這些字一樣!」順著孩子的發現,讓他們知道,今天讀的繪本作家叫「五味太郎」,期待未來的他們看到這些書,除了「我讀過這本書」之外,還能比別人多知道一些訊息。
小Q問:「太郎是什麼啊?」
我告訴孩子們,太郎是名字,只有家裡第一個出生的男孩子才能叫「太郎」。
晨晅一聽,馬上露出誇張的表情:「姑姑,妳騙人,妳明明說他叫『五ㄨㄟˋ太郎』,就是有五個人啊!」
「阿姨,這樣我們有『二位太郎』。」小Q指著在場唯二的男孩子。
看著晨晅跟佑子的反應,我忍不住拋棄「阿姨很會讀書」的形象,毫無形象地在孩子面前放聲大笑。這就是陪孩子們閱讀的樂趣,每一個看似無關的線索,他們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連結,他們各個都是玩躲貓貓的遊戲高手,擅長找出隱藏在書裡的線索。
我試著讓孩子知道,「五味太郎」不是「五位太郎」,是味道的「味」。
這時連很少出聲音的佑子都瞪大了眼,小小聲地唸著:「也太多味了吧!」
「哪裡會有很多味道?」我問。
「夜市!有臭豆腐、還有炸雞排……」晨晅邊說邊扭著小圓肚。
「百貨公司。」小Q捏著鼻子:「很多奇怪的香味。」
「廚餘桶。」佑子說:「我上次倒廚餘,廚餘桶有很多味道,香香的菜倒進廚餘桶裡就不香了。」
「是啊!所以我們要努力把香香的菜吃光光呀!」身為老師,一找到機會,我忍不住就「說教小博士」上身,實在不是可愛的習慣呀!
當孩子有所理解後,我進一步地向孩子說明,就是因為很多味道聚在一起不會好聞,所以「五味」在日語中和「垃圾」同音。孩子一個個睜大眼:「這樣就變成⋯⋯太郎了。」就怕又見到「說教小博士」,他們自動把「垃圾」消音。
我對他們點點頭,稱讚孩子懂事的「自動消音」,也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推論正確。
「可是五味太郎才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呢!因為他覺得有比生氣更重要、更好玩的事⋯⋯」
「畫圖!」
「說故事!」
「跑來跑去!」
孩子繞著桌子,手指點著桌上的書:「這個跑,這個也在跑,一直跑,五味太郎也太愛跑了吧!」
轉瞬間,孩子們又開啟一場新遊戲,整間屋子都是笑聲,每個孩子都是五味太郎。我想這應該也是五味太郎畫《遇到選擇時,你會怎麼做?》的心情,每一個問題、困境,都因為我們的轉念而有所化解,就像烏雲擁吻著光,我們也能看見自己不同的可能性。
讀書會散場後,晨芯抱著《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拉了拉我的衣角,指著書 中牙科診所的招牌:「姑姑,妳看有Totoro!」仔細一看,還真的!裡頭也有一隻從動畫《龍貓》中逃跑出走的小白龍貓呢!
我一邊收拾排開在桌上的書,一邊想著:孩子們的「新發現」,幾乎都跟離開、移動、探索有關,似乎也意味著,一個人要保有活力,就是要不斷改變、不斷移動,不能永遠靜止在原地。
五味太郎曾經在訪談中表示:「我沒有要透過書教孩子什麼,只要從中感受到快樂就好。」
快樂,就是向前走的動力。我想,正是這份精神,讓孩子們能一直「有所發現」。與孩子們共讀繪本的歡樂之旅,也準備要開始啟程了。
Chapter2. 讀艾瑞.卡爾:拓展孩子的想像力
跟著五味太郎的腳步,我們帶著勇氣「出發」,開啟尋找快樂的旅程,眼睛所見都是美好、都是陽光。一如艾瑞.卡爾(Eric Carle,1929 -2021)的書,幾乎每本書一打開,就能看見一顆大太陽,連故事發生在夜晚的《好寂寞的螢火蟲》,也是從一顆大太陽開始呢!
艾瑞.卡爾的書正是帶著像陽光般溫暖、幸福又安適的情味。或許是因為從小得到爸媽的支持與肯定,讓艾瑞.卡爾的作品得以散發讚嘆生命的單純與熱情。讀他的書,總給人一種「簡單輕鬆」的感覺,很適合想要讓心情放假時閱讀,跟著畫面一頁一頁地翻,悠閒而從容,彷彿回到幼年純真時刻。
畫面中沒有特別多的線索,只要跟著蓬勃奔放互相交疊出層次的顏色、拼貼,享受著自由與秩序,再跟著不同的「版型」,在圖與顏色裡遊戲,最後透過「特殊的裝置」,讓孩子彷彿親眼看見螢火蟲的光亮、親耳聽見蟋蟀的嗚叫,使閱讀多了份驚喜。
讀著艾瑞.卡爾的作品,本來只是想要享受那種不用花腦筋的「簡單」風格。沒想到,跟著孩子重讀《好餓的毛毛蟲》時,似乎也跟著這隻毛毛蟲,一起吃 著蘋果、梨子、李子……,然後結繭、蛻變,最後化為一隻蝴蝶。
能夠一次又一次與孩子同在,專注於繪本主題作家所繪製和連結,瞬間進入了共同的情感領域裡,在那裡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同時也一起享受著世界帶來的驚喜和喜悅。每認識一位主題作家,就能認識這位作家筆下的各種角色,於是會發現我們是多麼地幸福,能夠在繪本的形象色澤間,認識了這麼多親密的好朋友。
就這樣,我們學會和孩子一起翻著繪本,觸摸「不一樣的世界」。
任何一次親密幸福的繪本共讀,都是從封面、封底的「觀察」和「想像」開始。
習慣在封面和封底多停留一點時間,隨意翻了翻,光線、聲音以及周邊的擺設、人際、氣氛,都會影響孩子解讀這些圖像。看著攤開的封面和封底,孩子緊張地指揮起我翻書的方向:「老師,不是啦,不是那一面!」、「妳看,毛毛蟲都從樹葉上爬下來了,妳不能再叫牠回葉子上啊!牠都說牠好餓了,牠要去找東西吃!」
「假裝」順著孩子們的意思翻開蝴蝶頁,看到頁面間繪滿「彩色珠子」,我把握每一個時間縫隙向孩子提問:「這是什麼?」
孩子們一個個用疑惑的雙眼看著我。有一個孩子還「老氣橫秋」地對我解說:「老師,那是地板。地上本來就會有很多顏色啊!」
接著還有孩子提出證據,指著地板上的坐墊說:「老師,連教室的地板上,都有很多顏色的墊子啊!」
看著占了半個畫面的太陽,孩子忽然對整齊的光芒產生興趣:「太陽有梳頭髮!」
一個孩子反駁說:「那才不是太陽,那是大隻的毛毛蟲,太大隻了,所以只看到頭而已。」
大隻的毛毛蟲?
聽著孩子的話,連忙低下頭看看畫面裡的太陽。哈哈,還真的有一點點像呢!我們這些看得懂國字的大人,看到畫面旁寫著:「暖和的太陽升上來了。」所以覺得那占著半個畫面的,當然是太陽啊!然而正因為我們知道答案,所以觀點也因此受到侷限,好像我們都變得看不懂圖了。
大毛毛蟲?真沒想過呢!每陪伴孩子一次,都在「更新自我」一次。突然間有個想法,下一次我要把所有的字遮起來,看看「圖在說什麼」,學著當一個不識字的孩子看繪本,應該會冒出許多有趣的答案吧!
「怎麼可能?」孩子意外提出的想法,讓大家的疑問不斷冒出。屬於閱讀的「魔法時間」,瞬間暫停。只不過是書中的一個畫面,竟讓孩子開始辯論起來:「毛毛蟲怎麼可能有這麼大?」
「你又沒看過,怎麼知道沒有這麼大的毛毛蟲。」
「那你有看過嗎?」
孩子們紛紛看向我,看起來大家都希望我可以立刻做出「智慧的裁定」,可是我除了以笑容回應之外,沒有其他反應,因為我喜歡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自己找到答案,同時也找到彼此之間的平衡。
「我沒看過,可是也可能會有這麼大的毛毛蟲。」有孩子指著小小的毛毛蟲說:「牠餓了啊!去找很多食物吃,以後就會長大,最後變成大毛毛蟲了啊!」
「老師,真的是太陽耶!」在一旁聽著同學對話的孩子指著文字,一字一字地唸:「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陽升上來了。『ㄅㄛ』一聲,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裡爬了出來。所以是太陽。」
答案從來都不是我給的。
對我來說,每一個發現都是一個答案,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才會這麼有趣,更有趣的是,這些答案,都是還沒上小學的小小孩找到的。
翻著書,跟著小毛毛蟲,在星期一吃了一個蘋果,星期二吃了兩個梨子,接著三個李子、四個草莓、五個橘子。
「老師,六、六、六,接下來一定是六。」孩子興奮地猜測,對於簡單、重複的邏輯,孩子們能夠感受到「提早掌握世界」的權威。
「老師,牠很小耶!怎麼會吃這麼多啊?」
「毛毛蟲爬很慢耶,牠走路走很久會累啊!我去爬山回家,也會吃很多飯。」
星期六,牠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一個冰淇淋甜筒、一條小黃瓜、一塊乳酪、一條火腿、一根棒棒糖、一個櫻桃派、一條香腸、一個杯子蛋糕和一片西瓜。
「老師,牠去餐廳喔!」有孩子搶著在畫面裡找線索。有人說:「對啊!不然外面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外面只有水果跟樹葉而已。」
另一位又說:「老師,牠在餐廳吃不會被人抓到嗎?」
「老師,吃這麼多,不會肚子痛嗎?」一位乖巧的孩子問道。我笑著翻開下一頁:「會啊!所以在星期天,他又吃了一片又嫩又綠的葉子。」
畫面跳到一隻「放大版」的毛毛蟲身上。
這時「大毛毛蟲」的話題又開始了:「看吧!我就說牠吃很多食物,會變成大毛毛蟲。」
「牠會變大毛毛蟲,可是剛剛那個是太陽啦!」
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在孩子此起彼落的聲音中,結了繭,變成了漂亮的蝴蝶。
「不是變成大毛毛蟲,是變成大蝴蝶耶!」
「不是,是先變成大毛毛蟲才變成大蝴蝶的,小毛毛蟲只會變成小蝴蝶。」這名孩子的結論,似乎得到了同儕的認可。
讓孩子想想,毛毛蟲是怎麼變成蝴蝶的?
「吃了……」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回憶,把所有記憶裡的食物,重新呼喚出來。
「啊!老師,這樣好像小寶寶喔!」孩子因為自己的發現,眼睛裡閃著亮光。
「先喝牛奶,再來才吃一點點東西,再來才吃很多,以後我吃的就會跟我爸爸一樣多了。」
「老師,不是啦!是像學ㄅㄆㄇ啦!小班學一點點,中班通通學完,大班是上拼音,真的喔!我現在還會寫國字喔!我們有回家作業!」
這就是幸福、安適的艾瑞.卡爾帶給我們的樂趣,在單純的故事設定與繽紛的顏色中,為孩子們準備了慢慢摸索、慢慢長大的節奏。
隨著孩子愈來愈會表達,我很喜歡領著他們共讀艾瑞.卡爾的繪本,無論孩子們從他的書中發現了什麼,我們都要提醒自己:放慢速度,儘量不要加入大人世界的界定和解說;讓這種單純與熱情無條件、無目的的蔓延,一同參與孩子們的發現,相信孩子們心中的「證據」;最後,我們就可以從孩子們身上,發現成長的喜悅,以及有如向日葵般、總是看向太陽的樂觀。
慶幸我們都擁有這種能力,陪孩子發現艾瑞.卡爾的趣味,以及發現各種關於繪本的形相色澤。
Chapter1. 讀五味太郎:繪本共讀的啟蒙首選
兩歲的侄兒有一天走進我房間,自己從書架上拿了《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坐在床上翻讀著:「鱷魚有蟲蟲,爺爺打針,不要不要。ㄅㄛˇㄅㄛˊ(侄兒用臺語唸「沒有了」的說法),Bye bye。」這一刻起,他的「說故事人生」便由此展開,直到現在。
大概沒有孩子不喜歡《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吧!或者應該說,每個人都會喜歡五味太郎(ごみ たろう,1945-)的書。
《鯨魚》是我認識五味太郎的起點。看著鳥兒高飛,喊著:「鯨魚!鯨魚!」然後大家一起「跟風」,掀起一波找鯨魚的熱潮,在一次次「找錯方...
推薦序
翻開書,看見兒童和自己─在童心中悠遊
童話詩人 林世仁
很高興書瑋老師的這本書要「新版重刷」了!
從舊版到新版,流逝的是時間,增添的是新的篇章,變換的是書瑋升格當了媽媽。
唯一不變的,是書中陪伴兒童的智慧與深心。
這次品讀新增的篇章,益發使我覺得這本書除了帶出「書、兒童、閱讀」的陪伴三昧,更多的,是領讀人在過程中看見的「童心」與「自己」。而這正是親子共讀最美好的一端。以往,我們常常偏重在兒童得到什麼?啟發出什麼?這一回,我們看到了大人在共讀中得到什麼?又啟發出了什麼?真正的共讀永遠是雙向的,也是共振的。
重讀以前的推薦序,我覺得沒能再多說什麼,它已經把我的體悟和祝福都寫在裡頭了。新版的書名由《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改成《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謙遜的往後退讓了一下,但也更明白的暗示了我們:在共讀過程中,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才是真正的關鍵呢!以下,便讓我的祝福在多年之後來到您的眼前。祝福翻開這本書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
許多年前,我應邀到中壢「黃秋芳創作坊」跟小朋友見面。行前秋芳建議我演講時不要用電腦簡報,她希望是我的「人」和小朋友見面,而不是繞個彎,透過「投影幕」跟小朋友聊天。
以前,我曾碰過邀約單位很不好意思的表示沒有電腦設備,有電腦設備卻主動建議不用的,這還是頭一遭。事後證明,那是一次美好的相遇。而當我在網路上看到小朋友的回響文章,印象更是深刻。文章中,很少刻板的句子,很少漂亮卻缺乏生命的修飾語,有的是真真切切的內心感受。
和台灣其他常見的學習模式相比,我很少在「公式化作業」的心得文章中,看到這樣真實、活潑的內容。學生的表現,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我想,一定是有一群「很不公式化」的老師,才能教出這樣一群很不公式化的學生,讓文章真的可以傳達心聲,變成心靈的相見。
由此,我很好奇創作坊老師的教法。他們藏著怎樣的法寶呢?
初讀書瑋老師的這本書,我幾乎小小嚇了一跳!以「教學法寶」的角度來看,它幾乎完全「失焦」。除了第三部分,提到一個很實用的「作文結構圖」之外,幾乎找不到「教法一二三」之類的速成祕笈;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更使這本書像一本「教學現場的散文集」。
這是怎麼回事?這不是一本教學法寶書嗎?然後,一篇篇讀下來,我慢慢發現,書瑋老師其實是在做一種「教學示範」。它不是「教學法寶」,而是「共讀法寶」,法寶就藏在文章中,有點「不教之教」的味道,沾了點道家的豁然輕鬆,摻了點儒家的耐性用心。
可以說,這本書以「乾坤大挪移」的方式,把焦點從「方法」轉移到「兒童」,聚焦於「人」。讓我們明白,只有在「教法祕笈」這類單一的技術層面上失焦,才能在幸福共讀中,看得更廣、更全面;看到兒童,看到童心,也看到自己。
不妨先聽聽書瑋老師怎麼說:
任何一次親密幸福的繪本共讀,都從封面、封底的「觀察」和「想像」開始。
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導引,孩子的答案常常都是由「平常」到「不平常」。
讓他們(孩子)自己整理出答案,然後,帶著每一種可能的答案,進入書中的故事。
比起早就知道遊戲規則,完全無法預料事態進展所帶來的快樂和驚喜,往往還要有趣多了。
只有用一雙美好的眼睛看著他們,他們才能變成我們要的美好模樣。
這種近乎「不教之教」的能量有多大呢?我們來看幾則小朋友的回應:
「白白的小兔子喜歡跟胡蘿蔔說話,可是因為小兔子的牙齒太長了,在跟胡蘿蔔說話時都會咬到胡蘿蔔,讓大家以為小兔子喜歡吃胡蘿蔔。」
孩子窩在大片牆壁的一角說:「老師,我現在是在畫石頭。」然後跳到牆壁中間,展開成大字形:「碰,石頭擋到路,被工人炸開來了。」
想讓孩子寫幾個字,孩子用雙手撐著下巴搖著頭,問他怎麼了?「老師,我的字都在頭上面,要搖一搖,字才會掉下來,我才能寫字。」
多有創意的回應!
原來,「不教之教」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最大的法寶就是「成全」,讓孩子內在的自我從容出現,成為他本來就該有的樣子。而方法也不過是「讓孩子、書和我們自己,形成幸福聯繫。」
坊間許多補習班的教學法(借用書中的比喻),就像是只顧著澆水,不肯停下來的園丁,澆得花朵都快淹死了,還懷疑是不是澆得不夠多?這樣,不僅留不出靈感的生長空間,更會錯過互動過程中的美好。
我想,書瑋老師想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法寶不在技法,而在心態和態度,再加上一點從容的時間。只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相信孩子,既可預期又不可預期的成果便會自然開花結果。
就像書中的小朋友們在亂畫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跟艾瑞卡爾的「拼貼絕技」,簡直異曲同工!
也許,讀者在讀完這一系列文章,也能發現自己已在無意中學會了親子共讀的法寶。發現最美的書,是兒童;最美的感動,是童心;而在親子共讀中收穫最大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這本書想要傳達的,其實是一個「兒童」、「童書」和「我」三方皆贏的法寶。
書瑋說:「世上沒有一本書,能贏過一本名為『孩子』的書。」一樣是教學,這樣的教學理念很不一樣,很活,很人性,很文學。
如果全台灣的作文班,都不只是在教作文,而是在教文學、教欣賞、教思考、教美⋯⋯,那麼,相信小朋友的心中和筆下,就能流露出更多的靈性,更多的真實、美好與想像。
翻開書,看見兒童和自己─在童心中悠遊
童話詩人 林世仁
很高興書瑋老師的這本書要「新版重刷」了!
從舊版到新版,流逝的是時間,增添的是新的篇章,變換的是書瑋升格當了媽媽。
唯一不變的,是書中陪伴兒童的智慧與深心。
這次品讀新增的篇章,益發使我覺得這本書除了帶出「書、兒童、閱讀」的陪伴三昧,更多的,是領讀人在過程中看見的「童心」與「自己」。而這正是親子共讀最美好的一端。以往,我們常常偏重在兒童得到什麼?啟發出什麼?這一回,我們看到了大人在共讀中得到什麼?又啟發出了什麼?真正的共讀永遠是雙向的,也是共...
作者序
照書養也好玩
我很容易被新鮮事吸引,也很容易被「洗腦」,所以打從上了「保育員」課程後,就想著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寶寶,我也要從懷孕期就開始「有計劃」地教養他。沒想到這個學生時期的願望,真有實現的一天。
打從知道有寶寶後,我便購入嬰幼兒發展的相關書藉,加入新手媽媽群組、社團,後來發現書才剛翻開,寶寶出生了;書還沒看完,寶寶長大了!原本是要「預知」寶寶的發展,結果變成賓果對對樂,翻著書,「核對」著寶寶「中了」幾項,成為難得空閒的娛樂。更多時候就像所有的父母、老師一樣,被孩子們折騰得再累、氣得再火,只要他們對我們一笑,只要他們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會因此開心好久。
《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便是為了想要陪伴孩子的父母、老師而完成的「經驗分享」。在「孩子優先」的信念下,簡單、重複、創造差異是我在陪伴孩子時的法寶,也是完成這本書的主要架構。
面對最常遇到的「可以推薦什麼書跟孩子一起看?」這個問題,我挑選五味太郎、艾瑞.卡爾、約翰.伯寧罕、李奧.里歐尼、大衛.麥基、安東尼.布朗和陳致元七位繪本作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從輕鬆愉快到深情相伴再到自我認同,適合進行主題閱讀,對家長、孩子來說簡單上手。
比起「看什麼書?」這個問題,「怎麼看?誰陪著看?」才是一大挑戰。我在共讀的路上,先是主動黏著孩子看,再來是盧著「老」爸一起看,現在邀請先生一起看,像水一般永遠在他們身邊載歌載舞。如今老爸成了阿公,也陪著孩子、孫子讀繪本;號稱自己有閱讀障礙不愛看書的先生,會在陪女兒時「讀」繪本給她聽,然後在事後和我討論,哪本書讀起來很好「聽」,哪本讀臺語比較容易。最意想不到的是,從小在我們陪讀下長大的侄兒,現在每晚睡前都會到我房間,陪他的小表妹讀書、講故事。
誰都適合一起共讀繪本,真的!
在共讀書以及文學活動進行中,留下空隙聆聽孩子的話、陪孩子思考、不以「權威地位」給孩子答案,是重複且必要的放手,而且常常也是最療癒的時刻。第一次和小侄兒共讀《小金魚逃走了》,闔上書前問他,金魚為什麼要逃走?他給我一個「這還用說」的眼神回:「因為姑姑會把牠吃掉啊!姑姑最喜歡吃魚了。」這話我完全無法反駁呀。
我喜歡和孩子聊天,所以上課前、下課後,只要有時間,身邊總會圍著幾個孩子,聊天話題從早餐吃什麼、考試考什麼、學校同學發生什麼事,偶爾還會有幾個膽子特別大的孩子輪流說鬼故事,因為實在太著迷他們的故事設計,我還為他們準備了筆記本,幾個同學每週輪流創作,後來成為創作坊翻閱率前幾名的書藉呢!其實不論是畫圖、剪貼、書寫,都是孩子們在說「自己的」故事、說「生活的」故事,這段過程更是需要花費時間、耐性,以及帶著一顆敏銳的心,才能發現、察覺到孩子的改變。
已經是高中生的創作坊學生蘇裕雯,約莫在三、四年級就讀了這本書的「前世」─《繪本有意思─幸福共讀法寶》,幾乎是下課就在讀,一讀再讀,不僅自己讀,還推薦同學,遇到時是又驚又喜。這本書是寫給父母、老師的呢!結果她對我說:「這本很好笑啊!裡頭有很多笑話。」我忍不住開心,這孩子一定還保有童心,才會懂得那些小小孩子「笑點」和幽默。不是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好笑,真好!
我想,《親子繪本共讀小法寶》一定會更好笑!除了學齡階段的共讀,也因為身分進化,我像一位馴獸師一樣,陪著侄兒們長大、養著一隻還不怎麼能溝通的小野獸女兒,親眼見證他們從把書當固齒器,到後來想嘗試翻書、甚至養成看書的習慣,彼此分享更多共讀與機智問答經驗,創造互相學習、療癒的美好回憶。
現在的我,和多數的父母、老師有差不多的煩惱和憂心,所以更是提醒自己,用心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明白,每個孩子真的都不一樣,他們會有各自不同的面貌與氣質,若把他們拿來做無止盡的比較,真的會一秒惹怒媽媽。每個人都像一本書,豐富著世界這座圖書館,而我們能看見、享受的,是陪伴他們時的幸福與美好,孩子的未來就由孩子自己書寫。此時此刻,感謝我能夠書寫,用文字把這些天真、可愛、無厘頭的純真,保鮮起來。
照書養也好玩
我很容易被新鮮事吸引,也很容易被「洗腦」,所以打從上了「保育員」課程後,就想著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寶寶,我也要從懷孕期就開始「有計劃」地教養他。沒想到這個學生時期的願望,真有實現的一天。
打從知道有寶寶後,我便購入嬰幼兒發展的相關書藉,加入新手媽媽群組、社團,後來發現書才剛翻開,寶寶出生了;書還沒看完,寶寶長大了!原本是要「預知」寶寶的發展,結果變成賓果對對樂,翻著書,「核對」著寶寶「中了」幾項,成為難得空閒的娛樂。更多時候就像所有的父母、老師一樣,被孩子們折騰得再累、氣得再火,只...
目錄
推薦序│翻開書,看見兒童和自己─在童心中悠遊
作者序│照書養也好玩
Part1 「陪」出孩子的感受力
Chapter 1 讀五味太郎:繪本共讀的啟蒙首選
Chapter 2 讀艾瑞.卡爾:拓展孩子的想像力
Chapter 3 讀約翰.伯寧罕:尋找孩子內心的柔情
Chapter 4 讀李歐.李奧尼:陪孩子認識自己
Chapter 5 讀大衛.麥基:顛覆觀點、揮灑創意
Chapter 6 讀安東尼.布朗:親子共讀,誰是親、誰是子?
Chapter 7 讀陳致元:接納自己的不一樣
Part2 「玩」出孩子的創造力
Chapter 8 在聲音裡遊戲
Chapter 9 無法預料的快樂
Chapter 10 永遠在一起
Chapter 11 亂畫
Chapter 12 怪獸來了!
Chapter 13 說出我愛你
Chapter 14 大風吹
Part3 「寫」出孩子的故事力
Chapter 15 說故事是一種本能
Chapter 16 從最初的塗鴉開始
Chapter 17 拼貼記憶
Chapter 18 找到一個家
Chapter 19 這個世界真有意思
Chapter 20 自己的故事
Chapter 21 認真
結語│共讀的些小事與小方法
推薦序│翻開書,看見兒童和自己─在童心中悠遊
作者序│照書養也好玩
Part1 「陪」出孩子的感受力
Chapter 1 讀五味太郎:繪本共讀的啟蒙首選
Chapter 2 讀艾瑞.卡爾:拓展孩子的想像力
Chapter 3 讀約翰.伯寧罕:尋找孩子內心的柔情
Chapter 4 讀李歐.李奧尼:陪孩子認識自己
Chapter 5 讀大衛.麥基:顛覆觀點、揮灑創意
Chapter 6 讀安東尼.布朗:親子共讀,誰是親、誰是子?
Chapter 7 讀陳致元:接納自己的不一樣
Part2 「玩」出孩子的創造力
Chapter 8 在聲音裡遊戲
Chapter 9 無法預料的快樂
Chapter 10 永遠...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樹林出版日期:2023-11-30ISBN/ISSN:978626978140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