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 一個動亂時代悲劇性的產物。
此書記錄了寧波和台灣的兩個周家,因為戰亂所經歷的起伏、苦樂;
它也承載著上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苦難與記憶。
八年抗戰與國共內戰硬生生地將一個周家拆成兩半。父親與大媽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於1931年組成的家庭。我的父母親則是抗日戰爭時在重慶組成的抗戰家庭。
在寧波灣塘村的周家,兩兄弟在母親獨力的撫養下,熬過了新中國最初三十年的動亂與困苦,艱難地長大成人並組成自己的家庭,開枝散葉。19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讓他們的生活得到巨大的改善。
父親與我的母親在抗戰勝利之後,經過國共內戰,幾經遷徙來到台灣。五個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小康生活,接受完整的教育,留學並移居美國,並在異鄉落地生根。兩個周家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毫無交集,甚至,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在遙遠的寧波鄉下,還有兩位長我們十多歲的兄長。
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緣讓兩岸的兄弟在相隔六十年之後,團聚在了一起,並建立起濃郁的兄弟情誼。
我對兩位兄長艱辛的成長過程感觸極深。透過這本書,我要特別感謝我們的父母親在戰亂動盪的時代,奮鬥不懈,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更要向從未謀面的大媽媽,這位孤獨一生的偉大傳統女性表達最深重的敬意與哀思。
我也祈望,讀者能從周家的故事中得到啟發,珍視和平。願兩岸之間再無戰爭,讓我們這一代以及我們後代的中國人永遠都不再骨肉相殘,永遠不再有戰爭造成的顛沛流離與骨肉離散。
作者簡介:
周奇
祖籍浙江省寧波市,1947年9月6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新中國成立後,並未隨父母親遷往台灣,而是於1958年初,十歲那年,由一位長輩帶著,從上海途徑廣州,偷渡到香港,再轉往台灣與父母及兄弟們團圓。
於1970年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1971年赴美國攻讀新聞研究所。1973年獲得碩士學位後返回台灣進入中央通訊社擔任特約英文編輯。
1983年,舉家移民美國南加州。前三年,擔任中國租賃美國分公司的副總經理。三年後,轉入印刷業:1993年與朋友合資開設南加州華人最具規模的彩色商業印刷厰MVP Graphics,擔任總經理。1999年,出售公司之後,一直擔任專業經理人及市場銷售,直至2020年退休。
2008年,在一個偶然的機緣裡,得知其父於寧波老家尚有一位原配夫人及兩個大兒子,所以與妻子前往寧波與素昧平生的兩位大哥會面並建立起血濃於水的兄弟親情。
由於對兩位兄長艱苦的成長歷程感觸極深,乃決定寫一本書,記錄在兩個世界的周家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成長歷程。
一直謙稱自己是新聞界的逃兵。移居美國後的四十年裡,其工作與採訪寫作也毫無交集;然而,這本書卻讓自己圓了年輕時要寫作傳世的夢想。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緣起
我是一個五十多年前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的畢業生,一個放棄新聞工作的逃兵。2008年,當我年過耳順之際,卻因弟弟一次尋根之旅,揭開了父母心中一直隱藏著的一個大秘密,讓我認識了兩位素昧平生,生活於另一個世界,同父異母的大哥哥。在那之前,我們兄弟們從不知道爸爸生前還有另一個家庭,而且在寧波鄉下還有我們兩位兄長。
2008年,在我們暮年之際,太平洋兩岸的兄弟們,終於相見。命運的作弄,令爸爸和大媽媽的兩個大兒子和我們這邊的六個兒女地隔千萬里,幾十年都無緣相見。然而,命運的巧合,卻讓我們神奇地相識相聚,並且建立起濃郁的兄弟情誼。
兩位大哥哥自幼年起的艱苦生活,和一輩子對父親的思念與仰慕,深深地感動了我,也引我起心動念提筆書寫平生的第一本書。
這不是傳記,也不是小說,更不是什麼文學創作。我只是想將我的父親在寧波和台灣的兩個家庭,因為戰亂所經歷的生活起伏、苦樂,留下一個忠實的紀錄,以遺子孫。透過這本書,我想讓周家後人了解:國難之下,我們先人的顛沛流離與生活不易。尋根團圓是一個偶然的機緣,卻也是我們這一代周家人的至高喜悅。
戰亂分割了周家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一個月(農曆10月),我的父親周文質誕生於戰亂中的武漢,並在那裡成長。十九歲那年,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回到寧波老家娶了他的第一位妻子戴曼麗,也就是我的大媽媽。蜜月之後,他們回到武漢定居,生下兩個兒子 (周中和周平),過了幾年平安幸福的日子。
抗戰軍興,1938年日軍攻佔武漢前夕,父親隨著他工作的郵局遷往大後方陪都重慶;大媽媽則帶著兩個兒子和爸爸的小妹,陪侍婆婆(我的祖母)回到寧波鄉下躲避戰亂,直至戰爭結束。他們本以為從分離到重聚大概只是兩三年的事,誰料到,這一別就是八年。而在重慶的父親,遇到了同是來自武漢避難的同鄉:我的媽媽王文娟。他們因相愛而結合,組成了當時所稱的「抗戰家庭」。1945年抗戰勝利,他們帶著三個孩子(兒子周晴、周鍊和女兒周南)回到武漢,並在那裡又添了三個兒子(偉儀、周奇和周倜)。
1946年夏天,父親回到寧波老家,與家人團聚,並要接大媽媽和兩個兒子一起到武漢,但是大媽媽拒絕了。因為她怕兩個家庭在一起生活,會造成矛盾,讓父親為難。
那年開始,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部隊一路潰敗,1949年共產黨在北京成立新政府。次年,國民政府撤守台灣。我們在武漢的這一家人,於1950年隨著父親先遷居香港,兩年後輾轉遷到台灣,父親與寧波的家人從此就永久地分隔在兩個世界了。
大陸解放後的三十年裡,共產黨政府不斷進行各種整肅運動;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等。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鬥爭,不間斷地造成社會動亂,使得大陸人民普遍過著貧窮、動盪不安的日子。
留在寧波的周家,兩個兒子靠著僅讀了四年小學的單親媽媽獨力撫養,生活本已極為艱難;加上父親在台灣,兩個兒子成了黑五類,求學、工作都遭到極不公平的打壓。因為繳不起學費,兄弟二人都在初中畢業後就被迫輟學。
在台灣的周家,我們幾個孩子們,跟著父母親,在平順的環境裡,過了幾十年雖不富裕,卻不虞匱乏的日子。我們都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而且都出國留學得到碩士、博士學位後,移居美國。
遺憾的是:父母生前從未對我們提起在寧波的另一個家。直到2008年,父親去世了二十八年,母親也去世三年之後,一個偶然的機緣,才讓海峽兩岸的周家後代,在父親的家鄉寧波市,鎮海區,灣塘村相聚。
那次的相聚,不僅將兩岸的兄弟聯繫起來,更讓我們發展出深厚的兄弟情誼。當年初見時,我已六十一歲,老家的大哥更已經是七十五歲高齡了。兩地的兄弟們,顯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與經歷。在父母的呵護下,台灣的弟妹們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而在老家的兩位哥哥,則靠著他們的母親做裁縫,艱難地撫養成人。儘管生活經驗上毫無交集,但是,兩岸的兄弟血脈親情卻血濃於水,一見如故。
度過了三十年的動盪,大陸於1979年開始採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這個今天人人都熟知的名詞,為大媽媽和兩位哥哥的生活,賦予了嶄新的意義與力量。他們不再是黑五類,終於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們的兒女與孫輩也都能進大學,過上了比他們父輩好得多的日子。
在我們上一輩的時代裡,因為戰亂動盪而造成的破碎家庭,比比皆是。每個家庭遭受的苦難或深或淺,但是生活的顛沛與艱苦,卻是上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透過這本書的記述,我希望能為懸隔地球兩端的周家後人,留下一個完整的紀錄。無論貧富、無論苦樂,周家的子孫都能了解並珍惜我們先人所做的一切努力。因為他們的堅忍,奮鬥與犧牲,才有今天我們兩岸周家後代人的成長與發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爸爸的第一個家庭
1930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父親從武漢回到寧波鄉下與大媽媽相親認識並結婚。婚後在鄉下度了一個月的蜜月,他們定居於武漢。1938年10月,日軍攻佔武漢前夕,父親隨著他工作的郵局遷往重慶,大媽媽則帶著婆婆和兩個稚齡的兒子回到寧波老家,從此她就未曾離開過寧波。
那次的分離,一直到1993年,她在寧波辭世的五十五年裡,大媽媽和父親僅共同生活過五天。那是在1946年夏天,抗戰結束後一年,父親回到寧波老家,想要接她與兩個兒子回到武漢共同生活。但是,為了避免父親在兩個家庭間為難,大媽媽決定留在灣塘村與兩個兒子相依為命,獨自一人將兩個孩子撫養成人。
從1938年在武漢分離,經過八年的等待,她終於盼到了1946年夏天丈夫回寧波老家的團聚。誰料到,那次寥寥數日的團圓卻將她推進了一個更漫長的等待與無止境的孤獨。那次分離之後,她再也沒有見過丈夫;去世後,她也未能與她守候終生的丈夫合葬。思念及此,對於永眠地下的大媽媽,我不禁興起了更深的哀思,淚眼益發模糊了。
我的祖父像許多寧波人一樣,年輕時就離鄉背井到外地做生意。他在武漢開了間「悅來海產行」,父親就一直跟隨他的父母生活在武漢。1930年農曆10月,十九歲生日前,當時已在武漢工作的父親,在他的祖母和母親的安排下,回到家鄉,與大媽媽剛剛認識了幾天後,就奉命成了婚。那是一樁舊社會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婚後,兩人在鄉下探訪親友,度過了一個月的蜜月假期。
婚後,兩人回到武漢;三年後迎來了長子周中(乳名寧武,寧波人出生在武漢之意);再兩半年後,又添了次子周平(乳名寧江,因為他出生於漢口市江漢關對面的家裡)。他們就是爸爸兩次婚姻所生八個孩子中最年長的兩位。
在結婚之前,父親在祖父的堅持下,讀完高中二年級就輟學。因為祖父希望他繼承家裡的生意。然而,爸爸並未順從祖父的意願,繼承家業「悅來海產行」。他考進了當時很熱門的郵局,並憑著學校和自修學習的英文能力,被分發到國際包裹房工作,晚上則幫忙海產行結算賬目。這個小家庭度過了幾年忙碌卻幸福的安穩日子。
日本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帶來了全面的災難,破壞了一切的美好。如同當時許多中國人的家庭一樣,這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被殘酷的戰爭拆散了。整整八年,除了偶爾的家書外,一家人過著妻離子散的日子。1938年10月,日軍佔領武漢的前夕,父親隨著工作的郵局撤退到後方重慶;大媽媽則帶著她的婆婆和兩個兒子回到寧波鄉下躲避戰亂。那時,長子周中還不滿五歲,次子周平才剛滿兩歲。
這是1939年10月,父親寫給大媽媽的家書:
今天,武漢淪陷一週年了,在大武漢淪陷前夕,我離開了我生活十多年的第二故鄉,我拋棄了我的事業,別離了相知相愛的朋友,慈祥的母親,流浪到這個偏遠的山城。因此,我離開故鄉更遠;在那裡有我朝夕不忘的兩個小寶貝,相親相愛的妻,愛我的高齡祖母,心愛的二妹以及朝夕盼我上進的岳父母。我又憶起我最慈祥的母親,為了兒女的衣食,她老人家不畏旅途的荊棘勞累,冒著萬分的危險,回到老家……母親,您太苦了。母親,家,第二故鄉,親友,兩個小寶貝,一切的一切……,哪年哪月才能又像去年一樣團圓在一起呢?
根據大哥哥轉述大媽媽的回憶:父親曾於1939年從重慶寫信回家,希望她帶著兩個孩子到重慶團聚。但是,由於當時對日抗戰方殷,遍地烽火;而且,這個近兩千公里的旅程需要穿越日軍佔領區和封鎖線,極端危險。在家族長輩的勸阻下,她才決定和孩子留在寧波。
從此,這對年輕夫妻就地隔兩千公里整整分開了八年。開始兩年,還經常有家書往返,但是隨著戰事惡化,連通信都被迫中斷,父親也無法按時寄錢接濟家用了。
自由戀愛,爸爸的第二個家庭
離開武漢之前,祖父的一位好友(也就是後來我的外公),請父親到重慶後,幫忙照顧他去後方避難的女兒。到了重慶後,父親與那位小他九歲的女孩因為經常相處,漸漸產生了感情,因為相愛而結合,父親組成了他的第二個家庭。
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自由戀愛的結晶。在動亂的抗戰時期,他們結了婚,並於1941年在重慶生了第一個男孩取名周晴,一年半後加了一個女兒周南。後來,父親因為工作調動遷往成都;1944年春天,他們又生了一個兒子周鍊。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父親帶著他的「抗戰夫人」和這個新家庭成員回到武漢;那時,母親也已經懷著我的三哥。
1946年初,三哥在武漢出生時,媽媽感染瘧疾,一度病危。民間傳說:「出養可以度厄」。於是,爸媽將他過繼給我們的小舅,希望孩子能夠順利成長。當時,小舅家只有一個女兒,過繼一個兒子給娘家,也是外婆的心願。1947年和1948年,家裡又添了我和小弟周倜。回到武漢之後,爸爸轉業到郵政工會工作。
在武漢安頓下來後,爸爸又與寧波鄉下的老家聯絡上了。1946年夏天,父親帶著滿懷的歡欣卻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寧波老家,與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兒子重聚。闊別八年之後,一家人享受了幾天團聚、溫馨,幸福又珍貴的日子。
祖母還邀約了族裡長老和親友一起歡宴慶祝。席間,父親還在鄉親面前贊揚大媽媽「敬老扶幼,把持好家庭」。八年來,獨力養育兩個兒子,又服侍婆婆的大媽媽,聽到這個晚來的贊美,不禁悲從中來,淚流滿面。
父親在家裡的那幾天,每天帶著兩個孩子在鄉里探親訪友,並帶著他們在家門口的小溪裡游水,還講了許多抗戰時後方的故事。那是兩個孩子懂事以來,第一次感受到父親的疼愛與照顧。那幾天與父親在一起的生活,在兩個孩子的心裡留下了永生都不能忘懷的回憶。
1938年分開時,大兒子寧武還不滿五歲,小兒子寧江才兩歲。這次爸爸回來,寧武已經滿十二歲,寧江已經快十歲;這也是他們懂事以來,第一次親身感受到父愛。父親帶回來許多好吃的糖果餅乾、新衣服和玩具,兩個孩子有父親在身邊呵護,真是開心極了,幸福極了。
大媽媽更是與丈夫有講不完的離情,這是他們歷經八年戰亂的分離後,一家人最歡樂、最滿足的日子。只是,這個等了八年的家庭團聚,卻像是曇花一現,僅僅維持了短短五天。
大媽媽痛苦的抉擇
當時,父親原本計劃帶著大媽媽與兩個兒子回到武漢一起生活。然而,因為她得知丈夫已有另一個家庭,擔心兩個家庭生活在一起,會造成矛盾與衝突;她也擔心兩個在鄉下成長的孩子,會不適應武漢這個大城市的生活。經過輾轉的思考,大媽媽拒絕了丈夫的安排,選擇自己帶著孩子留在鄉下。
她決定留在鄉下獨力撫養兩個兒子,並沉痛地叮嚀丈夫:「希望你不要忘記我和兩個兒子才好」。父親無奈,只能尊重妻子的選擇;誠懇地做了承諾,隻身離開寧波老家,回到武漢。
哪知,大媽媽那份成全他人的善意,和不與人爭的美德,在時局的變化和命運的作弄下,卻造成了她和丈夫終生的分離,也令兩個兒子在往後成長的歲月裡,永遠失去了父親在身邊的呵護與養育。那短短幾天與父親在一起的幸福日子,成了兩個孩子終身甜蜜又苦澀的回憶。
七十多年後,大兒子寧武仍然清晰地記得:父親離家時,一家人依依不捨送父親到碼頭的離情和母親悲戚的眼淚。那時,灣塘尚無公路交通,兄弟兩人就隨著媽媽乘坐小木船,送爸爸到寧波搭乘大船到上海再回武漢。
他們也不懂:為什麼爸爸這麼久才回家一次,怎麼一下子又要走了?他們問媽媽:爸爸什麼時候再回來?媽媽總是搖搖頭,不願意多說。她當時心裡的苦楚,又怎麼會是兩個年幼的孩子能體會得到的呢?對丈夫的無窮思念,就像附骨之蛆,終身緊緊地附著在她的內心深處。
當時父親的想法是:只要時局穩定下來,多等一些時間撫平妻子的情緒,一切都可以從容安排;等他安排好一切,再來寧波接一家人到武漢團聚。誰知道: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國民黨全面潰敗,共產黨席捲大陸,那次的分離,竟成了夫妻、父子間終生的訣別。
往後的歲月裡,大媽媽和兩個兒子也都曾多次到過寧波港那個碼頭搭船去上海。每次經過那個碼頭,大媽媽都不自覺地會在當年與丈夫分手的那塊地方佇立觀望片刻,似乎想要捕捉或等待什麼;但是,那一刻再也回不來了。
在兩個兒子的記憶裡,母親對於父親總是充滿思念,也總是默默地冀望著:有一天,一家人又可團圓,老天能給自己和孩子們一個完整的家。命運的作弄,卻讓這個卑微熱切的心願慢慢地離她越來越遠,終至幻滅。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這樣妻離子散的家庭悲劇,發生在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家庭裡;寧波的這個周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是,對於大媽媽與兩個兒子,這卻不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場景,而是一個漫長的等待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煎熬與折磨。
父親離開寧波,轉往上海,然後隻身乘船回到武漢。後來通過考試進入美商標準美孚煤油公司,當時美孚煤油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由於工作努力,深得上司賞識,短短三年,父親就升任了美孚華中分公司的經理。當時,公司還計劃調他到西安擔任西北區總經理。
那時父親收入豐厚,一方面在武漢養家,一方面則定期寄錢回老家;在經濟上,盡力照顧留在寧波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孩子。大媽媽一家人在鄉下,倒也過上了三年衣食無憂的日子。雖然不能每天陪伴妻子和親身照顧兩個孩子,但父親卻兌現了他對妻子「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承諾。
暫時的分離成了夫妻、父子的永別
好景不長,1947年內戰局勢急劇變化,短短兩年,情勢急轉直下,解放軍徹底擊潰國民政府軍隊,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了新政府。幾個月後,國民政府輾轉撤退到台灣
那時,由於美籍的總經理被調回國,父親於1950年初接任美孚石油公司華中區總經理。剛開始的幾個月,美孚公司的營運仍然維持正常;支持蔣介石政權的美國政府,也未立即與共黨的新政府決裂。然而,繼之而來的韓戰(也就是大陸通稱的抗美援朝戰爭),導致中美兩國政府的關係徹底破裂,外交關係斷絕,美國並祭出全面經濟制裁。美孚公司結束營運,父親失去了工作,被迫帶著在武漢的家庭遷居香港。由於時局動亂又急迫,父親也來不及安排在寧波的家人同行。
到了香港後,父親進入美孚香港分公司任職。當時全國各地區的經理人員都到了香港,分公司的職位有限,父親並沒有得到很理想的職位。剛到香港的兩年裡,父親仍然與家鄉的大媽媽保持聯絡,除了家書與照片外,父親也偶爾寄些錢回家幫忙家用。
第一章 緣起
我是一個五十多年前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的畢業生,一個放棄新聞工作的逃兵。2008年,當我年過耳順之際,卻因弟弟一次尋根之旅,揭開了父母心中一直隱藏著的一個大秘密,讓我認識了兩位素昧平生,生活於另一個世界,同父異母的大哥哥。在那之前,我們兄弟們從不知道爸爸生前還有另一個家庭,而且在寧波鄉下還有我們兩位兄長。
2008年,在我們暮年之際,太平洋兩岸的兄弟們,終於相見。命運的作弄,令爸爸和大媽媽的兩個大兒子和我們這邊的六個兒女地隔千萬里,幾十年都無緣相見。然而,命運的巧合,卻讓我們神奇地相識相聚,...
作者序
自序 希望後代子孫能了解並珍惜先人所做的一切努力
我在五十八年前參加台灣的大專聯考,以第一志願考進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到美國留學,花了兩年,得到新聞學碩士學位。
在這兩段的求學生涯裡,我都是主修編輯採訪與寫作;而且胸懷大志,立志要成為一位立德立言的名記者,專欄作家。然而,在日後的職業生涯裡我卻當了個新聞界的逃兵。
除了在台北的中央通訊社做過幾年特約英文編輯之外,我的職業與編採寫作工作幾乎毫無關聯;四十年前移民美國之後,更與新聞工作完全脫節。
如今,已經脫離職場多年,而且年愈古稀,我卻起心動念,要寫生平的第一本書。
我的處女作,書名是:《百年周家兩個世界 : 中國大動盪中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嚴格説來,我寫這本書,並非突發奇想。2008年,在一個意外的機緣裡,我首次在寧波市鎮海區偏遠的灣塘村見到了同父異母卻素昧平生的兩位兄長。那時,我已六十一歲,兩位兄長都已年過七十。
這段兄弟相見的奇緣,我在本書的第一章裡有詳細的記載。在那次初見之後我又回老家與他們團聚了六次。
在我們台灣的家裡,父母親從未向我們提過,在他們結婚成家之前十年,我的父親就已經在寧波鄉下,有了他的第一段婚姻。那是一個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組成的家庭。父親在媒人介紹認識兩周之後即與大媽媽成婚。
成家之後兩周他們就搬到湖北省,定居武漢,並有了兩個男孩。抗戰時期,父親跟隨他工作的郵局撤退至四川重慶;大媽媽則帶著兩個孩子和我的祖母回到寧波鄉下躲避戰火。就這樣,他們地隔千里,分散了八年。
在重慶,我的父親遇見了一位也是從武漢到大後方的女士;他們相識相愛而組成了父親的第二個家庭,並生了三個孩子。1945年秋,抗戰勝利,我的父母親回到武漢。父親本欲接鄉下的原配與兩個孩子來武漢一起生活,然而她拒絕了。父親計劃慢慢再説服她;然而,隨之而來的國共內戰與國民政府的潰敗,我的父親與他的第一個家庭就永遠地分開了。
而且,父親帶著我們這一支周家離開大陸之後,他就再也未能回過寧波鄉下的老家。當時的兩岸政府根本不允許人民來往互訪;即使是家人團聚也不例外。
只讀過四年小學的大媽媽就在那個封閉又動盪的社會裡獨力撫養兩個兒子長大成人。我們的父親在台灣,限於兩岸政府的政策,除了不定時地透過香港親友匯些錢幫助他們之外,對於兩個孩子的養育,他是個完全缺席的父親。
尤有甚者,父親在台灣的那層海外關係,更讓兩個兒子成了「黑五類」的壞分子。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在那個極端保守的體制下,兩個兒子求學工作都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他們過著比常人更艱辛困苦的日子。然而,他們從未自暴自棄,相反地,他們堅持付出比常人加倍的努力,在底層社會求生存。皇天不負苦心人,兩位大哥終於在上世紀七十代末期,等到了屬於他們的機會。
那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揚棄了行之有年的「唯成分論」,兄弟二人終於得到了應有的認同與肯定。兩人先後當上鄉、村企業的廠長,更被遴選加入了共產黨。而且他們都養育了自己的兒女及孫輩,如今他們都已成為曾祖父,真可算是苦盡甘來,兒孫滿堂,安享天倫之樂。
相較之下,在台灣的周家孩子們成長的過程則平順得多。我們兄姐弟五人在父母的照顧下,一直都過著衣食無虞的小康生活。父母親提供我們完整的教育機會,大學畢業後還送我們每一個人都到美國留學。比起寧波老家的兩位大哥,我們真像是天之驕子啊!
每一次回到老家,踏著父親年幼時曾走過的鄉間小道,與兩位哥哥一起回顧他們的一生,總覺得趣味無窮而且感慨萬千。兩位大哥哥自幼年起即與單親媽媽相依為命,受了比旁人更多的苦,然而,他們對於我們的父母親卻絲毫沒有一點怨懟之心。他們對於父親的思念與仰慕,更是深深地感動了我,也引我起心動念,決定提筆書寫平生的第一本著作。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周家的後代子孫,無論貧富、無論苦樂,都能了解並珍惜我們先人所做的一切努力。因為他們的堅忍,奮鬥與犧牲,才有今天我們兩岸周家後代人的成長與發展。
就如同許多其他的寧波人,父親在幼時就隨著他的父母親遷居武漢,並在那裡求學、工作並成家。抗戰時期父親在重慶成立了第二個周家。國共內戰之後,父親帶著我們武漢這一支周家輾轉遷往台灣,後來又移居美國。寧波的周家則固守在灣塘溪畔的灣塘村,度過幾十年的艱苦歲月,直至改革開放才獲得新的生命,並開枝散葉,將灣塘周家延綿了五代。
如今,在太平洋兩岸的寧波周家已經各自長成為兩棵茁壯的大樹。周家的兒孫們又團圓在了一起,相互友愛,彼此祝福,一起緬懷我們的父親和兩位偉大的母親。
藉由這本書,我要向為我們付出一切的父母親獻上最深切的懷念與感恩,也要向從未謀面的大媽媽致上我最崇高的敬意與最深重的哀思。
我也祈望,兩個世界的周家後代在我們父母親的護佑下,秉持著周家「勤奮努力,寬厚待人,愛家顧家」的傳統家風,繼續努力成長,直至永遠。
自序 希望後代子孫能了解並珍惜先人所做的一切努力
我在五十八年前參加台灣的大專聯考,以第一志願考進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到美國留學,花了兩年,得到新聞學碩士學位。
在這兩段的求學生涯裡,我都是主修編輯採訪與寫作;而且胸懷大志,立志要成為一位立德立言的名記者,專欄作家。然而,在日後的職業生涯裡我卻當了個新聞界的逃兵。
除了在台北的中央通訊社做過幾年特約英文編輯之外,我的職業與編採寫作工作幾乎毫無關聯;四十年前移民美國之後,更與新聞工作完全脫節。
如今,已經脫離職場多年,而且年愈古稀...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記家族世代悲喜,樹調查報導範例 黃肇松
自序 希望後代子孫能了解並珍惜先人所做的一切努力
第一章 緣起
戰亂分隔了周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爸爸的第一個家庭
自由戀愛,爸爸的第二個家庭
大媽媽痛苦的抉擇
暫時的分離成了夫妻、父子的永別
一個家庭兩個世界:寧波與台灣
大媽媽叮嚀兒孫們要做堂堂正正的周家人
第二章 隔離六十年,兄弟終於團聚
弟弟開了一扇門,搭了一座橋
走了六十年的返鄉路
鄉音家鄉菜,美酒兄弟情
第一次祭拜祖母與大媽媽
熱忱好客的家庭傳統
兩位哥哥不卑不亢,不忮不求
第三章 我們的父親
這一天,我們失去了最愛我們的爸爸
戰勝了鼻咽癌卻被肺癌擊敗
計劃中的賀壽行竟成匍匐送終之旅
爸爸辭世帶走了媽媽的心
春蠶到死絲方盡
兩岸的兒孫一同紀念爸爸的百年冥誕
爸爸與我們這個家
家是爸爸溫暖的源泉
爸爸從未忘記留在寧波的家人
歸鄉夢未圓
慈父慈母在我家
我們都被寵成了靠爸族
子欲養而親不在
第四章 我們的母親
我們的母親是抗戰夫人
思想前進的女青年成了全職母親、主婦
多病卻堅強的母親
媽媽對爸爸的永恆懷念
阿姨是媽媽最好的伴侶
五十多歲的兒子仍需要媽媽操心
買了一輛日本車,我令媽媽生氣
一個難忘的母親節
將爸媽的愛送給故鄉的孩子們
媽媽走了,這個家就散了
第五章 唯一跨界生活的兒子
內戰結束打散了周家的一切
我從香港又回到武漢
姑姑家的天之驕子和小男丁
依依不捨地離開小姑姑和奶奶
我的新世界,新生活
回到國內做肝移植延續生命
第六章 寧波的周家
寧波周家,一個動亂時代悲劇性的產物
解放後的寧波周家
苦難中開支散葉的喜悅:三代人截然不同的婚禮
海外關係,一片吹不散的烏雲
吉巳,一家人的最愛與最痛
第七章 我的大媽媽
為周家付出一生的一位傳統女性
一生期盼終成泡影
坎坷艱苦的一生
孫兒們憶奶奶
第八章 苦盡甘來
三十年的苦難終於熬過去了
兄弟二人都當上了廠長和共產黨員
母親七十大壽的盛宴
從未見過爺爺的阿牛卻最像爺爺
灣塘村周家百年來的第一棟新屋
灣塘村周家百年祖屋的終極命運
第九章 台灣的周家,僑居漸失根
從重慶到武漢、香港、台灣,終至美國
周家子孫都長於數學
五個孩子都留學並定居美國
苦心為兒女,難免嘆空巢
書後感
平生第一次用心寫作
起心動念為親恩
自我的期許,懷念與感恩
向好友致上最衷心的感激
目錄
推薦序 記家族世代悲喜,樹調查報導範例 黃肇松
自序 希望後代子孫能了解並珍惜先人所做的一切努力
第一章 緣起
戰亂分隔了周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爸爸的第一個家庭
自由戀愛,爸爸的第二個家庭
大媽媽痛苦的抉擇
暫時的分離成了夫妻、父子的永別
一個家庭兩個世界:寧波與台灣
大媽媽叮嚀兒孫們要做堂堂正正的周家人
第二章 隔離六十年,兄弟終於團聚
弟弟開了一扇門,搭了一座橋
走了六十年的返鄉路
鄉音家鄉菜,美酒兄弟情
第一次祭拜祖母與大媽媽
熱忱好客的家庭傳統
兩...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