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之學,治者由來艱之,名相析之盡其細,術語表之極其嚴,前人有入海算沙之歎,窺師受嘔心吐血之困,可以想見其然也。近世科學興,哲學亦起而標兢,釋門唯識,竟成為時尚之學。治佛學者,不述之以為陋,治哲學者,不習之未為博,夫如是矣,然其勢之興也時以暴,之輟也時以忽,仍以其尋繹繁密,文句聱牙,非有靜定之心,剛毅之力,未易深造,故雖趨之者眾,迄無暢達之象焉。
作者簡介:
唐大圓(1885年—1941年)
湖南人,初歸依印光法師修學淨土,後專研唯識,學有成就。曾先後在武昌佛學院、中華大學、武漢大學、長沙佛學會等處講唯識學。任《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編輯,主編過《海潮音》、《方文化》雜誌,在佛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主張在現實人間修菩薩道。唐大圓生平著作頗豐,其佛學撰述,淺顯通俗,多能接引初機。已經流通的書有《唯識三字經》、《識海一舟》、《唯識新著四種》、《性命問題》、《大圓文存》、《世界教育示準》、《唯識易簡》、《唯識方便談》、《唯識的科學方法》、《起信論解惑》、《慎抉擇論》、《論語釋要》、《平天下書》、《唯識叢著》、《心經口義.唸佛秘訣.平等談》等。其中有些是融通儒佛之作。
章節試閱
第一節 佛學基礎
佛學至深微妙,今就夙昔研求所得,願抒概略,與大眾參究。大凡世界學問,種類繁多,皆為有漏,若佛學則是無漏。何謂有漏?即非究竟之意,無漏反是。譬如科學,舉凡聲光化電,辨析質力,可謂至博至精。然比之佛學,皆為非究竟。試就化學言之,分析萬物至於原子、電子,乃至以太,究竟以太為何?電子為何?終難證明,得其實相,推之他科,莫不如是,故曰有漏。佛學則不然。云何知之?即就成立此學所根據之法則知之。此學所根據以成立者,即所云量是也。原夫宇宙萬物,凡可以供實驗者,皆為有量。然若有質體,可現前直取,如科學家之直接實驗等,皆可謂之現量。若數學論理諸科,不能實現經驗,必取諸事物之關係比較而得之,則謂之比量。在佛學中之因明學,即屬此量。因明是佛學中之一科專門學問,謂能明事理之因,或由事理之原因以說明結果者,其析理極精深,略似太西之所謂論理學或邏輯。至於違背因明之法而立論謬妄者,則謂之非量。故可云非量者,比量之謬者也。或云出於現量比量之外,為現比量所不及者,亦云非量。佛學根據,乃在由比量以達於現量,故能得其究竟。蓋佛學參究之要,在於自證。自證者即自己見到之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之自知不足以語他人,亦非他人思議所及,故曰不可思議、不可說。然既不可思議、不可說矣,復何從而說法利生耶?則應知佛之說法,正欲教人從思議達到不可思議,使自得之,而證現量。佛之自證,蓋嘗用比量及現量,其度眾生,亦教人用此方法。故由比量而證現量之方法,為佛學之基礎,亦名之曰善巧方便。
第一節 佛學基礎
佛學至深微妙,今就夙昔研求所得,願抒概略,與大眾參究。大凡世界學問,種類繁多,皆為有漏,若佛學則是無漏。何謂有漏?即非究竟之意,無漏反是。譬如科學,舉凡聲光化電,辨析質力,可謂至博至精。然比之佛學,皆為非究竟。試就化學言之,分析萬物至於原子、電子,乃至以太,究竟以太為何?電子為何?終難證明,得其實相,推之他科,莫不如是,故曰有漏。佛學則不然。云何知之?即就成立此學所根據之法則知之。此學所根據以成立者,即所云量是也。原夫宇宙萬物,凡可以供實驗者,皆為有量。然若有質體,可現前直取,如...
作者序
唯識新裁擷彙序
唯識之學,治者由來艱之,名相析之盡其細,術語表之極其嚴,前人有入海算沙之歎,窺師受嘔心吐血之困,可以想見其然也。近世科學興,哲學亦起而標兢,釋門唯識,竟成為時尚之學。治佛學者,不述之以為陋,治哲學者,不習之未為博,夫如是矣,然其勢之興也時以暴,之輟也時以忽,仍以其尋繹繁密,文句聱牙,非有靜定之心,剛毅之力,未易深造,故雖趨之者眾,迄無暢達之象焉。曩年偶遊台肆,敗書中睹唐繆諸作,檢歸,暇日涉獵,體格新異,語求契時,雖有紆折牽引,要不失其宗也,竊以為接引初機,頗得其旨焉。蓮友劉法三居士,好印經以結緣,今歲,復以印經事徵詢,余曰:以質言,應取其時需,以量言,宜廣其罕缺,遂以唐繆之作告。居士曰:是作於經乎何有?曰經賴人弘,弘必有所言,因指見月,指之功德,豈不重且大哉。不觀夫今之學風,矜崇唯識,鑽堅仰高,半途而廢,倘得斯作階梯,引登極峰,五更三竿,先見旭日,昂昂峻天之陟,寧非階梯之功耶,善巧方便如之何?居士喜,編次而重梓之,為序其因緣,幷擬之名。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夏曆七夕 稷下李炳南識
唯識新裁擷彙序
唯識之學,治者由來艱之,名相析之盡其細,術語表之極其嚴,前人有入海算沙之歎,窺師受嘔心吐血之困,可以想見其然也。近世科學興,哲學亦起而標兢,釋門唯識,竟成為時尚之學。治佛學者,不述之以為陋,治哲學者,不習之未為博,夫如是矣,然其勢之興也時以暴,之輟也時以忽,仍以其尋繹繁密,文句聱牙,非有靜定之心,剛毅之力,未易深造,故雖趨之者眾,迄無暢達之象焉。曩年偶遊台肆,敗書中睹唐繆諸作,檢歸,暇日涉獵,體格新異,語求契時,雖有紆折牽引,要不失其宗也,竊以為接引初機,頗得其旨焉。蓮友劉法三...
目錄
一、佛學講演集
1.佛學基礎
2.三寶之解釋
3.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4.唯識之界說
5.十八界及種子
6.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7.八識約分為心意識之義
8.識變及四分
9.識體及其作用
10.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1.種現之熏習
12.因果之定律
13.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4.識變及其所緣
15.識之境及量
16.心王心所
17.三種自性
二、唯識研究述要
1.唯識研究述要
2.八識概要
3.東方心理學闡真
4.唯識實驗學
三、唯識易簡
1.唯識三十頌正文
2.唯識三十頌易解
3.百法明門論簡義
四、唯識的科學方法
序論
1.命名之由來
2.學佛必要唯識
3.唯心與唯識異詮
4.唯字廣釋
5.本書所依
本論
1.廣明唯識境
2.明唯識行
3.明唯識果
結論
1.三世因果與因果律
2.引婆沙論
3.引成唯識論
4.抉擇因果義
5.餘說 一、佛學講演集
1.佛學基礎
2.三寶之解釋
3.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4.唯識之界說
5.十八界及種子
6.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7.八識約分為心意識之義
8.識變及四分
9.識體及其作用
10.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1.種現之熏習
12.因果之定律
13.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4.識變及其所緣
15.識之境及量
16.心王心所
17.三種自性
二、唯識研究述要
1.唯識研究述要
2.八識概要
3.東方心理學闡真
4.唯識實驗學
三、唯識易簡
1.唯識三十頌正文
2.唯識三十頌易解
3.百法明門論簡義
四、唯識的科學方法
序論
1.命名之由來
2.學佛必要唯識
3.唯心與唯識異詮
4.唯字廣釋
5.本書所依
本論
1.廣明唯識境
2.明唯識行
3.明唯識果
結論
1.三世因果與因果律
2.引婆沙論
3.引成唯識論
4.抉擇因果義
5.餘說
一、佛學講演集
1.佛學基礎
2.三寶之解釋
3.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4.唯識之界說
5.十八界及種子
6.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7.八識約分為心意識之義
8.識變及四分
9.識體及其作用
10.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1.種現之熏習
12.因果之定律
13.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4.識變及其所緣
15.識之境及量
16.心王心所
17.三種自性
二、唯識研究述要
1.唯識研究述要
2.八識概要
3.東方心理學闡真
4.唯識實驗學
三、唯識易簡
1.唯識三十頌正文
2.唯識三十頌易解
3.百法明門論簡義
四、唯識的科學方法
序論
1.命名之由來
2...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11-08ISBN/ISSN:978626739368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50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