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構作和創作顧問的角色與功能
顯現思考與實踐如何相互影響
列舉十四個表演團體與作品
涵蓋多種不同表演類型
構作(dramaturgy)是當代表演領域的新興概念,描述在導演或編劇等既有職位以外的一個角色,能在不同層面給予創意與刺激,甚至質疑、挑戰已確立的作品方向。本書列舉十四個在主題、形式與規模上極為多樣化的演出案例,呈現今日構作與創作顧問(dramaturg)在作品及創作過程中的多樣面貌與功能,對導演、編舞、作曲家、表演者、設計師等創作者,都有所助益。
在有著共創與集體思考特質的劇場中,構作時常根據創作環境與產製條件重新自我發明,顯現了思考與實踐如何相互影響,也揭露了透過藝術實踐來思考的方法。書中提出七種構作的參與模式和六種觀看模式,不僅能應用在劇場工作或作品分析上,也適用於其他領域,例如節慶、展覽規劃、人機互動設計、機構運作,或是政治活動等多面向。
本書特色
1. 與台南藝術節合作出版
2. 論述創作顧問與構作功能的專書
3. 引介海外表演領域最新趨勢,推動台灣藝術領域發展
4. 適合表演藝術及相關領域工作者閱讀
作者簡介:
麥怡珂‧布黎克 Maaike Bleeker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戲劇、舞蹈與表演研究系教授,2022年起擔任媒體與文化學系系主任,以創作顧問的身分與劇場導演及編舞家合作多樣計畫。2011-16年擔任國際表演研究學術研討會(Performance Studies International)理事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對表演的影響。著有《劇場的視覺性:觀看的軌跡》(Visuality in the Theatre, 2008);編有《現場的解剖:表演與劇場的運作》(Anatomy Live: Performance and the Operating Theatre, 2008)、《表演與現象學:傳統與轉化》(Performance and Phenomenology: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2015)、《動作的傳播:舞蹈的科技化》(Transmission in Motion: The Technologizing of Dance, 2016)等多部學術著作。
譯者簡介:
余岱融
表演藝術構作、翻譯及文字工作者。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當代劇場、舞蹈與構作碩士。2024-26擔任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台灣戲曲藝術節策展助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國際事務經理暨駐團創作顧問、《讀馬戲》季刊總編輯。譯有《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
譯文相關問題或建議,歡迎來信:taijungyu.art@gmail.com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本書的主題是做構作(doing dramaturgy)作為做劇場、舞蹈和其他表演的一種實踐,或說,多種實踐—畢竟做構作不只有一種方法。由於今天劇場樣貌極為多元,本書闡明一條擴延的做構作路徑。在這個多元場域中,不同演出可能仍與傳統的藝術體裁與分類有所關聯。然而不論是以其為基礎或反其道而行,這些體裁與類別已經無法定義此一實踐場域了。「擴延」首先意味著創作顧問(dramaturg)的行為範疇,已經超越了以文本為基礎的劇場在文化和歷史上的特定傳統,其二則是屬於構作實踐行為的擴展(Eckersall 2006)。
劇場、舞蹈和表演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做構作的新方法。同樣地,構作也啟發了演出產製的新方法,並重塑了以下三者間的關係:表演、觀眾,以及產製、呈現和參與演出之發生脈絡。因此,本書討論的做構作路徑,考量到了創作方法和構作方法如何相互影響。與其針對不同類型的劇場、舞蹈和表演類型,辨識出不同類型的構作,本書呈現了共陳並細看多元的產製實踐時,如何闡明構作在創作實踐中的功能。這種功能有著不同形貌,存於各個創作顧問和其他創作成員各自不同的實踐方法中。因為,正如同阿德里安.海菲爾德(Adrian Heathfield 2016)等研究者所指出,也有「沒有創作顧問的構作」(dramaturgy without a dramaturg),構作也能由創作顧問以外的人進行,或在創作過程中由團隊成員一同分擔。
海菲爾德認為做構作是一種積極應對的形式(form of responsiveness),牽涉到「對特定演出,以及其現象與再現模式之內在固有事物的責任和回應」(Heathfield 2016),因此他從這種特定態度和特定能力的角度,提出一種對做構作的理解。我們可以用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 2016)的回應能力(response-ability)來理解海菲爾的措辭。哈洛威認為「回應能力」是一種關照(care)的實踐,牽涉到在我們居住、參與的混亂世界中關注與回應的能力。而可做構作牽涉到的回應能力,是在一個(通常頗為混亂)過程的脈絡中,提出各種合理及可行的方法,此過程是由特定表演、其特殊性、該創作者的工作模式及他的目標共同創造出來。對不同脈絡與表演而言,何謂「合理與可行」並不一致。因此,以負責任的方法來回應(to respond in a responsible way)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力回應(to be response-able)――需要洞悉不同類型的表演如何作用,不同的創作過程如何進行,以及這個回應會在表演和創作過程產生什麼影響。
這種回應能力並不僅限於創作的產物,也包括以實踐去關注以下方面:創作過程如何規劃;哪些人以什麼角色參與其中;演出在哪進行、如何進行、演給誰看;演出如何製作;在什麼樣的脈絡中、由誰產出;工作環境與條件的建立,以及對上述這些狀況的意涵負起責任。因此,「回應的能力」也包括了康絲坦蒂娜.葉爾耶蘿(Konstantina Georgelou)、艾芙羅希妮.普蘿托帕帕(Efrosini Protopapa)及黛娜.蒂奧多理都(Danae ¬eodoridou)所提出,我們對構作理解的擴延描述:「構作超越了單純的藝術轄域,進入了基礎設施轄域,指向與機構結構和資助單位的關係。這種關係構成了今日表演理論與表演實踐的經濟。」(2017, 3)他們堅信,構作「也勢必取決於其運作場域中的物質條件、經濟和基礎設施」(79)。
回應能力牽涉到技巧和專業知能,也包含特定類型的知識。知識指的並非握有某種權威式的真理,從外部加諸於創作過程—有時做構作會聯想到這種說法,也因此造成現在為人所知、對於構作和創作顧問的抗拒――這裡說的是一種知識與專業知能,關乎在即將成形的演出中浮現的內在固有事物,同時也支持這些事物浮現的過程。這樣的「支持」可能包括介入、干擾、異議,以及挑戰。進一步來說,回應能力作為構作實踐的特點,也指向關照和倫理,這兩者都屬於定義「做構作」的態度與能力(關照創作產物及創作方法,也關照對創作過程而言內在且固有的事物;倫理則是指針對創作產物、創作方法、演出效果、創作牽涉之人事物,以及工作模式蘊含的意義,採取符合倫理的路徑)。
第一章
導論
本書的主題是做構作(doing dramaturgy)作為做劇場、舞蹈和其他表演的一種實踐,或說,多種實踐—畢竟做構作不只有一種方法。由於今天劇場樣貌極為多元,本書闡明一條擴延的做構作路徑。在這個多元場域中,不同演出可能仍與傳統的藝術體裁與分類有所關聯。然而不論是以其為基礎或反其道而行,這些體裁與類別已經無法定義此一實踐場域了。「擴延」首先意味著創作顧問(dramaturg)的行為範疇,已經超越了以文本為基礎的劇場在文化和歷史上的特定傳統,其二則是屬於構作實踐行為的擴展(Eckersall 2006)。
劇場、舞蹈...
作者序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顧問與構作觀念?
這幾年戲劇顧問或戲劇構作(dramaturg)開始變得越來越熱門,不但演職員表裡有這號人物,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的碩士班也有了戲劇顧問的組別,而舞蹈所則有劇場構作的課。但不可諱言,這也是最難定義與不斷演變的概念。dramaturg是指主要跟導演一起討論,提供正面或反對意見的人,而他專攻的知識領域,就叫dramaturgy,無關具體的表演或舞台細節,而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與感受力,但不是只有戲劇顧問才能擁有,而是導演或編舞家等主創者也可以具備的能力。
戲劇顧問會變得熱門,背後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代有越來越多的跨域演出,這些作品並非以傳統的戲劇文本出發,雖然有導演或編舞之類的主創者,但是作品具有不以敘事為主導的多樣性。要如何向觀眾傳達一定的意義?這時候就會需要某種類似劇作家的角色,但他不是寫劇本,而是針對整體結構或組合,在舞台書寫的層面,提供想法與刺激。這就是瑪麗安妮・凡・柯寇芬(Marianne van Kerkhoven)所說的新構作(new dramaturgy)。正因為新構作突破了傳統劇場界限的框架,《實踐構作:劇場、舞蹈、表演的創作與思考》在翻譯時將「戲劇」兩字去掉,把dramaturg稱之為創作顧問,dramaturgy譯之為構作,希望讓劇場之外的表演藝術領域更能接受,不要因為「戲劇」帶來的先入為主印象,而對這個角色與概念有所排斥。或許dramaturg(y)在翻譯過程呈現的多樣性,更能釋放遊走理論與實踐之間,橫跨不同表演藝術領域(劇場/舞蹈/馬戲/科技表演等)的實踐潛能。
我們不會在百老匯看到創作顧問的存在,他們更需要的是能考慮到商業層面的製作人。創作顧問關心的另一個層面,是在本書佔重要地位,由凡・柯寇芬提出的「宏觀構作」(macro dramaturgical),牽涉到一齣戲在當下社會環境存在的意義。這與創作顧問在歐洲特別盛行的背景相關:歐洲的表演藝術大量接受政府的藝文補助,支持這些演出的機構或劇院,更在乎劇場的政治與社會影響力,而非只有商業考量,創作顧問就在宏觀層面提供關照。
我是本書作者麥怡珂‧布黎克的粉絲,之前手邊就有一本她的書Transmission in Motion: The Technologizing of Dance(2016,直譯為「動作的傳播:舞蹈的科技化」)。《實踐創作》原文書一出版,我馬上購買入手,閱讀後覺得這是一本很適合台灣當下與未來幾年需求的著作,不但理論部分夠深入,大量的案例研究亦能提供創作者不少靈感。當時本書譯者余岱融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讀碩士,而布黎克就在那個研究所任教。他於2023年7月休假返台,我約了他見面,當下委任他翻譯此書,而後續在版權聯繫上碰到問題時,岱融也大力協助。
透過2024臺南藝術節贊助出版此書,希望能為台灣表演藝術的創作能量與多樣性帶來更多養分。最後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大力支持,還有書林出版公司與埜遊文化有限公司的協同努力,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臺南藝術節策展人
耿一偉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顧問與構作觀念?
這幾年戲劇顧問或戲劇構作(dramaturg)開始變得越來越熱門,不但演職員表裡有這號人物,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的碩士班也有了戲劇顧問的組別,而舞蹈所則有劇場構作的課。但不可諱言,這也是最難定義與不斷演變的概念。dramaturg是指主要跟導演一起討論,提供正面或反對意見的人,而他專攻的知識領域,就叫dramaturgy,無關具體的表演或舞台細節,而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與感受力,但不是只有戲劇顧問才能擁有,而是導演或編舞家等主創者也可以具備的能力。
戲劇顧問會變得熱門,背後有個更重要...
目錄
目次
局長序 謝仕淵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顧問與構作觀念? 耿一偉
譯序 余岱融
第一章 導論
典範轉移/透過實踐思考/構作感受力/我思路的形成/
關於本書的編排架構
Part I
第二章 透過實踐思考
萊辛與機構構作/導演與製作構作的崛起/布萊希特與構作概念/
「新構作」/從產品到過程/實作作為透過編排架構進行的思考
第三章 做構作
關注過程/棲居過程/從過程到星球/從哪開始?
第四章 構作的觀看模式
機制/六組提問/謎題就是關鍵
Part II
第五章 《根特祭壇畫》──米洛‧勞
稱為《根特祭壇畫》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六章 《契訶夫處女作》──正點劇團
稱為《契訶夫處女作》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七章 《親愛的溫妮》──小凱薩三人組
稱為《親愛的溫妮》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八章 《歸屬之複雜》――阿努克・凡・黛克與法爾克‧李希特
稱為《歸屬之複雜》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九章 《拉撒路》――伊沃・凡・霍夫
稱為《拉撒路》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章 《伴舞之身》──EGPC舞團
稱為《伴舞之身》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一章 《植態》──嫚努艾拉‧茵凡特
稱為《植態》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二章 《(末世)對話》──克里斯‧瓦東克
稱為《(末世)對話》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三章 《恐怖屋》──德瑞斯‧凡厚芬
稱為《恐怖屋》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四章 《全面共融》──朱利安‧赫策爾
稱為《全面共融》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五章 《名為戰爭的戰舞》──艾曼達‧畢妮亞
稱為《名為戰爭的戰舞》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六章 《集中營》──現代旅館劇團
稱為《集中營》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七章 《說!》──桑妮雅.米特諾薇奇
稱為《說!》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八章 《我是連根巴》──連根巴心思會社
稱為《我是連根巴》的小星球/開端以降/透過實踐思考/做構作
第十九章 後記
參考書目
目次
局長序 謝仕淵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需要創作顧問與構作觀念? 耿一偉
譯序 余岱融
第一章 導論
典範轉移/透過實踐思考/構作感受力/我思路的形成/
關於本書的編排架構
Part I
第二章 透過實踐思考
萊辛與機構構作/導演與製作構作的崛起/布萊希特與構作概念/
「新構作」/從產品到過程/實作作為透過編排架構進行的思考
第三章 做構作
關注過程/棲居過程/從過程到星球/從哪開始?
第四章 構作的觀看模式
機制/六組提問/謎題就是關鍵
Part II
第五章 《根特祭壇畫》──米洛‧勞
稱為《根特祭壇...
商品資料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12-18ISBN/ISSN:978626719391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