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據在於非酒神型的禮樂傳統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範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蘊含在這個傳統根源里。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情感與形式、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係,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為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
本次出版的修訂插圖本,是作者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的基礎上,對全書文字作了最新訂正。全書插圖的選配側重中西比較,以凸顯華夏美學的非酒神型特徵,與《美的歷程》《美學四講》修訂插圖本共同構築了一片完整統一而豐富多彩的美學園地。
作者簡介: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寧鄉縣道林人,生於1930年6月,曾就讀於寧鄉四中,湖南省第一師範,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
[編輯本段]突出貢獻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編輯本段]李澤厚的美學思想
李澤厚的學術探索,對20世紀後半期中國美學具有重要影響。這種重要性,首先不在於他對具體學術問題富於新意的闡釋,而在於他作為哲學家的宏觀視野在美學學科建構過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他率先肯定實踐對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本體地位,推動50-60年代的美學討論超越了心—物二元對立的反映論模式。他通過康德研究建立了“主體性實踐哲學”,其中對使用、製造工具的物質實踐作為社會存在本體地位的強調,以及對於歷史唯物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地位的正面肯定,在80年代初具有雙重積極意義,那就是,強調實踐的主體性,有助於消解庸俗唯物論的影響,強調實踐的物質性,有助於消解鬥爭哲學的影響。 “主體性實踐哲學”對個體主體性的領悟,使其所謂社會、實踐等範疇顯示出區別於同時代其他哲學教科書的特殊活力。當然,這種領悟與其立足於整體性的理論視角之間也形成了某種緊張,但這種理論緊張對年輕一代的理論思考卻形成了特殊的刺激效應。為了消除這種緊張而創構的“積澱”學說,雖猜想多於證明,卻也產生了廣泛影響。進入90年代,他又提出“情感本體”的觀念,體現出追踪時代潮流的努力,只是這個觀念沒有帶動其既有體系的整體性嬗變,也沒有成為新的理論建構的闡釋起點,而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詠嘆的層面。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李澤厚無疑是中國現代化的積極倡導者,他非常強調啟蒙、理性、科學、知性、自由、民主、法治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迫切意義,他也不斷聲明不能因為要弘揚傳統而妨礙現代化的進程。不過,他自身真正的哲學興趣則在於解決個人存在的“意義選擇”和“終極關懷”問題,在於審美化的人生歸宿。
——陳鵬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李澤厚
優惠價: 79 折, NT$ 194 NT$ 246
本商品已下架
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據在於非酒神型的禮樂傳統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範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蘊含在這個傳統根源里。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情感與形式、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係,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為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
本次出版的修訂插圖本,是作者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三書》的基礎上,對全書文字作了最新訂正。全書插圖的選配側重中西比較,以凸顯華夏美學的非酒神型特徵,與《美的歷程》《美學四講》修訂插圖本共同構築了一片完整統一而豐富多彩的美學園地。
作者簡介: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寧鄉縣道林人,生於1930年6月,曾就讀於寧鄉四中,湖南省第一師範,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
[編輯本段]突出貢獻
李澤厚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出版了《論語今讀》、《世紀新夢》等著作,對中國未來的社會建構給予沉甸甸的人文關懷。
[編輯本段]李澤厚的美學思想
李澤厚的學術探索,對20世紀後半期中國美學具有重要影響。這種重要性,首先不在於他對具體學術問題富於新意的闡釋,而在於他作為哲學家的宏觀視野在美學學科建構過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他率先肯定實踐對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的本體地位,推動50-60年代的美學討論超越了心—物二元對立的反映論模式。他通過康德研究建立了“主體性實踐哲學”,其中對使用、製造工具的物質實踐作為社會存在本體地位的強調,以及對於歷史唯物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地位的正面肯定,在80年代初具有雙重積極意義,那就是,強調實踐的主體性,有助於消解庸俗唯物論的影響,強調實踐的物質性,有助於消解鬥爭哲學的影響。 “主體性實踐哲學”對個體主體性的領悟,使其所謂社會、實踐等範疇顯示出區別於同時代其他哲學教科書的特殊活力。當然,這種領悟與其立足於整體性的理論視角之間也形成了某種緊張,但這種理論緊張對年輕一代的理論思考卻形成了特殊的刺激效應。為了消除這種緊張而創構的“積澱”學說,雖猜想多於證明,卻也產生了廣泛影響。進入90年代,他又提出“情感本體”的觀念,體現出追踪時代潮流的努力,只是這個觀念沒有帶動其既有體系的整體性嬗變,也沒有成為新的理論建構的闡釋起點,而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詠嘆的層面。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李澤厚無疑是中國現代化的積極倡導者,他非常強調啟蒙、理性、科學、知性、自由、民主、法治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迫切意義,他也不斷聲明不能因為要弘揚傳統而妨礙現代化的進程。不過,他自身真正的哲學興趣則在於解決個人存在的“意義選擇”和“終極關懷”問題,在於審美化的人生歸宿。
——陳鵬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