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日本物哀》《日本幽玄》的姊妹篇,編譯者將日本現代美學家大西克禮的《風雅論——“寂”的研究》一書首次譯出,又將“俳聖”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諧論及“寂”原典擇要譯出,形成了貫通古今的日本“寂”論,為我國讀者了解日本文學、美學及日本審美文化中的“寂”,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譯者撰寫的《風雅之“寂”——對日本俳諧及古典文藝美學一個關鍵詞的解析(代譯序)》,站在現代文藝美學和比較詩學的立場上,運用比較語義學、歷史文化語義學的方法,清晰地揭示了“寂”論的內在構造,闡發了“寂”的理論內涵及其價值,足資讀者參閱。
作者簡介:
美學家,曾任東京大學美學教授,日本現代思辨美學的主要確立者,主要學術貢獻是以西方美學為參照對日本傳統審美概念“幽玄”、“物哀”、“寂”加以闡發,著有《幽玄與物哀》《風雅論》《美意識史》《美學》(上下卷)等,譯有康德《判斷力批判》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序論
“寂”與我國國民的審美意識/ “寂”的審美內容研究的缺乏/ 缺乏的原因/ 歷史研究的見地/ 美及藝術中的日本性格(精神性) / 日本的獨特審美概念的美學研究/ “寂”的研究中的美學方法之一:語義及用例的檢討/ “寂”的研究中的美學方法之二:對俳諧的美學考察/ “寂”的研究中的美學方法之三:對俳論中的美學問題的考察與“幽玄”“物哀”等概念一樣,“寂”(さび)這個詞顯然也是一個審美概念或美的形態。毋庸置疑的是,這種特殊形態的美,在日本國民的某個時代,或在某種藝術樣式、某種藝術的生活方式中,例如俳諧①俳諧(はいかい):原文為漢語詞,指諧謔取笑的言辭。在日語中,作為一個重要的文體概念,指:一、“俳諧歌”的略稱,即帶有滑稽諧謔意味的和歌;二、“俳諧連歌”(又稱“連句”)的略稱,指具有滑稽、通俗趣味的連歌;三、日本近世(江戶時代)以降,是發句(連歌中的首句,有“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近代以後稱為“俳句”)和“連句”的總稱。在本書中,“俳諧”主要是指俳句,有時也指俳諧連歌(連句)。不少情況下,作者將“俳句”與“俳諧”二詞並用或混用。 、茶道等之類的所謂“風雅之道”中表現出來。有時候它不僅僅作為一種理念,而且在藝術與生活當中被某種程度上地具體化,在享受藝術生活的國民的審美體驗中,被把握、被欣賞。而且,這種特殊的藝術生活中所包含的某種民眾性,以及某一時代特別流行與發達的文化潮流,都使得人們對於這種美的感受性與趣味性得以普及。這一事實恐怕也是眾所公認的。另一方面,“寂”這個概念所表示的特殊形態的美,也天然地與日本及東洋的民族趣味相投合,對於這種特殊之美的感受乃至欣賞趣味,造就了我國國民審美意識的重要方面,這一事實也是確鑿無疑的。
不僅如此,據我所知,對於“寂”這一審美概念的理論的檢討,較之對“幽玄”、“物哀”等其他審美概念的理論探討則要貧乏得多。即使說以前從未有過這一類的嘗試,也不過分。另一方面,日本傳統的審美概念都表示著極度非合理的內容,而一直以來在日本並沒有所謂“美學的研究”這樣的學問。因而,對“寂”的特別的考察和研究從來沒有出現過,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對於“幽玄”、“物哀”等概念的研究儘管也嫌貧乏,但畢竟在中世時代的歌學書、近世的本居宣長等人的著作當中,都做過某種程度的美學意義上的考察。在俳諧方面,“寂”作為一種“藝術”中的根本問題,以蕉門①蕉門:指江戶時代以鬆尾芭蕉為中心、由芭蕉弟子及追隨者形成的俳諧流派,其風格被稱為“蕉風”,是俳諧的“正風”和主流。的各務支考等人為中心,很多俳人②俳人:從事俳諧(俳句)創作的人。在其俳論③俳論:對俳諧或俳句所在的鑑賞與評論,成書者又稱“俳論書”。中都有過種種議論。然而在眾多的俳論當中,對“蕉風俳諧”的“寂”只是在理念的意義上加以強調,直接對其特殊的審美內涵加以理論反省和討論的卻非常稀見。除了那些模棱兩可的只言片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其種種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原因。在我看來,其中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基於以下的緣由:“寂”這個概念,在芭蕉及其門人作為俳諧的審美理念加以強調時,賦予了太多高深、廣泛、複雜的內容,其中的奧妙真諦,除了芭蕉這樣的登堂入奧的人之外,畢竟是很難把握的,也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言說的。不過,如果把“寂”單純地限定在“閒寂”這個意義上的話,這倒是非常簡單明了,但那樣一來,除了這個字本身的意味之外,並沒有其他意味了。於是,“寂”這個詞,就在明與暗兩極之間搖擺不定。一方面,意思非常明了,以至於無須加以任何積極的說明;另一方面,它又是極不明了的,以至於在單純的、消極的否定說明之外,不需要再加什麼積極的解釋。連寫了很多俳論書、在這個問題上極盡饒舌的各務支考那樣的人,儘管頻頻使用“寂”這個詞,卻對其本身的內容幾乎不加任何說明和分析。而向井去來也在他的《花實集》中說過這樣的話:“像'寂'(さび)、'位'(くらい)、'細柔'(ほそみ)①細柔:俳論的重要概念之一,日文寫作“ほそみ”或“細み”。、'枝折'(しをり)②枝折:俳論的重要概念之一,日文假名寫作“しをり”或“しほり”或“しおり” ,蕉風俳諧的審美理念之一,指一種如柔枝一般的委曲婉轉的風姿。這樣的詞,是用言語筆頭難以說清的。”他只是舉出了他的老師芭蕉對相關俳句加以品評的例子。 (在《去來抄》中,他也說過類似的話:“總之,'寂''位''細柔''枝折'等,只能以心傳心。”)
到了現代,與“幽玄”“物哀”等概念同時,“寂”這個概念也常被日本文學研究者提出來,並加以解釋和討論。對這些解釋和討論加以概觀就會發現,在很多場合下,“寂”“幽玄”“物哀”這些概念,是被過分緊密地在某種語境中結合在一起,毋寧說人們都在尋求和闡明這些概念共通的審美本質。例如,在談到這些概念的時候,人們往往解釋為,這是同一審美本質的三個側面的歷史顯現;或者又解釋為,“寂”的概念是中世時代的“幽玄”概念在近世俳諧中的演變。當然,我並不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從文學史和精神史的立場上看,我們不能滿足於把歷史的現象僅僅作個別的孤立的解釋,而是要盡可能從民族的精神本質的不同表現這一角度加以考察,並確認它的統一性,這也是理論研究的必然要求。特別是最近在精神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以西洋的精神與思想為參照,更傾向於強調東洋的或者日本的特性,這是當下時代流行的學術思潮。在這種背景下,僅僅對日本國民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思想中的個別的、孤立的現象與問題加以研究,往往不能充分滿足這一要求,於是便急切地尋求貫穿於所有個別現像中的所謂“日本的”統一性原理。這種做法,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幽玄”“物哀”“寂”等諸概念進行研究的時候,比起對這些概念所包含的種種審美的本質特性一一加以考察研究,較為便利的還是把它們作為一個混合體,把這些日本式的審美範疇作為一個統一的問題加以處理,在美和藝術領域中闡發所謂“日本的”東西,以弘揚所謂“日本精神”。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存在於美與藝術當中的“日本的東西”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它所包含的一種深刻的精神性,這一點恐怕是任何人都不能懷疑的。我們在這裡無法對這種精神性詳加探討,但可以說,這個意義上的精神性的深度,並非只限於美和藝術領域,它與道德、與宗教也有著深刻的關係,而其真正的源頭毋寧說本來就發端於非審美的、超藝術的領域。在我國,之所以能夠把各種藝術從單純的“術”發展到“道”的境界,無疑都有賴於這一精神源泉。而要對這個意義上的精神性的特色,作為“日本的東西”加以強調的話,就如同把和歌、俳諧、繪畫等其他各種藝術領域都在終極上歸結於精神性的“道”一樣。這樣一來,所謂“幽玄”“物哀”“寂”等從各種藝術的母胎乃至根基上各自發展起來並形成的特殊的審美範疇,便被抹掉了各自的特色,而被統一到一個共通的“日本式”的審美意識或趣味本質上去了。
……
第一章 序論
“寂”與我國國民的審美意識/ “寂”的審美內容研究的缺乏/ 缺乏的原因/ 歷史研究的見地/ 美及藝術中的日本性格(精神性) / 日本的獨特審美概念的美學研究/ “寂”的研究中的美學方法之一:語義及用例的檢討/ “寂”的研究中的美學方法之二:對俳諧的美學考察/ “寂”的研究中的美學方法之三:對俳論中的美學問題的考察與“幽玄”“物哀”等概念一樣,“寂”(さび)這個詞顯然也是一個審美概念或美的形態。毋庸置疑的是,這種特殊形態的美,在日本國民的某個時代,或在某種藝術樣式、某種藝術的生活方式中,例如俳諧①俳諧...
目錄
內容提要
風雅之“寂”——對日本俳諧及古典文藝美學一個關鍵詞的解析(代譯序)
Ⅰ風雅論——“寂”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一)
第三章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二)
第四章俳諧的藝術本質與“風雅”概念
第五章“寂”的一般意味與特殊意味
第六章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一)
第七章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二)
第八章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三)
第九章“寂”的美學界限與茶室的審美價值
Ⅱ松尾芭蕉及弟子等論風雅之“寂”
松尾芭蕉
向井去來
森川許六
服部土芳
上島鬼貫
與謝蕪村
譯後記
內容提要
風雅之“寂”——對日本俳諧及古典文藝美學一個關鍵詞的解析(代譯序)
Ⅰ風雅論——“寂”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一)
第三章俳論中的美學問題(二)
第四章俳諧的藝術本質與“風雅”概念
第五章“寂”的一般意味與特殊意味
第六章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一)
第七章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二)
第八章作為審美範疇的“寂”(三)
第九章“寂”的美學界限與茶室的審美價值
Ⅱ松尾芭蕉及弟子等論風雅之“寂”
松尾芭蕉
向井去來
森川許六
服部土芳
上島鬼貫
與謝蕪村
譯後記
商品資料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