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思想評論》為同濟大學德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同濟大學德國學術中心主辦的專業性系列出版物,2003年起出版,年出一卷。每卷設有固定欄目「尼采/海千格爾研究」,以為本刊重點。其他欄目靈活機動,可增可減。凡涉及德國古典哲學、德國現代哲學、德語詩學、中德比較文化研究等領域之學術論文和譯文,均歡迎賜稿。
《德意志思想評論》誠邀學界同仁伸出同濟之手,協力推進我國的德國文化研究事業。
作者簡介:
孫周興,1963年生,哲學博士,專業從事德國哲學、現象學哲學研究。現為同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同濟大學德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說不可說之神秘》、《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等;編有《海德格爾選集》等;譯有《路標》、《尼采》等。
陳家琪,1948年生,哲
章節試閱
但是,在海德格爾此時的視野中,康德提出的問題,自然科學能否認識“自在之物”,被置千不顧。比科學更根本的現實生活本身能否達到“自在之物”的問題,也沒有被海德格爾提出來。
海德格爾還認為,康德哲學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他從一開始便按照亞里士多德傳統,把感性和知性分離開來,認為二者不可相互代替,準也不可以化解誰,二者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海德格爾認為,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居然能相得益彰,這種同一性的原初基礎、源頭在何處,對此,康德也沒有作徹底的研究。”正是由於這種局限性,康德才認為,只有知性才能為雜多提供秩序,使雜多變為有序。但是,為了解決感性與知性同一性的基礎問題,康德還是讓感性化解到知性裡面,而這種化解的媒介就是先驗想像力。可是,康德又沒有講清楚,這種想像力到底同感性和知性是什麼關係,沒有講清楚它們之間同一性的結構。
看到這裡,我們當然馬上會想到,海德格爾實際上是認為,他通過現象學工作發現的人生此在的運動之結構就是感性和知性同一性的基礎,也是感性形式和知性範疇這二者的先驗性的基礎。①這樣,康德的論題:“時間(和空間)作為純粹直觀的形式是主觀的”,經過改造、修正以後,其內涵變成:時間、空間是通過人生此在,或者在人生此在過程中給出的,即在人生在世的過程中給出的,或者叫”在人生在世的過程中形成的”、“生成的”。經過這樣解釋,時間空間仍然是人性的東西,仍然是永遠離不開主體(永遠離不開生活主體,永遠離不開社會性歷史性生活進程)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它們仍然是subjectivc(主觀性的),但是(而且僅僅是),這裡的主體性、主觀性絲毫沒有“在思想中”、“在心裡”的含義了。這裡經過改造的主觀性、主體性就是著名的Dasein,即人的生活的社會歷史性進程。這裡,海德格爾把主觀性改造成為人生實踐性,它的結構就是時間性。
沿著康德的思路,海德格爾進一步對知性的功能進行了考察。按照康德的看法,知性活動的功能就在於對無序的感性雜多加以連接,對它們進行組合,在其中建立起秩序。那麼,知性的連接活動基礎是什麼?為什麼感性雜多是可以被連接的?因為,感性雜多本身具有前後相繼性和同時性這樣的特徵,也就是說,它們具有時間特徵。知性可以對錶象進行連接的根據就是對時間性的取向(im Hinblick auf Zeit)。時間就是感性雜多的可連接性。“但是,什麼使純粹雜多的可連接性本身,即時間本身,成為可能呢?連接總是一
……
但是,在海德格爾此時的視野中,康德提出的問題,自然科學能否認識“自在之物”,被置千不顧。比科學更根本的現實生活本身能否達到“自在之物”的問題,也沒有被海德格爾提出來。
海德格爾還認為,康德哲學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他從一開始便按照亞里士多德傳統,把感性和知性分離開來,認為二者不可相互代替,準也不可以化解誰,二者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海德格爾認為,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東西居然能相得益彰,這種同一性的原初基礎、源頭在何處,對此,康德也沒有作徹底的研究。”正是由於這種局限性,康德才認為,只有知性才能為雜...
目錄
總序
尼采/海德格爾研究
「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現論尼採的「大政治」概念
給變易打上存的性質的印記
——論尼采永恆輪迴學說的主導性問題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讀初探
海德格爾的黑格爾研究
——進入哲學史源初發生的自由境域
超越·先驗·超驗
——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問題
黑格爾辯證法辨正
梅非斯特的教誨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言講稿
自然權利新演繹
《邏輯研究》中的觀念對象和觀念直觀
西美爾論現代的人宗教
媒體、生態與各種新的社會交往
——盧曼社會交往理論專題研究
死去的是美黛蓮
波德萊爾的經驗問題
——本雅明《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分析
精英、批判與回溯
——博托·施特勞斯文學藝術觀試聽
施特勞斯與中西政治哲學傳統
德國文化與馬君武致用大學理念的形成
總序尼采/海德格爾研究「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現論尼採的「大政治」概念給變易打上存的性質的印記 ——論尼采永恆輪迴學說的主導性問題海德格爾的康德解讀初探海德格爾的黑格爾研究 ——進入哲學史源初發生的自由境域超越·先驗·超驗 ——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問題黑格爾辯證法辨正梅非斯特的教誨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言講稿自然權利新演繹《邏輯研究》中的觀念對象和觀念直觀西美爾論現代的人宗教媒體、生態與各種新的社會交往 ——盧曼社會交往理論專題研究死去的是美黛蓮波德萊爾的經驗問題 ——本雅明《論...
商品資料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1-01ISBN/ISSN:9787560826202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