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知識界思想解放的春天,中國“薩特研究第一人”柳鳴九與薩特“結緣”,為薩特在文化上進入中國代辦了“簽證”。 30年後的今天,薩特在中國的影響依然巨大甚至無所不在。本書是柳鳴九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有關薩特問題的重要論述的系統結集,帶我們一起沿著當年薩特東進中國的歷史足印,重溫那充滿激情的詩意年代。
曾與當時流行的蛤蟆鏡、喇叭褲並列為“三大精神污染”;有人說“薩特熱”是“80年代新一輩人的精神初戀”,也有人將其視為一次“錯愛”,稱與薩特的哲學“結緣”,“只可一宿,不可久眠”。 ……2012年,薩特進入中國30年,薩特對於我們,是否已經過時?這位東渡的西方思想家,到底給了我們什麼? “末日恐慌”下的人心,究竟還要不要薩特?
一個作家真正進入一個國家的主要標誌應該是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一種哲理的廣泛傳播也還要靠通俗化、普及化,要靠有親和力的詮釋。本書作者“撩開薩特那些抽象、艱深的概念在他的哲學體系上所組成的厚厚的、難以透視的帷幕”,讓我們得以近距離接觸薩特,重溫那場“現代西方哲學精神和中國新的覺醒時代的歷史遇合”。
作者簡介:
柳鳴九,著名學者、理論批評家、翻譯家。 1934年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教授,歷任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被稱為中國“薩特研究第一人”。著有《巴黎散記》《凱旋門前的桐葉》《我所見過的法蘭西文學大師》等,翻譯與編選有《磨坊文札》《局外人》《小王子》《薩特研究》等,主編《雨果文集》《加繆全集》等。 200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終身榮譽學部委員”稱號。
章節試閱
給薩特以歷史地位——如何認識薩特
20世紀人類的良心
讓-保羅?薩特於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不論是什麼國度、不論是什麼黨派、不論是政治界、哲學思想界、文學藝術界,人們都不能不關注這一悲訊,都不能不感到若有所失。當這個人不再進行思想的時候,當他不再發出他那經常是不同凡響的聲音的時候,人們也許更深切地感到了他的丟失了的分量。他在西方思想界所空下來的位置,顯然不是短時間裡就有人能填補的。不同觀點的人,對他肯定會有這種或那種評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將來,當人們回顧人類20世紀思想發展道路的時候,將不得不承認,薩特畢竟是這道路上的一個顯著的里程碑。
薩特的經歷純粹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經歷,也可以說相當單純,即始終是作為一個從事精神生產的智力勞動者。他生於一個海軍軍官的家庭,兩歲喪父,母親改嫁,從小跟隨外祖父母生活,外祖父是一個學識淵博的語言學教授,薩特在他這裡,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中學期間,薩特成績優異,愛好文學,進行了廣泛的閱讀,曾產生過拯救人類於痛苦的浪漫理想。 1924年,他進入以培養了不少傑出人物著稱的法國著名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 1929年,他在大中學教師學銜會考中名列前茅,取得哲學教師的資格,並認識了他後來的終身伴侶、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短期服役後,從1931到1933年,他在外省擔任中學教師。 1933年,他作為官費生赴柏林的法蘭西學院研究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與胡塞爾的學說,開始形成了他的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體系。 1934年以後,他繼續從事教學並開始寫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應召入伍,1940年在前線被俘。 1941年獲釋後繼續任教。 1945年,他創辦《現代》雜誌,此後,他成為職業作家,一直到他逝世。
薩特的一生是在精神文化領域裡不斷開拓、不斷勞作的一生。對於一個身體並不好、從三歲起就瞎了一隻眼睛的人來說,要完成深造的學業並留下50卷左右浩瀚的論著,那是多麼不簡單的事!他是哲學家,師承了海德格爾的學說,但成就與影響遠遠超過了那位德國的先行者,而成為,存在主義哲學首屈一指的代表,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方法論若干問題》,已成為20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材料。他是文學家,他把深刻的哲理帶進了小說和戲劇,他的中篇《噁心》、短篇集《牆》和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得心應手的體裁是戲劇,在這方面,他的成就顯然更高於他的小說,他一生九個劇本並不為多,但如《蒼蠅》、《間隔》等,在法國戲劇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也是一個文藝批評家,著有《什麼是文學》和三部著名的文學評傳:《波德萊爾》、《謝奈》和《福樓拜》。他又是一個政治家,他的文集《境況種種》有十卷之多,其中除了關於法國文學、歐美文學的評論和文藝理論著作外,還有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鬥爭的回顧,對殖民主義的抨擊,對世界和平的呼籲,對阿爾及利亞戰爭、越南戰爭以及一系列世界政治事件所發表的意見。幾乎可以說,薩特在精神文化、社會科學領域的多數部門中,都留下了豐碩的成果,僅僅只在其中一個部門裡取得這樣的成就已經是不容易了,何況是在這樣多方面的領域裡呢。無疑,這是一個文化巨人的標誌。因此,薩特的影響不僅遍及法國和整個西方世界,而且還達到了亞洲、非洲的一些地區。現在,當我們來估量薩特的歷史地位時,已經就很難想像一部沒有薩特的當代思想史、一部沒有薩特的當代文學史,會是什麼樣子。
要對薩特作出評價,首先就要遇到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這個艱深而玄妙的難題,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的意見是相當紛紜的。事實上,薩特也受過不少責備和挑剔。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不外是“存在先於本質”論、“自由選擇”論以及關於世界是荒誕的思想,即認為:人生是荒誕的,現實是令人噁心的,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人存在著,進行自由選擇,進行自由創造,而後獲得自己的本質,人在選擇、創造自我本質的過程中,享有充分的自由,然而,這種本質的獲得和確定,卻是在整個過程的終結才最後完成,等等。對此,人們當然可以提出種種批評:把存在與本質割裂開來,這豈不是形而上學?強調個體的自由選擇,豈不是主觀唯心論、唯意志論?甚至是為一切罪惡的行為提供理論根據?既然在薩特的哲學裡,生活是荒誕的,人是自由的,不僅對法律道德是自由的,而且對宗教信仰、理想也是自由的,那豈不是為那些頹廢、消極、放縱的垮掉的一代提供了哲學基礎?如果要著意從立論上、概念上、邏輯上去指摘薩特哲學思想的錯誤和矛盾,也許還不止這些。到目前為止,除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還有什麼“完美無缺”的思想體係呢?狄德羅的唯物論被認為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歸根到底仍是唯心主義的,黑格爾也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者。然而,這兩個遠非“完美無缺”的哲學家,卻得到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多麼崇高的評價啊!我們對待薩特,難道不應該這樣嗎?如果有人力圖把薩特貶成一個哲學上的侏儒,去尋章摘句對薩特進行“徹底批判”、“徹底揚棄”,那就隨他們去吧,我們的任務卻是:指出薩特哲學思想中可取的部分和合理的內核。這樣做肯定要比把薩特批得體無完膚費力且不討好,但卻甚為值得,這倒不是為了死者個人,而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研究界所應盡的責任。
如果撩開薩特那些抽象、艱深的概念在他哲學體系上所織成的厚厚的、難以透視的帷幕,也許不妨可以說,薩特哲學的精神是對於“行動”的強調。薩特把上帝、神、命定從他的哲學中徹底驅逐了出去,他規定人的本質、人的意義、人的價值要由人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來決定,因而,重要的是人自己的行動,“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這種哲學思想強調了個體的自由創造性、主觀能動性,顯然大大優越於命定論、宿命論,它把人的存在歸結為這種自主的選擇和創造,這就充實了人類的存在的積極內容,大大優越於那種消極被動、怠惰等待的處世哲學,它把自主的選擇和創造作為決定人的本質的條件,也有助於人為獲得有價值的本質而作出主觀的努力,不失為人生道路上一種可取的動力,至於薩特所認為的世界是荒誕的,人是孤獨的、痛苦的,人生是悲劇性的,這種觀點的確表現了一種苦悶失望、悲觀消極的思想情緒,但這不正反映了哲學家對資本主義現實的不滿?薩特曾經把自己的存在主義哲學稱為“一種人道主義”,他無疑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傳統在20世紀最有創造性的一個繼承者,他在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現實荒誕的條件下,發揚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積極精神,追求人的真正的價值,提倡人面對著荒誕的現實爭取積極的存在的意義。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薩特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思想家,對於馬克思主義又始終抱著一種善意的親近的態度,與某些資產階級思想家本能的敵對和隨意的謾罵是完全不同的。他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雖然他並不完全了解馬克思主義,甚至還有誤解;他試圖把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雖然他把自己的哲學視為對馬克思主義的“補充”,看來似乎有些狂妄。總的說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還是讚賞和嚮往的,這就顯示了他作為一個超脫了狹隘階級局限性的思想家的風度。
對於一個哲學體系的評價,從理論上、方法上作出“定性分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這種哲學的實踐,看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哲學家薩特的估價,必須和作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的薩特聯繫在一起。
薩特第一部哲學著作《想像》發表於1936年,而他的存在主義哲學代表作《存在與虛無》發表於1943年,這正是法西斯勢力這一種“惡”在歐洲日益猖獗並正在造成巨大災難的時期。薩特在發表哲學著作的同時,又以文學創作宣傳他的哲學思想,公正地說,他這些論著和作品,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帶著與這種“惡”相對抗的性質的。他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自己最重視的小說《噁心》,純粹是哲理性的,它通過一個知識分子單身漢安東納?洛根丁的日常生活,表現了薩特本人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思考。其中主人公那種對現實的噁心感,對客觀世界的不可知感,對環境的無以名狀的恐懼感、迷惘感,對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在人與人關係中的孤獨感,顯然是作為人對當時陰雲密布、災難即將臨頭的歐洲現實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被作者加以細緻描寫的,也可以說是在那種歷史條件和形勢下,薩特對人的狀況和人與社會關係的狀況的一種批判性的認識,其中當然包含著對那個時代社會現實的一種否定。如果說《噁心》帶有某種抽象的性質,那麼,小說《牆》則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作者在這篇小說裡描寫了西班牙戰爭期間反革命的白色恐怖,揭露了法西斯軍隊如何像“瘋子”一樣“逮捕所有和他們想法不同的人”,特別揭露了他們對政治犯那種慘無人道的精神折磨和肉體迫害,表現了他對那正在歐洲肆虐逞兇的反動勢力的憎惡。他同一時期的另一篇小說《艾羅斯特拉特》則是他“自由選擇”的哲學思想的一種文藝圖解,寫的是一種惡人的“自我選擇”,主人公對人類極端蔑視,瘋狂仇恨,宣稱自己是“一個不愛人類的人”,並要上街用他手槍中僅有的六顆子彈去殺“半打人”。艾羅斯特拉特本是古希臘的一個無賴,為了要使自己的名字留傳後世得以不朽,放火焚燒了狄安娜神殿,由此,他的名字就成為了“以無賴的行為使自己出名”的同義語。薩特以這個名字稱呼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正表現了他對那種以反人道來標榜自己的惡棍的否定,表現了他對惡的“自由選擇”的否定,可見,在薩特的哲學裡,自由選擇是包含著善惡是非的標準的。而且,薩特也沒有停留在抽象的善惡上,他總是力圖聯繫現實的鬥爭來表示自己的態度。當整個歐洲幾乎都籠罩在希特勒的陰影之下,法國處於屈辱的被佔領狀態的時候,薩特又寫作了著名的劇本《蒼蠅》,劇本根據埃斯庫勒斯的悲劇《俄瑞斯忒斯》三部曲改編,寫阿伽門農的兒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在古代悲劇的題材中,注入了他存在主義的哲理,俄瑞斯忒斯就是一個作了英雄的自我選擇而成為了英雄的人物,他為了給父親報仇,敢於承擔責任、採取行動、殺死母親,因而獲得了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薩特在劇本中清楚地表現這樣的寓意:只要是為自己的自由而採取行動,就能獲得肯定的意義,這在當時無異於向法蘭西同胞發出了進行反抗的暗示,因而劇本遭到了德國佔領當局的禁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滿目瘡痍,希特勒的浩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還沒有消失,原子彈和冷戰又在人們的心裡投射了新的陰影,道德標準、價值標準完全動搖,理想破滅。薩特的論著和作品所宣傳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思想,正投合了人們對現實生活懷疑悲觀的認識和他們苦悶消極的情緒。但是,如果一種哲學只使人陷於痛苦的絕境不能自拔的話,那它是不會有生命力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力量在於,它一方面指出了現實的荒誕,另一方面又給苦於在荒誕之中掙扎的人們指出了一條出路:自我選擇。因而,在他們看來,這種哲學似乎替自己找到了一個在不合理的現實中的比較合理的支撐點,給了他們一種用來擺脫苦悶和失望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薩特的思想戰後在整個西歐風靡一時的社會心理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社會心理並不是來自生活中那種營私牟利、飛揚跋扈、製造災難的反動腐朽的階級力量,而恰巧是,或者主要是來自現實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受損害、受宰割、被欺騙、被犧牲的人們,也就是中小資產階級。因而,薩特的存在主義就不是反動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是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的思想的哲學形式,它具有某種合理的因素和積極的意義,而薩特在戰後所發表的一些作品裡,也正力圖給他抽象的哲學命題填進具體的積極的社會內容。
給薩特以歷史地位——如何認識薩特
20世紀人類的良心
讓-保羅?薩特於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不論是什麼國度、不論是什麼黨派、不論是政治界、哲學思想界、文學藝術界,人們都不能不關注這一悲訊,都不能不感到若有所失。當這個人不再進行思想的時候,當他不再發出他那經常是不同凡響的聲音的時候,人們也許更深切地感到了他的丟失了的分量。他在西方思想界所空下來的位置,顯然不是短時間裡就有人能填補的。不同觀點的人,對他肯定會有這種或那種評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將來,當人們回顧人類20世紀思想發展道路的時候,將不得不...
目錄
代序:與薩特、波伏瓦在一起
薩特為什麼重要
給薩特以歷史地位——如何認識薩特
從“噁心”到“迷茫”——薩特哲理中的基本現實觀
嚴酷無情的自我精神分析——薩特的自我認知
當以歷史唯物主義度量薩特——面對薩特的應有之態
文學中的“存在”與“存在”文學——薩特文學的根本性質
薩特是否過時? ——薩特聲望受到的挑戰與衝擊
薩特的永恆價值——關於薩特的不朽意義
薩特的“另一半”——西蒙娜?德?波伏瓦
女人並非生來就是女人——波伏瓦的回憶錄
一代知識精英的形象寫照——波伏瓦的《名士風流》
薩特、波伏瓦與奧爾嘉的“三重奏”——《女客》中的自傳性成分
“世紀病”的提出——波伏瓦的《美麗的形象》
薩特與中國
把薩特介紹到中國
薩特的中國行
凡俗的大師,精神的巨人
薩特與中國思想解放
薩特生平與創作年表
代序:與薩特、波伏瓦在一起
薩特為什麼重要
給薩特以歷史地位——如何認識薩特
從“噁心”到“迷茫”——薩特哲理中的基本現實觀
嚴酷無情的自我精神分析——薩特的自我認知
當以歷史唯物主義度量薩特——面對薩特的應有之態
文學中的“存在”與“存在”文學——薩特文學的根本性質
薩特是否過時? ——薩特聲望受到的挑戰與衝擊
薩特的永恆價值——關於薩特的不朽意義
薩特的“另一半”——西蒙娜?德?波伏瓦
女人並非生來就是女人——波伏瓦的回憶錄
一代知識精英的形象寫照——波伏瓦的《名士風流》
薩特、波伏瓦與奧爾嘉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07-01ISBN/ISSN:9787515504193 語言:簡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1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