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長女病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陳思宏吳明益京極夏彥安寧照護兒童文學季暢銷5折起幸福文化66折起節稅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流行音樂的文化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Andy Bennett

評價
17收藏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79 NT$ 252 NT$ 32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6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其他二手價
45 144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中文版序
尋覓流行音樂的「文化聲音」
以流行音樂作為社會常的研究主題,正如英國學者Simon Frith 所言,是「上帝的恩賜」:因為既可「享受」音樂,與他人分享你的音樂品味,又可將個人的聆聽經驗拉高到抽象思考的層次。但是,一般相信,有主見; 耳朵挑剔的樂迷是不太需要社會學這門學問的,反倒是社會學者或樂評人該好好訓練他們的耳朵;站在會學者的角度,倒過來批評好像也成立。這樣的對峙源自於一個不容易處理的問題:音樂的美學感知力與當代流行文化形塑間的關聯性。對研究者或樂評者而言,這是個嚴肅的議題,對於一般的樂迷亦是如此,不管你偏愛特定音樂類型或是個音樂雜食者,當你與他人爭論或評判音樂的好與壞時,不也是嚴肅待之嗎?
本書作者不直接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反之,他以讀者熟悉的音樂類型演變做為起點,從歷史座標中整理出這個關聯性。做為社會學式的教科書,本書的優點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線性時間流中,去尋找社會─文化的作用力,並以描繪其塑造流行音樂文化的立體圖像。作者的初衷,是要讀者從個人的音樂品味中,去感受並思索「集體性」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以「集體性」就是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的青年流行文化的群體感。
自二十世紀初起,英美流行音樂的感染力便無遠弗屆。它總是帶著「現代化」的啟印,伴隨著世界各地都會消費文化的發展而流竄著。由於它所帶領的消費風潮以及被當地音樂創作傚仿與挪用的樂風,誠如作者所言,使得英美流行音樂可以「有效地在非英美」的環境中『本土化』」,因此作者也相當盡買地論及非英美地區的音樂概況。對於台灣的讀者及樂迷而言,書中論及的脈絡,從戰後五○年代貓王的rock and roll,六○年代的rock,及至於重金屬、龐克、雷鬼,一直到晚近各式各樣的電子舞曲與嘻哈音樂類型,應該不會感到生疏才對。由於音樂載體的科技發展,使得這些音樂類型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脫離既有的社會脈絡而在新的脈絡中流傳,創新。以本書第六章談論的饒舌樂為例,繞舌音樂既承接了美國黑人流行音樂文化,而在新的都會生活的社會經濟與數位科技的創新利用下,形成了新的類型。這是一普遍化的趨勢,亦即,每一種音樂類型的崛起與被接受,必然是從既有的音樂傳統,科技中介(樂器使用、音樂錄製與閱聽人接受方式)與音樂的社會屬性中產生。但另一方面,音樂又是一個非常易變、流竄的媒體,所以作者在每章中不忘提醒讀者,音樂與形塑文化消費、社會集體性意義的生產之間的關係是因地制宜的,並藉此將嚽讀者的視野拉到音樂作為社會性酵媒這個特質。
本書有意突破傳統英美觀點,亦不乏世界各地實例,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之餘,不妨進一步探索非洲裔的英美國人與流行音樂的文化關聯,以及創作領域的社會分析。總的來說,這是一般讀者入門英美流行音樂相當有用的工具書,也是一本介紹流行音樂中的台灣樂迷,本書論及雷鬼、饒舌及邦加拉音樂的篇章更是深化音樂視野的養分。

何東洪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系助理教授、樂評人,
專長為流行音樂產業研究,
曾任「水晶唱片」與「公視」記錄片製作企劃。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