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了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正在面臨這些創造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文化信念的巨大變革!
現今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信念:真理、道德意義、自我價值、未來期望……幾近毀滅;民主、宗教、教育制度以及國家觀念,亦受到嚴重威脅。傳統信念面對今日的全球化,已然捉襟見肘,缺乏生機;科學、宗教、政治與教育制度為支配者的利益背書,不僅目標狹隘,甚至成為環境惡化和戰爭侵略的助緣。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是社會建構理論大師的跨學科力作,肯尼斯•格根從後現代主義立場,逐一解構現代文化的核心信念與迷思,反映當代社會的劇烈變革,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重大轉向。他最關注的,是社會的實踐與革新。
對社會建構論來說,「問題」並非獨立存在於世間的事實,而是我們先建構了有好壞之分的世界,再將任何阻礙達成目標的事物都視作「問題」。我們的行動並不受傳統認知的真理、理性與正確所約束。對話可以修改,所有我們建構成「問題」的事物,都能重構成「機會」;藉由對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為我們引進一個蘊含巨大潛力的後現代視野,邀請我們進入新的認知空間,開啟無止盡的創新,建構前景更為光明的世界。
作者簡介: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國際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與倡導者。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過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目前擔任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幾所主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是國際社會建構思潮重鎮陶斯研究院(The Taos Institute)的創始者之一及董事會主席。
肯尼斯•格根在西方心理學界影響深遠,從上個世紀八〇年代開始,他的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就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探討議題。1982年以《邁向社會知識的轉型》(Toward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knowledge)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他和其他響應「社會建構主義」的學者們合作,編撰許多不同主題的著作,被視為社會建構運動的領軍人物。
格根主張解構心理學中的「經驗實證論」或「邏輯實證論」,提議以不同源流的學術路線,來共同搭建美國學術所需的「新科學」。他的著作集詮釋學、辯證法、批判論述、後現代主義與關係論之大成,為美國心理學界引進一個更寬廣的視域及對話可能。格根教授更將其社會建構理論實際應用於社會變革的實踐,他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自我、技術、公民社會、組織變革與發展、心理治療、教育實踐、老年化問題和政治衝突。
格根的著作豐富,在期刊和雜誌發表了超過三百篇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飽和的自我》(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1991)、《關係的責任》(Relational responsibility, 1999)、《實在與關係》(Relational Being, 1994)、《語境中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ntext, 2001)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宋文里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 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葉啟政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社會建構的理性與感性 吳熙琄
打開我寫著Kenneth Gergen(肯尼斯.格根)咖啡色檔案夾,是我2005年七月從美國貨櫃海運搬回來其中的一個檔案。翻著和格根相關的資料和筆記,我看到了我在1999年八月二十一日參加在波士頓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所舉辦的一場肯尼斯.格根的講座記錄,在筆記上,我記錄下格根在距今十五年前所說的話,看著有些泛黃的紙上的這些文字,2014年的我仍是澎湃不已。
筆記本上有這四個重點:
1. Invite multiple theories, voices, methods and possibilities.
2. Keep all resources alive.
3. Multiple therapy approaches.
4. Welcome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也許我可以用2014年的我來詮釋1999年的我所記下來的東西:格根近四十年的主要研究核心都是社會建構學說(social construction),因此上面四點也是當年格根對社會建構的詮釋,當然事隔多年,他對社會建構的理解和闡釋也不斷在演化和創新。我在此先對這四點簡單說一下:
1. 社會建構學說希望邀請多元的理論、多元的聲音、多元的方法和各種可能性。
2. 讓所有的資源都能活生生地被使用(例如不否定實證的研究,如何在它們的空間裡好好運用)。
3. 尊重多元的治療走向(因為每一種治療走向可以提供給不同族群不同的思維和語言方式)。
4. 歡迎質性研究(不因其不談效度、信度而困窘,反而相信效度、信度會從不斷的對話中演化與成長,而且是奠基於對話的過程)。
這是我第一次聆聽格根的講授,看到他正帶著一個開放的視野,邀請我們珍惜多重現實(multiple realities)。早在1992年到1993年我寫博士論文期間,格根的文獻就很吸引我,我在論文中引用了許多格根的觀點。我記得格根在1991年曾出版了The Saturated Self(《飽和的自我》),還是學生的我很震撼於書中的理念,格根在這本書中邀請我們去看現代人的自我認同是如何被各式各樣的訊息所浸染而不自覺。我還記得看了這本書後,和當時也在念書的先生熱烈討論我們身處在這個世代對自我形成的覺察、不能覺察及選擇。這些思維一直影響著我,也一直陪著我到今天。
非常感謝心靈工坊今年出版肯尼斯.格根的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幾年前我遇到格根,請教他如果台灣可以出版他的書,他會推薦哪一本?他說就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吧!他喜歡這本書,他說這本書對社會建構的理念有很清晰的解釋,想要認識社會建構,這本書會是很好的開始。在心靈工坊的努力之下,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終於要在台灣出版了,想來就很開心,有更多的人可以閱讀這本書了!
格根是這個時代的思想家,他每一本書都很值得閱讀。我身為一個家族和婚姻治療師,雖然主要從事實務工作,但我發現不斷地去反思社會建構理念,不斷去反思我們到底如何去建構我們的生活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改善、希望和創新,是我很重視的過程。無論我在家族治療工作上如何進展,我總會常常去碰碰格根的書與理念,他提的東西對我總是一份提醒和啟發。這幾年我也在台灣帶領的課程裡,和我的學生分享格根的理念,這些學生主要分布在諮商、教育、社工、職能治療與精神科學界,他們也發現格根的思維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多的啟發。格根的理念可以運用的面向非常廣,例如教育、組織、企業、政策、醫療、精神科、研究……,不只是心理治療而已。
社會建構是因為這個時代的演化和複雜度而產生的,它是因應這個時代的多元變化而醞釀出來的。過去的歷史沒有這個理念,因為可能也不需要。社會建構的理念愈來愈被世界各地的人喜歡和接受,因為社會建構理念和它的實用性正在協助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去解決他們生活或環境中的議題。
那麼,社會建構到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這個理念邀請我們不再理所當然地去經驗生活,而能檢視反思我們到底是帶著怎樣的模式去定義我們和他人的生活。社會建構不是一個固定的理論,它比較是一種如何理解、探索生活的思維與態度。它重視的不是要告訴大家唯一的真理,而是一個邀請大家來增加選擇、帶進多重觀點的過程。
格根也檢視個人主義帶來的限制,邀請大家去看見人們如何在關係中的交談來不斷界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離不開關係的。他對科學如何支持有權力者,而非純屬中立的立場,有著很深的反思。他也看見理性、情緒、記憶等其實都是在關係裡建構的。讀者可在這本書中讀到他多年來對這些議題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的分享。
這個世界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當人們帶著既定的思維去和不同的人們相處時,衝突往往產生,必須你消我長,格根透過社會建構理念,邀請大家思考如何在不同中共存,檢視誰的聲音被削弱了,誰擁有較多的權力;雖然世界越來越複雜,但格根希望提供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邀請大家可以持續發展,而不是看誰越來越好。
後現代家族治療裡的焦點治療、敘事治療、合作取向實踐及反思理念,和社會建構學說有許多互相輝映之處,前者是對過去的家族治療做反思而產生的不同學派,後者是對人文科學的反思所演化出的理念。不同的時代總會有不同的反思,這些具有時代意義的反省總是引人深思,啟發著我們去了解我們的時代,進而試著去探索適用於這個時代的理念和實踐。許多後現代教育觀、研究論、組織管理等和社會建構學說也有許多密切的關連,也都是因應這個時代的現象而有的反思,及在反思中建構出的理念和實踐。
在出版這本書的同時,肯尼斯.格根和其妻子與合作伙伴瑪麗.格根(Mary Gergen)也將首次來台為大家介紹這本書。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緣。
願大家透過此書,對於如何建構渴望中各層面的生活,能有更多的反思和幫助。
本文作者為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名人推薦: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宋文里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 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葉啟政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社會建構的理性與感性 吳熙琄
打開我寫著Kenneth Gergen(肯尼斯.格根)咖啡色檔案夾,是我2005年七月從美國貨櫃海運搬回來其中的一個檔案。翻著和格根相關的資料和筆記,我看到了我在1999年八月二十一日參加在波士頓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所舉辦的一場肯尼斯.格根的講座記錄,在筆記上,我記錄下格根在距今十五年...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社會構建:醞釀中的變革
前不久,我做了一個檢測:醫生往我胳膊上扎針,並對我實施一系列電擊。這個檢測會帶來一些疼痛,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做。但當針尖扎入我的皮膚時,我決定做個小試驗:每次電擊襲來身體微微顫動時,我不是報以痛苦的呻吟,而是笑出聲來。測試開始,我的小試驗也在我歡喜的心情中開始了。醫生或許會認為我這人腦子有問題,但對我來說,這個小小的試驗卻是值得的,哪怕會讓人產生一些誤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疼痛的滋味,但不管怎樣,笑聲確實有轉化的能力。我並未陷在痛苦中,實際上,我發現自己心情愉悅;直到最後離開測試室,我仍面帶微笑。
我為什麼要做這個小試驗?主要是因為我早已在知識上與實作上探究這個「劇本」,而我們即將一一揭開其中的劇情。古老的傳統告訴我們要瞭解世界的真實面目,為此我們必須仔細而客觀地研究這個世界,有了這些知識,我們就可以預測和控制將要發生的事情。可是,什麼是客觀世界呢?毋庸置疑,我們可以將痛苦作為值得研究的東西。但若是我的笑能改變痛苦的經驗,則這個痛苦顯然就不是獨立於「我」之外而存在於「某處」。痛苦至少在某種限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去面對它。事實上,不會感覺到痛的「痛」,就不算是「痛」。如果痛苦是這樣,那其他事情是不是也一樣呢?那麼,種族差異是否也獨立存在於「某處」,而與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與我們的知識與性別差異都沒有關係呢?如果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面對事物的方法是如此重要,那麼這些方法的極限又是什麼呢?同一座山在小孩子、運動員和老年人眼裡是一樣的嗎?同一棵樹在植物學家、護林員和園林工人眼裡是一樣的嗎?到底什麼是「客觀世界 」?
這就展開了這齣名為「社會建構」的劇本:我們所認知的世界,主要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而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則又取決於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關係。完全瞭解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建構論觀點正在挑戰諸如「事實」、「客觀」、「理性」和「知識」這些長久以來為人所崇尚的字詞。你對自己的理解(你的思想、情感和欲望)也會發生轉變。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將被賦予全新的意義。你會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上的矛盾衝突。建構論者的觀念和實踐正在延伸到世界上每個角落。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赫爾辛基,從倫敦到香港,從新德里到莫斯科,各處都在熱絡討論這些議題。許多人都認為這些觀點對世界的未來可能至關重要。當然,其中也有許多論爭,畢竟有變革就會有反抗;你可能也會發現自己正在抵抗這些觀念。這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或許還會讓你的閱讀更有成效。
你應該意識到,我們一般稱之為「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並不專屬於某個人。社會建構論並不是由單一的著作或哲學學派來定義,而是來自於對話的過程;這是一連串尚在進行中的對話,每個人,包括作為讀者的你,都可能參與其中。正因如此,對話中不存在任何可以代表所有人的權威。對話中會出現許多不同的觀點,各方之間也會出現僵持。不過,我將在這個章節概括出多數人所共同持有的主要觀點。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觀點,我也會觸及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這些人,包括學者或其他人,是如何聚集於此?這些討論將會讓你看到此觀點的革命性,以及其爭議之處。隨後的章節將著重在社會建構論的意義及應用。
我們一起建構了我們的世界
如果我問你關於世界的種種,你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參照框架下回答我;但若我堅持要你拋開那些參照框架,你還能告訴我什麼呢?
—奈爾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世界形成的方式》
社會建構的核心觀點簡單明瞭。但當你探尋它的內涵和影響時,這種簡明性立刻就會消失。它的基礎概念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學到的關於世界和自身的幾乎所有事情。帶著這些重新思考的想法,我們被邀請加入新穎且具有挑戰性的行動中。從「常識」著手,我們會看到各種可能性。世界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觀察且瞭解世界——這不就是簡單不過的事實嗎?這裡有樹木、高樓、汽車、女人、男人、貓狗,以及其他種種事物。如果我們觀察得足夠仔細,就會知道怎樣保護森林,怎樣蓋出堅實的房子,怎樣提高兒童的健康水準。現在我們來顛倒這些人們所深信不疑的假設吧!
如果我說:這裡沒有樹木、房屋、女人、男人及其他一切;是因為你我認為這些事物存在,它們才出現在眼前。你可能會說:「這太荒唐了!看看你周圍,這些樹在我們來之前就好好地生在這裡了。」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先讓我們帶著一歲大的小朱莉出去走走吧!她的眼睛似乎並未注意這些樹木、房屋和汽車,她也分不出男人和女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過,孩子的世界是「雜亂的、發著嗡嗡聲的一團混沌」。不管你是否贊成他的看法,朱莉眼中的世界和我們這些成人眼中的世界似乎並不一樣。和朱莉不同的是,我們會留意到春天到來時,樹上的嫩芽長成了綠葉;秋天降臨,樹葉就會落下。我們閱讀公車上的廣告,也會專心聽候員警指示我們停車。朱莉的世界裡沒有男人女人,沒有開花的樹,也沒有廣告和員警。我們眼前的東西並無差別,但對我們與對朱莉而言,這些事物賦予的意義卻不相同。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接觸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而此差異源於我們的社會關係。正是在這些社會關係中,我們把世界建構成這樣或那樣。在這些關係中,我們形成了對世界的看法。當朱莉慢慢發展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後,她就會以一種和我們差不多的方式去建構世界。
社會建構的基本觀點看起來相當簡單,但請思考一下它所帶來的結果:如果所有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事物都是社會建構而來,那麼,除非人們同意,否則沒有東西是真實的。這時你可能就會懷疑:這是不是說死亡不是真實的、身體不是真實的、太陽不是真實的,或者我坐的這張椅子也不是真實的?你懷疑的對象可以擴大到任何事物。弄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社會建構論者並沒有說「什麼都不存在」,也沒有說「真實並不存在」。重點是,人們對真實的定義,比如認為死亡是真實的,身體、太陽、坐著的椅子都是真實的,這些想法都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說的。毫無疑問,當你想要描述正在發生的某件事情時,你難免會依賴某些繼承而來的認知方法。
例如,當某個人說「我祖父去世了」,他通常是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這件事。死亡事件被定義成人體功能的終止。依照其他的知識傳統,我們還可以說:「他上了天堂」、「他將永遠活在她心中」、「這是他投胎轉世的新開始」、「他卸下了重擔」、「他仍活在優秀的遺作裡」、「他的生命在三個孩子身上延續」,或是「該物體的原子結構改變了」。這些說法在各個我們所創造的知識傳統中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小朱莉很可能對這件事並沒有什麼感受。在她的世界裡,「祖父的死」並未作為一個事件而存在。社會建構論者認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沒有為我們存在」。換句話說,世界上存在著我們稱之為「死亡」、「太陽」、「椅子」等等的事物,都是源自於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概括而言,我們彼此相互交流的同時,建構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在某個對話中,我們看到世界的許多問題:日常壓力、缺錢花、缺少機會等等。在另一些對話中,則充滿興奮、熱忱和希望。這些對話形成了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只要我們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區別,像男女、晝夜、好壞、善惡,相對來說人生就變得可以預期。不過,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會受到挑戰。比如,「問題」並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事實存於世間,而是我們建構了具有好壞之分的世界,再將任何阻礙我們達成目標的事物,都視作「問題」。如果對話可以修改,則所有我們建構成「問題」的事物,都能重構成「機會」。在我們的對話中,也可以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我們可以建構出一個存在三種性別的世界、一個精神有問題的人被看成「精神治療者」的世界,或是一個由底層工人而非少數領導者握有組織權力的世界。
從這方面來看,你就會開始瞭解社會建構論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對建構論者來說,我們的行動並不被傳統認知上的真實、理性和正確所約束。在我們面前,有無限的可能性,邀請我們去做無止盡的創新。這並不是意味著要拋棄所有我們認為真實和美好的事物。完全不是這樣,而是說,我們不要把自己禁錮於任何歷史或傳統的鎖鏈。當我們一起議論、聆聽新觀點、提出問題、轉換思考角度、在常識之外探索時,我們就越過了邊界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未來是我們一起創造出來的!
(未完)
第一章 社會構建:醞釀中的變革
前不久,我做了一個檢測:醫生往我胳膊上扎針,並對我實施一系列電擊。這個檢測會帶來一些疼痛,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做。但當針尖扎入我的皮膚時,我決定做個小試驗:每次電擊襲來身體微微顫動時,我不是報以痛苦的呻吟,而是笑出聲來。測試開始,我的小試驗也在我歡喜的心情中開始了。醫生或許會認為我這人腦子有問題,但對我來說,這個小小的試驗卻是值得的,哪怕會讓人產生一些誤解。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疼痛的滋味,但不管怎樣,笑聲確實有轉化的能力。我並未陷在痛苦中,實際上,我發現自...
目錄
推薦序一 社會建構的理性與感性 吳熙琄
推薦序二 心理學建構主義運動的來龍去脈 宋文里
前言
第一章 社會建構:醞釀中的變革
我們一起建構了我們的世界
社會建構的起源
客觀性:價值中立危機
潛逃的理性:文學上的抨擊
科學知識是社群建構物
從絕望到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文化帝國主義
知識和新極權主義
本書安排
小結
第二章 建構真實與良善
我們賴以生存的語言
語言結構:發展的限制
隱喻:借用和建構
敘事:真實如故事
修辭和現實
日常關係:平凡事物的力量
制度化的現實:傅柯論權力
身分政治:生存還是毀滅
小結
第三章 人文研究的新視野
爭論中的經驗主義研究
經驗主義研究的成果
轉型中的研究傳統
民族誌與文化理解
新史學
論述研究:探索被建構的世界
敘事:探索生命建構
行動中的論述:在對話中形成的自我
行動中的想像:質性研究
自我民族誌
協作研究
行動研究:動態的社會變革
作為研究的舞臺表演
小結
第四章 關係中的自我
生成理論
質疑自我
個人主義:分離,及其不滿
孤立自我的問題
自戀,以及作為工具的他者
人為的關係
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悲劇
剝削自然
權力問題
理解範圍的窄化
作為關係的自我:第一步
符號互動:互為主體的自我
擬劇論:舞臺上的自我
文化心理學:繼續前行
作為關係的自我:新興視野
關係中的意義
關係式的心智
作為表演的精神對話
關係式的表演
小結
第五章 對話:衝突與轉化
在關係中達成理解
多元存在:我們如何在一起?
對話與差異
從辯論到調解:希望與躊躇
走向轉化型對話
公共對話計劃
從責備轉向關係性責任
自我表達的重要性
認可他人
協調行動:相互呼應的挑戰
自省:多元存在之源
共同創建新世界
小結
第六章 形形色色的實踐
教育:協作與共同體
協作式課堂
多聲表達:向所有人溝通
批判思維
臨床治療作為社會建構
解方聚焦療法:簡略治療的力量
敘事療法
多聲表達:擴展可能性
從診斷到對話
在組織中創造意義
集體決策
從領導力到關係式領導
學術活動:作為關係的寫作
形象化寫作
多聲作者:我是誰?
祈願:激動人心的聲音
走向公開表達
小結
第七章 被質疑的社會建構
現實主義:「可是真實的世界就在那裡! 」
精神狀態的探問:從神經科學到營救行動
建構論是自我毀滅?
道德相對論的挑戰
什麼事情值得去做?:注入生命養分
社會建構與科學成就
小結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社會建構的理性與感性 吳熙琄
推薦序二 心理學建構主義運動的來龍去脈 宋文里
前言
第一章 社會建構:醞釀中的變革
我們一起建構了我們的世界
社會建構的起源
客觀性:價值中立危機
潛逃的理性:文學上的抨擊
科學知識是社群建構物
從絕望到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文化帝國主義
知識和新極權主義
本書安排
小結
第二章 建構真實與良善
我們賴以生存的語言
語言結構:發展的限制
隱喻:借用和建構
敘事:真實如故事
修辭和現實
日常關係:平凡事物的力量
制度化的現實:傅柯論權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