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讀冊過生活》節目,第085集 【談《以小勝大》一書】
★長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榜★
暢銷書《引爆趨勢》、《異數》、《解密陌生人》,
傳奇作家葛拉威爾的經典傑作!
優勢,可能是最大的陷阱;
劣勢,可能蘊藏著機會與獨特利基。
重新解讀強弱法則,
顛覆傳統思維,看見弱者的力量!
更大、更強、更富不一定是優勢,
懂得善用劣勢,反而能從困境中逆轉勝。
事實上,弱者打敗強者是常有的事!三千年前,在古巴勒斯坦的戰場上,名為大衛的牧羊少年,僅用投石器和一顆石頭,便擊倒身高200公分的勇猛戰士歌利亞。從此,〈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代表劣勢者與巨人之戰──以小搏大!
大衛的勝利,是奇蹟嗎?傳奇作家葛拉威爾將告訴你:大衛贏得理所當然!身為弱者,他並不膽怯,勇敢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和工具,巨人應聲而倒。
透過商界、學界及歷史上的真人真事,葛拉威爾挑戰了宿命的觀點,大膽質問:
富爸爸一定強過窮爸爸?名校真的比較好?閱讀障礙症患者就沒出息?
主流永遠是對的?艱辛創痛的童年竟然有益?天生的殘疾反而幫了大忙?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更大、更強、更富必然有利,但葛拉威爾結合科學與歷史的多重線索來破解迷思,重新解讀政治、社會、教育及創作領域的強弱法則。這些逆轉命運的弱者群像,帶出一個重要的人生啟示:
強者未必強,弱者未必弱;優勢可能是陷阱,劣勢或許蘊藏著機會!
本書探究了弱者成功的方法,解析了凡人遭遇巨人時如何奮戰。所謂「巨人」,意指各種類型的強大對手,舉凡強壯的戰士、軍隊、巨大的不幸、災難、迫害等。人人在生命中都面對著看似堅不可摧的隱形巨人――無論是自身的生理殘疾、分明的社會階級、無理的歧視或是實力懸殊的競爭,在巨人面前,我們都是弱者,只看到自己的脆弱,卻忽略了潛藏的優勢。
然而,巨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堅不可摧,賦予其力量與長處的那些特質,往往也正是其弱點的源頭。因而,弱勢者往往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改變:開啟門徑、創造機會、帶來啟蒙,使原本似乎難以想像、毫無可能之事變成可能。
葛拉威爾探討了下列議題,告訴我們「弱者未必弱如其表」:
◎為什麼要勇敢離開大池塘,到小池塘裡當大魚?
◎困境為何有益?
◎優點未必是優勢?
◎法律可以站在弱勢者這邊
◎世界的進步仰賴不理性的人
◎被逼到絕境,更能產生向前衝的力量
◎年幼失親者,成就可能更傑出
◎經歷苦難,才能免於苦難
◎弱勢者運用智慧,也能放手一搏
如何應付巨人、以小勝大、逆轉命運,我們需要更好的指引。
這一次,葛拉威爾讓我們看到弱者反敗為勝的力量!
作者簡介:
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
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
另著有《失控的轟炸》、《解密陌生人》、《決斷2秒間》、《異數》、《大開眼界》、《以小勝大》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
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李芳齡
譯作超過百本,包括《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開放資料大商機》、《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頂尖對決》(以上皆為時報出版)、《7大市場力量》、《21世紀汽車革命》、《領導者的數位轉型》、《AI行銷學》、《以少創多》、《貝佐斯寫給股東的信》、《複利效應》、《金錢心理學》、《心態致勝》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長踞《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洗練、引人入勝、發人省思的佳作。其中最高明、最迷人的一章把印象主義運動和大學入學選擇關連起來,凸顯選擇就讀頂尖大學的迷思,我們總以為讀頂尖大學能提供優勢,事實上,並不必然。──《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葛拉威爾的著作總是那麼扣人心弦、發人深思……,令人欽佩。──《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各領域人物克服艱難的心路歷程,有英軍涉入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爭戰、癌症藥物研究、美國民權運動等等,無數的故事與精闢洞察交織成這本饒富趣味的著作。──《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引人入勝之作,葛拉威爾真是綜合大師!這位永駐的暢銷書作者展現過人的全新思考,也敦促我們跟進。──《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驅動本書的動力,就像葛拉威爾的所有作品一樣,是他令人陶醉的說故事手法。他是一位大師,善於將熟悉的元素與令人驚訝的反直覺結合起來,再用少量的科學證據去調味……葛拉威爾是一位大師級工匠、作家中的異數。──《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
葛拉威爾的著作之所以能夠暢銷數百萬冊,是因為他擅於解釋這世界的種種現象、臨界質量的威力、成功的無常性等等,並以有趣、易讀、鞭辟入裡的文風呈現他的洞察。──《今日美國》(USA Today)
葛拉威爾迄今為止最具挑釁性的書。本書將告訴我們如何看待障礙和劣勢,利用歷史、心理學和強大的敘事能力,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看待周遭世界,以及如何應對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葛拉威爾擅長質疑傳統智慧之見,他在本書中檢視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世人往往認為這類故事是難以置信的奇蹟,但透過他精闢分析,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並非那麼難以置信,也絕非奇蹟。我們給這本佳作四顆星評價!──《時人》雜誌(People Magazine)
流行文化評論家葛拉威爾是概念綜合大師,擅長把來自種種不同領域(從商界到科學界到聖經)的概念結合起來,形成看待世界的新思維。──《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
十分引人入勝……葛拉威爾的獨特天賦,使得他的主題經歷充滿活力。他有一種不可思議的簡化能力,但他絕對不簡單。──《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在本書中,葛拉威爾探索了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驅動力。透過分析聖經所記載的大衛和歌利亞之間的衝突,對於我們應該從中吸取的教訓,葛拉威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新解釋。──《今日秀》(Today Show)
得獎紀錄:長踞《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榜名人推薦:這是一本洗練、引人入勝、發人省思的佳作。其中最高明、最迷人的一章把印象主義運動和大學入學選擇關連起來,凸顯選擇就讀頂尖大學的迷思,我們總以為讀頂尖大學能提供優勢,事實上,並不必然。──《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葛拉威爾的著作總是那麼扣人心弦、發人深思……,令人欽佩。──《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各領域人物克服艱難的心路歷程,有英軍涉入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爭戰、癌症藥物研究、美國民權運動等等,無...
章節試閱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
維微克.拉納戴夫(VivekRanadivé)決定當其女兒安嘉麗的籃球隊教練時,他訂下兩個原則。第一,他絕對不會高聲叫罵,這是全美青少年籃球賽(National JuniorBasketball),是籃球小聯盟,球隊隊員大多是十二歲的孩子,經驗告訴他,叫罵對十二歲的孩子不怎麼管用。他決心要把他經營治理軟體公司事業的那一套搬到籃球場上,他要平靜溫柔地說話,他要訴諸理智與常識,使那些女孩信服他的方法中的智慧。
第二個原則更為重要。拉納戴夫對於美國人打籃球的方式感到不解,他出生於孟買,伴著他成長的是板球和足球,他永遠忘不了生平第一次觀看籃球賽時的感覺,他覺得那是不動腦子的運動比賽。甲隊得分後立刻退防自己的前場,乙隊從邊線傳球進場,運球至甲隊前場,而甲隊隊員則是在那一端耐心等候。其後,這流程再倒反過來。
正規籃球場長九十四英尺,絕大部分時間,一隊只防守約二十四英尺的場地,其餘七十英尺則是消極而不做防守動作。球隊偶爾會打全場緊迫盯人防守,阻撓對方把球向前推進,但每次採取這種全場緊逼防守時,他們只會打上幾分鐘。拉納戴夫覺得,這彷彿就像籃球界對於比賽模式有某種共謀,而這種共謀造成強隊和弱隊的落差愈加擴大。強隊有高大、運球和投籃技巧皆優的球員,他們能在對手半場俐落地執行他們精心準備的進攻戰術。那麼,奇怪的是,弱隊的打法為何也是防守約二十四英尺場地,讓強隊能夠輕而易舉地做他們那麼擅長做的事呢?
拉納戴夫看著他執教球隊的女孩們,摩根和茱利亞是熟練的籃球員,但妮基、安琪拉、達妮、荷莉、安妮卡和他的女兒安嘉麗從未打過籃球賽,她們不全是高個兒,她們射籃不準,也不特別擅長運球,她們不是那種每天傍晚都去籃球場隨機湊隊較勁的孩子。拉納戴夫居住於加州矽谷核心地的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他形容他的球隊是由「金髮小女孩」組成的,她們是科技怪胎和電腦程式設計師的女兒,她們參與科學研究計畫,閱讀長而複雜的書籍,夢想長大後成為海洋生物學家。拉納戴夫知道,若他的球隊採取傳統打法,不加防阻地讓對手把球運至前場,她們鐵定會輸給那些熱愛、熟練籃球的女孩。拉納戴夫在十七歲時帶著五十美元來到美國,他可不是輕易認輸的人,所以,他的第二個原則是,他的球隊每場比賽都要整場打全場緊迫盯人防守。這支球隊最終打進全美錦標賽,「這其實是個偶然,我父親以前從未打過籃球。」安嘉麗.拉納戴夫說。
▌不打正規戰,才能異軍突起
在全美青少年籃球賽中,拉納戴夫的籃球隊代表紅木市參加七、八年級組的比賽,她們在聖卡洛斯市附近的佩伊體育館練球。拉納戴夫從沒打過籃球,他招募了一些專家來協助他,第一位是在他的軟體公司任職的前職業運動員羅傑.克雷格(Roger Craig)。克雷格加入之後,他又招募女兒蘿蜜翠(Rometra Craig),大學時期打籃球校隊的蘿蜜翠常被教練指派負責防守對方的最佳球員,以使對方施展不了拳腳。紅木市隊女孩們非常喜愛蘿蜜翠,「她就像我的大姐姐,有她,真是太棒了。」安嘉麗說。
紅木市隊的策略,是以籃球比賽中進攻一方隊進球時,不得違例的時間限制為基礎。第一個時間限制是邊線發球的時間限制,甲隊得分後,乙隊的某個球員拿球至邊線外發球時,必須在五秒內發球進場給隊友,超過五秒就違例,球權將還給甲隊。這通常不是問題,因為防守方的球員不會積極地阻撓進攻方發球進場,他們大多跑回自己的前場。但紅木市隊不循此傳統模式,該隊的每個球員如影隨形地防守她負責防守的對象。
通常,當有球隊打緊迫盯人戰術時,防守方的球員會站在她負責防守的球員背後,以便在此進攻球員拿到邊線發進來的球之後,阻撓她接下來的進攻。但紅木市隊的女孩採取打得更積極的高風險策略,她們站在對手前面阻撓對手取得邊線發進來的球。而且,紅木市隊沒有人去防守對方在邊線發球進場的那個球員,拉納戴夫認為不必這麼做,他讓多出來的那個球員當個機動者,是協助防守對方最佳球員的第二個防守員。
「想想美式足球吧,」拉納戴夫說:「四分衛可以持球跑動,整個場上有他可以傳球的隊友,但成功傳球仍然是難得要命。」籃球更難,場地較小,有五秒的限制,球更大、更重。在紅木市隊的防守戰術之下,其對手球隊往往無法在五秒之內從邊線發球進場,或是發球員心想著五秒將過,著急之下便胡亂地把球拋出,或是傳出的球被紅木市隊攔截。紅木市隊女孩們的防守很瘋狂。
第二個時間限制是十秒違例,進攻方必須在十秒內帶過中場線。若紅木市隊的對手成功在五秒內把球發進場,紅木市隊的球員便會把注意力轉移至第二個時間限制,她們湧向那接到邊線傳進球的對方球員去攔阻她。安嘉麗是指派的攔阻員,她會衝過去,伸張她的長臂包夾運球員,她可能把球抄截,或是造成對手在情急之下慌亂地把球拋出,或是對手被封鎖而十秒違例。
「一開始,我們當中沒人懂得如何打防守戰術什麼的,」安嘉麗說:「所以,我父親就不厭其煩地詳細解說,他說:『妳們的工作就是防守,確保在我們的發球線戰術中,她們無法拿到球。』抄截到對方的球,那真是世上最美妙的感覺,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緊迫盯人和抄截,令對方緊張極了。有球隊遠比我們優秀,身經百戰,還是被我們打敗了。」
在這種不讓對方成功發球進場和帶球過中線的策略下,紅木市隊常在開賽後取得4–0、6–0、8–0、12–0的領先,有一次甚至取得25–0的領先。由於這種戰術總是使她們在靠近對手籃下之處取得球,因此,她們很少需要嘗試命中率低的長射,長射需要技巧和苦練,她們多是帶球上籃。在紅木市隊那年輸的幾場比賽之一,紅木市隊只有四人在場,她們仍然打全場緊迫盯人,最後只輸了三分。
「打防守戰術使我們能隱藏我們的弱點,」蘿蜜翠說:「我們沒有優秀的長射手,沒有最高的球員陣容,但只要我們打緊逼防守,我們就能抄截,打容易的帶球上籃。我很坦白地告訴這些女孩:『我們不是最優的球隊』,但她們了解她們的角色。」十二歲的女孩為蘿蜜翠上場作戰,「她們棒透了。」她說。
勞倫斯攻擊土耳其軍的弱點—鐵路線最遠、最荒涼哨站,而不是攻擊他們的強點。紅木市隊攻擊邊線發球,在這點上,強隊和弱隊的脆弱度相等。大衛拒絕和歌利亞貼近對搏,因為貼近對戰的話,他鐵定輸,他站得遠遠,用整個山谷作為他的戰場。紅木市隊也採用相同的戰術,她們防守整個九十四英尺的籃球場,打全場緊迫盯人靠的是腿,不是手,這是以勤補拙,這些女孩就像勞倫斯的資源:「很不習慣打正規戰,她們的才能是行動力、耐力、個人機智……和勇氣。」
「這是很累人的策略。」羅傑.克雷格說,他和拉納戴夫坐在拉納戴夫的軟體公司的會議室裡,回憶他們的那個夢想季。拉納戴夫在白板上繪出紅木市隊的全場緊迫盯人戰術細節,克雷格坐在會議桌前。
「我的女孩必須比其他球隊的更強健。」拉納戴夫說。
「他讓她們勤練跑。」克雷格在一旁點頭道。
「我採行足球隊的操練術,」拉納戴夫說:「我讓她們跑、跑、跑,我無法在那麼短的期間內教會她們優異技巧,所以,我們確保她們變得強健,對比賽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正因此,在這當中,態度非常重要,因為球員會很累。」
拉納戴夫說「累」這個字時,語氣很肯定。他的父親是飛機機師,因為不斷質疑印度飛機的安全性,被印度政府監禁。拉納戴夫觀看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校簡介片後,認為這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決心申請。那是一九七○年代,出國讀大學必須獲得印度政府授權釋出外幣,他在印度儲備銀行行長辦公室外紮營,直到獲得這筆錢。拉納戴夫個頭瘦小,步履徐緩,神態鎮靜,但可別被這些外表騙了,以為他是個淡然的人,不,他是個堅持不懈的人。
他問克雷格:「我們的呼叫口號是什麼來著?」
兩人想了片刻,一起開心地叫道:「一、二、三,態度!」
紅木市隊的整個理念基礎就是願意比任何人更努力。
「有一次,一些新女孩加入隊裡,」拉納戴夫說:「第一次練習時,我告訴她們:『聽著,我們的做法是……』我向她們說明,告訴她們:『這一切全關乎態度。』還有,隊上來了個新女孩,我擔心她不了解態度這觀念,但我們呼叫了口號後,她說:『不,不,不是一、二、三,態度。應該是一、二、三,態度,哈!』」說到這裡,他和克雷格同時爆笑。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
維微克.拉納戴夫(VivekRanadivé)決定當其女兒安嘉麗的籃球隊教練時,他訂下兩個原則。第一,他絕對不會高聲叫罵,這是全美青少年籃球賽(National JuniorBasketball),是籃球小聯盟,球隊隊員大多是十二歲的孩子,經驗告訴他,叫罵對十二歲的孩子不怎麼管用。他決心要把他經營治理軟體公司事業的那一套搬到籃球場上,他要平靜溫柔地說話,他要訴諸理智與常識,使那些女孩信服他的方法中的智慧。
第二個原則更為重要。拉納戴夫對於美國人打籃球的方式感到不解,他出生於孟買,伴著他成長的是板球和足...
作者序
前言 牧羊少年的逆襲(節錄)
本書《以小勝大》談的是當普通人遭遇巨人時的情形,我所謂的「巨人」,指的是所有各種類型的強大對手,舉凡軍隊、強壯的戰士、巨大的不幸、災難、迫害等等,皆包含在內。本書每一章敘述不同的故事:某個著名或默默無聞者,資質普通或聰穎者面臨大挑戰而被迫作出反應的故事。遭遇這種境況,我該依循牌理出牌抑或依憑自己的直覺行事?我該百折不撓抑或棄械投降?我該反擊抑或寬恕?
我想藉由這些故事來探討兩個觀念,第一個觀念是,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是來自這種力量懸殊的衝突對立,因為,這種力量懸殊的對抗行動中往往產生偉大與卓越。第二個觀念是,我們往往錯誤解讀這類對立局面,巨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巨不可摧,賦予他們力量與長處的那些特質往往也正是他們的大弱點源頭。弱勢者往往能做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他們能夠開啟門徑,創造機會,帶來教育和啟蒙,使原本似乎難以想像、毫無可能之事變成有可能做到。如何應付巨人,我們需要更好的指南,最佳起始點莫過於回顧三千年前大衛與歌利亞在以拉谷的那場英勇之戰。
歌利亞向以色列人叫戰時,他要求來一場所謂的「單挑」,這在古代很常見,對立的兩邊想避免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時,便各自挑選一位代表的戰士出戰。例如,西元前第一世紀編年史作者昆圖斯.克勞迪斯.夸德里嘉里斯(Quintus Claudius Quadrigarius)敘述在一場戰鬥中,一名高盧戰士嘲笑敵對的羅馬人,「這立刻大大激怒了一名年輕的羅馬貴族之子提圖斯.曼利烏斯(Titus Manlius)。」夸德里嘉里斯寫道。提圖斯叫那個高盧人來一場單挑:
「他無法忍受羅馬人的英勇被一名高盧人羞辱,便站了出來。他一手持盾,一手握著一把西班牙刀,面對那個高盧人,戰鬥在安尼奧河(Anio River)橋上進行,邊上兩軍眾目睽睽,屏息焦慮。那高盧人用自己的戰鬥法,前舉盾牌,等候對方攻擊;曼利烏斯則是仰仗勇氣,而非技巧,舉起盾牌去攻擊那高盧人的盾牌,令那高盧人失去平衡。高盧人試圖回穩姿勢之際,曼利烏斯一再舉盾攻擊其盾,迫使高盧人改變立足之地。就這樣,曼利烏斯躲過高盧人刺出的刀,並以其西班牙刀刺中他的胸……。曼利烏斯殺死那高盧人後,割下他的頭,切下他的舌,把那血淋淋的舌貼到自己的頸上。」
歌利亞當時就是如此預期的:一名跟他相仿的以色列戰士將站出來,與他進行勢均力敵的搏鬥。他料想中的這場戰鬥就是如此,並據此料想而做準備,為保護己身,他穿上的鎧甲罩著手臂,長達膝部,重達一百多磅,腿上還有銅護膝,銅片長到蓋住雙腳以為保護,頭戴厚重銅盔。他帶著三種武器,為勢均力敵之戰而備,那支純銅打造的戟能夠刺穿盾牌或盔甲,他的臀上佩掛上一把刀,他的首要武器是一支特製的矛槍,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還有很重的鐵槍頭,使矛槍擊出時帶有很強的力道和準確度。誠如歷史學家毛許.賈西爾(Moshe Garsiel)所言:「在以色列人看來,當歌利亞用其強壯的手臂揮出這種粗桿、有重槍頭的特製毛槍時,似乎能夠同時刺穿任何的銅盾和銅製盔甲。」所以,你明白何以沒有一個以色列人敢出來與歌利亞對戰了吧?
可是,大衛出現了。掃羅王想讓大衛穿戴上自己的鎧甲、銅盔和盔甲,並帶上自己的刀,讓他至少有一搏的機會,但大衛拒絕了,「我穿戴這些,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他對掃羅說。大衛去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的石子,放在肩背的袋囊裡,手中拿著牧羊的杖子,便走下山谷。歌利亞看見走向他的這少年,覺得受到羞辱,他預期來與他一搏的會是個經驗豐富的戰士,不意來了個牧童,似乎想用他的牧羊杖來對付他的利刀呢!歌利亞瞧著那牧童手裡的杖子,說道:「你拿杖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
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千古流傳的傳奇了。大衛從袋囊裡掏出一塊石子,把它裝入投石器的皮囊裡,石子甩射出去,擊入歌利亞暴露於銅盔外的額頭內,歌利亞面朝下仆倒在地,大衛跑過去,將巨人的刀拔出來,殺死他,並割下了他的頭。「非利士眾人看見他們討戰的勇士死了,就都逃跑。」《聖經》上這麼載述。
一個弱勢者就這麼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神奇地打贏了,此後多世紀,世人如此述說與流傳這故事,而「大衛與歌利亞」這名詞也被用來比喻不太可能發生的勝利。問題在於,這個故事版本中幾乎所有的敘述和解讀都不正確。
前言 牧羊少年的逆襲(節錄)
本書《以小勝大》談的是當普通人遭遇巨人時的情形,我所謂的「巨人」,指的是所有各種類型的強大對手,舉凡軍隊、強壯的戰士、巨大的不幸、災難、迫害等等,皆包含在內。本書每一章敘述不同的故事:某個著名或默默無聞者,資質普通或聰穎者面臨大挑戰而被迫作出反應的故事。遭遇這種境況,我該依循牌理出牌抑或依憑自己的直覺行事?我該百折不撓抑或棄械投降?我該反擊抑或寬恕?
我想藉由這些故事來探討兩個觀念,第一個觀念是,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是來自這種力量懸殊的衝突對立,因為,這種力...
目錄
前言 牧羊少年的逆襲
楔子/不堪一擊的巨人/刀與.45自動手槍的對抗/勝利不必靠蠻力
PART 1 優點未必是優勢
第1章 率領烏合之眾打勝仗的阿拉伯勞倫斯:相信「強者必勝」,就是永遠的輸家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不按牌理出牌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不打正規戰,才能異軍突起/弱勢者的策略很艱辛/
因為無所畏懼,所以毫無損失/歌利亞不是打不敗的巨人
第2章 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只有兩百名學生的中學/小班制的學習成效比較好?沒這回事!/
有富爸爸真好?/太有錢,不是好事/
人數減少,但老師會更用心嗎?/財富能買到的東西未必有益
第3章 拒絕參加主流沙龍展的印象派畫家:勇敢離開大池塘,到小池塘裡當大魚
印象派畫家的兩難抉擇/那裡是天堂!我以為/
躋身大池塘的代價太高/雖然,我只輸給1%的人/
相對剝奪感會放大負面感受/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
PART 2 有益的困境
第4章 打贏微軟反托拉斯案官司的閱讀障礙症律師:命運的逆境,讓人生可以「不只是這樣」
閱讀是一種關鍵能力/因為更困難,所以會更用心/
從建築工人變成頂尖律師/被迫練就的彌補性學習/
世界的進步仰賴不理性的人/成長經歷使我對失敗處之泰然
第5章 被迫長大的失親小孩:苦在起跑點的人,就能贏在終點
傑伊的不堪童年/九死一生vs.幸運躲過/
面對創痛經驗,不是只有負面反應/給病人希望,是醫生的職責/
年幼失親者,成就可能更傑出/力排眾議,治癒了兒童白血病/
自信是勇氣之母/對幼童進行危險的雞尾酒療法/
經歷苦難,才能免於苦難/堅強或沉淪,由你自己決定
第6章 善用巧計逆轉勝出的黑人民權運動:當弱者的世界沒有公平正義,「政治正確」會有新的定義
一張照片的震撼/伯明罕市:美國南部的約翰尼斯堡/
弱勢者運用智慧,也能放手一搏/
若你擋住我的去路,我一定向你直衝過去/
在白人眼裡,黑人全是一個樣/不擇手段,勝者就是王/有圖有真相?
PART 3 懷柔寬容是最強大的力量
第7章 以恩威並施取代絕對威權的紐約警察:正當的權力,是以法管人,以情理服人
發生在貝爾法斯特的動亂/革命源自當權政府的愚蠢和殘暴/
太多的法律和秩序會造成傷害/法律可以站在弱者這邊/
走投無路的第三選擇/是他們惹惱我們
第8章 用寬恕代替報復的喪女雙親:選擇原諒與放下,才是真正的強者
不讓女兒的悲劇重演/讓加州兇殺案減少50%的三振出局法/
嚴刑峻法真有效?/一時疏忽造成的終生遺憾/
繼續被傷痛折磨,還是走出傷痛?/以暴治暴之外的選擇/寬恕力量大
第9章 為正義而無視危險的樂善邦:被逼到絕境,更能產生向前衝的力量
收容庇護猶太人的樂善邦/我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邪惡與不幸能造成的傷害有其極限
前言 牧羊少年的逆襲
楔子/不堪一擊的巨人/刀與.45自動手槍的對抗/勝利不必靠蠻力
PART 1 優點未必是優勢
第1章 率領烏合之眾打勝仗的阿拉伯勞倫斯:相信「強者必勝」,就是永遠的輸家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不按牌理出牌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不打正規戰,才能異軍突起/弱勢者的策略很艱辛/
因為無所畏懼,所以毫無損失/歌利亞不是打不敗的巨人
第2章 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只有兩百名學生的中學/小班制的學習成效比較好?沒這回事!/
有富爸爸真好?/太有錢,不是好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