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所有佛洛伊德傳記文學中最迷人的作品,詩人筆鋒帶有深情,文字洗煉而富詩意
★側寫晚年的佛洛伊德,尤其讓人看到佛洛伊德:
(1)對神祕學與神話領域深厚的功力,是個帶有靈性色彩的佛洛伊德;
(2)看到佛洛伊德的柔軟面──不同於過往父性的形象,彷彿在作者眼裡,佛洛伊德若似母親形象,是為本書亮點。
★著名女詩人以文學之筆將自身接受治療的經歷記錄成書,至今仍是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的分析治療實踐的重要證詞。
★劇作家、精神分析師Antonio Quinet將本書改編為舞台劇「詩人與教授」(Hilda and Freud)。
◎最迷人的佛洛伊德傳記文學
◎當納粹在窗外喧囂,她和佛洛伊德在診療室中分析無意識與夢境
「我本來預期見到的是冷漠、超然而經常受人批評的科學家,結果我卻發現了藝術家。」
本書是筆名 H. D. 的美國女詩人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在一九三〇年代接受佛洛伊德治療後寫下的紀錄與自我敘說。文中佛洛伊德以「教授」之名若隱若現,彷彿在 H. D. 行動與回憶時始終於一旁觀看守護,與她對話。
第一部「牆上的書寫」是 H. D. 治療十年後的回憶,以簡短章節的散文詩形式雜揉夢境、現實與想像,重寫了她的分析經驗;第二部「降臨」則是分析期間的日記。全書交織著 H. D. 的生命故事和治療場景――賓夕法尼亞州的童年回憶、與詩人龐德、小說家勞倫斯、她的前夫亞丁頓、終身伴侶布麗荷的關係,穿插神話意象的分析、時代氛圍側寫、自身的創作過程,以及與佛洛伊德往來的點滴。
書中呈現的精神分析之父不若一般印象中那位嚴肅謹慎的思想巨人,而是一位藝術收藏家、愛狗人士;柔軟睿智、溫煦體貼,對神祕學有深厚造詣;並且擁有令人畏懼的洞察力,卻隨時願意修正自己的想法。
詩人的文字如同水晶碎片,惆悵的氛圍中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呈現了精神分析創始人暮年非常溫馨且人性化的形象。時間在夢境、記憶和反思的遠景中,將過去、現在和未來交織成一幅如夢似真的繪畫。
「這無疑是對佛洛伊德人格最珍貴的禮讚,可能是有史以來寫得最美好的一部。只有優秀且富創意的藝術家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本書將成為所有佛洛伊德傳記文學中最迷人的作品。」
――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佛洛伊德官方傳記作者)
作者簡介:
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筆名H. D.,1886-1961)
美國詩人、小說家,其詩風格獨特,吸收了意象派的美學,卻不侷限於意象派一系,後期詩歌的題材和風格朝向多元發展,亦有女性主義特色。
杜利特1886年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伯利恆市,1911年遷往歐洲,並在此度過餘生。杜利特以其才華成為意象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深受著名詩人龐德(Ezra Pound)肯定,並在龐德建議下開始在發表的詩作下面署名「H. D.」,時人譽為「一個創造出微形寶玉的完美意象派」。然而她的大多數作品才氣縱橫,不甘受限於意象派的定義,其創造和啟發之處都表現在後期的詩和散文中。曾擔任《自我主義》雜誌編輯,在《英國評論》和《大西洋評論》上發表詩作。一戰期間她的哥哥去世,並與丈夫理查.亞丁頓(Richard Aldington)離異,這些事影響她後來的創作至鉅。1930年代她成為佛洛伊德的朋友,並接受佛洛伊德的分析。
她對古希臘文學感興趣,經常援引希臘神話和古典詩歌的題材,將歷史傳說與現代形式相結合。代表作有《海的花園》、《紅薔赤銅》、《三部曲》、《海倫在埃及》等。1960年獲美國文學藝術院詩歌功勛獎章,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女性。評論家稱其詩作將「暖雪與冷岩融於一身」。以 H. D. 署名的詩作已是許多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詩人的典範,是20世紀歐美文壇極有影響力的人文資產。
譯者簡介:
陳蒼多
臺灣人,1942年生,國內知名翻譯工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同工學院講師、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出版創作八種,翻譯作品兩百多種。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佳作獎、台灣大哥大簡訊文學首獎。現專於寫作與翻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毓秀|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
蔡榮裕|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
——真誠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高榮禧|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毓秀|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
蔡榮裕|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
——真誠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牆上的書寫
1.
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的維也納。我投宿於自由廣場(Freiheitsplatz)的「麗晶旅館」,餐桌上放著一個小日曆,我數著日子,一天劃掉一個日子,算算過了幾個星期。我的治療期有限,時間過得很快。當我停下來,把鑰匙留在書桌上,廳堂的門房說,「哪一天妳會代我向教授問候嗎?」我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的。他說,「……還有,啊,教授夫人!她是個很美妙的女人。」我說,我不曾見過教授夫人,但曾聽說,她是教授的完美妻子;不會有比這更棒的讚美詞――有嗎?門房說,「你知道『貝格街』(Berggasse)嗎?是在……嗯,以後當教授不在了,他們會把它命名為『佛洛伊德街』。」我走到「貝格街」,轉進熟悉的入口;那是「維也納第九區貝格街十九號」,可以看到寬闊的石階和石欄杆。有時我會遇見別人走下來。
石階彎彎曲曲。平台處有兩個門。右邊的門是教授的門,左邊的門是佛洛伊德家人的門。顯然,兩間公寓經過安排,盡可能不會出現家人和病人或學生混淆的情況。有屬於我們的教授,也有屬於家人的教授。那是個很大的家庭,有分支、姻親、遠親、家人的朋友。上方有其他公寓,但我不常在階梯上碰見任何人――除了時間排在我前面接受精神分析的人。
我的時間或療程都被安排好了,一星期中有四天,從五點到六點,另一天從十二點到一點。至少,這是為第二系列的療程所做的安排;我知道那會在一九三四年十月底開始。我離開瑞士時,留下很多書和信在那兒,實際上我是戰爭開始後才離開的。在留下的東西中有我的一九三三年維也納日記。在我印象中,教授為第二系列所做的安排和第一系列一致,因為我時常對他說,接近傍晚的時辰幾乎就是我一天之中最喜愛的時光。無論如何,我那時有五個星期的時間。最後一次療程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一日。第一系列始於一九三三年三月,持續的時間稍長,大約三、四個月。我本來沒有計劃回到維也納,但一九三三年夏天和一九三四年秋天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我聽到陶爾斐斯事件而感到很焦慮,但這個事件並沒有引起我任何個人的反嚮。我之所以回到維也納是因為我聽到了我下梯階時有時會遇見的那個人的消息。他在約翰尼斯堡的一場會議中發表演講。他駕駛自己的飛機到那兒,回程時飛機在坦干伊喀(Tanganyika)失事。
2.
我並不經常在階梯上遇見他。他有時候一直逗留不去,在教授的研究室或診間拖延談話的時間,因此,我把外衣掛在門廳之後,可能錯過與他相遇的時間。我會被直接引進等候室,或者,我之前的這一位可能會在我進入的同一時間從教授的私室出現。他會在我放好外衣或帽子時,伸手去拿他自己的外衣和帽子。他個子很高,看起來像英國人――然而那是錯覺。我後來得知,他在牛津待了一段時間,是在歐陸獲得學位之前或之後――總之,他不是德國人,也不是美國人,但人們怎麼會知道呢?事實上,他正是我所認為的那樣,「讓人看錯是英國人」,其實是荷蘭人。
我是在以後才知道他名叫 J.J.凡.德.留吾(J. J. van der Leeuw)。有一次,他聽教授的指示,跟我談到交換時間的問題。那是一個夏日,在郊區德布靈(Döbling)的大房子中,教授家人搬到那兒避暑,可能是一九三三年六月末或七月初。在那兒接見我們的那次安排是比較非正式的,不像在教授自己的家那樣給人確實感或真實感。無論如何,我並沒有在維也納郊區一個陌生人的房子中向維也納道別。我回來了。
我把回來的原因告訴教授。我跟教授進行最初的療程時,他七十七歲,我四十七歲。留吾博士相當年輕。教授告訴我說,留吾在他們之中以「飛行的荷蘭人」為人所知。他是一位傑出的學者,正式來跟教授一起研究,想要把精神分析的原則應用在一般教育之上,更大的實際目標是國際的合作和了解。他很富有,很有影響力,出身良好,在荷蘭東印度群島有很廣大的農園,曾到印度旅行,意在從事神祕學術的探究。他在印度接觸到一位教師或年輕的熱心學者,受到東方教義的影響,但並沒有因此滿足。他想要把精神體的律則應用在今日嚴重的問題上。我認為,他是適合這件完美工作的完美人選。教授並沒有告訴我說,留吾本身意識到一種根深的慾望或潛意識(subconscious)的性向,與他的傑出飛行生涯有所關聯。「飛行的荷蘭人」知道,任何時刻他都可能在空氣――他心目中的元素――之中飛得太高、飛得太快。「這確實是我關心的事,」教授說。「我現在可以告訴妳,這確實是我們兩人所關心的事。」教授又說,「上次他離開後,我認為我發現了解決方法,我真的有答案,但太遲了。」
我對教授說,「當我在階梯上經過留吾博士身邊,或者在大廳中看到他時,總是有一種滿足、安全的感覺。他似乎是那麼自足,那麼泰然自若,而你告訴了我有關他的工作。我一直覺得,他會應用、傳承火炬――傳遞你的觀念,但不是以一種老套的方式。我覺得,你、你的工作和你的工作的未來都特別傳給他了。哦,我知道,『精神分析學會』、研究人員、醫生、受過訓練的精神分析師等等,構成了很大的團體!但留吾博士是不同的。我知道,你深深感覺到這一點。我回到維也納是要告訴你,我感到多麼遺憾。」
教授說,「妳已來取代他的位置。」
3.
我沒有自覺地想到「飛行的荷蘭人」,沒有將他和我的工作聯結在一起,也沒有把他編織進我的幻想中。我自己的問題,我自己對於解開無意識(unconscious)或潛意識(subconscious)狀態的強烈興趣,似乎沒有涉及到他。他風度很不錯,外表悅人,知性和物質生活都很富足。我想我很羨慕他,羨慕他那顯然並不複雜的個性。他是知識分子類型人物,但已外化了,也是外交或甚至事務類型人物;人們不會想到他有過痛苦或困惱;他和「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似乎沾不上邊。他看起來的確像學者,但不是書卷氣、內向的學者。你會說,他的身體與他非常相配,就像他身上的灰色或藍色衣服與他優雅地相配。你會說,他的靈魂與他的肉體相配,他的內心與他的頭腦相配。他的前額高,不見皺紋;他的眼光敏銳,像水手的湛藍眼睛在凝視,色度比藍灰淺或深,然而其中透露著灰色的北海。是的,你會說那透露著不親切、冷漠、敏銳,卻安心無憂。以後當我想起時,是的,他似乎很多變,像使神莫丘利。
我不認為那個有翅膀的使神――希臘神話的赫爾墨斯使神、羅馬神話的莫丘利使神――的名字,曾在我跟教授的談話中出現,除了有一次以迂迴的方式出現;當時我做了一個夢,夢中出現了位於市集廣場那有名的拉斐爾.唐納噴泉中的一個雕像。那是一個很美的噴泉,有著斜倚的河神形體,兩個女的和兩個男的。我的夢是有關我認識的一個倫敦年輕男子,他不是叫布魯克斯(Brooks,譯按:原文為Brooks,「溪流」之意),但他的名字確實暗示河流,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布魯克斯。在夢中,我將這位年輕的布魯克斯先生和那個較年輕的男性河神雕像連結在一起。我那時對教授說,噴泉那個斜倚著的銅像跟泰然自若的波隆那莫丘利使神(Bolognese Mercury)很相像。我們都同意,拉斐爾.唐納的那個雕像是比較吸引人且較具獨創性的,但如果你把斜倚著的河神扶正讓他站起來,他就有點像莫丘利使神;或者反過來,如果你讓莫丘利使神坐下來,用手肘撐著身體,那麼他就幾乎可以取代這個噴泉銅像。無論如何,我們的教授有他迷人的作風,他同意某種想法時,會表示欣賞,但不會過分強調那些不重要的細節。這在當時似乎並不重要。
也許現在也不是很重要。然而,有趣的是,事後回顧時卻注意到心智會規避。我將拉斐爾.唐納的雕像及其所暗示的莫丘利使神,跟一個很迷人但不是很重要的年輕倫敦朋友連結在一起,但真正有吸引力的形像卻在維也納,他就在那兒――過去曾經在那兒――斜倚在這張躺椅上,就在我每次療程之前的一個小時。如同我所說的,我並沒有自覺地想到留吾博士,也沒有把他編織進我的幻想中。我沒有把他想成「眾神的使神」莫丘利,也沒有在他飛機失事後把他想成「死者的首領」。
他是一個陌生人,我並不是真正認識他。我們一度在維也納郊外的德布靈那間房子中講過一次話。教授在陌生的大客廳對面向他揮手。留吾博士一鞠躬,以禮貌、優雅的德文稱呼我為「親切的女士」,問我是否可以更改明天療程的時間。我用英語回答他說,一點也不介意,我會在四點來,他就五點來。他以非常友善的英文,愉快地感謝我,一點也沒有德文腔。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跟「飛行的荷蘭人」講話。我們交換了「時間」。
4.
教授七十七歲。他五月的生日很有意義。那間陌生房子的診間有他的一些寶貝和他那張有名的書桌。除了書桌之外,房間看來沒變。看不到無價的小藝術品排成半圓形,只有連串精心排列的花瓶,都插著一簇蘭花或單枝的花朵。我沒有任何東西送給教授。我說,「抱歉,我沒有為你帶來任何東西,因為我找不到我要的東西。」我說,「無論如何,我是想給你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我說的話也許有點大意、有點高傲;可能介於兩者之間,或者兩者都有。我不知道教授如何詮釋。他招手叫我到躺椅那兒,我對他的生日顯然不經心,他也許感到滿意,也許感到不滿意。
我沒有找到我要的東西,所以我沒有送給他任何禮物。我們在貝格街的那間舊房間中,談到我們的一次旅行。教授其實知道我所在的場所,有時隱含在一座雕像或一幅畫中,像掛在躺椅上方的那幅卡納克神廟的老式鋼雕。我造訪過那座神廟,而他則沒有去過。但這一次是義大利,我們一起待在羅馬。歲月向前進,然後向後退。歲月之梭紡織著一條線,把我的圖案織進教授的圖案中。「啊,『西班牙階梯』,」教授說。「杏樹的那些枝葉,」我說,「在所有的花卉和花籃之中,我最記得那些。」「但是,」教授說,「那些梔子花!在羅馬,我可以把梔子花戴在身上。」他並非喚起過去的時光,或訴諸未來的時光。那是存在於過去的當下,或者存在於未來的過去。
我甚至可以在維也納尋覓一朵梔子花,或一簇梔子花,但我卻找不到。有一年,我從倫敦寫信,請維也納的一個朋友――一個英國留學生――特別幫我去找一簇梔子花,作為教授的生日禮物。她回信說,「我到處找梔子花。但花店的人告訴我說,佛洛伊德教授喜歡蘭花,人們都訂蘭花給他祝壽;他們認為妳會想知道這件事。我代妳送了蘭花。」
5.
教授收到我的梔子花,是後來的事。那天不是他生日,也不在維也納。我到倫敦去看他,是置身在新的環境中。他剛到不久,是一個流亡者。那是一間有花園的大房子。很多人都在討論,並且擔心教授的希臘和埃及古物、各種中國及其他的東方寶物收藏。箱子終於寄達,只是家人不太相信所有寶物或甚至任何一件寶物會完整無瑕。至少箱子已經送到了,這要歸功於一個人的影響力與慷慨相助,那就是教授的朋友和弟子瑪麗.波拿巴夫人,也就是希臘的喬治公主,教授稱她為「公主」或「我們的公主」。我在教授的桌子上看到幾個希臘人像,很感驚奇。那似乎是某個房間中的同一張桌子,也就是我在一九三三年第一次造訪的維也納郊外房子中的那個夏日房間。但這時是一九三八年秋天。「你如何從維也納帶來這些東西?」我問他。「我沒有帶來,」他說,「公主把這些東西運到巴黎迎接我,讓我在那兒有家的感覺。」那是一個險惡的世界,但仍有忠心與美的存在。那是一次飛躍且讓人驚心動魄的旅程。五年前在維也納,他告訴我說,甚至在那時,旅行對他而言也是不可能的。那位經常待命的傑出專科醫師顯然禁止他旅行。(如果我沒有記錯,這位忠誠的朋友曾陪伴教授在歐陸各地旅行。)看到那張熟悉的桌子,以及桌子上那些既新且舊的熟悉形像,很難體認到這裡是倫敦。其實,僅僅把這裡視為一個稍微熟悉的暫時住處,就像德布靈的那間避暑別墅,這樣會比較好一些。就地理上而言,這個令人愉快的區域之於倫敦,就某種意義而言就像德布靈之於維也納。但是貝格街――未來的「佛洛伊德街」――卻回不去了。
6.
但至少在想像中,在一個午後的迷霧中,我仍然能夠持續一次探索、一次尋求。什麼地方可能會有梔子花。我在西區的一家花店找到了,在卡片上潦草寫著,「為諸神回歸致意」。梔子花送到了教授手上。我收到他的信。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倫敦西北三區曼斯菲德花園二十號
親愛的 H. D.,
我今天收到一些花。無論是偶然或有意,這是我喜愛的花,我最讚賞的花。上面寫了一些字「為諸神的回歸致意」(其他人會把「諸神」〔Gods〕讀成「諸善」〔Goods〕)。上面沒有寫名字。我懷疑是妳送的禮物。如果我猜得對,請不要回信,但請接受我衷心感謝如此迷人的表意。總而言之,
深情祝福妳,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
(節選)
牆上的書寫
1.
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的維也納。我投宿於自由廣場(Freiheitsplatz)的「麗晶旅館」,餐桌上放著一個小日曆,我數著日子,一天劃掉一個日子,算算過了幾個星期。我的治療期有限,時間過得很快。當我停下來,把鑰匙留在書桌上,廳堂的門房說,「哪一天妳會代我向教授問候嗎?」我說,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的。他說,「……還有,啊,教授夫人!她是個很美妙的女人。」我說,我不曾見過教授夫人,但曾聽說,她是教授的完美妻子;不會有比這更棒的讚美詞――有嗎?門房說,「你知道『貝格街』(Berggasse)嗎?是在……嗯...
推薦序
【代譯序】
佛洛伊德喜歡什麼花?
二十世紀初,英國有一位以英文姓名首字母 H. D.為人所知的女作家,原名是 Hilda Doolittle,她與伊茲拉.龐德(Ezra Pound)和理査.亞丁頓(Richard Aldington)都是有名的意象主義者(Imagist)作家。
男女作家相處難免日久生情。龐德是在 H. D.家的一次派對中初見 H. D.,立刻為她所吸引。龐德也是個很優秀的作家,但他就是沒有意識到,H. D.和亞丁頓已墜人愛河,有一次 H. D.還對龐德說,「你知道,我已經聼從你的建議了。」原來,亞丁頓和 H. D.曾在一九一二年六月,在盧森堡花園度過了一個早晨,他們兩人可能在夏天上了床,龐德也許風聞此事,就後知後覺地建議 H. D.與亞丁頓結婚。
兩人在一九一三年结婚,但一九一五年亞丁頓入伍,「當兵症候群」發威,不久兩人就疏離,雖曾一度試圖挽回,但終致離婚。
龐德和亞丁頓都是小菜,主菜是 H. D.與佛洛伊德之間的精神分析之旅。一九三三年,由於在寫作方面遇到了瓶頸,也就是所謂的作家障礙,H. D.前往維也納接受佛洛伊德的分析。她在一九〇九年就對佛洛伊德的理論很感興趣,並閱讀佛洛伊德的一些德文原著。一九三三年那一年,H. D.已四十七歳,而佛洛伊德已七十七歳。H. D.在接受精神分析期間正是納粹在維也納街頭肆虐的時候。無論如何,佛洛伊德很歡迎她,因為他很看重她的作品。但是佛洛伊德卻對她說,不要為每次的分析做準備工作,不要在日記中寫及經過,也不要跟朋友談及。不過學生(那時佛洛伊德只收學生不收病人)比老師聰明,H. D.以寫信的方式來彌補不足。她以後把這些書信集結出版,名為《分析佛洛伊德》。例如她在一封信中說:「他要我躺下來。他有一張真正的軟毛毯,我告訴他說,鳥龜並沒有軟毛毯……我大叫說……你是祭司,你是魔術師。他說,不,妳才是詩人和魔術師……」
經過精神分析後,H. D.果然創作力大增,又寫了幾本小說和回憶錄,其中回憶錄《禮讚佛洛伊德》以詩意出名,也提供我們一扇窗,了解她獲得療癒的過程,以及她和佛洛伊德的關係。
在《禮讃佛洛伊德》之中有三則筆記涉及花:
教授七十七歲……那間陌生房子的診間有他的一些寶貝和他那張有名的書桌……看不到無價的小藝術品排成半圓形,只有連串精心排列的花瓶,都插著一簇蘭花或單枝的花朵。我沒有任何東西送給教授……教授說,「那些梔子花!在羅馬,我可以把梔子花戴在身上……
一聽到佛洛伊德說「槴子花」,H. D.就想到要送他槴子花,但她在維也納就是找不到這種花。有一年,H. D.從倫敦寫信,要维也納的一個朋友特別努力去找一串槴子花,送給「教授」當生日禮物。朋友說,她努力找槴子花,但花店的人告訴她說,佛洛伊德喜歡蘭花,所以她為 H. D.送了蘭花。H. D.還是很認真找槴子花。最後她終於找到,附上字跡潦草的卡片,送到佛洛伊德那兒。
佛洛伊德回信說,「我今天收到一些花。無論偶然或有意,這些花是我喜愛的花,是我最讚貫的花……」
H. D.迎合佛洛伊德,佛洛伊德也體貼(?)H. D.,不顧自己書桌上的花瓶插滿了蘭花的事實,順水推舟,移情別戀戀上槴子花?
到底佛洛伊德是喜歡蘭花還是槴子花?我懂了,蘭花是「意識」,梔子花是「無意識」。
槴子花是 H. D.與佛洛伊德交會時閃放的另類亮光,他們交會時真正閃放的亮光,是 H. D.的《禮讚佛洛伊德》一書。
譯者前言
英國文學史上有兩位以兩個英文首字母為筆名的著名作家,一是以 A.E.為筆名的喬治.威廉.羅素(George William Russell),一是以 H. D.為筆名的希爾達.杜利特(Hilda Doolittle)。前者是神祕主義作家,赫胥黎在《眾妙之門》之中曾提及他。後者本質上是一個女詩人,但她的《禮讚佛洛伊德》早已有德文與法文譯本,日本也在一九八三年就把它譯為日文。
H. D.在一九三三年左右接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原因是,她的自我表達遇到瓶頸,以及她經歷幾次個人的悲劇和一連串令她震驚的幻象。佛洛伊德關心創造性的想像力,教導 H. D.了解她自己的個人感覺和幻想及其與宇宙性神話的關聯。佛洛伊德收集很多希臘與埃及古物,也經常跟 H. D.談及這方面的主題,可見他對宇宙性神話的著力很深。H. D.在本書也很著重神祕事物的描述。
H. D.於一九三三年寫成維也納筆記,根據此筆記於一九四四年完成《禮讚佛洛伊德》的第一部分〈牆上的書寫〉。她在希臘科夫島看到了預兆不祥的書寫投射在牆上,包括她在戰爭中喪命的哥哥的幻象。這種幻象(覺)延續到第二部分的「降臨」,在其中的第 5 則中有一段話,「我怎麼可能告訴他﹝佛洛伊德﹞我經常預見災難?」
然後,H. D.又根據維也納筆記於一九四八年寫成第二部分〈降臨〉,跟第一部分的〈牆上的書寫〉結合成《禮讚佛洛伊德》。
既然書名為《禮讚佛洛伊德》,讚美佛洛伊德的語詞當然經常出現。我認為第二部分的〈降臨〉想必暗示「耶穌降臨」。H. D.沒有明講,但她在書中說,佛洛伊德是「拉撒路,出來」。我們知道,耶穌曾在拉撒路病死埋葬在墓中後的四天吩咐他從墳墓出來。
H. D.也把佛洛伊德比喻為從天上偷火的普羅米修斯,這部分的寓意既深且遠。
普羅米修斯是有點太神話了(希臘神話),但H. D.在書中引用馬修.安諾德的十四行詩〈莎士比亞〉,這部分值得細讀。
H. D.在書中說,「我是一個學生,我在這一代――以及也許以後很多代――最偉大心靈的指導下工作。但教授並非總是對的。」這並非溢美之詞,且很具人性。
更勁爆的是,有一天 H. D.對佛洛伊德說,時間過得太快,結果佛洛伊德把很多矛盾的情緒塞進那一個字(即「時間」)之中,然後 H. D.說,「就某種意義而言,他的很多字語都爆炸了,炸毀了監獄……造成山崩,確實如此,但卻炸開了隱藏的寶礦。」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佛洛伊德對 H. D.說,「請永遠不要――我是說,任何時間、任何情況,都不需要努力為我辯護,就算妳聽到有人針對我和我的工作說出辱罵的話語。」
難怪 H. D.會說,「我會在手中拿著沙漏,把它反過來,讓他的生命的沙往後流……我會為了他的歲月改變我的歲月。」
H. D.在書中引用歌德的〈迷孃曲〉,其中最後兩行是「那兒!哦那兒/就是我們的路!父親啊,我們走吧!」似乎隱約暗示她把佛洛伊德視為父親。不過,佛洛伊德卻把 H. D.在希臘科夫島的一間旅館臥房牆上所看到的投射圖像或「以畫呈現的書寫」,解釋為她想與她死去的母親重會。佛洛伊德也在另一個場合說,「女孩並不總是把感情轉移到父親身上。」有人甚至主張,H. D.視佛洛伊德為「母親」,但還未達到戀母情結的地步。
H. D.在書中指出,佛洛伊德已經敢說,夢是來自人的意識未經探測的深處,而這種未經探測的深處,就像一條大河或一座大海洋在地下流動……
也許 H. D.服膺這種說法,她在書中對佛洛伊德的讚美有時是以微妙的隱喻方式表達,且書中的每一則都不按時間順序排列,文體隨興,有時接近意識流,尤其她對佛洛伊德說出的諸多夢境更是如此。來自人的意識未經探測的深處的夢,也許是應該以這種形式呈現吧。
【代譯序】
佛洛伊德喜歡什麼花?
二十世紀初,英國有一位以英文姓名首字母 H. D.為人所知的女作家,原名是 Hilda Doolittle,她與伊茲拉.龐德(Ezra Pound)和理査.亞丁頓(Richard Aldington)都是有名的意象主義者(Imagist)作家。
男女作家相處難免日久生情。龐德是在 H. D.家的一次派對中初見 H. D.,立刻為她所吸引。龐德也是個很優秀的作家,但他就是沒有意識到,H. D.和亞丁頓已墜人愛河,有一次 H. D.還對龐德說,「你知道,我已經聼從你的建議了。」原來,亞丁頓和 H. D.曾在一九一二年六月,在盧森堡花園度過了一個早晨,...
目錄
【推薦序一】Freudgasse!我也走過……╱劉毓秀
【推薦序二】意識流的文學技藝與自由聯想的臨床想像/蔡榮裕
【導讀】H. D. 與佛洛伊德的對話——讀《禮讚佛洛伊德》/朱慶園
【代譯序】佛洛伊德喜歡什麼花?
譯者前言
牆上的書寫
降臨
【附錄】佛洛伊德寄給 H. D. 的信
【中文版附錄】〈大師〉╱王浩威譯
【推薦序一】Freudgasse!我也走過……╱劉毓秀
【推薦序二】意識流的文學技藝與自由聯想的臨床想像/蔡榮裕
【導讀】H. D. 與佛洛伊德的對話——讀《禮讚佛洛伊德》/朱慶園
【代譯序】佛洛伊德喜歡什麼花?
譯者前言
牆上的書寫
降臨
【附錄】佛洛伊德寄給 H. D. 的信
【中文版附錄】〈大師〉╱王浩威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