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乘坐在雨霧中的慢車,望見迎面錯身的成長陣痛、疾病與釋然
陳義芝
楊肅浩
曾貴麟
李時雍
真情推薦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是一本珍惜記憶的文集。記憶,是創作的動力、書寫的材料,秉旻認真生活著,從童稚、青少年蘊蓄至今,他把握了一切過眼的事物,以沉著的語調,情真、景真,寫出一篇篇脈絡清晰的文章。由於他的見證,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散文的價值得到彰顯。
──陳義芝(詩人,臺師大國文系兼任教授)
閱讀散文集宛如乘坐在雨霧中的慢車,以持穩、內斂的語速,望見迎面錯身的生命之成長陣痛、疾病與釋然,途中詩歌環繞,自然微物清晰地閃現,始終能在文字裡看見少年的輪廓,看他徒步穿越鄉野、球場與教室,隨著旅次遞進,他慢慢成為更加溫柔的人。讀完整本集子,感覺仍在餘韻的搖晃之間。
──曾貴麟 (詩人,著有《人間動物園》)
秉旻的第一本書,跨度從研究所至走上講臺執教的十年,曾經父母親疼愛的男孩子,到已開始帶領自己年輕早熟的學生們,延續的,始終是他善感而溫柔的目光,每篇作品像一封擲出的書信,標記生命裡許許多多時的buzzer beater;壓哨投擲,隱含依然是倒數的限期。文字微細的感傷或由此而來。銘記與書寫所
存有的祝福,必然也由此如霧中的他一次次走來。
──李時雍(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永久散步》)
這本文集,大抵是這十餘年間,緩慢縫綴所得。文學果真能補恨於永恆嗎?透過書寫,企圖捕捉過往,將記憶進行重建,到頭來或許皆是編沙為繩的妄念;彷彿情緣,如露如電。《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獻給人世的母親,和遠行的父親。我這一生所有的榮耀與幸福,都是你們的汗水和血肉。
──潘秉旻
作者簡介:
潘秉旻,一九九一年秋天出生,成長於多風的臺中海線。臺師大國文系學士,碩士畢業。曾任教臺北市華江高中,師大附中,現為國立宜蘭高中專任教師。散文創作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臺中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等。碩士論文:《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二○二一年三月)
章節試閱
蝸牛也曾爬行
1.
父親天未亮就出門。我在床上翻滾,聽雨持續打在屋簷鐵皮,困於回鄉後的紊亂時差。
早晨後已放晴,父親還未歸來。我躡手躡腳下樓,望了屋後緊閉的臥房。母親想必剛逃離失眠的爪牙,終於疲憊睡去。自她車禍後半身不遂已多年,神經損傷與內分泌失衡,使她經常受困日夜交替的疆界。
我走出屋子,踏上久未騎乘的單車,鏽蝕的齒輪聲響,領我穿越丘陵下的水田及菜園。和著泥香的清風,我仍是熟悉的,又彷彿不是。車行的路途順暢,不若以往顛簸,竟發覺某些熟稔的泥路,早已填上水泥或瀝青。不遠處的農地,此刻也立起陌生的鐵皮廠,遙相呼應著視線盡頭,那終年塵灰噴吐的煙囪。大肚溪依然沉靜流淌,在堤防另一頭,謹記翻身的禁忌,溫柔酣睡。
終於,我望見父親的身影獨行於田埂,向著兩側稻浪與菜圃不斷探頭。順著他身後的鞋印望去,略駝的背影上扛著布袋,我想起母親,從前是她拎起那裝滿蝸牛的袋子,跟隨父親後頭。晨曦正逐漸轉為烈陽,父親肩上的手腕略顯發顫,我彷彿能看見汗珠落在他身後的泥腳印,閃過若有似無的光。
突然前方的柏油路,有兩隻落單的蝸牛,各從左右路邊出發,正朝向彼此爬行。我停下單車,在路旁看牠們緩慢移動。許是昨夜的小雨使牠們起念,從各自棲息的菜園展開跋涉。然而露水蒸散過於快速,兩隻蝸牛似脫盡最後的氣力,乾癟身軀行過的路面,幾乎不見晶瑩黏液。
……
曾經外公的田園,也屬於遼闊海線,我在此嬉遊,初識草木蟲魚。當疲倦於泥巴間的遊憩,便倚在一旁樹下,感受稻浪吹送南方的風。看外公持續揮汗,出入菜圃及鄰邊稻作,一會兒刈草,一會兒抓取菜葉上攀附的害蟲。陽光打在他佝僂的背上,白色汗衫早已浸濕,透顯黃褐帶斑的膚色。偶爾他會抬頭望向我,揮起枯瘦手臂。刺眼陽光恰巧被外公的斗笠遮擋,背光的迷離中,我僅能瞇眼辨識那團黑影。母親的記憶,也該有一隻在背光的黑暗裏舉起,揮舞的手吧。那該是在盛夏樹蔭的清涼夢境,突如地籠罩,伴隨耳際刺熱的痛楚。驚醒後,被迫持續烈陽下的農事。年復一年,那黑影逐漸站成乾枯的稻草人,在微風中款擺。
我起身,順著那款擺的手臂跑去。一枚蝸牛被外公盈握在手,縮起腹足躲在殼內。
「愛會記得,露螺無路用,會食菜葉!」
語畢,便將蝸牛用力擲向一旁圳溝。
2.
蝸牛也曾爬行,停駐我記憶的舌尖。
時常午後的雷雨未歇,父親便招呼母親攜帶布袋,一同套上雨鞋外出。剛闔上門,我與小弟即掩飾不住嘴饞的欣喜。一等急雨過境,便趕忙踩著水窪出門。往往在屋後,即發現父親弓起腰,在田埂間尋索蝸牛,母親則拎著半滿的袋子,安靜跟隨。一提到吃,我便收起玩心,順著父親踏過的泥印,急切搜索任何漏網之徒。這樣近乎趕盡殺絕的行為,常招來父親責罵。年幼的我建立對食物的敬重,便始於父親影響。「還未成體,蝸殼較小者應放生;蝸殼碎裂,正分泌黏液修補者不予撿拾;兩隻蝸牛正纏繞繁衍,不應干擾。」如此不成文規矩,據說承自奶奶的教訓。我難以想像過往的貧瘠生活,父親仍捱著肚餓守誡;困乏中,不忘身處自然應有的律則。那是童年的我所學習到的第一課。
過不了多久,我與小弟即厭倦這項撿寶遊戲,一同蹲踞田埂,看馱著矮房的精靈結隊成群。尤以兩根觸角,最誘發我們好奇心。仿若含羞草葉,當指間輕觸,蝸牛便感知危險,將觸角縮進腹足。當你再頻繁戳刺,牠即迅速抽身縮進殼內。如果你停止觸碰,過一會兒,牠又重新伸出觸角,畏首畏尾地探頭,謹慎確認後,才再次伸長腹足,緩慢向前。這時便是遊戲的第二回合。時光的齒輪彷彿藉由蝸牛拉馱,驅動,我們常在田邊耗費一整下午,重複戳刺與等待,直到雙腿發痠沒了知覺。時間悄悄在心田爬行,留下閃亮印痕。
現今田野出現的蝸牛,大多是殼為長筒,呈褐色狀的非洲外來種,約在日治時期引進,遭棄後,過量繁殖而危害作物。可食用的部份,為裸露在外的腹足,殼內臟器懼於寄生蟲藏匿,大多棄之。而蝸牛一有動靜便縮進殼中,因此非得從外部剖開處理。此時便考驗料理人的刀工,必須把長筒蝸殼橫放,自底部第一節螺紋的中間處,一刀剖下。稍有參差,不是螺肉沾黏臟器,便是腹足被切去大塊,造成浪費。
我站在庭前溝邊,望著父親精準刀法。一刀落下砧板,伴隨清脆響聲,立即殼肉分離。速度之快,一旁瓷碗瞬間盈滿滑膩的螺肉,切口工整,絲毫不傷及丁點肉質。我看得出神,得父親吼叫,才記起身負要務。那時鄰近仍有許多古樸的三合院,一到傍晚即起灶燒木,飄起裊裊炊煙。我拿著飼料袋,奔往鄰家討些灶中灰燼。紅磚砌成的灶口,我忙往袋裏塞滿炭灰,好及時趕上父親落下的最後一刀。
剛出三合院,便撞見與鄰居一同歸來的外公。兩人拿著鋤頭,渾身泥濘,原本有說有笑,一望見我滿臉灰撲,顯得有些詫異。
「恁外孫?已經遮爾大漢啊!」
「這番仔的囝,才毋是我的外孫!」
外公瞪著我懷中的炭灰,惡狠說道。
3.
父親將灶灰倒在碗中,連同螺肉翻攪,搓揉,炭灰吸附黏液結成膠塊,用清水沖洗便脫離。蝸牛本食菜葉,過程中毫無腥臊,反而透來淡淡的青草香。母親在廚房燒著熱水預備汆燙,砧板上剁著爆香的薑蒜,一旁小弟急嚷著討吃。外公的一席話我並未轉述,知道眼下的景致,是經過多少爭吵,決裂而獲得。外公不喜歡父親,一個來自南部窮鄉,身無分文的貨運學徒,迎娶時的聘金也籌措不出。然而父親的努力感動了母親,婚姻仍舊依約完成。貨運工作固然南征北討,但她珍惜如此遊歷的時光,且期待閒暇時的雨季,拎起布袋跟在父親身後,順著似曾相識的鞋印,重新指認孩提時光。我與小弟也跟隨兩雙足印,在泥濘田埂上,站穩了成長的身軀。當金黃稻浪與碩美蔬果,提示了四季的遞嬗交替,我們亦在飽滿布袋中,體會另一番豐收的訊息。
母親開始熱鍋了,麻油與薑片爆香的濃郁,我與小弟早已垂涎許尺。再來加入螺肉與醬油,大火快炒,最後灑下一把九層塔入味收汁。剛上桌,我們早等不及搶過湯匙,一勺勺舀過盤中的三杯螺肉。三、五隻咬在嘴裏,不僅彈齒,富有嚼勁。趁勢扒上淋有醬汁的白飯,鬆軟米粒搭配脆實肉質,此實人間至味也。
「我又吃下『三隻牛』囉!」
我與小弟,母親各再添上一碗米飯,互相笑鬧、較勁又吃了幾隻「牛」。父親則是收起平日的嚴肅,安靜在一旁,嘴角似乎透露淺淡的笑意。竟才發覺,他碗中除了白飯,其餘不過是薑蒜等佐料。不等我們吃飽,他便匆匆扒盡碗中飯菜,獨自到外頭吸菸。
4.
我看見那兩隻身軀乾癟的蝸牛,趕緊停妥單車,拎起牠們放入田裏,捧起溝渠水不斷澆淋。但無論如何努力,兩隻蝸牛仍無絲毫動靜。不過兩米寬的小路,已是牠們生命中的巨大荒谷。
母親仍在加護病房的日子,父親的工作停擺,日夜周旋在醫院與法院間。但他依然堅持夕暴雨後,領著我與小弟至田裏撿拾蝸牛。一日遇著正巡田水的外公,他發了火在腳底翻找,將一粒粒搜索出的蝸牛,用力丟向我們父子。
「真正是番仔!人閣佇病院,竟然來遮抾露螺!」
我與小弟驚駭躲在父親身後,蝸殼碎裂的響聲,不斷伴隨眼前黑影而來。彷彿戴著斗笠的稻草人,在強風中瘋狂擺動雙臂。父親護著我們節節後退,黯然眼神,始終望向跟前四散的殘骸。
「攏是你!害伊遮歹命……」
想起外公和父親,何嘗不是踽踽獨行的蝸牛。縱使嘗試接觸,理解彼此,然而生命卻總橫著無以言說的荒漠,窮其一生,也僅能是徒然。
……
我沒注意父親走到身旁,察覺時,耳際已伸過佈滿青筋的手掌。我回頭,他依舊面無表情,似乎並不訝異我蹲踞在此,僅是將兩隻蝸牛丟入布袋,喊說:回家了。袋子傳來蝸殼敲擊的,空洞回音。
我牽起單車,再次望向身後的海線田園。大肚溪悠悠翻身,驚起岸上水鳥。羽翼盤旋的遠方,煙囪依然噴吐著濃厚灰煙。日復一日,一切看似甚無變化,然而能有什麼是恆常不變?外公幾年前不良於行,那稻草般枯瘦手臂,怕已將靜止,永不再搖擺。大片田地老早易主,堅實的水泥地,伴隨悄聲入侵的鐵皮廠,即便稻浪與嫩綠菜葉,依然定時吹送南方的風,過量農藥,也使一切皆變了調。我跟在父親身後,兩人久久不語。布袋較之從前略顯空蕩,隱約傳達生存何嘗容易?日頭赤炎炎,所有晶瑩的印記,終將蒸散,消逝。年復一年,我知道父親得一再進入那緊閉的臥房,關上門,帶領母親走出迷失的疆界。起床,倒尿,翻身,拍背;知道他得一再低頭,拱起略駝的背,謹慎搜索,刈除眼前發現的褥瘡。最後,也會將自己的軀體,緩緩蜷縮進無形的蝸殼。
5.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長大後進入學院,讀到白居易的〈對酒〉,當遙想莊周寓言的雋永意義,總會無端想起父親與外公,細想他們勞碌一生,亦不過爭個方寸棲身的田地,能彎腰撿拾,能無愧立足頂天。在這份共有的情操前,或許生命中的誤會,摩擦,種種難以割捨的執取,便已是蝸角上那左右小國的爭奪,渺小而不足道了。「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我記得白居易是這麼說的。雖然父親與外公從沒享受過榮華;雖然他們為了生活,皆是緊咬牙根的癡人。
……
午後再次降下雷陣雨,父親拎起早晨那空蕩的布袋,提議一道去撿拾蝸牛。我套上雨鞋跟隨其後,雨點不停打落臉上,持續向我揭示著過往記憶。
然而田埂間幾乎沒有蝸牛蹤影,有的僅是死去的空殼。父親仍倔強尋過各個角落,步伐似乎有點蹣跚,即使找著,也盡是較小的未成體。然而他鐵了心,命令不論大小與否一律撿拾。我雖猶疑這並非他過往作風,依舊遵從指示。直到雨停,遠邊烏雲透出夕照,兩人腰麻腿痠一陣,加總仍不滿半個布袋。仰頭嘆氣之餘,空氣中瀰漫柏油路蒸散的氣味。
「來走!」
我跟上父親,原以為回家,然而他卻走向房子後邊的丘陵地。我還摸不著頭緒,他已穿過叢生的雜草及墳場,爬上泥濘的坡地。最後尋到一滿意處,將袋中的蝸牛輕輕倒在草叢。我費了點勁在泥地拔腿,靠往父親身後時,許多嬌小的蝸牛早早伸長腹足,頂著探照燈似的觸角,緩緩前行。看著父親駐足良久,黝黑的臉龐似乎有一抹淡淡的笑意,直向眼前映著紅霞的大肚山脈。我轉身,望著即將落下的夕陽,方才來路,彷彿閃爍一絲透明的光。
蝸牛也曾爬行
1.
父親天未亮就出門。我在床上翻滾,聽雨持續打在屋簷鐵皮,困於回鄉後的紊亂時差。
早晨後已放晴,父親還未歸來。我躡手躡腳下樓,望了屋後緊閉的臥房。母親想必剛逃離失眠的爪牙,終於疲憊睡去。自她車禍後半身不遂已多年,神經損傷與內分泌失衡,使她經常受困日夜交替的疆界。
我走出屋子,踏上久未騎乘的單車,鏽蝕的齒輪聲響,領我穿越丘陵下的水田及菜園。和著泥香的清風,我仍是熟悉的,又彷彿不是。車行的路途順暢,不若以往顛簸,竟發覺某些熟稔的泥路,早已填上水泥或瀝青。不遠處的農地,此刻也立起陌生...
推薦序
推薦序
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潘秉旻散文印象/陳義芝
認識秉旻超過十年,特別是在他念臺師大研究所那段時間,幾乎每個禮拜都碰面。
他誠懇、沉潛,從現實生活的困頓磨出了一種樸實堅忍的特質。他的母親在他幼時因車禍而半身不遂,有難癒的心理創傷;父親是拚勞力的貨車司機,脾氣暴烈,隱藏了柔情的一面。秉旻就讀臺中一中,打籃球脊椎受過傷,拖延醫治而成痼疾。他無法久坐於課室,僵直刺痛逼他隔段時間就要起身動一動。他總是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自覺打擾到別人。這是他留給我最鮮明的印象。
他的碩士論文,做楊牧詩與中國古典互文的研究,追蹤楊牧的學思歷程,出入於古典與現代,那三年,我相信對他的胸襟、視野,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格調,大有影響。
在寫作方面,秉旻寫過詩,但更多心力在散文的經營。我曾說「文學的真來自感發,感發來自經驗,閱讀體察也是經驗」,秉旻在閱讀中的沉思大有助於他對人生事理的感發。倫理之情是他筆下主要內容,變了調的人事、無法言說的怨懟、不斷求解的謎團、黑暗中偶爾透出的亮光……,在這般情感糾結的網中,既寫外在情節,也袒露內在心理,他像是一個命運的人質,因不能挽救母親的癱瘓,不能卸除父親的重擔,而以書寫,長懷愧疚、贖罪之心:
時常自覺是個不肖的兒女,父親生前我難有成就,好不容易謀得正式教職,一年多後,還未讓他過上悠閒享樂的日子,他便撒手人世;母親遭遇車禍後已近二十年,我有時回到老家,看著她轉動輪椅,在冬日午後,為了持續訓練重創後的肺活量,孤身在鄉間小路運動,獨行的背影,心底便禁不住一陣酸楚。
這是秉旻〈後記〉所述。又說:「即使用罄世間所有言語,書寫再多文字,都難以表達他們為了生存,為了家庭,所付出的辛勞……錯的永遠是我筆觸上的缺陷,而無關乎我父母真實生命的行路之難。」在命運審判的庭上,他沒有逃避,每一次他都出庭,輯一的篇章,就是他的反省,無法究責的清晰陳述。
〈蝸牛也曾爬行〉、〈在遠方的路上〉、〈趨光〉、〈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分別寫於二○一六、二○一九、二○二三年,主題相同,情節不同,或沉吟或放歌,匯合交響。這四篇得獎作,寫活了父母的形貌,特別是父親,從而凸顯了秉旻那一顆理解人生、體貼人情的心。
善用意象,如〈蝸牛也曾爬行〉中的蝸牛,既是自田野撿拾、唇齒留香的「三杯螺肉」,更成為潛意識裡,外公和父親獨行於人生道上的投影。偶然在柏油路上看到兩隻落單蝸牛,秉旻也能牽引出成長過程中的人事。
父親照顧失能母親那段,想必最令秉旻心痛:
年復一年,我知道父親得一再進入那緊閉的臥房,關上門,帶領母親走出迷失的疆界。起床,倒尿,翻身,拍背;知道他得一再低頭,拱起略駝的背,謹慎搜索,刈除眼前發現的褥瘡。最後,也會將自己的軀體,緩緩蜷縮進無形的蝸殼。
〈在遠方的路上〉寫他自幼跟隨父親送貨,長大後才知道父親必須接受雇主強加的超載風險,為躲避臨檢必須趁夜出發,任何險惡地段即使是陡峭山路,他都要掌控好那輛超載的十五噸大貨車。文中描寫了一次驚心的遭遇,大貨車不堪負荷,停駛在山路前進不得,開始後退:
我與小弟,母親三人站在車頭前方,看窗內的父親轉動方向盤,在崖壁深谷間,緩慢讓貨車倒退。母親牽起手,領著我們跟隨。我聽聞她的祝禱,顫抖地在身旁環繞。我也克制不住情緒,雙手合十,第一次虔誠在心底向神佛祈求。深山天地之大,此刻卻似乎容不下我們卑微的盼望。僅有夏日唧唧蟬噪,與貨車嘶啞的引擎聲,回應著我們巨大的恐慌。父親不時望向我們,伸出拇指比起讚的手勢,在最危急的關口,卻是需要幫助的他,正極力安撫我們。
對照日後有一晚,秉旻緊急送父親就醫,開車在國道,他終於更深切地體會父親一生都在「獨自一人駛向暗夜遠方」的心境;體會到:勞動者在看似粗獷、輕佻的言行背後,對家人實有開闊的態度、虔誠的心思。
〈趨光〉寫父親摘虎頭蜂窩,浸泡藥酒,秉旻巧妙地將蜂巢中的角色替換成母親的處境:母親前半生像勞碌的工蜂,也像是負有繁殖功能的雌性蜂,爾後竟像蜂后注定後半輩子得待在陰暗蜂房。文中對尼龍網中的蜂群如何進入注滿酒液的不銹鋼盆,有細膩的講述。
所謂「趨光」是指虎頭蜂隨著光源飛入鋼盆;雙關指涉則是母親在加護病房昏迷中夢見的那一束光亮—她跋涉在下雪的路途,失去意識前突然浸沐的那道光—。這是文學筆法,光影迷離中勾勒出命運的迹線。
最近獲獎的〈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可以看作這系列篇章的完結篇。「她」是母親,「他」是父親。烏雲積聚的家境,不堪夕暴雨狂瀉,母親的疲憊、失神,換來父親的嘶吼咒罵;一個禮拜後母親遭車禍,下肢癱瘓。前後兩個情節組構在一起,糅混著無言的辛酸,逼出強烈的滄桑感。
生活的困厄,最後來到死生關頭—父親罹癌,經過數月治療,轉入安寧病房。秉旻講了一個父子倆從前行車在暗夜濃霧的故事,父親去撿貨卡遭碰撞掉落的機械零件,久久未回,兒子努力張望父親的身影,深怕不見了父親。這情節連結到父親病逝前,他吐出如游絲般的一句話:「我驚無法度閣再看到你。」非常撼人!父親的癌病,變成生命中另一場罩頂的濃霧,父親在無形的霧中害怕看不見兒子。
像這種對照筆法,秉旻驅遣自如。他重視結構,時間軸拉開兩端:過去與現在,於是有了自我與他者、現實與理想、內在與外在、不解與理解等層面。這在第二輯與學生的傾談篇章,第三輯所謂「個人私密的懺情錄」,也都可一一印證。
「倒數時刻—Buzzer Beater」的輯名,喻示他的學生:每一段人生經歷都要視同壓哨球般,提前做好準備。秉旻不惜袒露自己的尷尬、正視自己的遺憾,生命的苦澀內容包括:身體的傷痛、情感的幻滅、家庭的煩憂、職場的壓力。但他一路行來,卻以無限的體認超越了有限的自我。
在寫給學生的〈最後一天〉,秉旻又聯想起摯愛的家人。他說:
我日後提筆書寫父親與母親的辛勞,除了嘗試追憶,理解,作為他們的知音,另一理由,是想向他們證明,我選擇文學作為一生的職志,也能讓他們感到欣慰與驕傲。
很多篇章他應該都給父親看了,來不及給父親看的,現在給更多天下的父母及成長的青年看。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是一本珍惜記憶的文集。記憶,是創作的動力書寫的材料,秉旻認真生活著,從童稚、青少年蘊蓄至今,他把握了一切過眼的事物,以沉著的語調,情真、景真,寫出一篇篇脈絡清晰的文章。由於他的見證,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散文的價值得到彰顯。
推薦序
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潘秉旻散文印象/陳義芝
認識秉旻超過十年,特別是在他念臺師大研究所那段時間,幾乎每個禮拜都碰面。
他誠懇、沉潛,從現實生活的困頓磨出了一種樸實堅忍的特質。他的母親在他幼時因車禍而半身不遂,有難癒的心理創傷;父親是拚勞力的貨車司機,脾氣暴烈,隱藏了柔情的一面。秉旻就讀臺中一中,打籃球脊椎受過傷,拖延醫治而成痼疾。他無法久坐於課室,僵直刺痛逼他隔段時間就要起身動一動。他總是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自覺打擾到別人。這是他留給我最鮮明的印象。
他的碩士論文,做楊牧詩與中國古...
目錄
推薦序 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潘秉旻散文印象/陳義芝
推薦語 楊肅浩、曾貴麟、李時雍
輯一:走向隧道盡頭
蝸牛也曾爬行
趨光
父親的歌
在遠方的路上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
至今仍在我心底迴響
輯二:倒數時刻—Buzzer Beater
藍天之樹
假如歲末
你的心情
迎面的風
時間差
告別是
最後十秒
問候
我只願
右外野手
止痛藥
疤痕
記事本
勇氣
衝動
最後一天
輯三:一分鐘的永恆
俯視—十分瀑布
校園日常—記華江高中
海岸的記憶
夕照樓隨筆
有沒有一種永遠
角落裡的天使
風靜止的方向
胡同與青石街道
有人問我
後記:這一生的榮耀與幸福
附錄:生命幽光—致P/徐國能
索引
推薦序 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潘秉旻散文印象/陳義芝
推薦語 楊肅浩、曾貴麟、李時雍
輯一:走向隧道盡頭
蝸牛也曾爬行
趨光
父親的歌
在遠方的路上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
至今仍在我心底迴響
輯二:倒數時刻—Buzzer Beater
藍天之樹
假如歲末
你的心情
迎面的風
時間差
告別是
最後十秒
問候
我只願
右外野手
止痛藥
疤痕
記事本
勇氣
衝動
最後一天
輯三:一分鐘的永恆
俯視—十分瀑布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