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東尼.賈德
定價:NT$ 750
優惠價:79 折,NT$ 592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3月2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我在書中堅決把歐洲的兩個半邊整合進一個共同的故事。」
儘管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在意圖上南轅北轍,那並未帶給它們的受害者什麼慰藉。
告別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歐洲迎來的是一連串困難。美國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出口貿易下滑的困境。柴契爾主義推動市場化和私有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後歐洲社會共識的軌道。
一九八○年代末,共產東歐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戈巴契夫為了挽救蘇聯的共產主義,在權力核心啟動改革,結果引發骨牌效應,東歐各國迅速脫離共黨統治,紛紛從鐵幕走出,帶著「返回歐洲」的想望,加入歐盟、北約等組織。人們不禁要問:歐洲人是誰?誰能代表歐洲?
從史達林開始,蘇聯即在戰後東歐建立起政治肅清、經濟掠奪和思想控制的統治。共產政權垮台後,東歐各國面臨要清算過去的罪行,又要同時和解與寬恕的難題。它們該如何面對過去共產主義的暴力?又該如何對待與政權合作的協力者?雖然接納了歐洲的價值觀,東歐國家仍需克服歷史遺留與社會分歧的困難。
不論是對於納粹或共產的罪行,東尼.賈德堅持,歐洲人必須拋棄遺忘或美化歷史的權宜之計,正視自己的國家曾參與的黑暗事業,而這需要歷史學者「對事實、證明、證據一絲不苟的追求」。歐洲一體化固然有所成就,但若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之上,仍將彼此扞格不入。「歐盟或許是對歷史的回應,但永遠無法取代歷史」。
作者簡介:
東尼.賈德(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於劍橋、牛津、加州大學、紐約大學。1995年在紐約大學創設雷馬克研究所並任所長,致力於研究歐洲事務。2008年確診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2010年病逝於紐約。
常為《紐約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新共和》雜誌、《紐約時報》撰文。作品《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並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政治思想獎(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2009獲頒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終身成就特別獎,以表彰他對英國政治寫作的貢獻。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大外交系畢,專職筆譯,譯有《朝鮮半島現代史》、《太平天國之秋》、《帝國暮色》、《意外的國度》、《大分流》、《維梅爾的帽子》、《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等。
名人推薦: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圖書
《紐約時報》、《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東尼.賈德是我喜愛的歷史學者,他有精彩的生命實踐和學術旅程,又因為在盛年罹患漸凍症而蒙上一層謎團般的光芒,他在生命終點前與提摩希.史奈德的對談《想想20世紀》,非常精緻而扣人心懸,引領讀者走過一趟冷戰時代的社會思想史。而此次左岸再版的《戰後歐洲六十年》更是令我愛不釋手,手寫筆記塗滿頁邊空白,閱讀期間數度廢寢。它重新教育了我的當代歐洲史知識,並以這本書為標竿,我閱讀了更多的中東歐歷史。這一系列閱讀讓我反思何謂左派、何謂民族主義、何謂帝國。左岸出版的賈德,翻譯品質也十分值得信任。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賈德的成名著《戰後歐洲六十年》英文版出版於2005年。本書正是賈德所生存的世代──從戰後廢墟的重建、跨越1960-70年代、1980年代新保守主義的建立、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歐洲共產陣營的天崩地裂,以及法德主導下歐盟建立和合作試煉;在這部以歐洲為中心的全景歷史敘事中,迥異於美蘇對峙的冷戰文化敘事,賈德從歐洲一體的思維將政治體制、文化思潮、經濟活動、空間差異和不同意識形態等複雜現象融鑄一氣。他有說故事的本能、豐富的想像力和同理心,一件小故事能說得讓閱聽者心折不已,流暢的敘事力和敏銳的觀察力當然和他長期在報章雜誌書寫文章的訓練有關。《戰後歐洲六十年》一書費時十年始完成,可說是當代史家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賈德是出身法國史,但能「東西合修」,深入討論東歐的罕見全歐洲史史家。他有百科全書式的博學,也有行雲流水的文字。他的歷史寫作有清楚立場,卻也有姑且可以稱為「人味」的誠懇說服力。在當代各種標榜大理論、或憤世嫉俗、或起訴書式的歷史敘事中,少有這種親切感。賈德雖在創造力高峰之際因病離世,他的名著在今日讀來仍充滿卓見,也不意外地依舊是歐洲戰後史寫作的標竿。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戰後」的歷史分析架構,儘管賈德用來集中描述歐洲所發生的事,不過實質上,這個架構對於我們整理中國,乃至亞洲從四○年代中期到至少七○年代結束,這幾十年間的事,也大有幫助。採用了這樣的分析架構,也就決定了賈德所依賴的史料,以及其敘事風格。《戰後歐洲六十年》書中有大量的統計數字,有複雜的社會動盪描述,後面的篇幅還會有精巧的集體心理討論,然而相對地,沒有太多關於個人──不管是英雄或惡棍──的刻畫。賈德忠於「戰後」的大歷史命題,要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幅經歷半世紀變化距離才得以看清楚的歐洲鳥瞰圖,大塊大塊的色彩塗抹,讓人真的能夠快速領略從戰爭到「戰後」、到走出「戰後」的歷史軌跡。
──楊照/作家、評論家,「楊照談書」節目主持人
賈德帶著反省與承擔責任的心情,揭開了過去西歐忽略或逃避的視野,豐富而自信地描述了東歐與蘇聯的關聯,更進一步說,那些對舊秩序的爬梳,正埋藏著今日情勢何以至此的解答。過去的事物,只有在被認出的瞬間,才可能被把握。……我這一代人,成長於賈德形容的樂觀時代,見過新世界陽光普照、志得意滿的模樣,如今,我們是否也像一九八九年賈德在維也納換車,當時他說:「誰都看得出,一個時代結束了,新歐洲正在誕生。」我們呢?我們看到什麼?未來,我們之中,是否有誰也將寫下:「時間是二〇二二年二月,那是大家對未來感到幻滅的時期」?
──賴香吟/作家,著有《白色畫像》等書
他敢於以渾然一體的敘述闡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總貌……這是具有慧思與人性的歷史書寫……短期內不可能有人能超越賈德的成就。
──諾曼.戴維思/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獲頒波蘭共和國大十字勳章
東歐的親身經歷,加上學了捷克語,使賈德非比尋常,
同時兼具東、西歐的知識,這些優點都表現在《戰後歐洲六十年》。
──法蘭西斯.福山/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著有《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綜合、分析、反思的上乘之作。
本書把這塊大陸分裂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提醒我們1968年既發生在巴黎也發生在布拉格。
──提摩西.加頓-艾許/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院士,著有《檔案:一部個人史》
很少歷史學家有能力處理這麼大的題目,甚或為此下一結論。
唯有脫胎換骨之後,深思熟慮又博學多聞如賈德者,方能膺此重任。
當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隨著時事演進被埋沒在書海裡,
但如果兼具敘事的誠意、機智的巧辯和獨特的風格,這樣的著作就能一直被傳頌。
──艾瑞克.霍布斯邦/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著有《年代四部曲》、《革命分子》
真正上乘之作──了不起的成就。很難想像還有誰能寫出更好,
且更易讀的著作,描述今日歐洲從一九四五年廢墟中站起來的歷史;
放眼望去以二十世紀下半葉為主題的著作,
我想不出有哪本著作比得上……總而言之,真正的傑作。
──伊恩.克蕭/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著有《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
這本書解答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疑問:為什麼邪惡竟如此頑強?為什麼要實現我們許多人所期盼的平等世界,竟如此困難?即使《戰後歐洲六十年》帶有陰鬱色彩,它卻不令人絕望。本書赤裸裸記錄了人可以沉淪得多深,因此,若我們希望未來的願景不要建立在口號和童話之上,閱讀《戰後歐洲六十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那樣的未來願景,即是真實和穩固的希望。
──塔納哈希.科茨,《厄運之地》2021年英文版序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作者:東尼.賈德
優惠價: 79 折, NT$ 592 NT$ 750
優惠截止日:至2025年03月25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2
「我在書中堅決把歐洲的兩個半邊整合進一個共同的故事。」
儘管納粹主義與共產主義在意圖上南轅北轍,那並未帶給它們的受害者什麼慰藉。
告別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歐洲迎來的是一連串困難。美國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出口貿易下滑的困境。柴契爾主義推動市場化和私有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後歐洲社會共識的軌道。
一九八○年代末,共產東歐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戈巴契夫為了挽救蘇聯的共產主義,在權力核心啟動改革,結果引發骨牌效應,東歐各國迅速脫離共黨統治,紛紛從鐵幕走出,帶著「返回歐洲」的想望,加入歐盟、北約等組織。人們不禁要問:歐洲人是誰?誰能代表歐洲?
從史達林開始,蘇聯即在戰後東歐建立起政治肅清、經濟掠奪和思想控制的統治。共產政權垮台後,東歐各國面臨要清算過去的罪行,又要同時和解與寬恕的難題。它們該如何面對過去共產主義的暴力?又該如何對待與政權合作的協力者?雖然接納了歐洲的價值觀,東歐國家仍需克服歷史遺留與社會分歧的困難。
不論是對於納粹或共產的罪行,東尼.賈德堅持,歐洲人必須拋棄遺忘或美化歷史的權宜之計,正視自己的國家曾參與的黑暗事業,而這需要歷史學者「對事實、證明、證據一絲不苟的追求」。歐洲一體化固然有所成就,但若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之上,仍將彼此扞格不入。「歐盟或許是對歷史的回應,但永遠無法取代歷史」。
作者簡介:
東尼.賈德(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於劍橋、牛津、加州大學、紐約大學。1995年在紐約大學創設雷馬克研究所並任所長,致力於研究歐洲事務。2008年確診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2010年病逝於紐約。
常為《紐約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新共和》雜誌、《紐約時報》撰文。作品《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並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政治思想獎(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2009獲頒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終身成就特別獎,以表彰他對英國政治寫作的貢獻。
譯者簡介:
黃中憲
政大外交系畢,專職筆譯,譯有《朝鮮半島現代史》、《太平天國之秋》、《帝國暮色》、《意外的國度》、《大分流》、《維梅爾的帽子》、《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等。
名人推薦: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圖書
《紐約時報》、《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東尼.賈德是我喜愛的歷史學者,他有精彩的生命實踐和學術旅程,又因為在盛年罹患漸凍症而蒙上一層謎團般的光芒,他在生命終點前與提摩希.史奈德的對談《想想20世紀》,非常精緻而扣人心懸,引領讀者走過一趟冷戰時代的社會思想史。而此次左岸再版的《戰後歐洲六十年》更是令我愛不釋手,手寫筆記塗滿頁邊空白,閱讀期間數度廢寢。它重新教育了我的當代歐洲史知識,並以這本書為標竿,我閱讀了更多的中東歐歷史。這一系列閱讀讓我反思何謂左派、何謂民族主義、何謂帝國。左岸出版的賈德,翻譯品質也十分值得信任。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賈德的成名著《戰後歐洲六十年》英文版出版於2005年。本書正是賈德所生存的世代──從戰後廢墟的重建、跨越1960-70年代、1980年代新保守主義的建立、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歐洲共產陣營的天崩地裂,以及法德主導下歐盟建立和合作試煉;在這部以歐洲為中心的全景歷史敘事中,迥異於美蘇對峙的冷戰文化敘事,賈德從歐洲一體的思維將政治體制、文化思潮、經濟活動、空間差異和不同意識形態等複雜現象融鑄一氣。他有說故事的本能、豐富的想像力和同理心,一件小故事能說得讓閱聽者心折不已,流暢的敘事力和敏銳的觀察力當然和他長期在報章雜誌書寫文章的訓練有關。《戰後歐洲六十年》一書費時十年始完成,可說是當代史家寫當代史的成功之作。
──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賈德是出身法國史,但能「東西合修」,深入討論東歐的罕見全歐洲史史家。他有百科全書式的博學,也有行雲流水的文字。他的歷史寫作有清楚立場,卻也有姑且可以稱為「人味」的誠懇說服力。在當代各種標榜大理論、或憤世嫉俗、或起訴書式的歷史敘事中,少有這種親切感。賈德雖在創造力高峰之際因病離世,他的名著在今日讀來仍充滿卓見,也不意外地依舊是歐洲戰後史寫作的標竿。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戰後」的歷史分析架構,儘管賈德用來集中描述歐洲所發生的事,不過實質上,這個架構對於我們整理中國,乃至亞洲從四○年代中期到至少七○年代結束,這幾十年間的事,也大有幫助。採用了這樣的分析架構,也就決定了賈德所依賴的史料,以及其敘事風格。《戰後歐洲六十年》書中有大量的統計數字,有複雜的社會動盪描述,後面的篇幅還會有精巧的集體心理討論,然而相對地,沒有太多關於個人──不管是英雄或惡棍──的刻畫。賈德忠於「戰後」的大歷史命題,要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幅經歷半世紀變化距離才得以看清楚的歐洲鳥瞰圖,大塊大塊的色彩塗抹,讓人真的能夠快速領略從戰爭到「戰後」、到走出「戰後」的歷史軌跡。
──楊照/作家、評論家,「楊照談書」節目主持人
賈德帶著反省與承擔責任的心情,揭開了過去西歐忽略或逃避的視野,豐富而自信地描述了東歐與蘇聯的關聯,更進一步說,那些對舊秩序的爬梳,正埋藏著今日情勢何以至此的解答。過去的事物,只有在被認出的瞬間,才可能被把握。……我這一代人,成長於賈德形容的樂觀時代,見過新世界陽光普照、志得意滿的模樣,如今,我們是否也像一九八九年賈德在維也納換車,當時他說:「誰都看得出,一個時代結束了,新歐洲正在誕生。」我們呢?我們看到什麼?未來,我們之中,是否有誰也將寫下:「時間是二〇二二年二月,那是大家對未來感到幻滅的時期」?
──賴香吟/作家,著有《白色畫像》等書
他敢於以渾然一體的敘述闡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總貌……這是具有慧思與人性的歷史書寫……短期內不可能有人能超越賈德的成就。
──諾曼.戴維思/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獲頒波蘭共和國大十字勳章
東歐的親身經歷,加上學了捷克語,使賈德非比尋常,
同時兼具東、西歐的知識,這些優點都表現在《戰後歐洲六十年》。
──法蘭西斯.福山/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所教授,著有《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綜合、分析、反思的上乘之作。
本書把這塊大陸分裂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提醒我們1968年既發生在巴黎也發生在布拉格。
──提摩西.加頓-艾許/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院士,著有《檔案:一部個人史》
很少歷史學家有能力處理這麼大的題目,甚或為此下一結論。
唯有脫胎換骨之後,深思熟慮又博學多聞如賈德者,方能膺此重任。
當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隨著時事演進被埋沒在書海裡,
但如果兼具敘事的誠意、機智的巧辯和獨特的風格,這樣的著作就能一直被傳頌。
──艾瑞克.霍布斯邦/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著有《年代四部曲》、《革命分子》
真正上乘之作──了不起的成就。很難想像還有誰能寫出更好,
且更易讀的著作,描述今日歐洲從一九四五年廢墟中站起來的歷史;
放眼望去以二十世紀下半葉為主題的著作,
我想不出有哪本著作比得上……總而言之,真正的傑作。
──伊恩.克蕭/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著有《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
這本書解答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疑問:為什麼邪惡竟如此頑強?為什麼要實現我們許多人所期盼的平等世界,竟如此困難?即使《戰後歐洲六十年》帶有陰鬱色彩,它卻不令人絕望。本書赤裸裸記錄了人可以沉淪得多深,因此,若我們希望未來的願景不要建立在口號和童話之上,閱讀《戰後歐洲六十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那樣的未來願景,即是真實和穩固的希望。
──塔納哈希.科茨,《厄運之地》2021年英文版序言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