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著一個魅影。We all pursue a phantom.
一本失蹤的梅爾維爾手稿
一個孤身從澳洲塔島來到紐約的少女
文學史的懸案與少女的身世之謎
還有讓這一切追尋與成長發生的神祕書店…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Book Sense)選書
十八歲的女主角羅絲瑪莉剛喪母,千里迢迢從塔斯馬尼亞島隻身飛到紐約,大都市裡她唯一的歸屬是一家書店:拱廊書店。
她在書店工作,在這個書堆如山、與世隔絕的書之迷宮中,她認識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脾氣古怪的老闆、慈愛的變性人收銀員「珍珠」、無所不知的非文學區專員奧斯卡,以及主管圖像書區胖男子亞瑟。
為了一本梅爾維爾的書稿,拱廊書店開始改變,書店成了一座城市的縮影,秘密與揭發、失去與尋找、學習與成長,當然還有愛與背叛……。
作者簡介:
雪瑞登‧海伊(Sheridan Hay),
書店工作者,並且在家鄉澳洲和紐約間從事出版業。擁有班寧頓學院寫作與文學的藝術碩士,著有短篇故事,並在帕森設計學院教授寫作。已在紐約居住了二十年。
譯者簡介:
陳重仁,一九七四年生,台大外文所畢業,師大英語系博士班,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講師。研究後殖民理論、文化研究、醫療史與十九世紀英國文學。譯有《波赫士談詩論藝》、《反目》等書。個人部落格:http://wretch.cc.blog/cameralover,歡迎交流指教。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書中謎:書店的故事vs.成長的故事 文/灰鷹
2005 年6月,我第一次去紐約,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參觀了全球聞名的超大二手書店 The Strand,那簡直就像波赫士筆下的迷宮,或者《風之影》故事裡的「遺忘書之墓」,新書、回頭書、樣書、絕版書、古舊書森羅陳列,數不清的記憶和經驗埋藏其中,像是一座書的城堡,遺世而獨立。同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前,我看到國外成交報告:《追風箏的孩子》經紀人伊蓮‧寇斯特(Elaine Koster)賣出了新人作品《書中謎》(小說原名 Mine to Keep),Doubleday 出版社副總裁戴波拉‧傅特(Deborah Futter)親自出馬,在激烈競價中以超過台幣一千萬重金買下美國版權。而負責海外市場的錢德勒‧克勞佛也迅速售出英國、德國、俄國、荷蘭和巴西版權。
這本書的故事與梅爾維爾的亡佚手稿有關,故事背景的二手書店明顯以 Strand 為藍本,而且作者雪瑞登丹‧海伊(Sheridan Hay)本身就在那裡工作過!這實在是太迷人的致命組合。那年書展我沒有和錢德勒排約,卻在書展前一天在市中心的 Frankfurter Hof 飯店巧遇。原來書展還沒開始,業界人士就齊聚一堂,展開無數的會前會,復古式大廳裡摩肩擦踵,全部被出版界同業擠滿。我和錢德勒找到角落的櫃臺,問起《書中謎》,她很爽快地同意讓我代理。
不料從那之後,我無論怎麼寫信去要稿子,她都沒有回應。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八月,我先後問了三次,她若非不回,就是說再等等然後沒下文。等了整整一年我才收到稿子,錢德勒說之所以沒給我,是因為「稿子經過多次修改」,看得我又好氣又好笑:她自己不也拿初稿賣出歐洲多國版權,怎麼我就不行呢?但畢竟是拿到稿子了。這本書預定 2007 年三月在美國發行,精裝首印量高達十萬冊。法蘭克福歸來之後,我總算收到一本樣書。封面有種古典的朦朧之美,下面是並排陳列的古書,主體則由女主角羅絲瑪莉披灑一地的紅髮所構成。
(故事中略)
《書中謎》是一場精彩的文學冒險,也是一個流浪和尋找安身處所的成長故事,更有著永遠迷人的書店風采。它與《風之影》有某些程度的相似,但是重點並不相同。這裡沒有時代的動盪流離,也沒有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追尋手稿的旅程終告落空,女孩的愛情夢碎,離開書店,走進出版社的世界。她離開了有如亞哈船長那艘載滿奇人異士的捕鯨船的書店,才要開始探索真實的世界。
(全文請見blog.roodo.com/grayhawk/archives/2464300.html
媒體推薦:
書評:本書描述一則發生於曼哈頓的成長故事,小說情節引人入勝。書中有迷人的女主角,以及女主角周遭的人物,這些人為了爭奪一本佚失的手稿,而發生了密謀勾結。情節精采,環繞在細膩營造的思鄉情緒當中。文筆精妙,筆鋒自信而優美,《書中謎》將會滿足各種層次的閱讀需求。
——弩拉‧歐佛雷恩(Nuala O'Faolain),暢銷書《你重要嗎?》作者
我喜歡《書中謎》,也喜歡拱廊書店以及雪瑞登‧海伊所創造出來的角色。這些角色雖各有其瘋狂之處,但是性格刻畫相當生動。這本小說相當耐人尋味,具有高度娛樂效果。
——羅迪‧道爾(Roddy Doyle),英國布克獎得主,《童年往事》作者
這是一本討論書店的小說,討論過往時光重現的故事。赫曼‧梅爾維爾偉大的幽魂出現在書店中,使得追尋梅爾維爾生命事蹟的過程轉而變成偵探推理以及邁向成年的故事。雪瑞登‧海伊在她的畫布上塗滿古怪的角色,女主角探索真愛與真相的過程高潮迭起,讓人愛不釋手。看到《書中謎》,我也看到了一位新秀作家的誕生。
——尼可拉斯‧德邦科(Nicholas Delbanco),《春與秋》作者
雪瑞登‧海伊告訴我們一個紐約冬雪初降時節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有裝著母親回憶的木盒子,有家資產足堪比擬歌劇院的書店,有著奔騰翻滾的情慾掙扎,所有的糾葛在赫曼‧梅爾維爾的故事出現後一觸即發。故事敘述的聲音忽而冷靜睿智,忽而感傷幽懷。你一定會喜歡上這本書。 ——瑪莎‧庫莉,《機密檔案》(The Archivist)作者
雪瑞登‧海伊的觀察敏銳、心思綿密,引領我們進入羅絲瑪莉‧薩維奇的生命故事,也讓我們見證一段對書籍與情慾的糾葛掙扎。海伊筆下性格古怪的角色生動鮮明,角色性格的衝突自然流露,作品喚起我們對天真純潔相對於世故矯飾這個老議題的全新閱讀經驗。
——斯文‧伯克茲(Sven Birkerts),《古騰堡輓歌》作者
這是一本迷人的書。相當容易閱讀,充滿驚奇與喜悅,由一本遺失的書、祕密勾結,以及對愛的追尋交織成一個炫目的世界。
——席拉‧柯爾(Sheila Kohler),《天崩地裂》、《完美的地方》作者
名人推薦:書中謎:書店的故事vs.成長的故事 文/灰鷹
2005 年6月,我第一次去紐約,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參觀了全球聞名的超大二手書店 The Strand,那簡直就像波赫士筆下的迷宮,或者《風之影》故事裡的「遺忘書之墓」,新書、回頭書、樣書、絕版書、古舊書森羅陳列,數不清的記憶和經驗埋藏其中,像是一座書的城堡,遺世而獨立。同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前,我看到國外成交報告:《追風箏的孩子》經紀人伊蓮‧寇斯特(Elaine Koster)賣出了新人作品《書中謎》(小說原名 Mine to Keep),Doubleday 出版社副總裁戴波拉‧傅特(D...
章節試閱
「經驗,此乃唯一真實的知識。」
--赫曼‧梅爾維爾《大騙子》(The Confidence Man)
第一章
我出生的時候,還沒有這個故事,除了寓言、童話故事,沒想過會有拱廊書店這樣的地方,還有渥特‧蓋斯特這樣的人。如果沒有他,沒有他瞎掉的眼睛,我在拱廊的日子又會是另一回事了。總之,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幾乎看不見,但要不是因為這樣,我可能就永遠不知道赫曼‧梅爾維爾還有一本書下落不明。蓋斯特失去了眼睛,對他來說一直是揮不去的遺憾,但對我來說,卻意義非凡,畢竟故事起因於此。不過要讓你了解我怎麼來到拱廊,它如何成為我生命的要角,我得先說說自己的前塵往事。
我的生日是四月二十五日,至於是哪一年別太計較;我是不年輕,所以介意自曝年齡,但也稱不上老,忘記自己曾經年輕過。
不過話說回來,我的生日是有點意思。四月二十五日正是澳紐軍人節,是澳洲人日曆上最重要的節日。每到這一天,為紀念加里波里半島的慘烈戰役,澳洲人會在胸前別上一株株迷迭香(那兒的沙灘長滿了迷迭香),也紀念所有在戰爭喪生的人。奧菲利亞就說過:「迷迭香代表回憶,」她此時已因悲傷而失神,「我的愛,祈願勿忘。」
正是四月二十五日,在塔斯瑪尼亞島上,我的母親步行至不收費的公立醫院生產,看見許多尖尖的迷迭香被別在左胸;她穿過擁擠的廣場,一邊避開每年都衣衫襤褸出來遊行的老兵,以及呆在一旁張望的本地民眾。生產的痛苦過程中,她的心中一直想著這株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倒不是因為失落感,畢竟她才剛生下我,而是為了記住。
如此這般,因為澳紐軍人節,我的名字就叫做羅絲瑪莉,而這名字,也真符合我現在做的事--憶往。說到底,記憶算是種應盡的義務,不論是誰,或許都得執行到最後。
我姓薩維奇(我的名字你都有了),因為我只有我媽,連姓也跟著她。她帶著我定居在市中心廣場附近租來的小公寓,就在店面樓上。「神奇帽子」是塔斯瑪尼亞島唯一賣帽子的地方,我媽和我,就靠著這家店維生。但是就像金魚一樣,我們被關在魚缸之中,儘管與整個城鎮僅隔著一道透明的牆,但頂多長到魚缸的大小,日子也就這樣過。媽媽是從澳洲大陸來的,算是外地人,而且大家都知道,稱呼她薩維奇「太太」也掩飾不了一個明確的事實:從沒見過她先生。
某種程度上,掩飾也成為她的工作。總之,帽子可以蓋住許多不想被發現的部分,甚至使無人做伴,獨自挺著大肚子從澳洲大陸來的女人,有了還不錯的小生意,找到被接納的方式。
「帽子對我們有恩,」媽常掛在嘴邊。「所以我說它們神奇。因為帽子,我對體面的人變得很重要。」
事實上是想像力,特別是她自己的想像,救了我們。我相信,我這部分也承襲於她。
「神奇帽子」讓媽媽被認為精通上流生活,成了我們鎮上的品味專家。她只要一看到客人,很快就可以猜出他的帽子尺寸,她記得所有常客的尺寸,以及頭圍的各種特徵。
比如她在廣場上遇見我們有錢又愛現的房東法蘭克先生,她會說:「那位法蘭克先生,難怪得戴九又四分之三號,他滿腦子都是大計畫,當然需要足夠的空間。」
或者提到種花的派姆太太一直試不到能戴去比賽的帽子,她會說,「當然啦,羅絲瑪莉,這裡的帽子都不對。派姆太太是五號半,跟針頭沒兩樣,不要說做決定,恐怕連想事情都不夠。」
帽子成了神諭,是解讀行為的神聖權杖。儘管媽媽這種評判塔斯瑪尼亞同伴的方式正確度頗高,但固執的特性也成為小鎮謾罵的對象,對我們的孤立狀態沒什麼幫助。當然,孤立本身是有助於想像、幻想,但隔閡也愈來愈深。鎮上的人頂多認得我們,但是從不往來。我放學後就到店裡幫忙,如果有朋友對店感興趣,或者應該說是好奇,我也不讓他們來。(未完)
第三章
我抵達紐約的時候已是深夜,要找尋怎樣的人生,我僅模模糊糊想著,毫無準備。因為暴風雨,飛機降落得搖搖晃晃。雲層鋪天蓋地,根本看不見底下的城市,一直到飛機的輪子著地前,地面才映入眼簾。猛烈的降落,感覺像是被扔回地上一樣。
除了三百塊現金,在行李箱衣物底下,我還帶著剪貼簿跟媽媽的照片。查普在機場滿臉淚水,硬要我收下兩件禮物:一個是綠寶石項鍊(我眼睛的顏色),她向我保證,這是可以事事順心的護身符;另外則是本小書,用她店裡的藍色包裝紙包好,還聲明這可是她最喜歡的一本書。對我而言,查普書店的包裝紙就像是孩提時代臥房的壁紙,一樣那麼珍貴、親切,根本捨不得拆開。我跟查普說,這個先好好留著,等哪天想禮物想瘋了再說。我相信總有這麼一天。而此時此刻,能去旅行已是心滿意足。不過我可等不及事事順心,當場就戴上項鍊了。
我不讓隨身行李離開一步,因為媽媽的骨灰就放在最下面,用橘色圍巾裹著。
我一到當地就沒好兆頭。不僅雨下個不停,整座城市都快看不見,從機場搭了計程車,請它直接把我載到查普訂好的旅館,卻發現已經關門大吉。我後來才知道那是城市狀況最差的十年,我剛好趕上最後一年。持續好幾年的經濟困頓讓紐約一直很不安定,許多平價旅館後來乾脆被政府拿來長期安置居民。
總之我嚇壞了,同意另外付錢,請司機載我到他所知不貴且據說安全的旅館,就是瑪莎華盛頓女子旅社。雖然地址不清楚(二十九街二十九號或三十九街的樣子,要看是哪個門口),但至少有在營業,有個價格合理的空房間。從它的房間數看來,過去一定是生意興隆,但此刻很難看出以前是棟亮眼的建築物,一九○二年就蓋好的旅館現在是破舊不堪。即使七十年後仍在營業,但最上面的幾個樓層早就關閉,也不像在整修,至於餐廳更是三十多年前就不做了。(未完)
「經驗,此乃唯一真實的知識。」
--赫曼‧梅爾維爾《大騙子》(The Confidence Man)
第一章
我出生的時候,還沒有這個故事,除了寓言、童話故事,沒想過會有拱廊書店這樣的地方,還有渥特‧蓋斯特這樣的人。如果沒有他,沒有他瞎掉的眼睛,我在拱廊的日子又會是另一回事了。總之,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幾乎看不見,但要不是因為這樣,我可能就永遠不知道赫曼‧梅爾維爾還有一本書下落不明。蓋斯特失去了眼睛,對他來說一直是揮不去的遺憾,但對我來說,卻意義非凡,畢竟故事起因於此。不過要讓你了解我怎麼來到拱廊,它如何成為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