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引人入勝,凡對語言、知識或書寫有興趣的人,必然深深著迷的歷史。
* 在文字出現之初,識字的人很少,一般人寧可信賴口語相傳,對書面文件抱持高度懷疑。
* 柏拉圖曾經警告我們,書寫會削弱記憶力,文字只是口語的影子。
* 書寫,原本只是用來輔助記憶,而不是讓言詞穿越時空的媒介。
就因為連書寫都曾經不被信任,當我們回顧西方書寫工具的漫長演進史,從黏土板、印刷機到平凡的鉛筆,將毫不意外的發現:幾乎所有的書寫工具,就算更好用、更方便、更具生產力,在興起之初,都不免引起眾人的焦慮和憤慨。
印刷機破壞了寫作者與紙頁間那種「近乎靈性般的連結」。打字機「缺乏人性又吵雜」,還可能「摧毀手寫藝術」。就連歷久不衰、深受畫家與寫作者喜愛的鉛筆,本來都只是木工為了標記木板順手發明出來的工具,根本不是為了書寫而生。
那麼,電腦呢?
電腦最初的發明目的其實與書寫無關。原本設計電腦的用途在於計算數字,而不是處理文字。但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對電腦與網路的態度,早已從疑慮、好奇,轉變為深深的依賴。電腦不但是寫作者首選的書寫工具,更是最新一代的書寫機器。而在另一方面,懷疑論者則將各種問題歸咎於電腦,諸如草率的書寫速度、摧毀語文的元凶。我們對電腦與網路愛恨交織的情結,至今仍在不斷演變。
《今昔之筆》將依序闡述我們對各種書寫科技的熱愛、懼怕與使用方式,這段精采的歷史不僅包括電腦,也涵蓋了打字機、鉛筆與黏土板。每次伴隨著新書寫工具出現而發生的心理衝擊和反應,幾乎完全相同:從抗拒到接受,從接受到普及,終而以新代舊。
《今昔之筆》不但從宏觀角度檢視我們與各種書寫科技之間糾結纏繞的關係,也將討論我們如何利用新科技去複製舊的做事方法,同時積極創造新式的表達型態;又是如何學習信任新科技與新穎的文件樣貌。並更進一步的,描寫當今的數位革命如何影響了讀寫活動,當前的最新科技和過往又有哪些不同。
不論是古代的莎草紙,還是當今的筆記型電腦,種種引人入勝的書寫小史在《今昔之筆》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凡對語言、知識或書寫有興趣的人,都必然為之深深著迷。
◎ 詹宏志、楊照、胡忠信 重量級人士專業推薦
作者簡介:
巴倫是英語暨語言學教授,任教於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
譯者簡介: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落腳城市》、《最美的奉獻》、《機場裡的小旅行》、《海鮮的美味輓歌》、《獵捕獨角獸》等書。
章節試閱
序 文字的科技
常見問題
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對電腦與網路的態度已從疑慮或好奇轉變為依賴。全球資訊網剛出現的時候,一般人如果在網路上找到什麼資料,總是會問:「我怎麼知道這資料可不可靠?」現在我們則是認為:「這東西要是在網路上找不到,大概也不值得找了。」
才不過一眨眼的工夫,我們的歷史觀點已經全然改變,對於網際網路早從不信任轉為全心接納。電腦科技已然掌握了我們的文字,其掌握方式與速度史無前例,先前的任何文字科技都無可比擬。有些人對電腦革命抱持樂觀,有些人心懷疑慮,還有許多人則是保持審慎。不過,現在閱讀著這本書的讀者,絕大多數都擁有一部個人電腦,不然也在職場、學校或者圖書館裡,經常接觸到電腦。自一九八○年代至今,個人電腦已從一種昂貴、難以親近,而且一點都不個人化的新奇物品,變成了幾乎可說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二○○○年的調查統計指出,在全美一億五百萬戶家庭中,超過半數都擁有一部電腦。今天,這項比例又比那時高出了許多。
不是每個人都對我們愈來愈仰賴數位化文字的現象感到歡欣鼓舞,有些態度堅定的評論家甚至認為電腦摧毀了我們原有的生活。不過,對於大多數的美國民眾,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愈來愈多的人口而言,電腦已然成為寫作的主要工具,不論是為了工作、為了學校作業,或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此外,儘管目前還沒有太多人閱讀電子書,卻有愈來愈多人逐漸把主要的閱讀活動,從紙張轉移到螢幕上。
電腦使用者經常在網路上購物、從事銀行交易、交友、閱讀、寫作,而且這種現象不僅見於美國,也可見於世界各地。儘管如此,電腦螢幕上的文字總是有可信度的問題,而且即便是最重度的網路使用者,也還是會避免在線上從事某些活動:他們也許會透過電子方式把薪水存入銀行,卻不會在線上支付帳單;他們也許樂於利用網路購物,卻絕不從事線上約會;他們也許在交友網站上找到了心靈相通的伴侶,卻無法接受在論文中把維基百科引為參考資料。
更糟的是,網路世界裡還有許多黑暗的角落:網路上充斥了詐騙、仇恨與廣告推銷,更遑論網路內容經常充滿矛盾、錯誤以及滿坑滿谷的垃圾資訊。我們在網路上仍然處於努力篩選資訊的階段,必須不斷鑑別良好與劣質的資訊、有用與無用的資訊。我們還在思索網路的用處,也還在學著信任網路,儘管我們已經愈來愈依賴網路從事各種日常事務。
讀我
《今昔之筆》從宏觀的角度檢視我們和電腦及網路之間錯綜複雜,而且仍然不斷演變的愛恨情仇。本書探討數位革命對我們的讀寫習慣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以及最新的文字科技和較早之前的科技有何不同。本書從通訊科技史的觀點檢視我們如何利用電腦這種書寫工具。這段歷史涵蓋了我們對各種書寫機器的珍愛、恐懼和使用方式—不只是電腦,還包括了打字機、鉛筆與黏土板。這段歷史也涵蓋了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科技複製往昔的做事方法,同時又積極創造新式表達型態;我們如何學習信任新科技以及這種科技所產生的新穎古怪的文件;我們如何擴展哪些人能夠書寫以及哪些人不能書寫的概念;以及我們如何一方面解放所有的讀者與寫作者,同時又試圖規制他們的讀寫活動。
全球資訊網不是第一個在剛出現之際就引來懷疑目光的通訊創新。書寫本身就曾經遭受早期的一名批評家抨擊。柏拉圖警告說書寫會削弱記憶力,但他更擔心書面文字只是口語的虛影,無法充分表現意義。隨著手寫文書成為愈來愈多人建構生活的核心要素,柏拉圖的論點也因此黯然失色。數百年後,古騰堡的印刷機以其產出的創新文件備遭批評,反對者宣稱印刷機破壞了寫作者與紙頁之間那種自然而且近乎靈性般的連結。但我們終究還是習慣了印刷術,而電報發明於一八四○年代後,梭羅又對之深為鄙夷,原因是這種能夠把文字迅速傳遞至遙遠距離之外的科技,對於相互之間無話可說的人根本毫無用處。打字機在一八七○年代出現的時候,也沒有獲得普遍的喜愛,原因是這種機器打印出來的文件缺乏人性氣息,又會導致書寫技能衰退,產生的噪音也太大。現在電腦雖是寫作者首選的寫作工具,卻還是因為各種問題而遭到懷疑論者的斥責,包括摧毀了英文、拖慢了書寫進程、將書寫速度提高到輕率隨便的程度、造成書寫的複雜化與瑣碎化,並且就像梭羅說的,鼓勵無話可說的人也從事寫作。
儘管有柏拉圖提出的警告,我們卻還是對書寫深為重視,重視的程度甚至超越口語。不過,在文字出現之初,當時識字的人不多,能寫的更少,因此一般人都對書面文件抱持懷疑的眼光:「我怎麼知道這真的是 Philoflatus 寫的?」他們不論收到信件,還是看著契據、皇家命令或鍊金術說明書,總是不免疑慮:「我怎麼知道這會不會只是一堆謊言呢?」在書寫成為眾人習以為常的活動之前,只要不是親口傳達的言詞,不是直接來自可靠消息來源,不僅缺乏貼心的感受,也可能是某種騙人的把戲。
體貼使用者的需求
並非所有的書寫科技都是從一開始就以通訊為目的。書寫是最早也最基本的通訊科技,原本卻主要被當作一種輔助記憶的工具,而不是傳遞言詞穿越時間與空間的媒介。考古證據顯示,書寫興起於遠古時代的地中海地區,主要用於盤點財產,而非記錄口語。書寫如果僅僅維持這種編製目錄的功能,我們今天也許不會思索電腦如何影響了讀寫活動的問題。
一如書寫,鉛筆也是一種用途經過變更的科技。石墨塊在一開始也許是用於標記綿羊,後來木匠則為石墨塊加上手把,並利用這種新式「鉛筆」標記木材切割處。不過,這項發明必須等到落入作家與畫家的手裡之後,才終於確立日後廣為普及的機會。原本稱為電子計算機的電腦,正如其名所示,一開始也和書寫無關。當初發明電腦,主要是為了簡化冗長繁瑣的數學計算,目的在於取代加數機而不是打字機。然而,我們今天仍然使用口袋型的電子計算機,打字機卻早已從我們的書桌上消失了。
其他成功的通訊科技則是以傳遞詞語為主要目的:印刷機、打字機、電報與電話的發明,都是為了讓閱讀、書寫及口語溝通更易於進行。不過,從書寫本身乃至數位電腦,每一種科技學習起來都很困難,也一點都不易於使用。實現這些科技所需的原料都極為昂貴、難以取得,也必須花費大量勞力加以處理。在書寫的早期時代,一個人必須非常勤勉才有可能成為寫作者。大多數人都不認為值得費力在木材、黏土或石頭上刻畫標記,也懶得自己製作筆墨、曬乾獸皮,或是把植物纖維打成漿,再編製成適合書寫的紙張。
在書寫出現的數千年後,電報仍然只有願意學習摩斯電碼的人才能使用。直到不久之前,即便是「無線電」操作員,也必須先證明自己懂得當初為有線電報發明的短音與長音編碼,才能取得合格執照。最早的電腦同樣沒有特別考量寫作者的需求,就連程式設計師用電腦寫程式也不方便。此外,當初就算有少數寫作者願意挑戰使用數位機器寫作的困難,也沒幾個人負擔得起租用大型主機的高額租金。在一九八三年,寫作者狠不下心花六千美元買一部個人電腦,因為這麼一部售價昂貴的機器,用處還比不上一部好的電動打字機,甚至比不上一枝便宜的二號鉛筆。
要真正達到廣泛普及的目標,所有文字科技在剛出現的時候都必須克服兩項障礙:一項是使用上的困難,另一項則是價格的昂貴。唯有等到使用的難度與售價都逐漸降低之後,文字科技才有可能獲得大眾採用。寫下一份清單所需的時間至少不能比記憶這些事項所需的時間還長,而書寫的成本雖然永遠不可能低於記憶的成本,但至少要讓人負擔得起。同理,利用打字機打印信件一定要有明顯可見的優點,一般大眾才有可能放棄徒手寫信。電腦一樣必須證明自己優於打字機,而且更為經濟。在網路上搜尋資訊不但應該比在圖書館裡查閱資料的速度更快,可靠度也不能比較低。
具有讀寫能力的人士剛開始嘗試新科技的時候,都會利用這些新方法複製他們熟悉的舊式文本。不過,他們也會逐漸發展出新的溝通方式,於是新的文類也隨之出現。書寫原本只是記憶的輔助工具,後來卻開始用於商業、宗教、藝術、教育,甚至是純粹的娛樂。印刷機在發明之初翻印了原本只以手稿型式存在的著名文本,包括《聖經》、祈禱書以及少數古典作家的作品。但不久之後,印刷機就開始大量印製報紙與小說、空白表單與說明書、明信片、郵票,以及用於購買這些印刷品的鈔票。上述這些書寫文類中,雖然只有一部分是因為印刷術的出現才有可能存在,但如果沒有印刷術,上述這些文類全部都不可能達到今天的這種普及度。
隨著通訊科技的神祕性逐漸消失,新式科技變得比較容易親近之後,新興的讀者與寫作者自然忍不住想要嘗試這些科技。愈來愈多人學會閱讀,有些人甚至加入了作者俱樂部。對於這個俱樂部的成員而言,書寫(不僅是抄寫,更包括創作)就算不是職業,至少也是他們的日常活動。十九世紀讀者人數日益增長,創造了更多對文本的需求,於是記者、詩人、小說家乃至商業與技術文件作者也隨之增加。電腦對作者俱樂部造成的影響比先前各種科技都還大:有了電腦這種寫作工具和寬頻網路連線,愈來愈多人開始懂得以適當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思緒,也在網路上找到了願意閱讀這些文字的讀者。
印刷革命不但讓更多人獲得讀寫能力、改變了書寫與閱讀的內容,也創造了出版的新標準與新程序,還有儲存、分類及檢索這些印刷資訊的新方式。印刷以令人振奮又危險的方式改變了文字活動,一方面解決過往的問題,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問題。不過,就許多方面而言,印刷機對文字活動造成的影響其實與先前的手稿革命大同小異,一樣為文字傳播創造了新的管道與機會,一樣對既有的表達方式造成強化與威脅的兩極效果,也一樣引發了社會、政治、教育及經濟場域的動亂。
電腦剛開始也是藉著讓寫作者製作他們熟悉的文件才得以崛起,但電腦同時也藉著顛覆既有的文字使用方式而引起我們的注意,並且在我們的讀寫活動中占據一席之地。電腦還讓我們得以創造不可能存在於虛擬世界以外的新文類,包括網路聊天、電子郵件、網頁與部落格。
此外,電腦科技也徹底重塑了我們表達的方式與內容,打破了拼字、詞語用法和言說格式的規則,以致部分批評人士不禁深感驚恐。不過,在數位書寫的世界裡,同樣也有一股追求正確與常規的力量,對抗著我們通常與電腦聯想在一起的邊疆或說拓荒精神,約束著虛擬文字在語法上的放蕩不羈。隨著網路空間當中逐漸出現書寫社群,我們即可看見一股自我規範的明確壓力,不但逐步建立虛擬書寫的標準,也對違反這些規範的文字進行監督及矯正。結果,拼字正確性在網路上也備受重視,和在紙頁上並無兩樣。
古騰堡的印刷術帶來了印刷爆炸,也提高了審查措施的地位:為讀者提供更多的資訊,不但對讀者有益,也具有賦權及解放的效果;但由於大量的資訊也可能具有危險性與顛覆性,又可能導致敗壞人心的後果,因此世俗與宗教權威紛紛出手管制印刷文字的廣泛流傳。當今的「權威」,不論是父母、老師、雇主還是政府,也一樣必須面對管制電腦文本的問題:如何避免兒童接觸色情內容或遭到歹徒侵害;如何避免學生不做作業而下載現成的資料;如何促使員工專心工作,不分心玩遊戲、上網購物或收發個人郵件;如何避免虔誠的信徒遭到異端邪說的污染,也避免人民遭到危險的政治思想所引誘。
新式通訊科技也有助於識字能力的普及,在愈來愈多的情形下對愈來愈多人開放溝通的管道。這種普及進程的發展速度非常緩慢。即便在世界上原本就具備高度文學素養的文化當中,識字率攀升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所花費的時間也不僅是數百年,而是數千年之久。工業革命與全民教育的推展雖然創造了更多的讀者與寫作者,但過去二十年來的數位革命才真正造成了寫作者人數的暴增。
不論我們認為電腦文本帶來的變化是激進還是漸進,我們的文字活動從傳統科技轉移至數位科技的過程中,畢竟伴隨了一種矛盾的效果:一方面,新興的文字活動範圍非常廣泛,可讓愈來愈多人從事閱讀與寫作。另一方面,這種活動的價格仍然相當昂貴,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使用。因此,數位科技具有排他性,而且有可能擴大社會的識字落差。數位科技雖然可讓某些人得以踏進文字殿堂,卻也可能對某些人關上大門,只要是無法接觸電腦或缺乏穩定電力來源的人,就無法獲得這種新式讀寫型態的裨益,從而造成一般所謂的數位落差。
我們至今仍無法確認電腦究竟會增進還是限制人類的識字能力,以及透過電腦進行的文字活動和過去相比算不算是改良。電腦革命如果和先前的文字科技變革相仿,那麼科技與識字能力無疑會繼續擴散。不過,電腦不一定可讓我們學得更多、學得更好或學得更快。電腦本身不足以改進我們在網路上創造的內容,也無法促進我們對別人上傳內容的理解。
一如電腦,過往的通訊科技也帶有促進學習的願景。電話可將學習帶給大眾,影片和後來的收音機亦然。我還記得我在一九五二年就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每周都有一堂全班共同聆聽廣播節目的收音機時間(雖然我對節目內容早已忘得一乾二淨):每周星期五早上,都會有人把一部巨大的調頻收音機推進我們的教室;隨著喇叭播出教育節目,我們的老師靜靜地在講桌前看書,我們其他人則紛紛做著白日夢。電視教育節目同樣盛行過一段時間即告沒落。當然,我們今天仍然使用收音機、電視與電話。這三者仍是重要的通訊工具,偶爾也在課堂上扮演有限的角色,但我們不會以這些工具取代老師。
電腦也被學校視為最新的教育希望。不過,電腦雖比黑板及投影機先進得多,也有助於教師尋找資料以及在課堂外與學生互動,我還是認為電腦和先前的科技一樣,不會取代美國學校裡傳統的面對面教學。
談到過往的科技,有些人總是不免擔憂新科技的出現會導致舊科技消失。這種擔憂有時候確實有其道理,但有時候卻不是如此:當今還是有人買鉛筆,但已沒有人買打字機。現在的黏土只用於雕塑或玩耍,而不再用於書寫;埃及雖然還是有人製作莎草紙,主要卻是賣給遊客當成紀念品。
最後一點,每一種新興的通訊科技都會改變我們對公領域和私領域的概念,把公共世界帶進原本的私人空間,也把原本的私人事物公開在大眾面前。書本把外在世界帶到了我們的書桌與扶手椅上,也把作家的內心思緒呈現在所有人眼前。部落格把私人日記轉變為公開看板,社群網站的使用者則將自己的祕密展示給所有人;但是,我們同時卻又致力保護自己的電子通訊不受駭客竊取,也不喜歡意料之外的人士造訪我們「私人」的臉書或 MySpace 網頁。
不過,這場從鉛筆到數位像素的旅程才剛開始而已。電腦與網路不是書寫史上最好的發展,也不是最糟的發展。在文字史上一連串的創新當中,電腦與網路只不過是最新的一項而已。
系統需求
本書第一章探討了我們看待書寫的態度。剛開始,世人就像柏拉圖一樣,把書寫視為對口語的惡意扭曲,頂多只是一種新奇的事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之後,書寫的效力、權威性與可信度在我們眼中卻都超越了口語。第二章探討新式通訊科技帶來的恐懼,這種恐懼偶爾會造成肢體和語言上的暴力。接下來的三章回顧電腦出現之前的書寫。第三章探討鉛筆這種書寫工具的典範。原本為了因應木工需求而發明的鉛筆,卻在短短時間內廣受寫作者與畫家的採用,而且又隨著鉛筆科技的進步而更受喜愛。直到今天,鉛筆的生產與銷售數量仍然遠超過其他各種書寫器具。對於能夠使用數位科技的眾多寫作者而言,電腦雖已成為他們首選的書寫工具,鉛筆在每一位寫作者的工具箱裡卻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章檢視一項通常不被視為科技的書寫科技:徒手書寫。在印刷機發明之前,所有的書寫都是徒手完成;即便在印刷機普及之後,徒手書寫仍是記錄商業交易的主要方式,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才開始被打字機與加數機取代。這項科技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都認為,電腦的成功將會造成徒手書寫的消逝。實際上,使用電腦的寫作者也的確愈來愈少提筆寫作。
第五章針對一項實驗進行探討。二十一世紀的寫作者一旦著手嘗試淘汰已久的黏土板書寫,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呢?結果發現,使用古老而不熟悉的媒材書寫,會迫使我們注意平日使用熟悉的書寫工具時忽視的書寫面向。由此可進一步思考,寫作者使用新科技(例如電腦)從事寫作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
我的學生堅決表示,對他們來說,在電腦上書寫比使用黏土板簡單得多,而且大部分學生對電腦的喜好也勝過紙張與鉛筆。接下來的兩章回溯電腦的發展。早期的電腦是種難以親近的機器,完全不合乎寫作者的需求,演變到後來卻幾乎和原子筆一樣簡單易用:拆掉包裝、打開開關,即可開始寫作。我的學生使用電腦雖然不需要翻閱操作手冊,第六章卻提醒了我們,最早的大型主機以及在一九八○年代剛推出的個人電腦,都遠遠算不上是隨插即用的機器。經過了一段時間,大眾才慢慢開始信任這種偶爾冥頑不靈的新科技以及其所產生的文件。第七章回顧了我們如何學習信任新式書寫科技產生的內容。正如我們當初發展出了評估手寫與印刷文件的方法,我們現在也正在發展各種驗證電腦文件的方式。
第八至第十章檢視電腦促成的新文類:諸如電子郵件、即時訊息、網頁、部落格、MySpace 與臉書這類社群網站上的頁面,以及聚合眾人之力而形成的圍記(Wiki),例如維基百科與城市詞典(Urban Dictionary)。第十一章探討網路的若干黑暗面,尤其是仇恨團體,以及資訊自由流通與管制新式書寫空間這兩者之間的拉鋸。這一章也概括了新式數位科技對通訊行為的衝擊;探討我們如何因應資訊超載;探究網路公司的矛盾態度(像谷歌與微軟這樣的企業,雖然都強烈主張網路上的資訊交流應該自由而公開,但它們使用的演算公式與資料儲存設施卻都是嚴密保守的最高機密);此外,也檢視網路行銷商蒐集我們的資訊以預測我們行為的做法。
第十二章以另一項回顧做為本書的結尾,探究一場目的在於證明打字機有助於促進小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驗。當初打字機所帶有的教育潛力,正是教育人士現在宣稱電腦具備的功能,但那些所謂的潛力並未實現。打字機雖是當時最重要的新式書寫工具,卻從來不曾像電腦這樣大舉進駐學校,因此打字機對學習的影響力從來沒有機會獲得驗證。
數位革命的發展軌跡和所有通訊革命大同小異。電腦並未實現最狂熱的電腦迷所提出的宏大承諾,也沒有像批評人士警告的那樣破壞我們的語言。實際上,正如先前的書寫科技,我們一旦採用了電腦這種工具,就會依據自己的需求加以改變,並且在過程中發現意料之外的新方法,不但改變文字的用途,也改變文字的使用方式。
序 文字的科技常見問題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對電腦與網路的態度已從疑慮或好奇轉變為依賴。全球資訊網剛出現的時候,一般人如果在網路上找到什麼資料,總是會問:「我怎麼知道這資料可不可靠?」現在我們則是認為:「這東西要是在網路上找不到,大概也不值得找了。」才不過一眨眼的工夫,我們的歷史觀點已經全然改變,對於網際網路早從不信任轉為全心接納。電腦科技已然掌握了我們的文字,其掌握方式與速度史無前例,先前的任何文字科技都無可比擬。有些人對電腦革命抱持樂觀,有些人心懷疑慮,還有許多人則是保持審慎。不過,現在閱讀著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