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楊双子MOOK兩本85折當爸媽過了65歲張忠謀村上春樹蔡康永韓江制度基因讀冊選讀孫翠鳳聯經暢銷66折起心靈工坊全書系屁屁偵探神奇柑仔店最透明的故事假仙女絕望者之歌
暫不供貨

6封布拉格地鐵的情書(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米哈.伊維|譯者:林蒔慧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3-02-01

ISBN/ISSN:9867975774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1999年12月,布拉格地鐵的廣告看板上出現了一封情書,某男子寫信給前任女友羅拉:「妳什麼都沒留下,只留給我思念。」此後半年,每隔一個月都會出現一封公開的情書。這六封情書,讓羅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前男友奧立佛,是她既痛苦又甜蜜的負擔。
羅拉21歲,在辦公室、臥房或渡假勝地都要為愛情苦惱:傑夫是美國人;瑞奇過於單純,只是個店員;奧立佛年紀太大,並且出過軌;羅伯還在唸書,看來比較關心他自己。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選擇?
母親給不了羅拉什麼好建議,因為自丈夫過世後她打死不再碰捷克男性,一心想愛外國人。好友英格麗也自顧不暇:所認識的每一個男人她都想帶回家。羅拉怎麼辦?真正的愛情該如何辨認?

在看似典型的情節起承轉合之中,藉由細節的前後呼應和人物的各說各話,作者巧妙建立了一則立體的現代捷克愛情故事——以追求愛情為主軸,以手機、簡訊、幽默感為元素,穿插對於社會現狀的揶揄,用明快犀利的筆法,捕捉了新一代捷克人處於輕盈和失落之間的情感,以及隨著美國語言與價值觀的引進而促成的衝撞和抉擇。

愛情一直在那裡——在分手與相逢之間,在追求的行動之中。
再細讀羅拉的故事,發現原來愛情也是一則隱喻。天下沒有完美的男人,卻可能有完美的愛情——假如你放棄幻想;世上沒有理想的社會,卻可能有理想的生活—假如你接受現實。

作者簡介:

Michal Viewegh(米哈‧伊維)

1962年3月31日出生於布拉格。畢業於查理士大學捷克語文學系和教育系。曾經當過工廠工人和出版社編輯。

迄今共有十一部作品,包括小說、短篇小說集、諧擬諷喻劇、專欄文集。有兩部作品被拍成電影,兩部被改編為舞台劇。

作品深受同胞喜愛,也引起國際間矚目。作品已被譯成十七種語言版本,也已成為歐洲各國大學欲了解當代捷克文學現狀時的必選之作。他可能是當今最受歡迎的中生代捷克作家。

擅長運用輕快的節奏、犀利的諷刺、有趣的對話和精準的引句,描寫當代捷克人的喜怒哀樂。作品往往由生活出發,穿插以對歷史、社會、文化的批評,使得看似平薄的日常生活變得立體,具備了反省的深度。

第一本著作出版於1990年,是一本偵探小說《關於兇殺案的種種意見》(Nazony na vrazdu)。為他打響寫作名聲的作品是1992年的小說,《悲慘生活的極樂時光》(Bajecna leta pod psa),此書以輕快諷刺的筆法,描寫一個平凡捷克家庭在1968年華沙公約影響了捷克之後的二十年艱苦生活,笑中帶淚,嘲弄裡有同情,為他贏得了一項頒給三十歲以下新進作家的獎項,「奧騰獎」(Orten Prize)。

接下來,他在《一位讀者的回應》(Napady Iaskaveho ctenare)此一諧擬作裡,展現了他模仿從同胞昆德拉、赫拉巴爾到海明威、亨利‧米勒等各種作家文體的功力。

1994年的作品《在波西米亞養育少女》(Vychova divek v Cechach),以通俗愛情小說的形式,諷刺了捷克在1989至90年間的教育改革制度,並且有自嘲的痕跡。大獲好評,引起國際注意,譯成多種語言版本,並且拍成電影。

1996年的作品《觀光客》(Ucastnici zajezdu)雖採用第三人稱的觀點,卻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以各種年齡層的捷克觀光客作為切片,描寫了人際關係的貧瘠乏味。

米哈‧伊維擅長處理對話、提供細節,並以犀利的短句讓情節直轉直下,他遂把這些小說寫作的長處發揮在他的報紙專欄,針對政局時事、商業電視內容、報紙媒體的低級趣味提出或幽默或挖苦的評論。專欄集結成《我們的德行》(Svedske stoly aneb Jaci jsme)一書。

《6封布拉格地鐵的情書》為米哈‧伊維的最新作品,企圖以原型的主題和主角設定,針對愛情故事的寫作方式提出獨具個性的諷刺與論辯。

譯者簡介:

林蒔慧

政治大學俄文系畢業。捷克查理士大學普通語言學碩士與博士。

現任台灣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