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2本79折長照動不動發脾氣AI五十強多巴胺賣故事的人大塊商業展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臺灣路上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放入購物車

莫內與他的情人(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史蒂芬妮‧考威爾|譯者:林雨蒨

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14

ISBN/ISSN:9789862293058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4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才氣縱橫,卻一貧如洗的年輕藝術家,
與名滿天下,卻獨自佇立睡蓮池畔的老人,
只有愛情的一線之隔……

 
【本書特色】
▶ 隨書附贈莫內名畫《蓮池雲影》全彩精印拉頁海報(市面不售)!
▶ 美國書卷獎得主最新力作!
焠鍊印象派大師莫內一生中最璀璨的光線,最熾熱的愛情。
▶ 榮獲美國《時人》(People)雜誌專文推薦,亞馬遜網路書店★★★★好評肯定!
▶ 英國BBC已以此題材拍攝知名電視影集《莫內和他的朋友們 The Impressionists》(DVD由太古國際發行):http://www.youtube.com/watch?v=g6JbE34arck 

【內容簡介】
在他成為全世界的莫內之前,他曾是卡蜜兒的克勞德。
───────────────~*~──────────────
他確信他聽到有人從水園那邊呼喚著他。
月光照射著尚未盛開的睡蓮浮葉,他走進水裡,潑濺著水花。
而那一晚,卡蜜兒來到他的夢中,
將她柔軟的身體壓在他的身上對他耳語:
我不在池塘裡,親愛的克勞德!我在畫裡。
───────────────~*~──────────────
  一九○八年,在繁花似錦的吉維尼花園池畔,年老的莫內思念著他一生的摯愛與永遠的繆思卡蜜兒。在黃昏不斷聚攏的陰影中,她的身影如幻似真,過去的記憶則如泉水般湧現。一封來自她姊姊的信,卻意外揭開了三十多年來卡蜜兒塵封已久的祕密……
  二十多歲的克勞德‧莫內來到巴黎,結交了一群同樣一貧如洗、卻同樣滿懷夢想與野心的至交好友,包括雷諾瓦(Renoir)、畢沙羅(Pissaro)、塞尚(Cezanne)、竇加(Edgar Degas)、巴齊耶(Bazille)和馬奈(Manet)。日後都將成為印象派大師的他們,在刻苦中互相鼓舞彼此向前,直到莫內邂逅了來自上流家庭的卡蜜兒。
  莫內以卡蜜兒為模特兒創作了多幅傳世之作,她則為愛拋棄家庭,甚至為他生下二子。然而莫內的作品不斷招致排斥,而他與卡蜜兒充滿渴望、嫉妒與思慕的纏綿愛情,也因為他與摯友巴齊耶一場誤解下的斷然決裂,在他能夠獻上他所承諾的全世界之前,走向了毀滅……

作者簡介:

史蒂芬妮‧柯威爾Stephanie Cowell

生於紐約藝術世家。自幼多才多藝,年僅二十歲便已兩次獲得全國性小說獎,並成為職業歌劇女高音。考威爾從小浸淫在藝術文化之中,具有深厚的藝術涵養,常以多位音樂大師或繪畫大師作為描寫的對象。目前已著有多本以知名藝文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小說:《尼可拉斯‧庫克》(Nicholas Cooke: Actor, Soldier, Physician, Priest)、《倫敦醫師》(The Physician of London)、以年輕時代的莎士比亞為主題的《劇團演員》(The Players s: A Novel of the Young Shakespeare)與《嫁給莫札特》(Marrying Mozart)。《倫敦醫師》曾榮獲美國書卷獎 (American Book Award)。考威爾女士的最新動向請見其網站:www.stephaniecowell.com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業,曾任路透新聞編譯與伊甸基金會海外公關,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繁多,包括《天使遺留的筆記》、《中國怎麼想》、《自由寫手的故事》、《不專業偵探社》、《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新口味》、《療傷的對話》、《黑暗姊妹》、《創業致勝的第一本書》、《是你,製造了天氣:全球暖化危機》等。賜教信箱:crystal99tw@yahoo.com.tw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國際推薦】

▶「在考威爾的筆下,歷史人物如同讀者身邊的人般鮮活了起來……她是當代最出色的歷史小說作家之一!」──《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Post)

▶「閱讀《莫內與他的情人》這本書,感覺就像住在一幅印象派的名畫裡,充滿了彷彿一觸可及的甜美意象;而在這本小說的熱情和心碎中,作者史蒂芬妮‧考威爾也從來沒有忘記,為了這種生動到令人顫抖的美麗,究竟要付出多麼巨大的情感代價。」──蘿倫‧貝爾弗(Lauren Belfer)

▶「《莫內與他的情人》栩栩如生地呈現了十九世紀的巴黎都市眾生相,也描繪了當時年輕的印象...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序曲 吉維尼花園,一九○八年七月

傍晚昏暗的光線在廚房懸掛的銅壺上一閃一閃,老畫家端著杯酒坐在那裡抽菸,面前的桌子上有封一氣之下被他捏爛的信。透過敞開的窗戶,他聽到幾隻蒼蠅在一座花床的附近嗡嗡作響,也聽到園丁和他的兒子在偌大花園的小徑上推著獨輪小推車,正一邊輕聲交談著。

他原本想再畫一次他的睡蓮池,但收到信後卻什麼也做不了。到現在他還感覺到那充滿憤恨的文字像是從墨水中浮了上來。「莫內,都過了這麼多年,你幹嘛還寫信給我?我仍然認為你要為我妹妹卡蜜兒的死負責。我們之間沒有什麼好談的。」

外頭,白日將盡...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作者序】

這本小說是我在一九九五年參觀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時得來的靈感,那場展覽名叫「印象派的源起」。在展覽中,博物館的負責人收集了許多後來大名鼎鼎的畫家年輕時的畫作。這些畫家當時大多一窮二白,彼此到對方的家中打地舖,或是一起畫著同一只花瓶裡的花,並如雷諾瓦後來所說的,「肩並肩」一起對抗這個世界。在那場展覽所有的畫中,有兩幅畫在我心中最徘徊不去。一幅是克勞德.莫內的《退潮時的埃沃岬角》(The Point of the Hève at Low Tide),另一幅是費德里克.巴齊耶快筆粗略地描繪在他畫室裡的朋友們。那是一幅小畫,卻...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