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技巧第一招
伶牙俐齒,討不到便宜!
航空界曾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一架飛在三萬呎高空上的巨無霸客機經濟艙裡,一名白人客人找來空服員:「小姐,我要求更換座位。」
「請問您,為什麼您希望更換座位?」
「因為坐在這個位子上,讓我感到不愉快。」
「請問是座墊有問題?還是空調出狀況嗎?」
「小姐,妳問太多了吧。根據我的瞭解,妳們公司的內部規定是,只要是客人提出要求,妳們就應該全力滿足客人的需求,不是嗎?」
「先生,您真瞭解我們的規定,基本上的確是這樣,不過我們也必須依照實際狀況,來決定處理的方式。所以我必須知道您不愉快的理由,這樣才能設法滿足您的需求。」
「妳很囉唆耶,我知道妳們空姐最擔心被客人投訴,妳不怕我下機就投訴妳?」
「先生,我們當然不希望被投訴,我們只是希望您讓我們知道,您為什麼想換座位,這樣才不會換了半天,還是不能讓您滿意啊。」
「我想換座位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我不想跟隔壁的這位黑人男士坐在一起。這樣可以吧?」
「可以的,先生。既然您不希望跟這位先生坐在一起,我們會滿足您的需求。但是由於這架飛機的經濟艙跟商務艙是客滿的,所以我們只剩下頭等艙有空位。」
「貴公司的頭等艙很有名耶,聽說裡頭的餐飲跟酒都是超五星級的,座位還寬敞到可以讓人躺平的程度……」
「哪裡,先生,您過獎了。」
正當這名客人因為自己的「抱怨成功」,而得意洋洋準備起身,前往頭等艙的時候,只見空服員面帶笑容,對著他隔壁的黑人旅客說:「先生,為了不造成您的困擾,我們邀請您換到頭等艙的座位,繼續這段旅程。」
X X X
在黨主席辦公室當幕僚的小龍,最近面臨了要給哪一家電視台,專訪黨主席的機會傷透腦筋。
A台和B台同時提出了採訪申請,兩邊的條件都給得很不錯:黃金時段、明星主播、不刪減內容……對於宣揚黨的政策很有幫助。
唯一的麻煩是,兩台都要求前提必須是「獨家專訪」。
正當小龍在煩惱著該怎麼寫評估建議給主席時,A台記者打電話過來遊說:「小龍啊,你們的專訪一定要給我們台喔。」
「妳們的機會很大,我相信主席會慎重考慮的。」
「別跟我打官腔了。主席怎麼決定,還不都是聽你們幕僚的建議。更何況你是主席面前的大紅人,只要你推薦我們,主席就會把機會給我們的。」
「哪兒的話,我們主席可是很有自主性的。」
「不管啦,反正你要讓他知道,A台是最有影響力的台,在A台曝光,效果一定比B台好。你看B台的主播沒有我們漂亮,問出來的問題也沒有深度,主席去B台,是不會有加分效果的。」
「可是B台這次很認真喔,他們推出的主播走的是權威路線,提出的採訪計畫也不輸妳們喲。」
「你不要相信他們的表面功夫。總之你跟主席說,這次接受我們台的訪問,以後在採訪線上,我會對他手下留情的。反過來說,如果你們把機會給別人,讓我在長官面前難以交代,以後就別怪我嚴格監督了。」
在A台記者掛上電話後不久,B台記者也打電話進來關心:「小龍,我知道你們還在考慮,要給哪一台專訪機會。我只是想跟你說,我們會盡最大的誠意,把訪問做好。我們很用心蒐集資料、擬定題目,這些都附在書面資料裡了,希望我們能夠得到專訪機會。但是如果主席最後選擇A台,我們雖然會很遺憾,但也還是會祝福你們訪問順利的。」
小龍如實地把兩台記者的「關切」內容,附在採訪計畫書當中,送給主席裁示。主席果然問了句:「如果是你,你會給誰專訪?」
「報告主席,感覺上A台記者比較伶牙俐齒,不給他們以後可能比較難纏……不過,如果是我,我還是會把機會給B台。」
「怎麼說?」
「因為我們政黨不是一直強調『威武不能屈』嗎?A台記者態度太強勢了,你給他們一次,下次如果不給他,一切還是會重演的。」
「說得好,我也是這樣想,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就通知B台敲定專訪吧!」
說話小技巧:
過去一般人經常用「伶牙俐齒」來形容一個人「很會講話」,不過現在「伶牙俐齒」已經不太能夠再跟「很會講話」劃上等號。
我們每天都在媒體上,聽到政治人物、媒體名嘴大放厥詞,講起話來乍聽之下頗有道理,個個態度咄咄逼人,用「伶牙俐齒」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問題是,這些話,究竟有多少的可信度?爆料、傳言、秘辛,又有多少最後被證明是事實?
同樣地,當你看到推銷員口沫橫飛介紹產品時,你心中是不是總是帶著懷疑?
不管是一般談話或從事商品推銷,「伶牙俐齒」的態度,會讓聽話的人心裡感到緊張、被威脅,是絕對佔不到便宜的。因此,就算你有一身「講話不打結」的好本領,也請在說話時,千萬隱藏一些,否則可能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表達技巧第二招
學做鸚鵡,被誇知我心!
要看出一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或主播的功力強不強,往往從他們在進行「人物專訪」時的表現,可以明顯感受得到。
因為「人物專訪」通常都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言語互動,問題問得不好,或是主持人跟受訪者「對不上焦」,乃至受訪者的表現不佳,都會影響到節目的可看性。
有的主持人喜歡採取「討好式」的問法,私下先問受訪者想談什麼,甚至由受訪者提供訪問題目,通篇訪問就是「做球」給受訪者;比方說,受訪者是一位歌手,想藉由專訪來宣傳新專輯,主持人的訪問就圍繞在「你這張新專輯的製作理念是什麼?」「在錄製專輯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些什麼樣的困難,如何克服?」之類的問題。
這樣的「人物專訪」,也許從頭到尾氣氛和樂融融,但是少了觀念激盪、敏感問題的挑戰,觀眾看起來也會覺得不夠精彩。
有的主持人比較有想法,也很認真地事先準備很多訪問題目。可是這些題目之間,卻缺乏關聯性,一下子談新專輯,一下子談個人發展,一下子又轉到大環境的困境……這樣的訪問呈現出來,就會變得不夠緊湊也不夠聚焦,無法拉住觀眾,不讓他們轉台。
我也碰過經驗不夠的主持人,喜歡用批判的角度提出問題,或者希望問受訪者一些敏感問題,例如私生活的緋聞、個人的性格與人際關係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能提,但是如果主持人在訪問一開始,彼此還在試探對方尺度的時候,就頻頻出招的話,很容易激怒受訪者,讓對方採取「武裝」的態度,就算維持著表面的和諧,你也不必寄望受訪者講出什麼發自真心的答案了。
相對地,優秀的主持人,就很懂得問問題的「三部曲」:先暖場,用比較沒有攻擊性,也讓受訪者容易發揮的問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接著再進入尖銳而敏感的問題;最後回到溫暖、人性關懷的問題收尾。
聞名中外的許多傑出節目主持人,像是美國脫口秀天后歐普拉、名記者芭芭拉華特絲,還有最受台灣觀眾喜愛的名主播沈春華、主持人張小燕等人,他們在做訪問時,都會先讓受訪者有「你跟我是站在同一陣線」的感覺,即使問出的是尖銳的問題,也是「站在善意的立場,要讓我有澄清說明的機會」。
這種高明的訪談技巧,經常採用我稱之為「鸚鵡式」的說話模式。
大家都看過鸚鵡吧!鸚鵡最厲害的絕活,就是牠會學習人類說話。所以看一隻鸚鵡都說些什麼話,就可以猜得出主人的說話習慣跟慣用詞語。
所謂「鸚鵡式的說話模式」,就是當我們在和別人對話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從對方的談話當中,抓出對方的慣用語、關鍵字,以及更進一步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然後用同樣的方式,跟對方溝通。
例如有些人講話習慣國台語夾雜,或者國語跟英文單字夾雜,如果你也能夠立刻調整自己講話的習慣,跟著對方的說話方式說話,對方一定會產生「哇,我們還真相像」的感覺,距離感立刻消除一大半。
又例如對方是一個喜歡賣弄專要術語的人,動不動就把「BUSINESS MODEL」、「成本效益」、「績效管理」這些名詞掛在嘴邊,如果你要跟他溝通得好,策略之一是你也跟他用一樣的方式對話,讓對方知道你也懂得這些專業術語,可以跟他「談得來」。
若你實在不懂這些專業術語的意義,策略之二就是當個「好學生」:用「不恥下問」的角度,把這些專業術語「丟回」給對方,請對方指點迷津。這時候,對方也會因為自己的能力受到肯定,而覺得「孺子可教也」,願意跟你說更多。
當然這樣的模仿,必須在讓對方在不知不覺當中感受到,絕對不能顯得太刻意太死板,否則可能會弄巧成拙,被對方誤會你是在消遣他。
同理,如果對方是操著一口「台灣國語」,或習慣性會講「然後…然後…」的人,這部分也都是會得到反效果的地雷,千萬不要亂模仿。
再來,模仿對方的說話用語,只能算是「初階」的「鸚鵡」;更高段的模仿,是要試著深入對方的腦細胞當中,找出對方思考問題的方式,再跟著學習。
舉例來說,當你知道某個人對藍綠政黨,有明顯的喜好,如果你想跟他「同一陣線」,你就可以用同樣的思考邏輯跟他談論時政,讓對方覺得「你都知道我在想什麼」、「我們想的都一樣耶」;反之,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的政治立場跟對方相左,那就千萬記得,盡量設法避開這類話題,以免話不投機半句多。
說話小技巧:
「鸚鵡」之所以討人喜歡,關鍵就在於牠會學習人類說話,尤其是學習主人說話,而且不會刻意跟主人唱反調。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喜歡尋找跟自己「談得來」的對象互動;而所謂「談得來」的情境,則可以運用小小的技巧來營造。
採用「鸚鵡式」的說話方式,既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跟他的頻率是「麻吉」的,也會讓對方覺得,你在意且尊重他的想法。如此溝通起來,自然暢快無比了。
表達技巧第三招
多聽少說,能得到更多!
每當有機會認識新朋友,他們知道我是學習「口語傳播」出身時,總是會恭維我:「那你一定很會講話。」
可是多相處一段時間後,大家卻又會帶著疑惑地問:「你們學口語傳播的,不是應該要很會講話嗎?為什麼你都不太說話?」
我的標準答案一向是:「我並不是不愛說話,需要我說話的時候,我當然會說話。但是一般時候,我更喜歡聽大家說話。」
「說話」的目的在於傳遞訊息與溝通,它是日常生活必須的作為,尤其身為一位老師或演講者,「說話」更是對聽眾「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方式,必要時可以幫助聽眾學習與成長。
不過,對說話者來說,「說話」本身並不能夠增廣見聞、補充知識;相反地,「聽話」才可能讓自己有所收穫。
所以,在進入媒體工作時,我選擇當一名記者,帶著麥克風和筆,到處去蒐集別人說的「話」;在兼任主播時,我也喜歡主持談話性節目,藉著機會拋出各種問題,讓專家學者為我和觀眾指點迷津。
我很欣賞的美國CNN知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賴利•金就曾經說過,他認為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最大的關鍵就在於他懂得「聆聽」——聽他的受訪者說了些什麼?並且追問他為什麼那樣說?
賴利•金曾經訪問過共和黨籍的前美國副總統奎爾,當時共和黨是堅決反對墮胎合法化的保守派,但是奎爾卻在受訪過程當中,讓賴利•金聽出了玄機,在進一步追問下,奎爾透露了「如果自己的女兒想墮胎,他會支持」的個人想法,讓這段訪問轟動一時。
如果賴利•金沒有仔細聆聽奎爾在訪問中,所傳達出來的蛛絲馬跡,沒有再進一步追問的話,這就只是一段尋常的選舉政見訪問;偏偏很多主持人,包括部分知名主播,卻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用心,去「聽」受訪者說些什麼,而只顧著依照自己事先準備的題目表順序發問,錯失了很多可以問出更多東西的機會,實在相當可惜。
同樣地,在一般日常生活的溝通對話情境中,我也大多扮演「聽多於說」的角色,希望從「聽話」當中,得到更多的訊息。
我總相信,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之處。不管跟我說話的對象,是博士教授,還是市井小民;是比我年長,還是比我年輕;聽他們說話,或多或少都能讓自己有新的想法或感受。
再從「跟我們互動的人」的角度來談。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而有人願意「好好聽你說話」,就是一種尊重的具體展現,也能夠讓人際互動更加平順。
我碰過很多業務員在推銷商品時,都專注在「介紹產品」上,而忽略了對「人」的關注。他們可以滔滔不絕介紹產品,一講十幾二十分鐘,但是講詞內容是「一體適用」的,也就是不管誰來,他都講一樣的話。我常想,如果這樣也能賣東西的話,那麼乾脆就讓錄音機代勞不就好了?反正可以重複播放,客人聽不懂還可以「暫停」、「重播」呢。
通常這樣的業務員很難跟客戶建立關係,更別說有好的銷售成績。
好的業務員就不一樣了,他們往往會花相當多的時間,聆聽客人的需求,甚至幫助客人釐清自己的需求,再介紹最適合的產品跟服務。
有一次,我用了整個下午的時間,陪太太四處看車,尋找她有興趣的小型車。看了幾家經銷商,業務員的介紹方式都大同小異,不外乎強調車子的性能、安全性、收納空間的優異性等等。這些業務員感覺上都很專業,馬力、扭力、懸吊……專有名詞一堆,這對對車子的機械結構瞭解不多的太太來說,簡直像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
對她來說,她只想知道,車子漂亮不漂亮,安全不安全,好開不好開,好停不好停這些基本問題而已。因為她開車的目的是代步、接送家人,不是享受操控駕馭的感覺,所以一輛「麻雀小,五臟全,又漂亮」的小車,是她的最重要條件。
直到逛到某一家經銷商,那位業務員很明顯地跟其他人不一樣。他不忙著解釋各式車款或性能數據,而是先仔細聽太太描述她的需求,再反過來介紹適合的車款。而且,當他聽說太太是拿到駕照後幾乎不曾正式開過車時,還自告奮勇說:「這樣好了,我先幫您上幾堂道路駕駛課,這樣您很快就能上手了。」
這是很讓人貼心的「額外服務」。對業務員來說,也許需要多花幾個小時的時間,但是對客人來說,這樣的貼心,卻讓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好印象,自動為這家公司的車加了不少分。
如果不是業務員「聽」出客戶的需求,他就算再熱心,也不知道可以用這個方法打動客戶。
同理,親子間的溝通,戀愛男女間的溝通,夫妻間的溝通,也都是一樣的。當你張開耳朵、真心關心時,你就能夠知道,對方今天的狀況如何?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可以分享?碰到什麼不愉快想要分擔?有沒有什麼我們能幫助他們解決的事?
不過我也要提醒,「多聽少說」不是要你「只聽不說」,而是必須有適切的回應與回饋。當家人跟你分享他的心情之後,你也應該幫他打打氣,或者也讓他知道一下你的心情,讓對方也有幫助你的機會。
好的溝通,就是在這樣的正向循環中進行。如果今天變得「只聽不說」,那麼不但達不到原本的效果,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把他放在眼裡」,產生「你很自閉、很難接近」的感覺,那就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了。
說話小技巧:
幾乎所有教人說話的書,都會提到「傾聽」的重要性。
的確,要成為一個懂得說話的人,必先修練這個「少說」學分。唯有敞開心胸,聽別人說話,瞭解別人的想法,才能贏得對方的認同跟友誼,也才能讓自己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又不該說些什麼?
去聽聽周圍的聲音吧!很多問題的答案,都藏在別人的話語裡。
表達技巧第四招
穿著打扮,處處皆訊息!
要懂得「說好話」,不但要先學習「少說話、多聽話」,還要進一步知道其實在你「還沒開口說話」前,你就已經「說」了不少東西出來了。
這些訊息,來自你的穿著打扮,也來自你的眼神姿態。
雖然俗話說「人不可貌相」,但事實上,人不可能不貌相。
我認識一位前立法委員,年紀輕輕就當選,又長得一張娃娃臉。第一次到立法院報到,他穿著簡單的格子休閒襯衫,衣服沒紮進褲子裡,然後騎著一部「小綿羊」,到立法院門口,立刻被警衛檔下來。
「先生,這邊是管制區,你不能進去。」
「我來開會,為什麼不能進去?」
「你來開會?你是哪個辦公室邀請來的勞工代表嗎?要請辦公室助理先幫你辦好證件才行。」
「我不是勞工代表,我是立委。」
「先生,你真愛開玩笑,我們規定要認得每一位委員的長相,可是我沒見過像你這樣的立委……」
僵持了幾分鐘,直到立委受不了,請助理出來接他,「驗明正身」之後,事情才暫告落幕。只是那位警衛,在知道我朋友真的是立委本尊後,很怕遭到懲處,嚇得頻頻道歉,希望他「大人有大量」,原諒自己的有眼不識泰山。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般人對立委的印象,就是「西裝畢挺」、「油光滿面」、「搭高級轎車」,所以當今天出現了一位「顛覆傳統」的委員時,連當初明明「背過每一位立委照片」的警衛,都認不出來。
當然,並不是說每一個立委一定都要穿西裝打領帶才行。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立委進入立法院,我們也發現立委的形象不再那麼死板。有人騎機車,有人騎自行車,也有女立委把座車塗滿了「HELLO KITTY」的粉紅圖案,警衛們這些年來也見怪不怪了,只是偶爾遇到新立委上任,還是會有「是立委?還是助理?」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況出現。
儘管連嚴肅的國會殿堂,現在都容許(或者更精確說應該是「不得不接受」)各式各樣的穿著打扮,但是「適切的穿著打扮」,可以幫你的表達「加分」的原則,是絲毫沒有改變的。
每年到了三、四月,在大學校園裡,總會看到一群青澀的年輕面孔,略帶緊張地來參加推薦甄試。能夠進入口試關卡的人,都已經是過關斬將的「準新鮮人」,可是觀察他們的穿著,你會發現兩個極端:一種是盛裝赴會,穿得整整齊齊;另一種也許是走「隨性風」,一件T-shirt,牛仔褲,搭配一雙髒髒的球鞋就來了。
如果你是口試老師,在這群同學還沒開口之前,哪一種打扮會讓你的印象分數先加上幾分?哪一種又會先被扣上幾分?
整整齊齊的外表,不是要求穿金戴銀、名牌華服上身,而是一種對這項考試、對評審老師、對自己的基本尊重。這就好像,如果你今天要去相親,除非你打算刻意抵制、造成反效果,不然任何人都會希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
而這「最好的一面」,就從給對方的第一印象開始。有了好印象,才有機會進一步開口聊天,讓對方知道你有多會說話。
但也不是每一個最好的穿著打扮,都是「正式服裝」。有時候,你反而要刻意穿著簡單、輕鬆的服裝,才能被對方接納。
例如,一群人相約去運動,大家都是運動裝、運動鞋,只有你一個人穿西裝打領帶,那畫面不就變得既突兀又滑稽?
還有許多主跑社會新聞的記者,經常要跟警察與黑道大哥接觸,這種時候,叼跟煙,甚至吃顆檳榔的「台味」扮相,才是跟他們打成一片的法寶;穿得太正式,只會顯得格格不入。
李奧那多主演的電影<神鬼交鋒>,描述一個騙子,可以騙過無數人,穿梭在各種不同行業之間,靠的就是他呈現出來的「樣子」。穿上機師制服,提個方形大包包,就有幾分機師樣;穿上醫師袍,掛上聽診器,走在醫院裡,也很自然會被認為是醫生……。有了「樣子」打先鋒,再配上有模有樣的談吐做後盾,大騙子就這樣騙過無數人。
我們沒有必要去騙人,不過透過外表的呈現,我們可以呈現出最想呈現的樣貌,讓我們在開口之前,就先有了「基本分」,而不要因為錯誤的穿著打扮,讓我們還要花費口舌,來幫自己澄清別人的誤解。
說話小技巧:
在口語傳播領域當中,「非語言傳播」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
「非語言」的訊息,除了外表的穿著打扮之外,還包括你面對對方的態度,像是眼神是否真誠?是不是真心關心對方的狀況?有沒有顯得不安、緊張?甚至跟對方握手的力道輕重都必須拿捏。
太多太多的訊息,在你開口講話之前,就已經傳遞出去了。所以對於想要把話說好的人來說,「非語言」這一塊,絕對不能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