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電影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電影是一種表達方式,
我想用它説服自己,生命比它呈現的更有價值,更美好圓滿些。
作者於美國與臺灣電影圈打滾數十年,交遊無數。李安、王穎、楊德昌、史科西斯皆為其座上佳賓。他看盡浮華世界的幕前幕後與潮起潮落,有感而發,將所見所聞的大事、趣事、糗事、妙事如實寫來,化為篇章。文筆閃耀著幽默、智慧,與他對電影無盡的熱愛。他寫人、寫戲、寫電影,更寫人生。
本書分為兩部分,其一談電影的「人」:導演、演員、攝影師、製片;其二談戲與電影,也談各種拍戲的故事。在作者筆下,這些人們彷彿就在面前高聲談著對電影的想法,說著那些迷死人的事,也彷彿讀者就身在拍片現場,與作者一起苦惱、一起歡笑。
作者簡介:
王正方
此人的學歷尚稱完備。畢業於臺北國語實小、建國中學、臺灣大學電機系。赴美國就讀於賓大(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獲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此人的資歷堪稱混亂。曾任工程師、研究員、大學教授等。不堪電影的迷惑,中年轉行,成爲美國獨立電影導演。
在電影行當中幹了什麽?國際大導演李安在本書有專文評介。晃蕩四十年之後,囘臺灣定居,經常寫個破文章自娛。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位老哥確實很有意思,他在生活、語言及心態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中國人、臺灣人、香港電影人與美國人。他的電影與為人言談很能代表七○、八○年代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地道、古典、獨立、邊緣。
─ 李安
名人推薦:這位老哥確實很有意思,他在生活、語言及心態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中國人、臺灣人、香港電影人與美國人。他的電影與為人言談很能代表七○、八○年代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地道、古典、獨立、邊緣。
─ 李安
章節試閱
史科西斯的東山再起
我認識大導演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那一年,他正在倒楣。剛剛拍完「喜劇之王」,勞勃•狄尼洛、傑瑞•路易斯主演,公司遲遲不發行。他提的新案子「基督的最後誘惑」,派拉蒙公司將它擱在一邊不做決定,又在決定開機的前夕撤資。於是史大導情緒異常低落,快得憂鬱症了。
北京某單位舉辦國際電影研討會,委託我們邀請美國知名導演,史科西斯當然是首選人物,我貿然去接觸,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可能是他在家中無事頗久,快要憋瘋了吧!兩個多星期和他旅行、相處,去了北京、香港,回紐約之後也不時聯繫。
這老哥的身材短小,那時還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雙目有如探照燈,不停的搜索照看。思路快捷敏銳,講話飛快,一分鐘能吐出數百個字,點子多到令人喘不過氣起來。性子當然屬於急躁型,不能忍耐跟不上他談話速度的人。情緒變化大,脾氣一下子能上來。
我陪他去香港參加香港電影節,下飛機取了行李出關,主辦單位的接待人員沒出現,足足等了二十分鐘。大導演臭著一張臉說:「夠了,我們去買回紐約的票吧!」
這還得了!那次香港電影節的開幕片是「喜劇之王」,敦請史科西斯大導演隨片登臺,他是那年香港電影節的頭牌號召。我百般勸阻,他卻愈說愈氣,拖著行李往前走。那兒敢阻攔,欺侮他是初次來香港,故意帶著他在機場繞,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幸好接機的那位寶貝已經出現了。在記者會上看到當地記者對他如許崇拜,便又精神抖擻口若懸河起來。
和他熟了之後,反而覺得他這種性格滿好相處的。直腸子、性情中人、愛憎分明、不拐彎抹角、永遠散發著強烈的情感和熱誠。他是天生的電影動物,一談起電影就興高采烈,滔滔不絕,腹中像是有一整套美國歐洲電影百科全書,不用問他,那兒就自動開講。自幼患了氣喘症,不能和其他孩子們在運動場上爭高下,他告訴我他曾經痛恨所有的運動(他最好的作品是那部關於拳擊運動員的電影:「蠻牛」)。電影是他的最愛,一有機會就泡在電影院裡,看所有能看到的片子,又經常去圖書館查資料,看老片子。此人的記憶力極為驚人,只要提起某部電影來,他就嘰里咕嚕的說出這部電影的演員、編劇、導演是什麼人、拍攝的前前後後、八卦、趣聞軼事、來龍去脈。
當然,他對中國、香港的電影不熟悉,在大陸看片子,我經常做現場翻譯,有時中方會禮貌的問大導演這部電影某一部分的創意如何,他卻板著臉回答:也不怎麼樣。當場常常就變得很窘,怎麼這麼不給面子。私下裡他告訴我說,那幾個鏡頭涉嫌抄襲,太像某部電影中的某一段了。
上帝打造這個人的本意很明確,就是要他來當電影導演的,若當不上導演他的生命就毫無意義了。他的導演之路算是滿順遂的,畢業之後做過剪接工作,拍過幾部小片子。B級片之王羅傑•柯爾曼(Roger Coreman)給他一個機會,替一部拍了一部分的影片收尾,一年之内完成,然後他就有了商業導演的資歷。名導演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十分欣賞老史的才華,但看了這部B級片就說:「你耗費了一年寶貴的生命,弄出一坨屎來。」他深受刺激,籌資五十萬,拍出一部自編自導令影壇震驚的電影:「殘酷大街」。紐約的影評人說:「史科西斯以勝利者的姿態跨入影壇。」往後的十年一帆風順,好萊塢的片約不斷,呼風喚雨,拍出「計程車司機」、「蠻牛」等名作,轟動全世界,他是當代美國深具影響力的大導演,才四十歲出頭,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吧!
現在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好萊塢不找他了?在紐約小義大利城的餐館狂吃之後,喝著味道類似白乾兒的義大利飯後酒,偶爾不小心透露了一二。他認為是剛好碰上大公司換高級主管,新任總裁要證明前任的決策錯誤,往往就拿知名導演開刀,時運不濟自己撞上了。
「喜劇之王」是另一部史大導演和勞勃·狄尼洛的黃金組合,特請老牌諧星傑瑞•路易斯演片中要角。情節和「計程車司機」、「蠻牛」有相似之處,就有位影評人說,狄尼洛在這部影片裡,像是沒戴拳擊手套的蠻牛。狄尼洛演一名粉絲,仰慕喜劇明星路易斯,一路尾隨跟蹤,最後愈閙愈大,將路易斯綁票。本片著重於描繪現代都市居民的病態心理和行為,沒有愛情,也無暴力和大場面。指望就以大牌明星、大導演的名氣來吸引觀衆,所以這部片子的行銷就有一定的困難。史、狄組合紅透了半邊天,他們拿到的預算很高,據説是兩千萬美元,後來又追加了些。在當時這近乎天文數字,怎麼花的完?馬丁和勞勃這兩位老夥伴,在劇組中痛快的耍將起來。
老史說,他們做了不少實驗性的拍攝。將攝影機的速度調到每秒三十六格,(正常速度是二十四格),拍大特寫,臉部表情就變得很微妙。但是這類鏡頭剪接起來煞費功夫,成功率也低。還有其他實驗性的拍攝,有的拍出來是一片漆黑,完全不能用。他們的生活作息顛倒,花天酒地,每天早上起不來。拍戲不按照通告辦,導演和男主角到了現場(多數會遲到),拍一兩個鏡頭,狄尼洛就說:「今天我不在這個狀況内,不要拍這場戯吧!」於是改通告,換場景,一切重新安排。老史告訴我,最認真的是路易斯,他每天準時到場,化好妝在卡車上等著。我們叫他「專業先生」。
實際情況比老史告訴我的糟多了,在一份舊雜誌上讀到傑瑞•路易斯寫的連載文章,細説他拍「喜劇之王」的痛苦經歷。文章痛批狄史二人組,不遵守職業規範,在現場隨心所欲的亂整,害得大家疲於奔命。他和導演甚少溝通,狄尼洛目中無人,根本看不起他。曾經有整整一個星期,路易斯接到通告,就依時到現場準備,在化妝車枯坐一天,五天下來硬是沒有拍他的一個鏡頭。
傑瑞•路易斯是美國電影界的前輩,他和狄恩•馬汀搭檔演出的多部喜劇,受到全世界的觀衆歡迎。狄尼洛拿過奧斯卡男主角金像獎,自命是演技派的翹楚,大概很看不上在鏡頭前擠眉弄眼的搞笑演員吧!
天下最難得的是喜劇演員,一般人都以為引人發笑很簡單,其實剛好相反。高明的喜劇演員懂如何掌控正確的時間點,做出及時而正確的回應或互動,就是所謂的Timing。這必須是與生俱來的天分,學不會也沒法教。狄尼洛成名之後,臭屁烘烘,有時候會在現場批評史科西斯導戲不高明。後來狄尼洛還自己去當導演,拍出來的片子沒人注意,證明了此人的膚淺無知。他有幸受到史大導演的賞識,發現他有一副頑冥不馴的叛逆性格,適合演某些特定的角色,就為他量身訂做拍了好幾部戯,得到不錯的評價,是老史造就了他。以我個人的淺見,狄尼洛的表演就是那副鳥樣子,戲路很窄,他是明星,不是演員。
狄尼洛老了以後,曾經和達斯汀•霍夫曼合演一部喜劇,講一對年輕夫妻的兩門親家一塊去渡假,閙出許多笑話。兩位金像獎男主角,在片子裡使勁作怪搞笑,但是場面總是令人覺得很難受。這些人缺乏演喜劇的天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呢?傑瑞•路易斯在「喜劇之王」的演出,卻中規中矩,令人印象深刻。喜劇演員改演正經角色,表現往往會出人意料的精采,這種例子屢見不鮮。
玩得開心,「喜劇之王」拍出來,公司的反應不熱烈。拖延了很久才決定發行,先在美國各大都市的少數戲院放映,如果能轟動起來,再加戲院擴大放映。結果影評人對它的評價兩極化,有人認為本片中有狄尼洛的最佳表演,其他人覺得老史開始重複自己。全美票房八百多萬,賠的滿慘的。
他全心全意籌劃「基督的最後誘惑」,預算龐大,劇本離經叛道,而且此時史大導已經背上了「不賣座」的黑鍋,公司百般刁難。最後老史在會議上光火了,他說:「你們是不想拍這部戯了,為什麼不早說呢?」然後他提起公事包奪門而出。
從北京回來之後,老史有所醒悟,不再沉緬在「求不得」的漩渦中。他說:「去一趟中國對我的幫助很大,看看人家拍電影多麼困難。電影研討會上有個内蒙古來的青年,他告訴我『計程車司機』那部電影,只在用心描述一件事:寂寞。了不起吧,他從内蒙古來的耶!」
「有戲拍的導演才算是導演,我不必等人來請我,不如集資拍一部低成本製作。已經有十多位知名演員,每人答應給我兩個星期的時間,拿最低工資,拍攝地點在紐約,估計三十幾個工作天就能完成。」
他說的就是那部「下班後」(After Hours),找到三百多萬經費,是他成名之後最低的預算。付不起狄尼洛這種高價大牌明星,男主角是一位演技自然的年輕演員葛利芬•杜恩(Griffin Dunne),他因為太仰慕老史,努力爭取和史大導演合作,自己帶來一部分資金,也兼任製片人。故事發生在一個晚上,一位軟體工程師下班以後去紐約蘇活區找樂子,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物,狀況不斷,尋歡之夜演變成樂極生悲,遭到追殺。紐約光怪陸離的夜生活、匪夷所思的怪咖,經過史大導演的詮釋,透過略顯誇張但流暢的手法,這部電影處處散發著他獨有的幽默感、荒誕的反諷,它非常紐約、非常史科西斯。短小精悍,活力充沛,就像老史在一旁講他的奇特遭遇。
要谷底翻身,他選擇紐約做反攻基地。這裡是他生長的地方,無一處不熟悉,人脈、資源豐富,他和這具怪獸一般的大城市心脈相通,生死與共。他本人就是紐約市的一個象徵,講紐約的故事,在紐約拍戲,是最有把握也最得心應手的事。片子先在坎城影展競賽,得了最佳導演獎。華納兄弟公司的發行計畫很謹慎,先在紐約一家戲院放映,以觀後效。結果影評一片叫好,賣座旺,華納才擴大發行。全美戲院收入超過一千萬美元,老馬丁如釋重負。
受邀參加「下班後」小型試映會,幾十位觀衆都是親衆好友。老史見到我第一句話就說:「攝製組打電話找了你三次,都沒人接。」「什麼事?」「我跟你說過,要你在電影裡演那個亞裔酒保,有臺詞的。」
哎呀!怎麼就忘記這件事了。在香港的時候安排他看了幾部港產電影,其中一部有我參加演出。大導演看了居然誇獎我演戲有點味道,下次有機會請我來個角色。當時聼了很爽,但是沒掛在心上,大導演說客氣話,讓我受用一番。沒想到人家挺認真,劇務找我好幾次。不巧我那時剛好去了大陸,他提起這事兒還讓我感動了一陣子。
老史就以這部小製作,重新囘到美國的主流電影行列。好萊塢請他導「金錢本色」,保羅•紐曼、湯姆•克魯斯主演。典型的好萊塢商業片,以大明星包裝,導演只負責執行任務。沒接到試片邀請,我還特地買票到戲院去看,結果很失望。保羅紐曼早年主演過「江湖浪子」,一個撞球混混的故事,頗受歡迎。「金錢本色」是它的續集,想以這部片子做為紐曼復出的一步棋。史科西斯不喜歡運動,又要伺候兩位超級明星,拍攝過程想來頗為痛苦。
在某個刊物讀到一段,紐曼說:「為什麼我不是本片的導演?因為公司已經和史科西斯簽約了。」可見老紐曼還隨時想篡位哩!我注意到片子裡紐曼的特寫鏡頭特別多,有時候和滾動中的撞球特寫交織在一起,也看不出什麼意思來。曾經問過他為什麼?老史笑了:「您哪裡知道内情。大牌演員可以在合同上隨便要求,特寫鏡頭不能少過若干個。又不符合劇情,怎麼拍呀?我就從不同角度拍了他許多作沉思狀的特寫,和滾來滾去的撞球剪接在一起。」
「金錢本色」賣座不錯,老史忍不住再度爭取製作他念念不忘的「基督的最後誘惑」。然而此時好萊塢對他信心尚未完全恢復,只爭取到八百萬的預算,這是部大戲,以這點錢來拍免不了因陋就簡。劇本中有不少顛覆傳統的地方,施洗者約翰的造型如同遊民,耶穌還結婚生子等等,電影還沒拍就引起不少衛道之士的輿論反彈,爭議連連,賣座也不甚理想。
直到一九九零年,他完成了「四海好傢伙」,一個紐約黑幫的故事,評論者一致認為史科西斯找回了自信,重新展現他舊有的風格,拍得揮灑自如流暢無比,成就不在「蠻牛」之下。這是當時影評界的主流意見,對老史的幫助極大,他從此又成為美國的第一線大導演,地位迄今鼎盛不衰。
但是「四海好傢伙」只是他年輕時拍攝的「殘酷大街」的擴大版,故事當然不一樣。預算五十萬美元的「殘酷大街」,講幾個紐約黑幫小混混的破事兒,但是情節緊湊,表演逼真,全片的爆發力處處可見。勞勃•狄尼洛演配角,卻異常耀眼搶了主角的戯。「四海好傢伙」則比較鬆散,大小黑幫人物串來串去,必用旁白來連接貫穿劇情。狄尼洛等人在劇中飾演要角,發號施令的大牌流氓,都缺少當年那種迫切逼人的氣勢。但是「殘酷大街」的發行不廣,又是七十年代的老片子了,許多人(包括後起的影評人)大概都沒看過,來了一部加上過多水分的黑幫電影「四海好傢伙」,就為之驚豔不已,其實老史早年的功力要比這個精采得多。「殘酷大街」的製作粗糙,但它的原始創意、動感、震撼力無可比擬,導演、演員在製作時掏出了心中所有東西來,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毫不做作一氣呵成,故事沒有結尾,觀衆走出戲院卻久久不能忘懷每個劇中人。
自此以後老史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呼風喚雨,每隔兩三年就有一部大片問世。二○○六年的「神鬼無間」終於為他奪得首座奧斯卡最佳導演金像獎,他總共被提名六次,前五次都落空。「神鬼無間」根據港片「無間道」的劇本重拍,絕對不是老史的最佳作品。但是它還是挺有特色,特別是在剪接方面,屢見巧思和創意。史科西斯是精於剪接的導演,一九六九年他還沒有當上導演,在紐約「胡士托音樂節」,有人拍下上噸的紀錄鏡頭,製作人束手無策。年輕的史科西斯率領一隊剪接組,自千頭萬緒之中找出線線索,完成了一部三個小時的紀錄片,是唯一的「胡士托音樂節」紀錄。他對音樂的喜愛和了解,快和他的電影專業並駕齊驅了。拍過巴布•迪倫,喬治•哈里斯的紀錄片,都是經典之作。他倡導最好的剪接是cut to the music,影片隨著音樂來剪接,則效果最為美好。我甚表贊同,也深受他的影響。
有影評人認為,史科西斯在誘導演員發揮潛能、氣氛的營造、剪接的流暢與創意、音樂選配和融入方面都屬上上乘,唯一是他的劇本,總覺得略遜一籌。對於這種批評他絕不同意,每次就以機關槍的速度來反駁。說他自幼飽讀世界名著,也曾寫了多部劇本,拍攝成電影獲得肯定。然而他的劇本雖然内容豐富,節奏明快,頗為吸引人,卻屢屢出現無法落幕的窘境。「殘酷大街」的結局是一場槍戰,救護車將大家送醫院急救,不了了之。「下班後」拍了好幾種結尾,都不理想,最後來了一個「一切虛妄回歸原點」。男主角折騰了一晚上,從卡車中摔出來,正好跌在他的辦公室大門前,就拍拍屁股準時上班去也。是不是東方之旅給了他一點禪意上的啟發?
史科西斯是位聰明絕頂的電影奇才,對朋友很熱誠。我和他萍水相逢,卻很談得來。我頭一次當導演,剪接的時候很頭大,奮鬥四個月剪出一個初稿,總覺得不對勁,又看不出來問題在哪裡。百般無奈打電話給老史,有空的話請來剪接室替我診斷一下吧!大導演在某天下午真的出現了,同我們耗了四個多小時。他認真看每一場戯,遇到好的片段也不吝誇讚。要言不繁,指出某場戯走到某處,觀衆會不耐煩,不跟你走下去了。現代觀衆很有水準,很多地方點到為止就好,不要發力過頭。整體結構可以,重點在疏浚幾個淤塞的地方,一旦貫通,水到渠成,電影的氣勢、趣味、力道就會出現。他不指指點點說哪個地方該怎麼處理,因為這不是他拍的片子,不能杜撰不存在的鏡頭。至今我還感謝他的臨場指導,點睛之筆確有起死回生的力量,這老傢伙的經驗、對電影的敏銳度著實不比尋常。
此公也是七旬老者了,結婚五次有一位才幾歲的女兒,當然不復壯年時代的勇猛與狂狷,他最旺盛的創作時期已經過去。如今逐步轉入幕後,開始擔任多部電影的監製,提攜後進。他還有一部電影懸在心中很久,他説一定要拍:「狄恩•馬汀傳」,可能這個題材不容易賣座,一直籌不到足夠的經費。想找湯姆•漢克飾演馬丁,金凱瑞演傑瑞•路易斯。為什麼這個題材使他念念不忘?還在對路易斯心存愧疚?我只是胡猜。
史科西斯的東山再起
我認識大導演史科西斯(Martin Scorsese)的那一年,他正在倒楣。剛剛拍完「喜劇之王」,勞勃•狄尼洛、傑瑞•路易斯主演,公司遲遲不發行。他提的新案子「基督的最後誘惑」,派拉蒙公司將它擱在一邊不做決定,又在決定開機的前夕撤資。於是史大導情緒異常低落,快得憂鬱症了。
北京某單位舉辦國際電影研討會,委託我們邀請美國知名導演,史科西斯當然是首選人物,我貿然去接觸,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可能是他在家中無事頗久,快要憋瘋了吧!兩個多星期和他旅行、相處,去了北京、香港,回紐約之後也不時聯繫。...
推薦序
【推薦序】
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
李安
第一次看到王正方導演是在銀幕上,我正在紐約大學唸電影的時候,他在王穎導演拍的「老陳失蹤了」這部黑白紀錄式劇情片中飾演一個中餐館廚子。記得他有一句絕妙臺詞「如果客人催上餛飩,叫他把wonton倒過來唸(Not Now)」。當年,這部片子對我們亞裔學子來說是亞美第一炮,影響很大。兩萬美金的獨立製片,風格獨特,內容出眾,朋友幫忙......等等,在藝術院線著實風光了一陣。
再看到他還是銀幕上一部紀錄式的劇情片,香港導演方育平拍的「半邊人」,又是一部動人好片。他在片中主演一位說國語(摻不純粵語)的跛腿表演老師,表演精湛自然而且還兼編劇。
畢業後那段「蟄伏」的日子裡,看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北京故事」。那時大陸剛開放不久,片子一面「回故鄉」,一面「探新路」。老中看得感觸良多,老美看了多長見識。
當時聼人說起這位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他是保釣健將,亦是當年因為保釣而去會見周恩來的四位學生領袖之一。在做穩了喬治梅森大學電機糸教授之後,卻毅然放下一切開始演戲,就我這個老實內向又考不上大學才學影劇的人來看,這一切簡直是太屌了!
不久之後,就在朋友的聚會中親眼見到了這位王導,還交上了朋友,大家都算紐約幫的文藝圈人吧!
這位老哥確實很有意思,跟他相識後稱謂很難。叫他王導見外,叫他大哥他是張艾嘉小舅的至交,於是叫他Peter,或者乾脆不叫名字就這樣混過。他在生活、語言及心態上都是非常到位的中國人、臺灣人、香港(電影)人與美國人。他的電影與為人言談很能代表七○、八○年代生活在美國的華人知識分子,地道、古典、獨立、邊緣。恰如在美國失蹤(Missing)的老陳(Chan),又似一個香港「半邊」的藝術「人」,或是回到「北京」尋找「故事」的新臺灣人。有時候像對身處現代的中國文化一樣,我會對他產生一種仰慕與認同的感傷。八○年代,華語片還沒有在世界嶄露頭角,中國還沒有崛起,大家還不太認識臺灣,我們身處美國的亞洲電影人可以景仰效法的還真不多。大概除了Wayne 王,就是Peter王了吧!Peter的出頭讓藝文圈場子一下子熱絡了起來。我生逢其時,做了Peter的小朋友,吸納了他的風采,也學到很多東西。
Peter與他這一輩做藝術的人很不一樣,見多識廣,博文強記,理工文法,雜學廣記,而且個性鮮明不羈,凡事皆有看法見地,談論滔滔不絕,葷素不拘,風趣至極。相比之下,像我這輩悶頭拍片的純電影機器,真是自慚無趣得很。
Peter繼續拍了科幻片「雷射人」與回憶少年時期的臺灣片「第一次約會」等等。他定居臺灣後我就很少見到他了。數年前在臺北羅曼菲的追悼表演會上相遇,當時兩眼紅腫,人又多,沒講上什麼話。半年前因回臺拍片,有機會見到Peter,我們在臺北一家西餐廳內與老友虞戡平導演一起把酒言歡,十分暢快。所謂「暢快」就是他依舊暢快的講,我依舊暢快的聽,暢快的笑。
很高興知道Peter要出書了,他的文若其人,不說別的,就他平常講的話把他筆錄下來就夠精采的了!
【推薦序】
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
李安
第一次看到王正方導演是在銀幕上,我正在紐約大學唸電影的時候,他在王穎導演拍的「老陳失蹤了」這部黑白紀錄式劇情片中飾演一個中餐館廚子。記得他有一句絕妙臺詞「如果客人催上餛飩,叫他把wonton倒過來唸(Not Now)」。當年,這部片子對我們亞裔學子來說是亞美第一炮,影響很大。兩萬美金的獨立製片,風格獨特,內容出眾,朋友幫忙......等等,在藝術院線著實風光了一陣。
再看到他還是銀幕上一部紀錄式的劇情片,香港導演方育平拍的「半邊人」,又是一部動人好片。他在片中主演一位說國...
作者序
一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
電影是個迷死人的玩意兒,多少英雄美人為之折腰。
我後知後覺,在美國當研究生的時候,才對電影入迷上癮。最後抵不住誘惑,步入中年卻毅然揮別舊業,全心投入拍電影。
如果沒有去美國留學,又逢上世界性的動盪歲月,這種大改行的荒唐事不會發生。最初學的是電機工程,和電影相差十萬八千里都不止。因爲興趣愛好而迷戀電影,或許可以諒解,抛棄鐵飯碗去幹那種隨時可能餓飯的電影行業,未免過於荒謬。在那個時代,荒謬曾經是一種時尚。
美國反越戰運動影響了無數年輕人,我躬逢其盛。打破舊傳統、舊思維,尋求新價值、新生活,用行動體現夢想,用電影來詮釋自己的時代,才能算個真正的實踐者。於是有一名電機系教授,向院方請辭。院長挽留他,說:「我了解你對電影的瘋狂,在大學教書有很多假期,你就利用寒暑假去拍電影嘛!」我回答:「在這個世界上有兼任教授,但是沒有兼任電影導演。」
夠瘋夠屌了吧!辭職的時候,沒有人請我做導演,身無恆產,小孩念私立學校。所持有的是一部自己剛寫好的劇本,像一名橄欖球員,抱著球左衝右突希望能達陣,險象叢生。兩年多後,我導的電影在美國各大都市的藝術電影院上演。全仗著祖上積德,又走了幾年狗屎運氣。
這本書不是講我個人的經歷,從電影行業中退休有年,廉頗老矣,亦不能飯。這一趟江湖闖蕩,三十多年下來,感觸不少。書中搜集的文章,是對影劇的我思、我見、我感。因爲從事電影工作,結識了許多精采有趣的人物、我欽佩仰慕的前輩,在許多關鍵時刻他們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指導了我的工作和人生。所以我這個莽撞的電影瘋子,才沒有凍餓而死(有位長輩曾對我的不智選擇做了這樣預言),拍了些片子,全身而退。
經常想起這些人和事來,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有時候會禁不住的笑聲連連,又傷感到私下飲泣不已。年事漸長,如今想拍電影也是有心無力了。自以爲文筆不錯(是一種另類的瘋狂),估計還能動筆寫點讓人愛看的東西,何不援筆一記,聊表我對電影的戀戀難捨,對影劇先輩大師們的衷心景仰,懷念共過患難,對電影同樣癡迷的哥兒們。
這大半生隨興而作,趕上了澎湃的歲月,遇到的大事、趣事、糗事、妙事真不算少,在此就一一如實寫來。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導演經常遇到事與願違的狀況,步步退讓委曲求全,無名之火冒上三丈,有時會出語傷人,事後也無法彌補。但望大家能只看成果,說那可是部好電影,然後盡棄前嫌。我希望自己的回憶都是無止盡的快樂時光。大導演史科西斯曾說:「拍電影是穿著褲子最好玩的事。」
天下文化出版社的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和我接洽,商討出書的事。受寵若驚,感謝之餘,又惶恐起來,怎麽會是我,説不定是他們一時看走了眼?有關這方面的文字,平時寫得不算多,更不見得篇篇精采。於是力圖表現,關上門兒努力寫了一陣子,方才勉強交卷。就好比自己的新片即將上演,戰戰兢兢,深怕挺不住讀者的嚴苛批評。
聯合報副刊宇文正主編,中國時報副刊的楊澤、簡白二位仁兄,新加坡早報副刊余云女士,他們長期大方地讓我占據寶貴的版面,刊登了這本書中的多篇文字。是他們的鼓勵,催促著我繼續寫作,在此特別致謝。
王正方,民國百年,冬至。
一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
電影是個迷死人的玩意兒,多少英雄美人為之折腰。
我後知後覺,在美國當研究生的時候,才對電影入迷上癮。最後抵不住誘惑,步入中年卻毅然揮別舊業,全心投入拍電影。
如果沒有去美國留學,又逢上世界性的動盪歲月,這種大改行的荒唐事不會發生。最初學的是電機工程,和電影相差十萬八千里都不止。因爲興趣愛好而迷戀電影,或許可以諒解,抛棄鐵飯碗去幹那種隨時可能餓飯的電影行業,未免過於荒謬。在那個時代,荒謬曾經是一種時尚。
美國反越戰運動影響了無數年輕人,我躬逢其盛。打破舊傳統、舊...
目錄
推薦序 - 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
自序 - 一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
電影其人其事
李安請吃飯
李安請吃飯又一章
勞勃.阿特曼的世界
我在東區遇見楊德昌的分身
今村昌平的堅持
喬治‧盧卡斯談電影
「2001太空漫遊」的創意
史科西斯的東山再起
華人電影萬事通
懷念我的攝影師老舅子
我的啟蒙師父們
黑哥兒們拉斐有個夢
戲與電影
還有人要看好戲嗎?
「西貢小姐」、王洛勇與亞裔傑出貢獻獎
「建國大業」是拍給誰看的?
拍「國父傳」是個餿主意
一個孩子簽什麼合同呀?
那部未完成的電影
用中國餐具吃牛排
老幹新枝:「清明上河圖」正當紅
閒話影劇聽我說
推薦序 - 聽說Peter王是個不凡的人
自序 - 一個被電影迷死過的人
電影其人其事
李安請吃飯
李安請吃飯又一章
勞勃.阿特曼的世界
我在東區遇見楊德昌的分身
今村昌平的堅持
喬治‧盧卡斯談電影
「2001太空漫遊」的創意
史科西斯的東山再起
華人電影萬事通
懷念我的攝影師老舅子
我的啟蒙師父們
黑哥兒們拉斐有個夢
戲與電影
還有人要看好戲嗎?
「西貢小姐」、王洛勇與亞裔傑出貢獻獎
「建國大業」是拍給誰看的?
拍「國父傳」是個餿主意
一個孩子簽什麼合同呀?
那部未完成的電影
用中國餐具吃牛排
老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