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成熟在於它所呈現的人物張力和其滲透在語言中的獨特魅力。超越於當下女作家們習慣於個體體驗式的描摹,張抗抗在這本小說集中所展現的時代責任感、歷史使命感都更具備深入的力量。
小說裡的人物各自帶著自己的文化來到這個世界上,文化在這本小說裡是一面鏡子,它照亮了關於人性最隱秘的部分,也傾斜出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作為反思“文革”的作品, 《請帶我走》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極“左”的鞭笞,更是警醒和昇華,在與命運崢嶸的歲月裡,如果“走”成為唯一的出路,那麼精神的漂泊者要走向哪裡?失去了根系的種子被異域的文化所接收,成長出來的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模樣!同樣的命題出現在另一篇小說《集體記憶》裡,這裡呈現的是“尋找”的意義:當歷史被口述者一次次以遮掩的角度敘述出來,那麼真相就變成了假想。小說主人公一次次的尋覓象徵的是一種精神的執著,在這個過程中, “對話”成為“假想”的出路,而“尋找”則象徵了唯一的“真相”。由此,我們忽然發現,閱讀張抗抗的小說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深入的力量,循著這股力量我們不但可以歷練出人間百味,更能觸及心靈,把持溫暖,成就一種民族的文化精神。
作者簡介:
張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市一中,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當過農工、磚廠工人、通訊員、報道員、創作員等。 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一年,1979年調到黑龍江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 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場知識青年的生活。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穫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穫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現爲一級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2009年被聘爲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