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錯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2-10
ISBN/ISSN:9571340588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張愛玲代表著一種已經消逝的美好華麗, 無論文字或內涵----「再也不會有同樣的人或文字了, 現在不會, 將來也不會, 永遠不會, 她是自己的唯一, 也是這類典型的唯一」, 這是我的喟嘆。但是我又好不甘心她消失遠逸, 雖然, 我自山中住, 她從海上來。 多年來同住一個城, 同姓張, 同認識一個叫林式同的朋友, 但就沒有見面來往, 比鄰有若天涯。
「張愛玲和魯迅倆人是我的文學偶像,他們分別代表著我多年來許多憤懣抑鬱、夢想憧憬、及過往緬懷。因曾為港台報刊寫過兩個短期專欄,多少代表在文化逆境中幾聲微弱吶喊。也呈現近年努力方向──一個知識分子社會良心外, 長期隱藏在心內的藝術狂熱顯露無遺。除了有系列小品描述對青銅及陶瓷喜愛, 還更以一種探索逾越心理, 發展成一些公開講座及學術文章。那是近數年來, 以文化史代替歷史,去整理藝術的大膽嘗試。」──張錯
作者簡介:
張愛玲代表著一種已經消逝的美好華麗, 無論文字或內涵----「再也不會有同樣的人或文字了, 現在不會, 將來也不會, 永遠不會, 她是自己的唯一, 也是這類典型的唯一」, 這是我的喟嘆。但是我又好不甘心她消失遠逸, 雖然, 我自山中住, 她從海上來。 多年來同住一個城, 同姓張, 同認識一個叫林式同的朋友, 但就沒有見面來往, 比鄰有若天涯。
「張愛玲和魯迅倆人是我的文學偶像,他們分別代表著我多年來許多憤懣抑鬱、夢想憧憬、及過往緬懷。因曾為港台報刊寫過兩個短期專欄,多少代表在文化逆境中幾聲微弱吶喊。也呈現近年努力方向──一個知識分子社會良心外, 長期隱藏在心內的藝術狂熱顯露無遺。除了有系列小品描述對青銅及陶瓷喜愛, 還更以一種探索逾越心理, 發展成一些公開講座及學術文章。那是近數年來, 以文化史代替歷史,去整理藝術的大膽嘗試。」──張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