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好父母」「好孩子」,從外面看來是很美滿的家庭,但其實父母和孩子都受限於「親子幻想」,父母的單向「贈與」很令孩子痛苦,也會讓孩子窒息。
不論如何扮演「好父母」「好夫妻」,終究只是在演戲,不得不被迫看著「夫妻連續劇」的孩子,其實能澈底看透父母間真正的夫妻關係……
「為了孩子所以不離婚」
「為了表現出父親(男性)的威嚴,而用命令的語氣跟妻子說話」
「不跟孩子說夫妻間吵架的事」
「為了治好丈夫的酒精成癮症而藏起酒瓶」
「把孩子的教育都丟給妻子負責」
「孩子住在狹窄的公寓,自己家卻很大」
這些父母親的行為,是對孩子好?還是不好?
所有不幸的親子關係源頭都來自於不安的夫妻關係
聲稱「為了孩子著想」其實只是為了自己,因為不想面對殘破的夫妻關係,所以成了寄生在孩子身上的依附怪物
只會向孩子訴苦的母親,就像戴奧辛發散器,把整個家庭搞得烏煙瘴氣又充滿毒素
唯有以快樂為主軸來運轉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幸福
比起賢妻良母,「樂妻怠母」反而讓家庭更和樂,也讓自己更輕鬆
別總是把自己的事拋腦後,老是只為別人想
忽視自我的舒適,等於活得像奴隸
不斷的忍耐只會成為怨恨,並轉成對弱者(孩子)的支配
勇於告訴丈夫自己的不滿與厭惡,正視問題,一步步修復與丈夫間的關係
只要丈夫改變了,孩子也會跟著出現變化,家庭生活自然能更形圓滿
不要被多數人的常識所束縛,認為「家人就是要負起照顧的責任」「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妻子一定要順從丈夫」「他/她離不開我,只有我能照顧他/她」
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放心相處的家,才是真正的避風港,才談得上真正的幸福
本書以孩子的立場,重新審視人們口中「理所當然」「平常」的父母之愛。
此外,也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過往很少被視為是造成親子問題原因之一的夫妻關係,
並提供解決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線索。
為了孩子的幸福著想,父母要主動離開孩子,
並非只有緊黏不放才是「愛」
離開孩子,放手,是讓孩子重新站起來的唯一方法
學會放手,不要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給出模範解答
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網路讀者好評★★★
書裡有著一般不為人知的事、讓人鬆口氣的事,推薦給將要結婚的人、已經結婚的人。我把書推薦給友人後,成了她修復夫妻關係的參考。
——by Mako
內容很衝擊性。對已經結束育兒世代的人來說,會愕然地驚覺那是已然無可補救的。父母若在還沒成長為大人時就有了孩子,孩子真的很可憐。希望現在正在育兒的人或是將要成為父母的人都能讀讀本書。這是本必讀的書。
——by Kinumo
我們無法藉由對孩子期待太多來補償自己人生中做不到的事,我覺得重要的是包含夫妻關係在內,要確實開心地活出自己的人生。當然,話雖這樣說,但並不表示也不給孩子絕對且必要的援助。
——by tree
雖然有部分稍微讓人覺得有點痛苦,但也讓人恍然大悟!讓人能理解:「所以我們的親子關係才會這樣啊!」
——by naoko sato
作者簡介:
信田小夜子 (Nobuta‧Sayoko)
1946年出生於日本岐阜縣。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臨床心理師。原宿心理輔導中心所長。替有酒精成癮症、進食障礙、丈夫對妻子施暴、虐待兒童等煩惱的人及其家人進行心理輔導,並針對家庭關係提供新建議。
著有《一卵性母娘な関係》(主婦之友社。暫譯:同卵性母女關係)《愛しすぎる家族が壊れるとき》(岩波書店。暫譯:愛過頭的家人崩壞時)《家族収容所》(講談社。暫譯:家人收容所)《結婚帝国 女の岐れ道》(合著、講談社。暫譯:結婚帝國 女人的分岔口)、《DVと虐待》(醫學書院。暫譯:DV和虐待)《アダルト・チルドレンという物語》(文春文庫。暫譯:成年兒童的故事)等書。
譯者簡介:
邱顯惠
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看漫畫學習Excel的32個規則》,並曾翻譯日語學習書籍。享受從翻譯中汲取新知的樂趣,同時也期許自己如實呈現作者想法,與讀者一起徜徉於作者創造的書海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系主任 周育如
故事教養專欄作家/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專業推薦
名人推薦: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系主任 周育如
故事教養專欄作家/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專業推薦
章節試閱
愛、支配與共依存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愛可以拯救一切」這句話深信不疑。每個人都十分肯定「愛」是家庭的基礎。
如果丈夫出問題,旁人會認定這是因為妻子對丈夫不溫柔;如果孩子出問題,旁人會責怪母親給的愛太少。於是女性就像「愛情銀行」般,一直被迫供應無止盡的愛。
然而近年來,在充滿愛的「普通」家庭成長的孩子,卻出現了一些問題行為,所以人們對這種無庸置疑的常識的懷疑,也慢慢浮出檯面。
我們所認為的愛到底是什麼?父母所認為的愛,對孩子而言又是什麼……我是藉由成年兒童(AdultChildren,簡稱「AC」,指認為自己活得很痛苦的原因出自於父母)的心理輔導過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所謂的「愛」,必須同時存在給予和接受的雙方才能成立。接受者如果覺得痛苦和拘束,那就不是「愛」,而是「支配」。而且這種支配只會剝奪接受者的自尊心,使其陷入無法抵抗的情況。
一直以來,我們提到有關「家庭」的各種詞彙時,都會將「愛」這個字用括弧括起來,如果將「支配」一詞放在括弧裡,應該會浮現出完全不同的家庭樣貌吧。這或許就是大家一直盡量避免看到的情況。而給我們勇氣從正面看清事實的,就是「共依存」這個詞彙。
「共依存」的說法來自美國,這不是抽象的專業用語,而且在處理日本家庭的具體問題時,意外地具有實質效果。
我不是從「病理」的角度來使用這個詞彙,而是用來指涉解讀家庭關係、提示方向性。而且我也將「共依存」視為中年女性找回「自我」的關鍵字。「共依存」這個詞彙的魅力,就在於它所觸及的範圍很廣泛,而且隱藏了切割關係的尖銳性。
「放手」的重要
所謂的「共依存」,是指藉由照顧讓人煩惱、需要為其擔心的人來支配對方。以日本的常識來看,這並不是那麼荒謬的情況,倒不如說我們還經常將這種情況稱為「愛」。
然而,酒精成癮症患者的妻子照顧喝酒的丈夫時,丈夫會變成怎樣?丈夫會因此戒酒或減少喝酒嗎?不如說情況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在美國長年從事酒精成癮症治療的專家和輔助醫護人員(醫生以外的醫療從業者),在提供治療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情況。也就是說,酒精成癮症患者會因為妻子對其採取監視、藏起酒瓶、說教等方式,出現越喝越多,或是躲起來喝酒的情況。即便妻子為了飲酒過度造成肝功能障礙的丈夫費心斟酌三餐、收拾嘔吐物,但丈夫只要身體一恢復健康,又會像以前一樣開始喝酒。
妻子「為了丈夫著想」而照顧他,卻讓丈夫的酒精成癮症更加嚴重,這種情形就稱為「使能夠(enabling)」。專家發現打算讓對方戒酒,反而會使對方更能夠(enable)喝酒。我們將待在酒精成癮症患者身旁,促成他喝酒的人稱為「縱容者(enabler)」。擔任縱容者角色的,幾乎都是酒精成癮症患者的妻子。
一九七○年代末期,「縱容者」一詞在美國酒精成癮症的一線治療現場逐漸普遍化。這些酒精成癮症患者的妻子必須做一件事,就是停止「使能夠」,也就是說,她們要停止「打算讓對方戒酒」。酒精成癮症患者喝酒時,就放著他們不管,如果他們酒後胡鬧,就趕快逃走,連喝酒後砸破盤子的碎片,都由丈夫自己去收拾,妻子什麼也不要做……這看起來好像是違反常識的處理,但是對酒精成癮症患者而言,卻是必要措施。
對酒精成癮症患者停止「使能夠」的做法,稱為「放手」。不要一直支持他們,這樣反而會讓他們越來越糟糕,而是放手讓當事人為所欲為。
這種做法乍看之下很粗暴又冷漠,所以常常有人說:「既然這樣,放棄那個人就好了啊。」但是「放手」和「放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放棄」是切斷彼此之間的愛,覺得對方怎樣都沒關係,但「放手」是帶著愛情守護對方,在一旁默默等待。
那麼任由他們為所欲為,又是怎麼一回事?
必須完全信任因酗酒問題而痛苦的人,才能做到「放手」。放手是相信這個人「擁有生存能力」。如果受人照顧,「生存能力」就會被剝奪,並逐漸變弱。
放手是讓這個人喚醒自己的生存能力。但同時,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極限,才能做到放手。如果想著「我必須為這個人想點辦法」「我一定要讓這個人戒酒」,就無法真正放手。
「喝酒是當事人的問題,又不是我喝酒,所以就隨他去吧」「讓他戒酒這種事我做不到啦」,當出現這種想法,就能放手。
知道自己的極限,相信酒精成癮症患者自身的力量,絕對不要放棄他們,而是懷抱著愛情,在一旁默默守護,這就是妻子必須採取的應對措施。
愛、支配與共依存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愛可以拯救一切」這句話深信不疑。每個人都十分肯定「愛」是家庭的基礎。
如果丈夫出問題,旁人會認定這是因為妻子對丈夫不溫柔;如果孩子出問題,旁人會責怪母親給的愛太少。於是女性就像「愛情銀行」般,一直被迫供應無止盡的愛。
然而近年來,在充滿愛的「普通」家庭成長的孩子,卻出現了一些問題行為,所以人們對這種無庸置疑的常識的懷疑,也慢慢浮出檯面。
我們所認為的愛到底是什麼?父母所認為的愛,對孩子而言又是什麼……我是藉由成年兒童(AdultChildren,簡稱「AC」,指認為自己活得...
目錄
序章 父母的單向「贈與」令孩子痛苦
在家裡沒有容身之處的孩子、繭居在家的孩子
虐待和繭居的共通點
父母和孩子都受限於「親子幻想」
「富有的父母」必須做的事
孩子正在看的「夫妻連續劇」
第1章 以愛為名的支配最恐怖愛、支配與共依存
「放手」的重要
「這個人不能沒有我!」
現代家庭的不幸
雖然心裡明白,卻無法離開
聲稱「為了孩子著想」,寄生在孩子身上的依附怪物
存在於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共依存母親
父母離開孩子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共依存的種子源自於成長過程
隱藏在夫妻關係根基中不幸的母子關係
共依存會產生連鎖現象
施暴的丈夫和被打妻子的關係
「愛過頭的女性」和「脆弱的男性」
支配他人人生的快感
這是誰的問題?
為丈夫的女性關係受傷
丈夫改變,孩子也跟著改變,發生骨牌式變化
第2章 成年兒童的希望
成年兒童的原意
發現自己是成年兒童的三個關鍵
成年兒童擁有改變自己的希望
父母關係會影響孩子
相信自己的感覺活下去!
和「寄居在自己心中的父母」結束關係
中年男性的成年兒童現象
察覺自己是成年兒童,斷絕世代連鎖
述說對父母憤怒的中年女性
無法觸碰母親身體的獨生女
第3章 依存症的丈夫和共依存的妻子,以及他們的孩子
承受三重打擊長大的成年兒童
第一重打擊是父親酗酒
第二重打擊是母親的共依存
第三重打擊是父母的關係
「不是我的錯」
源自自己的感覺‧主觀
肯定自我
談論自己的內容改變時,自己也會跟著改變
心理創傷和成年兒童的關係
說「治癒」,很「卑鄙」
活命的技巧
日本特有的共依存支配
「公司控制丈夫、丈夫控制妻子」的支配連鎖
「理解」或「建議」也是一種支配
「客觀立場」是「父母的立場」
父母自己要得到幸福
家庭不需要正確意見,只要散播幸福!
孩子的成功都是父母的功勞嗎?
第4章 擺脫「好爸爸、好媽媽、好孩子」的束縛
察覺自己是成年兒童的三個契機
認為「是自己的錯」內疚的源頭
推翻自我,呼吸變輕鬆
成為同盟者
排除控制的團體輔導
承認成長的痛苦
斷絕世代連鎖
在人生中展現演技的意義
試著成為期望中的自己
試著成為嶄新的自己
第5章 強化夫妻連繫,減弱親子連繫
無法喘息的孩子
重視丈夫更甚於孩子
脫離孩子的人生,降低父母的存在感!
散播戴奧辛的母親
夫妻學習正常的對話方式
停止扮演賢妻良母!
忍耐會產生新的支配
孩子不需要支持父母
孝順道德令孩子痛苦
不必照顧年老的父母
當個快樂的妻子、馬虎的母親
家庭的主軸是快樂
第6章 擺脫「常識怪物」!
抑制個人獨立性的社會常識
不要害怕「常識的多數派」
不被「母愛的常識」束縛
重要的並非「我想做什麼?」而是「我討厭什麼?」
透過軟性溝通,表達「討厭就是討厭」的想法
鼓起勇氣,檢視自己的不幸
擺脫依附的人生
單純的興趣無法獲得真正滿足
將花在丈夫或孩子身上的能量運用於社會
無法擺脫受暴者角色的三個理由
必須特別提防家暴丈夫的道歉
絕對不能接受暴力
認為「是自己的錯」是一件好事嗎?
盡量不要說出「但是」「因為」
忍耐有害無益
後記
序章 父母的單向「贈與」令孩子痛苦
在家裡沒有容身之處的孩子、繭居在家的孩子
虐待和繭居的共通點
父母和孩子都受限於「親子幻想」
「富有的父母」必須做的事
孩子正在看的「夫妻連續劇」
第1章 以愛為名的支配最恐怖愛、支配與共依存
「放手」的重要
「這個人不能沒有我!」
現代家庭的不幸
雖然心裡明白,卻無法離開
聲稱「為了孩子著想」,寄生在孩子身上的依附怪物
存在於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共依存母親
父母離開孩子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共依存的種子源自於成長過程
隱藏在夫妻關係根基中不幸的母子關係
共依存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