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讓人讀到捨不得放下、最好看、最高潮迭起的學術著作!
「如果他知道自己即將釋放的是什麼樣的力量,
很可能會躊躇不已,
猶豫著是否要把這部充滿爆炸性的作品從黑暗中喚醒。」◎榮獲2011美國國家圖書獎
◎榮獲2012普立茲獎
◎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葛林布萊獲獎作
◎AMAZON五星書評二百則以上
◎南方朔、傅佩榮、楊照等一致推薦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迷人卻少有人知、不折不扣屬於文藝復興的冒險故事。一四一七年一月,某間偏僻的修道院裡,書籍獵人波吉歐從塵封的書架取下一份年代極其久遠的抄本。這間陰暗的屋裡沒有意氣風發的英雄人物,沒有目擊者振筆疾書為後人記錄此事,也沒有天災地變顯示世界將有一番更迭變動。書籍獵人在完全不了解即將發生什麼事的狀況下,無意間喚醒了一部凐沒長達千年之久的作品。
盧克萊修的《物性論》。
這部上古經典以拉丁文六音步詩寫成,詩文無比優美,卻也包藏了千百年來不被允許談論的危險觀念。突然重見天日的《物性論》引起了思想、道德與社會的騷動,不但深深影響著文藝復興一眾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從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哥白尼、伽利略、蒙田、培根、馬基維利、卡拉瓦喬、賽凡提斯、霍布斯到斯賓諾莎皆受其影響,各領域巨人的成就由此開展,還牽動了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並透過傑佛遜之手寫入了美國獨立宣言。
《物性論》開啟了文明走向現代的序幕,改變了全人類的歷史。
從古代哲學家的花園,到中世紀修道院的抄寫室,再到腐敗而危險的教宗鬥爭,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葛林布萊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波吉歐尋獲與發現《物性論》的歷程,不但揭露了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更將讓我們對今日身處的世界擁有革命性的全新理解。
作者簡介: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新歷史主義學派開山祖師,哈佛大學人文學約翰‧柯根榮譽教授。
二○一一美國國家圖書奬年度非文學類得主,二○一二普立茲年度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以及《諾頓莎士比亞》與《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總編輯。
葛林布萊重視文學作品和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得獎著作眾多,包括《推理莎士比亞》、《Hamlet in Purgatory》、《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他目前在麻州哈佛大學任教,部分時間住在佛蒙特州。
葛林布萊其他作品:
-Shakespeare’s Freedom
-Hamlet in Purgatory
-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 (with Catherine Gallagher)
-Marvelous Possessions: The Wonder of the New World
-Learning to Curse: Essays in Early Modern Culture
-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Sir Walter Ralegh: The Renaissance Man and His Roles
-Three Modern Satirists: Waugh, Orwell, and Huxley
相關著作
《推理莎士比亞(經典復刻版)》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年生。專職譯者,譯有《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金錢與權力》、《如何改變世界》、《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與《當世界又老又窮》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一致推薦──
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老師)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教授)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楊照(作家、評論家)
●本書完全展現了葛林布萊身為作家的偉大才能與罕見天分:我們可以用《大轉向》書裡的話來形容,他能夠充分感受到那股「深埋於過去的心靈力量。」
──《紐約時報》
●一場震鑠古今的書籍追尋行動,作者以吸引人的筆調與知性的眼光,將這段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
──《書單》
●這本書提到了書籍的跨界力量,書寫文字的神奇魔力,以及兩千年前詩作的不可思議之處。
──葛林布萊受訪語,摘錄自 Publishersweely.com
●極為傑出的非文學作品,書中的觀念與故事足以激盪你的心靈。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一部兼具啟發性與娛樂性,令人既驚訝又興奮的作品。它是一則與學術相關的冒險故事,描述我們的思想先驅如何運用才智與勇氣為現代世俗科學思想奠定基礎。
──Harold Varmus,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非文學類的傑作……是冒險故事,也是迷人的觀念史。
──Maureen Corrigan,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無論是中世紀的修院文化,還是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抑或是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葛林布萊都有辦法栩栩如生地將他們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嚴肅的非文學世界裡,葛林布萊能給予我們最大的閱讀樂趣。
──《新聞日報》
●這本書揭露了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顯示「人文主義」如何從最初的意義(探求先人的文義)演變成今日的意義(探求今人愉悅的意義)。怪誕的拉丁文傳說,鮮明的文藝復興人物,以及令人驚異的新故事,《大轉向》成功展現了伊比鳩魯學派史詩的樣貌。
──Adam Gopnik,《美食事大》作者
●這本引發討論的作品主張,近六百年前發現的一部湮沒不為人知的哲學作品,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促成了今日科學與感性的興起。
──摘錄自普立茲獎得主官網
●葛林布萊在討論《物性論》及相關議題的古典及中古背景時,鉅細靡遺,博學但不炫學。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文藝復興是一個大家所熟知的時代,葛林布萊藉由一位對蒐集古代手稿有著濃烈興趣的書籍獵人波吉歐發現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的過程,帶出中古後期到文藝復興的故事與風貌,充滿細節的趣味,值得一讀。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本書以《物性論》當作楔子,並透過推理與歷史「神入」的敘事方式,讓許多著名西方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老師
●透過葛林布萊優美的敘事文筆,加上奇幻的文章布局,一定會讓讀者不僅更理解何謂文藝復興,也更能「神入」地瞭解:為何與如何「重生」。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偵探小說一樣,特別是一開頭,讀者很容易融入其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深邃的哲學內容。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作者將這一切與現代世界連繫了起來,讓我們了解現代世界觀念的起源來自何處。這本書獲得普利茲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Amazon 讀者 A. Stamford
●葛林布萊透過盧克萊修古詩的重見天日與流通,描述了一段深入、有趣而且廣博的文藝復興初期史。本書不僅充滿各種有趣的故事,而且作者考證精詳,所有的情節都有歷史根據。葛林布萊試著透過廣大的外在歷史脈絡來討論盧克萊修的美麗詩作,非常值得推薦。
──Amazon 讀者 Michael George
●出身寒微的教廷抄寫員,已被遺忘的羅馬古詩,以及探究生命的理論家伊比鳩魯,這三件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開示世人如何超脫盲目的宗教信仰,從而體悟人類生命的本質與來生的真正意涵。閱讀本書,你不僅能獲得檢視自我生命的機會,也能更深入了解古代書籍與圖書館的歷史。
──Amazon 讀者 Christian Schlect
●葛林布萊以鮮活的筆觸表現故事,卻又不失學者的嚴謹。這本書從有趣的角度切入盧克萊修《物性論》,並且深入探討該書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本書非常易讀,書末也補充了大量資料提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深入。葛林布萊又一傑作。
──Amazon 讀者 R. K. Edwards
●凡是對中世紀末期與文藝復興時代初期之間思潮出現巨變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Amazon 讀者 John D. Cofield
名人推薦:各界一致推薦──
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老師)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教授)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楊照(作家、評論家)
●本書完全展現了葛林布萊身為作家的偉大才能與罕見天分:我們可以用《大轉向》書裡的話來形容,他能夠充分感受到那股「深埋於過去的心靈力量。」
──《紐約時報》
●一場震鑠古今的書籍追尋行動,作者以吸引人的筆調與知性的眼光,將這段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
──《書單》
●這本書提到了書籍的跨...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書籍獵人
一四一七年冬,波吉歐騎馬穿過南日耳曼滿布密林的山嶺與谷地。他的目的地相當遙遠,那是一座以收藏古老手稿知名的修道院。當他經過村落時,住在簡陋農舍裡的村民從門縫瞧著他,想必一眼就看出他是外地人。波吉歐體格削瘦,鬍子理得乾淨,他穿著外表簡樸但作工精細的短上衣與披風。波吉歐看起來不像鄉下人,但與村民平日窺見的城市人或宮廷顯貴又不大相同。他身上沒帶武器,也沒有鏗鏘作響的盔甲防護,很顯然不是條頓武士。只要一名骨瘦如柴的村夫掄起棍棒朝他一擊,相信當下就能讓他落馬。波吉歐雖然看起來不窮,但身上也沒有任何與財富或地位有關的飾品:他穿的不是華服,頭上也未蓄留幾綹帶著香氣的長髮,所以他不是宮廷大臣;也不是外出狩獵放鷹的貴族。從衣著與髮型也可以看出,波吉歐也不是教士或僧侶。
此時的南日耳曼是一片欣欣向榮。席捲此地,蹂躪鄉野,破壞城市的三十年戰爭仍是相當遙遠的事;更甭提我們這個時代的恐怖,它終將毀滅從三十年戰爭倖存下來的一切事物。除了騎士、廷臣與貴族,在這熙來攘往的道路上也不乏殷實的富人。康斯坦斯附近的拉文斯堡從事亞麻貿易,最近還開始生產紙張。位於多瑙河左岸的烏爾姆是繁盛的製造業與商業中心,諸如此類的城鎮還有海登罕姆、阿倫、美麗的羅騰堡,以及風光更明媚的烏爾茨堡。這裡隨處可見市民、羊毛仲介商、皮革商、布商、釀酒人、工匠師傅與學徒,此外還有外交人員、銀行家與稅吏。但波吉歐看來與他們格格不入。
這裡也有人日子過得沒那麼富足,例如短期工、銲鍋匠、磨刀匠以及其他必須遊走四方討生活的手藝人;還有前往聖地朝聖的信徒,他們想膜拜聖人遺留下來的幾片碎骨或幾滴寶血;有變戲法的、算命的、沿街叫賣的、耍雜技的與演啞劇的,這些人一個村落晃過一個村落;此外還有亡命之徒、流浪漢與小竊賊。還有猶太人,他們頭上頂著圓錐帽,身上別著黃色標章,基督教當局逼迫他們穿戴,為的是讓人一眼認出這群遭輕蔑與仇視的對象。波吉歐當然不在這群人之列。
看到波吉歐經過的人,一定對他的身分感到困惑。在那個時代,大多數人都有可資辨識的特徵,可以讓人看出身分尊卑,這些特徵一望即知,就像染坊工手上洗不掉的污漬。但波吉歐卻幾乎無法辨識。天底下不可能有自外於家庭與職業組織的孤立者。重點是,你屬於何處,或甚至屬於誰所有。十八世紀,波普曾語帶嘲弄地寫下簡短的對句,他寫在項圈上,讓女王的小哈巴狗戴上。這兩句詩,說真格的,也可以用來形容波吉歐居住的世界。
我是殿下在丘花園養的狗;
先生,請告訴我,您是誰養的狗?
家庭、親屬網路、同業公會與法人團體,這些是個人身分的礎石。獨立與自給自足的概念此時尚未具備文化根基;事實上,這些概念在當時幾乎不可想像,更甭說受到重視。身分總是伴隨著某個明確而人所共知的地點,由一連串的命令與尊卑關係串連著。
試圖打破連鎖是愚蠢的。一個不適切的動作,例如看到應行禮的對象卻不鞠躬、不屈膝或不脫帽,可能會讓自己的鼻子被砍,或脖子被扭斷。這當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表面上看來似乎還有其他自成體系的選擇,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教會、宮廷或城鎮寡頭領導雖然也提出了各項選擇,卻仍屬同一體系的一環。最好的選擇就是謙卑地接受上天安排給你的身分:農夫只需知道如何種地,織布工只需知道如何紡織,僧侶只需知道如何禱告。當然,從事這些工作的結果有好有壞;波吉歐身處的社會不僅肯定,而且相當程度上還獎勵罕見技能。但是,獎勵難以形容的個別性,或多面性,或強烈的好奇心,則是聞所未聞。事實上,好奇心在教會眼中是一項大罪。沉浸於好奇很可能讓自己落入萬劫不復的地獄。
話說回來,波吉歐是誰?他為什麼不讓別人一眼看出他的身分,就像循規蹈矩的民眾平日所做的一樣?他沒有佩帶紋章,也沒有運送貨品。他有一種自信的氣質,那是在貴族社會裡生活的人才有的,但他的外表卻不像是重要人物。每個人都知道大人物長什麼樣子,因為他們來自於家臣、武裝衛兵與穿著制服的僕役構成的社會。這個陌生人,穿著簡單,騎著馬,有一人隨行。當他們在客棧歇腳時,全是由這位看似助手或僕人的隨從向店家交代事宜;當這名主人說話時,可以聽出他幾乎不懂德語,他的母語是義大利語。
如果他曾向提問的人解釋他要做什麼,那麼這也只是加深了他身分的神祕。在一個很少有人識字的文化裡,對書籍感興趣已是一件怪事。而波吉歐要如何解釋他的興趣另一個更令人感到古怪的地方?他尋找的不是時禱書,彌撒書或讚美詩集,這些書精美的彩繪花飾與華麗的裝訂,即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從外表看出它的價值。這些書籍,有些封皮鑲嵌珠寶,邊緣框以黃金,通常鎖在特殊的箱子裡,或用鎖鍊固定在講經臺或講經架上,以防手腳俐落的讀者扒竊。但這些書對波吉歐不具特殊的吸引力。波吉歐也對神學、醫學或法學作品毫無興趣,這些可是專業菁英具有威望的工具。即使是無法閱讀這些書的人,也會感受到這些書帶給他們的壓力與威嚇。這些書擁有社會魔力,泰半連結著令人不悅的事件:官司纏身,鼠蹊部痛苦的腫脹,被指控施巫術或異端。平民百姓把這些書想像成張牙舞爪之物,如此他們才能理解為什麼聰明人要獵取這些書。但波吉歐還是一樣,他對這些書的冷淡令人百思不解。
這名陌生人要去修道院,但他不是僧侶,不是神學家,也不是宗教法官,他不是去尋找祈禱書。他在尋找古代手稿,許多已經發霉、蟲蛀,就連最訓練有素的讀者也幾乎無法辨識。如果這些羊皮紙,也就是寫作這類作品使用的紙張,依然完好如初,那麼它們還有一定的現金價值,因為這些紙可以用刀子小心刮除乾淨,然後撒上滑石粉使其光滑,之後便能重新書寫。但波吉歐不從事羊皮紙的收購,而且實際上相當厭惡刮除古老文字的人。他想看看羊皮紙上寫著什麼,即使字跡極為潦草難讀。他最感興趣的是四、五百年前的手稿,也就是十世紀或更早之前的作品。
在日耳曼,除了極少數,相信絕大多數人在聽了波吉歐的說明之後,一定會覺得他的追尋有點古怪。要是波吉歐繼續解釋自己其實對四、五百年前寫的東西完全沒有興趣,那麼這就更令人詫異了。他鄙視那個時代,認為當時完全沉溺在迷信與無知中。波吉歐實際想尋找的是字詞,與字詞被抄寫在古老羊皮紙上的時間無關,而字詞最好完全未受到地位卑微的抄寫員的心靈世界污染。波吉歐希望,抄寫員能盡責而精確地抄寫年代更古老的羊皮紙,而這份羊皮紙又是由更早之前的抄寫員抄寫下來,對書籍獵人來說,更早之前的抄寫員與之後的抄寫員同樣卑微而無足輕重,除了他留下的羊皮紙之外。如果好運能近乎不可思議地從過去延續到現在,那麼長久以來一直塵封著的早期手稿,可以往上追溯成為更古老的手稿的忠實抄本,而更古老的手稿則是更更古老的手稿的忠實抄本。原來,對波吉歐來說,這才是真正令他興奮之物,他胸膛裡的獵人之心跳動更為快速。這條向上追溯之路引領他回到羅馬,不是當時腐敗的教廷、充滿陰謀、政治衰弱且週期性地爆發黑死病的羅馬,而是廣場、元老院與拉丁語言的羅馬,拉丁文的結晶之美使他充滿了驚異與對失落世界的渴望。
這些說法對一四一七年南日耳曼實事求是的居民來說,意謂著什麼?聽了波吉歐的解釋,迷信的男子可能懷疑他從事某種巫術,即聖經占卜;世故一點的男子可能診斷他有心理癡迷,即藏書癖;虔誠的男子可能感到疑惑,在救世主為愚昧的異教徒帶來救贖承諾之前,為什麼健全的靈魂會感到熱情的吸引。而所有人都問了明顯的問題:誰是這個人服侍的對象?
對此,波吉歐自己恐怕也在尋找解答。不久之前,他還在教宗底下做事,而在更早之前,他已服侍過數任羅馬教宗。他的職業是文書,也就是教廷官方文件的技術抄寫員,靠著機敏與幹練,他當上眾人夢寐以求的教廷祕書。波吉歐因此能隨侍教宗,寫下教宗的話語,記錄教宗的最高決策,同時代表教宗以高雅的拉丁文致函各國。在正式的宮廷裡,能與絕對君主朝夕相處是一件關鍵資產,波吉歐因此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聆聽教宗對他耳語;然後他再以耳語回應教宗;教宗只要微笑或皺眉,他就能心領神會。正如「祕書」一詞顯示的,他得以參與教宗的機密事務。而教宗確實擁有許多祕密。
但當波吉歐騎馬外出尋找古代手稿之際,他已不再是教廷祕書。他並未得罪他的主人,也就是教宗,而他的主人也依然活著。只不過一切都變了。波吉歐服侍的那位令信眾感到敬畏(就算不是信徒也對他心存忌憚)的教宗,在一四一七年的冬天,已身陷於海德堡的囹圄之中。教宗被剝奪了頭銜、名聲、權力與尊嚴,他遭到公開羞辱,也被信仰天主教的王公貴族責難。「神聖而絕對無誤」的康斯坦斯公會議宣布,教宗由於「可憎而不得體的生活」,讓教會與基督教世界蒙羞,他已不適合繼續擔任崇高的職位。公會議因此解除了信徒對他的忠誠與遵從;事實上,公會議明令禁止稱他為教宗或順從他。在教會漫長的歷史中,雖然出現過重大醜聞,但像這樣的例子過去幾乎未曾有過,未來也不會再發生。
被罷黜的教宗並未親自與會,但昔日的教廷祕書波吉歐可能曾經到場聆聽。里加大主教把教宗印信交給金匠,由他以神聖之名將印信連同教宗紋章敲成碎片。前教宗的所有僕人均正式予以辭退,而他的信件──波吉歐協助處理的信件──也由官方銷毀。原本稱為若望二十三世的教宗從此消失;這位曾被冠上教宗頭銜的男人現在回復他原本受洗的姓名,巴爾達薩雷‧柯薩。而波吉歐也成為沒有主人的人。
十五世紀初,沒有主人不是一件可欣羨的事,甚至可能招致危險。村落與城鎮會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四處巡遊之人;無業遊民甚至會遭到鞭笞與烙印;在大部分地區沒有警察維護治安的世界裡,獨自一人毫無防備地遊走各地,很容易遭遇不測。當然,波吉歐不能算是無業遊民。擁有學識與高超技巧的他,長久以來一直穿梭於上流圈子。梵蒂岡與聖天使城堡的衛兵不加盤問任由他進出大門,想到教廷請願的重要人物也必須看他的臉色。他可以直接面見絕對統治者,他的主人富有而幹練,擁有廣大土地,不僅如此,他的主人還聲稱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領袖。擔任教廷祕書的波吉歐不只待在教宗的宮廷,他也經常出現在宮裡各私人房間裡,要不是與珠光寶氣的樞機主教說笑,就是與各國大使聊天,品嘗美酒時用的也是水晶與黃金製成的杯子。在佛羅倫斯,波吉歐與統治城市的領主政府最重要的人物相善,他所結交的全是當世的傑出人物。
但波吉歐此時不在羅馬,也不在佛羅倫斯,而是在日耳曼。他跟隨教宗來到康斯坦斯,但此時教宗已被關在牢裡。若望二十三世的敵人大獲全勝,並且掌控大局。原本向波吉歐敞開的大門,如今已無情地關上。渴求得到好處的請願者──他們也許想求得特許,有利的法律判決,或為自己與親戚爭取有利可圖的肥缺──原本藉由巴結波吉歐以上達天聽,此時全轉向別處尋求奧援。波吉歐的收入因而銳減。
這筆收入相當豐厚。文書沒有固定薪水,但他們可以就文件製作來索取費用,又稱「恩典權」。這是文書可以獲得的合法利益,當教宗在口頭或文字上同意給予技術上的修正或豁免時,文書便可以在製作文件時獲得好處。當然,有能力影響教宗決策的人還能享有其他非正式收入。在十五世紀中葉,祕書的年收入大約是兩百五十到三百弗洛林,心態積極的可以賺得更多。波吉歐的同事特雷比宗德的喬治在十二年任期快結束時,已經在羅馬銀行積攢了四千弗洛林,此外他在房地產投資上還獲利不少。
在寫給朋友的信上,波吉歐宣稱他這輩子既無野心也不貪婪。他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抨擊貪婪是人性邪惡中最令人痛恨的一種,而他也痛斥那些偽善的僧侶、無恥的王侯與貪得無饜的商人的種種貪婪行徑。當然,我們也不能愚蠢地輕信波吉歐的說法:從他日後的事業可以明顯看出,他在努力重返教廷之後,就利用職務之便快速賺取金錢。一四五○年代,他除了擁有家族的宮殿與鄉村別墅,還獲得幾座農場,十九處土地,在佛羅倫斯擁有兩棟房子,而且在銀行與商業場所有大批存款。
然而他的富有是數十年後的事。一四二七年由稅吏編纂的官方財產目錄顯示,波吉歐的財產並不多。回溯到十年前,也就是若望二十三世被罷黜之時,波吉歐的財產顯然更少。事實上,他日後之所以變得利欲薰心,或許是受到這段時期長達數月乃至於數年的貧困所影響。當時的他身處異地,沒有地位或收入,幾乎已跌到人生的谷底。一四一七年冬天,當波吉歐騎馬經過日耳曼南部鄉野時,他仍不知道下一筆收入在哪兒。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艱困的時刻,波吉歐並不急著尋找新的職位或回到義大利。相反地,他開始獵捕書籍。
第一章 書籍獵人
一四一七年冬,波吉歐騎馬穿過南日耳曼滿布密林的山嶺與谷地。他的目的地相當遙遠,那是一座以收藏古老手稿知名的修道院。當他經過村落時,住在簡陋農舍裡的村民從門縫瞧著他,想必一眼就看出他是外地人。波吉歐體格削瘦,鬍子理得乾淨,他穿著外表簡樸但作工精細的短上衣與披風。波吉歐看起來不像鄉下人,但與村民平日窺見的城市人或宮廷顯貴又不大相同。他身上沒帶武器,也沒有鏗鏘作響的盔甲防護,很顯然不是條頓武士。只要一名骨瘦如柴的村夫掄起棍棒朝他一擊,相信當下就能讓他落馬。波吉歐雖然看起來不窮,但...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書籍獵人
第二章 發現的時刻
第三章 尋找盧克萊修
第四章 時間的牙齒
第五章 誕生與重生
第六章 謊言工廠
第七章 捕捉狐狸的圈套
第八章 事物的本質
第九章 返鄉
第十章 轉向
第十一章 來世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中英對照
序言
第一章 書籍獵人
第二章 發現的時刻
第三章 尋找盧克萊修
第四章 時間的牙齒
第五章 誕生與重生
第六章 謊言工廠
第七章 捕捉狐狸的圈套
第八章 事物的本質
第九章 返鄉
第十章 轉向
第十一章 來世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中英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