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帶來歡喜與希望,
能夠在人世間,敲門處處有人應有鑑於「佛法弘揚本在僧」──《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在此中處處透著朗朗的風光與消息,編輯小組為人間佛教僧俗二眾的行者,以及有緣的社會大眾,編輯一本適合大家在人間找到「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法要,對於每個人立身處世,能夠轉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帶來歡喜與希望,能夠在人世間,敲門處處有人應,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正是本書推出的目的。
大師一生解行並重,言說經教浩如大海,如何從中擇取一瓢清涼智慧水,經過我們編輯群的討論並請示,最終,這本書以大師的成長、信仰、發心、弘法、證道為核心,包含三個單元「成就人間的願力」、「增長信仰的力量」、「為人間多做一些事」,體現菩薩道行者應有的風儀,從中猶可見證大師為教愛眾,為後世的眾生,能生活在佛光普照之中,念茲在茲,將僧格健全,期以未來佛門法將,能以佛法提昇全人類心靈,造福每一位眾生,作為遠大的前瞻目標。
文中,大師提出許多艱苦卓絕、自內證的開示,以期後學進階有據。尤其接引青少年,愛心耐心,鼓舞提携有之。或令讀者諸君誤認為佛教的修行,有如峻拔之險峰,難以攀爬;又如萬仞之深淵,一失足萬劫不復?此實誤會之極,如佛光山僧信大眾,親炙於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宗風,乃循循善誘、適才適性而教之;又如母育子,春風化雨而哺之,如小小樹苗成長後,方以嚴冬霜雪而加之,以成其堅韌、成其強壯,終至成就濃蔭參天之大樹。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所涵蓋的十篇著作,可說是大師從出生、出家,到弘法於天下,有較完整的生平、成長背景,以及觸發其宏願的契機,示現於佛子蒙受三寶、眾生的恩德,在發心奉獻中,開發出內心的能源寶藏。另外特別擇錄〈跋──木有根,水有源:略述我的血脈與鄉土〉以及「星雲大師全集365冊書目一覽表」,提供讀者對大師有更整體的認識。閱讀本書所帶來的法喜禪悅,彷彿與大師的一生共同呼吸,也願讀者盍興夫來!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曾參學金山、焦山、棲霞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
一九四九年春來台,一九五三年創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的基礎。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三百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一九七○年後,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仁愛之家」,收容撫育孤苦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福利社會。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並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編著《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二○一七年五月發表《星雲大師全集》,共三百六十五冊,收錄畢生著作。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以地球人自居,對於:同體與共生、平等與和平、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等理念多所發揚,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章節試閱
我一生受到外婆的影響很深,加上佛教信仰的因緣,從小懂得,人生在世,不用太拘泥於一人、一事、一地。1989年,在時隔四十年後,我首度回到揚州,那時我六十三歲。有人問我:「你的感覺如何?」我說:「看到了老太太,我彷彿就看到了外婆的影子;看到了女士、先生,彷彿看到了父親、母親的樣子;看到了年輕人,彷彿看到了我當年同學的身影,這就是踏上揚州回家的感覺。」
後來我看到一份資料,康熙三十五年(1969)編的《地方誌》,記載當時的台灣,曾隸屬於揚州管轄。我不禁歡喜,原來七十年來,我沒有離開過揚州。
記得是2015年四月,適逢揚州建城2500年紀念,感謝揚州市政府的邀請,我來到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連續三天,講演「般若心經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逾萬張免費票券放在網路,在幾分鐘內就被索取一空,聽眾遍及大陸各地,尤其遠從內蒙古前來,共要三十個小時的車程,聞法的心意,令人感動。
回想我這一生,無論是仙女廟鎮、江都,還是歷史名城──揚州、南京,都有我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成長因緣。例如仙女廟鎮,也有悠久的歷史,還有深厚的佛教、人文、建築,各種的文化內涵。
而揚州,歷史上幾度的繁華之地,尤其有了「鹽商」的崛起,聚集了許多富商大賈。因此揚州也是許多人夢想的天堂,所謂:「生在揚州,娶在蘇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或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最美的是唐朝李白,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至今三月煙花猶在,只是千古人事已非。
我生在揚州,既不曾見到什麼煙花,也不見一點繁華,反而在戰火轟隆聲中,度過了九死一生的童年。當時年紀輕,不知揚州真面目,好比一千多年前蘇東坡有感於盧山之美,題下一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我,只是揚州一粒細小的砂石。如太虛大師五十歲感言詩中的兩句話:「我生如海騰一漚,願令一漚攖眾苦」,但願有如滄海一漚的生命,可以用來承擔這人世間的許多苦難。
現在世間上,我自己是一個孤獨老人了。說是孤獨老人,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有出家的弟子一千多人。所謂「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天倫之樂也不亞於一般世俗。人生如幻,世事滄桑,不須要那麼牽掛執著。
我總把天下人都看成是我的眷屬,所以在佛光山,每二年都會為徒眾辦一次「親屬會」。徒眾的父母就是我的親家,因此就以「親屬會」為名,每次相聚,特別親切熱絡。我確實有這個心願,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唯願天下人都能像親族一樣互相結緣,互相幫助,共同成就人間善美之事。
除了我的出生地與參學的道場,與我一生相依的,就是我出家的道場──祖庭「宜興大覺寺」,它更是我佛化的故鄉。五十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興建近三百所寺院,弘法安僧。在台灣,我為佛教建了佛光山寺為總本山,北美洲的洛杉磯西來寺、南美洲的巴西如來寺、非洲的南華寺、歐洲巴黎的法華禪寺,澳洲的南天寺、紐西蘭的奧克蘭佛光山、日本的本栖寺、馬來西亞的東禪寺等,都是各地的本山道場。
感謝各種因緣,尤其大陸政府,讓我回到江蘇宜興西渚鎮,來恢復我出家的祖庭。我把它命名為「佛光祖庭大覺寺」,意思是我們全球佛光人共同的慧命之家,是我們共同的祖庭,也是信仰傳承的根本發源地。
我二十三歲從大陸到了台灣,台灣人說我是大陸來的外省人;我六十三歲從台灣回到大陸,大陸人卻說我是台灣來的和尚,到底我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因緣際會的人生,行履至此,我想,「地球人」更能表達我此刻的心情吧!
許多文學家,歡喜把人的一生,用「生命之歌」來形容。我曾經為了佛教的前途,創作許多首佛教歌曲。
回首自己的童年,覺得可以用〈西方〉歌詞的第一段來形容:「苦海中,一片茫茫,人生像一葉小舟,飄泊在中央」大時代苦難重重,覺得很貼近;少年在棲霞、焦山,是個法乳長養的階段,可以用〈菩提樹〉、〈三寶頌〉、〈信心門之歌〉來代表。〈信心門之歌〉提到:「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少年須要更多的信心。
到了台灣,生命的步調,有了巨大的轉折,可以從〈佛教青年的歌聲〉、〈禮讚佛陀〉、〈快皈投佛陀座下〉到〈弘法者之歌〉、〈佛教靠我〉,表明我的一點志向。例如〈弘法者之歌〉說:「我教友齊努力,為教作先鋒,赴湯蹈火去,獻身殉教來,個人幸福非所願,祇為聖教爭光榮。」這歌詞很能表達我的心情。
而〈和諧〉,等於我所提倡的五和,從自心和悅做起,以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為基礎,世界才能和平。這就是我對人間的心願了,請聽:「調整我們的過錯,為和平努力去做,讓世界多一份和諧,為普天下的眾生,請加油!」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早已明示眾生業緣關係。本文略述父親、母親、外婆及故鄉揚州與祖庭的相關往事,雖然我們所遭逢的年代動盪不安,歷經種種考驗,但從貧窮、戰亂與苦難之中,也能長養出忍耐與勇氣。
希望大家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感受人間些許溫暖,善護念生命裡一切的人事與相逢;佛教主張「因緣和合」,「因緣」不是單一直線的發展,而是互有影響,前因後果,左右關聯,彼此呼應,重重無盡的脈絡。唯有懂得珍惜重重無盡的「因緣」,才有重重無盡的「成就」!這也是我虔誠至禱的一瓣心香了。
我一生受到外婆的影響很深,加上佛教信仰的因緣,從小懂得,人生在世,不用太拘泥於一人、一事、一地。1989年,在時隔四十年後,我首度回到揚州,那時我六十三歲。有人問我:「你的感覺如何?」我說:「看到了老太太,我彷彿就看到了外婆的影子;看到了女士、先生,彷彿看到了父親、母親的樣子;看到了年輕人,彷彿看到了我當年同學的身影,這就是踏上揚州回家的感覺。」
後來我看到一份資料,康熙三十五年(1969)編的《地方誌》,記載當時的台灣,曾隸屬於揚州管轄。我不禁歡喜,原來七十年來,我沒有離開過揚州。
記得是2015年四月,適...
作者序
【自序】佛教靠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我出生在戰亂的年代,生活雖然困難,但感謝父母給予我慈悲的性格,自小就愛護小動物,歡喜幫助別人。十二歲出家後,叢林專制嚴格的教育,養成我接受的個性,凡事不怕難、不怕苦。如今我九十三歲,出家八十多年,要說這一生,我想可以用「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十二個字來說明。
我畢生弘揚人間佛教,常以「人生三百歲」來自勉,為了佛教,永不休息;然而,世間因緣和合,老病死生是自然的現象,物質的肉體也會有故障需要維修的時候。二○一六年歲末,我因勞累過度以致腦部出血開刀,感謝高雄長庚醫院陳肇隆榮譽院長率領醫療團隊幫助,也感謝全球有緣人的祝福,得以恢復健康。這一生我以病為友、以忍為力,我並不感覺有什麼痛苦,只是有些不方便而已。我心無罣礙,自由自在,只有歡喜快樂。
在休養期間,弟子們告訴我《星雲大師全集》一出版就受到大家的喜愛,現在已經三刷了,但總計三百六十五本書的量體實在太龐大,不知道要從哪一本讀起。徒眾說,可否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主軸,從中選出數篇文章編輯成冊,做為他們行佛的依據準則。我一生說給別人聽的,寫給別人看的,也是我在做的,假如能夠對大眾有利益、對佛教有幫助,我自是樂見其成。聽主編蔡孟樺小姐說,已準備出版一本《我不是「呷教」的和尚》。
呷教,就是靠佛教吃飯。七十年前(一九四九),塵空法師從浙江普陀山託煮雲法師帶給我一封信,上面寫著:「現在我們佛教青年,要讓『佛教靠我』,不要有『我靠佛教』的想法。」他的這段話,深深影響了我。
是的,我希望佛教靠我,我不要靠佛教,也就是我不要做一個「呷教」的和尚。我自許做一個報恩的人,並且發願:我要給人,不希望人家給我。「佛教靠我」這句話,成為我心中的一盞明燈,經常這樣充電,甚至發光,增加了我的信心力量。
實在說,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我受益於三寶的恩惠,一生沒有見過學校,卻做了小學校長,在全世界建五所大學,獲得三十多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榮譽教授。我在五大洲建設三百間的道場,一千三百多名徒眾分別從事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種弘法事業,感謝大家對我提倡人間佛教的護持,佛教已經從明清的經懺佛教,成為二十一世紀給人接受的人間佛教。
本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信念,我以教為命,以眾為我,僅以此書《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供養十方讀者;若還要問我平生何所願?那就以「平安幸福照五洲」來祝福大家了。
是為序。
星雲 二○一九年二月
於佛光山開山寮
【自序】佛教靠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我出生在戰亂的年代,生活雖然困難,但感謝父母給予我慈悲的性格,自小就愛護小動物,歡喜幫助別人。十二歲出家後,叢林專制嚴格的教育,養成我接受的個性,凡事不怕難、不怕苦。如今我九十三歲,出家八十多年,要說這一生,我想可以用「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十二個字來說明。
我畢生弘揚人間佛教,常以「人生三百歲」來自勉,為了佛教,永不休息;然而,世間因緣和合,老病死生是自然的現象,物質的肉體也會有故障需要維修的時候。二○一六年歲末,我因勞累過度以致腦部出血開刀,感謝高雄...
目錄
【自序】
佛教靠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推薦序】
高希均、韓國瑜
【編者的話】
星雲大師的祝福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就人間的願力】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一)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倒轉逆境人生的心法──增長信仰的力量】
我的信仰歷程
我像一個和尚嗎?
我回味虛大師五十生日詩
生於憂患 長於困難 喜悅一生
【既爾功力必不唐捐──為人間多做一些事】
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
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些什麼創意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跋】
木有根,水有源:略述我的血脈與鄉土
【附錄】
《星雲大師全集》365冊書目一覽表
【自序】
佛教靠我──心中的一盞明燈
【推薦序】
高希均、韓國瑜
【編者的話】
星雲大師的祝福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就人間的願力】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一)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倒轉逆境人生的心法──增長信仰的力量】
我的信仰歷程
我像一個和尚嗎?
我回味虛大師五十生日詩
生於憂患 長於困難 喜悅一生
【既爾功力必不唐捐──為人間多做一些事】
我對佛教的寧靜革命
但開風氣不為師──我對佛教有些什麼創意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跋】
木有根,水有源:略述我的血脈與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