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因幾封寫給畢業生的信、給身心障礙兒子文文的信,在網路上不斷的被轉寄,讓陳律師除了正義的形象外,也漸漸被大家熟知其柔情與人文的一面。
★本書以書信形式為主,是一本感性、勵志的佳作。
★陳長文首部以書信形式寫下的深情關懷,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一本書。
天堂,不只是一個場所,而是一種情操、一種態度、一種期待。
給文文:讓所有的人都一起從你以及與你一樣的天使身上,學會愛人與被愛;只有這樣,
人生才不會是一粒飄盪的塵埃,而會是幸福的春天。
給畢業生: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
因為正直。所以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獻給大家:在德蕾莎修女的眼中,耶穌並不是冥想世界裡的「最高」,而是現實世界裡的「最苦」,她把世界有傷有苦的人,當成她心中的「主」來服侍,那真的是大愛的極致。
長期投入法制建設、關心人權及弱勢團體的陳長文,因幾封寫給畢業生、身心障礙兒子的信,在網路上不斷被轉寄,讓這位正義律師的柔情與人文關懷,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本書彙整這些感人文章,以及他為他心心念念的其他團體或個人在百忙中新撰的文字。全書以信為書,信中有信,是這個時代最撼動人心、最具啟發性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陳長文
一位長期投入法學教育、法治建設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關心兩岸問題的自由和平主義者。長期擔任紅十字會志工,現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積極投入人道服務、國際援助工作,關心人權議題及弱勢團體權益。著有《假設的同情》《法律人,你為什麼不爭氣?》(與羅智強合著)等書。
學歷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
‧台灣大學法律學士
經歷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兼執行合夥人
‧財團法人台北歐洲學校董事長
‧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中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財經法專題講座
‧中國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
章節試閱
〈代間的省思──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如果對比東西方對「畢業」一詞的用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所稱的「畢業」一詞,含有結束的意思,意謂著結束了一段學習的過程。但英文畢業典禮叫做commencement,則是「開始」的意思,意謂著即將展開新的人生。
我很喜歡後者積極進取的意謂,事實也是如此,表面上各位結束了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但實際上,各位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起始點。一個真正獨立的人生,即將在眼前展開。
可以想像,在這個邁向獨立的時刻,很多同學都會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戒慎甚至惶惑。要繼續升學?還是找工作?又找不找得到工作?按照常理,我應該針對同學的心情,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如何規畫畢業後的職場或留學生涯、加強自己的專業競爭力,諸如此類比較實用的觀念。
但轉念又想,這些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核心。而所謂的核心問題應是認識人生,並認識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因此,我想選擇「挫折」與「正直」這兩個觀念,來期勉大家。
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
第一個想要和大家談的觀念是:「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大家或許會覺得,不是該談怎麼成功嗎?怎麼先談起了挫折呢?這不是在唱衰大家嗎?不對,這不是唱衰,這是最大的祝福,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因為順境往往造就以後的逆境,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多年前,因為偶然的因緣,認識了罹患進行式肌肉萎縮症的朱仲祥;自幼失去雙親照顧、被醫生判定活不過二十歲的仲祥,身軀臠縮如同幼兒,喪失行走能力、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連寫字、按鍵盤都很困難。即便如此,每次看見他,卻總是保持著永遠的開朗,仲祥總是用熱愛生命地口吻說:「只要有呼吸,就有希望!」雖然仲祥在二○○一年離開人世,即便陷入這麼困難的處境,挫折仍沒有打倒他,仲祥精彩地、認真地、盡力地充實了屬於他的三十七年的人生功課。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把上天加諸在身體上的障礙,當成自憐自艾的理由,而是調整自己,更平實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如果,這群勇士面對自身如此巨大的肢體障礙,都能一任無悔地把每一個挫折當成人生功課,用心地去看待,絕不放棄、絕不退縮。那麼,我們這群手足俱健的人,又什麼理由在逆境來時俯首稱臣,在挫折面前放棄自我呢?
我看見一千個失敗的人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演講故事,據說,這個演講故事是杜撰的,實際上並沒這件事,但我覺得這個「杜撰」的故事,其實也很有趣,不妨當成「艾力生的外傳」來看,在這個據說是虛構的故事中說到,有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力生(Larry Ellison)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著在場的耶魯高材生說:「今天我看著我的前面,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我看到的事實上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力生,世界第二個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個退學生,你們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是比爾•蓋茲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不是。」
從表面看,在畢業典禮的場合講這樣的話似乎非常不適合。可是,各位用心去想,故事的本意當然不是如此,只是要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只是給我們一個基礎,我們要認識大學教育的侷限性。透過這段震撼有力的演講,不知道大家能否體會,「挫折」往往代表生命的「轉折」,生命總會在特別的地方轉彎,今時今刻的不順遂,往往是為自己人生一份特別的體驗,乃至於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
我要舉的另一個例子,則是我自己的。兩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了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三十億的款項。面對這樣重大的打擊,最簡單的選擇,其實是倒閉。但我們想到,事務所裡有五百位同仁,理律是大家的經濟依靠。而且,我們也必須對客戶負責。我們就想,理律絕不能倒下。於是我們開始了與客戶長達一個月的談判。這期間,幾度瀕臨談判破裂。代表理律和客戶談判賠償事宜的我,當時很能體會春秋時期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心情。後來終於達成協議,除了分期償還客戶,更協議將一部分的賠償轉為公益用途,這個協議一出,報紙寫了一篇社論,讚譽理律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能想到對社會的公益責任。
幾年過去,理律撐了過來,而且變得更堅強。我常回頭去想這件事,漸漸發現,那件當時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那次事件,我有機會更深層地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地思考人生意義,經歷那樣的挫折,會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現在的我,反而很同情那位捲款逃走的同事,他雖然得到三十億,卻失去了自己。也許他能永遠逍遙法外,但終究得惶惶惑惑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然審判了他。
說到這裡,我想告訴各位同學的是: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每每看到社會新聞中,許多人因為一時的挫折,自暴自棄、頹然迷思,甚至選擇結束生命,我都覺得很痛心,很多人只看到挫折的表象,就被擊倒了,也就因此失去機會發覺挫折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答案是正直
第二個想談的觀念則是,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我的答案很簡單:正直。法國大哲學家蒙田曾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正正派派作好一個人;最艱難的學識,莫過於懂得自自然然過好這一生。」
在談這個觀念之前,首先,容我鄭重地代表我們這一個世代,向各位致歉。為什麼要致歉呢?
容我流俗地以總統女婿趙建銘為例,其實,趙建銘犯的錯並不是特例,它反映社會各個層面價值偏差的總集。趙建銘,也不過就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貪念呢?我相信,他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不是一天之內就變黑的,轉汙的過程,是一連串、長時間的負面養成歷程。
首先,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他的父母親並沒有善盡教導之責,但更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趙建銘出身於一個知識菁英的家庭,父親曾當過學校校長。但這位「一校之長」卻和兒子一起捲涉進不堪聞問的貪瀆風暴中。這位校長,透過負面的身體實踐,等於自幼即灌輸子女以財富為唯一導向,而棄是非判斷於不顧的錯誤人生態度。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竟然曾是一位校長。它諷刺地示範了多麼巨大的荒謬。
其次,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是有問題的。醫學院畢業的趙建銘,以結果論,在求學過程中,已可被歸類為「佼佼者」。但這位佼佼者的學業表現與人格表現,卻可以完全地割裂開來、對立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只重視「專業的培養」,卻輕忽「人格的培養」,才會出現這種專業與人格割裂的矛盾現象。
其三,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出了問題。趙建銘因為成為總統女婿,接近權力核心,立心已偏的他,加倍地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當他身邊的人,並沒有表現出與他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選擇與他同流合汙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機會去檢驗自己行為的偏失。在媒體揭露的許多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共犯體的成形,其中牽涉了官員、企業主、醫界人士、律師等等,許許多多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點點滴滴都已顯示趙建銘之非,已非一人之非,而是環繞在他身邊所謂「上流階層」、「權力核心」的集體墮落。
社會中堅沒能捍衛社會價值,我只能說「慚愧!」
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處在和趙建銘相同的價值環境之中。沒有誠信的總統、接受不當利益的官員、以金錢疏通公務員的商人、對貪腐防杜消極失職的司法機關、以清流自居卻對貪腐噤聲不敢言的意見領袖……。在這巨大的負面氛圍下,要維持「正直」的本心,可以想見,在思想與內心上,要面對多大的挑戰。
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這一世代,要向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朋友道歉的緣故。我們這群自詡為「社會中堅」的群體,並沒有好好地捍衛正義與正直的社會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面對極大的誤導。就這一點來說,我只能說:慚愧!慚愧!慚愧!
但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一世代,也並不全都做了負面示範,還是有許多人,在他能力所及的人生範圍內,盡其本心地經營屬於他的正直人生。仍有不懼立委權威的海關官員、基層員警,忠於職務、堅守崗位;仍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敢於對抗權威,揭發不法;仍有一群大學教授,走出了校園的象牙塔,持續不輟地為挽回社會良知發聲;仍有一群司法人員,敢於向媚諂權力者的風氣,嗆言怒語;仍有心繫弱勢,集資集力為社會付出的企業人士……。換言之,這社會即便有負面的逆流在毀傷社會的正直善念,但正面的力量卻從不曾消退。套句李遠哲先生的名言:「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雖然這句話現在顯得有點諷刺)。事實上,這個社會向上與向下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拉扯著,像是一場拔河賽,向那一方擁靠,就看那一方的力量比較大。換言之,不管是對各位或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力量,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操諸在己。所差別者在於,我們這一世代選擇了那一個陣營,多已既定。但各位年輕朋友卻還沒有做出選擇,或者精確地說,還來得及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開始」的第一步,是無比重要的,因為當你選擇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正直路就容易多了,但若大家選擇的是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像趙建銘一樣,一步一步地錯下去,難以回頭。
不後悔的人生,關心無助靈魂
最近,我收到了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先生寫的「不後悔的人生」。這篇文章引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裡的情節。故事主角伊凡.伊列區直到「死前」,都可以算作「非常成功」,至少是那種他「自以為是」的成功!他做到令人欽羨的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聖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聰明伶俐,善於討好長官,立志要在官場裡出人頭地。出身貧苦的他,平步青雲、財富迅速累積、好不威風得意。
然而,這個「成功」的故事卻急轉而下,有一次當他掛窗簾的時候,竟從梯子跌下,從此臥病不起。臥病後,他才發現,正如他以往一般從沒有關心過別人一樣,身邊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
醫生毫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
同事知道他遭難後只想打探他遺下的空缺會讓誰升上,像禿鷹一般貪婪地等待著從他的不幸中得到好處。而以前的他也是一隻一模一樣的禿鷹。
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名利,以及與眾不同。但直到將死才發現,他從沒有得到過一件與人不同的東西,他從沒留下會讓人銘記在心的功勳,他一生的官運亨通、功成名就,都是只不過是「庸俗至極」的集合。他很想從頭來過。但上天已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大家會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第三個伊凡•伊列區呢?當臨到了和伊凡•伊列區同樣的最後人生,我們是否能泰然地告訴自己,我對自己的人生無愧?我曾運用我所擁有的力量,造福過自己所處的社會、關心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體諒過世界各個角落受苦受難的無助靈魂?
遇到人生十字路口,我們知道正確的路
伊凡.伊列區的故事,也警示大家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慎始」。在電影《女人香》中,奧斯卡影帝艾爾帕西諾飾演一位目盲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慷慨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那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用這句話來檢視伊凡.伊列區的人生,我相信,每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內心其實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確的,只是他一再給自己藉口,放任自己選擇那條容易但不正確的路,於是愈走愈錯、愈走愈遠。這樣的情形,也一樣可以用來檢驗前面所提的趙建銘的例子。當面對不正當的利益誘惑,第一次他選擇臣服在利益之下而扭曲應有的正直堅持,第二次、第三次……漸漸地他就愈走愈遠,也錯的愈來愈離譜。各位同學雖然才剛離開校園,程度不同的,其實也已走過好些個十字路口,同學們也該自問:在自己成長與學習階段,走到了各個十字路口之前,做了什麼樣的選擇?趙建銘的例子,又帶給大家什麼警惕呢?
心態尤其是重要的,一旦各位在心態的十字路上錯了這一步,之後的人生路就很難期待了。漸漸地就會讓自己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畏難擇易、去正取邪,惶惑地虛擲人生,終至不返。對於這最基礎的價值建立,同學們尤其要戒慎恐懼。例如,當各位出社會工作時,如果服務的公司要求自己作假帳,就代表那間公司根本不值得為他工作。雖然當下作出抗拒,會遭到很多的壓力與困難,但那些困難與壓力,將會引導你找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紅十字之父獻大愛,身影永留世人心中
接著,我想拿另一個人的例子與伊凡•伊列區作比較,那就是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先生,這位瑞士銀行家,當他路經蘇法利諾戰場,看到路上哀嚎垂死的士兵,他選擇留下來救傷援苦,這還不夠,他覺得自己一個人能力單薄,遂開始奔走四方,呼籲成立中立的救援組織,而為了獻身於這樣的大愛,他的銀行事業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落魄潦倒。可是,也因為他的努力卻使得至今傳承逾百年、濟扶無數苦難靈魂的紅十字會,就此誕生。
亨利•杜南剛好和伊凡•伊列區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當臨到人生的盡頭時,表面上功成名就的伊凡•伊列區,實際上一無所有;表面上一無所有的亨利•杜南,他的身影卻永遠永遠地留在世人的心中。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伊凡•伊列區,也可以是亨利•杜南。我們選擇當誰呢?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才可以無悔呢?我很希望各位同學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對於這封信,我抱著很深很深的期待。經常在報紙論壇投書的我,其實心中也有很大的挫折、很深的虧欠。相對於像白紙一般的你們,許多現在正掌握著權力,擔當社會中堅的上一代,是應該要感到羞愧的。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一直在做著許多令人痛心、不可思議的負面示範,扭曲了人性、扭曲了正直。經常對這些掌權者針砭疾呼的我,突然間非常的感慨,我想,他們的性格已經固化了吧,這許多的呼籲,都只能是狗吠火車。
這時我想,與其期待這些固化的人改變,也許更該期待還處在液化階段的各位,謹慎地抉擇人生、對待人生吧,這是我寫這封信的心情。
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所以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最後要再重複一遍,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
〈來自天使的信──每個名字,都是美麗的故事〉
還記得那一天
我還記得那一天。
春寒乍暖,陽光溫熙,是個好天氣。而我似乎不受天氣好壞的影響,一如往常地繁忙於公事。
當時還在擔任紅十字會秘書長的龍斌突然來電。電話中,龍斌興奮地說:「您一定會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的,上次會裡收到的那筆總額七十五萬美元的無名氏捐款,確有其款,銀行通知款項已入帳了。」我微微一楞,心中湧上了滿滿的喜悅和感謝。這是一份天使捎來的禮物。
龍斌形容著那份天使禮物,一個普通的標準西式信封,裡面夾寄了一張被白紙包覆著的一張支票。白紙上只簡單地寫著:捐款。那真是輕如羽翼的三張薄紙,卻是重若千鈞的禮物。我知道,當我們打開了這一封來自天使的鯉魚素書時,代表這世界上有許多苦難的人們,將會因此歡展幸福的微笑。那位無名天使並不把愛限框在自己與家人身上,更擴及了世界上更多有更急切需要的人,這一點,對一些經濟十分富裕的有錢人來說,我覺得更有特別重要的啟示意義,能力愈大,獻愛的責任就愈大。
結論:這世界是可愛的
我開始想,那是怎樣的一位天使,用著怎樣的心情,封藏了這一份用愛心編織的祝福。我想了無數的可能,但最後得出的是同樣的一個結論:「這世界是可愛的!」
這世界,一直有著許多「可愛」的地方,因為這世界一直有著許多「獻愛」的天使。有像教宗一樣的獻愛天使、有像德蕾莎修女一樣的獻愛天使、有在風災時捐出畢生積蓄的老榮民、也有像這次無名的獻愛天使,還有在座許許多多獻心獻力、力行博愛宏願的志工天使們。這世界的愛不曾間斷,只是許多人有時會忽視他的存在,特別是當人們忘了「獻愛」的時候。因為當我們忘了「愛他」,自然也就失去感受「他愛」的能力。
愛人與被愛的可能
這筆無名的捐款,最大的意義不在於數額,而在於,這份愛心,和其他許多數額也許不及,但愛心卻是等價的捐助者一樣,也與眾多竭心獻力,身體照顧弱勢同胞的紅十字會志工朋友一樣。這群高貴的天使,啟示了一種希望與可能。愛人的希望,被世界所愛的可能。
在紅十字會工作的這些年來,每年年末,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打開這一年的捐款名單,反覆地讀者上面列出來的名字,然後想像,這些人是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祝福、去期待這個世界。不管是一百、五百,還是五千、一萬,每一筆數字,都代表著一種對世界最深的關懷與不舍不棄。
有些人的名字,是十年如一日固定地地捐款名單上出現;有些人連名字都不留,只淡淡地寫著「無名氏」;有部分的人的名字是我認識的;更多人的名字是我不認識的;有一些人是社會有名望的公司大老闆;有一些人是平常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更有一些人,甚至自己有一餐沒一餐,卻硬擠出餘錢,幫助他人。
每個名字,都是美麗的故事
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個很美的故事、良善的故事,去想像、去揣度這些故事,是一件非常美好、也非常快樂的事。
特別是我常在紅十字會的捐助名單中,看到許多小額的陌生捐助者一樣,我會很感動於,他們可能本身也不富裕,卻仍是獻上了能力所及的愛。例如:去年聖誕前夕傳出的南亞嘯災,無論是企業界、學校機構或者社會民眾,全國有十六餘萬名的捐款者透過紅十字會以行動表達對世界的關懷,其中一名可愛的紀小妹妹捐上自己存了多年的零用錢;一位就職於新竹的林先生,動員親朋好友,共同出資印製文宣,呼籲更多人力與物力的投入等等,這些無法用言辭形容的愛心天使,讓世界因此散發了更大的光、更大的熱。
耶穌對我而言是何許人?
這些天使的光和熱,讓我想到德蕾莎修女的一首詩:
耶穌對我而言是何許人?
是饑餓的人,我們要餵養祂。
是受渴的人,我們要給祂水喝。
是赤裸的人,我們要給祂衣穿。
是無家可歸的人,我們要收容祂。
是患病的人,我們要醫治祂。
是孤獨的人,我們要愛祂。
是痲瘋病人,我們要洗滌祂的傷口。
是乞丐,我們要對祂微笑。
是嬰兒,我們要擁抱祂。
是盲者,我們要帶領祂。
是啞巴,我們要替祂發言。
是殘廢者,我們要攙扶祂。
是妓女,我們要使祂脫離險境,做祂的朋友。
是囚犯,我們要去探視祂。
是老年人,我們要服侍祂。
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或基督徒,也為這段詩句深深感動。在德蕾莎修女的眼中,耶穌,並不是冥想世界裡的「最高」,而是現實世界裡的「最苦」,她把世界有傷有苦的人,當成她心中的 主,來服侍,那真的是大悲大愛的極致。
我想將德蕾莎修女的這段詩句,獻給大家,也獻給那位不願具名的獻出鉅款的天使,他雖不願具名,但他的名,已永留在我們的心中。
〈代間的省思──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各位同學們,大家好:如果對比東西方對「畢業」一詞的用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所稱的「畢業」一詞,含有結束的意思,意謂著結束了一段學習的過程。但英文畢業典禮叫做commencement,則是「開始」的意思,意謂著即將展開新的人生。我很喜歡後者積極進取的意謂,事實也是如此,表面上各位結束了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但實際上,各位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起始點。一個真正獨立的人生,即將在眼前展開。 可以想像,在這個邁向獨立的時刻,很多同學都會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戒慎甚至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