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VIDEO 讓我們不要虛度此生,就從展開自我對抗的那一刻起──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經濟學人》2015首選好書 ◆比爾‧蓋茲 欽點人生必讀之書 ◆TED演講超過2,000,000次點閱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出版者週刊》《英國時代雜誌》《衛報》《英國觀點雜誌》等主流媒體一致推薦 「區別善與惡的界線不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也不在於社會階級和政黨之間,而是存在每個人心中。」(亞歷山大‧索忍尼辛)
我們一生都會處在自我對抗的局面裡,被要求同時具備兩種自我。學會如何在這兩種對抗中自處,將成為每個人的生命必修課題。
《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以觀點犀利、論述新穎的文字和TED高人氣演講撼動英美各界。布魯克斯在TED著名演說「你為了履歷成績,還是悼文中的美德而活?」讓我們重新思索,那個渴望成功、亟欲征服世界的自我,以及另一個以愛為先,以包容和寬恕為主軸的自我,該如何達到平衡?當傾盡全力想要征服世界的同時,人們如何回應內心深處良善的召喚?
深受本書感動,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推薦本書為必讀佳作,推崇書中品格典範者馬歇爾將軍的例子──他戰兵彪炳、舉世聞名,仍能保持虛懷若谷;及戰勝自我弱點的艾森豪總統、走過幽谷找回救贖的社會運動家多蘿西‧黛伊、服膺使命的前美國勞工部長珀金斯,及踏上黑人民權運動之路找到自我救贖的魯斯丁等人,他們都以謙卑的內在力量找回更好的自己,並逐步影響了世界。
布魯克斯提醒在這個以我為先,注重個人利益的時代,我們不該只為了享樂而活,更高聲疾呼,每個人都要努力戰勝自我,找到人生的真義。
延伸閱讀:
教育應該不一樣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發現天賦之旅
1%的力量
作者簡介:
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於耶魯大學任教,並在美國公共電視網節目《新聞時刻》(NewsHour)擔任評論員,也固定參與《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新聞面面觀》(All Things Considered)等節目。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社會性動物:愛、性格與成就的來源》、《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與《天堂路:我們是如何以未來式在當下過活》(On Paradise Drive:How We Live Now(And Always Have))。現居美國馬里蘭州。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心的靜修》、《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發現天賦之旅》、《一直在路上》、《慈悲‧覺醒‧每一天》、《敲醒你的財富能量》等書。 郭貞伶 畢業於政治大學心理系與哲研所,曾任職出版社多年,喜歡閱讀、文字、故事與探索真理,著有《回家》,譯有《駭客迷宮》、《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生命的自主權》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品格』超越國界,同時也超越時間。不論身在何處,『品格』在全球化中,是一個永不貶值的資產。」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必須要『自視甚渺』」。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值得你離開臉書、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的首選佳作。 ──《經濟學人》 本書告訴我們如何腳踏實地,逐步建立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 ──《華盛頓人》雜誌 擲地有聲,潛移默化、讓人再三回味。 ──英國《衛報》 他剴切力陳謙遜與德行的重要,又不時穿插字字珠璣的幽默見解,帶給讀者一場暢快淋漓的閱讀饗宴。 ──《出版者週刊》 本書選錄許多發揮道德韌性走過人生低谷的精采故事,告誡我們人生的意義不只是追求幸福而已,需認清人性的光輝才是最終的救贖。 ──《書單》 在這個盛行自拍、以自我為中心的年代,布魯克斯勸誡我們重拾克制欲念、放下我執並隨時自我警惕的古典情懷。 ──艾爾(Pico Iyer),《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傳遞出平靜、中庸之道與人性光輝,字裡行間透露作者在道德與精神層面的平衡論點,難能可貴。 ──格爾森(Michael Gerson),《華盛頓郵報》 對道德的渴求,並帶著哲學氣息的優雅,交織成這本刻劃深入,深具說服力的作品。 ──所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作者 以優雅易懂的文字、發自人性的深層呼喚,試圖喚醒人生當中最值得珍藏的寶藏。 ──波波娃(Maria Popova),蒐奇網Brain Pickings創辦人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者的話】品格:永不貶值的資產──推介布魯克斯的《品格》◎ 高希均 (一)「人生」三書 在西方社會,討論品格(Character)的書,當然不會比討論財富(Wealth)的書多;但是,每隔幾年,總有討論道德、人品、修養的書出現,受到士林推崇:如英國管理思想家韓第教授的《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天下文化,二○○七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天下文化,二○一二年),此刻我們又出版了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的新著:《品格》(The Road to Character)。這三本剛好可以在價值迷失的年代中,視為「人生三書」,引導讀者走向心靈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閱讀《紐約時報》,我最喜歡的專欄作家,正是比較保守派(Conservative)論點的布魯克斯與比較自由派(Liberal)論點的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謂「保守」與「自由」(有時被稱右派與左派),是泛指市場、政府與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布魯克斯在芝加哥大學讀歷史與經濟,又追隨過保守派大師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文章散見於美國重要的人文與社會思潮的雜誌,也是公共電視長期的評論家;即使不同意他的觀點,他的才思,一直受到很多人推崇。 (二)面對二條路 閱讀這本新著,「天下文化」的責任編輯首先摘要地告訴讀者: ˙讓我們不要「虛度此生」,就從展開「自我對抗」的那一刻起。 ˙人生有兩大追求,一是「履歷成績」,如事業、財富;二是「悼文成績」,在親人好友心中,你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履歷」要你以成就征服世界,「悼文」是以你的美德感動別人。 ˙在人生道路上,必須不斷問自己:追求成功之際,我該如何回應內心抉擇,無愧於人生? 就如大家熟知的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留下了一首當代傳誦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最後兩行是: 「我選擇人跡較少的一條路, 自此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十餘年來,我也寫過類似的話:人生有二本帳:私人小帳與社會大帳。人不能只有私人帳上財富累積,社會帳上則出現赤字。這就是小我與大我的平衡。 我也對企業家說:你們要攀登二座大山:前山是「利潤」之山;後者是「責任」之山。成功的登山者,在選擇上有先後,但最後的目標是要在後山山巔,向大家大聲宣布:我到達了責任之峰。 (三)西方品格之路 布魯克斯引述猶太牧師在《孤獨的信仰之人》一書中區分人類有二種人性中極端的本質── 亞當一號:成功是座右銘,追求「履歷表」的輝煌。 亞當二號:道德、慈善、關愛、救贖為主,令人懷念的「追悼文」自然會出現。 作者是在鼓吹亞當二號,人生應當要追求謙遜(Humility)。在最後一章作者歸納了十五項對謙遜的論述,為全書的精華,總結了發展高尚品格的方法。歸納來說:人首先要放棄「以我為先」(Big Me),確立道德生態:人生的目標為何?我是誰?本性是什麼?有哪些美德要培養?為什麼而活? 人不只是追求享樂,還要追求使命。人生的本質是道德,非享樂。人的本身有眾多缺陷,如:過度自信、對失敗合理化、所知不多、向慾望低頭等。 人即使有缺陷,但也有反省能力,也能辨識罪惡與羞愧,最後戰勝它;過程中常需外在力量:包括親友、傳統、制度、典範。對付缺陷,謙遜是最大美德。 一旦生活需求滿足,追求美德與對抗罪惡,就成為人生的主軸。人格(Character)在內心對抗過程中形成。人格者擁有穩定的承諾。 戰勝缺陷與罪惡的人,不一定會變得富有或出名,但會變得成熟(Mature)。唯有比昨日之我更好,才會成熟。成熟之人會向許多事情說「不」;而且不再迷惑,有原則、有堅持。 作者自謙地形容自己:生來就跟「膚淺」結緣,常因不斷拋出一些看法,顯得權威,使自己產生驕傲,甚至失去道德的約束。作者寫這本書,也正是提醒自己要如何擁有高尚的品格。 在當前充滿競爭的高科技世界中,能找到事業成功、品格高尚兼具的企業家嗎?大家都會想到美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兼有亞當一號與二號,不僅有「履歷表」的輝煌,日後更會有令人尊敬的「追悼文」。台灣的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是我立刻想到的另一個典範。 (四)東方君子之道 自中世紀以來,在西方的宗教與文化中,出現了不同的名稱來描述人的氣質與行為:聖徒人格、紳士人格、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人格、品格、風格、美德、道德……就是學習如何做人做事的規範。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天下文化,二○一四年)一書的「前論」中說明了這些精闢的道理: ˙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君子」。它是一個龐大民族文化整合中的 「最大公約數」;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這裡。 ˙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儒家對後世的遺囑:做君子。 那麼如何做「君子」呢?余先生列舉九項,我引述六項: 君子懷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知恥。 中國的「君子之道」與美國的「品格之路」相比,東方的文化底蘊及層面似乎更為深厚廣闊。 不論是選擇中國式或美國式孕育品格之路,這二條路不是反方向,也不是單行道;它們都會在「品格」那一站交集。 「品格」超越國界,同時也超越時間。不論身在何處,「品格」在全球化中,是一個永不貶值的資產。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名人推薦:「『品格』超越國界,同時也超越時間。不論身在何處,『品格』在全球化中,是一個永不貶值的資產。」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必須要『自視甚渺』」。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值得你離開臉書、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的首選佳作。 ──《經濟學人》 本書告訴我們如何腳踏實地,逐步建立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 ──《華盛頓人》雜誌 擲地有聲,潛移默化、讓人再三回味。 ──英國《衛報》 他剴切力陳謙遜...
章節試閱
第二章 服膺使命 引領珀金斯(Frances Perkins)踏入政壇的紐約州長史密斯(Al Smith)是她最崇敬的政治前輩。史密斯說一不二、平易近人、口若懸河又作風海派,讓珀金斯一躍成為政府要員,指派她進入產業委員會任職,規範整棟帝國大廈內的勞動條件。珀金斯的足跡遍及工業區,夾在精實幹練的工會幹部與意志堅定的資方高層中處理各種尖銳的爭議,用勇往直前到近乎橫衝直撞來描述她的當年勇也不為過。 從一○年代到二○年代長期在奧爾巴尼的工作經驗讓珀金斯有緣和小羅斯福總統共事。一開始,小羅斯福對珀金斯沒啥印象,珀金斯則覺得小羅斯福膚淺又自大。小羅斯福說話時習慣把頭往後仰,在他成為總統後,這個動作被視為帶來自信和樂觀的象徵,不過當還年輕氣盛的小羅斯福做出這個動作時,珀金斯只覺得這是輕蔑無禮的舉動。 小羅斯福謙卑、感激地接受他人協助這一點讓珀金斯給予高度評價,「我才了解偉大的宗教導師說『謙遜是最重要的美德』是什麼意思。」珀金斯事後提到:「如果你學不會這一點,上帝就會用讓你抬不起頭的方式施教。唯有謙遜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偉人,因為接受這些必要的協助讓小羅斯福開始懂得謙卑,讓他內在修為更為穩固,這才能讓他變成真正偉大的人。」 珀金斯是唯二待滿小羅斯福總統任期的政府高層官員,成為落實新政的主要推手之一,也是創辦社會安全體系的核心人物。 珀金斯終其一生都沒能好好享受私生活,直到一九五七年有一位年輕的勞動經濟學學者邀請她到康乃爾大學授課為止。這份工作的年薪達一萬美元,比她幾十年前在紐約州出任產業委員會的待遇好一點點,然而需要賺錢支應女兒治療精神疾病的開銷讓她別無選擇。 如果有機會看到她大學畢業紀念冊,你會看到一位嬌小可愛,有如拇指姑娘一樣的年輕女性,很難相信外貌這麼弱不禁風的女性居然能夠忍受那麼多的苦難──先生和女兒的精神疾病,在幾乎由男性主導的世界裡成為屹立不搖的女性領導者,還要在媒體負評連連的情況下,熬過數十年的政治角力。 珀金斯一方面是狂熱的自由派活躍份子,其特質與我們今日所熟知的沒有多大差別,但是她另一方面又把沉穩內斂、事緩則圓、清教徒特有的感性思維等傳統作風和劍及履及的性格巧妙結合,讓珀金斯在政經議題投射出提倡道德標準的保守派身影。她會在各種小處著眼,用自律對抗自我放縱和自得意滿,在彈劾案過後以迄人生終點的過程中,則用來抑制懷憂喪志的負面思緒。珀金斯的一板一眼與要言不煩讓她一直苦於私生活與公共關係,但是也因此讓她全心投入被召喚人生,用一生的時間推動偉大的志業。 與其說這是珀金斯所選擇的人生道路,倒不如說這是她不得不回應的召喚,只是接受召喚的人生未必都可以順遂地達成自我實現。為了接受召喚,珀金斯不惜拋下所有珍愛的一切,跳脫自我框架並放棄自我認同,只為了找出一個可以讓自己全心投入奉獻的理由。在此引用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寫於一九五二年的一段文字作結尾: 沒有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可以用一生的光陰完成的, 所以我們必須仰賴希望; 在片刻的歷史之窗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真、善、美, 所以我們必須倚賴信仰; 無論再怎麼崇高,沒有任何工作是可以靠一個人獨力完成的, 所以我們必須心存愛; 從人己不同的立場出發,沒有美德能得到一致性的認可, 所以我們必須仰賴最終的愛──學會寬恕與諒解。 戰勝自我 艾森豪在一九三三年達成戰爭學院史上最年輕畢業軍官的成就,旋即被派任為麥克阿瑟將軍的特別助理,隨後幾年都一直跟著麥克阿瑟將軍。 艾森豪在工作上認真盡責,會以上司的想法為念,設身處地替他們著想,並且在期限內有效率地達成任務,因此所有上司——包括麥克阿瑟在內——到了最後都讓艾森豪順利晉升。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艾森豪一生當中最大的挑戰,他壓抑自我情緒的能力讓他充分發揮專長,他從來不用英雄的浪漫情懷看待戰爭,而是把戰爭看成一項艱困卻必須承擔的責任。多年來的學習過程,讓艾森豪較不在意成為戰爭英雄的刺激感與魔幻魅力,反而更注重平凡無奇卻能確保戰爭勝果的關鍵事務,例如和不易共處的人維繫聯盟關係、打造充分的登陸艦艇實現兩棲搶灘的可能、確立後勤物流的體系運作順暢。 他會把戰勝的功勞歸給下屬,而在史上最受人矚目卻沒機會發表的演說中,也可以看出艾森豪早就準備好要將失敗的責任一肩扛起──艾森豪預計在諾曼第登陸作戰計畫失敗後發表的聲明稿上寫著:「我們發動的登陸作戰……失敗了。我必須把投入的軍力撤離戰場。會在此時此地發動攻擊,是我根據所有可取得的最充分資訊而做出的判斷,我方將士,包括空軍和海軍在內,都已經英勇地投入這場戰役,如果有任何關於登陸作戰的責難或是失誤之處,全都是我一個人該負起的責任。」, 有時候,生命本身就是一間完美的課堂。艾森豪從來就不是個機靈的人,但我們可以從兩個特質看出他成熟的一面,其一是他創造另一個自我的能力。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傾向呼應真實的自我,我們比較相信一個「真實的自我」才是最自然、最純正的自我,而且我們應該用誠實的態度呈現這個自我,而不是屈從外在壓力,替自己戴上面具。 艾森豪抱持不一樣的處世哲學,反倒認為改造精進才符合人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原始狀態出發,有些人性善,有些人性惡,這些本性都應該被修飾、被約束、被整建、被抑制、被塑造並經常被局限,而不是大剌剌地暴露在公眾面前。換句話說,個性是教養後的成果,真正的自我必須建立在本性之上,而不是每個人最初開始的原始狀態。 在公開場合,艾森豪總是展現出和藹可親、樂觀向上,甚至來自農村純樸男孩的樣貌。擔任總統時,只要有需要,他毫不介意用笨拙的演出讓外界低估他的智商,如果有利於推動心目中的計畫,他也會樂於展現拙於言辭的那一面。 艾森豪的簡樸是一種策略。 自持節度是建立在衝突無可避免的意識上。一方面帶有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卻又帶有最深層的懷疑,可以同時是亞當一號和亞當二號。 艾森豪天生就懂得這個道理,他說:「或許我真的就像風雨飄搖中的一艘船,但起碼還能夠在不停變換航道和大轉彎中穩住舵而不擱淺,並大致上依照原本設定的路線緩步向前,儘管中間過程既耗時又費力。」 自持節度的人知道自己沒辦法面面俱到。不同信念之間總會有相互對抗的張力,我們必須接受人生沒有單純又完美的事實,只能信奉某一種真理或價值。自持節度的人知道在公領域可達成的理想有限,不同情境下相互衝突的矛盾會讓我們無法擁有一個清澈透明的終極解決方案。 紀律能幫他們整合出一個完整的靈魂,既有熾烈的熱情,也要有冷靜的判斷力。他們對狂熱的行為採取懷疑的態度,一如他們知道不能放縱自己;他們不相信有勇無謀的直率,因為他們知道在政治的場域裡,失敗的損失往往比成功的效益來得嚴重,領導人做錯事的代價往往高於他們做對事帶來的效益,戒慎恐懼,知道無法全知才是智慧的基礎。 行經蔭谷 我想要回想過去的事情,回憶造物主賜給我的這一生。我想用「記憶中的人生」為題開始書寫,想要替我的人生寫下最值得記錄的事蹟——可是我竟然沒辦法做到這一點,我只能坐在那邊感謝主。上帝在好幾世紀前就來過人間,我告訴自己,這一生當中最幸運的,就是能在腦海中一直得到上帝的指引! 多蘿西‧戴伊(Dorothy Day)堅持自己激進份子的身份,會彎下身直視社會問題的根源。雖然辦了一份天主教的報紙,她卻依然熱烈擁抱個人主義的哲學信仰,力主每個人都是根據上帝形象創造而成的一個完整個體。身為個人主義的支持者,戴伊對所有大型組織抱持懷疑的態度,不論是大政府或是大公司,就連大型的慈善機構都不值得信任。 戴伊一直要求共事的同仁「自視甚渺」:就從你的生活周遭開始做起,設法滿足你身邊微不足道卻具體的需求,盡力抒解你工作場所的緊張關係,就從你眼前的對象開始,聞聲救苦。基於個人主義的原則,我們應該深切體認到簡單生活是每個人的義務,進而關心是否有機會對我們的兄弟姊妹伸出援手,不論歡喜悲傷都與之同在。 戴伊不但會離開自己舒適的住家前往庇護所和慈善之家探視,甚至會直接入駐慈善之家,和其他需要接受幫助的人住在一起。 有人認為聖人,或者是身體力行聖人教誨的人都過著一種比較超凡入聖的生活,實際上我們卻看見許多例子證明我們大多數人都比他們過得更無憂無慮。他們其實比我們更融入世間,為他們身邊的人承擔更多粗鄙的現實問題。 戴伊原本不具有入世的天性,她比較屬於作家冷眼旁觀、偏好遠離群體的性格,但是她卻強迫自己要跟人群站在一起,而且幾乎是每一天、無時無刻都要站在一起。 許多她服務的對象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是有酗酒的問題,發生爭執需要排解的情況更是家常便飯。來找戴伊的人可能很魯莽齷齪,也可能口沒遮攔,不過她還是會要求自己好好坐在桌旁,全神貫注對待眼前的這位訪客。就算眼前的訪客已經酩酊大醉、語無論次了,端坐的戴伊還是會待之以禮,專心傾聽。 當身邊的人都在歌頌自然、希望能順著人類天性而活時,戴伊認為人性本惡,必須要壓抑原始的本能才能得到救贖。 她曾經為文表示:「人必須要經過教養才能成長,必須摒棄人類天性中的惡習。如果要讓本惡的天性不再出亂子,信奉上帝是讓人改過自新的辦法,過程中難免要經歷不同的考驗,但是只要一個喜樂的念頭,不論是發自資質駑鈍還是心情鬱悶的人身上,都能夠讓我們的心靈有所成長。」 戴伊在精神面的追求從來不曾達到心如止水、能讓自己滿意的境界。 她用一生的時間一點一滴建立自己的內心世界,服務他人的工作讓她對自己更加篤定,這是年輕時的戴伊無法想像的結果。在經歷許多犧牲奉獻的工作,以及努力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付出之後,所有風波終將平息,否極泰來。亞當一號終究不如亞當二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孤寂的感受也總有終結的一天,用一輩子時間行經蔭谷、自我批判的最終,是福杯滿溢的感謝。 以我為先 大眾開始採納「以我為先」的心態,改變了大家對人性與人類生命樣貌的基本假設。若你的年紀不大於六十歲,你很可能一輩子活在哲學家泰勒(Charles Taylor)所謂的「忠於自我的文化」中。這個思維是建立在一個浪漫概念上:每個自我的核心,都有一個黃金形象。每個人天生具有良善的真實自我,值得你信任、諮詢與連結。你的個人感覺可以指引你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根據這個精神,你應該信任自我,而非懷疑它。你的欲望就像是內在神諭,告訴你什麼是對的、真實的。當你覺得內心和諧,你知道你做了對的事。 我們從自我戰鬥的舊傳統,進入自我解放與自我表現的新世界。我們不再從外在客觀的良善,尋找道德權威,而是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原始自我之中找到。我們根據個人的內在感覺,判斷對錯。我知道我做的是對的事,因為我覺得內心很和諧。 根據這個精神,你不會在你的自我裡找到罪惡,而是在外在的社會結構中找到,如種族主義、不平等,以及壓迫。要提升自我,你必須學會愛自己,忠於自己,不要懷疑自己,不要做自我掙扎。如同「歌舞青春」電影中某個角色唱出的,「答案全在我心中/我只要相信自己就好」。 這種以我為先的認知與文化轉變,因為經濟與科技變革而增強。所有的現代人都活在科技文化中。我不太相信,社交媒體會對我們的文化產生毀滅性的影響。沒有證據顯示,科技會導致人們脫離真實世界,活在虛假的網路世界裡。但資訊科技對道德生態產生了三種影響,使得以我為先的亞當一號本性更加膨脹,同時削弱了較為謙卑的亞當二號。 第一個影響是,人際溝通變得更快、更繁忙。我們更加難以聽見來自內心深處溫柔、安靜的聲音。人類需要時間,經過長時間的靜止,才能讓外在亞當安靜下來,聽見內在亞當的聲音。這些靜止與安靜的時刻,已經愈來愈稀有,因為我們動不動就伸手找智慧型手機。 第二個影響是,社交媒體創造了一個充斥自我指涉資訊的環境。人們擁有更多工具與機會,建構一種為自己量身訂做的文化與心理環境。現代的資訊科技使得家庭成員即使坐在同一個房間裡,仍可以各自盯著手中的螢幕,看不同的節目、電影或玩遊戲。 第三個影響是,社交媒體鼓吹一種播放式的個性。人類天生會尋求社會認同,同時害怕被孤立。社交網絡科技使我們投身於極度競爭的注意力世界裡,企圖爭取他人的注目,贏得最多的「讚」。人們有更多機會可自我推銷,彷彿就像名人一樣,管理自己的形象,用應用程式自拍各種照片,吸引眾人的目光與喜愛。社交媒體創造了一種文化,使每個人儼然成為品牌經理,運用臉書、推特、簡訊與Instagram,創造出一個偽裝愉快、有點過於活躍的外在自我,這個自我先是在小型社群裡出名,幸運的話,還能在社會上一夕爆紅。人們多多少少會拿自己和別人的精彩生活做比較,然後,當然免不了會感到自慚形穢。 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按照以我為先的概念,以及我們心中的黃金形象,建立了現在的道德生態。這個道德生態導致自戀與自我膨脹的風潮開始盛行,鼓勵我們聚焦於本性中亞當一號的那一面,同時忽略了亞當二號的內在世界。 要重獲平衡,重新發現亞當二號,培育值得讚頌的美德,我們可能需要回歸並遵從,那些被我們不經意拋在腦後的東西:我的人生該以什麼為目標?我是誰,我的本性是什麼?我該如何形塑我的本性,使它一天比一天好?哪些是最值得培育的美德?哪些是最該防備的缺陷?我該如何教養孩子,使他們明白自己的本質,並教給他們一套實用觀念,使他們知道如何在人格培育的漫漫長路上前進? 我把這些論點整理成一個清單,並簡要重述。這些論點形成一個謙遜準則,一個連貫一致的形象。它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以及為了什麼而活。 1. 我們不為快樂而活,而是為神聖性而活。我們每天都在尋找享樂,但在內心深處,人類天生擁有道德想像。人類想擁有的人生,不只是追求享樂,還要追求使命、正當性與美德。人類有責任隨著年歲增長,擁有更深厚的道德感。人生的本質是道德,而非享樂。 2. 人格培育的漫漫長路始於對本性的精確了解,而這個了解來自於意識到,我們是有缺陷的動物。我們天生有自私與過度自信的傾向。我們天生傾向把自己視為宇宙的中心,以為世上一切以我們為中心而運轉。 3. 儘管我們是有缺陷的動物,但同時擁有許多禮物。我們的內心是分裂的,令人害怕,又如此美好。我們會做罪惡的事,但也有能力辨識出罪惡的存在,為此感到羞愧,最後戰勝它。 4. 與自己的缺陷對抗時,謙遜是最大的美德。謙遜是意識到,在與自身的缺陷奮戰的過程中,你屬於弱勢的一方。謙遜是意識到,光靠你個人的才能,不足以應付你被賦予的任務。謙遜會提醒你,你並非宇宙的中心,你為一個更大的秩序而服務。 5. 驕傲是最主要的罪惡。它會導致我們的感受失真。驕傲使我們盲目,看不見本性的分裂,看不見自身的缺陷,並誤導我們看見一個比實際情況更好的自己。驕傲誘導我們誤以為,人生的劇本是自己寫出來的。 6. 生存的基本需求一旦獲得滿足,追求美德與對抗罪惡的掙扎,就成為人生的主軸。外在衝突再嚴重或戲劇化,也不如與自己的缺陷對抗來得激烈。向自私、偏見或不安等缺陷宣戰,可為人生帶來意義與形狀,這比登上外在的成功階梯更為重要。對抗罪惡與缺陷的目的不在於「獲勝」,因為我們不可能獲勝,真正的目的在於,使自己愈來愈懂得如何與罪惡和缺陷對抗。 7. 人格透過內在的對抗過程形成。在你與自己的弱點對戰的過程中,你的人格所涵蓋的性格、欲望與習慣,會逐漸成形。你會透過千百個微小的行為,包括自制、分享、服務、培養友情與文雅的享樂,變得更有紀律、更體貼,以及更懂得愛人。你可以在沒有任何人看見的時候,展現自我克制,藉此提升此核心部分。 8. 導致我們脫離正軌的都是短暫的渴求,例如慾望、恐懼、虛榮心與口腹之慾。所謂的人格可長久持續存在,例如勇氣、誠實、謙遜。追尋品格之人能夠長期遵循某個方向行事,長時間忠於某些人、某些理念與某些使命,不畏艱險。 9. 沒有任何人能獨力做到克己。光靠個人意志、理性、慈悲心與人格,無法確保我們可以一再擊敗自私、驕傲、貪婪與自欺。若你想透過與自己的對抗,獲得成長茁壯,你就必須接納來自外界的力量。你必須向外界借兵,藉此與內在的力量抗衡。我們與其他人一同與自己的內心奮戰,不分彼此。 10. 所有人最終都會因為恩典而被拯救。與缺陷的奮戰趨勢通常以U形曲線呈現。你先是因為受到打擊而脫離正軌,可能是因為失戀、失敗、生病、失業或命運的作弄。你進入前進─後退─前進的模式。在後退期,你要承認自己的需求,並放下身段。你開啟內心的空間,讓其他人進入。然後,恩典就會流入。這恩典可能化身為朋友與家人的愛,可能來自意料之外的陌生人的協助,或是來自神。不論以何種形式現身,它所傳達的訊息是相同的:你被接納了──感恩之情將盈滿你的靈魂,激起你想要服務與回饋的欲望。 11. 要擊敗弱點,通常要先使自我安靜下來。唯有使自我安靜下來,使自我發出的喧嘩聲沉寂下來,你才能看清這個世界。與缺陷的奮戰需要謙讓的性格,也就是緘默、虛心、服從某個更大的力量,以及敬畏與讚美的能力。 12. 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遠超出我們的理解,而每個人的腦力非常有限。謙卑的人擁有敏銳的歷史意識。他以感激的心承接一切,包括族人的智慧、行為準則,以及各種天生的感受。這些先人留下的資產,可供我們在緊急狀況時隨時取用,提供我們實用的提示,告訴我們在各種情況下該採取哪些行為,同時鼓勵我們養成符合美德的習慣。 13. 唯有以天職為主軸的人生,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若你工作的目的是為自己服務,你會發現,你的抱負與期待永遠難以實現,而你也永遠得不到滿足。若你試著服務社群,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對你的感激夠不夠多。向內在尋找熱情,無法幫助你找到天職。唯有向外在追問,生命要我們做些什麼,你才能找到你的天職。你天生熱愛從事的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 14. 最優秀的領導者,會順著人類的本性而行,而非反其道而行。他知道自己就和追隨者一樣,有時可能會表現出自私、小心眼與自欺的行為。因此,他偏好卑微與穩健、而非崇高與英雄式的作風。只要制度的基礎是穩固的,他寧可進行持續、逐步、漸進式的改變,而不要進行激烈與突然的改變。相較於所有正確的決策累積出來的獲益,他知道錯誤的決策所造成的負面風險,其影響更大。因此,明智的領導者是組織的管家,努力讓組織變得比原來更好一些。 15. 成功戰勝缺陷與罪惡的人,不會因此變得更富有或更出名,但會變得更成熟。成熟是無法比較的。比別人更擅長於某件事,無法使你變得成熟。唯有當你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你才會變得更成熟。成熟的人內心已經從支離破碎的狀態,轉變為擁有中心思想的狀態;他已經通過了焦慮不安的關卡,對人生的意義的使命不再迷惑。成熟的人做決定時,不會因為支持者或詆毀者的正面與負面反應,而受影響,因為他有一套穩固的決策標準,知道什麼才是對的。
第二章 服膺使命 引領珀金斯(Frances Perkins)踏入政壇的紐約州長史密斯(Al Smith)是她最崇敬的政治前輩。史密斯說一不二、平易近人、口若懸河又作風海派,讓珀金斯一躍成為政府要員,指派她進入產業委員會任職,規範整棟帝國大廈內的勞動條件。珀金斯的足跡遍及工業區,夾在精實幹練的工會幹部與意志堅定的資方高層中處理各種尖銳的爭議,用勇往直前到近乎橫衝直撞來描述她的當年勇也不為過。 從一○年代到二○年代長期在奧爾巴尼的工作經驗讓珀金斯有緣和小羅斯福總統共事。一開始,小羅斯福對珀金斯沒啥印象,珀金斯則覺得小羅斯...
推薦序
【推薦序】沒有完美之人,我們都要自視甚渺◎嚴長壽 我們的一生,會遇上許多選擇的時刻,當我們的生命經驗愈豐富,與真實世界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接觸,就會產生異於平常的體會及感動。 大衛‧布魯克斯在《品格》一書中描繪的主角生來並非十全十美,每個人的品格亦非完美無缺,可貴的是,我們在生命歷程中總有機會發掘自己,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呼應自己心靈的召喚,更能靠著個人修為達成新的使命。這就是書中所闡述的亞當二號(註)──為了別人而非自己──被激發的過程。 書中舉出美國前勞工部長珀金斯(Frances Perkins)的例子:珀金斯出身良好,更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她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她與熱衷慈善的貴婦人下午茶之時,遭遇附近三角工廠的火災事件,就此改變了她的志向,終生為勞工權益奮戰;而有些人窮其一生不斷面對內心的掙扎,如書中所述,為了黑人權益挑戰當局權威的魯斯丁(Bayard Rustin),他個性極為矛盾,內心總為了自己不可控制的一面痛苦不已,當他的處事態度漸漸走向成熟之後,才發現自己或許不適合擔任社會運動的第一線工作,反而退居幕後,轉為成就他人的重要推手(如後來的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 這讓我非常有感觸。當我們從事公益活動之時,我也時常提醒同仁──「慈善與傲慢是一對雙胞胎」、「服務的人必須自視卑微,時時刻刻檢視自己是否流露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當我們做任何事情,謙遜應是最重要的美德。我們知道,公益平台不只是一個幫助弱勢的場所,更是讓有能力的人可以付出和奉獻的地方。 在《教育應該不一樣》中,我曾提出,我們每個人都該自我約束、明辨是非,尤其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要更小心的為自己所說的話及行為負責,如本書作者意識到「以我為先」的高姿態已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們的社會常常會不自覺的造神,往往忽略了每個人內心都有亞當一號(履歷表的成績)和亞當二號(追悼文中的美德),一個是只想成就自己、讓生活更優渥的私心,另一種卻可能放棄自己的欲望,甚至願意投入有生之年未必能完成的事業當中。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提醒別人,我們更必須要「自視甚渺」。 (本文作者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註:布魯克斯引用猶太神學家斯洛維奇克(Joseph Soloveitchik)一九六五年著《孤獨的信仰之人》,提出人類同時具有兩種互斥的本質──亞當一號與亞當二號。
【推薦序】沒有完美之人,我們都要自視甚渺◎嚴長壽 我們的一生,會遇上許多選擇的時刻,當我們的生命經驗愈豐富,與真實世界有更多不同面向的接觸,就會產生異於平常的體會及感動。 大衛‧布魯克斯在《品格》一書中描繪的主角生來並非十全十美,每個人的品格亦非完美無缺,可貴的是,我們在生命歷程中總有機會發掘自己,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呼應自己心靈的召喚,更能靠著個人修為達成新的使命。這就是書中所闡述的亞當二號(註)──為了別人而非自己──被激發的過程。 書中舉出美國前勞工部長珀金斯(Frances Perkins)的例子:珀金斯...
作者序
【前言】亞當二號 我這陣子一直在思考履歷跟悼文的差異。履歷是你一生的簡歷,上面包括你在職場運用的技能,對自身之外的成就能做出哪些貢獻等等,悼文的意涵就更深刻了,是你在喪禮時會讓人感念、只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德行──不論你是仁慈、勇敢、誠實或是意志堅定的人,也不論你和其他人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口頭上表示悼文比履歷來得重要,但是我得承認在我人生大多數的歲月裡,我花在後者的時間遠比前者來得多很多,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也是履歷導向多過悼文導向,就連一般公眾的談論話題也不例外──看看雜誌上教你如何自我提升的小撇步,或是非文學類暢銷書籍的榜單就能略知一二。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清楚知道要如何追求職場成就,卻不十分明瞭要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 其中一本促使我思考上述兩種德行差異的作品是斯洛維奇克(Joseph Soloveitchik)在一九六五年所著《孤獨的信仰之人》(Lonely Man of Faith),他注意到〈創世紀〉當中二元對立的起源,認為這反應出我們人類同時具有兩種互斥的本質,並稱之為亞當一號與亞當二號。 如果用比較現代化的方式詮釋斯洛維奇克的說法,亞當一號代表職涯導向,人類本質具有企圖心的那一面。亞當一號是外顯在履歷上的亞當,渴望建造、開創、發現新的事物,追求擁有更高的地位,贏得光榮的勝利。 亞當二號則是內在的亞當,希望能更明確地充實道德情操。亞當二號追求內心平靜的境界,對於是非對錯有不用多加說明的堅定信念──而且他不只渴望能做好事,更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個好人。亞當二號希望擁有親密的情感,願意為他人自我犧牲,身體力行不驗自明的真理;他希望內心豐富的靈魂能夠掌握好生命的方向盤,無愧於人生一場。 亞當一號想要征服世界,亞當二號想要聽從為世界奉獻的呼喚;亞當一號充滿創意,會對自己的成就志得意滿,亞當二號卻有可能為了奉獻而放棄世俗的功名利祿。亞當一號關心事情運作的原理,亞當二號在意事物存在的緣由,以及人生在世到底所為何來。 斯洛維奇克認為我們一生就是在這兩種矛盾型態的亞當中進行拉扯,因為外在、盛氣凌人的亞當與內在謙遜的亞當沒辦法水乳交融。我們一生都會處在自我對抗的局面裡,被要求同時具備兩種性格,而學會如何在兩種特質對抗的張力中雍容自處,也就成為我們人生的必修課題。 狡獪的動物 我們的文化有助於亞當一號──外在亞當的成長,卻忽略了亞當二號的存在。我們的社會鼓勵我們多多思考如何擁有了不起的職場生涯,卻使我們大多數人對於如何培育內在生命的課題無言以對。追求成功的競爭和對勝利的渴求是如此激烈,反而使得這一切成為掏空我們的過程;消費市場鼓勵我們依據功利主義斤斤計較的方式生活,讓我們滿腦子只要想著如何滿足自己的渴望,卻不顧及日常生活各種決定背後牽涉的道德評價。 如果你只具有亞當一號的性格,你就會變成一隻狡獪的動物,花招百出、以自我為中心,能夠摸透所有的遊戲規則,甚至把所有事情都變成一場遊戲。如果這就是你所擁有的一切,你會花很多時間磨練專業技能,但是你不會知道生命意義的根源所在,你也不知道該如何貢獻自己的專才,分不出哪種職業生涯最有意義、最有發展空間。多年以後,你會發現自己內心深處仍舊一片荒蕪;雖然你這輩子都會忙個不停,但是因為你無法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與終極價值,所以在隱約之中總會感到焦慮。 這本書主要談論亞當二號,探討某些人究竟如何發展出高尚的人格,是好幾世紀以來人類通用的一種心性,可以用來建立鋼鐵般的意志,培養隨遇而安的心態。老實說,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替我自己的靈魂找到出口。
【前言】亞當二號 我這陣子一直在思考履歷跟悼文的差異。履歷是你一生的簡歷,上面包括你在職場運用的技能,對自身之外的成就能做出哪些貢獻等等,悼文的意涵就更深刻了,是你在喪禮時會讓人感念、只存在於你內心深處的德行──不論你是仁慈、勇敢、誠實或是意志堅定的人,也不論你和其他人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口頭上表示悼文比履歷來得重要,但是我得承認在我人生大多數的歲月裡,我花在後者的時間遠比前者來得多很多,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也是履歷導向多過悼文導向,就連一般公眾的談論話題也不例外──看看雜誌...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品格:永不貶值的資產 ◎ 高希均 推薦序 沒有完美之人,我們都要自視甚渺 ◎ 嚴長壽 前言 亞當二號 第一章 轉變 第二章 服膺使命 第三章 戰勝自我 第四章 行經蔭谷 第五章 精益求精 第六章 尊嚴 第七章 愛 第八章 有序之愛 第九章 自我檢視 第十章 以我為先 謝辭
出版者的話 品格:永不貶值的資產 ◎ 高希均 推薦序 沒有完美之人,我們都要自視甚渺 ◎ 嚴長壽 前言 亞當二號 第一章 轉變 第二章 服膺使命 第三章 戰勝自我 第四章 行經蔭谷 第五章 精益求精 第六章 尊嚴 第七章 愛 第八章 有序之愛 第九章 自我檢視 第十章 以我為先 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