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文建會文學好書推廣
在一座平凡貧困的小農村裡,
村民的善良品德有如螢火蟲的亮光,
照亮他們安分守己、勤奮、力克困窘的生活軌跡。
在幽暗的時代角落,他們默默散發出人性的光芒,
正如「螢」字身上所帶著的兩把「火」,
一把點燃了「生存的本能」,
一把照亮了「生命的希望」。
這本書跨越一世紀的時空背景,它是鄉下人的故事,也是你我共同的歷史。
在時光隧道中,我們看見都會之外的台灣圖像、早年農村生活的困頓;看見鄉下人的勤勞、誠實、樂天知命……;看見社會民俗、信仰、家庭關係、婚喪……等鄉土文化;同時反映出台灣自日據時代之後一世紀間的社會、文化及經濟變遷,也讓我們發現幽暗中的亮光、卑微中人性珍貴的資產。
那個世代,小人物有大貢獻,目不識丁的庶民培育了高學歷的子孫,卑微農民為台灣經濟奇蹟打下了起飛的根基。
那個年代,不分省籍,很多人歷經貧困的黑色歲月;同時,很多小孩雖然家貧,也能夠享有童年趣事。
置身處於幽暗中,才能看見螢火蟲的亮光。書中卑微平凡的鄉下人一生所展現的勤奮、善良、安分守己,更讓人見識到了微小中的偉大!看見了這些基層人們一生恆久的誠實本質,以及不怨天尤人的素行!是多麼珍貴的人性光芒!
本書特色
書中卑微平凡的鄉下人一生所展現的勤奮、善良、安分守己,更讓人見識到了微小中的偉大!看見了這些基層人們一生恆久的誠實本質,以及不怨天尤人的素行!是多麼珍貴的人性光芒!
作者簡介:
劉玉梅(筆名:多米)
1950年生於彰化縣二林鎮。
1963年彰化縣新生國小畢業。
1966年彰化縣二林初中畢業。
1969年彰化女中高中部畢業。
1973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小時候家裡沒有米吃,希望世界上有好多米,人類永遠不必挨餓。
青少年時期努力走過求學的路程。
在花甲之年緬懷昔時在田埂邊讀書的精神,謹利用工作之餘寫下這份文集,希望農家的誠樸激起承先啟後的迴響。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ellacrystal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書籍推薦人
前國立交通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郭志華
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長、保健營養系主任/謝明哲
名人推薦:書籍推薦人
前國立交通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郭志華
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長、保健營養系主任/謝明哲
章節試閱
安分守己、樂天知命的農夫
我的父親三歲喪父,生母再嫁,五歲就能下田幫忙,十歲就必須開始到處打零工貼補家用,甚麼地方有工作都去做,終其一生都很勤勞。
緊鄰我們家後院的鄰居阿月大嬸婆常對家母說:「阿望仔有夠骨力!看伊自小漢話毋濟,攏係歸工咧拍拚,毋論係擱卡寒卡熱、透大風、落大雨,伊逐工攏係透早天猶昧光着起床出門做工課;若到熱天,家己園的西瓜若直欲熟的時陣,暝時嘛着睏佇西瓜寮顧西瓜!」(阿望好勤勞,看他從小話不多,整天都是很打拚,不論天氣多冷多熱、刮大風、下大雨,他每天都一大早天還未亮就起床出門工作,到夏天的時候,自己的田裡西瓜如果快成熟的時候,晚上也要睡在西瓜寮看顧西瓜!)
家母總是回答說:「係啊,伊有影足有呷鹹酸苦汫的精神,歸日透早天光做甲天烏;嘸過莊仔裡若有賣藥仔團來做布袋戲的時陣,伊足愛去看,伊佮逐家仝款,攏講布袋戲真趣味!」(是啊,他真地很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每天由清早工作到天黑;不過他和大家一樣,認為布袋戲很有趣,村裡若有賣藥團來表演布袋戲的時候,他很愛去看!)
我有兩位嫂嫂是同村莊的人,兩位親家公都曾經這樣說過:「阿望仔係一个好親家,做人足忠厚,嘸捌看伊佮人寃家,嘛嘸捌聽伊踮佇後壁講別人的歹話,阮遮邊後頭厝若穡頭卡無閒,他攏卡緊叫阮查某囡、囝婿逗陣轉來逗腳手!」(阿望是個好親家,人很忠厚,不曾聽他與人吵架,也不曾聽他在背後說人壞話,我們這邊娘家農事比較忙的時候,他都趕快叫我女兒、女婿一同回娘家來幫忙!)
家母常常對我們兄弟姊妹說:「恁阿爸一世人呷歹、穿歹,逐工做牛做馬,歸日無閒促促,活欲做死,攏嘸捌怨歎伊歹命,有時陣擱會通聽着伊那咧做工課那咧唱歌!伊上界大的向望係成養一陣囝子大漢親像人!」(你們的父親一輩子沒得吃好、沒得穿好,每天像牛馬一樣辛勞,整日忙碌,拚命工作,從不曾抱怨他命苦,有時還聽到他一邊工作一邊唱歌!他最大的指望就是養育孩子們長大之後能夠像別人一樣有所成就!)
我所認識的父親,每天很早起床,很早休息,整天勞動,喜歡一邊工作一邊唱歌。只是很慚愧,我從來不知道他所唱的歌是甚麼歌名?甚麼曲名?
他一生節儉,經濟改善之後,他也一樣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日常三餐一條魚、一鍋飯之外,別無它求。村中的伯伯、叔叔們後來常常結伴集體包遊覽車到外地旅遊或到廟宇拜拜,父親從來不曾參加。他年紀大了不再下田工作,常常拿著釣竿獨自在住家門前的河邊一邊釣魚,一邊哼著歌曲,自得其樂。他不認識字,話不多,但是常常有鄰居上門來找他聊天,偶爾會聽到他簡單幾句幽默的話,逗得大家樂哈哈;他也常為鄰居排解爭執。
記得大概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在我們家砂崙地挑水澆地瓜,我跟他去拔草,正好碰到旁邊緊鄰的阿發叔和阿明叔也在耕作,他們兩個因為田地界線正在互相指控對方越界,雙方爭執不下,越吵越大聲。
看到大人吵架,我很害怕!父親停下工作為他們調解,我也怯怯地跟去旁觀。父親帶著水壺和碗走過去(那時候喝水都是用飯碗),一邊先後為兩位叔叔各遞上開水,一邊說道:
「阿發啊!阿明啊!日頭足大,請逐家來歇睏一下!嘛請逐家慢且生氣,先聽阮講幾句話!咱逐家攏係甘苦的做穡人,做幾分仔薄砂仔地來飼某囝,雖然逐家嘸係踮佇仝一个莊頭,嘸過咱的田園即爾近,逐家做伙做工課即爾久,逐家攏嘛係算真有緣,嘛若親像兄弟仔!」(阿發啊!阿明啊!太陽好大,大家來休息一下子……也請大家暫且別生氣,先聽我說幾句話!我們大家都是辛苦的種田人,耕幾分微薄的砂地來養家活口,雖然大家沒有住在同一村落,不過我們的田地這麼相近,一起工作這麼久,也算是很有緣,大家也像兄弟一樣!)
「講實在ㄟ,田園加爭着幾寸闊,嘛毋通提著真濟來呷,若係退讓幾寸闊,嘛昧失去啥覓,咱逐家攏係愛看天即有通呷!咱攏會知影,若毋雨水,擱再卡大的田園,逐家仝款嘛係歹收成!」(說實話,田地多爭得幾寸寬,也不能夠拿到很多東西來吃,假如退讓幾寸寬,也不會失去甚麼,大家全都要看老天才有得吃!我們都知道,若沒有雨水,再大的田地,大家還是一樣歉收!)
「人咧做,天咧喬,也著天,也著人!恁講對嘸對?咱攏係愛天地照顧,咱逐家嘛係愛相照顧!咱逐家來參詳,一人退一步,留一條路出來逐家通行,按呢敢嘸係卡好咧?」(人在做,天在決定,需要天,也需要人!你們說對不對?我們都須要天地照顧,也須要大家互相照顧。容我們大家來商量,各自退一步,留一條路出來大家可以走!這樣是否比較好呢?)
在我的記憶中,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父親說那麼多話,他的聲音溫和,但是很有力量。之後數十年,都不曾再聽到阿發叔和阿明叔為田界起爭執。看到父親成功化解一場紛爭,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父親秉性溫和,平常也是慈祥的父親,而且不囉嗦,但是孩子們如果做錯事,他的處罰絕對嚴厲。他要求孩子們要勤勞,以下幾句話是他最常對我們兄弟姐妹們說的生活規範:
「骨力做,才趁會著好運。」(人要努力做事,遇到好運氣來臨時才能夠掌握。)
「做牛著拖,做人著磨。」(做牛要拖犁,做人要勞苦,都是天經地義的。)
「骨力食力,貧憚吞瀾。」(努力工作的人有飯吃,懶惰的人只有吞口水。)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很強調不能坐視身旁有人在忙碌而不協助,他常常對我們說:「若看着厝內底有人咧毋閒,咱逐家攏嘛係着卡緊出力逗腳手!」(如果看到家裡有人忙著,大家都應該要趕快盡力幫忙!)
所以他自己每天下田回家之後,仍然與家母分工合作,擔起很多家務。而從小我們一起去田裡工作回來,換下汗水濕透的衣物,我必須馬上幫忙清洗,不能留給母親一個人辛苦。
記得有一次黑面仔弟弟放學回家,母親正在搬一捆很重的木材要拿進廚房當晚餐的柴火,弟弟沒有立即幫忙,被父親處罰自動抄寫學校當日教的一課國文一百遍。父親他不識字,可能也不容易判斷弟弟是否真正完成抄寫一百遍。但是,父親一向告訴孩子們:「做人老實係真重要」,他自己日常恭身力行誠實做人做事;弟弟謹遵教誨,埋首抄寫數小時,連標點符號都不敢遺漏!
父親也規定我們兄弟姐妹對長輩要有禮貌,要與人和睦相處。我小時候有一次和鄰居打架,被人告狀,父親把我綁在電線桿上,打得很慘。四哥放牛的時候貪玩,我們家的牛和別人家的牛打架,別人家的牛斷了一隻角,哥哥被父親狠狠地修理一頓。
我們兄弟姐妹都領教過父親嚴格的一面,但是沒有人曾經有任何一句怨言,因為受罰有理!
安分守己、樂天知命的農夫
我的父親三歲喪父,生母再嫁,五歲就能下田幫忙,十歲就必須開始到處打零工貼補家用,甚麼地方有工作都去做,終其一生都很勤勞。
緊鄰我們家後院的鄰居阿月大嬸婆常對家母說:「阿望仔有夠骨力!看伊自小漢話毋濟,攏係歸工咧拍拚,毋論係擱卡寒卡熱、透大風、落大雨,伊逐工攏係透早天猶昧光着起床出門做工課;若到熱天,家己園的西瓜若直欲熟的時陣,暝時嘛着睏佇西瓜寮顧西瓜!」(阿望好勤勞,看他從小話不多,整天都是很打拚,不論天氣多冷多熱、刮大風、下大雨,他每天都一大早天還未亮就起床出門工作,到...
作者序
作者序 一樣的藍天,不一樣的故事
我出生長大的地方,以前是個極為貧窮且落後的小農村。村莊內與父親同輩的鄉親們,度過勞苦困頓的前大半生,他們讓我看見了微小中的偉大。自從大學畢業之後,為他們寫紀錄的意念種子,早已落在我的心田深處,而終於真正萌芽並付諸行動的助力,其主要之來源有二:首先是緣起於對家鄉一些新現象的感觸。再者則要感謝台灣文學國寶葉石濤先生的啟發。
近幾年回鄉訪親,常常聽到有幾位與我同輩的先生和太太,每天聚集於牌桌,一起打麻將、賭博、不務農事。這種現象讓這個自小看到鄉親們終日辛勞的我十分不解。另外又看到一些十餘歲的孩子們,不知幫忙農事,整日沉迷於電玩、電腦、上網、線上遊戲等而臉色蒼白;所謂的啃老族(沒有工作、吃喝仰賴長輩供應之輩)、麵龜族(長得白白胖胖、身上肌肉捏起來柔軟如麵龜者)、宅男宅女(整天窩在家裡不出門之眾)……等等都會區的奇怪現象,也悄悄地蔓延到鄉村鄰里,實在讓人憂心!
我有個多年的心願,希望晚輩的孩子們能夠經由長輩們所經歷過的苦,看到自己的幸福而更懂得惜福、更加珍愛生命、體恤親人、積極迎接每一天。但是,今日不分城鄉,大多數人都過著經濟無缺的生活,如何讓年輕人了解祖先在和他們同樣的十幾歲少年時,已然歷經多少風霜?如何讓他們體會長輩們的大半生是何等終日勞苦工作,尚且不足以取得溫飽的困窘?他們如何能夠知道自己今日正享受著祖先的餘蔭?
當我正思索著以系統文字代替片段的口述之時,外子的朋友(詩人李彥)送來一本由高雄市文獻委員會於二○○二年編印的《葉石濤訪問紀錄》。當年葉大師在接受時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張守真教授的訪問紀錄中,曾說:「台灣人所書寫的文學如果不是寫實的,就不足反應台灣人的悲慘生活狀況…… 很多人在工廠工作、很多農民為了生活在打拚,為何不寫?」
這些話,鏗鏘有聲地驚醒了我,「把當年農村的困苦生活與積極奮鬥的精神寫下來」的心願,沒有藉口再繼續拖延了!
* * *
本書除了力求寫實之外,同時兼顧文學創意。為了敘述的張力,以第一人稱敘述,文中這個「我」代表著廣泛與我同輩的農村朋友,打拚的農夫(父親)和力克艱困的農婦(母親)泛指村中的長輩鄉親們。他們多數生於一九○○年間,歿於二○○○年左右。在這百年之間,重要紀事年表包括: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台灣值日據時代;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九二九年,全世界陷入經濟大蕭條;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全面從大陸撤退至台灣;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臺灣省政府公告舊臺幣四萬圓折合兌新臺幣一圓;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逼退出聯合國。這些中外歷史事件,對於人民的生活都產生重大的結構性影響。
台灣在日據時代和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的數年間,「窮苦」是一般家庭共同的現象。而當時生活最淒慘且最多數的族群就是農人。另外,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百萬軍或官民中,也有一部份,如文中蕭叔叔之類的「單身軍人」,他們離鄉背井、天倫夢斷,也是相當艱苦的底層人物。
他們都是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他們當年的日子,可以說那簡直不是人過的生活,更活像是一條蟲!但是,他們不是一般的蟲,是成羣發光的「火金姑/螢火蟲」。在時代幽暗的角落,他們默默散發出人性的光芒,正如「螢」字身上所帶著的兩把「火」,一把點燃了「生存的本能」,一把照亮了「生命的希望」。如果不是置身處於幽暗中,便看不見螢火蟲的亮光;如果不是經過長久艱苦和困窘的生活琢磨,便看不見這些基層的人們一生恆久的誠實本質以及不怨天尤人的素行,是多麼難得的高尚品德!是多麼珍貴的人性光芒!
* * *
在寫稿的過程中,好像陪伴著鄉親長輩們重新活過一次,腦海中經常浮現他們彎著腰、低著頭、專注工作的身影,很為他們所承受過的勞苦心疼,也難免感覺有些落寞。在即將完稿不久之前,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一部舊電影:《Seven Years in Tibet》,譯名《火線大逃亡》。影片中有一小段對話讓我豁然開朗,心中的鬱悶也意外獲得了釋放。
片中的少年達賴喇嘛問男主角亨利說:「你為甚麼喜歡登山?」因登高山而吃盡苦頭的亨利回答說:「因為登山的時候,我全神專注,心無雜念,是我最快樂的時刻。」
就是這句話,給予我極大的安慰;因為它讓我領悟到:「當鄉親長輩們辛苦地挑著一擔擔砂土、當母親專注地撿拾地瓜的時候,那個當下的他們,其內心也應該是極單純而快樂的!」同時我也相信是那「心無雜念」讓他們生活在底層的一生,活得心平氣和、安分守己、苦中有樂。
* * *
我初次草擬這一段序文的時間是在二○○八年底,當時很多有關國內外經濟的負面消息接踵而來,幾乎每天都有新聞媒體以聳動的標題報導世界經濟狀況,諸如:我們正經歷此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金融海嘯、經濟風暴、失業浪潮……,令人憂心!
二○○八年三月至十二月,短短幾個月之內,全世界的經濟面發生骨牌效應的大變動。轉眼間,國際原物料價格在急速攀登中嘎然下跌;原油價格由每桶上看二百美元的飛漲聲中,自一百六十美元高點跌破四十美元。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信用破產,像瘟疫一樣傳染全球。台灣的房地產價格由三、四月間,在「大陸富豪團來台購屋」的新聞炒作陪襯下的一片看好聲中,幾個月之內變成有行無市的虛有高價、有市無行的無實低價。許多街頭上曾經風華十幾年的老店,突然不見了!大企業放無薪假、無預警大幅裁員;科技新貴們也擔心繳不起房屋貸款;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擔心找不到工作……。
台灣的政府於同年十二月五日實施所謂的「振興經濟消費卷發放特別條例」,全面發給二千三百萬人口,每人新台幣三千六百元,希望藉以提振民間消費及促進國內需求。
在充斥著讓人不安的媒體轟炸聲中,我衷心祈求世界和平;願全人類免於像我的父親那一世代的貧困;願如蕭叔叔那樣悲苦亂世中的天倫憾事,永不重演!
* * *
一樣的藍天,不一樣的故事,曾經有一個世代,小人物大貢獻,目不識丁的庶民培育了高學歷的子孫,卑微農民為台灣經濟奇蹟打下了起飛的根基。那個年代,不分省籍,很多人歷經貧困的黑色歲月;同時,很多小孩雖然家貧,也能夠享有童年趣事。
如同色系一樣,黑色有從深黑到淺黑的不同色度,「貧」字也有許多層次的樣貌,「在物資匱乏之中依然讓人感覺幸福快樂的情境」也有其豐富多元的背景氛圍,無法一一盡述。我謹藉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農作物、紀事」三大區塊,架構出當年農村普遍的生活拼圖,忠實貼近大多數人共同的記憶,希望能為昔日村民在歷史上勤奮走過的步步腳印,烙下永不落漆的軌跡,世代傳承。
我很欣慰接到不少同輩讀者給予這樣的迴響:「多米,你寫的好像是我們家的故事,書中人物一如我的親長。願文字穿越時空,源遠流長。」
作者序 一樣的藍天,不一樣的故事
我出生長大的地方,以前是個極為貧窮且落後的小農村。村莊內與父親同輩的鄉親們,度過勞苦困頓的前大半生,他們讓我看見了微小中的偉大。自從大學畢業之後,為他們寫紀錄的意念種子,早已落在我的心田深處,而終於真正萌芽並付諸行動的助力,其主要之來源有二:首先是緣起於對家鄉一些新現象的感觸。再者則要感謝台灣文學國寶葉石濤先生的啟發。
近幾年回鄉訪親,常常聽到有幾位與我同輩的先生和太太,每天聚集於牌桌,一起打麻將、賭博、不務農事。這種現象讓這個自小看到鄉親們終日辛勞的我十分不解...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插畫作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打拚的農夫
先祖
安分守己、樂天知命的農夫
農地制度的變遷
龜裂的麻腳底
不曾用語言表達的愛
貧農夫婦間的委屈
永遠的思念
牛車上美麗的黃昏
火車上的背影
兩只金戒指
第二章 力克艱困的農婦
新婦仔
喝稀飯配酸稀飯 充饑的甘蔗
夫妻姻緣天註定
克勤克儉的農婦
病來磨
菩薩把她接走了
喪禮
第三章 鄉鄰人物
罔市阿姑
金生仙
阿怨姑姑
老芋仔蕭叔叔
丁茂阿叔
阿壽伯
第四章 作物組曲
地瓜──蕃薯
落花生
田菁
製糖的甘蔗
韭菜花
蘆筍
第五章 其他紀事
土角厝 竹管厝 紅瓦厝 三合院
八七水災 美味的鰱魚大餐 麵粉袋
篳路藍縷 風吹砂 砂崙變良田
放牛班的兒童樂園
謙卑與仁慈
謝平安
背著書包上田去
外一章 註解
一、豬哥──牽豬哥
二、賣藥團
三、家庭寄藥包
四、普通車
五、三寸金蓮
六、賣搖鼓的
七、茅房旁邊的菜園
八、鍋粑
九、甜年糕
十、泰戈爾
後記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插畫作者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打拚的農夫
先祖
安分守己、樂天知命的農夫
農地制度的變遷
龜裂的麻腳底
不曾用語言表達的愛
貧農夫婦間的委屈
永遠的思念
牛車上美麗的黃昏
火車上的背影
兩只金戒指
第二章 力克艱困的農婦
新婦仔
喝稀飯配酸稀飯 充饑的甘蔗
夫妻姻緣天註定
克勤克儉的農婦
病來磨
菩薩把她接走了
喪禮
第三章 鄉鄰人物
罔市阿姑
金生仙
阿怨姑姑
老芋仔蕭叔叔
丁茂阿叔
阿壽伯
第四章 作物組曲
地瓜──蕃薯
落花生
田菁
製糖的甘蔗
韭菜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