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松本大洋慷慨的感染力我不是想死進擊的巨人中年之路長照京都逛美術館更新粒線體我不做英雄與自己和解讀首詩新時代運動
暫不供貨

惡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詹姆士.道斯|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6

ISBN/ISSN:9789863600473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0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二戰70年 人權論述大作

鮮明呈現極端的殘暴,傳遞疼痛

本書借鑒對中日戰爭中戰爭罪犯的第一手採訪,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種種駭人聽聞的罪行。但這本書所問的並不是戰爭罪犯這回事,而是企圖去貼近他們,進一步思考暴行是如何被觀看、如何被感受?促使暴行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如何才能停止暴行?然而,最終我們可能被迫承認,人類擁有難以回答的問題,並承認這些問題可能沒有令人安慰的答案。

解開「邪惡」的真相――

邪惡,它長什麼樣子?它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它緣何產生?
邪惡的樣貌既不橫眉怒目,也非青面獠牙。
其特質不是大奸大惡,而是正常到可怕的「平庸」。

人們總是素樸而僥倖地以為,邪惡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善良悲憫如我等,絕不可能成為惡;安分守己如我等,更不能成為惡的受害者。

但是萬一,萬一那天真的降臨,除了悲憤控訴或同流合汙,我們真的敢於抵抗邪惡所施加於的暴行嗎?戰時犯下「反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的戰犯、相信強暴婦女是種族清洗必要手段的聖戰士,以及被捕後露出詭異微笑的殺人兇手等,無一不是如同你我的平凡人,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生活、遵守交通規則、渴望得到幸福和成就感……為什麼?為什麼做得出「那種事」?

或許,邪惡的特質不是大奸大惡,而是正常到可怕的「平庸」。作者對二戰日本老兵進行第一手訪談,以小說家的筆法抽繹他們的戰時回憶,串起了本書各主題之間的脈絡,但這些回憶只是一種人類情感的顯影劑,藉以還原「邪惡」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內隱的意涵。

作者試圖把所有關乎邪惡的討論聚焦在那些我們不忍卒睹、刻意忽視的黑暗角落——放大、拉近,強迫觀看,挑起了人們在面對歷史上的戰爭、屠殺、暴力時的一連串偏見與錯誤想像,再從觀者震驚、尷尬、不解等情緒中,將之一一拆解,加以釐清,賦予定義,並延伸至各個學術面向,進行開放性的嚴肅討論。

本書的寫作超出學院論述的邊界之外,論述結構更有別於以往類似主題的出版品,採回文形式呈現,未分章節,一氣呵成。正義不一定只站在哪一邊,如此跨界而綿密的討論,為的是處理「邪惡」這一巨大命題時能不偏重任何一個片面的武斷。

討論範圍既廣且深―—從鄂蘭(Arendt)談到津巴多(Zimbardo),從凶殘談到原諒,從道德制約談到人性慾望,從「再現的弔詭」談到戰爭的淚水,內容擴及哲學、倫理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美學等範疇,同時也觸及到人們在觀看暴力、陳述暴力時可能遭遇的道德倫理風險,特別是在現今社會,你我都可能成為暴力行為的觀者(或幫兇?),有些界線我們必須即刻釐清。

最後,作者提醒我們,當面對「邪惡」的拳頭如雨落下,唯一能做的最好還擊也許是「寬恕」。本書中那些駭人聽聞的故事將會怎樣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對人類未來的看法、最後的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端看我們的「同理心」能發揮多大效用,此一困難的人性鑽探,將在閱畢本書後得到解答。

作者簡介:

詹姆士.道斯 James Dawes

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哈佛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哈佛大學院士學會青年院士,美國英語文學教授,擅長領域包括:反文化;人權:文學與語言理論;暴力與創傷;文學與哲學。其著作《惡人:普通人為何會變成惡魔?》(Evil Men, 2013)獲國際人權圖書獎;《好讓世界知道》(World May Know: Bearing Witness to Atrocity, 2007)入圍獨立出版圖書獎決選名單。另著有《語言的戰爭》(The Language of War, 2002)。不時在各大媒體(全國公共廣播電台、BBC、保加利亞國家電台、《波士頓全球報》、《高等教育紀事報》和CNN網站等)亮相或撰稿。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推薦

道斯對暴力進行了深度和範圍寬廣的沈思。他從鄂蘭(Arendt)談到津巴多(Zimbardo),從凶殘談到原諒,從再現的吊詭(paradoxes of representation)談到和戰爭的淚水(真誠或不真誠的淚水)。書中日本老兵所述說的故事讓人不得安寧。道斯一方面以社會科學家眼力掌握凶殘的成因,又以小說家的眼力抽繹出暴力對當事人的個人意義、自惠性和哲學蘊含。這是一種稀有的成就。轉述刑求者自白的著作不下一百五十部,但從未有一部帶有如此強烈的文學自覺。

——賈禮(Darius Rejali),《刑求與民主》(Torture and Democracy)作...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你懷念你的老戰友嗎——就是那些跟你一起待到戰爭結束的人?

啊,會,我懷念他們。你知道,他們大部分人都像兄弟。真的。他們真的就像是你的家人。

我可以想像……

對,我們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比親兄弟還多。對,我懷念他們。當然懷念。



每一次,我都會送給受訪者一小包明尼蘇達州的野生稻米。每一次,我一開始都會表現得笨嘴拙舌,反覆半鞠躬道歉,為同一件事情自嘲︰我連「很高興跟你會面」乃至「謝謝」之類的簡單日語都說不好。他們聽了會面露微笑(我敢說他們會為此驚訝)。在在看來,我每次一開始就先自暴其...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前言

本書要談的是凶殘:它長什麼樣子,它感覺起來是什麼樣子,它緣何產生,有什麼方法或許可以防治。整件事情起於我和攝影師納德爾(Adam Nadel)到日本採訪一批第二次中日戰爭的戰犯。他們年老衰弱,很多年過八旬,年輕時曾幹過最讓人髮指的惡行。他們最終全被俘虜,在戰犯營裡關了十年。他們給我看戰爭歲月的照片︰褪色黑白照裡那個年輕人穿著軍服,表情或自豪或害怕,或兇狠或稚嫩。看著自己的年輕自我,他們說他們看見的是虛空,是惡魔。

我參與人權工作多年,但之前從未訪談過加害者。事前我完全沒料到這些訪談會讓我暈頭轉向,更...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前言
《惡人》正文
參考書目
致謝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