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因緣果報嗎?可以用科學證明因果的存在嗎?或者因果不過是民間信仰的一種迷信?因果和報應有什麼關係?如果不是廟裡的神,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是佛陀主宰我們的報應,那又是誰來決定?用神通可以改變因果嗎?
我們常聽到一些跟「因果報應」有關的話題,譬如:遇人不淑,一定是上輩子欠他的?因為祖上沒積德,後代子孫的運勢才會不順?上輩子「造孽」,今生才殘障?久病不癒是業障病,要多作功德才會康復?若什麼事情都扯上因果,會不會太宿命論了?因果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就如作者所言,如果你認為「因果」根本不存在,對它不屑一顧,你可能會與真理擦身而過,因為因果本身即蘊藏著深奧的人生哲學。如果你把「因果」看成一個通俗的話題,認為沒什麼大不了,那麼你可能喪失一個增長智慧、提升心靈境界的機會,因為認識因果,能為你打開生命的另一扇窗。如果你認為「因果」只是宗教勸人向善的教條,不想接近、被它限制,那麼你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原地,因為「因果」告訴我們的,不只有這些。
本書作者從各種面向,帶領讀者一同發現因果、解讀因果,釐清世俗對「因果」可能會有的迷惑與疑問。正確認識因果是怎麼一回事,你就能更了解生命所含藏的底蘊有多麼深刻。
作者簡介:
釋見介:
著有《文殊菩薩小百科》(橡樹林出版)、《和佛陀賞花去》、《和佛陀談天說地》(野人出版)、《和佛陀一起雲遊四季》(橡實出版)等書。
章節試閱
1 因果的說法是迷信的?
不同的鼓聲
西方諺語說:「當你發現有人和你的方向不同時,有可能是他聽到遠方不同的鼓聲。」
對於崇尚科技、科學的人來說,那些相信「因果報應」的人,是聽到不同的鼓聲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古老的因果之說,是舊時代傳來的鼓聲,迴盪著迷信的回音嗎?
不合乎科學就等於迷信?
一直以來,在許多人心目中,好像只要談到因果,便會直覺地認為它就是迷信。你再進一步問他為什麼會覺得因果是迷信的?答案不外乎是「不合乎科學」、「不合乎理性」、「不合乎邏輯」等等,而其中最常聽到的是認為因果「不科學」。
如果我們進一步追究,就會發現許多認為因果「不科學」的人,他們並不否認世間有因果關係的存在,也認同從因果關係觀察探討的這種方法;不過,對於善惡報應的因果課題,他們就會認為這是不科學的,甚至貶抑為迷信的說法。
「因果報應」(正確地說是因緣果報)和科學所推論的因果一樣,同樣地可被看見、分析、證明,但用的不是儀器與量杯,而是用「心」。在科學家的實驗室中是證明不出來的,只有如實地觀察世間緣起,在人生的舞台、在自己的身心、在自己與他人、在個體與環境的關係中,才能看到一二。
佛法所認為的生命現象,涵攝了更悠長的時間與更廣大的空間,所以,有些「因果報應」現象的開端、過程、結果,並非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就能一一理解,但其原則卻是絕對可以明白的,而有些「因果報應」則在當下就可以觀察得到。
立即相信即是迷信
至於「因緣果報」是否符合科學的問題,這牽涉到科學是否是你唯一認同的價值與判斷標準。世間有很多東西是科學無法解釋和解決的,科學同樣有它的侷限性。如果我們看待事情,是因它符合科學而深信不移、奉行不輟,或是因它不符合科學而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顧,便很容易陷入科學或非科學的思考泥淖之中,而無法看清事實的真相。
在《噶拉瑪經》(Kalama Sutta)裡,佛陀說: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轟動一時、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佛陀的這段話並非鼓勵我們成為一個懷疑論者,而是提醒我們:任何的事物或道理,都必須經過自己的思惟、踐行、驗證才能相信,不論是聖人、權威者或經典、傳統、常識所說,如果我們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相信「因果報應」是否就是迷信,這在於你看待它的態度;科學是否就不迷信,也在於你的態度。如果我們從來不自己思考、實踐與印證,那麼,我們可能一直都是迷信的人。
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
以前幾年喧騰一時的「隔空抓藥」來說,如果我們經過思惟便會發現,首先它「無中生有」、「無因而生」,就已不符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法則了。因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任何現象或事物的形成,絕對不是來自於自己,也不是來自於某個外在的因素,更不是「一加一等於二」地把這兩者機械性地加起來便可行,當然更不可能是沒有任何要素就能產生,而是在各種因緣(條件)具足的情況下才能成就。
這也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恆、獨立存在的,就如一朵花不可能會生長在空中一樣。當我們建立起因緣的觀念,就能粉碎許多虛幻的神蹟。
因理解、實踐而深信
真正的信仰動力從何而來?它不是來自於神的召喚或傳道者的舌燦蓮花,而是透過自己的思惟、踐行、印證後所作的抉擇,而且願為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提昇,不斷努力。這樣的動力是堅固且清淨的,不會因時空或人為、環境、現實等因素就輕易改變,也不會隨波逐流而盲目信仰。
佛法對「信」的解釋非常精闢,認為「信」包含了四個層次:
一、信順──不預設立場,不摻雜任何主觀成見,以無私的清淨心為基礎。
二、信忍──依此而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獲得明確的正見。
三、信求──深刻理解後更能看清楚,信仰便會真切,進而追求目標的實現。
四、證信──體證了真理,證實自己的信仰真實不虛,如此便無所疑惑。
佛教是理性且正信的宗教,因理解而深信,由深信而能踐行,而踐行後所得的印證,則更會加深信仰的深度與廣度。
因果是世間存在的真實法則,所謂的「因果報應」也不是只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此而已,「因緣果報」的真實面貌,遠比我們所想像與認知的還要深廣。佛經說:「法爾如是」,因果法則自然地運行著,「如影隨形,如應斯響」,回應著宇宙萬物的生滅變化。
鼓聲,一直都在
世間到底有沒有因果?
有人說:「因果,相信的人認為有;不相信的人就認為沒有。」其實因果並非因你相信而存在,也不會因你不信就消失。因果的鼓聲,一直都在,因為你就是那正在擊鼓的人。
* * *
3 因果就是有因有果,怎麼會與「報應」有關呢?
說到因果法則,或許有人會覺得那是老一輩或信仰宗教的人說的,但仔細想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樣的因果關係,還是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道理。從「種瓜得瓜」的因果,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因果,雖然因果的範圍已不同,但在一般人心目中依舊是理所當然的原則。
如此說來,因果並非不能為人所接受,它之所以讓人質疑的地方也許就在於:因果是有因有果,怎會與「報應」有關呢?
因果是一種自然法則
一般人說的「因果報應」,也是所有因果的現象之一,具有同樣的理則,我們既然相信一般的「種瓜得瓜」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因果,卻不相信「善惡有報」的因果,原因何在?是因為「報應」牽涉到善惡的問題?或是因為因果應該是中性的,不會有善惡之別,也不會招致福禍之報?
從可看得見的因果來說,「殺人償命」算不算「惡」的因果?「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算不算「善」的因果?雖然有的殺人者,還是逍遙法外;有的人雖然愛人、敬人,但並不見得能獲得相同的回報,可是我們如何肯定這些回報都沒有發生呢?在你看不到的時空中,或許已經發生,或許即將發生。至少我們能看到殺人者會受到制裁,愛人者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愛戴。那麼「因果報應」,何以沒有善惡之別呢?
佛法認為因果法則是一種自然法則,它通於一切,不論是有情(有情識的生命,如人類、動物等)、無情(無情識的山河大地、草木金石等),但只有對有情眾生,才有所謂善惡可言。由於有情識,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以及心中所建立的價值觀,就有許多的分別、分判。相同的因果法則,在無情的事物與有情眾生的身上,就有不同的展現,同樣是「有因就有果」,但對有情眾生來說,這「因」便多了或善或惡的心念、行為;而「果」也由這善、惡的心念與行為,最終產生苦、樂的差別。
如果善與惡存在於有情眾生生活的世間的話,那麼眾生所做的善、惡行為,自然會帶來苦、樂不同的結果,否則世間的倫理、軌則將無從建立。所以,所謂的善惡、報應,都是針對有情眾生而說,在有情眾生心中有善、有惡,因此造就了不同的依報世界(環境),產生善、惡不同的結果。對於無情的東西而言,自然無所謂的善惡、報應了。
有因必有果,因與果的性質相同
所謂善、惡,也是人類很主觀的價值判斷,這和自然法則有什麼關係呢?善因一定生樂果,惡因一定生苦果嗎?善因與樂果、惡因與苦果之間,為什麼一定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呢?
善、惡是主觀的行為價值標準,但在同一個約定俗成的社會中,仍有客觀的判斷準則,例如,社會的賞罰、個人良心的心安與否、身心與四周環境的和諧與否,以及宗教道德上的標準。
依佛教的說法,善、惡的標準有二:一、人的一切心念、語言、行為,引起將來果報是良好、快樂的,便是善;反之,引起將來果報是不良、苦難的,就是惡。二、凡是利益眾生的,稱為善;反之,就是惡。我們從而可以得到一個確定的結論:「善因生樂果,惡因生苦果」。
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而因與果的性質是相同的,例如,造X因必得X果,不會得Y果;同樣地,造Y因得Y果,不會是其他的果。就像種芒果不會生柳丁,種橘子不會長出蘋果一樣。在佛經中也有同樣的說法:「由辛辣種子,得辛辣果實;由甘甜種子,得甘甜果實。」
由此可知,「作罪得苦果,作善得樂果」;「從善因唯生樂果,不生苦果;從不善因唯生苦果,不生樂果。」善惡與苦樂之間,有著合理的必然關係。
因主觀的心情,而有不同的感覺
有一年夏天到法國普羅旺斯旅行,和朋友一起拜訪她以前大學佛學社的學妹。
普羅旺斯熱情的陽光與瀰漫在空氣中的花草香,實在令人著迷。其中,新鮮的覆盆子以及薄荷加氣泡水是我們的最愛。朋友的學妹看我們那麼喜歡吃覆盆子與薄荷汁,臨回國前,帶我們到超級市場買了兩大瓶覆盆子與薄荷濃汁,並殷殷叮嚀不可喝太多,以免體重上升。
回台灣後,一天,打開覆盆子汁,滿懷期待地喝下一口,咦!好像沒有印象中的好喝;那薄荷汁呢?我同樣加上了氣泡水,怎麼好像也沒有那時感覺的好喝。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那時會覺得覆盆子有如天堂般美味,是因為我們漫步在凡杜山清晨的山徑上,聽著風中傳來的羊鈴聲,採了覆盆子隨手在衣襟上擦擦便吃了下去,那朝露潤溼後的鮮美滋味真是好極了;薄荷汁則是在普羅旺斯的山村中,坐在涼風徐徐的濃密樹蔭下暢飲的,只覺真是透心沁涼……。
覆盆子與薄荷汁都可以飄洋過海帶回台灣,真正無法移植的是美麗的普羅旺斯,還有朋友學妹熱情的招待。
最主要的是,我的心情改變了吧?沒有旅行時的悠閒,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緊張。覆盆子與薄荷何嘗改變,改變的是我主觀的心情,對它們便有了不同的感覺。
* * *
13 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她)的?
到底「欠」什麼?
有位王太太非常賢慧,但先生對她百般挑剔,不論她怎麼委曲求全都沒用。王太太常說:「算命的說我是上輩子欠他的,所以這輩子注定要還他!」
王太太知道上輩子欠先生什麼嗎?如果不知道,又要怎麼還呢?她以為這樣是在還債,或許根本就還錯了。要還債也要知道到底欠了人家什麼,否則自以為是地「還」了半天,依舊會覺得「負債累累」。或者你一直在「還」的東西,正是別人最不需要的,結果更造成惡性循環。
另一位李太太一直不明白自己哪裡做不好,為什麼先生對她如此冷漠,是不是自己上輩子欠他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原來李太太習慣用命令的語氣說話,偏偏先生從小在威權的環境下長大,十分抗拒威權,卻又向內壓抑,不擅於表達。結婚之後,他無法忍受太太老是用命令的語氣對他說話。這就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若說他們之間「欠」了什麼,應該就是「欠」溝通與相互了解吧。
把握今生,珍惜當下
當夫妻相處不和諧時,當事人有時會歸因成一個不可知的前世欠債問題,但是如果不知今生「欠」了什麼,又怎知前世呢?就時間而言,誰都不可能回到過去改變歷史,所能掌握的只有當下。若一直將現在的挫折解釋成前世欠債而今生須償還的話,只會更加感到無奈。
前世已經不可知,也無從追究,不如從可看見、可掌握的今生去探索原因,再針對此原因去解決問題。若是歸因錯誤,將無法解決煩惱。真正的問題是夫妻雙方個性的差異,或環境的因素,或缺乏善意的溝通,或者根本在於感情基礎十分薄弱……。這種種情況必須當事人去反省與溝通,而非單靠算命或通靈人士的三言兩語便可改善。
佛法的因緣觀絕不是宿命論,它是在我們的身心之中、在感官與外境接觸的當下,可以去觀察、思惟與解決的。因此,不必和不可知的過去抗衡,為所不知的事情贖罪,更不要讓自己變成神意所操控的傀儡。
以願力轉業力
就算是上輩子真的欠了什麼,佛法有個很積極而正面的想法,那就是「用願力轉業力」,如果我們的願力夠大、夠強,就可以扭轉命運。這就是在「因、緣、果」的「緣」上作改變,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與行為,就有改善的可能。
所以,在果報成熟的過程中,「緣」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只有因,沒有緣,果也不會成熟。因已形成,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緣。如果所種的是惡因,但多造善緣,雖然最終還是得到苦果,但是至少已有所轉變,重業或可輕受。
別簡化因果
我們常常忽略當事人所說的「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的」這句話,其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想法。另一位孫太太一直忍受先生的婚姻暴力,旁人都覺得她在經濟上足以獨立,孩子也已慢慢長大自立,她實在沒有必要這麼「犧牲」,忍耐這種婚姻。但她怎樣就是不願意離婚,她常說的就是「這是我上輩子欠他的,我還完就好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她仍十分愛著先生,根本就不願與他分開,而這句「這是我上輩子欠他的,我還完就好了」,也只是她告訴自己與別人的理由罷了,同時也用這句話來掩飾自己某種程度的鄉愿。
當然,當婚姻出現危機時,離婚是否就是最好的選擇,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還是必須由當事人雙方思考過後看清問題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對於欠不欠債的問題,誰欠誰還很難說呢!
我們不必以「上輩子誰欠誰」來思考因果的問題,因為這只說明了一種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由於世間是緣起無常的,在這種看似固定的互動關係中,同時也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而這其中又牽涉到個人心態的問題,包含了更大的彈性,若我們只說一個「欠」與一個「還」字,未免把因果太過於簡化了。
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有人會說,對於比較理性可以判斷的人而言,可以如此去分析;但對於一些沒受過教育的婦女,她被先生毆打了大半輩子,一直自怨自艾,直到學佛後,師父告訴她:「這是你上輩子欠先生的,還完就沒事了,並且要把他當作一尊菩薩或一位眾生,以歡喜心來面對。」結果她照做了,現在過得好快樂啊!這樣「欠」與「還」的觀念,有什麼不好呢?
因果關係中的確也有「欠」與「還」的關係,只是我們現在所遇到的是「欠」與「還」的問題嗎?如果是,到底「欠」了什麼?我們「還」對了嗎?我們對「欠」與「還」互動關係的心態是什麼呢?不論受過多少教育,處於社會的哪個階層,學佛者應如實看清因果的現象,對自己的身心與外在因緣了了分明。如果那位婦女只停留在「欠了他就是要還他,還完就沒事了」,那麼,請問誰來告訴她如何才算還完了?又應還到哪一天呢?
真正的關鍵應在於當事人把先生當作一尊菩薩或一位眾生,以歡喜心來面對他,而轉變了自己的業力,如此是在傳統的「欠」與「還」的道德觀念中,加入了新的生命力量,無形中改變了彼此的相處關係。而且就算一時還無法改變,也不會影響自己一直願意「還」下去的心願。對學佛者來說,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眾生,都願意以歡喜心與之結緣了,更何況是身邊那個自己認為「欠」了他的人?當我們在「欠」與「還」的層次上,有個更高的中心思想在指引時,生命的境界已有所提昇,人生便已走出另一條路了。
1 因果的說法是迷信的?
不同的鼓聲
西方諺語說:「當你發現有人和你的方向不同時,有可能是他聽到遠方不同的鼓聲。」
對於崇尚科技、科學的人來說,那些相信「因果報應」的人,是聽到不同的鼓聲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古老的因果之說,是舊時代傳來的鼓聲,迴盪著迷信的回音嗎?
不合乎科學就等於迷信?
一直以來,在許多人心目中,好像只要談到因果,便會直覺地認為它就是迷信。你再進一步問他為什麼會覺得因果是迷信的?答案不外乎是「不合乎科學」、「不合乎理性」、「不合乎邏輯」等等,而其中最常聽到的是認為因...
作者序
別誤會因果──從星座談起
談到「因果」,很多人的反應可能是擺擺手,表示不感興趣;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一副「拜託!拜託!別問我」的樣子;甚至更有些人不屑一顧:「這迷信的玩意兒你也信!」還有人乾脆直接說:「我不喜歡談論因果這方面的話題,因為太宿命論了!」可能他也會反問你:「我為什麼要了解因果呢?那是佛教徒的信仰,和我有什麼關係?」
但是,一旦這主題是「星座」時,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再怎麼陌生的人也能立刻搭上線,「什麼?你是水瓶座?我也是耶!」「你幫我看看我和女朋友的星座合不合?」「我就說嘛!他一定是金牛座,你看他動作那麼慢!」如果這時遇到的是經驗老到的星星王子或星星夫人,許多認為因果是宿命論、迷信的人,也都會紛紛說:「你看雙魚座的人這週運勢如何?我就是雙魚座啦!」「你看我這種雙子座的人適合從事什麼行業?」
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很喜歡談論星座,願意相信星座所決定的性格與命運,卻不願去談論任何與「因果」有關的課題。
為什麼人們喜歡談星座?難道星座不宿命、不迷信嗎?在某種程度上,它應該仍然未脫出宿命的範圍,因為每個人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了他是什麼星座,也決定他是什麼樣的人。儘管還有所謂的「月亮星座」、「上昇星座」等等其他的影響,但這些都是先天就決定的。你說這是不是「宿命」呢?
可是大家都喜歡談論星座,星座可以解釋某個人為何一絲不苟,原來她是處女座;那個人為何熱愛自由,原來他是射手座。而面對獅子座的人,你不要與他正面衝突,因為他喜歡當王;碰到巨蟹座的人,不必強拉他出來玩,因為他十足地戀家……。在星座的解釋中,可以為我們解答與人交往時的困惑,同時也對自己與他人有更深刻的了解。
星座究竟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它是一種理則,一種可以解釋人「性格」與「命運」的理則,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在星座中一探究竟,可見我們都期望在人生中找到能解釋「性格」與「命運」的理則,藉此說明自己與他人的現況,進而指引未來。佛教所說的因果,其實也正是這樣的理則,它可以為人生的種種現象,提出更合理、更圓滿的解釋,重要的是,「因果」一點也不宿命!
許多人都誤會、錯解了因果,把因果看成是宿命的、迷信的、令人感到束縛的,那是因為我們絲毫不願去了解因果,只是道聽塗說、人云亦云地將它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籤;或者一知半解地以為「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勸人向善」的勵志格言;或者偏見地認為「因果」不外乎是宗教用來嚇阻人不敢做壞事的教條罷了……,真的是如此嗎?
「因果」,完整地說就是「因、緣、果」,從「因」到「果」之間,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緣」(條件)。「果」的產生,必須有許多因緣具足,才能成就,而各種因緣之間輾轉相依、相互影響,絕不是「一加一等於二」,如此機械性地把各種因素放在一起就可行的。因果是流動的,由於「緣」瞬息萬變,在果報未形成之前,仍有很大的改變空間,最終的結果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另一方面,正因為眾緣和合才產生「果」,當我們要探究為何會有如此結果時,就得觀照各個因緣的生滅,找出真正的原因,千萬不要胡亂歸因,憑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我們必須全面且深刻地觀察,才有可能對其中的因果了然於心。
這本《因果,怎麼一回事?》,討論了「因果存在與否」、「因與果之間的對應」、「非因計因」、「如何正確看待因果」等四類共三十個問題。對於「因果」這課題,我試著提出一些看法,期盼能彰顯出「因果」背後「緣起」理則的深刻意涵──因果不是單一、獨立存在的,也不是固定靜止的,而是多元的,是不斷變化、相互依存的。
若我們能正確認識因果緣起的法則,不僅在看待人生的種種現象時,不會把錯誤的原因當作正確的原因,更能看清楚自己的心念,獲得心靈的平靜。世間萬事萬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在不斷地生滅變化當中,但我們卻以為在其中能夠找到永恆不變的事物,因而產生執著,才會有苦迫。
煩惱的生起既有其「因」,煩惱的止息也要從「因」著手,如《佛遺教經》說:「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這「四諦」──苦的現象(果)、苦的原因(因)、滅苦的境界(果)、滅苦的方法(因),也就是佛陀告訴我們能離苦得樂的究竟真理。
深信、體解因果法則,並不是表示鼓勵人人都要信仰佛教或出家修行,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藉由觀照緣起,放下對外境與自我的執著,煩惱就會愈來愈減少,智慧也會愈來愈增長,而能在紛擾的世間找到一條安心之道。同時也能善觀因緣,積極地創造好因、好緣,不斷地引導自己向善、向上提升。
如果你想探尋人生的理則,不妨也來認識一下「因果」吧!
別誤會因果──從星座談起
談到「因果」,很多人的反應可能是擺擺手,表示不感興趣;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一副「拜託!拜託!別問我」的樣子;甚至更有些人不屑一顧:「這迷信的玩意兒你也信!」還有人乾脆直接說:「我不喜歡談論因果這方面的話題,因為太宿命論了!」可能他也會反問你:「我為什麼要了解因果呢?那是佛教徒的信仰,和我有什麼關係?」
但是,一旦這主題是「星座」時,情況可就大不相同了。再怎麼陌生的人也能立刻搭上線,「什麼?你是水瓶座?我也是耶!」「你幫我看看我和女朋友的星座合不合?」「我就說嘛!他一定是...
目錄
【作者序】別誤會因果──從星座談起
雲深不知處──世上真有因果嗎?
*舍利弗的驚艷
1.因果的說法是迷信的?
2.因果真的存在嗎?沒看見怎麼相信?
3.因果就是有因有果,怎麼會與「報應」有關呢?
4.人心好就好了,何必管什麼「因果報應」?
5.相信「因果報應」,是不是等於信仰佛教?
見山不是山──因與果之間
*吉祥草
6.好人常常沒好報,「善有善報」豈不是騙人的?
7.平時勤燒香,臨時抱佛腳,佛、菩薩卻都不保佑?
8.我愛的人為何不愛我?我努力為何不成功?
9.父親作惡多端,厄運竟然報在孩子身上?
10.他只是……, 結果怎會如此莫名其妙?
11.惡魔也有溫柔的一面,善、惡有一定的標準嗎?
12.平生不做虧心事,橫逆卻老是來敲門?
是誰多事種芭蕉──非因計因
*走出苦行林
13.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她)的?
14.都是XX惹的禍?
15.我只是欠栽培,否則早已一飛沖天?
16.都是你的錯?都是我的錯?
17.一切都是環境造成,他也是無辜的?
18.我們的幸或不幸,是由於神的賞罰?
19.都怪我沒有選對良辰吉日?
20.最近不順利,是不是祖先沒保佑?
21.上輩子「造孽」,今生才殘障?
22.久病不癒是業障病,要多作功德才會康復?
看見花開花落──正見因果
*佛陀也沉默
23.佛教說的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
24.為什麼談因果,都不免提到三世?
25.因果是佛陀發明的嗎?它與業力、輪迴有什麼關係?
26.用神通可以改變因果嗎?
27.因果的說法會不會太宿命論了?
28.因果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
29.我這樣做,會不會「背因果」?
30.我們該怎麼面對因果?
【作者序】別誤會因果──從星座談起
雲深不知處──世上真有因果嗎?
*舍利弗的驚艷
1.因果的說法是迷信的?
2.因果真的存在嗎?沒看見怎麼相信?
3.因果就是有因有果,怎麼會與「報應」有關呢?
4.人心好就好了,何必管什麼「因果報應」?
5.相信「因果報應」,是不是等於信仰佛教?
見山不是山──因與果之間
*吉祥草
6.好人常常沒好報,「善有善報」豈不是騙人的?
7.平時勤燒香,臨時抱佛腳,佛、菩薩卻都不保佑?
8.我愛的人為何不愛我?我努力為何不成功?
9.父親作惡多端,厄運竟然報在孩子身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