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充滿比賽的競技場,不論面對自己的生命或在學校、職場,我們不斷面對輸贏挑戰,且我們都想贏而不想輸。輸贏之間真的與天賦有關嗎?為什麼有人在壓力下能夠勝出,卻有些人患得患失,因而陷入「撞牆」瓶頸;內在天賦、後天苦練和意志力,在輸贏間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英國有一群頂尖乒乓球高手全都住在同一條街上?他們有特殊DNA,還是巧合?作者根據自身及採訪其他人的經驗,花了多年思考與研究下列問題,揭開其中奧祕:
莫札特是神童嗎?費德勒為什麼能成為網球界的奇才?
畢卡索、貝克漢等人又為何如此成功?
為什麼一百公尺短跑賽中,能跑出十秒以下佳績的短跑健將全是黑人?
稱讚小孩很聰明,到底好不好?
為什麼棒球球員都這麼迷信?
如果成功的關鍵不在基因,那麼究竟是什麼?
鍛鍊、鍛鍊、再鍛鍊究竟會讓成功如何彈向巔峰?
英國奧運國手兼英國新聞獎得獎作家施雅德在《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一書中,從遺傳學、心理學、經濟學及社會文化和運動學的觀點,分析人類的競爭天性與勝負關鍵因素,以及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賽局。
香港投資專家及股評人黃國英曾建議投資人閱讀這本書,學習投資時應像運動員一般提升心理素質,管理自己的情緒。
作者簡介:
馬修‧施雅德 (Matthew Syed)
小時候由於父親買了一張乒乓球桌,施雅德與哥哥每天練習,又碰巧學校有一位好教練,結果他長大後成為英國第一桌球高手、兩屆奧運選手。其後,施雅德在牛津大學畢業,成為英國《泰晤士報》專欄作家,專注於天分與學習的關係和迷思。2008年榮獲體育記者協會(SJA)年度最佳體育作家獎,2009年獲得被視為英國新聞業最高榮譽的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年度最佳體育記者獎。
譯者簡介:
齊若蘭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曾任職好時年出版社、《天下雜誌》、《康健雜誌》。譯作包括《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杜拉克教我的17堂課》、《杜拉克給經理人的行動筆記》、《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從A到A+》、《基業長青》、《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毒舌頭與夢想家》、《數學奧林匹亞特訓班的一年》、《最後一個甜甜圈不要拿》、《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並採訪整理《棋局雙贏》、《設計管理的美力競界》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蘇麗文
《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這本書真的好有趣,作者馬修.施雅德用了各種不同的方式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從生活中找了好多不同領域且幾乎完全沒有交集或相關的成功者,找出他們共同成功軌跡,這點真的很有趣。
然而,更有趣的是,一邊看著內文我也會不自覺一邊尋找自己過去的軌跡,後來發現,其實我和他的成功軌跡一樣,只是他發現成功的祕密並且用數字統計出來。
看完這本書,我對自己在運動上的成功找到了解釋,我先天的運動條件一開始比同期的選手差,也一直不被看好會被列在未來成功選手名單中,但我卻超乎所有人預期、跌破眾人眼鏡,原來我只是每天比別人多努力一點時間,比別人多堅持一點時間,在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付出習慣中,養成了那一萬小時深度訓練的神奇威力。
這本書點醒了我,我不是天才,只是比別人更努力,所以才可以換來成功。未來我會繼續用更多一萬個小時,讓自己繼續走在成功的軌跡上,這是一本值得大家細心閱讀的一本書,他會讓你知道,每個人都能成功,只要你找到方法。
(本文作者為跆拳道國手兼教練)
名人推薦:蘇麗文
《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這本書真的好有趣,作者馬修.施雅德用了各種不同的方式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從生活中找了好多不同領域且幾乎完全沒有交集或相關的成功者,找出他們共同成功軌跡,這點真的很有趣。
然而,更有趣的是,一邊看著內文我也會不自覺一邊尋找自己過去的軌跡,後來發現,其實我和他的成功軌跡一樣,只是他發現成功的祕密並且用數字統計出來。
看完這本書,我對自己在運動上的成功找到了解釋,我先天的運動條件一開始比同期的選手差,也一直不被看好會被列在未來成功選手名單中,但我卻超乎所有人預期...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成功的潛在邏輯
「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天分愈來愈高:達爾文的演化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一定是因為大家花更多的時間練習,練習得更勤、練習方式也更聰明的緣故。」
——施雅德
「大多數高爾夫球員最感到挫折的不是缺乏天分,而是沒有辦法始終如一地揮桿擊出好球。而要做到這點,唯一的辦法唯有多練習。」
——高爾夫球選手尼可勞斯
一九九五年一月,我生平第一次成為英國排名第一的乒乓球選手,我想各位也會同意,這算是很大的成就。突然之間,才二十四歲的我開始經常受邀去學校演講,暢談成為國際體壇明星的歷程,我往往帶著贏得的金牌去唬唬那些小孩。
乒乓球在英國很風行,運動人口高達二百四十萬,桌球協會有三萬名付費會員,幾千支球隊,頂尖的乒乓球高手也累積了可觀的財富。但是,我到底有什麼特別?我之所以能在運動上表現非凡,是因為我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嗎?我想到一些特質:速度快、詭計多端、不屈不撓、有很好的心理韌性、能彈性應變、靈活敏捷及反應迅速。
有時候,我也會讚嘆如此渺小的我,竟然擁有這麼豐富的技巧和能力,以至於能脫穎而出,超越其他成千上萬名同樣渴望達到巔峰的乒乓球選手,躍升第一名寶座。更奇怪的是,我生長在英格蘭東南部一個平凡小鎮的郊區,我既沒有銜著金湯匙出生,也沒有任何特權或優勢,更沒有裙帶關係可以依靠。我所締造的成績完全是個人的成就,是自己排除萬難、追求成功的奮鬥歷程。
當然,許多頂尖運動選手或其他領域的頂尖高手也會告訴你同樣的故事。西方文化原本就鼓勵高度的個人主義,好萊塢充斥著這類故事,而且通常都濫情地披上了美國夢的糖衣。這些故事固然鼓舞人心,也很有娛樂效果,但他們說的都是真的嗎?
以下就是我在桌球壇崛起的故事,裡面包含了我過去不曾述說過的點點滴滴(因為會減損我非凡成就中的浪漫成分和個人色彩)。
第一份幸運:球桌
一九七八年,我的父母決定買一張乒乓球桌(是很高級的那種,上面還燙了金字),放在我們家的大車庫裡。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始終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他們兩人都不打乒乓球。我沒辦法說出實際的百分比,但是你可以想像,在我的家鄉,沒有幾個像我這樣年紀的青少年能擁有比賽規格的球桌,更別說還有一個大車庫,讓球桌可以一直擺在裡面了。所以,這是我的第一份幸運。
第二份幸運:我哥哥
我的第二份幸運是,哥哥安德魯和我一樣熱愛乒乓球。我們每天下課後會在車庫內連續打幾小時乒乓球:激烈的對打,測試彼此的反應夠不夠快,試驗新的旋球打法,也試用新球拍。我們有時候也邀請朋友過來,雖然他們通常對其他運動比較在行,但也很好奇我們的球技到底精進了多少。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快樂地累積了幾千小時的練習時數。
第三份幸運:查特斯先生
查特斯先生(Peter Charters)是當地的小學老師,他個子很高、留著小鬍子,眼睛炯炯有神,不喜歡傳統的教學方式,對運動有一股狂熱。學校所有的運動社團幾乎都找他當教練,他是足球校隊經理、學校運動日主辦人、羽球設備管理人,還發明一種叫「水桶球」的遊戲(一種即興的投籃遊戲)。
不過查特斯最關心的還是乒乓球。他是英國頂尖的乒乓球教練,也是英格蘭桌球協會的資深會員。在他眼中,其他運動不過是他挖掘人才的前線,讓他有機會觀察哪些孩子有運動天分,然後他會毫無例外且冷酷無情地要他們將運動天分發揮在乒乓球上;曾經就讀於里汀鎮(Reading)亞德林頓小學的孩子,幾乎都接受過查特斯的測試。他對於推動乒乓球運動有高度熱忱,也奉獻極大心力,只要看到任何有潛力的孩子,都會勸他們參加當地的歐米茄乒乓球俱樂部,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球技。
正當車庫的天地對我們而言逐漸變得太小時,查特斯在一九八○年邀請我和哥哥參加歐米茄俱樂部。
第四份幸運:歐米茄俱樂部
歐米茄不是什麼高級俱樂部,只是有一張乒乓球桌的小屋,坐落在離我們家幾英里之外的碎石地上,那裡冬天很冷,夏天又熱得不得了,小屋的屋頂和地板都長滿植物。但是歐米茄俱樂部有一個全國獨有的特色:俱樂部全天候開放,而且僅供一小群會員使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鑰匙。
我和哥哥小時候充分利用這個場地,不管是上課前、下課後或週末假日都跑去練球,曾被查特斯發掘並網羅的其他亞德林頓小學畢業校友也會去打球。所以到了一九八一年,歐米茄俱樂部已經轟動桌球界,單單我們那條街上(亞德林頓小學所在的席佛岱街﹝Silverdale Road﹞)就住著為數驚人的全國頂尖乒乓球好手。
施雅德兄弟(也就是我們)住在席佛岱街一一九號。我哥哥安德魯是英國史上最成功的青少年兵乓球選手,他在一九八六年因傷退出球壇之前得過三次全國冠軍。查特斯後來形容他是英格蘭二十五年來最傑出的年輕乒乓球好手。也住在一一九號的馬修(也就是我),則成為英國球壇的長青樹和常勝軍,得過三次大英聯邦乒乓球賽冠軍,還參加過兩屆奧運。
薇特(Karen Witt)住在亞德林頓小學對面的二七四號,她是同輩中最出色的女子乒乓球選手,曾在青少年桌球賽中拿過無數獎牌,還得過大英聯邦運動會乒乓球冠軍和其他數十個冠軍。她在二十五歲由於背部受傷而退出球壇,但她改變了英國女子桌球壇的面貌。
住在一四九號、恰好在施雅德家和薇特家中間的是威爾曼(Andy Wellman)。他是很有威力的球員,後來也得過多次雙打冠軍,是許多球員畏懼的對手,尤其在著名的歐洲十二強精英賽中擊敗英國頂尖好手後,更是聲名大噪。
另外兩位桌球好手綽特(Paul Trott)和霍德(Keith Hodder)住在席佛岱街的尾巴。還有住在拐角附近的則有得過英格蘭青少年冠軍的史托克斯(Jimmy Stokes)、青少年國際賽冠軍的塞文思(Paul Savins)、四次英國女子單打冠軍的高登(Alison Gordon)、國家級頂尖好手安德魯斯(Paul Andrews),以及英國學校冠軍可麗兒(Sue Collier),這串名單還可以繼續唸下去。
一九八○年代有一段時間,這條街附近誕生的傑出桌球選手比全國其他地區加總起來還要多;成千上萬條街裡的一條街,全英國幾百萬小學生裡的一小撮人。可以說,席佛岱街莫名其妙地成了英國乒乓球運動的搖籃和聖地。
難道這附近產生了什麼基因突變,而鄰近的街道或村莊卻完全不受影響嗎?當然不是:席佛岱街和世界上成為運動搖籃的其他地區一樣,融合了類似的成功因素(例如二○○五到二○○七年間,在莫斯科一家慘澹經營的網球俱樂部史帕塔克﹝Spartak﹞誕生的世界前二十名頂尖女子網球好手的數目,比全美國加起來都多)。
尤其席佛岱街的所有運動天才都集中在乒乓球這個項目,而且所有的球員都是同一個教練調教出來的。就我的情況而言,家中車庫就有一張球桌,加上哥哥和我一樣熱中打乒乓球,我的起步甚至比別人早,在還沒上亞德林頓小學之前就開始了。
實力之外,還有什麼?
父母總是說,我在桌球界的成功完全是我努力排除萬難贏得的勝利果實。我很感謝他們如此寬厚仁慈。我拿這章的初稿給他們看的時候,他們都反駁我的論點。他們說,雖然我說得沒錯,但是看看歐德斯考(Michael O’Driscoll,他是我碰過的對手)吧,這要怎麼說呢?他的父母都是國際乒乓球好手,他卻沒有成為英國排名第一的桌球選手呀!
這和我所說的「自傳式的偏頗」幾乎沒什麼兩樣。我的意思倒不是說自己是糟糕的乒乓球選手,只不過我的確擁有其他成千上萬名青少年所沒有的優勢。事實上,我是一小群孩子裡的頂尖好手;或者換個角度,也可說我是一大群人裡面的頂尖好手,但在這一大群人之中,只有極少數擁有像我這樣的機會。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很多青少年都曾經在八歲大的時候得到一張球桌,他們的哥哥也和我哥哥一樣厲害,可以一起打乒乓球,還能接受英國頂尖教練的訓練,參加全國唯一全天候開放的桌球俱樂部,並在十來歲時就累積了數千小時的練習時數,我大概不可能成為英國排名第一的選手了,甚至只能排到第一千零一名。不這麼想的人簡直犯下漠視統計數字的罪行(當然我還是有可能變成英國第一的選手,但這純粹是理論上的假設)。
我們總認為運動完全是實力至上,須具備相當能力加上苦練,才能有成,但其實完全不是這回事。想想看,成千上萬個小孩或許都有成為乒乓球冠軍的潛力,卻沒有我那麼幸運,可以住在席佛岱街,享受到這麼多特殊優勢。就好比成千上萬名小孩都有潛力拿下溫布頓網球賽冠軍,但不幸的是,沒有人送他們網球拍,也沒有好教練可以專業指導他們。也好比幾百萬人都有潛力贏得大滿貫級的高爾夫球賽,但他們從來沒有機會接觸高爾夫俱樂部。
仔細一點檢視就會發現,幾乎所有能克服萬難、贏得勝利的人都受益於特殊環境。大家之所以會產生錯覺,是因為太聚焦於成功的個人色彩,而未注意到對他們有利的各種機會。
這正是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數》(Outliers)這本很棒的書中強調的重點之一。葛拉威爾指出,比爾蓋茲、披頭四和其他許多人之所以表現傑出,其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而是和「他們從哪兒來」有關。「今天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看起來似乎完全是靠一己之力辦到的,」葛拉威爾寫道,「但事實上,他們都受益於隱藏的優勢、特殊的機遇和文化傳承,因此比旁人更懂得如何學習和努力,也能以與眾不同的方式解讀這個世界。」
每當我開始覺得自己很特別時,就會提醒自己:如果我們家的門牌號碼差一號的話,我就會被分配到另外一個學區,也就是說,我念的就不是亞德林頓小學,那麼我就沒機會碰到查特斯教練,也不會加入歐米茄俱樂部了。大家常常說,頂尖運動高手競爭的時候,勝負之差往往只在毫秒之間,實際情況則是,他們的差距要從許多更難以捉摸的變數中衡量。
或許應該在這裡暫停一下,考慮反對的意見。你也許同意我的論點:機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也是充分條件嗎?頂尖高手與眾不同的天分又怎麼說呢?要打入溫布頓網球賽決賽或拿到奧運金牌,難道高超的技巧絲毫不重要嗎?難道這不是成為西洋棋大師或跨國企業執行長的重要條件嗎?假定你(或你的孩子)毋須擁有罕見的天分就可以有偉大的成就,是不是太癡心妄想了?
第一章 成功的潛在邏輯
「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天分愈來愈高:達爾文的演化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一定是因為大家花更多的時間練習,練習得更勤、練習方式也更聰明的緣故。」
——施雅德
「大多數高爾夫球員最感到挫折的不是缺乏天分,而是沒有辦法始終如一地揮桿擊出好球。而要做到這點,唯一的辦法唯有多練習。」
——高爾夫球選手尼可勞斯
一九九五年一月,我生平第一次成為英國排名第一的乒乓球選手,我想各位也會同意,這算是很大的成就。突然之間,才二十四歲的我開始經常受邀去學校演講,暢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