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鐘聲響起,踩著迤邐一地的夕照殘影,孩子們背著書包從鄰近的國中、小一湧而出。其中,一些屆於國小二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孩子,陸續走進延平北路三段的一棟大樓裡。
就像一般的安親班,孩子們一樣要做功課、寫考卷;但不一樣的是,這裡供應熱騰騰的晚餐、每個月有一次慶生會,還有不定時舉辦的藝文與康樂活動,而這一切,不收家長一毛錢。
從「台北.大橋頭」開始,讓影響力持續擴散。這個地方,不叫安親班,也不是補習班,它有另一個名字──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社區關懷潛能開發班(簡稱「潛能班」)。在許多孩子心中,這裡是「第二個家」,一個放學後必定報到、師生像家人般一起吃飯的溫暖所在。
不管是都市地帶的大同區,或屬於鄉下的宜蘭縣,貧窮並不是弱勢孩子最大的問題,因貧窮而崩壞的家庭功能才是孩子們最嚴峻的挑戰。
中興保全潛能班的規模其實已經不算小,但是對董事長林孝信與執行長莊素珠來說,還是有著「拉一個是一個」的迫切感,因為「有些家庭的狀況很混亂,連讓孩子好好吃飯都不行,當然更不可能教啦!」
「如果孩子因為沒人引導而走上歧途,那不是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嗎?」所以,莊素珠開辦的潛能班不只輔導課業,最注重的還在於「品格教育」,希望在家長角色缺空時,能及時補位。
看見問題的嚴重性,近年,民間自發的公益課輔與補救教育,正在台灣各處遍地開花。各團體的做法有所不同,永遠有更完善的空間,然而,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因此,在潛能班跨向十五週年之際,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藉著本書分享課輔經驗與孩子的故事,希望莊素珠當年植在「台北.大橋頭」下的感動,能夠匯聚出更多力量,幫弱勢孩童扭轉上天給的苦命。
作者簡介:
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中央大學中文系學士。擔任記者近十年,曾任職《遠見雜誌》、《今周刊》、《聯合報》等媒體,現為《遠見雜誌》資深撰述。採訪足跡遍及美國、德國、荷蘭、瑞典、新加坡、日本與中國等地。
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相關專題《撿回來的校長獎》、《上學好難》曾分別獲得2009年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人權報導首獎,與2007年SOPA最佳專題報導獎。所參與的國際報導《前進哥本哈根》、《全球飆機場》,則分別獲得2010年亞洲出版大獎(APA)專題報導首獎、2008年SOPA財經報導首獎與吳舜文國際新聞報導獎。
章節試閱
楔子
植在「台北‧大橋頭」下的感動
只要是上課的日子,台北市大同區的台北大橋、俗稱的「大橋頭」下,總會上演這一幕。
當放學鐘聲響起
放學鐘聲響起,踩著迤邐一地的夕照殘影,孩子們背著書包從鄰近的國中、小一湧而出。其中,一些介於國小二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孩子,陸續走進延平北路三段的一棟大樓裡。
就像一般的安親班,孩子們一樣要做功課、寫考卷;但不一樣的是,這裡供應熱騰騰的晚餐、每個月有一次慶生會,還有不定時舉辦的藝文與康樂活動,而這一切,不收家長一毛錢。
這個地方不叫安親班,也不是補習班,它有另一個名字──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社區關懷潛能開發班(簡稱「潛能班﹂)。在許多孩子心中,這裡是「第二個家」,一個放學後必定報到、師生像家人般一起吃飯的溫暖所在。
教育,孩子的未來
因為低調、不張揚,外界少有人聽說﹁潛能班﹂的存在,但住在大同區、特別是太平國小一帶的當地人,卻大受感動,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莊阿姨」為回饋鄉里而興辦的公益課輔。
這位傳說中的「莊阿姨」,就是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莊素珠,她也是國產集團總裁林孝信的夫人。
「我成長在大同區,這地方因為經濟沒落,衍生不少弱勢家庭,才會想說來幫忙這些孩子!」一九九七年底,校友身分的莊素珠回到太平國小參加百年校慶,發現不少學弟、妹的家庭狀況,隨著經濟環境惡化。為了幫他們脫離貧窮的循環,決定從教育著手。
隔年,莊素珠就向太平國小借教室、辦起了潛能班,主要招收「單親」、「低收入」與「學習低成就」三種弱勢背景的學生,後來又多加了「隔代教養」一類。
這一辦,如今已是第十五個年頭。不但從沒間斷過,辦學規模一路擴大,從國小二年級延伸到國中三年級,目前涵蓋台北大同區的六所國中、小,以及國產集團創辦人林燈的故鄉──宜蘭的十七所國中、小。
光只是一學年,台北約五十位孩子加上宜蘭的五百多位,受惠的學生就有將近六百位。中保文教基金會花在此專案上的經費,一年大約新台幣兩千五百萬元,經費來源完全提撥自國產集團旗下三大事業體(中興保全、國產水泥、復興航空)的企業盈餘。
不僅走在政府之先,「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可說是台灣第一個永續性、有系統開辦弱勢課輔的民間企業。
孩子,家就在這裡
距離太平國小不到五分鐘腳程、位於台北大橋頭下的台北潛能班,是由基金會租下一層公寓、四戶組成的溫馨空間。其中,大約八個房間充當各年級的輔導教室,還有行政辦公室、電腦教室,與一個融合飯廳、圖書室的休憩天地。
去過台北潛能班的訪客,看到這番格局與軟、硬體設備,經常忍不住讚嘆「這簡直是五星級課輔嘛!」的確,把一年支出除以人數,算一算,台北潛能班投資在每個孩子身上的金額,一個月平均新台幣一萬多元,甚至高出坊間的補習班學費。
之所以不計成本投入,背後隱藏的,也在於莊素珠對故里「從繁華到沒落」的一種心疼。
在莊素珠成長的五、 六○年代,位居淡水河口的「大橋頭」正值繁華盛時,大橋以南是工商活躍的大稻埕、以北則銜接文風鼎盛的大龍峒。
當時,台灣經濟正要起飛,許多中南部工人因農業沒落、選擇北上討生活,北上的第一站往往就是「台北大橋」,也就是俗稱的「大橋頭下」。這些中南部移工在橋頭下「等工」,只要有老闆、工頭缺人手,就會來橋頭下「叫工」,一等一叫之間,不知帶動了多少經濟活動。
「當年我上學途中、路過大橋頭,經常見到一群人在橋下等工,可熱鬧了!」莊素珠回憶。而隨著「移工」的落戶生根,也攜家帶眷來了許多「移民」,這些人或許落腳在大橋頭以西的三重埔(現今的「三重」),或許就近在大橋頭附近安身。
因為是全台北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大同區一度是全台北人口密度與地價第二高的地方,也出了許多富商巨賈、能人仕紳。但隨著台北市的經濟重心東移,曾經風華的大同區人口外移、逐漸沒落,弱勢家庭比例也跟著顯著提高。
台北潛能班的家長就大多面臨經濟問題,其中不少人便是當年遷移到大橋頭下的移民後代。
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
「其實大同區只是一個縮影,近年台灣不景氣、貧富差距拉大,弱勢家庭更需要靠教育來翻身,」中興保全集團發言人朱漢光觀察,需要公益課輔的弱勢族群愈來愈多,「但是需求遠大於供給,做也做不完!」
儘管做也做不完,但莊素珠一步一腳印,從最親近的土地開始耕耘。二○○五年,莊素珠讓大同區的台北經驗下鄉,將拓展公益課輔的範圍拓展到宜蘭,就從國產林家的故里「員山鄉」起步。
「這十幾年投入下去,才發現弱勢的孩子這麼多,所以我們盡量做,讓這些孩子也有資源往上爬!」身兼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的林孝信,一直很希望為家鄉培養更多子弟兵,打算再擴大公益課輔的規模。
目前,光是宜蘭已有五百多位學生,開辦公益課輔的學校高達十七所,以員山鄉為中心輻射出去,範圍涵蓋了宜蘭市、壯圍鄉、三星鄉等區塊。
其實這個規模已經不算小,但,「拉一個是一個」的迫切感總是存在林孝信與莊素珠的心中。原因就在於,不管是都市地帶的大同區,或屬於鄉下的宜蘭縣,貧窮並不是弱勢孩子最大的問題,因貧窮而崩壞的家庭功能才是孩子們最嚴峻的挑戰。
「有些家庭的狀況很混亂,連讓孩子好好吃飯都不行,當然更不可能教啦!」「如果孩子因為沒人引導而走上歧途,那不是造成更大的社會負擔嗎?」所以,莊素珠開辦的潛能班不只輔導課業,最注重的還在於「品格教育」,希望在家長角色缺空時,能及時補位。
看見問題的嚴重性,近年,民間自發的公益課輔與補救教育,正在台灣各處遍地開花。各團體的做法有所不同,永遠有更完善的空間,然而,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
因此,在潛能班跨向十五週年之際,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藉著本書分享課輔經驗與孩子的故事,希望莊素珠當年植在「台北‧大橋頭」下的感動,能夠匯聚出更多力量,幫弱勢孩童扭轉上天給的苦命。
楔子
植在「台北‧大橋頭」下的感動
只要是上課的日子,台北市大同區的台北大橋、俗稱的「大橋頭」下,總會上演這一幕。
當放學鐘聲響起
放學鐘聲響起,踩著迤邐一地的夕照殘影,孩子們背著書包從鄰近的國中、小一湧而出。其中,一些介於國小二年級到國中三年級的孩子,陸續走進延平北路三段的一棟大樓裡。
就像一般的安親班,孩子們一樣要做功課、寫考卷;但不一樣的是,這裡供應熱騰騰的晚餐、每個月有一次慶生會,還有不定時舉辦的藝文與康樂活動,而這一切,不收家長一毛錢。
這個地方不叫安親班,也不是補習班,它有另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