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政治漫畫集在本質上,就是一本歷史書!
★ 匯集250幅國際最佳的媒體漫畫,以幽默刻劃時事、以藝術對抗現實。
★ 收錄近九十位當代最活躍的媒體漫畫家,看他們手拿畫筆反抗獨裁、追求民主。
★ 回顧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至2012年敘利亞內戰的全球重要事件。
★ 這是認識世界當代歷史、培養全球國際觀,並喚醒政治意識的最佳書籍。
故事拉開序幕是在1989年,那是個全球地緣政治板塊劇烈震盪的年份。將德國乃至歐洲分為兩半的柏林圍牆一夜之間垮下來;蘇聯從內部解體消失,帝國末日餘波盪漾,在浩瀚的國際局勢中久久不消;中國爆發天安門事件,舉世震驚。故事在2012年落幕:歐蘭德當選總統,法國回歸左派懷抱;在地中海的彼岸,敘利亞內戰如今仍如火如荼地上演。九十位當今最活躍的媒體漫畫家,用個人獨到的方式書寫當代人類的歷史詩篇,使得這本歷史書能夠如此擲地有聲、一針見血。
法國國王路易腓力一世曾說:「圖畫比文字更具顛覆性。」隨著時代發展,媒體漫畫儼然已經成為一把精準、尖銳、犀利而有效的武器,足以捍衛寶貴的言論自由。本書收集的二百五十幅漫畫證實了這句名言的道理。這些精闢透徹而又幽默慧黠的大師作品,以簡練有力的筆觸勾勒出時事的精髓。這些諷刺漫畫家們無不展現驚人天賦,以銳利目光審視國際議題,再精準而深刻地透過筆鋒使之躍然紙上。本書要向這些漫畫家的勇氣與決心表示崇高的敬意,因為他們在某些國家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向世人做見證。
本書匯集二十餘年來250幅最佳的國際媒體漫畫,透過無比睿智、幽默而充滿藝術堅持的作品,引領讀者重新走過世紀交疊之際詭譎多變的世局。尚–克里斯多夫‧維克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密這些漫畫作品的弦外之音。他讓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漫畫家,於同一時事主題上相互碰撞激盪,透過不同面向剖析今日世界錯縱複雜的歷史,及地緣政治議題,同時也強調:我們的世界觀無可避免地帶著主觀性。第九藝術與第四權力的交會,在書頁間交織出扣人心弦的風景。因此,在世界時事詭譎多變的屏幕背後,我們隱約透見了人性的真實質地。
作者簡介:
尚-克里斯多夫・維克托
知名地緣政治專家,在法國及世界各地教授國際關係課程。他創辦「預測研究暨地圖分析實驗室」(LEPAC, Laboratoire d’études prospectives et d’analyses cartographiques),並擔任該機構學術總監。他也在Arte電視台推出地緣政治節目(Le Dessous des cartes),二十年來在每週一次的節目中透過精闢的地圖分析,深入淺出地解密世界局勢。節目內容已陸續編成數本時事地圖集,廣受讀者喜愛。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大外文系畢,旅居法國多年,攻讀語言學與跨文化研究。經常穿梭於藝術、文化、歷史、音樂、美酒及各國名川百岳間,喜愛鑽研語言學理論,也樂於翻閱各國童書繪本。譯作甚多,近來則與恐龍特別有緣,譯有多部探討恐龍的電視影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王丹
有一次在我主持的中國沙龍上,我請到一位曾經為聲援西藏人權問題而去北京,在天安門廣場表達抗議的德國學生David,來講西藏問題。講完後,有個中國大陸來的學生提問:「如果別人說你是一個外國人,為何插手中國的事情,你怎麼回答?」David回答說:「作為德國人,我希望很多外國人來關心德國的事情。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更多的人關心別的國家和地區的事情,世界會更美好。」
這幾年,台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實,全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翻開這本政治漫畫集,我們就可以大致瀏覽一下國際社會的風雲動盪,其中又有很多,是台灣的年輕人可以從中得到借鑑和啟迪的。台灣自己的問題很多,但是很多問題其實是在國際社會,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社會運動或反抗者的歷史,正如David所說,是可以使得世界更加美好的事情。因此我才推薦這本書給讀者,希望大家都能從自己的周圍出發,睜開眼睛也看看更加廣大的世界。然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或許更為清晰。
同時,翻閱這本小書也令人感慨,因為我看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運動,反抗與壓迫的對抗,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如同一條不絕如縷的紅線,標示出「堅持」這件事,對於美好世界的意義。我曾經歷過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也曾經歷過二十年的監獄和流放生涯,可以說高峰體驗和漫長歲月中的低潮都有過,因此深切知道:在一場大的社會變革到來的時候,登高一呼是不難的,只要你把握住時機、只要你有勇氣;最難的,就是在運動陷入長時期的低潮時,你還能堅持住自己的理想,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繼續留在隊伍中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對於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來說,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個堅持的過程。社會需要一時的英雄,更需要能夠堅持不懈,能夠耐得住寂寞的理想主義者。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這樣的理想主義者的身影。
政治漫畫既輕鬆又沉重,因此適合我們閱讀。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不畫漫畫,毋寧死!
魚夫
政治漫畫我畫了三、四十年了,而且還堅持在沒有紙本媒體採用的情況下,繼續在網路裡創作,法國革命:不自由,毋寧死,同樣的,不畫漫畫,我也毋寧死。
全球的漫畫家我所認識者,為數不少,許多漫畫家都很受歡迎,作品老少咸宜,有些人的作品甚至還能改編成電視劇,如亞馬遜集團為了製作給網路政治題材的影集「Alpha House」 ,還重金禮聘美國著名政治漫畫系列Doonesbury的作者Gary Trudeau來編劇,漫畫家的作品總是越陳越香,永世流傳,至於他們所諷刺的對象--那些爭逐權力、禍國殃民的政客們,猴子從樹上掉下來還是一隻猴子,政客則從高處掉下來,就什麼都不是了。
漫畫是美學的匕首,我記得這是列寧說的,能在敵人重重的包圍下殺出一條血路來。國共內戰,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被親共的漫畫家整得慘兮兮,政權丟了,退到台灣,就由國立編譯館嚴格審查「連環漫畫」,甚至連畫眼珠子凸出來,違反人體正常結構的手法都不准出版,當年台灣的漫畫家也不懼威權,還去該單位踢館抗議,有趣的是,那時候的規定,居然獨漏單張漫畫,所以我的政治漫畫再怎樣嘻笑怒罵,就只有報社的壓力,免去了政府事前的審查,即使這樣,在戒嚴時代風聲鶴戾的氛圍裡,總是得硬著頭皮,邊畫邊怕,邊怕邊畫,爭取更多人共同奮鬥,免得黑暗勢力全面反撲。
專制中國也有很多漫畫家,過去以華君武為首,因為國共內戰時建國有功,所以還曾擔任全國人大、政協代表等,這是少數,大部份的漫畫家都沒有入朝為官的心態,他們創作的出發點就是為基層的人民發聲,或是一種「圖形的評論員」,美國「普立茲新聞獎」也有獎項予以肯定,基本上,漫畫家生性詼諧,追求浪漫,官場是待不住的。不過當我第一回在北京和華君武見面,他看到我將國家元首以及一干政客全畫進了漫畫裡,很羡慕台灣有這樣的民主環境讓漫畫家發揮,他們當年諷刺國民黨,也只能躱進租界裡為之。
我自然知道,這是台灣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漫畫家在民主改革的進程中,就像這本書裡自1989年起所蒐集的250幅媒體漫畫,大多數的政治漫畫家都是提著腦袋與畫筆參與革命的,又得保持詼諧幽默,透過藝術反抗不公不義,寧可被追殺、坐牢也不願意向暴力集權政府妥協,最後,因此和熱愛自由民主的人們一起改變了全世界。
這不只是漫畫家的故事而已,也是全世界的非物質文明遺產,描繪人類爭取自由民主的歷程 中最值得珍惜的普世價值。
我的女兒問我半生以來最喜歡的頭銜是什麼?我當過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大學教授等等,答案當然是「漫畫家」,漫畫家是有益人類幸福的志業,其他的不過是人生短暫的職稱罷了,所以也理所當然的要大力推薦這本書了。
(本文作者為知名漫畫家)
這些精彩漫畫不只記錄歷史,
更留住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與記憶。
──何榮幸 天下雜誌總主筆
比文字更有力,比影像更抒情,政治漫畫的魔魅與衝擊,此書一覽無遺。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這些漫畫家是藝術家,是反抗者,是政治評論家,更是歷史的紀錄者。
他們把現實的複雜張力濃縮在一幅簡單的畫中,他們或者誇張化,或者簡單化,但總是用迷人的想像力讓讀者發噱、振動或反思,把讀者帶到新聞背後的更深處。
而這本書濃縮了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大事,讓你在每一幅畫中穿越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種族主義、民主抗爭,天安門鎮壓、香港回歸、福島核災、全球金融危機,網路新世界等等,讓世界歷史在你眼前快速倒轉。
──張鐵志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
推薦序──
王丹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魚夫 漫畫家
誠摯推薦──
何榮幸 天下雜誌總主筆
林生祥 美濃山下歌手
林莉菁 旅法漫畫家/《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作者
胡忠信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馮光遠 專欄作家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黃孫權 破報總編輯
張鐵志 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主持人
趙少康 中廣公司董事長
羅文嘉 水牛書店社長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以時事之眼洞悉人性
媒體漫畫是一個重要的民主工具,漫畫家則是貨真價實的政治活動者。且讓事實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在建築物外牆大膽畫圖諷刺利比亞狂人格達費而聲名大噪的媒體漫畫家凱伊斯‧阿爾–希拉里,於2011年3月20日在班加西(Benghazi)的一次槍擊事件中喪生,年僅34歲。數月後,敘利亞漫畫家阿里‧法札特在大馬士革被親政府民兵以棍棒毆打手部,造成手指碎裂,目的是為了「使他無法再嘲笑阿薩德」。在伊朗,馬納‧內耶斯塔尼因為一本諷刺漫畫集出版後引發民眾暴動,坐牢三個月後被迫流亡國外。2011年11月,法國政治諷刺刊物《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的辦公室遭受祝融肆虐,原因是該報發行嘲諷特刊,將刊物標題改為《沙里亞週報》(Charia Hebdo)[譯註:「沙里亞」為Charia(伊斯蘭教法)一字之音譯,此處並取「查理」之諧音],並特別聘請「先知穆罕默德」為總編。反諷的是,縱火者自認英勇捍衛伊斯蘭,卻沒有勇氣暴露身分!種種事證顯示,許多思想與言論已經失去存在的權利,甚至無法公開討論。這種現象令人感到無比沉重。有鑒於自由的空間遭受壓縮,我們認為出版專書介紹這些政治漫畫家以及他們的作品與影響,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法文動詞caricaturer(「以漫畫諷刺」)源自拉丁文caricare一字,原意為「裝載」或「誇張」。
隨著時代發展,媒體漫畫儼然已經成為一把精準、尖銳、犀利而有效的武器,足以捍衛寶貴的言論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裡,漫畫家的角色是引發思考,揭發不公,製造歡笑,帶來新鮮空氣。在一些其他地區,慢畫家勇敢舉起自由的火炬,堅毅頑強,以婉轉幽微抑或明目張膽的方式對抗政權。他們的作品受某些人深深喜愛,又令其他一些人畏懼萬分。這種必須採取時代見證者之姿的專業工作對我們而言是單純的新聞工作,但在部分國家卻挾帶無比風險。這種對比很容易想像:如果你想畫漫畫諷刺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或伊朗總統艾瑪丹加,最好你服務的媒體是在日內瓦、紐約或巴黎,而不是大馬士革或德黑蘭。法國黑色幽默家德普洛治(Desproges)說過:「我們可以嘲笑一切,但還得先瞧瞧身邊站的是誰。」
政治漫畫家的工作是為了反抗,也是為了調解,但他的步履可以走得比作品更加無遠弗屆。帕特里克‧夏帕特(Patrick Chappatte)旅居象牙海岸時,曾在那裡舉辦一次為期三天的漫畫工作坊,邀集來自北部反叛區及南部政府控制區的媒體漫畫記者共同參與。當時象牙海岸因政治因素分裂為南北兩個敵對派系,雙方發生內戰。夏帕特在一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做了調解的工作,結果證明來自兩邊陣營的漫畫家們可以共同合作,協力透過漫畫為象牙海岸描繪出值得憧憬的未來。
秉持相同的精神,普朗圖(Plantu)創辦的「漫畫為和平」(Cartooning for peace)協會於2006年在瑞士日內瓦正式成立,並邀請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安南代言。這個協會的宗旨在於匯集不同意見,在對立陣營及相反觀點間建立對話,亦即創辦人所言:「全面拋棄不容異己的惡習」。但是,媒體漫畫真的足以加速和平的進程嗎?即使只是小小的幾步?這個理想是否實際?漫畫可能具備我們期待它擁有的政治影響力嗎?沒有任何測量工具能為我們提供答案。
每一幅媒體漫畫的背後,都有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座城市(我們必須承認,定居鄉村的媒體漫畫家少之又少),一份刊物,一個故事。漫畫家坐在咖啡館或書桌前,閱讀報章中國內外各地雞毛蒜皮的消息或影響深遠的大事。世局展開在他們眼前,迴盪在他們腦中,彷彿有一條直線,貫穿著不斷變動的世界,漫畫家的眼睛,他的思緒,他的手,以及他的筆。
透過畫筆的活力與犀利性,漫畫家的作品同時是一個見證、觀點和答案。媒體漫畫易於解讀,一筆中的,可殘酷亦可爆笑,無疑是有效呈現我們所處世界的絕佳方式。它的著眼點不在魅惑讀者,而是要捕捉真實的瞬間。此外,人類對媒體漫畫的理解不分國界,因為重點均以畫筆呈現,語言隔閡得以降至最低。所以媒體慢具有全球性格?不須翻譯?不盡然如此:同樣的漫畫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中,可能獲得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它以何種方式被理解,這種看圖說話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個難得的溝通工具。漫畫的幽默本質使讀者與事件之間必然拉出一段觀察距離。它令人彷彿獲得解脫般失聲而笑,將人帶入揶揄嘲諷的境界。它可以是一種苦笑,也可以是黑色幽默。它以一種帶著詩意的悲劇性格,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以及一切的信念都是何等脆弱。四月的日本櫻花盛開,一片絕世美景。但我們很快看到,這些在福島核災爆發一個月後綻放的脆弱花朵,在遊人不再的災區盡顯孤獨,片片花瓣飄落都象徵著輻射的可怕。這樣的畫面既精準呈現災變的悲哀,又透過無限張力觸發人的反省。的確,漫畫經常也帶著令人難堪的意味,不惜觸擊讀者的弱點。它直搗我們不安的靈魂,逼迫我們面對某個非常具體的問題或矛盾。這又是漫畫的功用所在。
媒體漫畫家的位置可以與時事平行,但更可以昇華到時事之上。多數時候他的角色也是一名記者,但不同於有義務據實報導的文字記者或攝影記者,漫畫記者有權利對事件進行詮釋。他依自己的觀點解剖時事,按自己喜好加以形塑,一手為事件打造出空間與佈景,並在其中安置取材自實情或八卦的人物。這樣的工作特性使他在編輯部擁有比其他記者更大的自由與報導獨立性。
漫畫家的批判立場建立在嘲諷甚至控訴的基礎上,與所屬媒體的編輯方向不見得一致。許多實例可以讓我們看到這種不對稱性:《日內瓦論壇報》(Tribune de Genève)的赫曼(Hermann)、日內瓦《時報》(Le Temps)的夏帕特、《衛報》(The Guardian)的史提夫貝爾(Steve Bell)、《世界報》(Le Monde)的普朗圖、《費加洛報》(Le Figaro)的費桑(Faisan)、荷蘭《誓言報》(Het Parool)的約普‧貝特拉姆(Joep Bertram)…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世界上大約有一百位舉足輕重的政治漫畫家,本書希望能夠向他們及他們的作品致意。其中有些漫畫家才華橫溢卻沒沒無聞或作品產量甚少,在此種情況下名氣就完全不是我們的考量標準。在所有同意讓作品收入本書的漫畫家中,我們除了遴選才氣最特出者外,也特別重視將最多的國家與刊物容納進來。
書中收錄的兩百五十幅漫畫都刻畫了最近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及歷史事件。我刻意不對瑪霍梅特(Mahomet)的丹麥諷刺漫畫這個主題做太多著墨,以免讓我自己成為被操縱的工具,反而間接助長了極端主義者的氣焰。我也主動避開前世界貨幣基金總裁坎恩(Dominique Strauss-Khan)涉嫌性侵一案,因為這個題材雖然被媒體高度炒作,但在明日的人類歷史中很快就不會再具有任何重要性。
名人推薦: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王丹
有一次在我主持的中國沙龍上,我請到一位曾經為聲援西藏人權問題而去北京,在天安門廣場表達抗議的德國學生David,來講西藏問題。講完後,有個中國大陸來的學生提問:「如果別人說你是一個外國人,為何插手中國的事情,你怎麼回答?」David回答說:「作為德國人,我希望很多外國人來關心德國的事情。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如果有更多的人關心別的國家和地區的事情,世界會更美好。」
這幾年,台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實,全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翻開這本政治漫畫集,我們就可以大致瀏覽一下...
章節試閱
1989. 6. 4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1978年,鄧小平分別接替毛澤東和華國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兼共產黨總書記。他推動經濟改革,使中國開始向世界開放。十年後,中國已經在快速蛻變,逐漸發展成所謂「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混合式經濟型態。但民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因此造成經濟生活日益自由化,政治生活卻依然受共產黨嚴密控制的矛盾現象,兩者間的落差越來越大。1989年4月15日,進行民主抗爭的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全面占領這個平日空空蕩蕩的遼闊廣場。6月4日晚間,在鄧小平命令之下,解放軍開進首都鎮壓反抗活動。
繪圖:薩維涅克,法國,《3台幽默諷刺秀》(Carica 3),
法國三號電視台利穆贊/普瓦圖–夏杭特地區頻道,1989年7月1日
〔瓶上文字〕墨汁
1989年6月30日,中國政府公布的報告顯示,天安門廣場有三千名平民受傷,超過三百人死亡。直到今天,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確切傷亡人數依然是個謎。數字問題不談,中國政府對抗議民眾的鎮壓行動,在當時的國際輿論中對中國帶來極其負面的效應。各國譴責聲浪不斷,中國血腥鎮壓的暴行,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遭受長期孤立。
繪圖:赫爾布羅克,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1989年6月6日
〔上方文字〕人民的共和國
也是在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並宣示要為中國社會帶來基礎性的變革。1976年毛澤東去世,他的陵寢也設在這座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週年後,赫爾布羅克以畫筆呈現中共言行不一的行徑,抨擊解放軍對人民的鎮壓。在解放軍奉命以武力弭平示威運動的同時,日本及西方電視媒體也將鎮壓畫面拍攝了下來。2001年去世的赫爾布羅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論漫畫家之一,他在服務於《華盛頓郵報》的多年時間裡,秉持民主與自由的理念,致力批判共產主義,並嚴厲抨擊麥卡錫主義的流弊。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1989年
〔餐盤上〕中國 〔圖下方〕鄧小平全面勝利
隨著1989年天安門示威活動的擴大蔓延,中國的保守派領導人也加強對趙紫陽等傾改革派政要的反動。在此同時,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的蘇維埃共產集團,正在改革開放的腳步下逐漸解體。中國的保守派分子在鄧小平羽翼下斷然決定結束民主對話,於5月19日宣布實施戒嚴。在本圖中,身穿「毛裝」的鄧小平正津津有味地吞食中國人民。他在天安門事件中,似乎至少暫時獲得全面勝利,反對派聲音被完全壓制,中共政權內部的貪腐終究沒有受到質疑,超過十億的中國人民則繼續為經濟成長賣命工作。
繪圖:奧利凡特,美國,1989年6月5日
〔標語牌上〕不自由毋寧死 〔圖下方〕勿忘天安門廣場
奧利凡特是媒體漫畫界的重量級人物,有時甚至被推舉為美國政漫元老,影響力無人能及。毫無疑問的是,他的作品犀利度可謂登峰造極。圖中一名男子被坦克車輾死,屍體倒臥在腳踏車上。這個畫面呼應了天安門事件中,那位單獨以肉身阻擋坦克車前進的無名英雄。那幕發生在1989年6月5日的情景獲媒體鏡頭捕捉後,成為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影像之一。奧利凡特漫畫中標語牌上的文字,清楚闡明抗議民眾的決心,但殘酷的畫面也凸顯這個自由之夢已經被輾碎。直到今天,1989年中共政權在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在中國國內依然是一個禁忌話題。
1989. 11. 9
柏林圍牆的末日
東歐鐵幕的歷史性終結之夜
1989 年11 月9 日到10 日那個夜晚,在所有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前東德)警政當局全面開啟設於柏林圍牆上的邊境檢查哨。當天稍早,東德民眾已經可以獲准離開東德。這是一個感人的歷史性時刻,東德群眾紛紛湧向柏林圍牆歡欣慶祝,邊境衛兵很快就招架不住。1989 年春天以來,許多東德人民已經陸續通過匈牙利及捷克打開的邊境逃往西德。11 月9 日這個象徵性的時刻雖然無法代表福山教授所謂的「歷史之終結」,但確實為二十世紀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篇章畫下句點。
繪圖:阿爾坦,義大利,《全景雜誌》(Panorama),1990年
「我本來以為自己只是個無名小卒,其實我也參與了那個歷史性的一刻呢!」
柏林圍牆倒塌的影像被傳送到全球各地的電視螢幕,在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史上第一次全世界電視觀眾透過實況轉播,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此外,透過槓桿效應的作用,柏林圍牆倒塌還進一步導致蘇維埃帝國崩盤,使更多歷史性的場景,接二連三地迸現在電視螢幕中。我們還清楚記得不久後的11 月17 及18 日在布拉格發生的絲絨革命,以及12 月分的羅馬尼亞革命,以及總統暨共黨總書記齊奧賽斯古(Ceaucescu)
繪圖:司徒特曼,德國,《青年世界報》(Junge Welt),1989年
「革命萬歲!」
司徒特曼從東德角度畫出身穿法國凡爾賽宮廷服飾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and)、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_atcher)、西德總理柯爾(Helmut Kohl)和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這幾位大國領導人在柏林圍牆倒塌後,一度對事態發展顯得保留,這個情形唯妙唯肖地反映在圖上政治人物的僵硬笑容和逢場作戲的神態中。由於一切發生太快,西方各國元首似乎措手不及,無法立刻察覺這個事件的歷史意義。密特朗總統宛如被朝臣簇擁的法皇路易十四,在深宮院落裡看不到柏林圍牆倒塌,即將無可避免地促成兩德統一。他還停留在過去的觀點,認為蘇聯不可能容許東西德合併。跟密特朗一樣,柴契爾夫人一開始也對德國統一的可能性表示不認同。
繪圖:克勞斯‧博勒,德國,《世界報》(Die Welt),1989年
《世界報》是德國保守派大報,當年總部位於漢堡。博勒筆下這個禿頂四眼田雞,一看就知道是前東德總理何內克(Erich Honecker)。何內克在1961年打造柏林圍牆,作為「對抗法西斯的防線」,1976年起擔任東德最高領導人。在本圖中,他死命設法阻止東德這個壓力鍋爆炸。1989年10月初開始,反對東德政權的抗議聲浪日益洶湧,10月18日何內克在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施壓下被迫辭職。這位堅持不走戈巴契夫式改革路線的人物雖然下台,但街頭的民主激情早已勢不可擋。
繪圖:札埃夫,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1989年11月13日
札埃夫的漫畫說明德國統一在以色列及全球猶太社群中,掀起痛苦的回憶。柏林圍牆的倒塌,連帶瓦解了二戰結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蘇聯總書記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1945年聯手策定的世界秩序。歐洲盟軍據此決定德意志第三帝國投降後歐洲的命運。札埃夫在圖中畫了納粹德國集中營中被囚禁者身穿的衣服,彷彿二次大戰的傷痛歷歷在目,也象徵猶太民眾對於德國統一並恢復1945年的領土範圍,深感不安。
繪圖:芭芭拉‧亨尼格,德國,《每週郵報》(Wochenpost),1989年
芭芭拉‧亨尼格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東德,1980年代時經常與諷刺月刊《厄倫史匹格爾》(Eulenspiegel)合作。圖中柏林圍牆破開一個大缺口,前方展開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複雜迷宮,具體象徵成千上萬東德人民在跨越圍牆進入西柏林後,面對陌生的西方新世界時所感受到的焦慮。無論在社會經濟或地緣政治層面,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時代變動的規模,一時也不能理解這個事件如何扭轉了歷史。柏林圍牆同時代表生活中的現實,也象徵著歐洲自1948年以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圍牆的倒塌不但立刻使德國分裂的現狀遭受挑戰,也預示著蘇聯的解體,及東西二極分立時代的結束。
2001. 9. 11
九一一事件
美國領土遭受恐怖攻擊
2001 年9 月11 日,十九名恐怖分子分別劫持四架美國班機,攻擊象徵美國經濟、軍事及政治力的三座地標,短短一個上午造成三千零三十四人死亡。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卻發生有史以來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多死傷的恐怖攻擊事件。這宗恐怖攻擊被美國視為新型態軍事行動,國家與非國家間的衝突正式搬上檯面。新的敵人面貌多變,也沒有一定的領土,是由激進伊斯蘭分子組織的一種跨國操作網路,有如雲霧般瀰漫滲透,難以捉摸。美國的應變及防衛體系繼承自冷戰時期,遇到這種新敵人顯得難以招架。
繪圖:彼得‧史朗克,英國,《星期天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2001年9月16日
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南塔於遭飛機撞擊後不到一小時即倒塌,引發全面恐慌,事件的發展超乎任何邏輯想像。南塔倒塌使救援計畫完全癱瘓,倒塌的威力使方圓一百三十公尺內的一切在轉瞬間化為灰燼。原籍瑞士的史朗克在此演繹孟克(Ed¬vard Munch)名畫《吶喊》中的驚恐表情,呈現大樓灰燼快速噴散在街道時,民眾爭相逃命的情景。透過這個表達人類被恐懼攻占的普世象徵,漫畫家成功捕捉了短短幾秒內就深深烙印在紐約市民、乃至美國全體人民、乃至全人類集體記憶中的恐怖。藉由這幅作品展現的強烈張力,漫畫家復刻了巨大空間中的音響效應,恐怖的叫喊聲震撼天際,貫穿全世界的心靈。
繪圖:丹濟格,美國,2011年9月11日
九一一恐怖攻擊爆發後,美國舉國哀悼受難者,全美最知名的媒體漫畫家則試圖用畫筆描繪整個美國社會的慌張失措。成長於紐約的丹濟格援引山姆大叔(Uncle Sam)的譬喻,設法在世貿中心大樓的廢墟中撫平美國的傷痕。畫家用幾筆簡潔有力的線條,勾勒出山姆大叔既憤怒又無法置信的神態,在他的周圍是幾千幾萬噸的瓦礫破片,以及淹沒曼哈頓半島南端的有毒煙塵。背景中唯一剩下的顯著地標是帝國大廈,矗立在世界末日般的景象中。原本象徵紐約及美國經貿實力的世貿雙塔,已經名副其實地在歷史灰燼中粉身碎骨。在這次大規模計劃性攻擊事件於美國本土發生後,美國似乎明白,位於國土兩邊的兩座汪洋不再足以阻止敵人進犯。
繪圖:哈達德,黎巴嫩,《生活報》(Al Hayat),2006年9月11日
為了紀念恐怖攻擊發生五週年,哈達德連畫五組世貿雙塔造型的數字「11」,使它成為受難十字架。哈達德透過這種古代處刑方式的描繪,暗示出九一一以後所有回教徒長期遭受的羞辱與報復。由於十字架是基督教社會最主要的宗教符碼,這個畫面傳遞出來的訊息顯得特別深刻。此外,將十字架等同於人類救贖工具的指涉,是布希所代表的福音主義新教意識中非常重要的特徵。由沙烏地阿拉伯出資運營的《生活報》,是阿拉伯國家旅外僑民社群的指標性新聞刊物,報導路線相當能夠接納西方的世界觀。
繪圖:卡布,法國,《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2001年9月19日
「賣出!」
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兩週後,卡布這幅漫畫刊載於《查理週報》頭版。這次我們是從世貿大樓內部,透過犧牲者的角度看到事件的發生。位於紐約曼哈頓南端金融區內的世貿雙塔中,有許多與華爾街股市有密切關係的金融機構總部或分公司,例如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等。大樓裡還有原料交易中心—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每天咖啡、糖、可可等原料商品,在此進行金額以億美元計算的龐大交易。卡布冒著遭受輿論譴責的危險,大膽抨擊了人類對金錢的盲目追求。
2003-2006
全球SARS危機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與禽流感爆發
2003 年3 月12 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發布全球警告。到年底時,禽流感病毒H5N1又重新爆發。兩種疾病的病毒都具有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對象為動物,但會隨之傳染給人類。這兩種人畜共通病,都是新型流行病學問題的重要具體表徵,與人類改變其居住環境有密切關連。
繪圖:提伍寧,俄羅斯,《俄羅斯新聞週刊》(Russian Newsweek),2006年1月16日
2005年8月H5N1病毒在俄羅斯首度出現,然後迅速傳播到全國,直到2006年初才被控制住。西歐首例於2005年10月在英國被發現。病毒感染因素至今仍不清楚,但顯然涉及禽類產品產銷及候鳥遷徙。在當局於鳥類遷徙區大規模實施圍堵計畫之際,提伍寧幽默地嘲諷人們對所有「鳥類」產生的恐懼偏執狂。相對於當局發布警示的規模,人類受感染的案例其實不多,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250人死亡,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最初估計病毒突變後將造成的死亡人數—七百萬到一千萬人。
繪圖:夏帕特,法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3年4月10日
新加坡 / 越南 / 香港 / 中國 〔桌上〕政府
SARS病毒是2002年在中國廣東省出現,2003年3月傳到香港,從一處旅館開始陸續蔓延到東南亞及北亞,然而北京一直拒絕提供中國境內的感染數據。夏帕特用漫畫抨擊中國政府面對衛生危機所表現的不負責態度,並點出病毒透過空中運輸迅速傳播的可怕。一星期後中國當局改變態度,公布北京市的感染數字。2003年7月時SARS已經擴散到世界五大洲,共有八千四百人受感染,其中八百一十二人死亡。
2004. 12. 26
印度洋大海嘯
空前的世紀浩劫
2004 年12 月26 日的印度洋大海嘯,以不同程度衝擊了東南亞、南亞各國以及東非五個國家,短短一天內造成三十萬人死亡。這起災難發生的原因是,印尼蘇門答臘外海板塊隱沒,引發強烈海底地震,連帶造成巨大海嘯。地震強度高達芮氏地震儀九級,釋放出的能量掀起震央上方整片海水,在海面形成一連串大波浪,以同心圓方式高速湧向遙遠的彼方。
繪圖:喬斯‧ 柯里儂,荷蘭,2004年12月
……祝耶誕 並賀新年
透過漂流在狂瀾中的歲末賀詞, 喬斯‧ 柯里儂凸顯出世紀災難的恐怖與歲末佳節的歡欣之間,令人心悸的落差。這幅漫畫有力地呈現了大海嘯突如其來的驚人威力,足以在數分鐘內吞噬無數海岸地區居民及前來度假的遊客。雖然四分之三的死難者集中在印尼蘇門答臘的亞齊(Aceh)省,但國際媒體的報導焦點集中在災區的西方觀光客。每年這個季節,許多西方旅客都會前往溫暖的東南亞度假。不過透過媒體報導這些來自四十餘國旅客的命運,印度洋海嘯在全球激起了更強烈的關注浪潮。
2011. 1. 14
阿拉伯之春
伊斯蘭世界的民主革命
2011 年1 月14 日, 突尼西亞總統班‧ 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在掌權二十三年後,以盜匪之姿逃出自己的國家,他倒也確實是個盜匪。2 月11 日,統治埃及將近三十年的穆巴拉克(Hosni Moubarak)遭到監禁。2 月20 日,擔任葉門總統長達三十三年的薩里赫(Ali Abdallah Saleh)被迫交出政權,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正式辭職的元首。10 月20 日,以極權手段統治利比亞四十二年的格達費在試圖壓制抗議民眾、並以重裝武器加以攻擊後,被憤怒的利比亞人追捕並草草處決。這些革命行動無疑是透過網路科技串聯成氣,但最深層的背景因素則是青年訴求、對教育品質的不滿、高失業率,以及數十年來被政府蔑視的集體感受。
繪圖:哈達德,黎巴嫩, 《生活報》(Al Hayat), 2010年6月7日
〔右〕「飾演阿拉伯人角色的人在哪?」
〔左〕「在這!」
哈達德這幅漫畫從阿拉伯世界內部表現出,抗議浪潮席捲前夕阿拉伯人普遍的無力感。在2010 年初夏,還沒有任何徵象可以預告阿拉伯之春的發生。在整個阿拉伯地區,長期的威權統治形塑出一種政治停滯的狀態,經濟由少數特定家族掌控,貪腐嚴重侵蝕社會,反對力量被全面壓制。由二十二國組成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只是一種表面性的政治結合,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極為有限。在看似平靜無波的表象底下,權利和個人自由的闕如使人民積壓越來越多的挫折與憤怒,終於在2010 年12 月首波起義後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繪圖:奧立佛‧薛普,奧地利,《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2月6日
〔左側攝影機上〕半島電視台
〔旗幟上〕www (網際網路)
〔右下〕依據德拉克洛瓦畫作
薛普這幅刊登在慕尼黑主要日報上的漫畫,是以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名作《自由引導人民》為創作靈感,該幅畫作象徵性地呈現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光榮三日」的情景。在薛普的版本中,我們看到新式通訊科技對埃及革命造成的影響。推特和臉書等社群媒體使示威民眾得以規避傳統媒體的檢查,並與連續新聞頻道進行串聯,特別是整個阿拉伯地區都可以收視的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這種資訊傳播的全新自由感,使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得以克服恐懼,成功對抗穆巴拉克賴以維持權力的安全機關。說網際網路點燃起義運動雖然可能言過其實,但網路無疑首度成為動員民眾的重要因素。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2011年
國際依據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實施的軍事介入於3月19日展開,目的是在利比亞領土上空設置禁航區,藉以「保護平民安全」。挪威派遣數架F-16戰機參與了空中攻擊行動。哈根畫了一架這種戰機,機身上漆有挪威皇家空軍(Luftforsvaret)的標誌。畫面情景影射負責指揮聯軍行動的北約組織遭受各方批評的情形。部分觀察家認為北約組織支持利比亞叛軍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保護平民的需要,因此也逾越了聯合國所交付的職責。
1989. 6. 4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1978年,鄧小平分別接替毛澤東和華國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兼共產黨總書記。他推動經濟改革,使中國開始向世界開放。十年後,中國已經在快速蛻變,逐漸發展成所謂「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混合式經濟型態。但民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因此造成經濟生活日益自由化,政治生活卻依然受共產黨嚴密控制的矛盾現象,兩者間的落差越來越大。1989年4月15日,進行民主抗爭的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全面占領這個平日空空蕩蕩的遼闊廣場。6月4日晚間,在鄧小平命令之下,解放軍...
目錄
〔推薦序〕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王丹
〔漫畫序〕不畫漫畫,毋寧死 魚夫
引言
1989
魯西迪事件西方國家譁然 vs. 回教世界暴跳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柏林圍牆的末日 東歐鐵幕的歷史性終結之夜
1990
曼德拉獲釋 全球最受矚目的政治犯重見光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冷戰結束後第一個大規模國際危機
德國統一 歐陸第一大國悄然成形
1991
南斯拉夫戰爭 巴爾幹半島干戈再起
戈巴契夫辭職 蘇維埃帝國正式瓦解
1992
阿爾及利亞全面陷入暴力 伊斯蘭極端主義點燃的危機
洛杉磯暴動 「另外那個美國」發動城市游擊戰
地球高峰會 第一幕:里約
1993
奧斯陸協議 以色列與巴解首度相互承認
毒梟艾斯科巴之死 全球毒品交易重新洗牌
1994
盧安達種族屠殺 瘋狂的族群滅絕行動
車臣戰爭遭砲火壓制的獨立之夢
1995
法國重啟核武試驗 南太平洋再度面臨浩劫
拉賓遭暗殺 以巴和平進程驟然熄火
1996
密特朗總統與世長辭 法國左派頓失重心
阿拉法特當選巴勒斯坦自治區主席 一次歷史性的選舉
狂牛症爆發 英國承認出現病例
論審查制度、偏狹認知與不容異己
1997
香港回歸中國 共產中國內的超級資本都會
黛安娜王妃香消玉殞 一場震驚全球的車禍
京都議定書 地球環保露曙光
1998
莫妮卡事件 柯林頓總統的性醜聞
印度與巴基斯坦進行核子武裝 南亞的兄弟之爭
1999
西雅圖遊行 另類全球化運動的肇始
千禧蟲危機 世紀末的心理恐慌症
普丁入主克里姆林宮 俄羅斯改革時代落幕
2000
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 輸掉普選卻僥倖勝出
2001
米洛塞維奇被移送國際刑事法庭 為前南斯拉夫種族屠殺罪行受審
九一一事件 美國遭受恐怖攻擊
反恐戰爭在阿富汗揭開 美國的「持久自由行動」
2002
歐元正式流通 歐盟統合邁開大步
勒彭打入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 第五共和遭受當頭棒喝
地球高峰會 第二章:約翰尼斯堡
盧拉當選巴西總統 南美洲的一場柔性革命
2003
美國對伊拉克宣戰 狂人海珊的敗亡
愛滋病與世界貿易組織 南方窮國獲得學名藥使用權
2003-2006
全球SARS危機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與禽流感爆發
2004
歐盟的歷史性東擴 歐盟增為25個會員國
印度洋大海嘯 超乎想像的世紀災難
法扎特:大無畏的點燈人
2005
梵蒂岡易主 從若望保祿二世過渡到本篤十六世
倫敦自殺攻擊 恐怖活動重創都會核心
2006
哈瑪斯的驚人勝利 巴勒斯坦立法選舉揭開新局
第二次黎巴嫩戰爭 糾結不清的藍色分界線
網路社群媒體爆紅 2.0版的美麗新世界
2007
薩科齊入主愛麗舍宮 作風備受爭議的「閃亮亮總統」
2008
卡斯楚引退 古巴政權轉入勞爾手中
貝魯斯柯尼重新掌權 義大利政壇風波不斷
北京奧運 中國對世界的亮麗宣示
全球經濟大崩壞 次級信貸危機引發資本主義風暴
歐巴馬入主白宮 劃時代的美國總統大選
2009
蘇丹達佛衝突的恐怖 巴西爾主導下的種族大屠殺
麥可.傑克森驟逝 飽受爭議的一代巨星
2010
維基解密 揭開世局的內幕
中國超越日本 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權
2011
阿拉伯之春 伊斯蘭世界的民主革命
福島核災 災難直搗日本核心
西班牙抗議事件 一場自發性的多元化抗爭運動
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 經濟統合與國家主權之爭
2012
敘利亞內戰 堅持壓制到底的阿薩德
歐蘭德贏得法國大選 法國政權回歸左派
漫畫家一覽 274
〔推薦序〕看到世界,看到理想 王丹
〔漫畫序〕不畫漫畫,毋寧死 魚夫
引言
1989
魯西迪事件西方國家譁然 vs. 回教世界暴跳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柏林圍牆的末日 東歐鐵幕的歷史性終結之夜
1990
曼德拉獲釋 全球最受矚目的政治犯重見光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冷戰結束後第一個大規模國際危機
德國統一 歐陸第一大國悄然成形
1991
南斯拉夫戰爭 巴爾幹半島干戈再起
戈巴契夫辭職 蘇維埃帝國正式瓦解
1992
阿爾及利亞全面陷入暴力 伊斯蘭極端主義點燃的危機
洛杉磯暴動 「另外那個美國」發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