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輕快的散文,記述他在音樂路途上所遭遇到的惆悵與喜悅;用趣味的生活事實,談論嚴肅的樂教問題,其中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為了要使人人生活音樂化,作者致力推行音樂欣賞的教育工作;為此,不得不磨鍊好演奏技術,不得不著手創作樂曲,又不得不尋求音樂創作中國化的方法;這種「求諸己」的治學精神,在書內皆有切實的記錄。從書內,讀者可以看到抗戰期間的音樂概況,同時也可看到樂人在逆境中如何奮鬥。卷首三篇序文,均能指出此書的獨到之處。附篇論著,最能闡發古代樂論要旨,值得愛樂人士參考。
作者簡介:
黃友棣
民國元年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廣東中山大學教育系畢業,獲英倫皇家音樂院提琴學位及義大利滿德音樂研究院作曲文憑。曾任教廣東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香港珠海書院等。
從19歲開始,就讀中山大學教育系的黃友棣,決心用音樂當作教育的工具。為了學習鋼琴、樂理,不僅半工半讀,更利用深夜苦練,期間一度因七七事變,阻斷他深造音樂的夢想。在黃友棣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下,直到1955年,他成功考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
他推動「中國音樂中國化」及音樂全人教育,寓居香港時期,與音樂家林聲翕及作詞家韋瀚章,被稱為「歲寒三友」。膾炙人口的歌曲包括:杜鵑花、問鶯燕、遺忘、當晚霞滿天、我要歸故鄉等。七十二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七十三年獲頒行政院最高文化獎章、八十九年獲高雄市文藝獎終生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