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關鍵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每位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能保持冷靜的父母。
說的比做的容易?並不是。「零吼叫教養」所提出的方法啟發了所有的父母,重新打造了家庭裡的動能。不贊同繞著孩子轉、訴諸各種規範的手段。「零吼叫」的方法要敦促父母:
.將焦點放在你自己身上
.讓你自己冷靜下來
.讓你自己成長
從保持冷靜面對孩子開始,你內心底層的擔憂會減少,一步一步改變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郝愛德.朗寇 (Hal Edward Runkel)
.美國新崛起的親子關係大師。他是婚姻與家庭的執業治療師,也是國際聞名的演講家。
.零吼叫生活 (ScreamFree Living) 公司的創辦人,該公司的宗旨是一次改善一種關係,讓世界更美好。他們的理念已經協助了上千個家庭改造了親子關係。
.他與妻子珍妮和兩個孩子一起住在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郊。
章節試閱
究竟誰是真正失控的人?
我自己的孩子漢娜和布藍登,當時一個四歲,一個兩歲。那天就是個尋常星期六的早上。我太太珍妮和我週五熬夜到很晚,也就是說,隔天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太早起床。可想而知,那個週末一開始就充斥著嘀咕聲、哭鬧聲和抱怨聲,孩子們也被搞得很不開心。
所以,憑著我身為輔導醫師的專業才智,決定帶所有的人離開家裡,出發前往鬆餅店吃早餐。當我們走進第一家鬆餅店時,發現裡面實在是太擁擠了,不過,幸好在亞特蘭大的市區不怕找不到鬆餅店。所以,我們又全擠回車上,幫孩子們繫好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帶,小小的失望聲中夾雜著一聲聲會有很多楓糖漿的保證,就這樣開了幾百公尺左右的路程,來到了第二家鬆餅店。而第二家排的隊伍就跟第一家的一樣長。
可是,我們已經沒辦法再把孩子們塞回車上去另找一家了,因此決定跟著排隊。謝天謝地,這家鬆餅店的員工很貼心,他們為小孩子們準備了蠟筆和空白的畫紙,我和太太甚至還可以偷得一點成人聊天的時間呢。雙贏的局面。
更幸運的是,我看到了一個告示。如果孩子們畫一張圖,就可以得到一頂鬆餅店的紙帽,就跟做鬆餅的師傅頭上戴的一樣,以及一份免費鬆餅。有時候生命真是美好,孩子們畫著畫,我和太太聊著天。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飛逝,我們已經入座了,太太和女兒坐在桌子的一頭,我和我兒子坐在另一頭。店員送來了孩子們的紙帽,連我也試戴了一頂在頭上。
如果你從未去過鬆餅店,那麼這種店裝潢的一致性肯定會讓你大為吃驚。環繞著吧台而設的桌面,環繞著餐桌旁邊的大片落地窗。那是非常開放,而且很容易注意到別人一舉一動的地方。
現在,當我覺得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美好的時候,孩子們卻是苦等了整個早上都還沒吃到任何東西。飢腸轆轆的孩子,當他們能做的事只是不停的等待,很可能就會開始………不安份。漢娜那時是個四歲的孩子,還可以表現出規矩,頂多只是小小的抱怨幾聲。可是布藍登是個兩歲的孩子,他的情緒表現當然就是兩歲孩子的水準,你大概可以了解我的意思吧。兩歲大的孩子,當他們被迫又是上車又是下車,只是得到一再的保證,卻沒有看到有東西可以吃,一般來說是不會去關心要「小聲地說話」或「措詞要像個大孩子」這種事的。在那當下要他合作一點,對他而言並不是他最在意的事。跟家人享用一頓溫馨的早餐,現在看來似乎不再是那麼優的主意了。
不過我是個有執照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我是個輔導人際關係的顧問,我知道要如何控制自己,不讓自己大發雷霆。我可以做出更好的反應,不要訴諸吼叫和肢體動作這類施壓的舉動,在焦慮指數上升的時候我還是可以保持鎮定。可是接下來我兒子竟然把他的叉子丟到地上去!我堅定的意志開始動搖。
叉子掉到地上發出了巨響,讓周遭的人全都看向我們,有些人甚至還指指點點、交頭接耳(至少我感覺他們是這種反應)。我望向我那完美的妻子,她跟我那完美的女兒端坐在那裡。在養育數個孩子的父母之間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誰跟你坐在同一邊,你就要負責看管誰。所以當我生命中的兩個女人正在享受著如天堂般的和睦與親密時刻,我和我的兒子卻正瀕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邊緣。
可笑的紙帽
什麼事都沒辦法讓他開心,什麼事也都沒辦法阻止他進入亂發脾氣的情緒。終於,他的鬆餅送來了,我想這場戰爭很快就會結束。所以,我開始切起鬆餅,可是他並不想要他的鬆餅被切塊,也許他是想要用手拿著整塊吃,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感覺到自己愈來愈接近情緒爆發的邊緣了。
不過,我是人際關係的專家,對嗎?我是那個計畫要寫一本書將來要取名為《COOL學:零吼叫養出乖寶貝》的人呢。我竟能容許自己被一個兩歲的孩子惹火嗎?沒錯,真是如此。你看看,他丟根叉子就引起了這麼大的回響,我兒子開始估計如果他把鬆餅、盤子和所有的東西都丟到地上的話,會有什麼事發生。
可能發生的事就是:爸爸可能失去冷靜!這就是後來的狀況。
我手忙腳亂地向那些被楓糖漿濺到腳的人道歉,然後一把將布藍登從他的高腳椅裡拎出來。然後我又向坐在我們後面那一桌的男子道歉,因為布藍登的腳踢到他的後腦杓了。然後我們兩個人衝出到餐廳外面,所有的眼睛都盯著我們,因為我兒子不停地在尖叫,還邊踢、邊搥。我整個人都在沸騰,當我用力推開門的時候,連玻璃都嘎嘎作響,門彈回的力道,讓每個人都注意到我們了。整間餐廳裡的人都看到我站在外面的人行道上,對著兒子大吼大叫,用一些艱澀的詞彙、問一些高深的問題、胸口起伏、搖晃著手指、威嚇一個站在那兒都還不到九十公分高的小男孩。我還真是一個大男人哪!
當這醜陋的一幕總算結束後,我和布藍登回到座位,打算重新把一頓美好的家庭早餐吃完。那兒坐著我親愛的、忠實的老婆珍妮,我以為她應該是想說點安慰或支持的話,不過她就是掩飾不了想發笑的表情。當時我就像座火山正在找個藉口爆發。
「怎樣?」我怒吼。
「不錯的帽子。」
一直到這時候我才想到,原來那頂鬆餅店的紙帽還四平八穩地戴在我的頭上呢。整齣好戲上演時,主角就是一個拼命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嚴肅,結果卻很可笑的男人,頭上還戴著一頂可笑的帽子。
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答案是什麼?繼續將焦點放在我們自己身上。如果我們希望創造出自主的新成人,首先必須讓自己先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中。這表示要創造一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以及我們不要因而衍生焦慮的空間。教導他們生命的法則,然後讓他們自己決定是要接納,或是因對抗而自食惡果。
當年我在學校教高三學生的時候,有機會親眼見識到能夠不管最後結果的家長,和做不到這點的家長。對那些無法放手的家長而言,高三這年真是噩夢一場。當孩子要離家去上大學的時刻轉眼就到來,整個家庭的焦慮指數立刻一飛沖天。
面對逐步升高的焦慮,這些家長的回應竟是向焦慮屈服,開始微控起孩子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檢查每天的家庭作業、嚴格管制社交活動,還會不時地盤查大學申請的進度。而我也無奈地看到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惡化。
另外一些家長對這種壓力則有不同的回應,他們把高三這年視為孩子展翅高飛的預備期,因此看成是一個時機,將較多的管理權交到孩子手中。當然,這誠非易事,他們在看著孩子做決定時內心可也是很掙扎的。不過這些家長堅持理念,平息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去要求孩子幫忙安撫他們。在大學申請的過程中,他們會將申請書交給孩子,但讓他知道如果有需要的話,隨時可以得到協助。在高三這年,這些家長實際上還會稍微把規定回家的時間往後延一些,先嘗試隔年的生活光景,大學宿舍裡很可能根本就沒有規定關大門的時間呢。
事實上,對所有的家庭來說,親子相處都已經走到了這個階段了,高三經驗會是如何其實很難出乎意料。對那些一向不敢去想像能對孩子放手、總是需要孩子要為他們爭面子、選擇不去培養孩子自主性的家長來說,高三那年不過是歷史的一個必然延伸罷了。他們遇上了激烈的拔河賽,在努力約束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拼命掙扎,想搶得更多的「自由」。到了高三的時候,雙方面都絲毫沒有準備好要開始轉進展翅的階段,只忙著為著新生的問題而怪罪彼此。幸好,有些家庭會尋求專業的幫助,來找像我這類的人,然後慢慢找到勇氣,正視自己的處境,並選擇讓自己冷靜與成長。
然而,對於那些慣常訓練孩子自主的家長而言,高三那年就順遂多了。他們早已經逐步放寬孩子的自由空間、明白那是訓練展翅飛翔的法門。當然,焦慮還是難免的,不過這正是一個嘗試與摸索的經驗,父母和子女都要努力克服因為自主性增加而產生的意見分歧。儘管會犯一些錯,他們已經對這條守則堅信不移:以終為始,但不要管最後的結果。
你也可以這麼做。
幫孩子訂規矩
在無秩序的家庭中,晚餐永遠是隨時都可以吃的。沒有固定時間,通常是想吃就吃、拿到什麼就吃什麼。雖然這種家庭營造出的是一種看似的「自在的」氣氛,實際上卻是毫無章法的,因為每個人的胃口變得南轅北轍,三餐也變得極不規律。點心時間打亂了正餐時間,零食(真正「隨時都可以吃」的食物)變成了正餐的伙食。真正危害的其實是家人的親睦和諧,就是我們在本章稍早探討的教養中個人的那一面。我的意思不是說家庭晚餐是全家人唯一可以擁有的對話時間;只是利用安排餐位來當例子說明。
在過度嚴格的家庭中,晚餐就不只是強制性的,而且是整個家庭生活的主軸。白晝較長的夏天也不能在外頭稍微玩久一點,用餐的座位不允許隨意更換,也絕對沒有任何機會可以端著餐盤、全家人邊用餐邊觀賞電視節目。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遠比個人的空間更優先、更重要,絕對沒有討論、反對或是個人好惡的空間。
最經常發生的情形就是,父母來回擺盪在無秩序與嚴峻之間,令孩子無所適從。這種家庭會有好幾個星期生活得毫無規律,然後,當焦慮的父母終於受夠的時候,就會又重新開始執行「從現在起」這類的嚴格時間表。這種焦慮的反應從來就不會激發任何人想改變的慾望,徒留父母精疲力竭又深覺不受感激,更別說還有沮喪的感覺了。這是無可避免的結果,一旦父母沒有將重點放在自己的行為上,而把較多的焦點放在其他家人的行為上時,這種事就會發生。他們不再去思考到,自己對家人的責任就是該成為家庭所需要的冷靜的主控者。而在威權真空的狀態下,得到父母全副注意力的孩子們,通常最後就成了發號司令的人。
我曾經親眼目賭許多家庭發生這種無可救藥的演化,竟然容許他們的孩子變成了家中當然的總司令。
不要被孩子的哭鬧綁架
下面就有一個例子。讓我們來看看曼蒂,一個討厭吃晚餐的孩子。她討厭的不只餐桌上的東西(不過她是真的很不喜歡吃東西),而且還很討厭跟家人共進晚餐。當母親要求她坐到餐桌上的時候,曼蒂就會哭鬧地拒絕。她堅稱自己並不餓,可是在家人用完餐才過半個鐘頭之後,她就會說想吃宵夜。
在這個小女孩只有三歲的時候,她就很清楚地知道,事情要怎樣才能順自己的意,除了用餐的事。你看,她有一件很強大的武器,就是她那一對驚人的肺。她需要做的就只是尖聲大叫,她的家人馬上就會恭敬從命,然後她就可以免除晚餐時間的「痛苦」。她的父母來找我,是因為他們覺得被她的哭鬧給綁架了。
他們是被綁架了,不過並不是被她的哭鬧。他們是被自己因為那些哭鬧所產生的焦慮給套住了。我聆聽著這位母親激動地描述。
「她就是不肯上餐桌來!我們真的想放棄了。」
我問道:「如果你們不順曼蒂的意,可能會發生的最糟的情況是什麼?」
未經思索,她便回答:「我們從來沒讓她哭鬧到她自己放棄。她會又吼又叫,直到我們讓步,讓她看電視為止。我想我真的沒辦法忍受這樣的場面。」
「所以,你是在跟我說,事情最糟的情況,就是一個孩子鬧個幾分鐘彆扭囉。」
「喏,你不了解。她是真的在尖叫。她只要一大聲叫,喉嚨就會沙啞個三天!」
在我可以做出任何回應之前,那位父親就打斷了我們:「等等,那真的有這麼糟嗎?那真的比我們雖然想教導她,卻又不斷地讓步,還要糟嗎?我是說,我們可以忍受一陣子尖叫,不是嗎?」
房間內陷入一片沉默。即使是當我們的孩子已經失控的情況下,我們讓自己冷靜下來的能力,就是安排餐位(制定規矩)的最佳之道。唯有此刻,我們才能秉公做出決定。唯有此刻,當我們平靜時,才能決定適當的處分,強化孩子對該行為對應的後果的了解。
媽媽,我不會做我的回家作業
有名婦女打電話給我,希望可以來參加我的一場研討會。她提出有困擾的部分不是時間,或是地點,或甚至是價錢。她的問題是她的孩子要怎麼辦。我跟她說我們有提供臨時托兒看顧。「不,我不是在說那個。你知道的,我必須確定我先生可以看好我女兒把回家作業完成。」那是一個母親深陷在焦慮的模式底下才會說出的話。
她後來還是來參加了研習會。你可以想像我們事後的對話。她自己提起這個矛盾。「喂,郝,」她說:「如果我的解讀正確的話,我那時是說『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來參加幫我專注於教養工作的研討會,因為那表示要把我的焦點從孩子的身上挪開。如果我必須把我的焦點從孩子身上挪開,就表示需要我先生代替我做這件事。』」我喜歡她接下來說的:「可是你知道嗎?過去有很多次,當我真的沒辦法在那裡盯著她完成回家作業時,她還是都可以做得很好。」
緊盯著孩子做功課是舉世盛行的一種流行病。這正是本書所談的一切的最佳縮影。盯孩子做作業就是在說:「我要為你負責,兒子,所以我必須確定你把應該要做的功課全部都完成了。而且因為你在做完作業之前,其他的任何事都不能做,那麼我也就什麼事都沒辦法做囉。所以我們要一起來完成這件事,確定你有做完而且都有做對。」這些盤旋在孩子頭上的直升機父母很難看清的是,盯著做的每一個舉動只會讓問題更嚴重。孩子的動機已經完全被混淆了,因為現在是在為了讓媽媽爸爸不抓狂、為了弭平他們的焦慮。
孩子下意識的想法會像是:「阻擋在我和能夠跟朋友玩耍之間的不再是作業,而是媽媽的焦慮。喔,那真的很討厭,因為當媽媽覺得焦慮的時候,我就會更難專心、全神貫注,也更難去動自己的腦筋了。」
你不可能天天繞著孩子轉,卻不留給他整個世界都繞著他轉的印象,然後當他有一天開始表現出自私與無能的時候,你又顯得很吃驚。盯孩子做作業的直升機父母們忘了回家作業究竟是屬於誰的。當你學會對他的學業成績不再焦慮時,你根本不需要接下這份戰帖。「所以,你今天的回家作業很難啊?不能解決事情的時候我也會覺得蠻討厭的。那你要怎麼辦呢?你可以打電話給哪個有辦法幫你的班上同學呢?」
孩子們的學校功課本來就應該會讓他們掙扎,本來就是設計來讓他們覺得有些困難的,這整件事的本意如此!在這件事上面過度幫忙,就像是一路幫他們舉重,到頭來卻疑惑為什麼他們還沒有鍛練出任何肌肉一樣!讓你自己平靜下來,讓他們去掙扎吧。讓他們在掙扎過程中請求你願意在旁協助,但是不必努力地「隨時陪伴在他們左右」。不必如此。那是他們的問題,不是你的。
究竟誰是真正失控的人?我自己的孩子漢娜和布藍登,當時一個四歲,一個兩歲。那天就是個尋常星期六的早上。我太太珍妮和我週五熬夜到很晚,也就是說,隔天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太早起床。可想而知,那個週末一開始就充斥著嘀咕聲、哭鬧聲和抱怨聲,孩子們也被搞得很不開心。所以,憑著我身為輔導醫師的專業才智,決定帶所有的人離開家裡,出發前往鬆餅店吃早餐。當我們走進第一家鬆餅店時,發現裡面實在是太擁擠了,不過,幸好在亞特蘭大的市區不怕找不到鬆餅店。所以,我們又全擠回車上,幫孩子們繫好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帶,小小的失望聲中夾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