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
我們的中年路都將變長、變陡,
在即將邁入另一個山坡前,
重新整理你的人生行囊,丟掉別人的期待,
留下真正想要的,才能自在上路!
★日本2012年度暢銷書!
★14萬日本人的下半人生啟蒙書!
★夫婦一起賞味人生的樂活提案!
自由,需要勇氣和承擔,
只有懂得取捨,事先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才能真正的自在。
今日不應只是昨日的複製,
每個人至少從中年開始,都要真正為自己而活,
讓每一天都有濃淡不同的滋味。
40歲之前,你為了在升遷的跑道上狂奔,總是延後想去的旅行、放棄最愛的運動、犧牲陪孩子的時間、忘了關懷另一半、沒有選擇真正喜歡的工作……,「事業有成了以後再說」,讓你不斷延後真正想過的人生?
一年是一天的延長,人生是日常的累積,要等不忙,才過想過的人生、做想做的事,將會在退休時發現家人、朋友、興趣和健康都已離你遠去。
40歲,是人生的中場,是決定未來40年人生走向的關鍵時刻;也是有足夠的智慧和基礎,做出最好選擇、重訂人生優先順序的黃金年華。作者藤原和博即在四十歲時,毅然放棄平步青雲的上班族生活,選擇一條更自在、更有滋味的人生路。他捨棄主管高薪,改當自由的專業人士;他減少應酬,開始運動;他結束鬧區生活,體會在地之美;他解掉多年的保險,重新理財;他與人交心,不再交際;他不被世界傾銷,設計自己想要東西…..,他發現他得到更多,找回了自己的人生,原來,幸福是「選擇想要的,而不是最好的」。
本書是他以其遊歷歐洲的所見和自身的經驗,從生活、工作、人際、夫妻關係、金錢消費等面向,提出55個快樂生活提案,幫助即將迎接中年的男女遠離焦慮,更自在快意地迎向下一個人生坡道。
作者簡介:
藤原和博
1978年東京大學經濟系畢業,隨即進入Recruit Group,1996年成為該公司合夥人。2003年受邀擔任東京杉並區立和田中學校校長,為日本第一位義務教育民間人士校長,任期中曾邀請日本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講師,包括詩人谷川俊太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小柴昌俊、小說家林真理子等人,2008年擔任橋下大阪府知事的特別顧問,為日本知名教育改革家,著有《人生的教科書》、《這個世界的規則》《35歲的教科書》、《身為人父》,現活耀於日本媒體與文化界。
譯者簡介:
王蘊潔
在翻譯領域打滾十幾年,曾經譯介山崎豐子、小川洋子、白石一文等多位文壇重量級作家的著作,用心對待經手的每一部作品。譯有《不毛地帶》、《博士熱愛的算式》、《洗錢》等,翻譯的文學作品數量已超越體重。
臉書交流頁:綿羊的譯心譯意www.facebook.com/sheephear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知名專欄作家 劉黎兒
知名作家 李偉文
「這本書是後半段人生的啟蒙書,讀過跟沒讀過的人會有很大不同,讓人能客觀從人生能量曲線跟報酬數字矩陣來思考自己處境與方向,不被組織無聊的行為或單一價值規範繼續謀殺自己的人生。」 ~知名專欄作家 劉黎兒
「作者提供了很多他自己的經驗與具體的建議,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上班族生涯與日常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知名作家 李偉文
名人推薦:強力推薦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知名專欄作家 劉黎兒
知名作家 李偉文
「這本書是後半段人生的啟蒙書,讀過跟沒讀過的人會有很大不同,讓人能客觀從人生能量曲線跟報酬數字矩陣來思考自己處境與方向,不被組織無聊的行為或單一價值規範繼續謀殺自己的人生。」 ~知名專欄作家 劉黎兒
「作者提供了很多他自己的經驗與具體的建議,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上班族生涯與日常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知名作家 李偉文
章節試閱
2 不搭擁擠的電車: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
一九九六年,我四十歲那年,辭去工作了十八年的Recruit公司,以合夥人的身分和公司重新合作。合夥人是在辭去公司的職務後,以個人身分和公司之間簽立對等合約,共同推動公司的事業,也可以稱為﹁客座員工﹂,屬於一種個人事業,雖然沒有權力和保障,卻擺脫了時間上的束縛。
當時,我的大兒子六歲,次子兩歲,大女兒才剛出生。那時,恐怕很少有一個家有幼兒的上班族敢捨棄部長的職務,自己單槍匹馬自立門戶。所以,在接受NHK和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時,幾乎每個記者都問我:
「隨著小孩長大,你的經濟壓力會愈來愈沉重,為什麼想要冒這樣的險?」
「你太太沒有反對嗎?」
「你對未來有什麼打算?人生規劃是什麼?」
記者的問題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像是在質問我的不是。當然,做這樣的決定,不是沒有任何不安,但我的不安並不是經濟上的擔憂,而是以後不需要在尖峰時間擠電車的那種自由,我感覺隱藏在這種自由的背後是一種無名的恐懼。
不必在尖峰時間擠電車,是離開公司後自由的象徵,但同時也失去了規範自己的強制力,自己可以完完全全自由支配時間,所有的事都必須自己負責,都取決於自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不曾有過的恐懼。
如果你有想離開組織的念頭,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忍受離開公司的自由。如果想要脫離上班族,就必須了解這個現實,事先準備如何克服這種自由帶來的恐懼。
我事先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預料到經濟上可能會出現的不安和恐懼,正因為這種不安和恐懼,所以我事先做了一些安排。我在離開Recruit之前,就要求公司建立合夥人制度,那是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制度。我和公司談妥在離開公司後,可以個人的身分,為公司推動新事業,但仍向公司領取月薪。因此,記者根本沒有問到重點。
事實上,我在辭職之前,完全沒有和太太商量。
在做對自己極為重要的人生決定時,我向來不和別人商量。如果自己按照對方的意見做出決定,會有怎樣的結果?到時,很可能會在內心找藉口,說是因為對方的說服,才做出這樣的決定,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我認為這種人生太失禮,太不負責任了。事後太太對我的決定也沒有任何意見,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是喔!」也許夫妻之間就是這麼一回事。
7 加一塊桌布,讓菜餚更美味:定義自己的「富有」
我在倫敦住了一年又一個月,在巴黎住了一年又三個月。帶著家人同行的歐
洲之行,前後總共兩年半的時間。
我在那裡親眼見識到「成熟社會」的本質。
那裡不像高度成長期的日本,是一個「大家都一樣」的社會。被稱為一億總中產階級(譯注:「一億總中產階級﹂是日本六○年代出現的一種國民意識,在終身僱用制度下,所有日本國民都自認屬於中產階級)的世代應該是「每個人都不同」的獨立個體,而且無論上下、左右、前後、橫向、縱向、斜向都不一樣。在歐洲,我看到了無數充分享受生活,追求豐富人生的真摯身影。
比方說,巴黎人曾經教會我「Art de vivre」。
這是法國人的生活哲學,比起國家,比起產業社會,他們更重視自己的人生和人際關係。
在法文中,「Art」代表「術」,「de」相當於英語中的「of」,「vivre」則是
生活的意思,直譯就是生活術,但實際在當地生活之後,我認為連結人與人之間的生活藝術或許更加貼切。
而且,每個法國人對於Art de vivre的詮釋也不同,每個人都自由發揮、選擇、體會這種生活藝術,有時甚至連夫妻的見解也不一樣。我認為這正是成熟社會的生活態度。
如果介紹我們當時訪問法國年輕人對﹁Art de vivre﹂的看法,大家就更能夠理解法國人的生活信條:
「Art de vivre是充分享受生命,擺脫日常平凡的智慧,包括讓路時,稱讚女性的服裝和髮型,或是選一塊漂亮的桌布,讓菜餚吃起來更美味,這都是Art de vivre。」
「這是利用機會享受生命的藝術,不再重複和昨天一樣的生活,享受在悠閒時
光中誕生的樂趣,更是對義務感的反叛。」
「每天從不急著趕這一班電車,悠然等待下一班電車開始。只要做事從容,不
趕時間,就可以盡情呼吸。」(摘自藤原和博《處生術》)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意見都是出自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這表示Art de vivre 早已在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完全滲透到每個人的內在,大家都理所當然地加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一些微小的喜悅,彼此溝通,並樂在其中,是法國人對生命的謳歌。
他們重視飲食、重視彼此的交談,以及家人好友共享幸福的時間,認為幸福的本質存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中,這種生活姿態常常讓我在很多場合都感動莫名相較之下,日本人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住在巴黎期間,忍不住思考這個問題,最後只得到一個假設,那就是「適應社會、聰明處世」,說得極端一點,就是「不求精采但求無事」的人生觀。自己似乎不是人生的主角,比起自己的感 受更在意他人的眼光,認為能夠機靈地適應所有變化,從中獲利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曾經有評論家認為,日本人的宗教觀是極致的現世利益主義,在坡上的雲時代結束之後,日本近代史所呈現出的典型日本人生觀,正是充滿這種合理到有點悲哀的商業價值觀。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所寫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
字:
在人類價值這個問題上,適應良好的正常人,很可能比有精神障礙的人更加不健康。即使這種人適應良好,也是努力扮演好別人期待的角色,他必須付出拋棄自我的代價,因而喪失了純真的個性和自然性。相較之下,有精神障礙的人似乎更是在為自己而戰,是完全不屈服的人。
日本人追求的聰明處世真的能夠享受生活,使人生更加豐富嗎?我們真的能夠藉由在公司出人頭地,賺很多錢,滿身名牌精品,從物質上的豐富得到真正的幸福嗎?
生活到底是什麼?在成熟的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在巴黎時,不禁對自己提出了許多質疑。
19 不一定要升遷,但爭取三點下班:訂出人生的優先順序
用報酬矩陣自我分析,可以看清很多問題,了解自己到底想要追求權力,還是專業?比較重視金錢報酬,還是金錢以外的價值?而且重視到何種程度?以及自己因為哪些強項得到目前的報酬等等。
為了充分運用這張矩陣圖,我希望各位做一件事, 就是把自己無論如何都想要追求的、非經濟的價值具體列出來。
前面已經舉了幾個例子,但除此以外,每個人應該還有其他重視的價值,例如興趣、愛好、朋友,總之,盡可能列舉出很多不同的項目,至少列舉超過和金錢同等,或是比金錢更重要的價值。在這個基礎上,再選出即使捨棄其他項目,也非要不可的前三大價值。最後,再從這三個中挑出一個絕對不願意放棄的價值,而且即使因此導致金錢報酬減少也在所不惜。
整理之後,再確認剛才的箭頭是從哪個方向指向哪個方向?之後想要往哪個方向前進?日後希望用什麼方式得到報酬?現在可以做什麼?以後想要做什麼?
經過這樣的思考,就可以稍微整理一下有關人生的複雜思考。
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盤點?
因為二十多歲時,可以充滿夢想,勇於挑戰,但在三十五歲以後,就必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磨練自己的技巧。為此,就必須明確了解自己想要什麼。我在前面也提到,升上主管乍看之下似乎值得慶賀,但未必真是好事,因為沒有人能夠保證當上主管之後,就不會遭到裁員。
如果是我,就會和公司磋商。我建議大家,如果不想當主管,想繼續當第一線的業務員,維持目前的報酬,就可以和公司商討,在業績增加的情況下,增加報酬。公司很可能會從正面的角度看待這個協議,因為公司可以拔擢其他更有幹勁的年輕人擔任主管。
不當主管以後,就可以遠離不想做的管理工作,得到和之前相同的報酬。而以業務員或專業人士的身分持續努力,一方面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報酬,一方面可以追求專業能力的提升,增加個人的實力。
美國企業裡經常有類似的交易。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非要出人頭地,擔任主管。「當主管比不當主管好」的價值觀,只是整齊劃一的成長社會對人類的束縛。
在不景氣的時代,美國公司總是優先裁員主管,因為公司很難開除直接在第一線掌握客戶的員工,很多美國人也都拒絕升上經理。業務員只要持續在第一線提升專業,創造業績,就可以避免遭到裁員,從某種角度來說,磨練個人技巧,成為專家,比當主管更有魅力。
自己的專長是什麼?以後想要怎麼做?在盤點自己以後,可以積極和公司商談合作方式。會計、市場、人事或是商品企劃,每個人都可以和公司談判,要求﹁我不需要升遷,但希望三點下班﹂,或是限定工作區域,提出六個月的休假,去東北災區當志工等等。
總之,一切聽公司安排,或是在決定後半人生的重要戰役中,受到別人價值觀影響的人最危險。
2 不搭擁擠的電車: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
一九九六年,我四十歲那年,辭去工作了十八年的Recruit公司,以合夥人的身分和公司重新合作。合夥人是在辭去公司的職務後,以個人身分和公司之間簽立對等合約,共同推動公司的事業,也可以稱為﹁客座員工﹂,屬於一種個人事業,雖然沒有權力和保障,卻擺脫了時間上的束縛。
當時,我的大兒子六歲,次子兩歲,大女兒才剛出生。那時,恐怕很少有一個家有幼兒的上班族敢捨棄部長的職務,自己單槍匹馬自立門戶。所以,在接受NHK和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採訪時,幾乎每個記者都問我:
「隨著小孩長...
作者序
推薦序
後半人生的啟蒙書 劉黎兒
我在日本生活了卅年,年紀正好跟藤原差不多,也在四十幾歲時離開組織,換了跑道,成為自由人,名片上只印了名字外,沒有任何頭銜,開始第二春,做了許多超出人生預算的事,因此對於藤原所提示的各種追求幸福人生的法則,大有同感,只有不斷點頭的份!
不管日本或台灣,越來越長壽,人生進入平均80歲、甚至85歲時代,而且世間變化快速,需要不同於過去的價值觀與哲學來面對,才可能有真正快樂而充實的人生,或許人要面對獨立自主,會有許多遲疑,但大部分的事都是去做了才不會遺憾,才不會臨到頭來哀怨地說:「我就這樣(無謂地)過了一生!」
我自己的人生座右銘是「人生無悔」,孩子小學畢業時,學校要家長寫句話給孩子,我也寫了這句話,雖然要全然不後悔的人生,不大可能,但大抵做了不會後悔,不做才會後悔,而藤原的55個法則,其實是他的經驗談,正好鼓勵了對於改變人生、重新再出發有所猶豫的人,本書是後半段人生的啟蒙書,讀過跟沒讀過人的會有很大不同,讓人能客觀從人生精力曲線跟報酬數字矩陣來思考自己處境與方向,不要被組織無聊的行為如會議、應酬等或單一價值規範繼續謀殺自己的人生。
尤其現在或未來都是劇變、不安的時代,社會結構等不斷轉換,再大的企業也可能倒閉或裁員,現實上也需要妥善的心防與適應能力,才隨時有轉向的可能;藤原也提示了迴避危機的各種對策,那樣在遭企業把自己當存貨清點之前,自己才能先把企業清點掉;而且這樣的時代,不但什麼事都沒有正解,也沒有所謂模範、典型可以效法、遵守的,一切要自己摸索,摸索本身有風險或孤獨、恐怖,但也能當成轉機跟樂趣來體驗、享受。
最主要的是,日本從明治時代平均壽命50歲的時代,跟現在80歲的時代,自然需要不同的人生觀,台灣也是百年間平均壽命從30歲延長到現在的 80歲,百年增長50歲,壽命差距甚至比日本還大;人生50歲時代,則在40幾歲時成就一個工作或事業,剩下就是短短的餘生,不需要太費腦筋就迎接終點了;但長壽時代就不能如此,40幾歲時還剩下另外整整幾乎同樣長的人生,因此非常需要藤原這套中年起起開始新挑戰的人生論,中年或中年預備軍都應該閱讀。
日本到2060年時,人口3分之2都會成為高齡者,而比日本更快速要迎接高齡化時代的台灣也更迫切需要如何自處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新哲學,否則到了50,才猛然發現人生還有很長的坡道要走,一切會很困難;如藤原所思考的「現在是人生若宛如富士山型的一個高山的感覺,就已經無法獲得幸福的時代了,人生要是八岳型,亦即連峰型的人生才好」,人生要有凹凸才好,而只要凹凸有理有大義在,自然會有人應援而不會孤獨的。
即使不是有好幾個高峰的連峰,至少也需要2個高峰,4、50歲之後是新的一個人生,像是比賽的後半段,或許真正的勝負在這裡,因為有後半段,才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不過只是為了生活而勞碌,因為有後半段,才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燃燒過,因為有後半段,自己總算獲得發揮而自己能接受自己,也才讓別人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亦即有了後半段,才能活出精彩來,才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但那之前需要一些認識與準備,才能不斷再創人生高峰。
前半段人生,因為依附組織,而喪失自己、扼殺自己來當乖寶寶,結果也形成另一種自閉,欠缺跟家人、朋友社區乃至自己的對話,這樣的人將會無力去爬人生其他山峰的,因此要放棄當組織乖寶寶,維持跟社外的交流,才不會沒有職位及頭銜時,突然變成一無所有;而只要有這樣的覺悟,隨時重新出發也不嫌遲,為了自己而用盡知識、智慧,不再徒然只是耗費時間、生命在虛妄的組織生活上,重新組合規劃,必然會創造出什麼來,今天不再只是昨日的複製,每一天裡自然會有濃淡;在成熟的社會裡,個人與個人超越組織的連結才是更重要的,每個人至少從中年開始,以個人而不要只是以組織的一個成員存在才是,才不會永遠只是隨時可以取代的小螺絲而已;否則離開組織後,自己的業績等的記憶也會隨著消失。
藤原要人從狹窄的「會社」脫出而回歸到社會,而將意識從「組織人生」轉換為「家族人生」,後半段跟家人一起面對,不要勞碌半生後,發現婚姻或家庭早已崩潰;日本傳統價值的「高明地生存」或看齊式的作法是無法讓人有幸福感的,世間絕非唯一絕對的單純構圖,要擺脫舊價值的束縛,變成價值多元主義、複線型思考,才能順利轉舵,
不要什麼都跟別人一樣、一起才會做,必須要能錯開、有差異,個人或社會才有希望及新契機,也才能面對巨變後的現實,就像311災後的節電也是因為錯開生產、上班時間,而讓用電效率大為提高,達到節電效果;尤其現代不論國家或地球未來都是充滿驀然不安的時代,彈性的差異與錯開,才能對應,才能繼續抱有強烈的希望。
我也很喜歡藤原對於人生後半段不但要自力走出去,而且更應思考不要債留子孫想法,這或許是311災後的有良知的日本熟年的典型想法,福島核災散放出驚人數量的輻射污染或是遺毒百萬年的核廢料,抑或為了復興而大舉發行國債,都等於是給子孫留下負面財產,但若是「家族人生」思考的個人,就馬上會理解如此債留子孫的荒謬與不正義,把時空意識拉長、寬闊化,也是愈活愈自在的一大要訣吧!
下半輩子的事 知名作家 李偉文
看著藤原和博先生的文章,感覺上就像是一個在校學生聆聽畢業離校的學長,親切又語重心長的傳授過來人的經驗與心情。他的心情,我深有同感,他的建議也是台灣上班族找回人生幸福的不二法門。
因為日本的文化氛圍與背景,都跟台灣很像,而且不管是流行趨勢或社會問題都比台灣早幾年發生,因此面對的挑戰與經驗的確可以供我們借鏡。
藤原先生認為大部分的日本中年人都是被程式設定好的生化人,從小被灌輸了「趕快做」、「要做好」、「做好孩子」的三個咒語,變成了一位不主動思考、無意識地快速處理事情的人。
的確,台灣的孩子從小也被父母師長灌輸一套僵化的價值觀,每天耳提面命要孩子用功讀書,然後考上好學校,有好學歷、好的證照才能有好的工作,才能賺大錢,才會幸福快樂。
因此,從小我們就努力要考出好成績,到公司上班也不斷循著上級的命令做事情,不知不覺養成了我們一種以為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標準答案的想法,因此我們就忘掉了,考試的確是有標準答案,但是人生卻沒有標準答案,並沒有說我們要賺到多少錢才會快樂,要當到多高的職位才會幸福,對社會多有貢獻人生才有意義。
我們快不快樂,幸不幸福,人生有沒有意義跟數字沒有關係,也跟別人的眼光沒有太大關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每個人的生命有沒有意義也是由自己來定義。作者提供了很多他自己的經驗與具體的建議,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上班族生涯與日常生活中找回屬於自己的人生。
在作者成長與工作的世代裡,敢於跳脫在大企業一路往上晉升的既成模式,嘗試跨領域,多種不同職業生涯的挑戰,在日本算是先驅者,不過我相信在社會快速變遷,典範轉移愈來愈迅速的時代,這將會成為常態,因此要想辦法不依靠大企業的光環,努力經營自己的品牌,作者也提供了許多建議。
當然,除了工作之外,如何在與家庭親人的日常生活中取得平衡,同時也要預先為未來退休生活做好準備,在如同職涯一般漫長的歲月中,如何建立自己與社會適切的互動,並進而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更是當今中年上班族全新的課題,也是作者著墨最多、也最關切的主題。
若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的苦心,或許就能在面對自己生命的選擇時勇敢一點,或許也能安心的回應內心最深處所浮現的呼喚:「這個世界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有所不同?」
自序
從「坡上的雲」到「坡上的坡」
作家司馬遼太郎曾寫過一本很有名的小說《坡上的雲》。
這部作品深入刻劃了日本人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時代的氣慨,從這部作品創下一千九百萬冊的驚人銷售量,就知道這本小說對日本人帶來了多大的衝擊,也說明了日本人多麼喜歡《坡上的雲》那個時代。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夢想。那是個浪漫的年代,只要抬頭看向前方的坡道,就會看到「雲彩」。
我出生於一九五五年,生活在和「坡上的雲」完全不同的時代,但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之所以被「坡上的雲」所吸引,是因為深受明治、大正、昭和世代人的價值觀所影響。
姑且不談對日本和上個世代的感情,我們這個世代必須意識到當今的時代已經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在日俄戰爭發生的一百年前,「坡上的雲」這個世代的
平均壽命只有現在的一半。
那時候,每個人都是從容走過孩提時代,然後長大成人,服完兵役,繼承家業,努力工作,迎接退休,走向生命的終點。換句話說,只要看著「雲」,向前奔跑,不需多想其他事,就可以安然迎接死亡的來臨。那個時代的人幾乎都過著這樣的人生。
然而,現在的我們就不同了。比方說,即使在六十歲至六十五歲期間退休,在走到生命的終點之前,還有很長的一段日子等著我們。以平均壽命來計算,多數人仍然可以再活二、 三十年,和「坡上的雲」世代相比,人生的長度增加了許多。
現在經常可以聽到老後這個名詞,但我們這個世代的老後,和上一個世代人所說的老後內涵大不相同。我們很難用上一代人的態度迎接即將展開漫長熟年。因為現在和「坡上的雲」時代不同,人生不會在抬頭仰望雲彩、走到坡道的中途就結束了。
何況,往後醫療技術會更加進步,隨著生化技術的進步,我們很可能可以隨時換上人工內臟、人工骨骼、人工皮膚這類「零件」,也可能藉由基因克服癌症對人類的威脅,更可能因為預防醫學的發展,成功預防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使人類的平均壽命比現在更加長壽。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如今已和「坡上的雲」那個時代大不相同,坡道上方不再是朦朧的雲彩。等我們的將會是另一個新的﹁坡道﹂,每個人都將迎接長達二、 三十年的熟年,一個幾乎和工作生涯等長的時期。
而且,很多人六十多歲後,精神和體力都仍旺盛,即使處於所謂老年期,也完全沒有這種感覺,甚至討厭成為別人口中的老人,因為他們可以照樣打網球、踢足球,偶爾才會出現健忘症狀(但這一點又因人而異)。
因此,該如何度過五十歲之後的三十年?不知道各位是否曾經想過熟年生活?思考過如果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地繼續目前的生活,是否能夠順利度過後半人生?我認為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帶著全新的心態,才能快意地走上坡上的坡。
我們必須具備和上個世代不同的生活觀,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坡上還有新的坡,當坡上的坡出現在眼前時,很可能會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我的父親在法院工作,母親是家庭主婦,我是團塊世代之後的世代,一直在戰後日本社會的「好孩子」魔咒下長大。我一路用功讀書,努力鍛鍊身體,熱愛運動,也成功攀上當時社會期許孩子的最高巔峰:東京大學。
但是,在求職時,我主動偏離了世俗的成功軌道。我決定進入當時還是中小企業、幾乎沒有知名度的Recruit公司。當時我的同學不是進了政府機關,就是到大企業工作,指導老師和助教都笑我,但我仍然貫徹自己的選擇。
Recruit這家公司和日本大公司的企業文化完全相反,員工平均年齡很年輕,而且以才論人,不講年功序列,也不問學歷、性別和畢業學校,總是積極勇敢地不斷挑戰新事業……。在這家重視成果主義而急速成長的公司裡,我平步青雲,在三十歲出頭,就成為營業總部長。之後,又成為多項新事業的負責人,在公司預見今後日本將進入成熟社會的情況下,我又被派往先進的歐洲工作。
那時四十歲的我,雖然要養三個年幼的孩子,但仍然毅然離開了Recruit。為了迎接新時代,我決定親身實踐不當上班族的全新工作方式,成為以個人身分,和公司建立平等關係的合夥人。我這次的任務是針對過去就很感興趣的住宅、老人照護以及教育領域,為公司開發新事業。
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努力了一段時期,我有幸成為東京都義務教育史上首位民間人士校長。四十七歲那一年,我受聘擔任東京都杉並區立和田中學校的校長。五年後辭去校長一職,積極將和田中學校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全國各地,同時在支援三一一大地震之餘,努力摸索現代人如何在今後的社會中活出自在而精采的人生。
雖然,我走了和一般上班族不盡相同的路,但和這個世上大部分的人一樣,我也面對了坡上的坡的問題。為了讓人生盡可能多一分美好,讓後半人生盡興無悔,我們必須在人生中場事先思考一些問題。這幾年來,我始終在思考如何在變長的人生中活得更自在、有味。我認為「坡上的坡」世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人。一種人是意識到即將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坡道,提前開始做準備,在五十歲之後邁向上坡之道;另一種人是在五十歲後人生就逐漸走下坡。前一種人會愈活愈自在;後一種人則因為受到上一個世代的價值觀影響,只是過一天算一天,結果一天不如一天,人生逐漸走入谷底,寂寥落寞地老去。
之所以寫這本書,正是希望大家能提早意識到坡上的坡,一起思考必須做哪些準備,才能自在地走在上坡之路。我認為,只要在四十歲到五十歲時進行意識轉換,之後的人生就可以自在而快意。
坡上的坡讓我想起披頭四的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首歌,是否能夠帶著愉快而自在的心情,走這條漫長而蜿蜒的人生路,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換一個角度看人生。
只要能夠有意識地付諸行動,坡上的坡並不可怕。在人生走到終點的那一剎那之前,隨時保持期待、興奮和自在的心,並且,微微揚起頭,帶著滿面的紅光,向前闊步。
推薦序
後半人生的啟蒙書 劉黎兒
我在日本生活了卅年,年紀正好跟藤原差不多,也在四十幾歲時離開組織,換了跑道,成為自由人,名片上只印了名字外,沒有任何頭銜,開始第二春,做了許多超出人生預算的事,因此對於藤原所提示的各種追求幸福人生的法則,大有同感,只有不斷點頭的份!
不管日本或台灣,越來越長壽,人生進入平均80歲、甚至85歲時代,而且世間變化快速,需要不同於過去的價值觀與哲學來面對,才可能有真...
目錄
推薦序一 下半人生的啟蒙書 劉黎兒
推薦序二 下半輩子的事 李偉文
自序 從「坡上的雲」到「坡上的坡」
前言 畫出你的人生幸福能量曲線
第一章 相信這個世界
1 中年以後大膽去冒險:愈冒險,愈得眾人支持
2 不搭擁擠的電車: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
3 別被SSK淹沒了:找回自己的時間和想做的事
4 不走升遷的階梯也很好:儘早了解公司的本質
5 五年嘗試一種新工作:創造危機讓自己成長
第二章 幸福在自己心中
6 念頭來了就出發:偶爾試著逃避
7 加一塊桌布,讓菜餚更美味:定義自己的「富有」
8 吃飯時享受談話的樂趣:把電視趕出客廳
9 不依賴手機和名牌:找到療癒孤獨的方式
10 上教堂安頓身心:不沉溺感覺良好的事物
11 試試假日上班,平日休假:發現讓自己不開心的事
第三章 不再當「好孩子」
12 慢慢做、開心做、做自己:了解自己曾是「好孩子」
13 照顧內在的需求:卸下「努力學」的包袱
14 小公司、小工作的意外收穫:不當「好孩子」獲得更多
15 不需「拚命」工作:健康亮紅燈就該換條路走
16 找滿意的而不是最好的:了解這個時代沒有正確答案
17 行動不用等「天晴」:用修正方式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第四章 善用公司的一切
18 對工作做出取捨:被公司盤點前,先自我盤點
19 不一定要升遷,但爭取三點下班:訂出人生的優先順序
20 公司是最好的教室:把自己當成品牌來經營
21 試著與陌生人聊天:找出自己與公司的交集
22 老了還是挑戰:避險和冒險並不衝突
23 空出時間思考:存在感不是來自工作,而是家族記憶
24 丟掉頭銜看自己:寫一份外國人也看得懂的履歷
25 做出值得記錄的工作:磨練寫書和演講的能力
26 懂得老東西的好:外國名牌不如有文化內在
第五章 有意義的消費
27 和勇於嘗試的人做朋友:不被「業界常識」牽著走
28 設計自己的品味:不被世界傾銷
29 買東西也要做功課:用投資家的眼光購屋
30 訂做的比現成的有味道:投入「心意」而不是錢
31 擴大錢的功用:用心的投資才能創造價值
32 有些工作不領錢也要做:用助人心態做事就會碰到好事
第六章 擴大社交圈
33 練習不當孤獨老人:趁早尋找公司以外的社群
34 交心不交際:從不遞名片練習起
35 多多閒聊:讓對方和自己產生交集
36 幽默自己療癒別人:自曝其短拉近距離
37 走出公司進入社區:選擇可以發揮專長的社群
38 延長人生的賞味期限:支援學校工作,找回年輕
第七章 與另一半相知
39 攜伴參加是好習慣:從年輕就培養「兩人世界」
40 參與對方的日常:了解自己並不了解另一半
41 微笑、掌聲力量大:有女人支持,男人更堅強
42 結束鬧區生活:兩人一起享受在地好餐廳
43 興趣可以不相同:一起完成充滿挑戰夢想
第八章 思考死亡和金錢的意義
44 不留遺憾地告別:認真思考死亡這件事
45 沒什麼「好可惜」:停掉基於惰性繳納的壽險
46 不怕厚臉皮:善用不需利息的借款
47 破車走千里:放棄對車子的不實幻想
48 整理每筆開銷:寫下你的焦慮清單
第九章 有備無患
49 打造新故鄉:準備人生的「避難所」
50 體驗不同生活:第二故鄉也要扎根土地
51 出錢不如出力:有貢獻就能生存
52 最好的靈感來源:尋找網路上的容身之所
53 工具無法建立人脈:當活推特和活臉書
54 勤於活動手腳:運動是累積身體資本
結語
55 樂在無人的小路上:教育下一代是「坡上的坡」世代的重責
推薦序一 下半人生的啟蒙書 劉黎兒
推薦序二 下半輩子的事 李偉文
自序 從「坡上的雲」到「坡上的坡」
前言 畫出你的人生幸福能量曲線
第一章 相信這個世界
1 中年以後大膽去冒險:愈冒險,愈得眾人支持
2 不搭擁擠的電車:為自由的生活織安全的網
3 別被SSK淹沒了:找回自己的時間和想做的事
4 不走升遷的階梯也很好:儘早了解公司的本質
5 五年嘗試一種新工作:創造危機讓自己成長
第二章 幸福在自己心中
6 念頭來了就出發:偶爾試著逃避
7 加一塊桌布,讓菜餚更美味:定義自己的「富有」
8 吃飯時享受談話的...